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广东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广东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广东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文化遗产2011年第4期

广东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

袁少雄

陈波

[作者简介]袁少雄(1980-),男,广东龙川人,广州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实习员;陈

波(1980-),男,江苏靖

江人,广州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广东广州,510070)

*本文为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广东省非物资文化旅游资源展示系统》(课题编号:2006B36401002)成果。

①曹诗图,鲁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第9期。②唐秀海

:《试论广西民俗与旅游开发》,2009-07-27,http ://www.Qxcs 365.com /html /2009-07/3423.htm 。③倪丽菊

:《基于B /S 结构与C /S 结构的混合体系结构的研究》,《福建电脑》2010年第9期。[摘要]纯粹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展示系统在国内并不多见,为更好地普及和传播非物质文化知识,

实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化表达,方便用户获取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信息,利用ArcGIS serv-er9.3平台,根据广东省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的各项属性特点,开发一套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查询和地图浏览,集成多媒体信息并且可扩展的展示系统。系统可以由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管理部门及系统管理员进行信息的更新与维护,以满足普通用户查询广东省内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的需求,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和信息动态更新功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应用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广东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信息系统

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11)04-060-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①。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热潮推动下,非物质文化旅游也在全世界迅速发展起来。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可促使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保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为非物质文化之一的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得到开发,有的地区甚至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许多地区拓展旅游业的品牌。在这种形势下,非物质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网络建设显得更加迫切。

纯粹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展示系统在国内尚不多。对于非物质文化旅游信息资源,文本和图片并不能完全概括其信息特征,人们通常关心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地理分布及其时空上的存在表象、地域文化特性及本质规律。这时,空间属性取代文本属性成为信息特征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人们迫切需要按照空间特征来加以组织,以满足按照空间位置来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为

了达到这个目标,本文尝试开发基于GIS 和多媒体集成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信息展示系统,使GIS 与多媒体系统统一于主界面既相互独立又部分链接和嵌套,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和信息动态更新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技术平台

1.1系统的B /S 结构

B /S 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 /Serv-er )结构,客户机上只需装有浏览器(Browser ),服务器安装Oracle 、SQL Server 等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 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③。B /S 架构的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可以应用于多点分布的集团或公司,但同样情况下,

C /S 结构就需要在各Site 部署IPSec VPN 来

6

实现。

B/S应用模式可以实现高度分散信息的资源共享,又可使管理高度集中而降低成本,兼顾主机集中式和C/S分布式的优点①。因此系统采用B/S结构,在系统广域网覆盖的范围内,用户只需要浏览器软件就可访问系统主页②。本系统采用B/S结构。

1.2GIS服务器的比较与选择

1.2.1GIS服务器的比较与选择

ArcSDE提供了一组服务,用于增强数据管理功能、扩展数据类型以便于存储于RDBMS中、使模型在RDBMS间便于操作并提供灵活的配置。而ArcIMS提供了一种通过网络获取动态地图、GIS 数据以及各种服务的途径,它为适应企业网络需求以及访问国际网络而建立的GIS网页发布提供了高效的分层框架结构,通过应用ArcIMS,城市和地方政府、商业机构以及其他组织均可以发布,发掘以及共享地理空间信息,ArcIMS主要偏重于数据发布共享功能。ArcGIS Server则是一个发布企业级GIS应用程序的综合平台,支持的GIS软件可以集中管理并且支持多用户。ArcGIS Server 提供了创建和配置GIS应用程序和服务的框架,这样可以满足各种客户端的各种需求。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不仅能发布共享给用户而且能够由相关的管理部门或人员进行添加、修改信息,采用ArcSDE与ArcGIS Server结合的服务平台。

1.2.2WebGIS开发平台的选择

系统采用的WebGIS开发平台是ArcGIS Serv-er9.3和ArcGIS Server.NET ADF开发包。ArcGIS Server于同行中首先在企业级服务器构架中实现了GIS全功能技术,扩展了传统桌面应用及C/S应用,提供在广域网中实现高性能GIS功能的解决方案③。使用ArcGIS Server,开发者可以构建Web 服务、Web应用和其他在标准的.NET和J2EEWeb 服务器上运行的企业级应用。它可让开发者和系统设计员实现一个集中的GIS,并支持多用户访问④。ArcGIS Server可让开发人员在一个服务器环境中访问完全的GIS功能,它的特点是具有标准的GIS框架、集中管理的GIS、跨平台功能和支持标准的开发语言等⑤。

