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技术

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技术

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技术
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技术

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技术

丁爱侠

【期刊名称】《齐鲁渔业》

【年(卷),期】2004(021)012

【摘要】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属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有牛舌头、鳎目、鳎米等俗称,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经济鱼类。生长温度5~29℃,盐度18~31,具有活动范围小、营养等级低(2.7)、食性温和、个体大、生长快、出肉率高等优良性状,是一种理想的增养殖、放流对象。此外,该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量大,

【总页数】2页(37-38)

【关键词】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技术;经济鱼类;放流;优良性状;增养殖;出肉率;市场需求量;中国;等级

【作者】丁爱侠

【作者单位】316000,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

【相关文献】

1.半滑舌鳎养殖技术之三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技术初探 [J], 孙树磊; 刘刚; 解相林

2.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J], 刘振华; 马峰; 郑世竹

3.半滑舌鳎工厂化人工育苗工艺技术研究 [J], 孙中之; 柳学周; 徐永江; 兰功刚; 曲建忠; 马学坤; 蔡文超; 关健

4.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J], 刘振华; 解相林; 郑世竹

工厂化养殖石斑鱼生产效率翻八倍

工厂化养殖石斑鱼生产效率翻八倍  养殖效益显著提 升 (文/记者林雯图/记者张奇辉)远离厦门市区的翔安区小嶝岛上,一个个新建的白色大棚一字排开,不久前,一批“新房客”刚搬进棚内,在塑料大棚里“安家”的竟是大大小小不同品种的各类石斑鱼。由于野生石斑鱼的数量十分有限,近年来,人工养殖的石斑鱼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但雌雄同体的石斑鱼也是最难以实现人工育苗的鱼种之一。为攻克石斑鱼繁育和养殖难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始向我省的石斑鱼养殖企业输出科研力量——2011年,厦门小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福建省水产研究所9个石斑鱼养殖产业的示范基地之一。科研单位主动伸出橄榄枝与企业“联姻”,使厦门乃至全省的石斑鱼养殖产业开上了快车道。新技术:养殖池清澈见底生产效率翻八倍在小嶝水产的养殖工厂内,刚孵化的小鱼苗,几厘米至十几厘米长的鱼宝宝,甚至近一米长的亲鱼都居住在厂内的数十口水泥池里。数千条鱼苗在一个池里“吃喝拉撒”,但养殖池内的水质却清澈见底,这都要归功于厂内的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池内排出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微滤、物理及生物净化处理、紫外线消毒杀菌等多道“清洁”工序后,再度回到池内循环使用。据小嶝水产的工

作人员介绍,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技术手段确保养殖水质健康,鱼类就不容易生病,这也就意味着,养殖过程中可以基本不用药。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也显而易见。小嶝水产也曾经历过池塘养殖时代,过去,一吨水只能养殖出产10斤石斑鱼,而现在,一吨循环水可以养殖60至80斤。工厂化养殖的另一个好处是石斑鱼的上市时间可以人为控制,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新品种:壮大石斑鱼队伍一年可收回成本在厦门唯一的石斑鱼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建设示范基地里,令人感到新奇的远不止是“大棚养鱼”。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养殖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副主任郑乐云教授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基地的其中一口养殖池旁,一见有人靠近池边,一群巴掌大的石斑鱼宝宝立即涌上水面,游向人群密集处“要饭吃”。记者发现,这些小石斑鱼的体表花纹与一般市面上常见的几种石斑鱼都不一样——郑教授揭开了它们的“身世”之谜,小鱼们的爸爸是基地内的龙胆石斑鱼,而妈妈则是云纹石斑鱼,去年下半年诞生的它们是国内首批规模化培育的杂交新品种云龙石斑鱼。“它们继承了父母的优点,长得快、耐低温、抗病力强。”郑教授说,首批培育出的几十万尾鱼苗已经“离家”去往全国各地的养殖基地继续成长,壮大石斑鱼家族队伍。而对养殖业者来说,新品种鱼苗的养殖性价比极高,基本上一年内就可收回成本。石斑鱼养殖规模

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鱼苗、鱼种有不少习惯名称。受精卵经过人工孵化卵出的仔鱼,称鱼花、水花,从仔鱼培育到全长3厘米左右的幼鱼,身体已经被鳞片覆盖,称鱼种。人工育苗指的是以一定的方式,在人工控制环境的条件下将孵出的仔鱼培育成鱼种的过程。 目前石斑鱼苗孵化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三种:室内水泥池育苗、室外高位池育苗、室外土池育苗。 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室外高位池育苗,其效果也是最好的。室内水泥池育苗能完全人工控制水质和水温,鱼苗生长需要什么,可以在水里添加什么,使鱼苗 不受水质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这是其最大的优势。 但问题在于,目前并未真正搞清楚石斑鱼苗生长到 底需要什么,这使得这种投资较大的生产方式在现 阶段并没有取得好的成果。而室外土池的水质又受 底质的影响,人为控制困难,天气的影响又使水环 境容易变化,这种方式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室 外高位池育苗介于上两种方法之间,是目前石斑鱼 种苗生产的主流,市场上卖的苗大多是这种方式做 出来的,包括标粗;池塘不宜过大,一般1~5亩, 水深1.5m以上,进排水方便。 (一)石斑鱼的育苗环境 1.水温:仔鱼期适宜水温为24~31℃,水温22℃以下仔鱼不能开口摄食开口能力差,22~24℃仔鱼开口成活率极低,33℃以上仔鱼活动不正常。稚鱼期的适温范围略宽。防止日夜水温的剧变。培育环境安静,水质清新,微流水,最好是持续供应经过滤的海水。 2.酸碱度: pH7.8~8.8。 3.溶解氧:要求育苗池保持溶氧量在5mg/L以上。 4.氨氮:育苗中,氨氮含量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水质指标,一般要求不超过0.7mg/L。氨氮含量达到1.2mg/L以上时1~2cm的仔鱼出现活动不正常现象,这些鱼不能下沉,只在水表层活动。其活动特征是:身体侧向在水面打转,或头部抬起,身体与水面呈45℃左右在水面快速窜动,或身体纵轴与水面呈45℃左右快速仰游等,数小时后即发现池底有死鱼。经大量换水后,氨氮含量降到0.3mg/L以下才得到缓解。 5.光照:育苗池水表面的适宜光照强度范围5000~15000lx,以6000~8000lx最适宜。光照低于5000lx 时,仔鱼发育缓慢,开口摄食困难;光照太强,育苗池中藻类生长极快,对鱼苗生长不利,特别是在仔鱼开口后的一个星期内容易发生气泡病,造成仔鱼大规模死亡。 6.盐度:点带石斑鱼产卵、孵化用水盐度为30~33‰时孵化率较高,盐度降低则孵化率下降。育苗前期用水盐度与孵化用水相同,育苗后期盐度可逐渐降低。 (二)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石斑鱼幼体发育可分为6个阶段:开目期(3天)、出芽期(9天)、发翅期(12~14天)、开翅期(14~24天)、收翅期(24~30天)、红头期(30~35天)和背带期(35~40天)。鱼卵发育经过5次变态,根据温度不同约孵化22~40天成石斑白身寸苗。培育为微流水,放养前后,对池(箱)、网具、器具、与运输捕捞设备均加以消毒和定期

