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风险的特征、要素与模型

审计风险的特征、要素与模型

审计风险的特征、要素与模型
审计风险的特征、要素与模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1.审计风险的概述 (3)

2.审计风险的特征 (3)

2.1审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3)

2.2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4)

2.3审计风险损失的严重性 (4)

2.4审计风险形成全过程的多因素性 (4)

2.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5)

2.6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5)

3.审计风险要素及其审计风险模型 (5)

3.1固有风险 (5)

3.1.1固有风险的特点 (5)

3.1.2固有风险意义 (6)

3.1.3固有风险的分析 (6)

3.2控制风险 (7)

3.2.1控制风险的特点 (7)

3.2.2控制风险的分析 (7)

3.3检查风险 (8)

3.3.1检查风险的特点 (8)

3.3.2检查风险的分析 (8)

3.4审计风险模型 (8)

4.审计风险的控制 (9)

4.1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9)

4.2加强内部控制测试 (9)

4.3完善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9)

4.4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做好事前审计评估 (10)

4.5慎重选择审计业务,科学制定审计方案 (10)

4.6强化风险意识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信 (13)

摘要:审计风险理论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制约着审计质量,影响审计实务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上市公司的造假丑闻和审计失败的案例接连发生,更加紧了对此问题研究的迫切性。如何降低审计风险,怎样防范审计风险,正在成为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面临的主要课题。本文从审计风险的概念出发,系统分析审计风险的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审计风险要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改进对审计风险的控制,以便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要素审计风险控制

浅议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1.审计风险的概述

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了积极的探索,并最终使审计风险模型被会计师职业界广泛认可, 并成为审计过程的核心内容。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已达成共识, 但对审计风险的理解是什么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国内外审计准则、审计学者等对审计风险有着不同的理解。

美国CPA协会的《审计准则说明书第47号》(SAS47)指出:“审计风险是审计师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加入了“无意地”一词,这就意味着它把审计师有意发表错误意见的情况排除在审计风险之外。

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ISA6)《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它没有提及有意和无意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有意地和无意地发表错误审计意见可能性均涵盖在审计风险的定义范围内。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个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提法一样,但在错报和漏报概念之前冠以“重大”一词,又与美国审计准则的提法相似。虽然界定范围有所不同,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的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

2.审计风险的特征

2.1审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只能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审计风险及其可能的损失,而不能完全消除它。它的这一特征是由审计工作的判断性质决定的。只要有判断,就有判断正确和错误以及判断被接受和拒绝的

问题,就有风险。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审计人员不论采用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其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时,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这种误差只能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等因素,仍存在审计意见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审计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研究审计风险,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不可能完全消除审计风险。

2.2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潜在性特征即它只是一种可能性,潜在地存在于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由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损失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判断失误而没有被追究责任,审计报告的使用人没有因此遭受损失,即使审计人员的行为偏离了审计准则的规定,出现了判断错误,也仅仅是潜在的风险。只有当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对其工作失误和判断失误承担责任、并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时,潜在的审计风险才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2.3审计风险损失的严重性

风险总是和损失相联系。普遍存在于审计工作中经营损失的审计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的损失,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审计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昰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特征。审计风险损失不同于企业的经营损失,企业从事经营业务造成的经济风险,其直接损失是经营收入的减少,而审计风险损失一旦发生,并不直接导致审计组织业务收入的减少而是通过赔偿间接地减少收入。严重的情形是,巨额的赔偿往往导致审计组织破产倒闭。除此之外,审计风险损失还表现为审计信誉的无形丧失和有关当事人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损失。

2.4审计风险形成全过程的多因素性

审计风险普遍的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审计人员的任何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或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选择被审计单位时,存在聘约风险;制定审计计划时,有计划不充分的风险;收集证据时,有证据不足或证据力不足的风险;编写审计报告时,有措辞不当的风险;等

等。对于各环节的每一个具体风险来说又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其中既有被审计单位本身方面的因素,如内部控制薄弱、所处行业正处夕阳产业以及管理当局不诚实等;也有来自审计人员方面的因素,如审计方法使用不当、确定证据数量不足以及执行审计业务中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等。

2.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虽然是由于审计全过程的多因素所致,但审计风险并不是不可控制的,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来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可以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而有效地控制检查风险。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审计人员预先设定的较低的可接受的总体审计风险水平可以通过控制检查风险达到。