1.3系统开发及应用平台

1.3.1服务器系统平台和开发环境

系统开发采用的服务器平台是WindowS2003Server,IIS6.0。Windows server2003是微软公司在2003—2004年间发布的网络和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2003是依据.NET架构对NT技术作了重要发展和实质性改进,凝聚了微软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并部分实现了NET战略,或者说构筑了NET战略中最基础的一环。

IIS6.0的应用程序池为管理员管理一组Web 站点和应用程序提供了便利,其容错机制及对系统的监管提高了其可靠性和可用性。

系统开发环境为ViSualStudio.NET2005,.NET-Framework2.0,开发语言采用VisualC#.NET。

1.3.2地图应用服务器与客户端浏览器

地图应用服务器是基于Intemet/Intranet的地图应用服务器,采用标准TCP/IP,HTTP传输协议。客户端为IE6.0以上浏览器或FireFox3.6以上版本浏览器。

二、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本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建成一个公用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及系统管理员可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由系统客户端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基础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并运用GIS技术为旅游爱好者、非物质文化资源关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系统可以扩充餐饮服务业的广告业务、旅游点即时视频(或图片)浏览等业务。

2.1需求分析

2.1.1展示内容及任务

本系统的展示内容主要包括广东省范围内各

16

①②③④⑤陈其安:《B/S结构模式在校园网构建中的应用》,《电脑与信息技术》2000年第6期。

陈方:《Intranet网络与信息服务技术》,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吴功和,丛明日:《基于ArcGIS server的分布式GIS应用》,《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6年第1期。

康玲,傅俊锋,王怀清等:《基于ArcGIS Server的Web GIS应用系统开发》,《水电能源科学》2007年第1期。沈百玲:《ArcGIS server体系结构和开发简介》,北京: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2004年版。

市县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名称、类型、级别、内容介绍、相关视频及相关图片等信息。展示任务包括客户端信息展示和相关内容分析以及管理端信息维护。

2.1.2数据源

(1)广东省各市县行政边界矢量图数据(来源于中国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2)广东省各市县首府矢量图(来源于中国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3)广东省交通道路矢量图(内部资料);

(4)广东省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矢量图(内部资料)。

2.1.3用户需求

本系统针对的用户分为三部分:

(l)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

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需求是获取目前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宏观信息,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作出决策,并指导相关工作。同时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非物质文化的管理,增加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

(2)旅游相关部门、企业。

旅游相关部门、企业的主要需求是获取全省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情况,设计结合非物质文化资源旅游路线,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产品。

(3)对非物质文化感兴趣的游客。

对非物质文化感兴趣的普通旅游者的主要需求是通过系统可查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有哪些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项目,相关旅游项目的交通住宿等信息。

2.1.4系统任务

通过WebGIS、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空间化处理,实现信息管理、共享的目的,系统具有显示、查询和输出等功能。具体任务如下:

(l)建立研究区范围内面向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空间数据库;

(2)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相关属性数据的管理;

(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整理与合理性检验;

(4)建立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查询模型;

(5)实现检索、编辑、更新数据;

(6)实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的可视化表达。

2.2系统结构

系统分为服务器端、客户端,用三层结构实现对整个系统数据的管理,保证系统能高效、灵活运行,并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和伸缩性。(图1)数据层:采用ArcSDE for 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分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多媒体信息数据库。

应用层:保证应用层和SQLserver数据层的相互通信。

表现层:为用户提供直接服务

图1系统总体结构图

2.3系统数据流程

2.3.1系统输入和输出数据

系统输入数据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多媒体数据,数据输入工作主要是由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及系统管理员完成。

输出数据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信息、相关多媒体信息、基本地理信息等。

2.3.2数据内部流程

用户执行数据查询操作,指令被转发到非遗信息数据库和地理空间数据库,经过比对,得到查询结果,并发送给展示模型,由模型显示相关查询信息。此过程中,多媒体信息不可被直接查

26

询,其通过链接的形式与特定的非遗信息条目关联,在非遗信息结果中一并显示。(图2

图2数据内部流程图

2.4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广东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展示系统主要目标是为对非物质文化及其旅游感兴趣的用户提供相关信息的系统。系统功能模块包括地图浏览、地图控制、地图要素编辑、非遗信息(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查询、地区信息查询和地图打印功能。地图要素编辑功能要求用户有管理权限;非遗信息查询及地区信息查询为用户提供模糊搜索。系统将不同的查询信息设置为多个图层,根据用户所输入的查询条件调用相应图层,数据从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及地区行政边界库中提取,因为基于B /S 结构,查询结果可以放在同一个浏览器下显示,做到空间信息和查询结果匹配显示。