半滑舌鳎养殖技术

半滑舌鳎养殖技术 半滑舌鳎为我国北方传统的名贵鱼类,分布很广,我国黄渤海、东海、南海海域均产,是黄、渤海海区常见的大型舌鳎,雌鱼的体长可达80厘米、体重2.5~3千克。终年栖息于近海,无远距离洄游,具有适宜盐度广、温度宽、食物层次低等特点,在比目鱼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理想的近海增殖对象。自然条件下,由于半滑舌鳎性腺不发达,雌雄个体差异大,雄鱼数量少、个体小、生殖能力差,导致种群繁殖能力弱,形成不了大的鱼汛,历来不被列为捕捞对象。但是由于其个体大,味道鲜美,是海产鱼类中的珍贵品种,很受消费者喜爱,1公斤以上的鱼数量少,价格昂贵。 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1978年起,在渤海湾内进行半滑舌鳎的数量调查,1982年调查渤海湾内半滑舌鳎的增养殖基础,并对半滑舌鳎的生殖习性,生长特点,早期形态发育进行研究,成功地进行了半滑舌鳎的人工授精孵化试验,掌握了半滑舌鳎的早期胚胎发育特征和形态特征。1987年开始进行人工育苗的研究,2002年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了国家设立863项目“半滑舌鳎生殖调控及繁育技术”,目前,半滑舌鳎的人工育苗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一家养殖场人工驯养的亲鱼开始产卵,并成功培育商品苗种30万尾,2003年养殖有4家养殖场人工驯养的亲鱼产卵,人工育苗工作进展顺利,已于2003年12月通过阶段性验收,培育苗种近百万尾。所有这些工作,为半滑舌鳎的人工养殖和增殖放流奠定了基础,目前半滑舌鳎的池塘养殖和工厂化车间养殖正在迅速普及推广,山东、辽宁、浙江、江苏、河北、天津、福建等省海水养殖地区,都积极购买苗种进行人工养殖。 一、半滑舌鳎的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1.分类地位 舌鳎科的鱼广泛分布于热带与温带海域,我国已知有2亚科、4属、23种,舌鳎亚科有4属、20种,黄海有7种,东海有11种,南海有19种。舌鳎属有15种鱼,半滑舌鳎属三线舌鳎亚属,是分布于东北亚沿海海域的地方种。 半滑舌鳎地方名:龙力、舌头、牛舌、鳎板、鳎米鱼、鳎目、鞋底鱼。 英文名:Tongue sole。 日文名:カラアカシタビラメ。 半滑舌鳎又名半滑三线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 A. 1873)、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舌鳎科(Cynoglossidae)、舌鳎亚科(Cynoglossinae)、舌鳎属(Cynoglossus)、三线舌鳎亚属(Areliscus)。 2.地理分布 半滑舌鳎属暖温性的近海底层鱼类,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近海和俄罗斯远东海域。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沿海均有分布,以渤海、黄海为多,在辽宁、河北、山东、浙江等地沿海均可采集到。 二、舌鳎的营养价值及养殖意义 1.半滑舌鳎的营养价值 半滑舌鳎具有海产鱼类在营养上显著的优点,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其肌肉细嫩,口感爽滑,鱼肉久煮不老,无腥味和异味,属于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优质比目鱼类。半滑舌鳎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鱼体肌肉组织中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38.2%,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54.6%,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有助于人体脑细胞的生长发育和防止心脏病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在半滑舌鳎的肌肉中,这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高达3.2%。 二、发展半滑舌鳎增养殖的意义 半滑舌鳎为我国常见的近海大型底栖鱼类,是黄渤海海区常见的大型舌鳎,最大可达3

人工育苗优点

人工育苗优点:a可以引进新种b提早采苗,延长生长期c医科防除敌害,提高成活率d苗种纯,质量高,规格基本一致e医科进行多倍体育种以及通过选种和杂交等工作,培育优良新品种人工育苗基本措施(一)供水系统:a水泵b沉淀池:一般建在地面以上,兼作高位水池c砂滤器:砂滤池、砂滤罐,砂滤池为敞口过滤器,至少两个;砂滤罐为封闭式过滤器d陶瓷过滤器(二)育苗室:a构筑:多用砖砌体,屋顶采用钢梁或木梁结构,呈人字形或圆弧形,瓦顶或玻璃钢瓦b育苗池:包括育苗池建造、容量、深浅、形状(三)饵料室:光线、空气流通,供水和投饵自流比,四周开阔,避免背风闷热(四)供氧系统:罗茨鼓风机、充气管和气泡石(五)供热系统:可分为电热式、气刺式、盘管式(六)供电系统:安全可靠、优质经济(七)清贝机:清除贝类表面的杂藻、杂贝和其他附着生物(八)其他设备:水质分析室及生物观察室 幼虫培育开始阶段及管理:幼虫培育是指从面盘幼虫初期开始到双壳类稚贝或稚鲍第一呼吸孔出现时为止的阶段。培育管理有:选幼、换水、投饵、除害、选优、倒池与清池、充气与搅动、抑菌控制到适宜环境条件。理化因子观测、测量幼虫密度和生长等,通过人为的管理,创造最适宜、于幼虫生长、发育的条件,抑制敌害生物的繁殖,使贝类幼虫在种间斗争中占优势。 附着基投放时间:当幼虫发育至出现眼点时,即将进入附着变态阶段。对于固着型柑附着型贝类,可投放胶皮带、贝壳、棕帘、网衣、采苗带及埋栖型贝类使用的网箱,作为附着基投放附着时应注意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敌害较小、饵料丰富的地方投放 鲍的人工育苗:(一)亲鲍升温促热畜养:a池子应备有充气、升温、控温的装置b促熟开始的时间,亲鲍促熟畜养需要在采苗前3个月开始c亲鲍选择7-10cm,体质健壮、无创伤、活动敏锐,雌性比4:1 d一般畜养密度梅立方米水体可畜养20-25只左右e日常管理:加温、充气、换水、投饵,DO5mg/L,温差<+-0,5度,投饵量随水温上升而增加,为亲鲍总重的20-30%(二)采卵:a诱导刺激法:紫外线照射海水法、活性炭处理海水法、过氧化氢法b采卵:夜间进行,17度水温以下,17时进行阴干刺激,23-24时达产卵高峰c洗卵:受精后30-50min,当卵子全部下沉,换中上层水3/5,洗卵一次30-40min,需6-8次,水温稳定在17度(四)浮游幼虫管理:密度15-20个/ml,换水量1/2—2/3,或用流水培育(五)采苗板:无毒、透明或白色的聚乙烯薄膜、高压聚乙烯平板或玻璃钢片(六)采苗与稚鲍前期培育管理:a设备:长方形池子,长10-20m,宽1、25m,深0、6m b采苗前准备:洗冲采苗板和框架,注入新鲜海水待用,面盘幼虫选优c采苗:幼虫具有趋光性,应适当减弱光强d采苗后培育管理:换水2次/天,换1/2水;T18-25度,S:27度以上,饵料补充,敌害清除,日常管理(七)稚鲍后期网箱流水平面饲养(八)稚鲍下海或越冬:11月中下旬、T10度左右