2.6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应当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当承当法律责任。

3.审计风险要素及其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固有风险、检查风险、控制风险。

3.1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指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应当对会计报表整体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并考虑固有风险的评估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所产生的影响,或直接假定这种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为了较恰当地评估固有风险,必须弄清楚固有风险的特点。

3.1.1固有风险的特点

(1)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财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差错和舞弊的敏感程度。越会引起财务报表失实,固有风险就越大。所以,不同报表项目、不同经济业务的固有风险也不同。经济业务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固有风险水平越低。

(2)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与审计人员无关,是审计人员无法控制的。

(3)固有风险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如:科技进步、产品过时、存货计价的风险。

(4)固有风险独立于审计过程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其大小需经审计人员的认定。审计人员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但可改变其估计水平。它的产生取决于被审计单位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业务性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品德等。审计人员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而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判断和分析固有风险的估计水平。所以,如果审计人员认为评估某项认定的固有风险所作出的努力将超过使用较低的固有风险水平而导致审计程序减少所带来的好处,那么就应估计固有风险处于高水平。

3.1.2固有风险意义

将固有风险纳入审计风险模型是现代审计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意味着审计人员应努力预测报表中在哪些方面最容易出错,在哪些方面最不容易出错。这一信息影响到审计人员收集的证据的数量。所以,审计人员一开始就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性,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财务状况等客观因素来评价风险的高低,并由此影响到费用的高低以及是否接受委托。

3.1.3固有风险的分析

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既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存在于企业内部。外部因素同内部因素一样,都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账户余额和交易类别。因此,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可分为财务报表基础上的因素和账户余额以及交易类别基础上的因素两种。

(1)财务报表基础上的固有风险评估因考虑的因素有:①影响被审计单位

所在行业的外部环境因素;②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性质;③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④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的变动情况;⑤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

(2)账户余额和交易类别基础上的固有风险评估时应考虑的因素有:①容易产生错报的财务报表项目;②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予以佐证的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③确定账户金额时需要运用评估和判断的程度;④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⑤会计期间,尤其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及复杂交易;⑥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或事项。

3.2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

3.2.1控制风险的特点

(1)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有关。即与内部控制对差错和舞弊的防止和察觉能力有关。

(2)控制风险与审计人员的工作无关。CPA的责任是评价并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规模。

(3)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的一种独立风险。它独立于审计过程中,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只要内部控制存在,控制风险必然存在,并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3.2.2控制风险的分析

一般内部控制再好的单位,也不可能完全的预防和发现错误,也会存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结构越差,控制风险就越低。对于控制风险分析就要执行以下步骤:

(1)了解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主要考虑的因素:①每一要素内容中制度和程序的设计;②这些制度和程序是否得到执行。

(2)根据了解的情况初步评价控制风险的水平。初步分析控制风险一般从控制环境开始。

(3)进行控制测试,进一步评价控制风险。控制测试方式:①询问被审计

单位有关人员;②检查凭证、记录和报告;③观察;④重新执行。

(4)进行实质性测试,最终评估控制风险。

3.3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类别产生的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3.3.1检查风险的特点

(1)检查风险独立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是一个独立变量。

(2)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工作的有效性直接相关。若忽视了必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做出错误判断,则检查风险就会偏高。

(3)检查风险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是间接的。

3.3.2检查风险的分析

检查风险的评估是以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作为基础的。鉴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对检查风险有直接影响,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的水平越高,CPA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并着重考虑其性质。

3.4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要素的量化表示,是对审计风险的抽象表达方式,表达了审计风险的构成,反映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风险三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综合水平决定着CPA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的水平。评估的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综合水平越高CPA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的水平就越低,反之亦然。

表达式: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上述表达式表明审计风险是审计风险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审计风险模型中它们是乘积关系。在特定审计风险水平下,某项认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估计水平与审计人员对该认定所能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成反向关系。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估计水平越

低,检查风险可接受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4.审计风险的控制

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对审计风险系统地、全面地、连续地和及时的防范,以达到减少审计风险和提到审计质量的目的。

