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坛紫菜“申福2号”人工育苗技术

坛紫菜“申福2号”人工育苗技术

坛紫菜“申福2号”人工育苗技术
坛紫菜“申福2号”人工育苗技术

紫菜养殖技术规范

福建海兴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健身牌坛紫菜养殖操作规程 2007年-5-1发布2007年-5-10实施福建海兴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发布

健身牌坛紫菜养殖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健身牌坛紫菜全浮动筏式栽培的海区选择,栽培设施、苗网培育、成菜栽培、采收。 2 定义 2.1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2 半浮动筏式栽培 紫菜在潮间带的主要栽培形式。筏架涨潮时随潮水浮于水面,退潮后靠支腿支撑在滩面上,网帘有一定的干露时间。 3 海区选择 3.1 固定桩悬浮式 3.1.1 底质 选择滩面较平坦,适合打桩、下砣的沙质、泥沙质或软泥滩底。 3.1.2 潮区 潮间带低潮区,浅海(0到10m等深线内)海区。 3.1.3 营养盐 应选择含氮总量在200mg/m3的海区作业栽培海区。 3.1.4 海水流动 流速应在10-30cm/s。 3.1.5 比重 海水比重在1.015-1.023为宜。 3.2 半浮动筏式 3.2.1 底质 栽培海区的底质应为沙质、泥沙质,滩面平坦,比降小。 3.2.2 潮位 3.2.2.1 苗网培育的潮位,应选择大潮汛干露3- 4.5小时海区。 3.2.2.2 成菜栽培的潮位,应选择大潮汛干露2.5- 4.5小时的海区(潮间带)。 3.2.2.3 营养盐、流速、比重,条件同固定桩浮筏区栽培要求。 4 栽培设施 4.1 固定桩悬浮式 4.1.1 网帘 4.1.1.1 网线规格90股、84股、78股、72股等,以维尼纶与聚乙烯按3[2(维13+乙塑2)]、 3[2(维13+乙塑1)]、3[2(维12+乙塑1)]、3[2(维11+乙塑1)]等比例混捻而成。 4.1.1.2 规格网帘长3.6-3.8m,宽3.2m,帘线30-32条,间距9-14cm,一般网帘重12-13kg (不含网纲重量)为一亩养殖面积,即25张帘。 4.1.1.3 网纲 a 条帘宽边两头与中间处共三条作网纲,网纲直径约0.4cm,长4m。 b 用乙稀与维尼纶按3:1混纺而成,计240单丝,或白塑纺成绳。 4.1.1.4 洗网帘 a 新网帘需充分浸泡,反复捶洗,洗至网帘不产生泡沫后晒干备用。 b 旧网帘应密封堆放或淹埋含沙质泥土中,使紫菜固着器及杂藻充分腐烂后,洗净晒干备用。

工厂化养殖石斑鱼生产效率翻八倍

工厂化养殖石斑鱼生产效率翻八倍  养殖效益显著提 升 (文/记者林雯图/记者张奇辉)远离厦门市区的翔安区小嶝岛上,一个个新建的白色大棚一字排开,不久前,一批“新房客”刚搬进棚内,在塑料大棚里“安家”的竟是大大小小不同品种的各类石斑鱼。由于野生石斑鱼的数量十分有限,近年来,人工养殖的石斑鱼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但雌雄同体的石斑鱼也是最难以实现人工育苗的鱼种之一。为攻克石斑鱼繁育和养殖难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始向我省的石斑鱼养殖企业输出科研力量——2011年,厦门小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福建省水产研究所9个石斑鱼养殖产业的示范基地之一。科研单位主动伸出橄榄枝与企业“联姻”,使厦门乃至全省的石斑鱼养殖产业开上了快车道。新技术:养殖池清澈见底生产效率翻八倍在小嶝水产的养殖工厂内,刚孵化的小鱼苗,几厘米至十几厘米长的鱼宝宝,甚至近一米长的亲鱼都居住在厂内的数十口水泥池里。数千条鱼苗在一个池里“吃喝拉撒”,但养殖池内的水质却清澈见底,这都要归功于厂内的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池内排出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微滤、物理及生物净化处理、紫外线消毒杀菌等多道“清洁”工序后,再度回到池内循环使用。据小嶝水产的工

作人员介绍,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技术手段确保养殖水质健康,鱼类就不容易生病,这也就意味着,养殖过程中可以基本不用药。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也显而易见。小嶝水产也曾经历过池塘养殖时代,过去,一吨水只能养殖出产10斤石斑鱼,而现在,一吨循环水可以养殖60至80斤。工厂化养殖的另一个好处是石斑鱼的上市时间可以人为控制,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新品种:壮大石斑鱼队伍一年可收回成本在厦门唯一的石斑鱼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建设示范基地里,令人感到新奇的远不止是“大棚养鱼”。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养殖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副主任郑乐云教授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基地的其中一口养殖池旁,一见有人靠近池边,一群巴掌大的石斑鱼宝宝立即涌上水面,游向人群密集处“要饭吃”。记者发现,这些小石斑鱼的体表花纹与一般市面上常见的几种石斑鱼都不一样——郑教授揭开了它们的“身世”之谜,小鱼们的爸爸是基地内的龙胆石斑鱼,而妈妈则是云纹石斑鱼,去年下半年诞生的它们是国内首批规模化培育的杂交新品种云龙石斑鱼。“它们继承了父母的优点,长得快、耐低温、抗病力强。”郑教授说,首批培育出的几十万尾鱼苗已经“离家”去往全国各地的养殖基地继续成长,壮大石斑鱼家族队伍。而对养殖业者来说,新品种鱼苗的养殖性价比极高,基本上一年内就可收回成本。石斑鱼养殖规模

