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南的冬天教案(获奖篇)

济南的冬天教案(获奖篇)

济南的冬天教案(获奖篇)
济南的冬天教案(获奖篇)

济南的冬天教案(获奖篇)

导语:《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下面是为您收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并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平易自然、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疑,激发兴趣

朱自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郦道元的笔下,三峡四季,风光旖旎,摇曳多姿;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怎么样呢?他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上帝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

二、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1.作家作品。

(1)学生相互交流收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自舍予,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等,散文清新优美。

2.关于济南。

位于山东境内,南面为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有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他们都是“小山”,最高千佛山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其他地方的冬天气候截然不同,城内多泉水,号称“泉城”。

3.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语感的把握。

(课件展示冬景图)

4.学生自由读。

(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展示)

响(xiǎng)晴着(zhuó)落宽敞(chǎng) 贮(zhù)蓄

澄(chéng)清髻(jì) 水藻(zǎo)狭(xiá)窄空灵

(2)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朗读本文方法。如语速较慢、语调柔和、语气亲切、读出喜爱之情等等。

教师点拨:朗读课文时,脑海中要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师生共同体会朗读的情感把握。

三、整体把握,理清全文脉络

教师提示阅读方法:粗读,把握基本内容;细读,理解主题,揣摩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述的。

1.学生默读,思考。

(1)用一句话概述对全文的总体印象。(可从不同角度)。

(2)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

(3)文中具体描绘了那些景物?

(4)作者对景物怎样描写?

2.学生合作讨论上面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

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个画面:阳光下的济南、雪后的山景、济南冬天的水。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进行体会。

四、创新活动——当一当导游(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根据刚才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要给一个没有到过济南的人介绍济南冬天的特点,你准备怎样解说?请用自己的语言整合济南冬天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展示。

五、小结

1.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知。我们明确了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导游活动,加深了我们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再次细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揣摩、品味。

一、赏析精彩片断

1.再次听读课文,感悟语言的艺术,写法的精致。

思考: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要求学生在书上作旁批,写出自己的见解,喜欢的理由尽可能详细;教师走入学生中指导。)

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要熟读成诵。如尝试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

2.品味语言,揣摩作者平实、优美的语言风格,体会本文的抒情方式。

(1)教师示例:

①“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分析:这一句用与老天爷商量的口气,说明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写法上是创设意境,于字里行间流露真情。

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紧紧扣住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天空

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

(2)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学生自主合作,相互交流。展示。)

(3)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生合作完成。)

(针对课文第1段。)

①开头的特点是什么?(把济南和北平、伦敦进行了对比。)

②运用对比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说明济南是块宝地。)

③怎样抒情?(通过对比,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教师点拨: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来对比,与他的生

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六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的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4)学生默读课文,认真体会以上对课文的感悟、品味。

3.教师小结。

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可重点突出本文表现美的方法:选词讲究;对比烘托;多用修辞方法;有直接抒情、有意境中流露真情,也有虚实结合,联想抒情。)

二、拓展延伸

1.师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冬天的诗文。

2.让学生进行和《春》、《三峡》的比较阅读。

提示:可从语言、内容、写法多角度分析。

(学生合作分析,教师小结。)

3.实践。

(1)小组展示说说家乡冬天的特征。

(2)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

三、课后作业

1.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

2.编一册有关冬天的诗文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课堂教学中,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等。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具体活动的描写技巧。 2.在阅读中分析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和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景中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济南冬天与老舍情感的紧密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欣赏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课件,熟读课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

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北方冬天的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济南的冬天》这一课的浓厚兴趣。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 -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7 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 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 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 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的影响。抗战爆发后,他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 年赴美讲学。1949 年应邀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 2.生字生词 济.(jǐ)南伦敦.(dūn)水藻.(zǎo)贮.(zhù)蓄响.晴(xiǎng)镶.(xiāng)边澄.(chéng)清暖和.(huo)髻.(jì)儿晒.太阳(shài) 3.听朗诵,注意字词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4.学生诵读,老师从语调、情绪、重音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同时感知文本,体会作者饱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词语。 明确:温情 2.文中通过描绘哪些景色表现“温晴”? 明确: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文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有序。先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在景物描绘中,不但运用了大量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句,更在词语选用方面十分讲究,把自然景物描摹得极富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学中,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着重通过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而感悟文中描绘冬景的精妙,感悟用语的精当,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欣赏景物描写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当然,在开课之前,不忘告知学生,一切的答案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自信。这样,他们已不仅仅在感悟自然之美、文字之美了。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敢于积极主动,敢于去自由发挥想像的翅膀,展开合作探究课文,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欣赏文章的能力。

