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第5-第8单元精读课文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15《夏天的成长》1、这篇课文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句话,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说明了人要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的道理。
2、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
”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这句话引用农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夏天与生物生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路面比作玻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马路的洁净。
3、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滴比作珍珠玛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景色的美丽。
4.“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写出了夏天万物生长的景象。
5.“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这句话写的道理是: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尽量地长身体、长知识,努力地锻炼和学习。
6、第二自然段按照“总分”的写作手法,写出生物在夏天飞快生长的状态,写了瓜藤、竹子、高粱、鲜花、苔藓等植物,也写了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等植物。
16《盼》1、《盼》一文讲述了“我”收到新雨衣后一直盼望下雨,希望可以在雨中感受穿雨衣漫步的乐趣,终于,“我”在漫长的等待中如愿以偿,享受到了期待许久的快乐,展现了“我”的纯真可爱,对待事物的执着与坚持。
2、课文通过试穿新雨衣后盼下雨、寻找机会穿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喜开怀三件事情,表现了“盼”这一中心意思。
3、“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杨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见起风时的高兴心情。
4、“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感受到下雨时狂喜的心情。
六上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1. 重点词语:
雕刻:在金属、木材、石头等材料上刻划或塑造形象。
缠绕:环绕着某个物体。
恭恭敬敬:对尊长或宾客致敬的态度和言行。
灿烂夺目:形容光彩鲜艳耀眼。
赞不绝口:不住口地称赞。
2. 重点句子:
他先是一愣,然后微笑着说:“老爷爷,您真爱开玩笑!”
爸爸拿起一幅画,沉思起来。
3. 重点段落:
课文第3自然段介绍了这幅画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突出了画家的艺术成就和画作的历史价值。
4. 中心思想: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
5. 写作方法:
本单元的课文采用了多种写作方法,如记叙、描写、议论等,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积累各种写作方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6. 文学常识:
学生可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作家,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有很大帮助。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5—8单元复习第五单元复习生字扭niǚ捏niý厨chú房刺猬wâi逃窜cuàn胯kuà下潮汛xùn圈套tào 畜chù生挽wǎn联囫hú囮lún吞枣zǎo 搞gǎo乱恍huǎng 然大悟饱经风霜shuāng 慈祥xiáng 逝shì世无穷无尽殡bìn仪馆吊唁yàn张冠李戴镊niâ子敷fū药硼pãng酸女佣yōng 逝shì世详xing细文章zhāng 咳kã嗽sîu 一望无际一匹猹chá竹匾biǎn 秕bí谷束缚fù鹁bï鸪gū爹diý爹獾huün猪摩挲suō地窖jiào 懊ào悔赫hâ然翻译yì水浒hǔ传莽mǎng撞捻niǎn着伶líng俐lì颓tuí唐致敬精神抖擞熏xūn黑虐nûâ待不朽xiǔ垮kuǎ台大病新愈yù徒tú然枯瘦团聚低微多音字正zhâng在畜chù生供gîng品仿佛fú奔býn跑方便biàn 树冠guün 号hào召正zhēng月畜xù牧提供gōng神佛fï投奔bân 便pián宜冠guàn军号háo叫叉chá住扎zü好挨üi着天空kōng 分叉chà扎zhü针羊圈juàn 一摊血xiþ挨ái打空地kîng 钢叉chü挣扎zhá项圏quün 鲜血xuâ形近字钮扣挎包厨房称谓搀扶咳嗽详细逝世教诲窑洞扭打胯下橱窗刺猬挽联应该慈祥浙江懊悔地窖垮台淅沥大概不偏不倚浇水摔倒清晰感慨骑马富饶率领近义词惊异──诧异忍受──忍耐逝世──去世爱戴──拥戴深奥──深刻悔恨──懊悔忍受──忍耐羞愧──惭愧团聚──团圆追悼──悼念饱经风霜──饱经沧桑各色各样──形形色色马马虎虎──粗心大意郑重──重视允许──同意熟识──熟悉无端──无故希奇──希罕盼望──希望往常──以往郑重──慎重许愿──许诺捏──握一望无际──一望无垠反义词个性──共性爱戴──憎恶深奥──浅显老实──狡猾详细──简略阴暗──明亮熟识──生疏允许──拒绝伶俐──笨拙郑重──随便恍然大悟──百思不解马马虎虎──认认真真词语搭配一轮圆月一个少年一匹猹一柄钢叉一包贝壳几支鸟毛一件东西一滴泪珠一本书一天黄昏一摊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明晃晃的银项圈紧张动人的情节饱经风霜的脸慈祥的脸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来来往往的人竹枝似的手枯瘦的手深深的寒意囫囵吞枣地看张冠李戴地乱说清清楚楚地记得恭恭敬敬地行礼端端正正地站精神抖擞地站着匆匆忙忙地赶词语解释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六年级上册语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③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④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
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⑤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六上语文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1. 重点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本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2. 重点词语: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失声痛哭: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
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长期艰难的生活和斗争。
羞愧: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
3. 句子理解: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这句通过写人们的心情和行动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
“伯父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这里伯父说的意思是什么?——伯父的话表面上是说自己小时候的鼻子和侄儿的爸爸一样,实际上是指自己和侄儿爸爸年轻时候的模样差不多。