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鱼苗、鱼种有不少习惯名称。受精卵经过人工孵化卵出的仔鱼,称鱼花、水花,从仔鱼培育到全长3厘米左右的幼鱼,身体已经被鳞片覆盖,称鱼种。人工育苗指的是以一定的方式,在人工控制环境的条件下将孵出的仔鱼培育成鱼种的过程。 目前石斑鱼苗孵化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三种:室内水泥池育苗、室外高位池育苗、室外土池育苗。 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室外高位池育苗,其效果也是最好的。室内水泥池育苗能完全人工控制水质和水温,鱼苗生长需要什么,可以在水里添加什么,使鱼苗 不受水质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这是其最大的优势。 但问题在于,目前并未真正搞清楚石斑鱼苗生长到 底需要什么,这使得这种投资较大的生产方式在现 阶段并没有取得好的成果。而室外土池的水质又受 底质的影响,人为控制困难,天气的影响又使水环 境容易变化,这种方式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室 外高位池育苗介于上两种方法之间,是目前石斑鱼 种苗生产的主流,市场上卖的苗大多是这种方式做 出来的,包括标粗;池塘不宜过大,一般1~5亩, 水深1.5m以上,进排水方便。 (一)石斑鱼的育苗环境 1.水温:仔鱼期适宜水温为24~31℃,水温22℃以下仔鱼不能开口摄食开口能力差,22~24℃仔鱼开口成活率极低,33℃以上仔鱼活动不正常。稚鱼期的适温范围略宽。防止日夜水温的剧变。培育环境安静,水质清新,微流水,最好是持续供应经过滤的海水。 2.酸碱度: pH7.8~8.8。 3.溶解氧:要求育苗池保持溶氧量在5mg/L以上。 4.氨氮:育苗中,氨氮含量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水质指标,一般要求不超过0.7mg/L。氨氮含量达到1.2mg/L以上时1~2cm的仔鱼出现活动不正常现象,这些鱼不能下沉,只在水表层活动。其活动特征是:身体侧向在水面打转,或头部抬起,身体与水面呈45℃左右在水面快速窜动,或身体纵轴与水面呈45℃左右快速仰游等,数小时后即发现池底有死鱼。经大量换水后,氨氮含量降到0.3mg/L以下才得到缓解。 5.光照:育苗池水表面的适宜光照强度范围5000~15000lx,以6000~8000lx最适宜。光照低于5000lx 时,仔鱼发育缓慢,开口摄食困难;光照太强,育苗池中藻类生长极快,对鱼苗生长不利,特别是在仔鱼开口后的一个星期内容易发生气泡病,造成仔鱼大规模死亡。 6.盐度:点带石斑鱼产卵、孵化用水盐度为30~33‰时孵化率较高,盐度降低则孵化率下降。育苗前期用水盐度与孵化用水相同,育苗后期盐度可逐渐降低。 (二)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石斑鱼幼体发育可分为6个阶段:开目期(3天)、出芽期(9天)、发翅期(12~14天)、开翅期(14~24天)、收翅期(24~30天)、红头期(30~35天)和背带期(35~40天)。鱼卵发育经过5次变态,根据温度不同约孵化22~40天成石斑白身寸苗。培育为微流水,放养前后,对池(箱)、网具、器具、与运输捕捞设备均加以消毒和定期

人工育苗优点

人工育苗优点:a可以引进新种b提早采苗,延长生长期c医科防除敌害,提高成活率d苗种纯,质量高,规格基本一致e医科进行多倍体育种以及通过选种和杂交等工作,培育优良新品种人工育苗基本措施(一)供水系统:a水泵b沉淀池:一般建在地面以上,兼作高位水池c砂滤器:砂滤池、砂滤罐,砂滤池为敞口过滤器,至少两个;砂滤罐为封闭式过滤器d陶瓷过滤器(二)育苗室:a构筑:多用砖砌体,屋顶采用钢梁或木梁结构,呈人字形或圆弧形,瓦顶或玻璃钢瓦b育苗池:包括育苗池建造、容量、深浅、形状(三)饵料室:光线、空气流通,供水和投饵自流比,四周开阔,避免背风闷热(四)供氧系统:罗茨鼓风机、充气管和气泡石(五)供热系统:可分为电热式、气刺式、盘管式(六)供电系统:安全可靠、优质经济(七)清贝机:清除贝类表面的杂藻、杂贝和其他附着生物(八)其他设备:水质分析室及生物观察室 幼虫培育开始阶段及管理:幼虫培育是指从面盘幼虫初期开始到双壳类稚贝或稚鲍第一呼吸孔出现时为止的阶段。培育管理有:选幼、换水、投饵、除害、选优、倒池与清池、充气与搅动、抑菌控制到适宜环境条件。理化因子观测、测量幼虫密度和生长等,通过人为的管理,创造最适宜、于幼虫生长、发育的条件,抑制敌害生物的繁殖,使贝类幼虫在种间斗争中占优势。 附着基投放时间:当幼虫发育至出现眼点时,即将进入附着变态阶段。对于固着型柑附着型贝类,可投放胶皮带、贝壳、棕帘、网衣、采苗带及埋栖型贝类使用的网箱,作为附着基投放附着时应注意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敌害较小、饵料丰富的地方投放 鲍的人工育苗:(一)亲鲍升温促热畜养:a池子应备有充气、升温、控温的装置b促熟开始的时间,亲鲍促熟畜养需要在采苗前3个月开始c亲鲍选择7-10cm,体质健壮、无创伤、活动敏锐,雌性比4:1 d一般畜养密度梅立方米水体可畜养20-25只左右e日常管理:加温、充气、换水、投饵,DO5mg/L,温差<+-0,5度,投饵量随水温上升而增加,为亲鲍总重的20-30%(二)采卵:a诱导刺激法:紫外线照射海水法、活性炭处理海水法、过氧化氢法b采卵:夜间进行,17度水温以下,17时进行阴干刺激,23-24时达产卵高峰c洗卵:受精后30-50min,当卵子全部下沉,换中上层水3/5,洗卵一次30-40min,需6-8次,水温稳定在17度(四)浮游幼虫管理:密度15-20个/ml,换水量1/2—2/3,或用流水培育(五)采苗板:无毒、透明或白色的聚乙烯薄膜、高压聚乙烯平板或玻璃钢片(六)采苗与稚鲍前期培育管理:a设备:长方形池子,长10-20m,宽1、25m,深0、6m b采苗前准备:洗冲采苗板和框架,注入新鲜海水待用,面盘幼虫选优c采苗:幼虫具有趋光性,应适当减弱光强d采苗后培育管理:换水2次/天,换1/2水;T18-25度,S:27度以上,饵料补充,敌害清除,日常管理(七)稚鲍后期网箱流水平面饲养(八)稚鲍下海或越冬:11月中下旬、T10度左右

