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养猪法的大棚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996.42 KB
- 文档页数:2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工程技术:猪舍建造技术、沼气池工程建设技术、贮肥池建设技术、水利配套工程等。
基本要素:“户建一口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运作方式:沼气用于农户日常做饭点灯,沼肥(沼渣)用于果树或其他农作物,沼液用于拌饲料喂养生猪,果园可以套种蔬菜和饲料作物,从而保证了育肥猪的饲料供给。
农户除养猪外,还包括养牛、养鸡等养殖业;果业也可包括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业。
核心技术:养殖场及沼气池建造、管理技术,果树(蔬菜、鱼池等)种植和管理等。
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农村小规模生态养猪模式及其关键技术摘要: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养猪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它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生态养猪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牢记使用生产原则进行安全养殖。
关键词:小规模、生态养猪、关键技术引言科技的发展,引领我国生态养猪技术已经到达相对成熟的阶段,目前我国在生态养猪模式上,主要还是采用猪 - 沼 - 农连接循环。
这种模式通过猪的排泄物的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既解决了能源问题,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同时,沼液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用于农田施肥,以此建立生态循环系统,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自动化的养猪设备也在逐步普及,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
1.农村小规模生态养猪模式1.1“四位一体”生态养猪模式四位一体的小规模生态养猪模式,是一种“种-养-产-销”多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涉及生物、经济、生态等诸多领域知识。
多在我国北方使用,以沼气为中心,对其进行整体的设计。
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干预的基础上,乡村地区,有可能建立日光温室以维持猪舍、蔬菜种植区和沼气池的温度与湿度。
沼气的燃烧和猪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用于蔬菜的光合作用,而蔬菜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则为猪提供呼吸所需。
此外,人和猪的粪便也可以在沼气池中发酵,生成沼气,为农户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清洁的能源。
发酵后的沼气残渣和沼气液可以被视为种植蔬菜的废弃物,从而实现生态绿色生活的健康循环。
1.2猪 - 沼 - 果生态养猪模式在这样的生态养殖模式下,农户们在自家的农田里,山上,或其他地方修建沼气池,猪舍和果园。
将猪舍、厕所与沼气池相结合,创建了“养猪-沼气-种植”相结合的农业生态养猪新模式。
从而保障了农户在园林立体生态链中的种植的优越性。
以我国南方的自然条件为基础,以繁殖速率比较慢为特征。
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沼气可供农户使用,沼气化肥可供果树等农作物生长,沼气污泥可在鱼池、果园种菜。
目前,传统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残余物几乎全部进入公共领域,重新返回大气圈和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生产的增长也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
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
为此,下面推荐12 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第一种:猪-沼-菜模式户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养2头以上的猪,配套1亩左右的露地菜,猪粪入池,沼肥种菜,以沼渣作底肥,沼液作追肥,通过沼液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
也可采用“猪-沼-大棚蔬菜”模式:在0.8 亩塑料大棚内建8 立方米沼气池,饲养3-5 头猪。
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内,沼气烧饭或为棚内生产照明、升温,为蔬菜生产提供肥源;沼渣、液过管网做肥料改良土壤;棚内生产基本不施化肥,农药量也大大减少,增产幅度20%-30%,且品质大大提高。
由于猪舍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猪生长快且节省饲料,增加了养猪的经济效益。
第二种:猪-沼-果(鱼)模式户建一口沼气池,年出栏3-5 头猪,种1-2 亩果树,用沼渣、液作为速效有机肥用于果树追肥,能使果品品质提高1-2 个等级,增产幅度可达15%以上,生产成本下降40%。
也可采用“猪-沼-鱼”模式:该模式主要在养鱼户中发展,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
第三种:“生物链”模式建一口5-10 立方米沼气池,饲养100只鸡、3-5 头猪,养3亩水面的鱼,种 5 亩农田。
以沼气为中间环节,连接鸡、猪、鱼和农作物,使之形成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
“四位一体”农业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大棚确实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实现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它是将、养猪引进到大棚内,使沼气池、猪舍、大棚、蔬菜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路,在同一块地上实现产气与积肥同步、种植与养殖并举的能源生态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域室内外温差可达30摄氏度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平安靠得住。