审计风险的起因较复杂,包括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方法、审计环境等因素。审计风险对审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很大的影响,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审计风险,就必须对审计风险实行事前控制。防范审计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而这就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良好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审计活动中始终保持独立性,规范自身行为,严格履行职责和权利;审计人员还应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避免对现行的政策不了解而作出不适当的审计结论,构成审计风险;在业务素质方面,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对会计、审计等专业理论水平,熟悉贯彻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该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从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来防范审计风险。

4.2加强内部控制测试

由于被审计单位中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度把握不准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工作,以检测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审计人员应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的了解,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评测,通过这些环节的测评,可以发现和确定内部控制的好坏,为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创造条件。

4.3完善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法律法规、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标准和适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

规,是审计工作得以规范的外部条件,更是降低审计风险、减轻CPA不必要的责任、提高审计效率的可靠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旧的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减少审计风险,应尽快制定出台《审计法》、《审计准则》,并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法律条文,填补某些领域法律、准则方面的空白。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应尽快熟悉运用新的审计准则,以减少审计风险。

从审计所内部来看,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实施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审计所控制风险的内部重要保障。审计所要在超然独立、客观公正的自律原则下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规范审计工作,认真执行“三级复审”制度,加强职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明确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实起到减少审计所审计风险的作用。审计所可以在接受业务委托后,采取专家会议、集体研究等形式,首先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评估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然后选派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注册会计师负责控制每一个重要环节的审计质量,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确保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4.4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做好事前审计评估

账项基础审计就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中,对审计风险控制因素往往考虑较少,操作盲目,总体上缺乏对整个审计业务风险水平的把握,从而增大审计风险,因此应引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审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将被审计单位至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环境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结构的内外部各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这种模式是从总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入手,以稳健性原则为前提,事前对审计中的风险进行分解,结合审计范围,并充分考虑影响各类审计风险的因素,对各类审计风险及其关系加以详细评估,量化考核审计风险然后制定审计计划,有效收集审计证据,实施审计程序,从而达到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变被动降低审计风险为主动防范风险。

4.5慎重选择审计业务,科学制定审计方案

注册会计师为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必须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认真制定审计方案。在选择被审计单位时,首先应考虑该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其次,看该单位的业务经营性质、规模大小和财务状况;还有该单位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以及该单位以前的被审计情况。

4.6强化风险意识

随着外界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这是审计界非常关注的主题。强化风险意识是职业界自身健康发展的要求,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注册会计师需要转变观念, 深入理解审计风险, 并在执业过程中,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审计所要建立专业指导机制, 保证注册会计师在遇到超出自身知识范围的情况时, 能够得到及时的咨询服务和恰当的业务指导。比如, 审计所可以聘请法律、经济、金融、技术方面的专家、权威作为业务顾问,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在从业中的指导,帮助他们收集合适证据, 实施恰当审计程序, 以减少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来自于各个方面, 既与行业发展的历史原因、行业混乱的执业环境、社会公众的期望差距等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外部的影响因素有关, 又与审计人员自身的思想意识、道德文化、专业水平以及审计组织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体制等影响因素有关。因此,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也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作。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科技的快速进步, 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 新的更为行之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手段将不断产生,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必将走向规范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李雪,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庄恩岳,独立审计准则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郑兴良,审计与经济研究,中国学术杂志出版社,1998年第6期

[4]黄燕娜,经济与管理研究,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

[5]王洪军,浅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9月

[6]黄世忠,安然丑闻及其审计失败的深度剖析,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5期

[7]康钟琪,现代审计学原理,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

[8]苗美华,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9]秦荣生,审计学(第五版)审计风险模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卢春泉,审计学(第六版)审计风险控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致谢信

在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我首先感谢我的辅导员邢宇老师,还有所有教授过我的老师。感谢你们在这三年为了我的生活和学习所付出的心血,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我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以至于在工作中更快的进入角色。同时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进涛老师,在这段时间对我的毕业论文的悉心指导你们在这段时间,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帮助。

最后,再一次感谢工商管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在论文工作期间给与我的诸多帮助。再次我衷心的说一声:“谢谢”!你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的工作精神一直指导我进入工作中去。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审计风险模型定义:AR=IR×CR×DR。其中:A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I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CR是指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构成重大错报,而该错报没有被企业的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 DR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目录 计算方式 分析探讨 发展形式 案例分析 审计过程 模型比较 计算方式 分析探讨 发展形式 案例分析 审计过程 模型比较