人工育苗条件下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摄食的观察

文章编号:1004-1729(2001)01-0062-04 收稿日期:2000-11-03 基金项目:海南省百项农业新技术项目(1101)作者简介:陈国华(1956-),男,江西南昌人,海南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人工育苗条件下点带石斑鱼仔鱼 开口期摄食的观察 陈国华,张 本 (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 要:在人工育苗条件下,测定了点带石斑鱼育苗池中饵料生物的种类和密度,同时解剖观察仔鱼的消化管,测定其食物组成,并根据食料基础和食物组成的测定数据,分析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对不同饵料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仔鱼于3d 龄开始摄食,摄食的第1d 只能选择小球藻和一些贝卵为食,对贝卵的选择性指数为0.3740,小球藻的选择性指数为0.0144;摄食的第2d ,开始摄食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开口的第5d 开始摄食桡足类幼体.点带石斑鱼仔鱼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对食物的消化速度很快,仅1个多小时胃内的食物就可以完全排空.关键词:点带石斑鱼;仔鱼;食性 中图分类号:S 965.334 文献标识码:A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 (Bloch &Schneider ),俗称“青斑”,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便于活体运输和暂养的特点,是我国南方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在泰国、菲 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养殖也很普遍. 在鱼类的人工育苗中,及时地提供适口的开口饵料是育苗成功的基本保证,因而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国内外对海水鱼类仔鱼摄食的研究报道很多[1],但国内有关石斑鱼仔鱼摄食的研究仅见青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2~4] .笔者于1999年11~12月在海南生利水产繁殖有限公司(海南三亚市林旺镇)进行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的试验,并测定育苗池中饵料密度,解剖仔鱼消化管,分析点带石斑鱼对食物的选择性和摄食的周日变化,旨在为人工育苗中适时投喂适口饵料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与培育方法 实验材料购自我国台湾省.1999-11-30孵出的仔鱼,于12月1日运至三亚市林旺镇后,立即放在10m 2 的水泥池中培育,放苗密度为6万尾·m -3 ,放苗时水深45cm ,以后每天增加水深5cm .育苗池中每m 2设置0.8只气石,微充气.仔鱼于12月3日上午开口摄食.放苗第2d 在池中接种小球藻等单胞藻,第3d 早上开始投喂轮虫、贝卵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等,第6d 开始增加投喂桡足类幼体及成体,同日停止投喂贝卵.1.2 实验内容及观察方法1.2.1 育苗池饵料基础的测定 每天9:00~10:00取样1次,测定育苗池内人工投喂的贝卵、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密度.   第19卷第1期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19No .12001年3月NATURAL SCIENCE JOUR 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Mar .2001

石斑鱼常见细菌性疾病及水体消毒的防控措施

石斑鱼常见细菌性疾病及水体消毒的防控措施 简介 石斑鱼是鲈形目、科、鳍石斑鱼属鱼类的统称,常见的有赤点石斑、石斑、带石青点斑等,它们在全世界亚热带和热带海区都有分布,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是一种名贵的海产鱼类。此外,石斑鱼还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能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随着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的发展,石斑鱼现已成为了一种优质的海水养殖品种,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被广泛养殖。 石斑鱼养殖现状 由于近几年病害多、虾难养,不少虾塘开始转养石斑鱼。因有育苗市场需求,而石斑鱼外塘育苗投资少,许多对虾养殖外塘只需略作改动,即可做石斑鱼育苗使用,尤其石斑鱼育苗利润也相当可观等等原因,造成目前海南、湛江等地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转做石斑鱼育苗。但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标苗和分池操作,客观上因操作问题带来的外伤感染细菌性疾病的机率就会增加。加上近年来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造成近水域水质污染严重,导致鱼体抵抗外界病原侵染的能力不断下降,一些鱼类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频繁爆发,而石斑鱼的孵化、标粗及养成过程对水质要求较高,加上水产抗生素药品的滥用,直接造成致病菌耐药性的快速形成,对石斑鱼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着石斑鱼养殖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石斑鱼养殖面临的问题 1、化肥利用率只有30%-50%,长期大量施用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不仅使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大受影响,无法吸收的化肥还通过农田径流加剧了内河涌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造成了养殖水体污染。 2、我国石斑鱼养殖的现状是多品种、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的药物滥用使养殖产品中的药物残留超标。 3、水产饲料基本是由畜禽饲料过度形成。石斑鱼饲料的研发生产没有统一标准,对石斑鱼不同生长期所需营养无统一规范。消费终端对养殖品质量监管执行力度差、体系不健全。 4、滥用抗生素导致新病增多、防治难、病原菌耐药性增强。养殖户对抗生素的使用量一次比一次大,造成了恶性循环。 石斑鱼因水体污染带来的常见细菌性疾病 1、车轮虫病。此病的病原是原虫类的多种车轮虫,由其寄生于石斑鱼体表及鳃部所引起。病鱼鳃组织分泌大量黏液,鳃丝发白、腐烂,鱼体通常变得黑瘦,食欲减退或甚至不摄食,群游于池边或网箱边,严重时在池边或网箱边漫游并最终死亡。此病通常会在4~5月流行,对鱼苗、鱼种有较大危害。 2、鱼虱病。该病的病原是鱼虱。寄生在鱼体表和腮部的鱼虱会通过吸盘吸取鱼的养分,破坏了鱼腮组织,导致鱼的呼吸功能受损并最终死亡。鱼虱的繁殖和传染很快,尤其是在海水温度较高、网箱密度大、水质不好时,更容易爆发流行。 3、烂尾病。烂尾病是影响石斑鱼养殖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多种细菌均会导致该病的发生。鱼发病时,其背、胸、腹鳍会缺损腐烂,甚至烂至尾柄肌肉,尾鳍端部会浮肿烂肉,骨条外露。病鱼会漂浮至水面或沉于网底而死,常爆发于春季,造成石斑鱼大量死亡。