工程设计:包括日光温室设计、沼气池工程设计、猪舍建筑设计等。
大体要素:建一个座北朝南、200-6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温室内部西侧、东侧或北侧建一个1平方米的茅厕;畜禽舍和一个6-10平方米核心技术:沼气池建造及利用技术;猪舍温、湿度调控技术;猪舍治理和猪的饲养技术;温室覆盖与保温御寒技术;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日光温室综合治理方法等。
配套技术: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高产栽培技术;畜、禽科学饲养治理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是辽宁省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探讨出来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目前已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域取得了大范围的推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能源和生态效益。
这种模式的特点有:1.多业结合,集约经营。
通过模式单元之间的联结和组合把动物、植物、微生物结合起来,增强了物质循环利用,使得养殖业与种植业通过纽带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路,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循环体系。
这种循环体系达到高度利用有限的土地、劳力、时刻、饲料、资金等,从而实现集约化经营,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合理利用资源,增值资源。
模式实现了对土地、空间、能源、动物粪便等农业生产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得资源实现了增值。
3.物质循环,相互转化,多级利用。
生态模式充分利用了太阳能,使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又转化为生物能,达到合理利用。
通过发酵,以无公害、无污染的肥料施于蔬菜和农作物,使土地增加了有机质,粮食增产,秸秆还田,并转化为饲料,达到用能与节能并进。
生态养猪的技术生态养猪新模式――自然养猪法-养猪技术对养猪业而言,生态养猪是保障畜产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养猪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是由于养殖中缺乏严格的控制,导致养殖环境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态养猪的模式与技术展开深入探讨,以保障养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生态养猪的技术生态养猪新模式――自然养猪法。
1、生态养猪的模式所谓生态养猪技术也被称为“自然养猪法”。
当前,生态养猪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生态养猪模式的应用,首先,应该选择成长性较好的优良品种,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肉质口感风味较好的猪作为父母本,进行相互杂交培育遗传基因;其次,研究人员要重视生猪成长的过程,采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远程监控;再次,采用先进的喂养技术,合理配置养猪饲料,适度采用放养技术;最后,还需要综合利用沼气技术,将猪粪和猪尿通过专用管道排放到沼气池中,并通过发酵之后产生大量的沼气用于生活生产。
同时,还需要将沼气渣和沼液作为灌溉果树和蔬菜的重要肥料,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2、生态养猪中的关键技术(1)猪舍的设置。
由于场地是生态养猪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猪舍在生态养猪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过去,猪舍地面多为水泥地,而现在则是以垫料为主。
垫料主要为锯末、谷壳与采集或培养的土著微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此类垫料厚度在80厘米左右,发酵时间不超过1周。
垫料可使猪舍的环境保持干净卫生且没有臭味,并将猪舍温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秋冬季节,23℃的猪舍温度有助于仔猪的健康生长。
(2)发酵管理。
沼气发酵是生态养猪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其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能使大部分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目前,地下式与常温发酵是猪场里较为常用的两种发酵方式。
一般来说,沼气发酵方式可分为温度和工艺两种。
第一种又被细分为三种形式,即高温发酵、中温发酵和正常温度发酵。
韩国自然养猪法“自然养猪法”是韩国自然农业协会赵汉硅会长首创,以因地制宜的猪舍和有利于活性土著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发酵床为核心技术,以免去粪便清除、解决冬季自动取暖、提高饲养效率和生产优质猪肉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养猪技术。
“自然养猪法”的核心技术是发酵床技术。
发酵床技术的要点是,以地下式发酵床为主要形式,在地面以下挖90厘米,填满有机垫料。
圈底填料,主要是树皮和锯末,加上采集和培养的土著微生物,再掺上约10%的取自当地的土和约0.3%的天然盐,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进行配合,营造有利于土著微生物生长繁育的乐园,实际上把圈底变成了饲料工厂,猪排泄出的粪便被微生物以食物消化掉,因此猪舍不需要清除粪便,也无臭味,无蛆少蝇,而且发酵的圈底在冬季还特别温暖,有利猪的成长。
项目经济技术优势:实践证明,“自然养猪法”的优势十分明显:1、解决了粪便处理难题,实现了“零排放”。
2、克服了寒冷地带养猪的不利因素,提高了冬饲养肥速度,两茬猪变成了三茬猪,节约了能源,提高了效益。
3、猪舍环境得到优化,疾病减少,防疫压力减轻。
4、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5、改善了饲料结构,提高了饲料利用率,提供了饲料的最佳解决方案。
6、改良了肉质,为市场提供了绿色安全的放心肉。
实际应用和效果:“自然养猪法”已由吉林省延边黎明农业大学暨自然农业研究所引进、吸收、创新,并且在吉林省内、外大型养殖农场和养殖户推广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也已在北京郊区兴建了自然养猪法示范农场,准备在全军推广。