2.4.1地图浏览功能

地图浏览功能包括地图的放大、缩小、框选放大、漫游、全景、识别、测量、放大镜等。

2.4.2地图控制功能

地图控制功能包括图层控制、缩略图、四方移动、地图信息提示、坐标显示等。

2.4.3地图要素编辑功能

系统中的地图要素包括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信息要素、广东省各市县行政边界要素(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广东省道路交通要素等。要素的编辑首先要求用户具有管理权限,通过管理入口,被授权管理者可以对地图中的要素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实现管理功能。

2.4.4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查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模糊查询来获取非物质文化的相关信息,也可以通过指定非物质文化的类型、所属地区或区域及其等级来查询相关的信息。查询的结果显示在“查询结果”信息栏,同时在地

图上,以不同的标记来显示不同种类的查询结果。

2.4.5地区信息查询功能

地区信息查询功能包括“查询地区

”“按方言查询”和“按区域查询”三个查询模块。在查询地区模块中,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地区的全名或单个字,对广东省各市县进行模糊查询;按方言查询则可以通过选择系统给出的主要方言进行查询,结果显示所主要使用所选方言的地区信息;按区域查询是由用户系统给出的区域来查询该区域内的所有市县。

地区信息查询的结果同样显示在“查询结果”信息栏。

2.4.6地图打印功能

用户可通过该功能把感兴趣的地图信息打印输出以备随时查看,或保存为PNG 格式文档,便于用户存储。

三、空间数据库设计

3.1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l )一致性。系统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尽量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保持一致,遵循国家非物质文化的分类原则。

(2)简单实用性。遵照数据库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把操作容易、信息丰富的图形用户界面带给用户,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

(3)可靠性。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可扩充性。数据库可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扩充。在数据库扩充时,对数据库的层次和结构关系不需要进行大的修改,或者无修改,直接可以在已建成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扩充。

(5)规范化原则。对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规范设计。

3.2数据库的组织3.2.1基础数据的组织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包括名称、类别、方言、地区、区域、级别、内容介绍、开发情况、相关视频、相关图片、相关链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按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家非物质文化的类别进行划分;方言则主要分

3

6

粤语、闽南语和客家方言等三类主要方言;地区为广东省各地、县级市;区域分为珠三角地区、粤北地区、粤东地区和粤西地区;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介绍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描述性文字;开发情况指该非物

质文化遗产是否已经有相关的旅游项目开发。具体数据库定义见表1。

广东省各市县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概况数据信息数据组织见表2

3.2.2空间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数据的组织根据ArcGIS server 对空间数据调用的特点,采用Arccatalog 调用存储在文件中的空间数据,用ArcSDE For SqLserver 管理、编辑、访问空间数据,以.shp 、

.mxd 为主要格式。4

6

3.2.3地理空间数据库

图形数据库主要存储着基础地理数据,包括具有基础性和分布特征的矢量图。按层次将数据分为广东省县级行政边界、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县道。

数据类别:矢量图、文字、数字。

3.2.4多媒体数据库

多媒体数据库主要存储着与各类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相关的多媒体信息,包括图片(主要为JPG、BMP、GIF格式)、音乐(主要为MP3、WAV格式)和视频(主要为FLV格式)。

多媒体数据库存放于多媒体服务器中,由基础数据库中的链接与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相关联,在客户端查询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时,系统根据链接自动从多媒体数据库中提取相关媒体资源。

3.3客户端数据的显示

用户通过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查看数据的请求,服务器根据请求内容进行数据的分析筛选,并把结果发回客户端,在客户端的信息显示组件把结果展示给用户,最终显示的内容如表3、表4。

四、系统集成与主要功能实现

4.1系统集成方法

主要方法如下:

(l)矢量数据采用统一数据格式和投影,以便GIS服务器访问;

(2)用数据库存储和管理矢量数据的属性数据;

(3)在数据库中建立数据列表,定义数据的相关属以及各自的关联;

(4)通过在数据库中定义的存储过程来实现数据及数据表的更新;

(5)系统数据库存储、管理絟统一管理各类配置参数。

4.2系统功能实现

系统功能的开发包括图形控制、信息查询、数据管理(如非物质文化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等,各功能模块均可通过ArcGIS Server二次开发实现。