半滑舌鳎 百科

半滑舌鳎百科 半滑舌鳎百科名片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属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俗称“龙脷 ”、牛舌头、鳎目、鳎板、鰙鳎、细鳞、鳎米。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终年生活栖息在中国近海海区,具广温、广盐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的特点,适温范围3.5—32℃,最适水温14—24℃,适盐范围14-33‰。半滑舌鳎自然资源量少,味鲜鲜美,出肉率高,口感爽滑,鱼肉久煮而不老,无腥味和异味,属于高蛋白,营养丰富。目录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养殖前景分析展开编辑本段生物 学特性半滑舌鳎身体背腹扁平,呈舌状。鳞小,背鳍及臀鳍与尾鳍相连续,鳍条均不分支,无胸鳍,仅有眼侧具腹鳍,以膜与臀鳍相连,尾鳍末端尖。雌雄个体差异非常大。半滑舌鳎成鱼无鳔和无胸鳍,而在早期发育期间具有鳔泡和胸鳍。半滑舌鳎卵子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卵径 1.18-1.31 mm。卵膜薄、光滑、透明,具弹性。多油球,一般为97-125个,多数在100个左右,油球径0.04-0.11 mm。在培养水温为20.5-2 2.8℃的条件下,卵子授精后37 h仔鱼孵出,30 min后仔鱼全部孵出。初孵仔鱼全长2.56-2.68 mm。1日龄仔鱼,出现胸鳍芽。1.5日龄仔鱼,巡游模式基本建立。2日龄仔鱼,逐渐建立外源性摄食关系。3日龄仔鱼,出现

鳔泡,个体发育进入后期仔鱼期。18日龄,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25日龄稚鱼,右眼开始向上移动。27日龄稚鱼,右眼已转到头顶。29日龄稚鱼,右眼完全转到左侧,胸鳍退化,各鳍鳍条发育完全。57日龄,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79日龄幼鱼,鳔退化、鳞片发育完全,侧线3条。研究结果表明:前期仔鱼培育期间,除了严格控制适宜的培养水温外,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一定密度的适口饵料,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技术措施之一;也是稚鱼变态期间加强鲜活饵料的投喂是提高稚鱼变态成活率的关键所在。编辑本段养殖技术半滑舌鳎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经过多年的研究攻关,半滑舌鳎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地将育苗和养殖技术应用于生产。半滑舌鳎既可采用高投入的工厂化养殖,也可进行低成本的池塘养殖。半滑舌鳎由于是一个新开发的品种,而且是鳎类第一个人工养殖品种,现在南方北方对这条鱼都非常认可,市面价格可以卖到320元/Kg,如果这样计算,那么养一万条1Kg 的半滑舌鳎,可以创产值300万元。半滑舌鳎适应温度范围非常广,在3℃就可以越冬,在32℃可以渡夏,很适合中国大部分海区养殖,北到辽宁,南到福建、广东都可养殖。放苗密度一般8~10cm的400~150尾/m2,15~20cm的100~60尾/m2,25~30cm的35~20尾/m2,35~45cm的18~10尾/m2。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常温海水养殖日换水

石斑鱼饲养饲料营养技术知识

石斑鱼营养与饲料研究 海洋与渔业信息 石斑鱼种类较多,全世界约100多种,属暖水性中下层的肉食性鱼类,栖息于潮流缓慢、透明度不大的岩礁和珊瑚丛海区,为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国内石斑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海南五省区的沿海。 目前,石斑鱼营养需求的研究较多,但配合饲料的开发利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养殖石斑鱼主要是投喂冰鲜小杂鱼,也有个别饲料厂在尝试石斑鱼饲料的生产和推广,但基本上并不能在整个养殖过程全部使用配合饲料,这与养殖观念有关,更重要的是配合饲料本身存在着营养的全面性、诱食性、促生长及抗病防病能力等问题。本文综述了现有石斑鱼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资料,希望能为解决目前海水养殖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问题,减少饲料资源的浪费及其对海水养殖区域环境污染,促进海水养殖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石斑鱼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 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的研究在鱼类营养学和人工配合饲料设计上有着重要意义。张本等分析了花点石斑鱼E.maculatus、青石斑鱼(E.awoara)、鲑点石斑鱼E.fario、蜂巢石斑鱼E.merra、黑边石斑鱼E.fasci

atus和巨石斑鱼E.tauvina的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石斑鱼氨基酸总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氨基酸组成与种间和分布海域间的差异不大,但存在月际及随体长的增长而变化的现象。天然与养殖石斑鱼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差异。石斑鱼必需氨基酸含量间的比值相对稳定,综合得出了石斑鱼的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并将此组成模式作为石斑鱼配合饲料氨基酸平衡的依据,应用于其所配制的配合饲料,进行E.maculatus的喂养实验,初步显示了一定的效果。陈学豪等报道了养殖的赤点石斑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733.5mg/g,必需氨基酸总量为404.1mg/g,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26.4mg/g,均低于野生鱼。 2蛋白质和氨基酸需求 庄建隆和刘擎华报道了投喂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制成的6组不同蛋白质的饲料,体重1.5g的E.salmonides以蛋白质含量最高(54.06%)组饲料的生长速度及饲料效率最好。虽然各组饲料间的生长率差异并不明显,但蛋白质含量过低或投喂量不足时,会引起互相残杀,从而导致存活率下降。网箱养殖的E.salmonides,其蛋白质最适需求量为40%~50%。 陈学豪等探讨了投喂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配合饲料对赤点石斑鱼生长的影响,得出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9.52%时增重率、体

