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养猪法介绍2-1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发酵床养猪技术要点发酵床养猪法也称自然养猪法,是利用有机垫料在栏舍内建成一个发酵床,猪排泄出来的粪便被垫料掩埋,利用添加在发酵床中的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
核心是发酵床技术和猪舍的建筑设计。
一、发酵床养猪法的优点通过一年多在新城镇周启松养猪场的试验表明,发酵床养猪法有以下优点:1、解决了猪粪尿处理难题,实现了“零排放”,减少臭气,有利于环保。
2、发酵床结合特殊猪舍,使猪舍通风透气,温湿度适合,同时发酵床增加了养猪环境的舒适度,有利于猪的生长。
3、不再使用或减少使用抗生、抗菌性药物,提高了猪肉品质。
4、由于发酵床养猪不需用水冲猪舍、不需每天清除猪粪,仅此一项就可节约劳力50%以上。
一个人可饲养500~1000头肉猪或100~200头母猪。
5、猪的平均饲养期可缩短10~15天,每头猪可节约饲料粮25公斤。
6、可节水75%~90%;仅兽药、水电、饲料的节约,每头猪可增收50~80元。
二、发酵床的制作要求1、圈舍要求:一般要求猪舍坐北朝南,这样的圈舍采光好,利于发酵;通风良好,不臭也没蚊蝇。
冬天采光好、保暖,猪可以安全越冬;夏天放下遮阳膜,把四周裙膜(卷帘或窗)摇起,可以通风、降温。
栏舍内分为水泥区和发酵区(养猪区)。
2、建垫料床:在养猪区砌深度在1米左右的池子,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方,一般采用地上式,在地下水位比较低的地方,可以采用地下式。
3、垫料准备:垫料原料可选择锯末、稻壳、谷壳、稻草、秸秆及花生壳等。
制作要求有透气性、保水性、一定的微生物营养源。
4、上床发酵把菌种和垫料拌匀后上床,垫料厚度在60~80厘米,一般发酵4~5天,就可以进猪了饲养。
5、垫料一般可使用3年,但在每出栏一批生猪后,要重新添加发酵菌种,并根据情况适当添加一些有机垫料。
三、发酵床养猪法注意事项1、入圈生猪事先要彻底清除体内的寄生虫。
2、菌床表面不能太干燥,既要保持很松散,又不让灰尘扬起来。
否则,猪容易得呼吸道病。
3、平时发现猪粪便堆积较多时,应将它摊散均匀,便于降解。
农村小规模生态养猪模式及其关键技术摘要: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养猪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它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生态养猪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牢记使用生产原则进行安全养殖。
关键词:小规模、生态养猪、关键技术引言科技的发展,引领我国生态养猪技术已经到达相对成熟的阶段,目前我国在生态养猪模式上,主要还是采用猪 - 沼 - 农连接循环。
这种模式通过猪的排泄物的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既解决了能源问题,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同时,沼液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用于农田施肥,以此建立生态循环系统,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自动化的养猪设备也在逐步普及,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
1.农村小规模生态养猪模式1.1“四位一体”生态养猪模式四位一体的小规模生态养猪模式,是一种“种-养-产-销”多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涉及生物、经济、生态等诸多领域知识。
多在我国北方使用,以沼气为中心,对其进行整体的设计。
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干预的基础上,乡村地区,有可能建立日光温室以维持猪舍、蔬菜种植区和沼气池的温度与湿度。
沼气的燃烧和猪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用于蔬菜的光合作用,而蔬菜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则为猪提供呼吸所需。
此外,人和猪的粪便也可以在沼气池中发酵,生成沼气,为农户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清洁的能源。
发酵后的沼气残渣和沼气液可以被视为种植蔬菜的废弃物,从而实现生态绿色生活的健康循环。
1.2猪 - 沼 - 果生态养猪模式在这样的生态养殖模式下,农户们在自家的农田里,山上,或其他地方修建沼气池,猪舍和果园。
将猪舍、厕所与沼气池相结合,创建了“养猪-沼气-种植”相结合的农业生态养猪新模式。