4.2.1图形控制

图形控制模块主要包括4个功能(图3):图形缩放、图层控制、屏幕量算和地图输出(打印)。

56

图3基本图形控制

4.2.2信息查询

信息查询功能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查询和地区信息查询两个查询模块。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查询模块包含四个子模块,分别是:按名称查询、按类型查询、按地区查询和按级别查询。(图4)地区信息查询包含三个子模块,分别是:查询地区、按方言查询和按区域查询。(图5

图5地区信息查询

4.2.3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包括:输入、检索、添加、删除、修改、更新操作,主要通过ADO.NET 技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表进行相应操作来实现。对于不同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权限,以保障数据的安全。图6是管理登陆界面,系统对授权进入的用户给予其对数据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的操作权限,同时提供查询功能,以提高数据更新维护的效率

。图6

编辑功能模块登陆界面

进入管理系统后,通过其功能菜单中的“编辑”菜单,管理者可以打开编辑功能模块。(图

7)

(1)要素添加

在编辑模块中选择“create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

,在地图上点击其所在对应地理位置,可以创建一个新的信息点,同时弹出该信息点的属性编辑框,按对应的项目填好属性后,点击保存按钮就可以保存添加的要素到相应的图层中去。

(2)要素的修改和删除

图层中的要素信息有可能会出现错误的情况,此时可以通过编辑模块进行修改或删除。用编辑模块中的选择按钮选择要修改的对象,该对象的属性会显示在“编辑属性”栏内,此时可对其各项属性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点击保存按钮即可。另外,如果图层中的对象坐标不正确,则可以通过“移动对象”按钮将其移到正确的位置。

如果图层中的对象多余,则可以在选择了该对象后,点击“删除对象”按钮将其删除

图7

编辑功能模块

6

6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应用ArcGIS Server及相关技术,设计并完成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展示系统,系统展现了广东省内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概况及各地区的基础文化背景。系统在各地区相关部门配合的情况下,可以高效地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进行管理。通过客户端信息展示系统,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到丰富的图文甚至视频信息,基本上满足了用户对旅游信息数据直观性、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特殊要求。系统实现了人机交互功能和信息动态更新功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应用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然而受地理编码系统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本系统尚未实现旅游路线的分析、查询功能。尽管可以通过系统信息嫁接的方式转移到Google地图当中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未能实现系统内部的直接应用仍属遗憾。系统的正式运行需要更多的技术与资源支持。

[责任编辑]

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

宋俊华(上接第55页)

一个是行政方面的新措施。有一个由总理府主管的“定居自立圏共生”项目,这是为了促进居民在故乡定居下来从而振兴地区发展的措施。还有一个由农林水产省管辖的“绿色旅游”项目,就是为了促进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交流往来的措施。另外还有由文化厅和国土交通省共同管辖的“历史文化构想”项目,就是把景观良好的城市的项目与一定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所有遗产统一进行保护振兴的一体化措施。这使我想起中国类似的措施,就是由贵州省和云南省在这十多年来实施的“生态博物馆”项目。我还听说这几年来开始的全国约十个地区正在准备中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虽然我不知道这些项目的详细内容,但是我想这些项目都是力图把一定领域的物质与非物质等所有文化遗产统一加以保护振兴的措施。目前还不能确定中日两国这些类似措施究竟会为村庄传统表演艺术的衰退起到怎样的“刹车”作用,但是我期待这些措施能为保护传统表演艺术起到一些辅助作用、产生一点好的效果。

第二个是在该表演艺术领域研究方面的新潮流。最近象研究农学的专家———以前被认为跟这一领域无缘的学者们也开始发表跟村庄传统表演艺术有关的论文。看起来他们都对村庄表演艺术的传承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心。这跟现在的“民俗艺能学会”(专门研究民间表演艺术的学会)会员所关注的领域截然不同,后者一般只研究该表演艺术的历史或演出形态。领导新潮流的学者们把表演艺术在村庄居民生活中存在的意义作为重要课题,我想这种现象也许正反映了村庄传统表演艺术正面临困境这个现代课题吧。