展开 编辑本段计算方式 也可以用公式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即 Y=K/X。 审计风险模型 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因为在实际执业中,审计风险是一个确定的数值,CPA只有通过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而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来设计将要做的程序。编辑本段分析探讨,提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

内部审计审计风险模型的探讨

近二十年来,国际和国内发生了许多令人震惊的重大危机事件,如亚洲金融危机、安然事件、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银广厦”事件和“中航油”事件等,探究这些危机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发现有些危机事件是可以事先预防的,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非常有必要。同时,这些危机事件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的,而是由多个风险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是一种组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因而兴起。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框架下,对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日益普及,对审计风险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个既适应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又适应风险导向模式的审计风险模型非常有必要。 1企业风险与传统审计风险 要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企业风险与传统审计风险。 1.1企业风险 风险的概念有很多,较为通用的概念认为风险是未来结果对期望的偏离。任何原因引起的企业价值可能的减少都可以称为企业风险。由经济学家情报社与安达信公司出版的《商业风险管理:一种整合方法》一书提出了商业风险模型,该模型将企业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流程风险和决策信息风险三大类。这三大类下又划分为77个细分的风险[1]。它囊括了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企业的风险识别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2传统审计风险 按照传统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从这一定义看,审计的业务仍然仅仅局限于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风险关注的,仍然仅仅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风险。这里的内部控制风险,从上述企业风险的分类来看,主要属于流程风险。 2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随着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全球的应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也已初步成形。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6月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第四条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 内部审计审计风险模型的探讨 Discussion on Internal Audit Risk Mode 辜东利 Gu Dongli (海南医学院财务管理中心,海南海口571101) (Financial Management Center,Hainan Medical College,Hainan Haikou571101)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已经兴起并形成了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有五个方面的特征,需要新的审计管理理论加以适应,这其中就包括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侧重从内部审计的角度进行考虑,认为审计风险=企业总体风险中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审计要求,特别适用于内部审计部门。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92-(2010)6-0251-03 Abstract: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has sprung up and formed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pattern.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pattern characteristic having five aspect,require that new auditing management theory including the new audit risk model to fit it.The new audit risk model reasoning with the risk-based strategic systems audit combining with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put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internal audit risk,thinking that audit risk is material misstatement in total risk of en-terprise multiplied by examination risk.The new model can adapt to auditing under new circumstances,apply to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specially. Keywords:Risk;Risk Management;Internal Audit;Audit Risk 内部审计审计风险模型的探讨 251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 一、审计风险模型要素组成 主要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研究构成审计风险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目前,审计界认可的一个基本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此模型的特点在于从风险控制的程序上分解审计风险,并用连乘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关系。这种审计风险模型为制度基础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进一步定量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同时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也根据这个模型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审计程序或审计范围。 审计风险模型逻辑关系剖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的内在关系,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1、从定量方面看,是指审计风险可能造成各方面经济损失的一定限度的规定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探讨审计风险问题,目的是尽可能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根据上述公式,在既定的期望审计总风险水平上,注册会计师可以容许的最大检查风险为:最大可容许检查风险=期望审计总风险/。其中,检查风险=分析性复核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 2、从定性方面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中接受的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亦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确定,应当考虑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容许的程度。 二、审计风险模型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AR=IR×CR×DR,在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审计的计划阶段和审计的终结阶段。在审计计划阶段的运用,主要是根据计划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将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所搜集审计证据的数量。在

审计风险模型视角下审计诉讼风险探讨

审计风险模型视角下审计诉讼风险探讨 尝试将审计诉讼风险系数引入审计风险模型,尝试将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加以改进,探讨审计人员应如何基于改进的审计风险模型,从应对审计诉讼风险,降低审计风险总体水平,以提高审计质量的相关措施。 标签:审计;风险模型;诉讼风险 1 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高。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可用数学模型表示,即审计风险模型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可接受审计风险的确定,需要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态度、审计失败对会计师事务所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等因素。由于审计业务是一种保证程度高的鉴证业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应当足够低,以使审计人员能够合理保证所审计的财务报表不含有重大错报。 2 改进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2.1 审计诉讼风险系数 审计诉讼风险系数可以表述为审计失败被提起诉讼的概率与被提起诉讼后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的乘积。审计失败被提起诉讼的概率又是“谁可以起诉注册会计师”以及“诉讼的门槛要求”两部分的乘积。这样,审计诉讼风险系数(Audit Suit Risk)最终是由“谁可以起诉审计师”、“诉讼的门槛要求”、“赔偿责任”等三个因素的乘积。 审计诉讼风险系数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ASR=R1×R2×R3。其中: R1:谁可以起诉审计师。按照审计业务合同,委托人通常是公司的治理层或管理当局。 R2:诉讼的门槛要求。主要是指诉讼的技术难度。诉讼的技术难度越高,注

