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然养猪法
- 格式:pdf
- 大小:158.16 KB
- 文档页数:2
山林放养猪养殖技术
山林放养是一种非常自然、环保和可持续的养殖方式,适合于一些传统农村和山区。
以下是山林放养猪的养殖技术:
1.选址:选择环境优美、水源丰富、有适宜草木生长的山林地带为猪圈选址。
2.建设猪圈:猪圈应该在猪的活动范围内建设,圈内建筑要牢固实用,保证猪圈干燥、通风、阳光充足,同时设有喂食场地和饮水设施。
3.饲料:猪应该以自然地生长的草、树叶、果实和松仁为主,搭配适量的谷类饲料、玉米等作为辅助饲料,营养均衡。
4.防疫:山林自然资源丰富,猪圈周围或紧邻生长着大量的野生植物,猪容易接触到一些疾病病原,因此要进行防疫工作,如定期清洁猪圈、猪体检、保持圈内清洁等。
5.兽医保健:定期请资深兽医进行猪的体检和疾病预防,保持猪的健康状态。
6.猪的管理:猪的管理主要包括喂养、观察、育种、疫病防治、兽医保健等。
总之,山林放养猪养殖技术需要多方面的注意和管理,但能够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节约养殖成本,而且充分利用了山林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生态养猪介绍及优缺点分析生态养猪目前我国养猪面临的三大难题:质量安全、效益提高、环境治理,或者由其表现出来的药物残留、能源缺乏、饲料短缺、环境污染等,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养猪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以上三大难题,国内许多专家、教授本着建设可持续新型畜牧产业的目的,积极努力的探索,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养猪生产模式,形成了全新的养猪系统。
即“生态养猪技术”。
生态养猪就是尊重猪只生存的基本权利,恢复其拱食习性,以生产健康食品为己任,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顺应自然规律,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活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从事高效的养猪生产。
其基本模式是在猪舍内设置80~100厘米的地下或地上式垫料坑,填充锯末、稻壳或者粉碎后的玉米秸秆等农副产品垫料,利用发酵剂对垫料进行发酵,形成有益菌繁殖的小环境,消灭有害菌,有效控制病毒;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实现了粪便零污染;粪尿加速了垫料中微生物的发酵,产生热量,保障猪只正常越冬;恢复了猪只的拱食习性,采食发酵产生的菌体蛋白,成为猪只的补充料;垫料较长时间(2~3年,根据需要)清理一次,成为高档的有机肥;整个饲养过程对外达到零排放、无臭味、无污染。
和传统方法相比较,生态养猪模式可以带给养猪户更多的利益,经过多年的总结,我们将其概括为“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
具体来说,“三省”就是指省水、省料、省劳力。
因新兴生态养猪模式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仅需要满足猪只饮用水即可,所以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省用水85%~90%。
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猪通过拱食,可节省精饲料15%~20%。
试验显示育肥猪只日增重增加2%~3%,料肉比降低2%~5%,出栏时间缩短8~12天。
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饲养人员仅需保证及时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根据垫床干燥程度及时调整湿度即可,所以1个正常劳力批次饲养可达到800头育肥猪,较集约化猪场节约一半的劳力。
“两提”,即提高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
三种养猪技术方法探讨生态养猪是为了保障猪肉产品质量安全而提出的,笔者通过实践和探索,初步认为生态养猪主要包括发酵床养猪、沼气圈养猪和自然养猪三种不同形式,其技术要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发酵床养猪、沼气圈养猪属零排放、无污染、生态环保节能养猪,自然养猪是传统养猪方法的进一步革新。
实际当中应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原料来源情况、经济能力选用不同的养猪技术。
实践证明生态养猪利国利民,是养殖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现将生态养猪技术要点归纳总结如下与同行切磋。
1优势分析1.1发酵床养猪发酵床养猪就是以锯末和稻壳等为垫料原料设置发酵床,在垫料中加人有益微生物,猪粪尿直接排泄在发酵床上,利用猪的拱掘习性,结合人工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混合,通过微生物氨气含量降低,真正实现零排放、无污染和生态环保养殖,可节省劳力30%一50%、节水70一90%、省料10%一15%、提前10一15 d出栏,是今后养猪发展的方向,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行业。
1.2沼气圈养猪沼气圈养猪就是在建猪舍之前先建沼气池,猪粪尿直接排人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达到无害化处理。
沼气池所产生的沼气供照明生活用,用沼液冲洗猪舍以节约用水、沼液给猪饮用以预防消化道疾病,沼液、沼渣又可当作有机肥用于果园等农作物、生态肥批量生产。
消除养猪带来的环境污染,保障了猪肉产品质量安全。
1. 3自然养猪技术自然养猪技术就是按猪的生长发育规律,适当增加粗饲料喂量、减少精料喂量,延长饲养期限,使猪在各方面达到生理成熟、体成熟、肉质成熟,猪肉内在质量提高。