[责任编辑]宋俊华

76

整合湘西文化旅游资源

整合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之我见 一、问题的提起 “骤雨不终日,暴风不终朝”这句话说明任何物象都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状态。以凤凰为龙头的湘西旅游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其巅峰期已过,目前正处于巅峰保持期。从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仍呈攀升态势甚至还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势头,但那是产业发展惯性使然,这正如每日气温的变化一样。拿气温的变化来说,从理论上讲每日气温的最高值在正午十二点钟,十二点一过气温便会下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过了十二点,气温并不会下降而是会继续升高直到十四点左右才会出现气温最高值,这是气温上升的惯性使然。实质上过了十二点,促使气温上升的热源——太阳光度已渐趋减弱,气温上升的整体态势是趋弱的。湘西的旅游业目前正是这样一种态势:表面看,客量攀升,来势喜人,然而这是一种真实的假像,实质是目前湘西旅游业的回光返照。湘西的旅游业已呈强弩之末,这是国内整个旅游行业的大势,也是符合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事物发展规律的,是事物发展的常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强弩未达“末”之前早做准备,早做谋划,以便更长时间的保持湘西旅游产业的巅峰期。那么,怎么样才能保持湘西旅游业的长盛不衰呢?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二是湘西

州自身内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是内因外因的问题。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是外因,自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是内因。本文拟就影响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因做一探讨。尽管湘西旅游资源丰富,然而经过十多年的挖掘开发,可以说能开发利用的都已开发利用了,很难再开发出新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尽管已近乎全面开发,但所得的效益还远远小于所应获得的效益,没有发挥出湘西固有的旅游资源在促进湘西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可以发挥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湘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被科学合理地整合,各资源点都是各自为政,竞相搞粗放式开发经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不了合力。旅游资源没有整合,缺乏合力,严重地迟滞了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整合湘西旅游资源以保持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旺盛势头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问题的根据 (一)湘西旅游资源概况 作者生长于农村,工作在县城,长期关注土家族、苗族文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致力于湘西旅游事业,对湘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历程颇为了解。本文所说湘西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湘西则为包扩张家界市全部和怀化市大部在内的整个武陵山区,即古巫州地,唐初著名的巫州平獠之战的古战场,也就是《凤凰厅志》所载的“唐时都督某,镇抚溪苗”的发生地。“镇抚溪苗”后的五十年出现了黄丝桥兵城,黄丝桥城就是为了固守“镇抚溪苗”的成果而构筑的,此是另一话题,在此不再赘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保护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考虑其优势及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保护和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既能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其传承,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保继刚,1993)。按照旅游文化学的归类,旅游文化资源一般分为有形旅游文化和无形旅游文化。无形旅游文化资源是指语言、生活习俗、氛围等非物质形态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表中(见表1),从表1来看,h大类人文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涵的内容有部分重合,但是也有一些并没有体现在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一些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归类上存在盲区。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及申报,作为旅游资源分类的h大类人文活动,也应及时对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进行调整,增加适合旅游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旅游开发的优势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沙妈祖信俗 粤与闽连疆,是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地。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广东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祭祀妈祖。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期间,民众到天后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妈祖文化在广东的传播。南沙妈祖信俗是在福建妈祖信俗的基础上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包括搭炷夜香、祭祀仪式、乐舞、演粤剧、妈祖巡游等内容。南沙妈祖信俗是当地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沟通闽台粤港澳妈祖信众的重要桥梁。 黄阁麒麟舞

黄阁麒麟舞是来自民间的纯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中山市黄圃横档村。据史料记载,黄圃的麒麟舞始于明代,正宗的麒麟舞套路是由已故老艺人蒋润峰传授的。 “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的传说,做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工精细,生动传神;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以展现麒麟舞的生动、活泼。 象牙雕刻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远在秦汉时期,广州牙雕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历史高峰。刀法见棱见角,品种齐全,华丽美观,豪华名贵,以其镂空、透深的技法,在全国牙雕工艺中独树一帜。广州牙雕手工技艺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灰塑