审计风险的文献的综述

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24110418 刘慧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近年来随着审计诉讼案件的增加,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机构及广大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和社会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和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一个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位居世界前五位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在财务审计中未能尽其职责;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美国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为其连续多年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普华永道对黄山旅游股份公司的重大造假;被财政部查出并勒令普华永道整改;德勤对科龙的会计造假案等等。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等都提醒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二.审计风险含义,类别及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可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察觉)风险三个类别构成。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控制性三个特征。 三.国外审计风险研究 (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 K.stringer 在1961 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1973 年,美国会计协会(AAA )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 )第47 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2004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 罗伯兹(1978 )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 )于1981 年发布第39 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时隔两年,AICPA 在其发布的第47 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

审计风险模型探讨

审计风险模型探讨 在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通常认为存在着一个审计风险模型。教科书中的审计模型通常是这样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对于这个审计风险模型,曾经有过的争论集中于检查风险。作为学术争论的结果和表现形式,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39号《审计抽样》曾将检查风险分解为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 测试风险,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1987年推荐的审计风险模型则在检查风险后加上了“抽样风险”。尽管存在争议,但这一基本模型已经被美国的职业团体和学术界所认可。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也接受这一模型作为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型。 这一模型的特点在于从风险控制的程 序上分解审计风险,并用连乘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关系。这种审计风险模型为制度基础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基础,同时使得进一步定量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也根据这个模型和对控 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审计程序或审计范围,因而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审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事实,这些新现象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下变得不易理解,因而理论框架需要进一步发展和细化。本文拟就此做些探讨。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假设的探讨 传统风险理论有2个基本的假设是值得探讨的,笔者将其分别称做“反映”假设和“确认”假设。 “反映”假设 依据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的控制程序将终结于审计意见的发表。然而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风险的最后一项要素是检查风险。依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 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因此,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a5075946.html,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作者:鲍曼 来源:《经营者》2015年第12期 摘要审计风险模型先后经历了初级审计风险模型、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揭示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从审计程序、审计资料、审计人员、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模型演进过程 一、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 (一)初级审计风险模型 1720年,英国爆发了审计史上著名的南海公司事件,该事件标志着现代审计的产生。自 那时起至20世纪初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审计师普遍采用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此时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业务本身具有发生重要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固有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师检查了存在错误或舞弊的凭证和报表却没有发现错误与舞弊的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控制模型表述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检查风险(DR) 该模型是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初发展阶段,体现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的基本思想,该思想至今仍被不同程度地采用,应用于一些重要科目的审查,以后阶段的模型皆是在这一初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基本审计风险模型 1938年,美国爆发了审计史上最大的案件——麦克森·罗宾斯公司倒闭事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后颁布的增加的审计程序方面明确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评价,这使得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开始在审计实务中应用,并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成为主流。由于该方法以控制测试为基础,因此产生了内部控制没能及时防止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即控制风险。同时,由于审计师在该方法下大量采用样本测试,于是存在着部分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即抽样风险,从而提高了检查风险的水平,此时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演变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l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相对于初级审计风险模型来说,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已经初具规模,审计风险因素也基本齐全。由于审计师强调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发现和降低经济业务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审计的重点

