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美育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摘要:美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农村小学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精心创设美育情景不断拓展生活空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渠道的情感诱惑中,开启情智,提高审美能力,激发美的情感,体验美的愉悦,从而推动语文学习,受到思维锻炼和思想教育。
关键词:美育;美育意识;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51-011 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中美育地位、作用、内容方法及途径1.1 在地位上,小学语文教师的认识基本一致。
都认为语文课能进行美育。
1.2 在作用意识中,我们发现音乐与美术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学科,而被试者把语文列为进行美育的第一位,是否体现了教师授课的一种倾向性。
其次,我们在对于语文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的排序中可以看出,有42.1%的教师把语文知识排在第一位,而只有25.2%的教师把语文能力排在第一位,说明农村教师中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较为严重,打破这种局面,势在必行。
1.3 在关于语文美育的内容方法的认识中,通过统计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被试对象对美育内容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如果加以引导,势必对美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
1.4 在关于小学语文美育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要求意识中。
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明显感觉到,途径与方法意识的欠缺与模糊,以直接影响了美育的效果,没有具体的美育方法,已成为美育教育最直接重要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年龄的被试者回答都十分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增强美育效果;其次,还显示出大专学历的教师对美育效果认识的模糊程度较明显。
这是否为在教师队伍中只追求高学历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教师提个醒,敲一下警钟。
同时上级部门也必须加大这一方面的培养力度和实施力度,使美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上册适合做美育渗透的课文1.《我们的民族小学》2.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秋天的雨》4.《听听,秋的声音》5.《花钟》6.《盘古开天地》7.《一幅名扬中外的画》8.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9.《富饶的西沙群岛》10.《美丽的小兴安岭》11.《香港,璀璨的明珠》美育渗透的措施《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可见,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在情境中感受美1.音乐入境感受音韵美音乐是刺激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
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给人以最大限度的想象和无限的美感。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音乐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板画入境领略自然美“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
”同样阅读一段话,没有图画提供的情境,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反之,有了图画提供的语境,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如教学《望天门山》时,为让学生形象、深刻地感悟天门山的“高”,结合文本语言,依据学生的回答,我进行了板画演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图文对照,此时,文本语言在学生头脑中已变成了壮丽开阔的景观,孩子们不知不觉进入了诗文所描绘的具体情境,一下子领会了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蓝天、白云、红日、高山、长江……这些自然美开拓了学生的胸襟,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壮丽,从而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
3.想象入境体验意境美爱因斯坦曾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想象是促使学生产生美感的重要方法。
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能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变得生动、丰富,使学生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学生所受到的审美教育也不再是空洞和肤浅,而是更加具体和深刻。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摘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不断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和美育因素,在德育中加强美育的渗透,靠美的形象打动人,靠德的力量感化学生,使学生在德与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成才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德育;美育【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利用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启迪,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理想情境中,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在课堂上教师人格魅力展现中渗透德育和美育在教学活动中,相比其他学科教师语文教师会更多地触及到人、人性、道德、伦理、情感和性格。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型要符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和职业特点。
教师在着装上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整洁大方,在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板书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要展示课堂教学中的板书美。
好的板书不但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调节学生心境,还能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
备课时,教师要构思好板书的结构,在课堂上将条理清晰、工整规范的板书展现给学生。
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的艺术,每一个手势、每一种眼神、每一副表情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
在讲《窃读记》一课时,我会和学生们一起随着主人公窃读而紧张,为他饱读之后而欣喜。
教师还要保持在课堂教学中情绪美。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摘要: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和谐完整、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语文教材中的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
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之美,并激起他们对于丑的憎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关键词:美育阅读语言的意境插图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
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
”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
我认为学校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就要抓住小学生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在加强道德教育(德育)和学科教育(智育)的同时要着力实施美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沟通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美育渗透声情并茂,从阅读中体会美育。
有人问我,“小学语文教学什么最重要?”我说:“美感最重要,阅读教学中美感的培养更为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
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的主渠道。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课《春雨》一文时,先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牛毛、果林、桃花、树梢、田野、池塘、庄稼、青蛙等物景,使学生对这些物体留下深刻的印象,认识它们的美。
然后,上课伊始,从歌曲导入,活泼自然,体现了诗歌轻松优美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材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
它们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合情合理的形式,多样的结构,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即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这里结合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谈谈自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从课文的人物形象中体会形象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看见”形象,“触摸”到形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或用画面再现情景,或用语言描述,或用实物演示,或用音乐渲染,或用表演体会,或带人生活领会,把学生带人情境,使学生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
我在教(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启发同学们从为了全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的周总理伟大形象,联系到邱少云、董存瑞等为祖国解放事业献身的伟大形象,都是将自己的生命同祖国人民的紧紧相联。
由于他们个体形象美,反衬出祖国母亲整体形象的美。
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们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素质教育作用的直接手段。
二、从想象中拓展情境美拨动心弦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俏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摘要:德育是为了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渗透美育思想,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自己的思考,建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思想德育渗入在现如今教学改革中被广泛关注,德育渗入其实就是将道德品质的教育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比拟的,语文的教材大多都是喜闻乐见、感情丰富同时拥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优秀文章,因此将德育渗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地培育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