从而保障了农户在园林立体生态链中的种植的优越性。
以我国南方的自然条件为基础,以繁殖速率比较慢为特征。
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沼气可供农户使用,沼气化肥可供果树等农作物生长,沼气污泥可在鱼池、果园种菜。
猪的养殖技术方法1、锯木屑养猪法这是德国农民已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
即在圈内铺10厘米厚的锯木屑,并混入发酵剂。
数天后锯木屑便开始发酵,中心温度可达30℃~40℃,在冬天可节省取暖能源,且用过的锯木屑可作肥料。
据试验,采用该法养猪,猪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不易生病,头均日增重克,且肉质好,水分少。
此法简单易行,成本低,效益好,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2、多段喂食法欧美等一些国家在传统养猪基础上,通过增加配料次数,使饲粮水平紧随猪的生长需要量的变化而变化。
多段饲喂法要求配好两种基础配合饲料,一种是有微量成分充分混合的营养浓度高的配合料,另一种是营养浓度较低的一般配合饲料,然后根据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日龄和品种的实际营养要求,通过改变两种配合饲料的掺对比例,配制出各种营养成分和水平不同的饲料。
一般说来,仔猪阶段可以内要一周发生改变一次拌对比例,此阶段主要就是多用高浓度基础协调饲料;架子阶段则内要3周~4周发生改变一次拌对比例,并随体重增加,低淡饲料怱减至,仔猪至出栏存栏大致经7次相同的掺对饲料发生改变。
这种充饥法,能较精确地满足用户猪对营养的须要,提升饲料利用率,增加氮磷的排出,有效地提升养猪经济效益。
3、夜间喂食法猪在20℃~25℃气温下,食欲最强劲,减重也最快。
盛夏白天气温低,影响猪的食欲,而夜间通常在20℃左右,猪的食欲强劲。
因此,必须并使猪在盛夏减重慢,就要发生改变白天进食的传统习惯,实行夜间进食,白天增加活动。
夜间进食在晚上10点和零晨4点左右,每夜喂食2次,白天则可以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各喂食1次0.5%的食盐水,数量不减半,出任猪民主自由饮,同时尽量多喂食些新鲜青绿饲料。
4、倒喂法此法一改为先扎架子后催肥的传统圈养方法,而把混合精料重点资金投入在肉猪生长的前期和中期,后期则使用管制圈养。
核心思想分后三个阶段展开:肉猪40公斤以前,日粮中精料占到45%;40公斤~60公斤,精料仅占到39%;60公斤~80公斤,精料仅占到33%。
猪的养殖技术方法大全概述:掌握好科学养猪方法,是**养猪效益的关键。
说起养猪方法,其实没有人会觉得有多难,当然的确不难,但科学的方法并非每个猪场都能细致的执行下来。
因此为帮助广大养猪朋友更好的养好猪,本文接下来将为大家全面介绍猪的养殖技术方法,供参考。
一般从初生到断奶阶段的小猪称为仔猪。
仔猪出生脱离母体后,其生活环境和生理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仔猪的管理任务是获得**的成活率,**的断奶窝重,均称的个体。
(一)**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措施1.**每窝产仔数,有利于**仔猪成活率。
据统计,每胎仔猪出生的活仔数增加1头,成活仔猪增加0.77头。
因此一定要选择繁殖力高的种猪。
2.加强对初生仔猪的护理。
⑴保暖防冻。
主要措施是用远红外线吊灯在保育箱上方或猪栏内供暖,设保育箱或保育栏,内铺垫草,隔寒保暖;利用暖床保暖;或产房内设暖气保暖。
⑵防压防踩。
主要措施是在猪产床靠墙面用木棍或钢管制成距离20—30厘米的护仔栏,以防母猪躺卧时压死仔猪。
另外吃乳后将仔猪放入护仔箱内取暖防压。
⑶固定乳头。
目的是使仔猪有秩序地在各自的乳头上吃乳,帮助弱小仔猪尽早吃上初乳。
在固定乳头时,将弱小仔猪固定在前面的乳头上,因为前面后的乳头泌乳量多,弱小仔猪可得到充足的奶水,生长发育快,有肋于获得均匀一致的断奶个体,**断奶窝重。
一般固定乳头在开始的2—3天内连续按编号或颜色固定**成功。
⑷寄养与并窝。
当出现产仔过多或过少时,或母猪生病无奶时,需要并窝式寄养。
一般并窝或寄养的仔猪应与原窝猪产期接近,相差不过3天,以免导致大欺小,强欺弱,发育不均的现象。
**是吃过亲生母猪的初乳。
并窝寄养时将“寄母”的奶水或尿液涂在代哺育仔猪身上,使其气味相投。
(二)哺乳仔猪的饲养技术1.**仔猪出生重的关键措施⑴加强对母猪的选择。
这种选择包括遗传上的选择,从产仔数多,初生重大的窝仔中选择发育好、乳头多,排列整齐,**乳头,瞎乳头,体型好的仔猪做种用。
要定期更新,保持正常年龄结构,一般年更新率为20%—30%为宜。
生态养猪的技术生态养猪新模式――自然养猪法-养猪技术对养猪业而言,生态养猪是保障畜产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养猪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是由于养殖中缺乏严格的控制,导致养殖环境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态养猪的模式与技术展开深入探讨,以保障养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生态养猪的技术生态养猪新模式――自然养猪法。