坛紫菜甲醇提取物屏蔽紫外能力的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A cta A gricult urae Zhejiangens is ,2011,23(3):593-597htt p ://www.zjnyxb .cn 郭婷婷,王春华,关万春,等.坛紫菜甲醇提取物屏蔽紫外能力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3):593-597. 坛紫菜甲醇提取物屏蔽紫外能力的研究 郭婷婷,王春华,关万春* ,张 波,姜蒙蒙,李光临 (温州医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海洋科学系,浙江温州325035) 收稿日期:2010-12-21 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2009R413029);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2*******);温州医学院博士启动基金(89209008)。 作者简介:郭婷婷(1989-),女,浙江台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方面;E-m ai:l 406200479@qq .co m;T e:l 0577-*********通讯作者,关万春,Em ai:l w ils ong w en @126.co m;Te:l 0577-******** 摘 要:分别用浓度为80%,90%和100%的甲醇提取坛紫菜的天然防晒物质,分析其紫外吸收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采用80%的甲醇对坛紫菜进行提取的效果最好。坛紫菜的M AA s 粗提物在紫外波段(u ltrav i o l e t rad iati on ,UVR,280~400nm )具有明显的吸收峰,说明该提取物具有良好的紫外吸收能力。将M AA s 粗提物与市购防晒乳霜(自然堂,SPF 18)分别按质量比为1 30,1 20,1 10和1 5的比例混合后,M AA s 粗提物可以显著改良市购防晒乳霜的抗紫外能力,其防晒系数(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分别增大到22,43,87和114。MAA s 粗提物对D PPH 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12 82%和0 58%。因此,M AA s 粗提物可作为功效成分添加剂应用于防晒化妆品中。 关键词:防晒;甲醇;抗氧化性;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中图分类号:Q 949 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24(2011)03-0593-05 Study on t he abilit y of shieldi n g uleravi o let -ray from m et hand ex t ract of Porphyra ha itanensis GUO T i ng -ti ng ,W ANG Chun -hua ,GUAN W an -chun *,ZHANG Bo ,JI ANG M eng -m eng ,L I G uang -lin (M ar i ne Science D e par t m ent ,School of Life Science ,W enzhou M edical College ,W enzhou 325035,Chi na ) Abstrac t :T he paper i s a i m ed to check ant-iUVR and ant-i ox idant ab ilit y o f natura l sun -screen co m pounds ,the m a i n contents is my cospor i ne -li ke a m i no ac i ds (M AA s),wh ich was ex tracted fro m P orphy ra haitanensis by 80%,90%,100%m ethano ,l respecti ve l y .T he resu lts show ed that 80%m e t hano lw as the best concentra tion fo r ex tracti ngM AA s in Porphyra haitanensis .The ex tracted co m pounds had t he po tent UV sh i e l d ab ilit y because o f obvious absorpti on peak under UVR waveband (280-400n m ).For analyzi ng the sun b l ock results ,the co m pounds w ere m i x ed i n t o the ant-i sun l o ti on (Z irantang,SPF =18)acco rding to t he rati o (mg mg )o f 1 5,1 10,1 20and 1 30respecti ve -ly and t hen we calculated the sun pro tecti on factor (SPF ).T he data showed t hese co m pounds i m proved t he ant-i UVR ab ility of ant-i sun loti on ve ry we l.l T he SPF w as 22(1 30),43(1 20),87(1 10)and 114(1 5),respec tive l y .T hese co m pounds also had t he ab ili ty to e li m i nate reacti ve oxygen spec i es ,12 82%of DPPH and 0 58%of hydroxy l rad i ca l can be cleared up by t hese co m pounds .T he da ta i n ou r paper sho w ed t he compounds extrac ted fro m P orphy ra haitanensis can be used f o r s un -screen cos m etic . K ey word s :ant-i ox idant ;m ethano;l Porp hyra haitanensis ;s un -screen ;UV absorbi ng co m pounds 坛紫菜(P or phyra haitanensis )属于红藻门(Rhodophy ta)、红毛菜目(B ang iales)、红毛菜科 (Bang i a ceae)、紫菜属(Porphyra )[1] ,是我国大部 分沿海广泛养殖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海藻,其味道

