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0.39 KB
- 文档页数:4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第一篇: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从1984 年鲁健骥先生引进中介语理论算起,偏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偏误分析的各项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各个领域破土发芽。
为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关于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其本身发展就不是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综述更是不多。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些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综述,在这些综述中提到了关于汉字偏误分析的内容及成果。
例如潘先军的《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2003)、李蕊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2008)。
200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汉字偏误分析的综述,如刘晓岚的《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
鉴于这方面的综述做得较少,我只是简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查阅,主要针对语音、汉字、词类、语法等进行的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对比了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语音偏误分析的面貌,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如郭宏的《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2005)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叶南的《对外语语音偏误研究》(2008)针对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语音偏误对策:《拼音方案》的策略性调整;声调、变调和轻声的音乐旋律练唱;韵母类推系联网络;声母纵横系联方阵。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作者:何欣潼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31期作者简介:何欣潼(1992-),女,汉族,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摘要:笔者着眼于建国以来,主要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外汉语学界关于汉字教学的代表性论文,总结出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脉络,指出理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希望有助于推动对外汉字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对外汉字;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144-02对外汉字教学,即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指对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
[1]在对外汉语研究中,有时也简称“汉字教学”。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创时期,已有学者注意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问题。
由于受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语法和词汇为中心,汉字教学未得以充分重视,研究成果少,空白点多。
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关于“词本位”还是“字本位”的大讨论刺激了对外汉字教学的专门研究,可以说,对外汉字的研究至此才真正起步。
九十年代初期以前(1993年以前),研究者们已认识到汉字的特点,对外汉字教学应结合汉字自身规律和特殊性,内容大多以宏观表述为主,较为笼统。
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1994年以后),学术界有关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盛况空前,汉字本体、汉字教学法、教材编排、汉字习得等方面的论述层出不穷,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趋于微观化、专门化、具体化,极大地推动了对外汉字教学理论的发展。
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核心期刊论文分析,对外汉字教学主要涉及三大方面:(1)从教学者角度看,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即汉字教学研究;(2)从学习者角度看,包括对汉字认知的调查研究和对汉字偏误的分析,即汉字习得研究;(3)教材编写研究。
一、汉字教学研究汉字和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的一部分。
试论对外汉语中的繁简体汉字教学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广泛应用,对外汉语教学也日益受到关注。
而对于繁简体汉字教学,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教学三个方面探讨繁简体汉字教学的问题。
一、繁简体汉字的历史繁简体汉字的出现是与汉字的演变和传播有关的。
汉字最初诞生于古代的中国,最初是以甲骨文的形式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发生了演变,出现了许多变体和衍生字。
其中,繁体汉字是指汉字的正体字,复杂而繁琐,曾经是中国官方文字;简体汉字则是由繁体汉字简化后的文字,简单易读,现在是中国大陆官方所采用的书写形式。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改革开放后,中文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了全球最为普及的语言之一,同时汉字教育工作也迅速发展,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华人依然坚持使用繁体汉字,但并不影响简体汉字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二、繁简体汉字的现状繁简体汉字的存在,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大陆地区,一般采用简体中文进行汉字教学。
而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则采用繁体中文进行教学。
在海外的汉语教学中,常采用简体中文,因为简体中文廉价、简明、易于掌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主流。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仍需要学习繁体中文。
例如,在中国台湾地区和海外的华人社区里,繁体中文仍然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必修科目。
在中文技能考试中,如中规中矩(HSK)考试、高考中、或是一些机构考试,要求考生掌握繁体字的读写。
同时,对于一些热门的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化,繁体中文是必须学习的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对外汉语中的繁简体汉字教学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繁简体汉字的教学底线取决于教师和学校的理念和管理体制,即简繁体汉字教学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了解简繁体汉字的区别,并掌握其基本的读写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汉字教学,必要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简体和繁体汉字的识别和读写训练,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教学研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文化的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
汉字文化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以体现,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教学展开研究,并探讨汉字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汉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文化教学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汉字文化是汉语特有的文化符号。
