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民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42
国民党一大宣言对三民主义进行新的阐释有哪些
(一)国民党一大宣言对三民主义进行新的阐释有:
1、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2、在民权主义方面,过去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现在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在民生主义方面,过去只有“平均地权”的政纲,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二)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1、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演变成排满兴汉→反满贵族→明确反帝斗争。
[2]
2、民权主义: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3、民生主义:“中国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更新解释了“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
“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
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对封建剥削。
孙中山三民主义内容是什么_新三民和旧三民的内容_新三民和旧三民的区别_高中知识点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名文,号逸仙。
1866年出生
于广东省香山翠亨村,早年就读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祖国的衰败使他放弃医生,立志救国救民。
1894年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年轻的孙中山怀着报国的热情
北上来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的革新政治主张,但遭到冷遇。
这件事使他认识到腐朽的清政府通过变革是复兴不了中华民族的,为此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
山约集华人志士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在入会誓词中他提出“驱逐鞑掳,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这是三民主义的酝酿时期。
1905年8月同盟会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这是旧三民主义,在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内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
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在大会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有:中国民族自救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共
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孙中山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充实,丰富,完善了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比较研究摘要: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旧三民主义的基础形成的一个具有反帝,反封建思想内涵的思想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则是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体系。
它们在政治纲领上基本相同,但是在宇宙观方面有着根本的差异,两者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具体内容上。
通过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新民主主义是对新三民主义的继承和超越。
从而明确只有新民主主义理论才是符合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关键词:新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孙中山;毛泽东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nd Comparative Studyof New DemocracyAbstract: 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is an anti-imperialism and anti-feudal ideological system put forward by Sun Yat-sen on the basis of the old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while The New Democracy is a complete anti-imperialism and anti-feudal ideological system produced as Chinese Communists led by Mao Zedong made creative application of Marxism. The two are basically same in political creed, but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in world view, for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ir specific contents. Only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an we further recognize that The New Democracy new inherited and transcended 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which demonstrably made it clear that only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New Democracy adapts to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The New Democracy ; Sun Yat-sen;Mao Zedong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分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与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清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国民党(同盟会)纲领的集中体现,后期则吸纳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成为进化了的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组织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誓词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
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
次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指导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鲜明的、最具有战斗力的、最有感召力的革命旗帜,它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新民主主义是对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是指在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斗争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合理思想内核,逐渐形成与完善的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思想体系。
新旧三民族主义的内容和区别
内容:
旧三民主义是民族、民权、民生。
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
区别:
1、提出背景不同:
旧三民主义的提出,是由于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失败。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修正版本,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的体现,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
2、内容不同:
①民族主义:旧提法强调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新提法更突出反帝、反对外来压迫,这与共产党的反帝主张相一致。
另外,新提法强调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有利于团结各民族民众一起反帝,争取解放。
②民权主义:旧提法中有推翻君主专制体制,建立国民政府和国民平等问题;新提法强调一般平民共有民权,享有一切权利和自由。
这就
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扩大了阶级基础,能更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革命。
③民生主义:新加上了节制资本,就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一大宣言还提出了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的主张。
大会以后,孙中山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就使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的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
关于“新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理论的思考“新民主主义” 和“新三民主义”理论内容的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亦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考点和易错点。
如何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以及体会其在中国近代历史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和独特地位,是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更是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必须要正视的政治任务。
“新民主主义” 和“新三民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之所以难以深入,其一是因为这两个理论的内涵非常深奥,须要学生具有一定政治理论的素养和全面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其二是因为这两个概念和另外两个概念“民主主义革命”和“三民主义”紧密相关,互相牵连,易混淆在一起,学生对其感觉乱作一团,不知所云。
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开乱麻,理清线索?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可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尝试。
首先,须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基本前提条件: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对象来确定,即要想确定某种革命的社会性质,只须弄清楚革命要反对的对象也就是要打击的对象是谁便可清楚。
例如,封建地主阶级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斗争便是封建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地主阶级专制统治的武装斗争即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
所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尽管由农民阶级来领导,但由于其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代环境之下承担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因此便具有了一定民主革命的性质。
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了。
从这一基本前提出发就不难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种具体形式和表现,正如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阐述的“因为现阶段(抗战时期)革命的基本任务主要地是反对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还不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是相同的,其实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新”字上,“新”就新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课文注释: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人民“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
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规定“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反对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
稍后他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经过这样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便是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最大特点就是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它也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