人工育苗条件下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摄食的观察

文章编号:1004-1729(2001)01-0062-04 收稿日期:2000-11-03 基金项目:海南省百项农业新技术项目(1101)作者简介:陈国华(1956-),男,江西南昌人,海南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人工育苗条件下点带石斑鱼仔鱼 开口期摄食的观察 陈国华,张 本 (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 要:在人工育苗条件下,测定了点带石斑鱼育苗池中饵料生物的种类和密度,同时解剖观察仔鱼的消化管,测定其食物组成,并根据食料基础和食物组成的测定数据,分析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对不同饵料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仔鱼于3d 龄开始摄食,摄食的第1d 只能选择小球藻和一些贝卵为食,对贝卵的选择性指数为0.3740,小球藻的选择性指数为0.0144;摄食的第2d ,开始摄食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开口的第5d 开始摄食桡足类幼体.点带石斑鱼仔鱼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对食物的消化速度很快,仅1个多小时胃内的食物就可以完全排空.关键词:点带石斑鱼;仔鱼;食性 中图分类号:S 965.334 文献标识码:A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 (Bloch &Schneider ),俗称“青斑”,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便于活体运输和暂养的特点,是我国南方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在泰国、菲 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养殖也很普遍. 在鱼类的人工育苗中,及时地提供适口的开口饵料是育苗成功的基本保证,因而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国内外对海水鱼类仔鱼摄食的研究报道很多[1],但国内有关石斑鱼仔鱼摄食的研究仅见青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2~4] .笔者于1999年11~12月在海南生利水产繁殖有限公司(海南三亚市林旺镇)进行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的试验,并测定育苗池中饵料密度,解剖仔鱼消化管,分析点带石斑鱼对食物的选择性和摄食的周日变化,旨在为人工育苗中适时投喂适口饵料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与培育方法 实验材料购自我国台湾省.1999-11-30孵出的仔鱼,于12月1日运至三亚市林旺镇后,立即放在10m 2 的水泥池中培育,放苗密度为6万尾·m -3 ,放苗时水深45cm ,以后每天增加水深5cm .育苗池中每m 2设置0.8只气石,微充气.仔鱼于12月3日上午开口摄食.放苗第2d 在池中接种小球藻等单胞藻,第3d 早上开始投喂轮虫、贝卵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等,第6d 开始增加投喂桡足类幼体及成体,同日停止投喂贝卵.1.2 实验内容及观察方法1.2.1 育苗池饵料基础的测定 每天9:00~10:00取样1次,测定育苗池内人工投喂的贝卵、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密度.   第19卷第1期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19No .12001年3月NATURAL SCIENCE JOUR 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Mar .2001

小叶白辛树人工育苗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612480023.html, 小叶白辛树人工育苗技术 作者:董邦香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4期 摘要介绍了小叶白辛树的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小叶白辛树人工育苗技术,包括采种、育 苗地选择和处理、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其人工繁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叶白辛树;特征特性;人工育苗 中图分类号 S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192-01 小叶白辛树(pterostyrax corymbosus sieb.et zucc.)。别名小果辛树、苍耳树(种子相似)等,属安息香科,渐危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华东和湖南等省区。安徽省黄山市1998年4月12日以前未见小叶白辛树报道。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4月12日被发现,呈零星状分布,数量相当稀少,未见其片状分布。树形雄伟挺拔,叶小秀丽密而繁茂,特别是其小花,白色典雅,清雅素洁,妩媚动人,香味沁人心脾,果近纺锤形密被星状绒毛,观赏性非常强。保护和人工繁育这一珍贵树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2012年对小叶白辛树进行人工育苗,获得了成功。现将其特征特性及人工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生物学特征 小叶白辛树是乔木树种。牯牛降最高一棵小叶白辛树高18.7 m,胸径约31.8 cm,其树皮灰褐色,嫩枝密被星状绒毛;叶坚纸质,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7~12 cm,宽4~6 cm,叶下面淡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叶边缘有锯齿,叶柄长约1.2 cm,每叶侧脉7~9对稍隆起;花序短小,长3~8 cm;核果短小,自然干后不开裂,长为1.3~2.1 cm,缘长2~4 mm,具5翅,密被星状绒毛,外果皮薄,内果皮略木质化,种子大多为1粒,2粒较少见。其树干通直,材质坚硬,纹理细密,是良好的速生树种。牯牛降小叶白辛树花期4月初,果期8月下旬。 1.2 生态学特性 牯牛降小叶白辛树生于海拔800~1 300 m溪边与林缘。常与常绿、落叶乔木混生,喜阳 树种,根系发达,生长迅速,为上层树木。林区降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2~15 ℃,土壤多为黄红壤,呈酸性,种子发芽率较弱,林下透光低,天然更新较为困难,可能是导致牯牛降小叶白辛树范围小的主要原因之一,林下未见其幼苗。因此,现已经将其挂牌保护起来作为母树林,种子成熟季节组织人员采种,并在相似环境育苗繁育。 2 人工育苗技术