1、生态养猪的模式所谓生态养猪技术也被称为“自然养猪法”。
当前,生态养猪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生态养猪模式的应用,首先,应该选择成长性较好的优良品种,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肉质口感风味较好的猪作为父母本,进行相互杂交培育遗传基因;其次,研究人员要重视生猪成长的过程,采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远程监控;再次,采用先进的喂养技术,合理配置养猪饲料,适度采用放养技术;最后,还需要综合利用沼气技术,将猪粪和猪尿通过专用管道排放到沼气池中,并通过发酵之后产生大量的沼气用于生活生产。
同时,还需要将沼气渣和沼液作为灌溉果树和蔬菜的重要肥料,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2、生态养猪中的关键技术(1)猪舍的设置。
由于场地是生态养猪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猪舍在生态养猪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过去,猪舍地面多为水泥地,而现在则是以垫料为主。
垫料主要为锯末、谷壳与采集或培养的土著微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此类垫料厚度在80厘米左右,发酵时间不超过1周。
垫料可使猪舍的环境保持干净卫生且没有臭味,并将猪舍温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秋冬季节,23℃的猪舍温度有助于仔猪的健康生长。
(2)发酵管理。
沼气发酵是生态养猪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其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能使大部分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目前,地下式与常温发酵是猪场里较为常用的两种发酵方式。
一般来说,沼气发酵方式可分为温度和工艺两种。
第一种又被细分为三种形式,即高温发酵、中温发酵和正常温度发酵。
韩国自然养猪法“自然养猪法”是韩国自然农业协会赵汉硅会长首创,以因地制宜的猪舍和有利于活性土著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发酵床为核心技术,以免去粪便清除、解决冬季自动取暖、提高饲养效率和生产优质猪肉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养猪技术。
“自然养猪法”的核心技术是发酵床技术。
发酵床技术的要点是,以地下式发酵床为主要形式,在地面以下挖90厘米,填满有机垫料。
圈底填料,主要是树皮和锯末,加上采集和培养的土著微生物,再掺上约10%的取自当地的土和约0.3%的天然盐,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进行配合,营造有利于土著微生物生长繁育的乐园,实际上把圈底变成了饲料工厂,猪排泄出的粪便被微生物以食物消化掉,因此猪舍不需要清除粪便,也无臭味,无蛆少蝇,而且发酵的圈底在冬季还特别温暖,有利猪的成长。
项目经济技术优势:实践证明,“自然养猪法”的优势十分明显:1、解决了粪便处理难题,实现了“零排放”。
2、克服了寒冷地带养猪的不利因素,提高了冬饲养肥速度,两茬猪变成了三茬猪,节约了能源,提高了效益。
3、猪舍环境得到优化,疾病减少,防疫压力减轻。
4、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5、改善了饲料结构,提高了饲料利用率,提供了饲料的最佳解决方案。
6、改良了肉质,为市场提供了绿色安全的放心肉。
实际应用和效果:“自然养猪法”已由吉林省延边黎明农业大学暨自然农业研究所引进、吸收、创新,并且在吉林省内、外大型养殖农场和养殖户推广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也已在北京郊区兴建了自然养猪法示范农场,准备在全军推广。
项目在吉林省九台市西营城镇杨家岗村自然养猪农场和长春富士畜业公司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大幅度节约劳动力。
由于免除了猪圈的清理,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劳动力30%以上,这对于提高生猪饲养的规模化水平和实现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降低了日常防疫的压力和改善了肉质。