4. 文学常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第八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六年级上册语文五——八单元课文重点内容1.《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片说理性散文,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统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
文章启迪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只是、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文中讲了动植物的生长,山水、铁轨、柏油路的生长,人的生长三方面的内容。
2.《盼》这篇课文围绕“盼”,写出了“我”盼着变天,盼着下雨,盼着穿新雨衣的童年乐趣。
3.《爸爸的计划》告诉我们:(1)如何制定计划(2)如何执行计划(3)如何制定执行计划的计划4.《小站》中小站的主要特点是“小”,稳重能体现着以特点的词语是“一间小屋”“三五个人影”,可是工作人员对月台进行了精心的布置,表现了小站工作人员为旅客服务的高度责任感。
5.《三黑和土地》一文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拥有土地的喜悦之情,抒发了农民热爱土地、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6.《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
本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写起,然后从地球美丽又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让我们明白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文中“地球太可爱了”是因为地球无私的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对地球造成伤害。
不可再生资源: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可再生资源:可保持增长率再生的资源7.《青山不老》一文赞扬了老人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高尚情怀。
8.《浪淘沙》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他被称为“诗豪”。
9.《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诗人在这首诗中选取了黄莺、红花、绿柳、水乡、酒旗、寺庙等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前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10.《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
题目中的“书”的意思是书写。
题目的意思是书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
第五单元15、《夏天里的成长》生字棚【】( )蔓【】( )苞【】( )蕾【】( )苔【】( )藓【】( )坪【】( )蔗【】( )瀑【】( )缝【】( )谚【】( )多音字量【】( )【】( )尽【】( )【】( )缝【】( )【】( )解析课文1、作者简介:梁容若:1904–1997,河北省行唐县(今改灵寿县)人。
中国作家、教育家。
2、修辞手法:引用。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3、主题解说:本文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迅速生长,告诉我们人和自然里的万物一样,也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抓紧一切时间锻炼和学习,快速成长,增长才干。
16、《盼》生字袖【】( )篷【】( )缩【】( )疯【】( )瓦【】( )墩【】( )甩【】( )嚷【】( )吱【】( )蒜【】( )酱【】( )炖【】( )唇【】( )蹦【】( )梯【】( )成语积累1、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2、形容东西或人占满了空间,没有一点儿空隙。
()3、没有一点儿声响。
形容做事谨慎,不张扬。
()4、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旺盛,或因理由充足而态度严正。
()5、形容恭敬小心,一点不敢疏忽懈怠。
()多音字瓦【】( )【】( )嚷【】( )【】( )解析课文1、作者简介: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2.主题解说:本文通过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于是“我”就开始盼着下雨,下雨后盼着出去,没出去又盼着雨停,留着明天再下,最后“我”终于如愿穿上新雨衣的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儿童“盼”一件事的心理活动,充满了童真童趣。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读课文知识梳理及重点句复习要点课文复习要点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③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④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
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⑤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六年级上册语文重点课文复习要点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③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④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
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⑤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六年级语文上册精读课文要点及重点句赏析(第五单元)《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1、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
“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2、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3、“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说闰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
这是因为闰土从小参加劳动,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
“我往常的朋友”指有钱人家的少爷。
句子表达了对闰土的敬佩和羡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yè通过回忆伯父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个句子用比喻——暗喻的手法,抨击旧社会的黑暗和对鲁迅先生的迫害。