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做工方面,广州灰塑精致细腻,色彩艳丽。用材方面,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它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方面,广州灰塑必须到待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最值一提的是,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独立施工。 核雕(广州榄雕)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日期: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保护单位 1 民间音乐梅州客家山歌梅州市梅州市群众艺术馆 2 中山咸水歌中山市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 广东音乐广州市广州市群众艺术馆 4 台山市台山市文化馆 5 潮州音乐潮州市潮州市民间音乐团 6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 7 广东汉乐大埔县大埔县文化馆 8 民间舞蹈龙舞 湛江人龙舞湛江市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文化馆 9 汕尾滚地金龙汕尾市陆丰市文化馆 10 狮舞(广东醒狮)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 11 遂溪县遂溪县文化馆 12 广州市番禺区沙溪镇文化站 13 英歌普宁英歌揭阳市普宁市文化馆 14 潮阳英歌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 15 传统戏剧潮剧 汕头市广东潮剧院 16 潮州市潮州市潮剧团 17 正字戏陆丰市陆丰市正字戏剧团 18 粤剧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19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 20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21 广州市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 22 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 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保护单位 23 传统戏剧西秦戏海丰县海丰县西秦戏剧团 24 白字戏海丰县海丰县白字戏剧团 25 花朝戏紫金县紫金县花朝戏剧团 26 皮影戏(陆丰皮影戏)汕尾市陆丰市皮影剧团

27 木偶戏高州木偶戏高州市高州市文化馆 28 潮州铁枝木偶戏潮州市潮安县文化馆 29 曲艺龙舟说唱佛山市顺德区顺德区文化馆 30 民间美术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 31 剪纸(广东剪纸)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 32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 33 潮州市潮州市群众艺术馆 34 粤绣广绣广州市广州市群众艺术馆 35 潮绣潮州市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 36 象牙雕刻广州市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 37 潮州木雕潮州市潮州市湘桥区文化馆 38 灯彩(东莞千角灯)东莞市东莞市莞城文化服务中心 39 传统手工技艺石湾陶塑技艺佛山市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 40 端砚制作技艺肇庆市肇庆市端砚协会 41 凉茶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 42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 43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44 民俗瑶族盘王节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45 小榄菊花会中山市中山市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 46 瑶族耍歌堂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 1 民间文学雷州歌雷州市 2 谜语(澄海灯谜)汕头市澄海区第一批扩展项目 3 传统音乐惠东渔歌惠州市 4 古琴艺术(岭南派)广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 5 十番音乐(佛山十番)佛山市第一批扩展项目 6 传统舞蹈麒麟舞海丰县 7 灯舞(沙头角鱼灯舞)深圳市 8 禾楼舞郁南县 9 蜈蚣舞汕头市澄海区 10 瑶族长鼓舞连南瑶族自治县 11 龙舞埔寨火龙丰顺县 第一批扩展项目人龙舞佛山市 荷塘纱龙江门市蓬江区 乔林烟花火龙揭阳市 醉龙中山市 12 狮舞(席狮舞)梅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目前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9项。其中 (1)民间文学1项。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 (2)传统音乐(民间音乐)14项。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川江号子(重庆市)、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接龙吹打(重庆市巴南区)、金桥吹打(重庆市万盛区)、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秀山民歌(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民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梁平抬儿调(重庆市梁平县)、龙骨坡抬工号子(重庆市巫山县)、永城吹打(重庆市綦江县)、酉阳古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锣鼓(重庆市渝北区)。 (3)传统舞蹈(民间舞蹈)3项。铜梁龙舞(重庆市)、土家族摆手舞(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高台狮舞(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4)传统戏剧2项。川剧(?重庆市)、梁山灯戏(?重庆市梁平县)、 (5)曲艺6项。四川竹琴(重庆市三峡曲艺团)、车灯(重庆市曲艺团)、四川评书(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扬琴(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清音(重庆市曲艺团)、金钱板(重庆市万州区)。 (6)传统美术(民间美术)3项。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蜀绣(重庆市渝中区)、梁平竹帘(重庆市梁平县) (7)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7项。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重庆市荣昌县)、重庆漆器髹饰技艺(重庆市)、永川豆豉酿制技艺(重庆市)、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涪陵区)、荣昌折扇(重庆市荣昌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重庆市荣昌县)。 (8)传统医药2项。刘氏刺熨疗法(重庆市渝中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重庆市南岸区)。 (9)民俗1项。秀山花灯(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 化内涵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不开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就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点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想要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和人们的考验。旅游资源不只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考察走访,从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结合当地特产特色,不断进行丰富沉淀,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 旅游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旅游资源,拥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往往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越来越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文化内涵。那些自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肖刚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摘要]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本文通过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在对其旅游开发时,应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旅游开发措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旅游开发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资源,它对旅游开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兴趣日益增长。因此,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相对称的概念而提出来的。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权威界定来自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2006年5月20日,中国政府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民间故事、歌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习俗等十大类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广泛,这决定了其特征的复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无形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广州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广州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保存、传承、传播、利用等保护活动以及相关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协调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相关事项。 第四条市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区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商务、卫生、民族宗教、体育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五条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当确定专职人员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六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应当专款专用,并接受文化、财政、审计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助经费和业务经费。 补助经费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作站建设、传承和研究基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的补助。 业务经费包括评审、宣传、传播、培训、咨询、征集、展览展示、开发设计、信息化建设等经常性专项经费。 第七条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系统,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实行全程动态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当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存在许多的价值,如: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研究,可以认识其特点,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拓展文化资源的内容,增加文化资产的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发展西宁特色经济服务。 西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较为齐全(目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有61项)。这些项目中有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雕塑、唐卡、剪纸、地方曲艺、佛教音乐等艺术创作,有源远流长、独具一格的中医、厨艺、酿酒、制陶等特殊技艺,有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民俗、民风、节庆、礼仪、游戏等固定仪式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作为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贮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西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如何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进行研究、挖掘、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挑战,如何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