紫菜的养殖收割方法

紫菜的收割方法 紫菜收获的方法有拔收和剪收两种。条斑紫菜收菜一般采取拔收,但当网帘上的紫菜生长不茂盛时,也采用剪收的方法。坛紫菜因为没有单孢子,原子能来采多少苗就有多少,如果拔多了势必影响以后产量,所以在初期为了多收成,采壳孢子都是很密。为此易产生烂菜现象,所以初期可用拔收可稀疏一些。第二水之后开始剪收直至起网前。 紫菜的采收,必须从保持网帘的的再生产能力出发,做到合理采收。采收时的藻体长度应根据栽培海区的环境条件来决定。在风浪较大的海区,当藻体长达到15-20厘米时,就应采收。在风浪较小的栽培海区,紫菜可适当再长一些后采收,但也不宜过长,否则会降低原藻的质量,紫菜采收后留下的长度,应掌握在5-7厘米,前期可留长些,后期则留短一些,当网帘上的紫菜已被太阳或风吹干时,应停止采收,避免在采收过程中将小紫菜一起拔掉,影响网帘再生能力。网帘上的紫菜生长不茂盛时,应采用剪收方法,待网帘上的紫菜生长茂盛后再采用拔收。总的说来,采取轻收、勤收、及时收的措施,一般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原藻 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养殖技术 紫菜是常见的食用红藻。滋味鲜、营养好,又有特殊的香蕈味而倍受欢迎。现代医学证明:紫菜确有防治动脉硬化及高血压之功效。 一.紫菜叶状体的生态 温度:叶状体出现于秋末冬初,直到翌年春末消失。因此,叶状体适应于较低温度。如条斑紫菜在0.5~18℃均能生长;坛紫菜适温还要高些。当海区水温超过20℃,紫菜叶片就发生腐烂. 光照:紫菜生长在中高潮线,是一种喜光性的红藻。光强在5000米烛光以下,随着光强的增加,生长加快;若超过5000米烛光,光合作用反而受抑制。每日光照3~9小时即可。 耐干燥能力:紫菜叶片耐干性极强,生长在岩礁与网帘上的紫菜,退潮后即使被太阳晒干发脆,涨潮后仍能正常生活,一般每潮水干出2小时为好。 对水流、比重、营养盐的要求:紫菜喜欢生长在潮流畅通,有一定风浪的肥沃海区,在1.010~1.025比重的海水中均可生活,在缺氮肥的海区,紫菜色淡无光,叶片细长。 丝状体的形态与检查:果孢子放散后,遇到石灰质基质能伸出萌发管,溶解石灰质而钻入其内,生长成丝状体。 按照丝状体的形态特性分为:丝状藻丝期、膨大藻丝期、壳孢子形成期。生长在贝壳中的紫菜丝状体,要去钙后才能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常用的去钙溶液有:①5~7%醋酸海水液; ②柏兰尼液:1%硝酸4份;85~95%酒精3份;0.5%铬酸3份混合而成。 培养室:培养室应坐北朝南,用开天窗为主要采光方式,天窗面积约占培养池面积的1/3~1/2,再开些侧窗便于同风。室内光线要均匀,避免直射光,最好用毛玻璃。 苗种生产 培养池:以长方形为好。平养池只需20~30厘米深即可;挂养池深为60~70厘米。新建成的池,必须先充分浸泡去除碱性,才能使用。若小面积养殖,用木盆、塑料盆等作培养容器也成。

黄鳝全人工繁殖的催产技术

今日三农网,https://www.doczj.com/doc/7612480023.html, 1.催产剂的用量:用促黄体激素释放素类似物(LRH-A),以0.1~1微克/克体重剂量较为适宜;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以1~5国际单位/克体重的剂量,其催产排卵均为有效范围,但以2~3国际单位/克体重催产最为适宜。黄鳝对LRH-A与HCG的催产效应还与性腺自身成熟度有密切关系。5月上旬,繁殖季节开始不久,激素引起排卵效应不明显。6月至7月为繁殖盛期,激素具有明显诱导排卵的效应。8月卵巢逐渐退化,对激素反应减弱,诱导排卵效果差。所以,在不同时间要依卵巢成熟程度酌情增减催产剂量,雄鳝为雌鳝剂量的1/2。 2.效应时间:采用LRH-A或HCG催产,效应时间为1~5天。效应时间和催产剂量关系不大,但与水温和注射次数有关。试验表明,当水温为30℃时,效应时间约在40小时;而水温低于27℃时,则效应时间在50小时以上。另一试验表明,在水温23℃时用相同剂量的LRH-A催产时,一次注射的效应时间为83~160小时,而两次注射则可缩短至23~81小时。 3.催产注射剂的配制:LRH-A和HCG均为白色结晶,用生理盐水溶液将其充分溶解,按LRH-A0.3微克/克体重+HCG2~3国际单位/克体重精确计算剂量,吸入注射器内备用。每尾亲鳝注射量以0.5~1毫升为宜,不宜超过1毫升。注射液要随配随用,不能放置太久,注射第一针后,剩余的药液可放置在冰箱中,下一针注射时可以再用。如果没有冰箱,则第二针注射时要重新配制。 4.注射方法:采用5~10毫升医用注射器,4~6号针头,注射器要经过水煮消毒10分钟或用酒精消毒。注射有腹腔注射和胸腔注射两种,由于黄鳝体形细长,胸腔较小,一般宜采用腹部卵巢注射,效应也较快。注射时要两人配合,一人用毛巾或纱布握住黄鳝,使腹部朝上,下面用毛巾垫好,双手固定鳝体,另一人擦干注射部位的水分,将针头朝鳝头方向、与鱼体保持45~60度的夹角、于卵巢部位刺入腹腔,深度不超过0.5厘米,将注射液慢慢地推入鳝腹腔中,抽出针头时用酒精棉花球压在针眼处,轻轻揉动以避免注射液流出,这样做还能起消毒作用。针头不能插入太深以免刺伤内脏,但也不能太浅,否则药液不能进入腹腔