“四周黑洞洞”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没有民主和自由,“碰壁”指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谈笑似的话语中,体现了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主题“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词语:豆棚绿蔓苞蕾苔藓草坪甘蔗瀑布缝隙谚语瓜架高粱稻秧俗话铁轨接茬处暑尽量Fèng缝隙门缝 liàng量力而行多音字:缝量Féng缝制缝合 liáng车载斗量近义词:迅速—急速苞蕾—花苞丰满—饱满软绵绵—软乎乎反义词:飞快—缓慢增加—缩减软绵绵—硬邦邦第16课《盼》词语:袖筒斗篷缩小瓦蓝厚墩墩甩打嚷着吱吱蒜薹酱油炖肉嘴唇蹦出来楼梯抖开痱子衬衫浸湿衣柜喧闹遮盖闷雷嘟囔瞟着焖饭嗒嗒鼓点逗引张望凉爽腥味冲刷玛瑙窸窸窣窣满天星斗瓶瓶罐罐满满当当不声不响理直气壮小心翼翼wǎ瓦片 rǎng嚷叫多音字:瓦嚷wà瓦刀 rāng嚷嚷近义词:喧闹—喧嚣遮盖—遮挡嘟囔—嘟哝央求—恳求不声不响—悄无声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小心翼翼—小心谨慎反义词:喧闹—安静遮盖—裸露央求—命令满满当当—空空如也不声不响—大吵大闹理直气壮—理屈词穷小心翼翼—粗心大意作者链接:铁凝,1957年出生,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玫瑰门》《无语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擅长烹调督促执行拟定偶尔陀螺试探监督一丝不苟照章办事眉飞色舞晕头转向《小站》甚至栅栏依然山崖竞赛摘要宣传箩筐点缀继续山坳秀丽灿烂旅客温暖春意转瞬间疾驰而过精心设计一尘不染光秃秃主题“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第17课《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唐】刘禹锡【唐】杜牧【宋】王安石九曲黄河万里沙,千里莺啼绿映红,茅檐长扫净无苔,浪淘风簸自天涯。
水村山郭酒旗风。
花木成畦手自栽。
如今直上银河去,南朝四百八十寺,一水护田将绿绕,同到牵牛织女家。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两山排闼送青来。
作者链接: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被称为“诗豪”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杜樊川”,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山行》《泊秦淮》《清明》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
六上5到8单元阅读方法
现在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们,常常要面对教材中的5到8单元的阅读理解任务。
由于历史积淀少、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助于突破小学六年级阅读难题的方法。
首先,在阅读5到8单元时,学生应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挖掘文章深处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并要求自己时刻具有提问意识,比如“为什么?”,“怎么样?”等。
这样,学生就能做到关注文中的重点,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方法。
其次,学习者可以通过复述或改写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复述的时候,要注意把握文章的重点,不必复述太多细节,而要多表达文中的主旨思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第三,学习者应培养自己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比如,当课文中出现与学生熟悉的事物、人物或活动有关的内容时,要试着用自己的记忆力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填补缺失的信息,让文章的主要内容更加明晰。
此外,在阅读5到8单元的课文时,学习者还可以阅读一些5到8单元的课外书籍,比如历史故事和科学小说等,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最后,可以安排对话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有关阅读内容的交流,从而提高阅读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有关小学六年级5到8单元阅读方法的具体介绍,希望
通过以上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理解任务,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五单元知识点一、选择带点字正确读音画“—”。
菜畦.(wāqí)苔藓..(tái xiǎn tái xiān )甘蔗.(zhe zh è)瀑.布(pù bào)窸窣..(xīsū xīsuì)谚.语(yàn y án)尽.量(jǐnjǐng )浸.湿(jìn qīn)兴.奋(xìng xīng)嘟囔.(nɑnɡnǎnɡ)嘴唇.(chún cún)蹦.跳(bèng bàng )二、形近字组词棚()坪()瀑()谚()篷()绷()评()曝()颜()蓬()嚷()梯()甩()喧()壤()涕()用()宣()课文重点梳理1.《夏天里的成长》一文围绕着“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句话,写了动物、植物、山水、铁轨、柏油路以及人的生长与成长,表现了夏天万物生长的季节特点,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夏日的生机与活力,告诉我们人和自然届里的万物一样,也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抓紧一切时间锻炼和学习,快速成长,增长才干。
2.《盼》这篇课文紧扣“盼”字,具体写了“我”放学后好不容易等到了雨,兴冲冲地跑回家,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买的雨衣,却未能如愿……这些具体生动的描写,让我们对感受到了作者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生活。
第六单元知识点一、选择带点字正确读音画“—”。
风簸(bǒ pǒ)排闼(tà dá)遨游(yāo áo)包裹(guǒ guō)盘踞(jù jì)恩赐(cì tī)和蔼(ǎi yì)耙地(pá bā)松散(sǎn sàn)肆虐(lüènüè)铁锹(qiāo qiū)参天(cān cēn)粼粼(lín lín)二、形近字组词涯()莹()篮()资()崖()莺()蓝()姿()滥()睹()概()槛()堵()慨()三、在()里填上合适的字()()枯竭遨游()()日月()()()()粼粼()()同舟三()五()课文重点梳理1.《浪淘沙》作者(唐)(刘禹锡)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第五单元1.《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
课文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
以(“迅速生长”)点明夏天成长的特征。
分别写了(动植物、山河大地、铁轨柏油路)等事物的“长”,以及(孩子的成长),说明了(人要把握机遇、珍惜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的道理。
2.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的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热天”在这里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利于成长的时间和环境)。
(2).“长”不仅仅是(身体成长、年龄增长、体重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3)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3.《盼》是作家(铁凝)的作品。
课文以(“新雨衣”)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围绕一个(“盼”)字,描述了(我有了雨衣,盼变天;下起雨了,盼出门;没法出门,盼雨停;盼来雨天,快乐出门)等小事件。
第六单元1.(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诗中景物(动静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和无限向往)。