汉字是汉语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表达汉语思想和文化的主要手段。
学习汉字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和词汇,而且还可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国历史、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汉字文化教学,学习者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增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友谊。
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文化教学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学习者通过汉字文化教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有助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二、汉字文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汉字文化教学,应该以何种方式引导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汉字文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汉字文化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应该将汉字文化与汉语语言学习相结合,通过汉字学习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和词汇。
比如在教授词汇时,可以通过解释汉字的意义和构成方式来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果,使学习者对字词组成的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授汉字时,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比如在教授一些有代表性的汉字时,可以通过介绍这些字的来历、构成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让学习者了解到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相关内容。
首先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然后分析当前的现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还会强调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未来展望也将被提及。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发展趋势、重要性、挑战、未来展望1. 引言1.1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述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指就中国语言和文化向非汉语国家或地区的人员进行教学的学科,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之一,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加深,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和研究,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促进汉语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理解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也涉及到教学方法、教材开发、评估体系等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通过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地促进国际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受益于汉语文化的传播。
2. 正文2.1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中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先驱者是严复先生,他以《天演论》一书在19世纪末引进西方哲学思想,为后来的语言教学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近代汉语教学开始在国内外展开,尤其受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推动,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受到重视。
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长足发展。
各种教学方法和教材不断创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摘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国际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资源、评估、方法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系统研究不同教学模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探索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技术应用水平等措施,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本文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启示和未来展望进行了总结,指出应注重实践经验积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促进教学技术应用发展,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和影响力。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将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教育国际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要性、背景、目的、模式研究、资源研究、评估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启示、展望1. 引言1.1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推动汉语国际化和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传播中国文化和加强国际交流的桥梁变得愈发重要。
通过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和困难,为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依据。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还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提高中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1.2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拓展自己的视野。
对外汉语教学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资源、评估、方法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为更多外国学生提供优质的汉语教育服务。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总结和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对外汉字教学已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以期为提高汉字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概述对外汉字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明确研究的范围和意义;分析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和难点,包括汉字本身的复杂性、学习者的认知差异、教学资源的限制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包括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对外汉字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
对外汉字教学强调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三者的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准确发音,理解汉字的含义,同时还要关注汉字的字形特点,使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能够熟练掌握汉字。