常规养猪需要阶段性地为猪投药,打抗生素,这些在采用自然养猪法的条件下都可以免去,既可以增加猪的活力,肉质得到明显改善,又节省了兽药的投入(据测算每头猪可以节约10元以上)。
山林放养猪养殖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的追求,山林放养猪养殖逐渐受到关注。
相对于传统养殖方式,山林放养猪养殖具有绿色环保、营养丰富、肉质鲜美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山林放养猪养殖技术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技术,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能。
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山林放养场地,考虑地形、水源、气候等因素。
其次,需要选购适合山林放养的猪种,如长白猪、黑猪、土猪等。
然后,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计划,控制猪只的饮食和饮水,同时防止疾病的发生。
最后,需要做好环境卫生和管理,保证猪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山林放养猪养殖技术的优势在于其绿色环保的特点。
在山林中放养猪只,可以减少粪便和污水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山林中的自然环境可以提供猪只所需的食物和营养,使得猪只的肉质更加健康和美味。
此外,山林放养猪养殖也可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山林放养猪养殖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养殖方式,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饲养,以保证猪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 1 -。
自然养猪新技术1、什么是自然养猪新技术?自然养猪技术是通过改进猪舍建筑,以树叶、玉米秸等作物秸秆或锯末为载体作为猪舍内垫料,利用周围自然资源,制造发酵剂和各种生物营养剂,在特殊设计的猪舍内通过自然界土著微生物的作用直接发酵粪便和降低纤维素,并转化成可供猪采食的营养物质,生产出高效、优质的无公害畜产品和无病虫害优质有机肥料的新的养猪技术。
是推进生猪生产的舍饲自然化,发展环保型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4、自然养猪新技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1)亲环境:自然养猪是不污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养猪,是遵循自然规律,用身边的天然物质制作所需的生产资料,尊重植物和动物的基本权利。
(2)尊重生命:自然养猪尊重生命,顺应自然规律,充分挖掘生命体的潜能,开发自然的能力,生产出的畜产品,比人为干预的品质更好、产量更高。
自然养猪重视的不是投药治病,而是培养健康的机体;不是使用人工激素促进生长,而是根据营养周期理论进行适宜的营养管理,自然农业的农作物与畜禽非常健康,不易生病,抵御异常气候的能力非常强。
(3)高品质:自然养猪不是单纯地回归原始的养猪模式,而是依靠正确的理论和优良的天然材料,通过生物链而从事的循环型生态养殖,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激素、兽药,不仅营养成分含量高,而且色、香、味俱全。
3、自然养猪的天然材料是什么?自然养猪使用的生产资料,是用天然物质制作的,其费用低廉,效果明显。
(1)土著微生物:土著微生物是具有强大效能的微生物。
可在附近山上的腐殖土中或水田中采集。
将有点硬的大米饭装在杉木箱子里,把附近地域生存数千年的土著微生物采集来,用红糖扩大繁殖,再用米糠扩大培养,土著微生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天惠绿汁:天惠绿汁是从淹渍朝鲜族辣白菜中,发现和发展过来的生产资料。
天惠绿汁是把生长荷尔蒙集中的幼芽、疏果后的小果、成熟的水果、充满蜂蜜和香味的花等材料,混合红糖发酵后制作的。
天惠绿汁是应用渗透原理抽出的植物血液、营养酵素和精气。
天惠绿汁的材料,一定要在太阳升起前有露水时采集,只有这时的材料,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
(3)汉方营养剂:汉方营养剂是用桂皮、当归、甘草做主材料,用生姜、大蒜做辅助材料制作的。
(4)乳酸菌:乳酸菌是用泔水和牛奶制作的,与酸奶的制作方法相同。
7、自然养猪法的粪便是如何处理的?自然养猪,把猪的粪尿处理当做非常重要的大事,因为猪的粪尿能在猪舍内变为饲料,猪舍使用3~5年也不用清除粪尿。
即使不清除,粪尿也会越来越少,等到生猪出栏时,还必须补充相当一部分的垫料。
自然养猪圈内几乎没有让人捂鼻以及致人眩晕的臭味。
没有蛆蝇。
因猪群很安静,不用担心由于养猪而产生的噪音影响邻里。