舌鳎是什么

舌鳎是什么 海鲜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拥有着很大的诱惑力,因为海鲜总的来说味道比较鲜美,而且同时大多数海鲜的肉质也是相当鲜嫩的,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吃。但是那些对于海鲜过敏的人来说,就没有这个口服了。海鲜的种类又好多种,通常分为鱼类和贝类,其实在生活中,热门常吃的海鲜还是以鱼类居多,就比如:舌鳎。 舌鳎是众多海鱼的一种,大家可以通过它的名字而联想它的外形,很像舌头,但是是扁平状的。舌鳎的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异常丰富,所以受到很多人的青睐。那么,舌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来仔细说说。 舌鳎俗名:目鱼、鳎米、舌头、牛舌、鳎目、龙力、海秃、细鳞、塔西鱼、狗舌、鳎沙、牛目、鳎板、鞋底鱼、牙杈鱼、左口。 中国常见种类有短吻舌鳎、焦氏舌鳎、宽体舌鳎半滑舌鳎.鳎目鱼是鲽形目标一科,约有3属103种,中国已知约32种,舌鳎体侧扁,呈长舌状,眼常位头左侧,尾舌骨纵窄板状,有伪间髓棘,奇鳍一切相连,无胸鳍,腹鳍1个且连臀鳍,生殖突常连臀鳍左侧,肾脉棘短横板状,卵有小油球50~100个。主要为热带底层海鱼。 鳎目鱼主要产自黄渤海区,我国的东海以及朝鲜,日本沿海也有一定的散布,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鱼类。因此类鱼种自身繁殖才干非常弱,所以对比稀少贵重。前期仔鱼阶段两眼对称,在

发育过程中发生变态。自后期仔鱼阶段开始,右侧眼逐步转移到左侧,最后完成眼的位移。半滑舌鳎的卵径为1.00~1.24毫米,卵膜薄,油球小而多,一般为24~45个,多者达60余个。焦氏舌鳎的卵径较小,为0.76~0.90毫米,具油球6~20个,最多可达30个。水温20℃时受精卵约经36小时孵化。 舌鳎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各近海渔场均可捕获,海洋岛、石岛渔场为主要产地。但鱼群不密集,在捕捞作业时多系兼捕对象,渔期夏汛为5~7月份,秋汛为10~12月份。 宽体舌鳎为海洋名贵经济鱼类之一。每百克内含蛋白质13.7克、脂肪1.2克且肉质细腻味美,尤以夏更汛所捕的鱼最为肥美,食之鲜肥而不腻。红烧舌鳎鱼是有名的菜肴之一。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咸干品。舌鳎鱼,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可以摸一下周围的鱼鳍,还有鱼鳃的下面,会不会有红色液体,有的话,一般是涂过的,正常的话,液体是透明的。宽体舌鳎为海洋名贵经济鱼类之一。每百克内含蛋白质13.7克、脂肪1.2克且肉质细腻味美,尤以夏更汛所捕的鱼最为肥美,食之鲜肥而不腻。红烧舌鳎鱼是有名的菜肴之一。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咸干品。 由此可见,舌鳎的营养价值个经济价值都是相当高的,所以国家对于舌鳎的捕捞也有一定的限制。但从营养价值方面来说,常食舌鳎,是对我们的身体很有益处的。同时要注意的是,因为海鱼通常体内的胆固醇含量要高,所以要少吃,以免引起身体不必要的疾病。

小叶白辛树人工育苗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a7117202.html, 小叶白辛树人工育苗技术 作者:董邦香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4期 摘要介绍了小叶白辛树的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小叶白辛树人工育苗技术,包括采种、育 苗地选择和处理、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其人工繁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叶白辛树;特征特性;人工育苗 中图分类号 S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192-01 小叶白辛树(pterostyrax corymbosus sieb.et zucc.)。别名小果辛树、苍耳树(种子相似)等,属安息香科,渐危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华东和湖南等省区。安徽省黄山市1998年4月12日以前未见小叶白辛树报道。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4月12日被发现,呈零星状分布,数量相当稀少,未见其片状分布。树形雄伟挺拔,叶小秀丽密而繁茂,特别是其小花,白色典雅,清雅素洁,妩媚动人,香味沁人心脾,果近纺锤形密被星状绒毛,观赏性非常强。保护和人工繁育这一珍贵树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2012年对小叶白辛树进行人工育苗,获得了成功。现将其特征特性及人工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生物学特征 小叶白辛树是乔木树种。牯牛降最高一棵小叶白辛树高18.7 m,胸径约31.8 cm,其树皮灰褐色,嫩枝密被星状绒毛;叶坚纸质,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7~12 cm,宽4~6 cm,叶下面淡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叶边缘有锯齿,叶柄长约1.2 cm,每叶侧脉7~9对稍隆起;花序短小,长3~8 cm;核果短小,自然干后不开裂,长为1.3~2.1 cm,缘长2~4 mm,具5翅,密被星状绒毛,外果皮薄,内果皮略木质化,种子大多为1粒,2粒较少见。其树干通直,材质坚硬,纹理细密,是良好的速生树种。牯牛降小叶白辛树花期4月初,果期8月下旬。 1.2 生态学特性 牯牛降小叶白辛树生于海拔800~1 300 m溪边与林缘。常与常绿、落叶乔木混生,喜阳 树种,根系发达,生长迅速,为上层树木。林区降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2~15 ℃,土壤多为黄红壤,呈酸性,种子发芽率较弱,林下透光低,天然更新较为困难,可能是导致牯牛降小叶白辛树范围小的主要原因之一,林下未见其幼苗。因此,现已经将其挂牌保护起来作为母树林,种子成熟季节组织人员采种,并在相似环境育苗繁育。 2 人工育苗技术