对外汉字教学注重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汉字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对外汉字教学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需求。
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汉字学习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汉字教学的效果。
对外汉字教学还需要注重汉字的应用和实践。
汉字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更是实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因此,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汉字的应用和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汉字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字教学具有字形、字音、字义紧密结合、注重文化内涵、考虑学生需求和注重应用实践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对外汉字教学成为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机遇的任务。
汉字对外教学研究综述作者:晴朗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4期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古已有之,但是相关文献记载甚少。
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者对汉字教学重视的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人们错误地认为应该把汉字教学归入了词汇教学之中。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汉字教学作为汉语教学的热点得到了高度重视。
本文将从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相关研究出发,研究汉字的字源,同时对对外的教学展开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为后来的教学提供一定的资料。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汉字本体研究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4-0-01一、《汉字等级大纲》相关研究《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是于1990年,由国家汉语汉办水平考试部与汉语北语水平考试中心一同编制的。
研制者声称该大纲“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大纲”而是“一种规范性的水平大纲。
” 自此以后,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不论是教学教材的设计或者是课堂授业,都以此为参考依据。
各级汉语水平考试以及最终成绩的评测,也以它为标准。
共有 2905 个汉字(2864+41)被《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所收录,并且被分为甲、乙、丙、丁四级。
(秦月)其中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590个,丙级字附加字11个,丁级字670个,丁级字附加字30个。
这2905个汉字,包含国家语言文字委汉字处制定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2500常用字中的2485个。
字源研究。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的甲级、乙级字多为初级对外汉字教材选字的蓝本,不少学者针对这个选字来源进行了研究。
张静贤(1998)认为选字需综合考虑汉字使用覆盖率、构字和构词能力,应将甲级词用字(801 个)作为教学目标。
反对者则从《大纲》“以词级定字级”这一点进行反驳。
李焱、孟繁杰(2006)提出汉字的特点之一便是字与词的关系紧密,由字及词、以词带字的方式可以促进汉字学习,而《大纲》是以相对应的词汇总量和词汇分级为基础对汉字进行分级,这就无法体现汉字构词方面的优势,易造成记忆负担。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汉字学习可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课的设计与教授方法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汉字认知研究的深入,对于对外汉字教学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从汉字认知研究的角度,探讨如何优化对外汉字课的设计,提高对外汉字教学的效果。
汉字认知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汉字的特点、掌握汉字的读写方法以及汉字教学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认知过程包括字形识别、字音感知、字义理解等多个方面。
对外汉字教学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汉字字形复杂,笔画多,结构复杂;音义对应关系复杂,多音字、多义字难以掌握;汉字书写习惯与学习者母语不同,需要适应。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应注重汉字形、音、义的结合。
通过讲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帮助学习者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和背景;借助部首、笔画、结构等元素,辅助学生记忆汉字的字形;同时,强调汉字的发音,尤其是多音字的发音。
根据汉字认知研究,学习者的母语对汉字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可以尝试建立汉字与学习者母语的,例如通过类比、对比等方法,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汉字。
根据汉字认知研究,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汉字学习效果影响显著。
因此,对外汉字教学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复习、自主检测等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关系,分析汉字文化的特点,强调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汉字文化是指在汉字的创制、使用和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汉字文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生动地表达事物的形象和意义。
对外汉语汉字课堂教学技巧研究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字和汉语的学习正在成为越发重要的一项任务。
因此,教学技巧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关注。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技巧研究》为标题,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汉字教学技巧,以便在汉字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此,本文将首先回顾汉字学习的现状,其次讨论汉字教学技巧的理论和实践,最后提出汉字教学技巧的改进。
首先,本文将回顾汉字学习的现状。
由于汉字的复杂形式和多种书写方式,很难把它们记住。
况且,汉字的读音也比较复杂,有不少字的读音难以区分,仅仅靠口语支持很难使原始形式的汉字记住。
另外,汉语语法也比较复杂,汉字学习者需要熟练掌握不同结构类型、句式和文体等技能。
此外,汉字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即很多汉字的书写规则也是由文化背景决定的。
这些都增加了汉字学习的难度。
接下来,本文将讨论汉字教学技巧的理论和实践。
首先,汉字教学技巧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做,以确保教学既有效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汉字教学技巧要尽量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情景教学、视频教学等,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
此外,把字书写练习和读写技能结合起来,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汉字能力。
此外,注重汉字的文化内涵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意义。
最后,本文将提出汉字教学技巧的改进。
首先,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纪律,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建立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此外,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特点,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如单独训练、小组训练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