坛紫菜养殖技术

坛紫菜养殖技术 【品种来源】利用自然的野生坛紫菜叶状体,通过人工诱变、体细胞克隆和单性生殖等技术,获得坛紫菜的变异细胞,将变异细胞单个分离并培养成完整叶状体。依据其主要光合色素和色素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和它们相互间的比值,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低,生长速度,藻体的厚薄和色泽等指标,筛选出优良突变体叶状体,并将再次获得单离体细胞进行培养。将获得的叶状体单个分离,利用单性生殖获得纯系丝状体。纯系丝状体的F1代叶状体,其优良性状经遗传稳定性分析和综合品质测定后,对优良品系的纯系自由丝状体进行扩增培养,并移植于贝壳内使之成为贝壳丝状体,随后进行大田试验。经大田试验证明为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系,以自由丝状体的方式进行长期保存和应用。如“申福1号”、“申福2号”等。【审定编号】2009年坛紫菜“申福1号”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为适宜推广的选育种,品种编号:GS-01-003-2009。 【特征特性】遗传性状稳定,不能自繁自育;藻体干品乌黑发亮,光泽好;藻体生长大大比传统品种快,快速生长期延长4倍以上,可采收8水以上;成熟期晚,菜质下降速度慢;叶绿素a、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总含量比传统坛紫菜增加约14%,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增加10.8% 和24.8%;藻体厚度约降低23%,更适合全自动机械加工,产品单价提高15%以上;且耐高温性能好。 【产量表现】与传统坛紫菜相比,在相同海区相同潮位下栽培,平均亩产增加25%以上,产值提高40%以上。 【养殖要点】 (一)苗种培育 1.进行自由丝状体采苗前贝壳必须彻底清洗干净,紧密平铺于采苗池中,准备经暗沉淀或砂滤处理的洁净海水供采苗用。 2.自由丝状体经切碎处理后均匀地泼洒于贝壳,并立即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于采苗池上,使光线强度控制在200勒克斯以下。黑暗处理到第二天,将池周边的黑薄膜掀起一小部分,使光线控制在500勒克斯左右,至第五天黑膜掀开大半部分,使光线控制在1000勒克斯左右。到第七天全部将黑膜掀起,恢复正常的光线。在这段时间内,严禁添加或更换育苗池的海水,以免搅动海水,使苗无法附着。 3.第10至15天之内必须将贝壳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多余的丝状体和附在贝壳上的灰尘与浮泥,然后转入正常的培养阶段。 4.新品系贝壳丝状体萌发过程比传统的果胞子萌发成丝状体稍慢,建议正常的培养阶段初期就应该适当施加营养盐,加强光照,勤洗贝壳,多颠倒贝壳几次,促使贝壳丝状体均匀生长。待整个贝壳长满丝状体后,其培养的条件和措施与传统品系相同。 5.在缩光促熟阶段,应该比传统品系至少提前15~25天开始缩光,一般缩光时间控制在45天以上,应根据贝壳丝状体的生长状况相应调整缩光时间的长短。(二)养殖技术 新品系出苗前期生长较慢,下海25天后生长速度明显超过传统品种,采收间隔时间比传统品种要短,其余基本与传统品种相同。当前坛紫菜养殖主要采用潮间带插杆养殖和海上浮筏式养殖两种方式。

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介绍

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介绍 点带石斑鱼属鲈形目、鲳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具有雌雄同体、先雌后雄性逆转现象,属一年一次分批产卵类型、暖水性、礁穴栖息、肉食性的凶猛鱼类。至今为止,在我国已记录近50种的石斑鱼属种类中,点带石斑鱼是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北起浙江南至南沙群岛的海域均有其踪迹。 一、苗种繁殖场场址的选择 苗种繁殖场应选择在避风防潮条件好、水流畅通、水源充足、水质清爽、提水方便、有电网电力供应、交通便捷、并有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无污染沿海地区建造。 二、亲鱼来源、筛选与运输及强化培育 1.亲鱼来源与筛选我省点带石斑鱼人工繁殖生产所需亲鱼通常都是由天然海区捕获的各种规格的石斑鱼经海水网箱或池塘精养而成。于当年的9月至11月在本省陵水、三亚等地的重点渔港或内湾的鱼排(网箱)进行筛选亲鱼,作为第二年生产的备用亲鱼。亲鱼的筛选标准:亲鱼体重:雌鱼8~10千克/尾、雄鱼10~12千克/尾,亲鱼全长65~85厘米,体质健壮、游动活泼、反应敏捷、无畸形、体表完整无损伤,雌鱼为4~5龄(腹部有三个孔,从前至后依次为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雄鱼为5~6龄(腹部只有肛门和泌尿生殖孔两个孔),雌雄鱼比例为3∶2。 2.亲鱼运输筛选好的亲鱼,在鱼排网箱中静养1~2天后就可起水运输。亲鱼可用活水车(循环水)进行运输,通常一辆载重3吨的活水车,可运送2300~2400千克亲鱼(约210~220尾)。 3.亲鱼强化培育 (1)亲鱼培育池条件:培育池两口,其中一口为备用池(通常不盖顶遮阳),主要用于亲鱼定期过池暂养。设计面积均为1.8亩/口,实用面积1.5亩/口,坡度为1∶1.5,池塘深度3.8~4.0米,池塘内壁铺垫水泥预制板、池底铺黑色地膜或全铺黑色地膜,池底铺砂0.3米,最大蓄水深度3.0~3.2米。池塘中央设置排污口。培育池上方设置棚架,其上加盖遮阳网,棚架高度可因地制宜,但要求池塘通风条件好。每口池塘安装两台水车式(两轮)增氧机。 (2)水源与水质:水源来自无污染的自然海区提抽,经沉淀24小时后,供亲鱼培育池用水。海水的理化因子含量指标为:溶解氧6毫克/升以上、pH值7.8~8.7、盐度30~34。 (3)亲鱼放养:在亲鱼放养的前3天,洗刷、消毒培育池和所需使用的工具,并纳水入池至最高水位。亲鱼运回来后,用亲鱼袋(箩)将亲鱼捞起(限一袋装一尾),经鱼体消毒后投放池塘。亲鱼放养密度为210尾/口,其中雌鱼126尾、雄鱼84尾。 4.饵料投喂亲鱼投入池塘后次日可开始投喂。投喂的饵料种类有杂鱼、杂虾和鳗鱼饲料等。饵料日投量根据池水水质、亲鱼摄食及当日天气等情况灵活掌握,适当增减。通常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3%~5%,杂鱼、杂虾和鳗料的搭配比例分别占日投喂量的72%、22%和6%,每天投喂一次。具体操作方法:鲜(冻)杂虾→淡水冲洗→消毒→淡水冲洗→绞烂→杂虾肉+鳗鱼饲料搅拌并用单手掌将其捏成小块→投喂;鲜(冻)杂鱼→淡水冲洗→消毒→淡水冲洗→剁块(50~100克/块)→投喂。投喂时间通常在排换水完毕后进行,投饵顺序为先投喂虾鳗料后投喂杂鱼料。在临近亲鱼产卵的前1~2个月,增喂鱿鱼和维生素E,日投喂量分别为:前者占杂鱼量的50%~70%、后者0.3~0.5克/千克亲鱼体重。 5.水质调控亲鱼强化培育期间应坚持每天排换水,通常排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20%~30%。但在亲鱼产卵期间应加大排换水量,先排出池水总量的40%~45%,接着采用边排边注的方法进行排换水,力求尽量将底层水排出。约1小时后关闭排污口,将水注至原水位,为亲鱼营造一个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另外,为彻底清除亲鱼池底层(砂层表面)的淤泥以及方便对亲鱼进行定期鱼体消毒的操作,通常每隔30~40天亲鱼换池一次。具体操作方法:提前3天做好亲鱼备用池的洗刷消毒与纳水(至最高水位)等准备工作。在亲鱼换池的当天上午8时先将原亲鱼池水位降至1.0~