建猪舍时设置一定面积的运动场,加大猪的活动量,恢复了猪的自然习性,应激性小,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用药,节约饲料,肉质达到无公害标准。
价格高出同类猪肉的10%一25 % o2圈舍建设2.1共性要求猪场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供电和交通方便,远离公路、铁路、居民区500 m以上的位置。
场内养殖区、管理区和办公区分开,净道、污道分开,且不能交叉,猪舍坐北向南,以利冬季采光,冬暖夏凉,给猪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
猪放养技术猪放养技术一般指在自然环境下,以散养的方式饲养猪只。
与传统的圈养方式相比,放养猪的食物来源更多元化,饲养成本更低,同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
下面就猪放养技术进行详细讲解。
1. 猪舍建设自然条件下的猪舍设计要满足保护猪只、保障生命、增进健康、防止交叉感染等要求。
一般首先要选择地势干燥、放牧和休息空间合理的场地。
根据规模大小和当地天气状况,选择合适的猪舍建设方案,并保证良好的通风、隔离和防寒保暖措施。
2. 饮食管理猪的饲料选择要更加多样化,除了常见的饲料比如玉米、豆粕、麦麸、蛋白粉等,还应该加入各类青菜、水果、根茎叶等植物性食品。
对于放养猪来说,可以适当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增加猪只的营养来源,如利用种植绿叶蔬菜、饲草、芝麻糕等,为猪只提供各种营养素。
3. 疾病管理放养猪较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因此要根据猪只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群饲养,防止交叉感染;定期做好猪只体检、消毒、驱虫等工作;对出现疾病的猪只要及时隔离治疗,并采取特殊措施进行表观消毒。
4. 垃圾管理猪只的生活垃圾处理也是放养猪管理的一项关键工作。
由于放养猪的栖息地范围广,饮食内容不易控制,猪只排放的排泄物污染比较严重,长期累积加大了环境卫生风险。
因此,要定期进行垃圾清理,同时注重肥料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以上就是关于猪放养技术的一些介绍。
随着人们追求健康食品的日益增长,放养猪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在实行放养猪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市场状态等因素,合理选择猪的品种、规模和管理策略,切实保证猪只的健康和环境的卫生。
三种养猪技术方法探讨生态养猪是为了保障猪肉产品质量安全而提出的,笔者通过实践和探索,初步认为生态养猪主要包括发酵床养猪、沼气圈养猪和自然养猪三种不同形式,其技术要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发酵床养猪、沼气圈养猪属零排放、无污染、生态环保节能养猪,自然养猪是传统养猪方法的进一步革新。
实际当中应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原料来源情况、经济能力选用不同的养猪技术。
实践证明生态养猪利国利民,是养殖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现将生态养猪技术要点归纳总结如下与同行切磋。
1优势分析1.1发酵床养猪发酵床养猪就是以锯末和稻壳等为垫料原料设置发酵床,在垫料中加人有益微生物,猪粪尿直接排泄在发酵床上,利用猪的拱掘习性,结合人工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混合,通过微生物氨气含量降低,真正实现零排放、无污染和生态环保养殖,可节省劳力30%一50%、节水70一90%、省料10%一15%、提前10一15 d出栏,是今后养猪发展的方向,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行业。
1.2沼气圈养猪沼气圈养猪就是在建猪舍之前先建沼气池,猪粪尿直接排人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达到无害化处理。
沼气池所产生的沼气供照明生活用,用沼液冲洗猪舍以节约用水、沼液给猪饮用以预防消化道疾病,沼液、沼渣又可当作有机肥用于果园等农作物、生态肥批量生产。
消除养猪带来的环境污染,保障了猪肉产品质量安全。
1. 3自然养猪技术自然养猪技术就是按猪的生长发育规律,适当增加粗饲料喂量、减少精料喂量,延长饲养期限,使猪在各方面达到生理成熟、体成熟、肉质成熟,猪肉内在质量提高。
建猪舍时设置一定面积的运动场,加大猪的活动量,恢复了猪的自然习性,应激性小,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用药,节约饲料,肉质达到无公害标准。
价格高出同类猪肉的10%一25 % o2圈舍建设2.1共性要求猪场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供电和交通方便,远离公路、铁路、居民区500 m以上的位置。
场内养殖区、管理区和办公区分开,净道、污道分开,且不能交叉,猪舍坐北向南,以利冬季采光,冬暖夏凉,给猪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
生态猪的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生态猪是指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健康的猪,严格来说,生态猪应该是在无污染的环境中生长,并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的猪。
生态猪的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是现代畜牧业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生态猪的养殖技术、生态猪的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猪的养殖技术1. 饲料管理:生态猪的饲料主要以天然植物为主,如玉米、豆饼、青草等,尽可能避免使用化学添加剂和抗生素。