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就西宁市旅游发展来看,特色旅游资源是西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来源于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风格。从旅游者的心理来说,区域差异越大、文化差异越大,就越能激发其好奇心和主观想象,从而引发旅游的兴趣和动机。例如:来塔尔寺观光旅游的游客除了对西宁地方自然风光的想往外,其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也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资源。下面,就非物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让非遗特色加工产业走向旅游市场。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样式,特有技术和技能所制作的产品(如工艺品、生活品)具有独特的市场价值,可以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活技能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形成一个地方的特色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旅游景区或旅游商品步行街可以设立非遗技艺的展演和产品出售活动,让游客既能了解西宁非遗文化,又可以买到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 二、二、让非遗特色演出业走向旅游市场。 三、西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艺类中,有四项国家级保护项目,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表演艺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表演艺术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娱乐的方式使人们了解和感受青海地方文化,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城都宽街改造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历史街区与城市格局的联系,造成城市文脉的延续在流失。改造城市历史街区,是对历史空间的重新营造,呼唤历史场所精神的回归。本文将以成都市宽窄的改造为例,阐述旅游资源的优化升级对旅游业及其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的前身是清朝时期驻守的八旗清兵的军营宿舍,宽巷子提供给军官居住,士兵混居在窄巷子。后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宽巷子慢慢发展成达官贵人居住的“高尚社区”。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是在对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础上的一种开发性行为,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特有的历史建筑遗存,在城市发展中营造富有独特地域感、历史感的城市空间,让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代发展的作用。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保护 45个明清院落式建筑、三条不同主题的街道,再现了老成都生活的怡然和闲适,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崭新“名片”。成都宽窄巷的改造案例在诸多方面为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项目总体规划 规划目标:使区域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展现老成都原真民居形态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集历史文化

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的成都特色商业、文化礼仪民风民俗、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表现当代成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活”的人文场景,成为成都恭迎八方来客的都市第一会客厅。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被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不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宽窄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为做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项目聘请清华大学作为保护区保护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机构。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 三、分区定位与业态布局 宽窄巷子的核心概念是“宽窄巷子,最成都”,成为“成都生活标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涉及内容主要以口头传统、表演、手工技艺、社会风俗和礼仪等。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较之于有形遗产来说更容易遭到扭曲和破坏。因此,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更应该得到正确地开发。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发,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意义,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一些构想,最后强调在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都在积极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场讨论中旅游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旅游开发能够继续保持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单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部分陈列在博物馆供人欣赏并不能感受到其真正的内在精神。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适当的旅游开发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得到延续,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明确定义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界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③表演艺术;④传统手工艺;⑤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在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明确定义的是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具有权威性且代表中国政府意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该办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器具和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并指出其范围主要包含: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的代表性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可以 看出,虽然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具体叙述上有所差别,但只是中西文化表述上的差异,在实际所包括的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认为应该包含一个国家的民间传统和民俗礼仪等,注重在一个国家发展中对于其主要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体现,这对于理解非物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在教育课程体系中, 研学旅行组成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研学旅行的基础和条件是文化旅游资源,因此,需要对研学旅游的目的、意义以及各方面的要素特征进行文化属性的分析,从而找出适合研学旅行开发的产品,同时,也能够打造关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品牌。一、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目的及意义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亲近自然,使他们能够在旅游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其养成文明旅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自立自信等的优秀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 使其对当今的社会有更进解和认识,从而增强 步的了 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研学旅行的意义对国家、学校、旅游行业和学生本身都是非常重大的。就国家而言,是实现发展旅游