项目在吉林省九台市西营城镇杨家岗村自然养猪农场和长春富士畜业公司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大幅度节约劳动力。
由于免除了猪圈的清理,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劳动力30%以上,这对于提高生猪饲养的规模化水平和实现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降低了日常防疫的压力和改善了肉质。
常规养猪需要阶段性地为猪投药,打抗生素,这些在采用自然养猪法的条件下都可以免去,既可以增加猪的活力,肉质得到明显改善,又节省了兽药的投入(据测算每头猪可以节约10元以上)。
养猪大棚建设现在养猪的方式有很多,衍生出来的猪圈搭建也有很多,如果资金方面不足的可以选择搭建一个大棚来养猪。
养猪大棚在如今已经算很普遍了,其有着许多不错的优点,下面一起来了解下怎么搭建。
1、地址调整养猪大棚的基建现在养猪的方式有很多,衍生出来的猪圈搭建也有很多,如果资金方面不足的可以选择搭建一个大棚来养猪。
养猪大棚在如今已经算很普遍了,其有着许多不错的优点,下面一起来了解下怎么搭建。
1、地址调整养猪大棚的基建不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基本只需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就可以了,当然还是需要作出一定的调整的。
首先风口不能面对人群聚集地,不然容易被人投诉有异味;其次地势要平坦,猪圈排泄物收纳要处于低处,这样方便清理;土壤要压实,这样方便后期垫垫板。
地方尽量选择比较干燥的地方,因为猪圈潮湿会导致疾病几率上升。
2、骨架搭建地基按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是否搭建,如果长期养殖最好搭建,反之则没必要。
大小需要按自己的场地来选择建设,一般每头猪最少有1.2平米的生存空间。
墙壁的高度控制在1.8-2米左右,随后呈现弧形上升,最高处控制在3米左右,这样的大棚相对比较结实。
中间每隔3米左右准备一根支撑柱,进出的两侧可以选择用砖头搭建。
3、内部完善内部的隔离栏的高度在1-1.2米左右,平均的隔离,预留一部分给后面可能会出现的病猪。
料槽对准中间的走道,门和隔离墙都用栏杆搭建,水槽沿着走道铺设,确保每一个猪圈都能有水源,这样无论是清理还是喂水都比较方便。
两侧墙壁用透光性较好的材料,但是要比较坚固,到弧形部位改为不透明的材质,这样方便调控圈内温度。
底部的掉料按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用土不方便清理,用垫料价格偏高。
4、优点看着这里很多朋友会疑问,这样的猪圈大棚有什么好处呢?其第一就是造价便宜,养殖户可以省下部分猪圈的成本;其二就是方便按需求改造,比较猪圈也不是长期不变的,后期需要维修也极其方便;其三就是在温度调控方面比较好,冬暖夏凉。
其优点还是很多的,当让缺点也是有的。
自然养猪技术一、韩国自然农业猪舍设计图(韩国发明专利)(一)、地上部分(见附图)※每间猪舍面积为7.1m×3.6m=25m2,可饲养猪15头左右。
猪舍的原设计前后(南北)面为无墙,是可自由开闭的帆布,天棚上具有天窗。
舍内空间开阔,从天窗中射入的阳光可照射整个猪舍地面积的1/3,而且从太阳升起至太阳落下,阳光可照射整个猪舍地面的每个角落,消毒了猪舍。
并且2/3的无光区和1/3的有光区(七阴三阳),可使猪舍内部的微生物适当地栖息和生长、繁殖。
原设计的天棚上的镀锌板热传导很快,几乎同时天棚下面的空气就会受热而膨胀。
受热的空气比重变小,就移动到上层,底部吹进凉爽的风,就会形成空气对流现象。
其结果是使圈底的水分蒸发,圈底就会保持疏松柔软状态。
通过多年的实践,在中国北方地区用韩国自然农业猪舍材料来盖猪舍的话,由于猪舍特殊结构(镀锌板)的原理,在春、夏、秋3个季节对通风、水分蒸发等方面效果很好。
但是,根据中国北方东北寒冷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存在材料费用高、过冬难的实际问题。
所以,我们将北边天棚用木板子和稻草或水泥瓦代替镀锌板;南边天棚2/3是以无滴塑料布代替镀锌板效果更好。
这样不仅能节省资金,还有利于圈舍越冬(用这种方法盖猪舍,每平方米用100元左右人民币即可)。
另外,在炎热的夏天,南侧天棚盖无滴塑料的部分,要进行遮光处理。
考虑北方地区猪舍冬季保温的情况,我们建议盖200平方米以上面积的猪舍(舍宽为8.2米)。
(二)、圈底设计地势的选择A、地势高的地方:挖90cm深度的坑即可。
B、地势低的地方:如地下水位高,可适当地挖一定的深度至不出水为止。
然后在上面用砖砌至90cm深度的坑即可。
2、垫圈料(1)锯末子、玉米桔杆、玉米芯粉碎物等物质应占总材料量的90%。
a 锯末子充分的情况:先铺30cm-40cm的木段后再铺上锯末子填满即可。
b 锯末子不充分的情况:可先铺30cm深的玉米桔杆,用稻皮子或玉米芯粉碎物填平空隙,再铺30cm深的玉米桔杆,其上铺稻皮子或玉米芯粉碎物填平空隙,然后再铺上锯末子填平。
十种生态农业模式伴随着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土壤大面积污染以及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如今,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未来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仅能够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和农业补贴,也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以下是十种生态农业模式,总有一款适合你。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
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自然养猪法——一种回归自然的新型养猪模式
武英
【期刊名称】《农业知识(科学养殖)》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自然养猪法,是一种以作物秸秆、农副产品下脚料、猪粪便、土壤等为原料,配以微生物制作成发酵垫料,替代现有的水泥硬化地面的养猪方式。
该方法集动物行为学、生理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和微生物学等多学科于一体,顺应猪只生存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自然需求,具有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等特点。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武英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
【相关文献】
1.自然养猪法——一项值得推广的新型环保养猪技术
2.杰克·伦敦小说中“回归自然”思想的缘起——对《野性的呼唤》的一种“生态”解读
3.回归自然:纺织纤维的发展回到起点——来源于自然界的新型合成纤维
4.新型环保生态养猪技术自然养猪法
5.回归自然的养猪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