在饲料管理上,要保证饲料的新鲜度和多样性,给猪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同时留有适当的运动空间,以保持其健康。
2. 生态环境:生态猪的养殖环境应该尽可能接近自然环境,在养殖区域内种植一定数量的植物,保持空气的清新和饲料的自然生长,同时要保持养殖场的卫生条件,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和消毒。
3. 健康管理:生态环境下的猪较容易患病,因此健康管理尤为重要。
要做好疫苗接种和防疫工作,对生病的猪要及时隔离治疗,不能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等药物。
4. 疾病防控:生态猪的疾病防控主要是预防为主,养殖场要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科学合理地进行预防针对性防疫工作,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和疾病监测,确保猪的健康成长。
二、生态猪的发展趋势1. 健康绿色: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猪的养殖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生态猪的肉质健康、绿色,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的需求。
2. 规模化养殖:由于生态猪的养殖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人工投入,未来生态猪的养殖将趋向规模化养殖,采用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和管理模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3.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态猪养殖技术将不断创新,引入先进的养殖设备和管理技术,提高生态猪的养殖效率和品质,实现绿色高效的生态猪养殖模式。
4. 品牌化营销:未来,随着生态猪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生态猪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
各地的养殖场可以大力发展生态猪品牌,借助市场化营销手段,推广和销售生态猪产品,实现生态猪产业的快速发展。
山林放养土猪养殖方法
山林放养土猪养殖方法是一种环保、低成本的养殖方式。
此方法适用于山区、林区等原始自然环境下,利用山林资源,放养土猪进行养殖。
首先,选取适宜的山地、林地进行放养。
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区域应具有良好的水源和草木资源,并且环境适宜、卫生条件良好。
其次,选择优质的种猪繁殖,保证后代品质优良。
在养殖过程中,喂养土猪应以自然饲料为主,如树叶、草本、杂草、果实等。
同时,也可以适当添加玉米、豆粕等高蛋白饲料,增加营养成分。
在防疫方面,应定期给土猪进行疫苗接种、驱虫等措施,确保猪只健康成长。
此外,还需要注意每个季节的特点,如夏季要注意猪只的防暑降温,冬季要注意猪只的保暖。
总之,山林放养土猪养殖方法是一种健康、环保、低成本的养殖方式,适合山区、林区等具有自然资源的地区进行推广和应用。
- 1 -。
自然养猪法材料一自然养猪法菌种采集与制作工艺南京军区农业新技术试验培训基地程秉俊自然养猪法是一种以发酵床技术为核心,在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尽量为猪群提供优良生活环境,使猪群健康快速生长,提高猪肉品质、无污染环境、提高饲料利用、节本省工、提高效率的新型科学养猪方法。
在养猪舍内利用一些高效有益的微生物与垫料制作发酵床,生猪将排泄物直接排泄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排泄物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的微生物对猪排泄物进行发酵,使猪排泄的粪尿中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
一、土著微生物采集方法1、高山采集法在高于本地200-300米的山上,树林落叶丰厚区用树枝拨开地上的树叶会发现白色菌落(山上微生物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生命力顽强,而且受人类污染较小),在此处挖130厘米深坑,用八成熟的米饭(夹生饭),不要太湿,捏成饭团放入杉木盒内(长40厘米,高10厘米,宽25厘米),用宣纸封好,置于坑内,用树叶和腐殖质土将其盖好,为防止山上的动物破坏,可用铁丝网将杉木盒扣住,上面再盖上塑料布用石头压好(采集最佳季节是春秋两季需7-10天,夏天采集只需5天)7-10天后米饭上长满白色菌丝,即是采到的土著微生物,如有黑色菌落,说明有杂菌侵入,如果是黑色菌落面积较少可以人工清除,如果较多需重做。
2、稻田采集法秋天刚收割完稻子的稻茬上,有白色的液体溢出,将准备好的杉木盒装上米饭,用宣纸封好,反扣在稻茬上,这样稻茬直接穿透宣纸接触米饭,一周左右米饭长满白色菌丝,即是采集到的土著微生物。
3、土著微生物的培养将长满菌丝的米饭取出和红糖以2:1的比例混匀,放置缸中,盖上宣纸封好,18-25℃继续培养,一周后呈浆状此为土著微生物原液。
4、土著微生物的扩繁以100千克麸皮为例,土著微生物为0.1千克、天惠2绿汁0.1千克、鲜鱼氨基酸0.1千克依次倒入水中拌匀,再与麸皮混拌,调整水分65%就可以了,堆积在地面上,厚度为40厘米,用透气较好的蛇皮袋盖上(禁止使用不透气的塑料膜覆盖),2-3天后麸皮表层会长出白色菌丝,此时堆积物内温度能达到60℃左右,所以从现在开始每天翻动1-2次,发酵7天后将麸皮平铺在地面晾干,这样土著微生物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