一、借助实践活动完成德育渗入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接受优秀品德的洗礼。
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需要利用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有关思想道德教学的元素,顺水推舟,对其进行利用,使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可以变成给学生提高良好德育教育的机会。
比如在完成《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学习后,老师指导学生依据这些步骤参加到课堂的实践活动中来:首先,以《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中优美的景色实现激趣的引入:桂林山水是这样的壮美多娇,我国景色优美的山水正等着我们一个一个地去欣赏,并且这样的美景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也就是自己的故乡,同学们能够跟随家长到外地去旅游,也能够前往家乡的旅游景点去一览美景。
其次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欣赏完优美景色之后的感悟,同时指导学生由“我眼中的美景”作为题目进行写作。
最后,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写的作文完成配画,一起协作完成一本关于“我眼中的美景”为题目的优质作文本。
如此一来,能够更好地带领学生开展一场美景游览活动,使学生在欣赏国家壮丽山河的美景时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利用教材内容完成德育渗入在小学这一时期,在选择语文教材内容时大多会选择一些喜闻乐见、情感丰富并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67JIAOXUEWENCUI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因素的渗透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霍桥学校初中部张锦艳摘要:美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升审美素质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语文学科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和丰富的情感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因素,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净化学生的心灵、纯洁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精神《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因素值得教师思考与探究。
一、朗读,感知文本的形式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声情并茂的朗读文本,将无声的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不仅对文本的内容领会得更加深刻,而且更是对文本形式美的一种深刻感受与欣赏。
1.感知韵律美。
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除丰富的语调之外,还有字的阴阳上去的声调,语调的荡气回肠与声调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双层参差交错的波浪线,优美的画着自己的形状,形成独特的美感。
因此,教师有声有色地范读一篇课文,富有韵律的声音,包含感情的语调,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无乐的朗读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绕梁三日而不绝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文本、作者心灵最深处的情感交流。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不能以教师的范读代替学生的个性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多样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如个别学生范读、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等。
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古诗,这些古诗句式整齐,平仄相配,音调和谐,句末押韵,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的特点,在朗读中自能感受声音的形状美。
同时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了一些现代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自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给人美的享受;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节奏鲜明,语调柔美,朗读时注意韵律美,多次的朗读胜过教师过多的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
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
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
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
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渗透 美育教育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美育的必要性
(一)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
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
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
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
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
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
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
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二)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本中
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
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
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
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
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
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
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
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
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
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
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
象和积淀的系列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
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
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
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一)启发想像,感知美的形态
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唯有形状、
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
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
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
换为具体形象。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像去寻觅。
(二)进入角色,激发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
中有情,应用文中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
生知识的贪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
碍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很难企及作者所
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也由于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
易受感染性等特征,因而从作者的情感(即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到学生体验到其情感,其间不可缺少”中介”。其”中介”即是教
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
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与作者悲欢与共,这样才能
激起学生情感的巨澜。
(三)理解品味美
教材中有些课文很生动,很感人。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生
动的形象、感人的事迹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思考、品味,去挖
掘主题和中心。例如学习《我看见了大海》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
大海的美丽,制作教学课件:波澜壮阔、海天一色、船影摇曳,让
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再通过逐层朗读:第一次读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河子的成长源于一个美好的故事;第二次读让
海的美丽景象浮现于学生的眼前;第三次读使学生理解在海上生存
有许多危险;第四次读让学生找到自然中的海洋与生活中的海洋之
间的联系;第五次读使学生感受到继父对河子深沉的父爱,这种崇
高的思想使他的形象崇高而伟大,成为我心目中最尊重的亲人,有
了这样的好父亲,我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学习
至此,学生不但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使继父的形象得到了升华,
同时自身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四)引导观察,促进美的创造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的创造一般是指作文,作文是学生用文
章来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作者
在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从创造
的产品--作文中感受到自身的本质力量而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愉悦。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
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些,对于语文教学中学
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
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
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
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促
进美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