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两句为我们展现了千里江南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
然而就在这一片青山秀水之处,在春天的微雨之中,南朝遗留下来的许多佛寺不由使人对历朝各代的兴亡更替发出无限感慨,这正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两句的写照。
2.黄河滚滚,奔腾不息。
看到九曲黄河,我总会吟诵起(唐)朝(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两句诗;(“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想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3.《书湖阴先生壁》中“书”是(题写)的意思。
这首诗描写了湖阴先生所居住的清幽环境,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
六上语文第5-第8单元精读课文重点
(五)第五单元重点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少年闰土》
1.作家及作品:(资料袋内容)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作品,如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课文选自他的小说《故乡》。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2.重点问题
(1)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闰土怎样的特点?
答: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
(或为见多识广)
(2)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
答:“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3.中心思想:课文通过作者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4.写作方法: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
5.人物评价: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作者:周晔。
2.重点问题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答:叙述了四件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热情救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
①笑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②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
③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④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
(2)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的含义
答:“四周黑洞洞的” ,比喻当时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从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3.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回忆,记述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伯父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4.人物评价: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六)第六单元重点:背默前4首古诗及书下注释。
(七)第七单元重点课文:《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
★《老人与海鸥》
1.中心思想: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2.写作方法:描写人物方法主要有四种:外貌描写(肖像、衣着、神态)、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外貌描写-衣着);(2)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外貌描写-神态);(3)在海鸥的鸣叫声里,
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语言描写);(4)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动作描写)
3.文章情节:课文主要讲了(每年冬天,一位老人步行二十余里,为海鸥送餐,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后,海鸥们不约而同地为老人送行)的事。
★《最后一头战象》
1.作者:沈石溪,我还知道他的作品《第七条猎狗》(课外书屋)
2.重点问题:文章依次继续了嘎羧那几件事情?
答:记叙了嘎羧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情节。
(八)第八单元重点课文:《伯牙绝弦》《月光曲》
★《伯牙绝弦》
1.资料袋: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故事,《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有“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标题含义:绝:断绝,斩断。
伯牙绝弦:俞伯牙斩断琴弦
3.重点问题:背默课文、翻译诗句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翻译: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于是就弹奏音乐来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翻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月光曲》
1.资料袋: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8 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
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2.标题含义:《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鸣曲》《月光》。
贝多芬弹奏了两支钢琴曲,第二支是《月光曲》。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弹第一曲因为贝多芬被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所感动;弹第二曲因为失明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
答: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4.人物评价:从本课看出贝多芬是一个(有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善良、同情穷人)的人。
补充说明:《山中访友》、《詹天佑》、《穷人》、《少年闰土》、《月光曲》、《伯牙绝弦》中需要背诵的部分,注意按课文填空、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重点复习一些句式变换,《日积月累》中的一些诗词、名句要会默写。
同音字组词、形近字组词、写近、反义词。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这些在《只有一个地球》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