文化 化制 度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合作。 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研学 旅行注重文化资源, 能够 吸引更多的教育行业 重要 课程,必将成为旅游行业 因此,对于旅游行业来说,积极了解当地的文化知识, 打造有特色的当地文化品牌,吸引众多眼球,能够更 有利于其长期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更进一步 地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兴 趣,有利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研学旅行的文 化特点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在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因此,研学旅行就有了不同于其他传统意义上学习的 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文化普及、文 化课程、文化教育和文化体验。 首先,文化普及是指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 与到旅行活动 位,也可以是 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活动,甚至可 以通过整个学校组织活动进行。因此,可以使每一个 生都能在旅行中提高自业的重要举措;对学校而言,是其改革教育文 ,作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 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中。这个过程的实施可以是以班级为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范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范本 2008年05月23日 14:50:30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 0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项目名称: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 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一、基本信息 属地云南省项目名称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 诗《阿诗玛》 申报者负责人 通讯地址邮编 电话传真 电子信箱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阿诗玛》流传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滇东南,是昆明市的远郊区,离昆明仅70余公里。全县面积1717平方公里,人口23054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9405人,占总人口的34.44%,而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77519人,占总人口的33.62%。这里海拔1600—2000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林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地貌的精华、世界喀斯特地貌博物馆。石林喀斯特地貌有柱状石林、剑状石林、石林洼地、石林岭脊等,或突兀于广阔的石芽原野;或残留于山脊;或藏于林间;或立于湖泊洼地……,变化万千,展现出一幅幅美妙的景观。石峰、石柱、石芽形态各异,状人拟物,惟妙惟肖,许多已被当地撒尼人予以形象的称谓。如“阿诗玛”石峰,形似撒尼传说中的美神阿诗玛,头戴包头、身背背篓、亭亭玉立、昂首远眺。当地的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干湿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的特点。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88%,境内平均湿度70%,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次主导风为南风。县境内有324国道,昆(明)——石(林)和石(林)——曲(靖)高速公路、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昆(明)——河(口)公路、还有南(宁)——昆(明)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发达。古代这里是广西、贵州进入昆明的重要交通要塞,为滇黔、滇桂的古驿道交汇处。 一、项目说明 类别民间文学代码0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文化部令第45号 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08年5月14日发布,自2008年6月14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 第三条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履行申报、审核、评审、公示、审批等程序。 第四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掌握并承续某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员不得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五条公民提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请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工作单位等; (二)该项目的传承谱系以及申请人的学习与实践经历; (三)申请人的技艺特点、成就及相关的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持有该项目的相关实物、资料的情况; (五)其他有助于说明申请人代表性的材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推荐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应当征得被推荐人的同意,推荐材料应当包括第一款各项内容。 项目保护单位属省级行政部门直属单位的,可以将推荐材料直接报送省级文化行政部门;项目保护单位属中央各部门直属单位的,可以将推荐材料直接报送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 第六条文化行政部门接到申请材料或推荐材料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并逐级上报。 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收到上述材料后,应当组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结合该项目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分布情况,提出推荐名单和审核意见,连同原始申报材料和专家评审意见一并报送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收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报送的申报材料后,结合申请项目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进行整理分类,组织该项目领域的专家组进行初评,由专家组提出初评意见。 第八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对各专家组的初评意见进行审核评议,提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第九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评审委员会提出的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5天。 第十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根据公示结果,审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并予以公布。 第十一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有计划地征集并保管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建立有关档案。 第十二条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对开展传习活动确有困难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予以支持,支持方式主要有: (一)资助传承人的授徒传艺或教育培训活动; (二)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 (三)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我国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旅游景区的数目也正在快速增加。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与标准也越来越高。而一些旅游景区只是盲目的开发旅游资源,模仿其他景区,造成了景观雷同,层次低的后果,而且这类景区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与此同时,一些旅游景区建设尝试突出旅游资源特色,把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为景区建设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如何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便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概述、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展开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对策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how to buil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bstract]Since 21st Century,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in rapid development. The tourism in China is developed and produced a lot .The number of tourist area is increased quickly.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culture, people mor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Some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just a blind development, imitate other scenic spots, with result in a similar landscape. This type of scenic spots is gradually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ourists. At the same time, some try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to buil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s a breakthroug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ic spot. Thus how to buil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build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put forward the polic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words] tourism resources cultural connotation countermeasures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 引言 一、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概述 (1) (一)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内容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