济南的冬天 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舍《济南的冬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4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5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本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响晴、温晴。对济南的留恋、喜爱。 2、用横线划出第1段的中心句。结合第1段内容,具体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这个中心句的。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 3、阅读第3段,回答: A、用一句话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描写济南小雪后的美丽山色。 B、从语段中找出表明作者描写顺序的词语,并判断运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 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空间顺序。 C、划分本段的层次,并归纳各层的主要内容。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优质公开课教案

2 济南的冬天 第1课时 1.整体感知内容,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重点) 2.领会自然之美,体会写景技巧。(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内容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阳光、山、雪、水。 3.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4.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阳光照耀下的山:舒适温暖。②白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③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安适宁静。④济南的冬水:暖绿、清亮。 5.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目标导学二:体会写景技巧 1.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何好处? 明确: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2.第四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3.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1)衬托手法: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2)联想手法: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3)拟人修辞: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写“水也不忍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济南的 冬天济南的冬天——温晴(对比) 阳光下的老城——暖和安适 冬天的美景雪后的小山——秀美 冬天的水——暖、绿、亮冬天的 济南 第2课时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重点) 2.品味准确的用词,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难点)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修辞之美 课文中多处用到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明确:用了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同时

《济南的冬天》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

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

《济南的冬天》优秀公开课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优秀公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节气呢?生:立冬。 师:对,从今天开始就逐渐进入到冬天。恰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冬天的。是哪一篇课文? 生:《济南的冬天》。(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响亮。不是北京的冬天,也不是祁门的冬天,而是—— 生:济南的冬天。 (师在课题的“济南”下加着重号。) 师:对济南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 (屏显济南简介,要求学生快速默读。) 师:介绍当中有一句诗大家齐读一遍。开始。 生(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师:这句诗要记住了。以后提起这句诗就知道写的是济南。济南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生:被一圈小山围着。 师:课文当中是什么说的? 生:“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师继续检查作者等预习情况。) 师:课上到现在,老师已看出同学们预习做得非常好。下面,老师

就考考你们。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 呢?能不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生:温晴。 生:慈善。 生:蓝汪汪的。 生:响晴的。 生:没有风声的。 生:下点小雪。 生:水是不结冰的。 (师板书以上词语。)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找的这些词语。“温晴”是什么意思? 生:温暖晴朗。 师:“慈善”是什么意思? 生:慈祥。 师:哦。慈祥,有同情心。那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生:因为济南的冬天不冷,对人很有同情心。 师:“蓝汪汪的”是形容什么的? 生:水蓝汪汪的。 师:水为什么是蓝汪汪的? 生:因为天是蓝的。 师:天是蓝的又说明什么?

生:晴朗,万里无云。 师:“响晴”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晴朗无云。 师:课文注释中有。同学们预习得很好。这个“响”在这里是表示声音很大吗? 生:不是。 师: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响”的意思呢? 生:这个“响”是用来修饰“晴”的。 师:说得很好。这里的“响”起着加重程度的作用。“响晴”也可以理解为十分晴朗。在文中还有一个含有“响”的词语。 生:响亮。 师:把文中的原句读出来。 生:“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师:这里的“响亮”是什么意思? 生:十分明亮。 师:对。这里是形容热带的阳光光线十分耀眼,不舒服。“没有风声”是在文中哪里? 生:第1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把“声”字圈一下。想一想,“没有风声”和“没有风”一样吗? 生:没有风声是说风很小;而没有风就是没有风。