猪粪是微生物的良好食物,以猪粪为食物的微生物,源源不断地繁殖,使猪舍圈面的微生物种类更加丰富。
猪的粪尿靠土著微生物的作用转换为饲料,为人类和自然的共存共荣打下了基础。
所以,自然养猪不像工厂化养猪,不需要粪尿处理方面的耗资。
更有意思的是猪舍的粪便越陈,猪生长发育的就越快,猪肉的品质也越好。
这就同深山老林里茂盛的森林,时间越久,地力越强,树木也就越长越苍翠是一个道理。
8、为什么自然养猪新技术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猪肉?采用自然农业养猪方法生产的猪肉,色泽鲜艳,肉味鲜美,触摸时能感觉到猪肉的柔韧弹性。
肌肉中由于含有适中的脂肪,肉的品质才表现出色香味美,鲜嫩可口,嚼而不柴。
要想饲养出这种高品质的猪,需要给猪以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以及干净的水和泥土,让其拥有适宜的体质。
同时要供应充足的青草,让猪摄取自然状态下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自然养猪之所以能生产出健康的种猪和高品质的猪肉,是因为品种,饲料、饲养方法、设施环境和饲养者等各种因素有机结合的结果,这些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于猪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从而起到了提高品质的重要作用。
而采用工厂化饲养方法所饲养的易患病的速成催肥猪,由于投入了大量抗生素,防氧化剂、抗菌剂、生长激素和香料等药物,是永远也无法生产出上等品质的猪肉。
5、自然养猪新技术的猪舍应用的自然原理是什么?自然养猪新技术的猪舍是应用自然原理,按最适合于猪的生长标准设计的。
猪舍圈面是按照无论何时都为土著微生物的栖息,提供最适条件的要求而设计的。
猪舍的南北墙是可以自由开闭的开放型,有利于通风,天棚盖使用的是有波纹的镀锌板。
由于镀锌板热传导很快,当天棚受到阳光照射时,几乎同时天棚下面的空气就会因受热而膨胀,受热的空气比重变少,就会往上移动,同时底部就会流入凉爽的风,即产生空气比重变小,几乎同时天棚下面的空气就会因受热而膨胀,受热的空气对流。
因圈内的水分被蒸发,圈面就会保持即不潮湿也不干燥的最佳状态。
通过自由开闭式天窗照进来的太阳光,能够达到猪舍的各个角落。
自然养猪新技术,猪虽然被圈养在舍内,但是其饲养方法却效仿了自然。
自然养猪新技术,具有人为营造环境的特点,能为生猪提供优良的生长发育环境。
6、自然养猪法圈底的组成是怎么样的?猪圈底部先挖出约一米深的坑,然后铺上玉米秸等作物秸秆、树叶和锯末,再掺上约10%的土,更重要的是再掺入约0.3%的天然盐。
这些材料被混合均匀的过程中,圈底会变成微生物的乐园,小猪边拱边吃,乐此不疲,猪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尽情地摄食青草和黄土,还能从指定的配合饲料或自家配制的饲料中摄取必要的养分。
自然养猪新技术,千方百计地营造能使土著微生物栖息和生长繁衍的环境条件。
用锯末和取自当地的泥土以及天然盐,依据当地的自然生态进行配合,营造有利于土著微生物生长繁育的栖息之地。
为了促使猪舍圈面的微生物的多样化,将取自本地山上的腐殖土扩大培养后,同天惠绿汁等同撒在猪舍圈面上。
这些微生物以尚未消化的猪粪残留养分为食饵,繁殖滋生、去除了臭味,而培养出来的微生物,又给猪提供了无机物和蛋白质,营造了共存共荣的良好基础。
9、自然养猪新技术母猪是如何管理的?对猪来说,孕育是繁衍后代的历史过程,也是为胎儿的生长发育和为娩后的哺乳积蓄营养物质的重要时期。
这时期要给母猪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供应自然的、平衡的饲料,胎儿才能健康生长。
怀孕期内,母猪需要做躯体调整,为分娩准备体力,已经产过仔猪的母猪,还要做体力恢复的准备。
在这个时期,除了充足地供给母猪所需的养分外,还要为其提供舒适而安定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猪舍设计,其大小为长8米,宽4米,每间猪舍通常饲养6头母猪。
母猪在这种猪舍里,可以做适当的运动,每一个体保持适宜的空间。
在管理上,后备母猪的初配时期宜在7—8月龄,体重在90公斤。
从初产到第3胎,必须抑制母猪的过度生长,让母猪的体重保持在120公斤左右。
第3胎以后,也要充分供应粗饲料与青草,防止过分长膘,使其保持瘦肉型身躯,充满活力,不知疲劳,这样管理出来的母猪可产15-20胎。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母乳,自然养猪提倡42~45天断乳。
在哺乳期内,多给母猪供应富含纤维素的多汁性饲料和青草,母猪的体质就会更加强壮。
母猪的泌乳能力旺盛,可连续生产出健康的仔猪。
10、自然养猪法与全价配合饲料饲养有什么不同?(1)纤维素含量充分。
市场上销售的配合饲料是易消化的饲料,纤维素含量很低。
饲料中纤维素含量低,则无法刺激胃肠,胃肠的蠕动就会减弱,就会造成消化不良,价格昂贵的饲料就会白白排出体外。
自然养猪法供给充分的纤维素,刺激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机能。