石斑鱼病虫害诊断诀窍

石斑鱼病虫害诊断诀窍 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由于缺乏相应的诊断技术与设备,常常造成误诊误断,给鱼病的正确提前预防及科学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延误防治或盲目用药,错过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影响养殖效益。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水产养殖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病虫害简易诊断技巧,引导对症下药,以供广大石斑鱼养殖户交流参考。 1、依据患病机理诊断 石斑鱼发病是病原体、鱼体和养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环节正常就不会发病,只有三者的结合才会有病害的发生。病原体是导致鱼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鱼体自身特性及免疫力是避免发病的基础,养殖水环境是防病治病的关键。诊断分析鱼病发生的原因要将上述三个因素综合起来思考,有助于在发生鱼病时找到准确病因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也有助于为防止疾病发生提供正确思路。 2、依据季节变化诊断 不同的病虫害有的不同的流行季节与适宜发生的气候条件,可依据季节变化诊断。如溃疡病多见于季节交换期,指环虫流行于春末和秋初,海盘虫病流行季节为夏秋,贝尼登虫病秋冬季节易感染,类结节病常发于水温超过20℃且降雨较多的梅雨期,烧尾病则只见于夏季等。 3、依据养殖阶段诊断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发生于鱼苗鱼种培育期(鱼苗培育至1~2厘米时发病),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和苗种,人工繁育的苗种较少发生微孢子虫病,脊柱弯曲综合症多见于苗种阶段,在单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易多发“受激猝死病”。 4、依据水环境诊断 鱼病的发生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水源中的污染源、养殖水体的理化因子(氨氮、亚硝酸、PH值、溶解氧、盐度、水温等)、底质老化等变化,有可能引起石斑鱼的不良反应、降低免疫力、影响摄食、活动异常、中毒、诱发病害或死亡。 5、依据死亡情况诊断 网箱、池塘或水泥池石斑鱼疾病发生后,一方面可从死亡的缓急来判断,如急性型死亡表现为症状不明显或死亡量大,病情来得急或突然,可能由于池水理化因子突变或严重恶化、水源污染、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病毒性疾病传染暴发、摄食变质或含有害因子的饵(饲)料等因素;慢性型死亡主要由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可通过体表、内脏病变特征以及镜检体表粘液和鳃丝来诊断。另一方面,从发病网箱或鱼池鱼的死亡量大小来判断。细菌性疾病与寄

石斑鱼繁殖和养殖技术

石斑鱼繁殖和养殖技术 受养殖员朋友的邀请,我搬到海南的新家有段时间了,也已经习惯了这里,可是,说不想家是假的,毕竟,从我祖宗的祖宗哪辈,我们就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浅海区。直到现在,我还有很多家人,生活在近海的中底层。 我们石斑鱼家族属于鳍(qi二声)科、石斑鱼属,有人也管我们叫鲙(kuai四声)鱼。就像人有不同的肤色一样,我们的皮肤上也有不同的花纹图案,根据皮肤花斑的不同,把我们分成老虎斑、网纹斑、云纹斑等,将近12种。养殖员邀请最多的,就是像我这样皮肤长得像石头的花斑一样的青石斑鱼了。 没事的时候,我也经常照照镜子,看看我们青石斑鱼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这仔细一端详,还真被我给总结出来了我们青石斑鱼的相貌特征了。 生物学特征 原来,我的肤色是青褐色的,身体为椭圆形,两侧扁平,头大,吻短并且呈钝圆形,口大。眼球突起。背鳍还长着8-11根棘,腹部无黑斑,身体两侧有5条不明显横带,在侧面及各鳍上都分散着一些

斑点。身体上披着细小的鳞片,背鳍强大,尾鳍为圆形或者凹形。带有条纹和像石头一样灰色的斑点。并且,身体颜色可以随着环境变化而变成褐色和青黑色。难怪他们叫我青石斑鱼了,还真挺酷的,嘿嘿。 其实,我们石斑鱼还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妈妈告诉我说,她生我们兄弟姐妹的时候,是分批生的,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个圆形的米粒,浮在水中。后来,又从楼下的老爷爷那里知道,我们石斑鱼为雌性先熟型的雌雄同体。在生殖腺发育中,当我们长到3岁,卵巢部分先发育成熟,生殖孔为雌性相,继而随着鱼体生长,部分鱼发生性转化,一般4-5年的时间,雌性变为雄性,原来雌体的生殖器官转变成为雄体状的生殖器官了。当我们性成熟以后,无论男女在腹部都有生殖孔。 我们属于肉食性凶猛性鱼类,祖祖辈辈,一直靠吃新鲜的鱼、虾和螃蟹生存,赶到家里生活条件不好,没有了吃的,大家就会自相残杀,不过,我可下不去手。 我们只能在海水里生活,而且还得有条件。海水的盐度要在15~41之间,最好是在25~33之间,温度嘛,最好在20~30℃,当然了,在6~38℃之间的时候也可以,但是如果温度低于14℃,我们就不能吃东西了。