济南的冬天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_0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十二、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2.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3.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能力目标 1.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2.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3.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清新,作为感知,感悟文章内容与风采的朗读形式是多样的,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像。 3.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前一篇课文《春》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写景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配乐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打印好的《清泉赞》及习题设计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文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给出一个评判。 二、老舍及其创作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新)济南的冬天优质课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1)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理清脉络。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了解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2、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大自然为主题的,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和体验欣赏、揣摩课文优美的语言。 3、(1)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优美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2)教学重点: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握文章中济南的冬天的主要特点。 4、本文的教学主要是面向普通的七年级学生,对于写景抒情的文章已经初步具有鉴赏能力。并且,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喻、排比等写法,为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奠定了一定基础,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闻,体味文章的优美语言,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方法】画面再现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音乐伴奏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老舍的平生。 2、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二、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在我们的印象里就是既有美丽的雪景,又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不仅没有呼啸的寒风,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

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三、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济南的冬天》是作者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四、检查预习 济南(j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五、走进文本 (一)通读文本: 1、听音感知,巩固生词,掌握文章大意。 2、再次阅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 第一部分(1段):写济南冬天的温晴。 第二部分(2~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三部分(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二)深入探究 1、思考: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济南冬天的“温晴”。 2、思考: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与北平冬天的多风、伦敦的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出济南

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

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正确读写济南、镶上、宽敞、澄清等词语,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活动教学法、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多媒体出示画面)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三)深入研读 1.第一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脑海中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景。由此,老舍也是一位丹青高手。而浸透在这般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这更值得读者反复品味。 设计思想:阅读如此的美文,对语言的细心揣摩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感入体验。可分三步:1、悟到全文塑造的整体景象。2、悟到构筑这种景象的基础――优美的语言。3、悟到作者在这种景象中所浸透的一往深情。 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领略冬天济南的温暖与秀美。 2、细心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对冬日济南的一往情深。 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各类资料了解老舍、了解冬天的济南、了解老舍与冬天的济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冷!寒冷!会想到凛冽的刺骨寒风,茫茫的白雪,手脚的僵冷…… 师:是呀,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虽然身处江南水乡,但冬天给我们的感觉总是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板书: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师: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壶醇浓的酒,越品会越发清香,越饮会越有滋味。今天,就让老师带给头,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端起这杯清雅淡香的茶,掀开这瓶醇浓的酒,细细品味……. (教师带着自己的感悟范读课文,学生分别思考2、3、4、5段,用“冬天的济南像_______”,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 (合并归纳一些类似的看法,集中为“摇篮,画,蓝水晶) 三、研读赏析(1)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针对感受最深的一、二种印象,自由组合,找出课文中描绘这种印象的语句,深入理解,细心品味。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 品味“摇篮” 生:“摇篮”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温馨、舒适的,正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温暖。”济南的人们生活在济南城里,正如婴儿在摇篮里舒适的睡着。 生:这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更能表现冬天济南的暖和和安适。 生:“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从人们的表情也能看出摇篮的感觉。 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既然明天也许就是春天,可见今天的气温也是挺温暖的,或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去了西南地区,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阐明了地点,节令。老舍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下面是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欢迎阅读。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 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

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 澄清(chéng )发髻(jì) 贮蓄(zhù)镶(xiāng ) 着落(zhuó ) 着急(zháo) 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

苏版《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苏版《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文本解读】 〖课文解读〗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龙须沟》。 1924年老舍受聘去英国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侨居六年后经巴黎、新加坡回国,其间逗留新加坡执教。1931年起,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达七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称山东为“Secord故乡”。这时期他生活比较愉快,在创作上也是丰收期,《济南的冬天》就是在这段时期诞生的。 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作者匠心有三: 1、首尾呼应为多种文体采用的方法之一,作者为避免结尾使用标题的照录,作了标题主词与偏词位置互换。这一换,引起读者关注,激起欣赏的兴趣,有浅中匿深,平中藏奇之妙。 2、《济南的冬天》以“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睛代替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尾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 3、《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太秀气的山,小水墨似的山;水是冒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文章的教育价值〗

济南的冬天公开课教案

济南的冬天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 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澄清(chéng )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 )着落(zhuó ) 着急(zháo)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如下: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 特点,接着把济南与 _____ 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