总之,有效地实施汉字教学技巧,取得更好的汉字教学效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借助多元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特点,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达到更好的汉字教学效果。
汉字文化视阈下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一、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一)汉字的特点与文化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人们交流思想,记录语言,传播文化的一种辅助工具。
汉字凝结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定义以及生活习惯等。
汉字是作为典型的象形文字,其字形和字义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可以进行分解,分解后最小的单位即是文化特质,而汉字即是汉语中最小的文化单位,不同的汉字存在于不同的语义场,也蕴藏着不同的文化。
汉字真实反映了现实世界,汉字在六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情况与文化现象。
回溯至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商后期,初步的定型文字诞生了——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具有系统性的文字,与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以及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并称为世界最早的四大文字,共同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发展,但是流传至今,真正发展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文字的只有甲骨文。
在1936年,殷墟发现了YH127坑的一万七千多片甲骨窑藏,以其出土甲骨的庞大数量以及文化内涵的丰富,被国内外学者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档案库"和商王朝的"国家图书馆"。
甲骨文记录了大量的商初发生的大事,这些甲骨文也印证了《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世本》以及《春秋》、《尚书》、《国语》等册本资料所记录的商代史实。
甲骨文中还涉及到占卜,气象文化等。
在商代,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合四时为一祀,也就是现在的一年。
甲骨文中对于天气气象的记录包括卜年、卜雨、卜霁、卜旬,可以说是比较全面了。
因而,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到当代的生产生活,和包括物质精神的各个方面的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应该去珍惜保护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汉字的发展过程体现着思维文化,历史文化,经济文化。
汉字具有的“具象”、“隐喻”和“会意”等特点就是典型的"东方人思维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总体情况说明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兴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汉语教材学习语言知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与改革。
本文旨在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发展现状、特点、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情况。
通过对教学背景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和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教授汉语给外国学生,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
2. 研究如何更好地结合汉语文化教育,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3. 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求解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 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教学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目的旨在促进外国学生学好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加深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
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创造力,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
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在古代,随着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和文化的传播,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并且将汉语传播到其他国家。
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一、概述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对于许多外国学习者来说,汉字的形态复杂、结构多变,往往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的难点。
如何有效地教授汉字,使其更好地为外国学习者所掌握,一直是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汉字构形理论,作为研究汉字形态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为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它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笔画等要素的分析,揭示了汉字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外国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汉字提供了科学的途径。
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旨在将汉字构形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探索适合外国学习者的汉字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对汉字构形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汉字的形态特点,进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使汉字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汉字构形理论,推动其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它也为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
1. 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地位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是汉语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掌握汉字不仅是理解汉语语言结构的基础,更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汉语是表意文字,其字形与字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逐步建立起对汉字字形的认知和理解。
只有掌握了汉字的基本构造和书写规则,学习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词义和语法结构,进而提升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中学语文论文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来说,都是学习汉语, 获得汉
语读写能力的基础。因此,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然 而,汉字是表
意体系的文字,与拼音文字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外 国人来说,汉字是
他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有些外国人甚至回避汉字 的学习。所以对外汉字
教学既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了解对外汉字 教学研究的成果和现状,有