教你鉴别各种石斑鱼

教你鉴别各种石斑鱼 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drummondhayi)是硬骨鱼纲鲈形目(Pe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类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温水海域,喜欢在珊瑚或岩礁间生活。肉食性凶猛,成鱼不集群,属于典型暖水性近海礁栖鱼类。因其身上遍布如石头一样美丽的花纹斑驳陆离,故得名石斑鱼。石斑鱼的种类较多,全世界已记录的有100多种,我国已记录的有10属67种,从浙江到海南、北部湾直至南沙群岛的海域均有分布。全球90%以上石斑鱼产量来自亚洲,目前仅亚洲有石斑鱼类的养殖。 石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适于活体运输和暂养,是名贵的海水经济鱼类,跻身高档水产品主流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石斑鱼饮誉亚洲乃至世界,价格不菲列港澳四大名鱼之首,奉为上等佳肴。市场上常见的石斑鱼品种1.珍珠龙胆(虎龙斑) 珍珠龙胆又称龙虎斑或珍珠斑,为肉食性鱼类。是以鞍带石斑(俗称龙趸)为父本(♂),棕点石斑(俗称老虎斑)为母本(♀),

进行杂交而产生的子一代,因其体表布满黑褐色,形似珍珠的斑点而得名。2006年由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及其渔业发展机构联同日本近畿大学利用鱼类远缘杂交技术,首次成功培育出这一具有明显养殖优势的新品种。珍珠龙胆体形硕壮美观、色彩斑斓,早期很像老虎斑;但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向龙趸偏移,包括胸鳍、腹鳍、背鳍及尾鳍酷似龙趸,体侧的花纹和斑点则是两者的综合,体型也越来越接近龙趸;有老虎斑头、龙趸尾的外型,显现杂交优势。其肉质细嫩厚实,富有弹性,无肌间刺,味道鲜美,口感比起老虎斑和龙趸更好吃。该鱼最适水温24-30℃,因其杂交优势,遗传继承了老虎斑抗异性强和龙胆生长速度快的优点,可在池塘、网箱、工厂化等模式养殖,是目前国内人工育苗和养殖量最大的石斑鱼品种,约占石斑鱼产量的70%左右。 2.青斑(斜带石斑) 斜带石斑又称点带石斑,与马拉巴石斑的色泽和外形相似,常被混为同一种鱼,因其体色都呈青褐色俗称青斑。两者区别之处是前者斑点为红色,后者斑点为黑色,在台湾养殖界斜带石斑称为红点青斑,马拉巴石斑称为黑点青斑。只要水温等生态条件适宜,斜带石斑一年四季均能产卵,而马拉巴

石斑鱼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现状_雷从改

第23卷第3期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3No.3 2005年9月NATURAL SCIENCE JOU 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Sep.2005文章编号:1004-1729(2005)03-0288-05 石斑鱼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雷从改,尹绍武,陈国华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就石斑鱼繁殖生物学特征以及人工繁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当前人工繁 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石斑鱼;繁殖;人工育苗 中图分类号:S965.334文献标识码:A 石斑鱼(Epinephelus)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鱼旨科(Serranidae).石斑鱼具有许多优良性状,如肉质鲜美、体色好、适合活体运输等,一些种类因生长速度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强,适合人工养殖.随着石斑鱼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养殖石斑鱼越来越受到重视.近10多年来,我国南方沿海的石斑鱼养殖发展很快,苗种供应渐显不足,为了解决苗种不足的问题,许多学者竞相开展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因而石斑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也倍受关注. 1繁殖生物学研究 1.1雌雄区别和性转变石斑鱼与许多鱼旨科鱼类一样,属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雌性先熟(Protogyny)型,从发生性分化开始,先表现为雌性性别,长到一定大小即发生性转变,成为雄性.并且,不同种类发生性转变的年龄不同.福建沿海的赤点石斑鱼(E.akaara)初次性成熟年龄多数为3龄,体长231~295m m,体质量(体重)245~685g,个别为2龄(体长181~235mm);从雌性转变为雄性的性转变年龄一般为6龄(雄鱼占57.5%),体长340~400mm,体质量960~1700 g,个别为5龄(雄鱼只占7.2%),体长312~355m m[1~3].浙江北部沿海青石斑鱼(E.awoara)体长250~340mm时,雄鱼仅占总个体数的6%~23%,350m m时,雄鱼占50%左右,370mm 时,雄鱼占85%以上,420mm以上者几乎全是雄鱼[4].南海巨石斑鱼(E.tauvina)成熟雌鱼最小体长为450~540mm,而有成熟精巢的雄鱼最小体长是740mm;体质量11kg以上,体长660 ~720mm者性腺在转变之中,同时具有卵巢和精巢组织[5].香港的赤点石斑鱼体质量500g者为成熟雌鱼,1000g以上者为雄鱼[6].海南海水网箱养殖的点带石斑鱼E.malabaricus(Bloch& Schneider)3~4龄绝大多数为雌性,极少见到自然转性的雄鱼[7]. 雌雄性石斑鱼的识别,可从肛门、生殖孔和排尿孔的形态变化来区别.雌鱼腹部有3个孔,从前至后依次为肛门、生殖孔和排尿孔,雄鱼只有肛门和泌尿生殖孔2个孔.另外还可以从个体大小加以区别.南海巨石斑鱼成熟雌鱼最小体长为450~540mm,而有成熟精巢的雄鱼最小体长是740mm[5].鞍带石斑鱼在产卵前1个月,雄鱼的体侧背面转变成黑褐色,腹部发白,呈深 收稿日期:2005-01-0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02EFN214601172)和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411) 作者简介:雷从改(1978-),女,河北石家庄人,海南大学海洋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