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阶段,而美育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渗透和体现。
本文将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开展文学欣赏活动,培养审美情感文学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学作为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课、诗词歌赋鉴赏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近优秀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深入解读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开阔他们的美感世界。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例如朗诵比赛、诗歌演讲、故事会等,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全方位地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能力,从而达到渗透美育教育的效果。
二、关注语言的美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作为交流和表达的工具,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美感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例如通过课文欣赏、诗歌鉴赏等方式,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热爱和兴趣。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趣的语言表达活动,例如做词语的游戏、写诗句、编故事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去发现语言之美,在参与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渗透美育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和感悟力。
三、注重文化传承,培养国学情怀美育教育旨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学情怀,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教学歌曲、传统诗词、古文观止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从而渗透美育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反映出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更是中国传统美育的载体。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文学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意义、渗透途径以及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意义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珍贵遗产。
古诗以其简练高雅的文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情感,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古诗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能够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古诗中的意象、比喻、修辞等艺术手法,常常会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出他们的美感和享受美的能力。
古诗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孤寂、豪迈、深情、怀旧等,这些情感在学生心中经过古诗的渲染,常常会引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赏析古诗时,学生们会思考诗中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又如何把握到诗人的情感,这不仅会提高他们的文学情感,还会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力。
古诗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情感,还能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将美育元素渗透到教学中,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古诗教学中的专题诗鉴赏、古诗联想和古诗创作三个方面,谈谈美育渗透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美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升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的美学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其次,美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此外,在当今社会,美育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素质提升。
1.2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加关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感。
其次,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让他们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文化的热爱。
此外,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美育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美感和情感。
同时,开展美育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和美学知识,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最后,注重师生互动体验美的过程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综上所述,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重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审美情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能力,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素质。
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将基础知识及能力传授给学生以外,还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和锻炼。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规则,不仅能够为学生编创符合教学目标的审美情境,同时还能够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以此是的学生的美好品质得到全面塑造。
据此,本文针对小学余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意义及现状,提出几点有效渗透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推动学生更好发展提供一定助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渗透策略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提到语文课程教学应该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渲染,要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对学还是那个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进行有效培养,以此促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个性,以及形成健全的人格,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此,也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美育教育的渗透情况,并制定出相应的渗透措施,以此确保其能够真正地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一体。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整体教学目标发生了一定改变,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中,兼顾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以此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基于此,将美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新课改下的必然趋势,也可以说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现状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下,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在实际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1]。
但是,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在实际渗透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渗透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首先,在实际渗透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对美育教育的渗透内容并不是很理解,导致所谓的渗透过于形式;其次,在实际渗透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导致渗透对象丢失,渗透失去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注重文字的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美感。
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优美的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注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到语言的音美和韵律的美感。
要注重课文的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丽意象、优美语言和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或者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想象世界,激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拓展多元的文化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深度性,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文化体验,了解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文学赏析、音乐聆听、美术观赏等形式,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去,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
四、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程的整合性,让美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程的各个环节中。
要注重语文课程和美术课程的联动,让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相互呼应,形成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一)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如在教学《景山公园》一课,我就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朋友去神游景山公园,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我就采用渲染情境的方法,用低沉的语调再现1976.1.11日首都人民扶老携幼送别总理灵车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悲”的美。
(二)教学活动要有节奏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我认为教学活动的节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
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开头一部分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摘要】小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本学科美育优势,启迪学生欣赏教材美;引入意境感受美;评析形式品味美;表情朗读抒发美;指导作文创造美;课外阅读欣赏美,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愉快教学,美化教学过程。
做到多渠道、多角度和谐共振,协同完成以美启真、扬善、怡情的教学任务【关键词】语文学科;美育;渗透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美育的渗透呢?下面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凭借内容感知美语文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课程。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三方面的内容:1.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如描写日月星辰的有《太阳》、《看月食》、《海上日出》、《火烧云》;描写山川草木的有《黄山奇石》《桂林山水》、《草原》;描写花鸟虫鱼的有《荷花》《燕子》《大熊猫》;还有描写城市、人文景观的《北京》《长城》,等等。
这些课文中的描写的食物、景观,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从中获得自然美的感受又能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2.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的美,也就是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美。
例如:表现革命斗争美的有《小英雄雨来》《飞夺泸定桥》《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表现劳动美的有《捞铁牛》《挑山工》;表现热心于科学研究的科学美的有《数星星的孩子》《达尔文和小松鼠》;还有表现人们心灵美的《诚实的孩子》《一个苹果》《伟大的友谊》,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表现社会美的课文,学生将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对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艺术美,这里所讲的艺术美,是指作为课文所写的内容、对象的艺术美,而不是其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艺术形式美。
例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描写了俄国画家列宾的名作,这是反映了绘画艺术的美;《月光曲》吧乐曲舒缓到高昂的变化和大海由平静到浪花汹涌的变化结合描写,创造出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月光曲》的节奏美、音韵美、和谐美等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
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
造出来的。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
的境界。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
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
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
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
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
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
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
“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靠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
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
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
河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
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
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
一句话,板书要合理。
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像教《小珊迪》一课时,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的确是较合理地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重点与难点都揭示出来。
外貌——冷同情
语言——饿请求
小珊迪轧伤还钱诚实悲伤
行为激动
挂念弟弟善良赞美
通过板书,还可以教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好,板书时,还可以即兴配合图画来增添美的色彩。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
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
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
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
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
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六、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
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桂林山水》一文是这样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作者成功的运用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
教学这样的句子,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