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 格式:ppt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要,而课堂上他们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为生动新异的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电化教育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夕阳真美》一课上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夕阳的美,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表现的美。
一、观画面,感受夕阳整体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都要设计一个艺术的开头。
运用“美”的语言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展示,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追求美”的兴趣。
《夕阳真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三册的一篇美文。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有变化的景色。
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夕阳西下的美景,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或平时缺乏观察夕阳西下这一自然美。
所以,在教学刚开始,我凭借多媒体电脑无比强大功能,演示夕阳西下的美景,配以轻柔、悠扬的背景音乐,再加上教师诗情画意的讲解,让图像、声音、文字融入一体,将学生完全带入一片色彩鲜艳的夕阳美景中。
欣赏完,教师问:“你觉得夕阳怎样?”学生根据画面的感知,马上回答:“我觉得夕阳美极了!”“我觉得夕阳红红的,很可爱。
”“日落的太阳比日出的太阳还要好看。
“夕阳西下,晚霞真美!”……我让学生把看到的美景自由、开放的说,把心中看到夕阳的整体美用语言表达出来。
紧接着,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夕阳的美文。
”学生能够积极性极高,打开课本,有滋有味的朗读起来,沉浸在夕阳的美中。
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自主、积极、多样、充分地参与到语文的朗读中来。
二、品词句,体会文章语言美《夕阳真美》是一篇用词精美,语句生动的文章,只有让学生朗读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用词精当,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锻炼-----读中品位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古典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
一、引言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古典诗词中的美育元素
(一)意境美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生活场景等的描绘,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二)语言美
诗词的语言简洁、凝练,富有韵律和节奏,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三)情感美
诗人在诗词中抒发的真挚情感,如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友情爱情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策略
(一)诵读品味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语言的韵味。
(二)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意境之美。
(三)比较鉴赏
将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其在语言、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写作训练
让学生模仿古典诗词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四、结论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元素,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古典诗词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与知识教学相比,美育教学却是较难进行的,笔者做了以下尝试:一、开拓语文教育“阅读天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和道德情操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丰厚的精神底蕴。
学习经典作品,特别是那些经过了历史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作,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这些作品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善于把人的心灵世界、主观的情感等“内在”的东西通过浪漫的、抒情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真实地抒写对现实社会的情感体验以及道德认知。
但是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十分注重教材,生怕学生没有把书本知识学会。
岂不知语文教材对学生来说,仅是一种极有限的教育资源,这有限的知识难于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因而他们对一些课外杂志津津乐道。
因此,利用他们这种兴趣,我在语文课堂上开设课外阅读课,以《读者》《文摘》及《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及名人名家的名著名篇作为阅读的范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摘抄、点评。
在美文的天地,让学生发自心底地感悟深沉浓郁的亲情、温馨绵远的友情、圣洁珍贵的爱情,让学生感受坚定刚强的意志、多姿多彩的人生、画意清丽的自然……如:读冰心的散文让学生感悟“爱”的哲学;读朱自清的散文使学生了解正直的旧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和人格品性;读余秋雨的散文让他们解析在观照“他人”“群体”时应赋予的准确的“文化”定位。
关于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一些思考【中图分类号】g420美育就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语文教育则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
通过美育,使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能够发现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
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等待我们去寻觅:高山耸立有形体美,大江东去具线条美,百花争艳有色彩美,欢歌笑语有声韵美,鱼翔浅底有动态美,万山红遍有静态美然而,考察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多少课能给人美的享受,实在是不敢乐观。
这固然有许多原因。
但从语文美育的角度看,原因有二:其一、语文美育的操作形式还缺少研究。
其二、实际教学中还缺乏明确的语文美育意识,更缺少有力的美育的手段。
其主要刺表现如下: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步骤奉行块状模式,不同教材接特点,不同学生实际,口若悬河,知识点满堂灌,什么字词句篇,层次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什么议论文必论点论据论证,说明文必顺序方法语言,记叙文少不了六要素,小说脱不开三要素反反复复,絮絮叨叨,千篇一律。
使学生如坠五里雾,昏昏沉沉。
另一方面,有的语文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象演戏一样故意做作,令人起鸡皮疙瘩。
有一位老师讲《守财奴》,其中有段主人翁像老虎扑向羔羊一样扑向金子的情景,这位老师演兴大发,教桌在胸前,不能向前年,后面是黑板,不能向后扑,于是向讲台侧面扑,一失足就扑到讲台下,几乎摔倒,喘着气用双臂支撑在讲桌上,咳嗽着一时还缓不过气来。
讲课不是演戏,人物动作比手示意即可,这个情节不难会意,何必那样故意显弄呢。
讲课也不是说书,有的男老师变成女腔念课文的对话,有的女老师变男腔念课文的对话,也是令人生厌的。
非但无法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使听者浑身不自在。
如一位男老师教《林黛玉进贾府》,其中有王熙凤先声夺人的出场。
这位老师本来用方言还在评析课文,突然换了女腔用阴阳怪气的普通话拟声冒出一句话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美育的渗透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教育,教育人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的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人们意识到美育已经超出了纯艺术教育的范畴,并渗透到了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1.文学作品美的主要特征一提到美,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江南景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等祖国锦绣河山之美和朝晖晨曦、月朗星稀、碧云如水、细雨绵绵等整个自然界之美。
这些美都是大自然具体的感性的美。
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在赞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外在美的同时,最迷恋的还是用生动、形象、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表现作者深邃的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反映现实、关注未来,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这种美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内在本质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
正是这种美推动着古往今来的作家像杜甫那样使自己的文学作品“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断苦吟,使文学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文学作品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构思美文学作品中的构思就在于作家运用如“抑扬先抑”,“以反求正”等艺术手法创作。
譬如说,惠浴宇同志写的《记铭璜同志》一文,一反其他回忆悼念故人的文章,竭力肯定对方的优点写法,而是从铭璜同志的缺点谈起,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当代作家杨朔的散文《茶花赋》则以茶花的美丽资质象征祖国,去描写祖国的面貌,可以说独具一格,别开生面。
过去人们常用红日、长城、松柏等来象征祖国,而杨朔则独辟蹊径,另创新意,匠心独运。
读来使人心胸开阔,激荡起人们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给我们美的享受。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醉花阴九日》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美在取意的新奇传神。
1.2结构美优秀文学作品各个部分互相扶持,协助,不互相拆台、矛盾,文从字顺,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行文做到详略得体,轻重合理,疏密有致,首尾呼应,有的甚至多一字嫌多余,少一字则不行,表现出匀称和谐的整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