龙胆石斑鱼_的养殖技术

龙胆石斑鱼的养殖 龙胆石斑鱼主要产地在东南亚。澳洲海域,在我国的南海(南沙群岛)亦曾发现,但数量稀少。近几年,其人工养殖在台湾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的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亦开始引进开发龙胆石斑鱼人工养殖。同时,龙胆石斑鱼在游钓业上亦是颇受欢迎的对象。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龙胆石斑鱼体型呈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7倍-3倍,背鳍xi-15、臂鳍iii-7、腹鳍i—5,胸鳍16、尾鳍17,尾鳍后端为园形。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2粗棘,头部除吻端及上下颌外均被细小部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除腹鳍外,各鳍呈黄色,并布满黑色小圆点,体侧有5-7条横向斑纹。龙胆石斑鱼口裂大,下颌稍突出,上颌能伸缩,上颌骨后端扩大,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前端具若干犬牙,其后具一丛能倒状的牙,两侧外侧为稀疏小犬牙,内侧为绒毛齿带,下颌前端具有与上颌相对的犬牙,其后具多行能倒伏的牙,两侧牙2行排列紧密。 2.栖息习性: 龙胆石斑鱼属暖水性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成鱼和幼鱼会出现在河口半咸水水域。该鱼为中下层底栖鱼类,性凶猛,地域性强,成鱼不集群,白天经常栖息于珊瑚丛、岩礁洞穴、沉船附近,有海底掘洞穴居的习性,夜间觅食。喜石砾底质,海水流畅的海区,是广盐性珊瑚礁鱼类,在盐度11-41‰的海水中都可以生存,最适盐度为25~35‰,盐度低于5‰会死亡,在淡水中最长可忍耐15分钟。适宜水温为22℃-3o℃,而当水温降至2o℃食欲减退,降至15℃以下则停止摄食,不游动。喜光线较暗区域,在网箱养殖时喜沉底或在网片折皱处隐蔽,体色随光线强而变浅,弱而变深。对海水溶解氧的要求不高,25℃水温时,耗氧量为1.99 ±0.53μg/g.min, 比真鲷的4.65±0.81μg/g.min少得多。 3.食性: 龙胆石斑鱼的仔鱼、稚鱼、幼鱼摄食微型、小型的浮游动物,成长后仍保持肉食性。主食甲壳类(尤其是龙虾)、海胆、鱼类。小海龟,甚至小鲨鱼。龙胆石斑鱼摄食属偷袭型,摄食方式为一口吞下,通常在水体的阴暗角落或珊瑚礁及其它岩礁中隐蔽起来,当发现猎物时,利用岩礁、石块的掩蔽作用,用一侧眼睛紧盯着猎物,并不断调整自身的方位和姿式,慢慢地靠近猎物,力求自身头尾与猎物头尾同处一直线或一平面上,尾部呈s形弯曲,一旦进入攻击距离时,便突然迅猛出击,咬住猎物,通常咬住猎物的头部,随后吞下猎物,但有时

半滑舌鳎工厂化养殖中的病害防治研究

半滑舌鳎工厂化养殖中的病害防治研究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Cunther)是我国传统的名贵鱼类,其营养丰富,具? 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口感细滑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半滑舌鳎人工养殖规模的不 断扩大,各种病害也随之频繁发生。现笔者根据人工养殖半滑舌鳎过程中对各种疾病防治的得? 失与经验,将其中危害较大的几种病害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希望能够给养殖业者以参考与帮 助。 一、寄生虫疾病 1、车轮虫病 车轮虫是海水、淡水中常见的寄生性原生动物。当水质不清洁,尤其是有机质含量高时易 大量出现。如半滑舌鳎的体质健壮则不易感染,只需控制水质即可有效预防。但当鱼的体质较 差时则易被感染。 (1)主要症状:体色变深(少量鱼变浅),未摄食时也在全池游动,不聚群,呈分散状 ,有时向水面窜出。镜检可见在鱼的鳃及体表有大量车轮虫存在,经常会有细菌继发感染,加 重病情。如未及时控制则病情发展迅速,2天内死亡率可达20%,到第4天有全部死亡的危险。 (2)防治措施:保持水质清洁(最好砂滤),必要时在沉淀池用药物消毒;保证鱼体健壮 。治疗措施:杀灭车轮虫的药物有很多,但不可盲目乱用。用1ppm的硫酸铜浸浴30分钟或用? 100ppm~150ppm福尔马林溶液浸浴60分钟。硫酸铜杀灭车轮虫的效果较好,但半滑舌鳎对其较? 敏感,应慎用。福尔马林相对比较安全。但无论使用哪种杀虫剂都必需配合使用抗生素,以防?细菌的继发性感染。 2、刺激隐核虫病 又名海水小瓜虫病,此病的危害程度要比车轮虫病大,且不易彻底治愈。

(1)主要症状:病鱼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在体表和鳃上有一些小白点,摄食减少或不摄? 食,水浸片镜检时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不透明虫体或胞囊,个体大小在90um~400um。5日内死亡? 率可达20%,如未及时治疗7天左右可全部死亡。 (2)防治措施:可参考车轮虫病的防治措施。但此虫的包囊具有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 经常附着在池壁、充气管等处,一旦环境转好即释放幼虫感染鱼类,因此治疗同时必须在适当 时机倒池,并将养殖池彻底洗刷和消毒。 二、细菌性疾病 1.腹水病 从苗种到成鱼的养殖过程中,腹水病均有发生,尤其当养殖池水温较高、养殖密度较大、? 水循环量不足时更易发生。 (1)主要症状:发病个体游动不安,腹部膨胀隆起,解剖可见腹腔中有大量无色透明或?淡红色积水,肠内无食物,有黄色粘液,肠道充血,肛门红肿。死亡个体无眼侧常有大面积皮?下充血,并常有烂鳍、烂尾病并发。镜检腹水可见弧形或短棒状有运动力细菌,日死亡率在?0.2%~1%之间,比牙鲆腹水的危害要小。 (2)防治措施:①在沉淀池用二氧化氯消毒,浓度为2mg/L,2小时后再进水②投喂土霉 素药饵,添加量为0.2%~0.3%,7天为一疗程③盐酸土霉素或庆大霉素药浴,浓度为5mg/L~ 10mg/L,每次药浴3小时~4小时,3天为一疗程。 2、红边病 从苗种到成鱼均有发生,体长7cm~25cm较多见,当水温较高、水循环量不足时更易发生? 。 (1)主要症状:体色变淡,鱼体整个边缘发红,无眼侧较为明显,病鱼的鳍条破损、散开、充血,鱼体常有弥散性皮下充血。如未及时治疗则易感染寄生虫类疾病。