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摘要]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能引发审计风险的因素更多、更难以控制。作为审计风险的抽象表达方式,审计风险模型表达了审计风险的构成,反映了审计风险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因此,对于整个审计界来说,在现阶段,全面认识审计风险并运用更为贴近实践的审计风险模型来指导审计工作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审计风险模型缺陷 一、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回顾 (一)国外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D.H.罗伯兹(D.H.Roberts)于1978年提出了最早的审计终极风险模型,即:终极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1981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发布的第39号准则公告《审计抽样》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等四个子风险组成,其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表示财务报表中发生重大错误的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表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未被发现的风险。 (SAS47#)1983年,AICPA在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审计业务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中对审计风险模型又做出了修改,其提出的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由于该模型涵盖了主要审计风险要素,并表明了其间的数量关系,便于计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因而被国际上大多数审计组织及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修订前的国际审计准则以及我国目前的独立审计准则都采用了该模型。2003年,修订后的国际审计准则提出了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为综合风险,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表示,认为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除上述几次对审计风险模型有着重大意义的修改外,其他一些学者和机构也针对审计风险模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霍尔斯坦姆(G.S.Holstrum)和柯林兰(J.l.kirtland)在1983年提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APC)也在1987年提出了一个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抽样风险。(二)我国审计理论界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审计理论界对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对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1996年版的上海财经大学会计教材系列丛书《审计》一书中,主编周勤业等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非抽样风险(USR)×抽样风险(SR),该模型对除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外的其他影响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对 D.H.罗伯兹所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的一种完善,得到了我国审计界的一定认可。周家才(2002)在《试论审计风险概念及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建》一文中将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该模型将审计界正越来越不可回避的“诉讼风险”考虑了进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得到了国内审计界的广泛认同。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 [提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 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 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 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 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

审计风险模型分析

审计风险模型分析 审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不仅是现代审计理论的基石,同时也是审计实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核心问题。西方审计界甚至有人把现代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称为风险审计,因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对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实际存在的审计风险通过审计程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就要借助审计风险模型来进行。 一、审计风险模型要素组成 (一)主要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研究构成审计风险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目前,审计界认可的一个基本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此模型的特点在于从风险控制的程序上分解审计风险,并用连乘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关系。这种审计风险模型为制度基础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进一步定量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同时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也根据这个模型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审计程序或审计范围。 (二)审计风险模型逻辑关系剖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的内在关系,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1、从定量方面看,是指审计风险可能造成各方面经济损失的一定限度的规定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探讨审计风险问题,目的是尽可能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根据上述公式,在既定的期望审计总风险水平上,注册会计师可以容许的最大检查风险为:最大可容许检查风险=期望审计总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其中,检查风险=分析性复核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 2、从定性方面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中接受的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亦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确定,应当考虑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容许的程度。 二、审计风险模型应用

结合案例讨论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

结合案例讨论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 行审计 [提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如果您需代写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

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level)。(一)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

会计审计论文-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

会计审计论文-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提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 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 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方案-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 '[提要]现代 风险模型是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 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 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 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 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 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 —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摘要:审计风险模型先后经历了初级审计风险模型、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揭示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从审计程序、审计资料、审计人员、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演进过程风险模型 > > 一、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 (1)初级审计风险模型 1720年,英国爆发了审计史上著名的南海公司事件,该事件标志着现代审计的产生。自那时起至20世纪初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审计师普遍采用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此时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业务本身具有发生重要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固有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师检查了存在错误或舞弊的凭证和报表却没有发现错误与舞弊的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控制模型表述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检查风险(DR) 该模型是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初发展阶段,体现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的基本思想,该思想至今仍被不同程度地采用,应用于一些重要科目的审查,以后阶段的模型皆是在这一初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基本审计风险模型

1938年,美国爆发了审计史上最大的案件――麦克森・罗宾斯公司倒闭事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后颁布的增加的审计程序方面明确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评价,这使得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开始在审计实务中应用,并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成为主流。由于该方法以控制测试为基础,因此产生了内部控制没能及时防止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即控制风险。同时,由于审计师在该方法下大量采用样本测试,于是存在着部分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即抽样风险,从而提高了检查风险的水平,此时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演变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l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相对于初级审计风险模型来说,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已经初具规模,审计风险因素也基本齐全。由于审计师强调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发现和降低经济业务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审计的重点由固有风险转移到了控制风险上来。该模型在当时并未成形,但它已成为审计师决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主观依据,为审计风险模型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控制下,管理舞弊和欺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001年更是爆发了以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丑闻为代表的系列财务造假案件,从而引发了职业界对现行审计风险模型与审计方法的思考和探索。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准则,将原有的模型重新描述为: 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DR) 这一新模型被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使用这一模型的审计模式则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较传统模型,新模型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含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认定层次风险包括传统模型下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总体层次风险则是指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过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的可能,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新模型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理念、范围的扩大和延伸,是传统模型的继承与发展。 二、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及发展