2020年《济南的冬天》优质教案设计

《济南的冬天》优质教案设计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一)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二)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c.略 (三)研读1~~~2节。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 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与北平相比——无风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与热带相比——温晴 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2篇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2篇Teaching case of winter in Jinan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2、篇章2:《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篇章1:《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湖北省xxx中学陈沛国 教学目标: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3.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切入角度:观察、理解并表现景物之美。 教学程序: 一、导入:老待在磨坪,让人总有几分厌倦。今天,雪

霁天晴,我想跟同学们一道,“走出岩口河,走出南津关”,到山东省省会济南去作一趟免费旅游,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独特魅力,大家可有兴趣? (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 二、品读。 1.穿过漫长的时空隧道,刹那间,我们已到达目的地。让我们首先对济南来个“走马观花”,以便捞个大致印象。(范读首段,提醒同学们抓主要语言信息。板书:宝地) 2.我们大老员地跑到山东济南,仅仅这么惊鸿一瞥就回去,大家甘心吗?既然是专为游山玩水而来,那我们就不妨先不紧不慢地来看看济南的山。(板书:山) 请大家美美地读,细细地品,品出二、三段中所写的山的特点。 ⑴一圈小山——温暖、慈善(比喻、拟人) ⑵ 雪后小山——害羞、秀气(比喻、拟人) 3.济南号称“泉城”,我们到了这儿,只看山,不看水,那恐怕要遗憾终生了。走,抓紧时间,抓住机遇,看水去! (板书:水) 不知这儿的水,有哪些特色? 冒热气、绿、澄清、空灵(比喻、拟人) 请注意,这水边有一块石碑,碑上还刻有一首诗呢!嘿,这两句好妙!大家愿记下来吗?这两句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舍先生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学习《济南的冬天》。 二、解题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称。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济

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著有散文《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三个月来的济南》《趵突泉》等。 三、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 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 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 年赴美讲学。1949 年应召回国。1966 年8 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 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音频播放: (1) 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 让学生边听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

整理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借助工具书理解“响晴、温晴、设若、贮蓄、 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背诵“最妙的是……太秀气”这一段。 3.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 1. 理解“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背诵“最妙的是……太秀气”这一段。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重要作品。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南()镶.()水藻.()贮蓄 ..() 发髻.()澄.清()着.落()看.护() 3.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默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济南的冬天与其他哪些地方相比有什么不同?用了什么手法? (2)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三)合作交流,展示成果。(15分钟) 1.组内交流 2.展示自学内容,其他组质疑补充。 (四)比一比,课文背诵大擂台(10分钟) 背诵提示:(总)最妙的…… (分)……山上……树尖……山尖……山坡上……山腰…… (总)就是……太秀气! (五)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ùchéng xiāng líng ()藏()清()边空() 2.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_(体裁),本文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剧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中作者把济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济南的冬天》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生公开课 2、学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济南的冬天》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查找老舍以及济南冬天山水或济南名胜风景 的相关资料 - 2、课前进行朗读预习,掌握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5、教师准备:1、搜索作者以及济南名胜风景的图片,选择本文的朗读素材。 2、教师自己也要多次跟着朗读素材进行训练。 3、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以便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教学课题 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比较的方法引出课题,突出事物或季节的特点。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本文主要是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 4、文章始终抓住温晴的特点进行描写,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观察。 三、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共有四篇文意和三首古诗词诵读欣赏,正好是对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一年四季景色的喜爱之情。 本文是现代作家老舍在1931上任教济南齐鲁大学时写的一篇声情并茂的优美的散文,编者把它编排在这一单元就是让我们在诵读的基础之上,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本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通过对比得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这一特点从济南的山水两个方面入手,从济南的地理特征,济南人的神情态度,济南的雪后景色以及水的绿与亮两方面表现济南冬天的温睛。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景物的描写之中,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教学重点:1、描写景物要紧扣的特点。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 2、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文章的构思方法。 <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2、学习作品的结构。 四、教学方法 1、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春》,因此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回忆朱自清的《春》对相关知识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