黄鳝全人工繁殖的催产技术

今日三农网,https://www.doczj.com/doc/ea7117202.html, 1.催产剂的用量:用促黄体激素释放素类似物(LRH-A),以0.1~1微克/克体重剂量较为适宜;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以1~5国际单位/克体重的剂量,其催产排卵均为有效范围,但以2~3国际单位/克体重催产最为适宜。黄鳝对LRH-A与HCG的催产效应还与性腺自身成熟度有密切关系。5月上旬,繁殖季节开始不久,激素引起排卵效应不明显。6月至7月为繁殖盛期,激素具有明显诱导排卵的效应。8月卵巢逐渐退化,对激素反应减弱,诱导排卵效果差。所以,在不同时间要依卵巢成熟程度酌情增减催产剂量,雄鳝为雌鳝剂量的1/2。 2.效应时间:采用LRH-A或HCG催产,效应时间为1~5天。效应时间和催产剂量关系不大,但与水温和注射次数有关。试验表明,当水温为30℃时,效应时间约在40小时;而水温低于27℃时,则效应时间在50小时以上。另一试验表明,在水温23℃时用相同剂量的LRH-A催产时,一次注射的效应时间为83~160小时,而两次注射则可缩短至23~81小时。 3.催产注射剂的配制:LRH-A和HCG均为白色结晶,用生理盐水溶液将其充分溶解,按LRH-A0.3微克/克体重+HCG2~3国际单位/克体重精确计算剂量,吸入注射器内备用。每尾亲鳝注射量以0.5~1毫升为宜,不宜超过1毫升。注射液要随配随用,不能放置太久,注射第一针后,剩余的药液可放置在冰箱中,下一针注射时可以再用。如果没有冰箱,则第二针注射时要重新配制。 4.注射方法:采用5~10毫升医用注射器,4~6号针头,注射器要经过水煮消毒10分钟或用酒精消毒。注射有腹腔注射和胸腔注射两种,由于黄鳝体形细长,胸腔较小,一般宜采用腹部卵巢注射,效应也较快。注射时要两人配合,一人用毛巾或纱布握住黄鳝,使腹部朝上,下面用毛巾垫好,双手固定鳝体,另一人擦干注射部位的水分,将针头朝鳝头方向、与鱼体保持45~60度的夹角、于卵巢部位刺入腹腔,深度不超过0.5厘米,将注射液慢慢地推入鳝腹腔中,抽出针头时用酒精棉花球压在针眼处,轻轻揉动以避免注射液流出,这样做还能起消毒作用。针头不能插入太深以免刺伤内脏,但也不能太浅,否则药液不能进入腹腔

石斑鱼对营养的需求

石斑鱼对营养的需求 石斑鱼泛指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里的各属鱼类,全球大约100多种,属沿海暖水性中下层的肉食性鱼类,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系数低、经济价值高等优点,精养条件下最具有养殖前景的鱼类之一。 目前,国内养殖石斑鱼主要饲喂新鲜小杂鱼、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沙蚕等,也有一些饲料企业已经对石斑鱼饲料进行生产和推广。石斑鱼的营养需求数据是研制其配合饲料的理论基础。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外针对不同种类石斑鱼的营养需求开展研究,包括玛拉巴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巨石斑鱼、青石斑鱼等。由于人们对石斑鱼营养需求的研究尚不全面,难以满足研制生产优质的配合饲料的要求。因此,本文从国内外有关石斑鱼营养需求与饲料的研究进行简要概述,旨在为今后开展石斑鱼营养需求研究及其系列配合饲料研制开发提供参考。 1、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营养需求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是指能满足鱼类氨基酸需求并获得最佳生长的最低蛋白质含量。石斑鱼组织器官组成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是蛋白质,同时还是其机体内许多生物活性物质(酶、激素和抗体等)的重要组成成分。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石斑鱼的蛋白质营养需求的报道已经很多。这些报道研究表明,石斑鱼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不同的种类、同一种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蛋白源和饲料组成条件下,石斑鱼对蛋白质的营养需求各不相同(见表1)。 表1石斑鱼对蛋白质的营养需求

从表1可以看出,点带石斑鱼需要的蛋白质含量范围为44%~56%;斜带石斑鱼为45%~48%;赤点石斑鱼为48.37%~49.24%;青石斑鱼为50.91%~54.78%;美洲黑石斑为45.62%~46.86%;老鼠斑幼鱼干物质(DM)中可消化蛋白质(DP)的量在44%以上,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而成鱼对粗蛋白需求量为53%。 石斑鱼与其他鱼类一样,也需要蛋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10种必需氨基酸。在斜带石斑鱼饲料中添加适宜L-蛋氨酸的研究中,以鱼粉、大豆浓缩蛋白和结晶氨基酸为蛋白源。结果发现,当蛋白质水平为48%、胱氨酸固定含量为0.26%,蛋氨酸达到1.34%时,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最高。石斑鱼幼鱼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其脑中5-羟色胺水平会升高,而且能够减少幼鱼互相残杀现象发生。但是,维持石斑鱼最大增重的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还有待继续研究。 2、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需求 脂肪不仅是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维持石斑鱼的生长、发育、存活、健康和繁殖的能源物质和营养素,而且有节约蛋白质的效应。石斑鱼对脂肪的营养需求在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都不同,不同脂肪源和饲料组成也会影响石斑鱼脂肪的营养需求量。石斑鱼饲料最适脂肪含量为13.5%~14%。 表2 国内外有关石斑鱼脂肪需求

石斑鱼养殖技术

石斑鱼养殖技术 针对此次到福建漳州石斑鱼养殖场的出差经历总结以及与养殖场负责人的交流沟通,总结出石斑鱼养殖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鱼苗选择 选择时,必须注意鱼的质量。应选择鱼体壮,活力强,无病、无鳞片损伤,肤色光泽好的进行养殖。 石斑鱼成鱼养殖的方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两种,以网箱养殖较为普遍。网箱养殖石斑鱼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高,便于管理,生产效益较高,所以发展很快。在介绍成鱼养殖技术时,以网箱养殖为主,池塘养殖和室内水泥池养殖可参考网箱养殖。 二、养殖条件 养殖海区的环境应具备如下条件:避风条件好,波浪不大,不受台风袭击;沙质底、砾质底、礁石质底为好,低潮时水深应在4米以上;潮流畅通,流速适中,网箱内流速保持在0.20米/秒-0.75米/秒为好;冬季最低水温不低于15℃,22℃-28℃水温天数不少于200天;水质清新,石斑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都能生存,最适在适宜盐度25-32‰,pH=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染,暴雨季节无大量淡水流入,盐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交通条件好,活鱼运输、饲料供应方便。 目前石斑鱼育苗尚未达到生产性要求,因此养殖的鱼都还是以自