审计风险模型及发展 审计风险模型及发展 一、审计风险及其构成 审计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审计风险包括审计职业风险和审计项目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仅包括审计项目风险。根据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定义,不同学者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类是将审计风险看作是审计人员由于主观或者其他原因而遭受的损失,即损失可能论。一类是财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即意见不当论。损失可能论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结果对于审计人员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其形成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意见不当论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强调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 从审计风险模型及其应用来看,意见不当论比损失可能论更具逻辑关系和适用性。无论是三因素模型还是二因素模型,审计风险的构成因素都具有可量化性,各因素综合影响下才产生审计风险。也就是说在各因素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才最终导致了审计风险。因此,其逻辑关系可以展开为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的可能性乘以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该错报的可能性导致的结果为财务报表存在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意见不当论中所指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模型及其发展

审计风险模型是一种风险因素的数学表达式,主要研究构成审计风险的种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风险水平的影响程度。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审计风险模型,设计审计程序,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 (一)传统审计风险模型 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来源于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的两个文件即1981年发布的第39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抽样准则》和1983年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在47号公告中给出了著名的传统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固定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其中,审计风险被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是指,在假定在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在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师在承接审计业务时都比较谨慎行事,根据风险管理策略将其审计风险确定为低水平。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产生,解决了制度审计的随意性,同时解决了审计资源不足的

浅谈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与实施障碍

浅谈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与实施障碍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的基础上,阐述了新审计风险模型的内容及优越性。最后,针对我国的实际环境,提出了采用新审计风险模型所面临的题目,从而为准则实施职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重大错报风险风险导向审计 一、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一)割裂了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审计风险要素就像一个层次分明的网,财务报表的总体错报风险通过内部控制和审计活动层层过滤,被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但在实务中,审计职员很轻易人为割裂两者的内在联系,而只依靠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规划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这就导致了实务中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相互脱节,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职员易于忽视固有风险评估 由于在假设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条件下而往单独评估认定的固有风险有显见的难度,再加上直接假定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被公以为稳健的做法,这样极轻易导致不少事务所及审计职员不重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多采用将固有风险定为最高水平即100%的做法。 (三)对治理层舞弊甄别失败

由于实务中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流于形式,审计的出发点便从了解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控制风险开始。假如审计职员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就很轻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 (四)缺乏对财务报表的整体审计风险进行把握和控制 原风险模型侧重于指导认定层次的审计测试工作,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应对重视不够,进而必然会影响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检查效果。固然该风险模型要求在评估固有风险时应当从会计报表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个方而加以考虑,但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却并不涉及报表层次,只能要求审计职员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种别的相关认定所涉及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估。这种不注重从宏观层而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仅从较低层而上评估风险。假如不深进考虑会计报表背后的东西,就不能对会计报表项目余额得出一个公道的期看。 二、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 (一)新审计风险模型的先容 新审计准则以为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的存在可能是由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行业状况、外界环境以及经营风险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错报。影响审计风险的另一个因素是检

审计风险的特征、要素与模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1.审计风险的概述 (3) 2.审计风险的特征 (3) 2.1审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3) 2.2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4) 2.3审计风险损失的严重性 (4) 2.4审计风险形成全过程的多因素性 (4) 2.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5) 2.6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5) 3.审计风险要素及其审计风险模型 (5) 3.1固有风险 (5) 3.1.1固有风险的特点 (5) 3.1.2固有风险意义 (6) 3.1.3固有风险的分析 (6) 3.2控制风险 (7)

3.2.1控制风险的特点 (7) 3.2.2控制风险的分析 (7) 3.3检查风险 (8) 3.3.1检查风险的特点 (8) 3.3.2检查风险的分析 (8) 3.4审计风险模型 (8) 4.审计风险的控制 (9) 4.1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9) 4.2加强内部控制测试 (9) 4.3完善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9) 4.4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做好事前审计评估 (10) 4.5慎重选择审计业务,科学制定审计方案 (10) 4.6强化风险意识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信 (13) 摘要:审计风险理论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制约着审计质量,影响审计实务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上市公司的造假丑闻和审计失败的案例接连发生,更加紧了对此问题研究的迫切性。如何降低审计风险,怎样防范审计风险,正在成为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面临的主要课题。本文从审计风险的概念出发,系统分析审计风险的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审计风险要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改进对审计风险的控制,以便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要素审计风险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