(2)盐分(天然盐)充足。
饲料中虽然含有一定数量的盐分(精盐),但还是不足,这些含量只不过是猪所需要的最低含量而已。
猪在夏季易疲惫、易患疾病,其主要原因就是喝水过多。
过多地饮水会使饲料中的盐分没有等得到充分吸收便被排出体外。
自然养猪法天然盐分充足,能满足猪不同省长阶段、不同季节对盐分的需求。
(3)天然维生素丰富。
仅靠配合饲料中所含的维生素是不够的。
目前采用粉料饲养的生猪,导致了胃肠功能降低,而对这些胃肠功能很弱的猪,只供应最低量的维生素,很显然会造成维生素的缺乏。
对这些体质很差的猪,即使使用营养剂添加剂,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结果只能导致饲料费用的增加。
自然养猪法由于天然维生素丰富,机体代谢旺盛,机能增强,体质健壮,减少了疾病,降低了药物费用。
2、自然养猪技术有哪些优点?(1)无排放、无臭气、无污染。
自然养猪新技术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养猪,猪粪、尿可长期留存猪舍内,不向外排放,不向周围流淌,靠着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转化,不形成污物,实现了污物无害化处理前置。
而猪舍独特和自由开闭式天窗设计,通风传热,使冷暖空气形成对流,底层热空气流动的同时使圈底的水分蒸发,圈底就会保持最佳状态,没有臭味,无蝇蛆。
同时当粪、尿转化为饲料资源后被猪采食,不用清除,也会越来越少。
(2)节省饲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由于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无机物和菌体蛋白,锯屑中的木质纤维和半纤维也可被降解转化成易发酵的糖类,猪通过翻拱食用,给猪提供了一定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从而减少了精饲料的供应,根据初步试验表明,可节省精饲料10%以上。
这种养猪新技术不光猪粪尿不用清理,就是发酵床的垫料也多年不用更换。
由于无需人工清粪,冲洗猪床,打扫圈舍,一方面可减少饲养人员,节省人工支出,另一方面又节省了水费。
(3)发病率下降,减少用药,提高猪肉品质。
由于垫料中大量有益微生物布满猪舍地面,在饲养过程中发病率较低,特别是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较传统饲养有大幅下降,这不仅减少用药量,减轻药费负担,同时还提高了猪肉的品质。
入圈生猪事先要彻底清除体内的寄生虫。
11、自然养猪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猪肉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但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如何在增加产量的同时又兼顾环境的因素,并要获得一定的回报。
现代养猪业已经向节约、环保、健康、经济的方向转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发展,要求人们转变思想,寻找新的饲养技术。
新型自然养猪技术,是新兴的环保养猪技术,虽然现在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它的经济性、环保性已充分显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一技术必将逐步成为今后规模养猪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该项技术在我国不同地区还处于实验阶段,还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利用自然养猪经济可行,但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自然养猪法主要靠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猪的粪便,但目前所使用的菌种分解效率不是很高,使得单位面积饲养的猪数量有限,另外由于猪舍是半开放式的,受外界的环境变化的影响,如何使菌种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都能发挥较高的效率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离培养出高效、经济、适用范围广的菌种是以后的研究热点。
猪的粪便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掉,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分都能被分解供猪利用,以后可以结合猪的营养需要及代谢特点,开发新的饲料,让猪的排泄物能够更多的被重新利用。
12.发酵床管理猪的饲养密度:根据发酵床的情况和季节,饲养密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