然海区捕获的幼鱼为鱼苗养成。养殖的石斑鱼幼鱼以手钓钓获的为好。选择时,必须注意鱼的质量。应选择鱼体壮,活力强,无病、无鳞片损伤,肤色光泽好的进行养殖。 三、放养规格及密度 放养密度与养殖海区的流速有很大的关系,流速通畅的海区可大些,反之要少些。一般一只3×3×3(米)的网箱,放养鱼种规格在50克/尾以下的每箱可投放2500尾左右,规格在150克/尾以下的每箱1000尾左右。也就是说一只3×3×3(米)的网箱养殖产量200公斤左右是较合适的。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放养密度在水温25℃的条件下,以60尾/立方米-70尾/立方米为好。生产实践中,在3米×3米×3米的网箱内饲养成鱼500尾左右。结果表明,放养密度为15尾/立方米和30尾/立方米时石斑鱼的生长较快,当放养密度提高到60尾/立方米时生长速度与前者相近,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当放养密度增大到120尾/立方米,尾增重量减小,饲料系数大大增加,存活率明显下降。证明60尾/立方米的成鱼放养密度是比较适宜的。浙江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赤点石斑鱼,尾重100克-150克的放养密度以9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为宜。 四、饲料与投饵技术 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投喂用的主要饲料是鲜度较高的小杂鱼。一般根据石斑鱼的大小,用切鱼机将小杂鱼切成适宜的大小后喂养。

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介绍

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介绍 点带石斑鱼属鲈形目、鲳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具有雌雄同体、先雌后雄性逆转现象,属一年一次分批产卵类型、暖水性、礁穴栖息、肉食性的凶猛鱼类。至今为止,在我国已记录近50种的石斑鱼属种类中,点带石斑鱼是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北起浙江南至南沙群岛的海域均有其踪迹。 一、苗种繁殖场场址的选择 苗种繁殖场应选择在避风防潮条件好、水流畅通、水源充足、水质清爽、提水方便、有电网电力供应、交通便捷、并有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无污染沿海地区建造。 二、亲鱼来源、筛选与运输及强化培育 1.亲鱼来源与筛选我省点带石斑鱼人工繁殖生产所需亲鱼通常都是由天然海区捕获的各种规格的石斑鱼经海水网箱或池塘精养而成。于当年的9月至11月在本省陵水、三亚等地的重点渔港或内湾的鱼排(网箱)进行筛选亲鱼,作为第二年生产的备用亲鱼。亲鱼的筛选标准:亲鱼体重:雌鱼8~10千克/尾、雄鱼10~12千克/尾,亲鱼全长65~85厘米,体质健壮、游动活泼、反应敏捷、无畸形、体表完整无损伤,雌鱼为4~5龄(腹部有三个孔,从前至后依次为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雄鱼为5~6龄(腹部只有肛门和泌尿生殖孔两个孔),雌雄鱼比例为3∶2。 2.亲鱼运输筛选好的亲鱼,在鱼排网箱中静养1~2天后就可起水运输。亲鱼可用活水车(循环水)进行运输,通常一辆载重3吨的活水车,可运送2300~2400千克亲鱼(约210~220尾)。 3.亲鱼强化培育 (1)亲鱼培育池条件:培育池两口,其中一口为备用池(通常不盖顶遮阳),主要用于亲鱼定期过池暂养。设计面积均为1.8亩/口,实用面积1.5亩/口,坡度为1∶1.5,池塘深度3.8~4.0米,池塘内壁铺垫水泥预制板、池底铺黑色地膜或全铺黑色地膜,池底铺砂0.3米,最大蓄水深度3.0~3.2米。池塘中央设置排污口。培育池上方设置棚架,其上加盖遮阳网,棚架高度可因地制宜,但要求池塘通风条件好。每口池塘安装两台水车式(两轮)增氧机。 (2)水源与水质:水源来自无污染的自然海区提抽,经沉淀24小时后,供亲鱼培育池用水。海水的理化因子含量指标为:溶解氧6毫克/升以上、pH值7.8~8.7、盐度30~34。 (3)亲鱼放养:在亲鱼放养的前3天,洗刷、消毒培育池和所需使用的工具,并纳水入池至最高水位。亲鱼运回来后,用亲鱼袋(箩)将亲鱼捞起(限一袋装一尾),经鱼体消毒后投放池塘。亲鱼放养密度为210尾/口,其中雌鱼126尾、雄鱼84尾。 4.饵料投喂亲鱼投入池塘后次日可开始投喂。投喂的饵料种类有杂鱼、杂虾和鳗鱼饲料等。饵料日投量根据池水水质、亲鱼摄食及当日天气等情况灵活掌握,适当增减。通常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3%~5%,杂鱼、杂虾和鳗料的搭配比例分别占日投喂量的72%、22%和6%,每天投喂一次。具体操作方法:鲜(冻)杂虾→淡水冲洗→消毒→淡水冲洗→绞烂→杂虾肉+鳗鱼饲料搅拌并用单手掌将其捏成小块→投喂;鲜(冻)杂鱼→淡水冲洗→消毒→淡水冲洗→剁块(50~100克/块)→投喂。投喂时间通常在排换水完毕后进行,投饵顺序为先投喂虾鳗料后投喂杂鱼料。在临近亲鱼产卵的前1~2个月,增喂鱿鱼和维生素E,日投喂量分别为:前者占杂鱼量的50%~70%、后者0.3~0.5克/千克亲鱼体重。 5.水质调控亲鱼强化培育期间应坚持每天排换水,通常排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20%~30%。但在亲鱼产卵期间应加大排换水量,先排出池水总量的40%~45%,接着采用边排边注的方法进行排换水,力求尽量将底层水排出。约1小时后关闭排污口,将水注至原水位,为亲鱼营造一个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另外,为彻底清除亲鱼池底层(砂层表面)的淤泥以及方便对亲鱼进行定期鱼体消毒的操作,通常每隔30~40天亲鱼换池一次。具体操作方法:提前3天做好亲鱼备用池的洗刷消毒与纳水(至最高水位)等准备工作。在亲鱼换池的当天上午8时先将原亲鱼池水位降至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