利于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
一・以教学为目的的汉字本体硏究 对外汉字教学领域的汉字本体研究包括字形研究.
字音研究、字义研究,具体来 说又主要集中在汉字构形研究和形声字研究两个方面
上。
(一)字形研究 字形研究是对外汉字教学本体研究的主要方面。现代汉字学主张汉
字有笔画.部 件和整字三个结构层次。受现代汉字学的影响,大部分学者对对外汉字
教学彳殄 的理解主要局限在教授汉字形体上■在汉字本体方面的研究上偏重字形结
构研 究,而尤为堇视部件的研究。
I.
部件研究
张旺褰《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一谈对外汉字教学》(1990 )从汉字的特点出 发,
分析了 1000个高频字的部件分布,提出了汉字"部件结构教学"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该方法立足于现行汉字的特点,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其有效性不断 地得到
教学实践的证实;费锦昌《汉字部件研究》(1996 )主要讨论了汉字部件
切分的原则和方法;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1997 )主要对《汉语 水
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两级词的基础部件进行了分析;万业警《汉 字字符
分工与部件教学》(1999 )在讨论字符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 "汉字教学部 件”;梁
彦民《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2004 )提出对外汉字教学 应贯彻汉字
系统性教学原则,联系汉字的理据性;邢红兵《(汉语水平)汉字等 级大纲汉字部件
统计分析》(2005 )在拆分《大纲》2905个汉字的基础上,建
立了 ”等级汉字拆分数据库”和”等级汉字基础部件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相 关
信息进行了统计等等。这些文童在5村汉字构形规律和部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说明
了汉字部件教学的可彳亍性和高效性,对汉字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但是关于部 件的切
分,各家观点并不一致,仍存在争议。我们认为,部件的切分应从适于教 学的角度出发,
以"据理切分"为主,辅以必要的"据形切分"。
2
.笔画笔顺研究
笔画是汉字最基本的书写单位,但是关于笔画笔顺研究的文童数量不多,比如, 张
静贤《现代汉字笔顺论》(1990 ),易洪川等《笔顺综合研究及留学生用笔顺
规则》(2000 )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梁彦民《汉字笔画区别特征初步分析》
(2002 )从留学生汉字偏误入手,分析了汉字笔画的形状、数目、组合关系以 及
笔顺等构成的区别特征,指出教学中"忽视了形体区别特征知识"的问题。
(二)字音和字义研究 由于与语音、词汇研究有交叉,对外汉字教学领域的字音和
字义研究主要是指对 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的研究。主要有:施正宇《现代形声字表
义功能分析》
(1992 ),施正宇《现代形声字形符意义的分析》(1994 ),
潘先军《形旁表
意
功能在留学生汉字学习中的负迁移及对策》(2002 ),(德国)孟坤雅《声旁能不
能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发挥作用?》(2000 h万业馨《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
语教学》(2000 )等。万业警从汉字教学中,'重形不堇音‘‘的现状岀发,结合心
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形声字表音的实际情况『说明了解形声字读音的途径不是 唯
一的.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形声字的安科E提出了建议,51!^教学有一定的 指
导意义。总的来说,形声字形旁的研究比较多,在汉字教学中也有很好的应用, 而形
声字声旁的研究相对薄I昌,认为声旁的有效表音率很低。
二.汉字习得研究 汉字习得研究,是指从学习者角度来研究对外汉字教学,主要包括
认知规律的调 查和研究,以及汉字偏误分析。
(一)汉字认知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论文有:王碧a等《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
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 学》(1994 )通过对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心理调查,从学
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字教 学存在的问题,指岀应当设立专门的汉字课,基础阶段的汉
字输入要大,输岀要 小,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字感";石定果和万业馨
《有关对外汉字 教学的调查报告》(1998 )对留学生在汉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
行了调查,证实 了汉字学习态度与母语文化背景的关系,证实了汉字学习能力与汉语
综合知识水 平的关系;陈慧等•江新(2001 )留学生在汉字注音任务中,也表现出
规则喊 应,而且对形声字规则性的认识还随看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万业馨《从
汉字 识别谈汉字与汉字认知的综合研究》(2002 )指出对汉字规律的探求应该是
一项 综合研究,应当把汉字研究和汉字认知规律的探求结合起来,才能有益于汉字
教 学。
(二)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指认知心理学实验与对外汉字教学相结合,主要是笔画数、部件对汉 字
识别的影响研究。比如,张积家等《笔画复杂性和重复性对笔画和汉字认知的 影响》
(2002 ),冯丽萍等《部件位置信息在留学生汉字加工中的作用》(2004 )
等。尽管认知心理学实验取得了鼎交丰硕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 而且
如何将认知研究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仍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 题。
(三)偏误分析 在偏误分析方面代表性的有: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
析》(
2000 )
认为跟汉语习得过程中存在中介语一样,汉字习得过程中也存在看一种中介状 态,而
以正字法为依据,对非字、假字.别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准确 地描述这种中
介状态。高立群《外国留学生规则字偏误分析一于中介语语 料库的研究》(
2001 )
主要对比分析了留学生在学习读音规则形声字和不规则形
声字时出现的错误,认为学生对汉字的识别主要依赖于对字形信息的加工。偏误 分析
针对学生在汉字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为汉字教学提供了依据。
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在汉字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和偏误逬行归类总结,从而找出原 因.并
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费锦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对策[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1998,0).
[2]冯丽萍•对外汉语教学用2905汉字的语音状况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998,( 6).
[3]冯丽萍•遵循汉字认知规律的原则[A]•对外汉字教学硏究[C]
•北京:商
务印书
馆,
2006.
[4]江新针•对西方学习者的汉字教学:认写分流、多认少写[A]
•对外汉语研
究学术
论会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万业馨•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字教学[几世界汉语教学,2000,
( 1 ).
⑹王汉卫•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模式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
2007 ,
(2).
[刀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几世界汉语教学,
2002 , ( 2 ) •
[8]
邢红兵.《(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汉字部件统计分析[几世界汉语教
学,
2005 , ( 20 ) • [9]徐彩华•汉字教学中的几个认知心理问题[J]
•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00,(6).
[10]
苑春法,黄昌宁•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几世界汉语教学,
1998 ,(2).
[11]张旺*•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一谈对外汉字教学[J]
•世界汉语教学,
1990 , ( 2).
(高程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