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17.14 KB
- 文档页数:2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文字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体现不仅仅是通过课文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应该是贯穿其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本文将从课文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目标三个方面来探讨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一、课文内容的美育体现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来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选择富有审美情感的课文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语文课文应该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的作品。
在选择课文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来体现美育的内容:1.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择。
选择一些蕴含情感、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童话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带来的美的享受。
可以选取一些富有节奏感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美;或者选择一些温馨感人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2.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新知识和新文化的敏感期,可以通过选择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来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
可以选择一些古诗词或古典散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3.注重当代文学的推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可以选择一些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生活的多姿多彩,培养他们对当代文学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以上三点都体现了美育在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中的重要性,通过选择富有审美情感的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从儿童到青少年逐渐形成健全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方法的美育体现除了课文内容的选择外,教学方法也是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法来体现美育意识:1.启发式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自主探索和思考。
在学习一个诗歌作品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通过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等方面自主分析和感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审美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阶段,而美育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渗透和体现。
本文将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开展文学欣赏活动,培养审美情感文学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学作为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课、诗词歌赋鉴赏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近优秀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深入解读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开阔他们的美感世界。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例如朗诵比赛、诗歌演讲、故事会等,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全方位地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能力,从而达到渗透美育教育的效果。
二、关注语言的美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作为交流和表达的工具,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美感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例如通过课文欣赏、诗歌鉴赏等方式,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热爱和兴趣。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趣的语言表达活动,例如做词语的游戏、写诗句、编故事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去发现语言之美,在参与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渗透美育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和感悟力。
三、注重文化传承,培养国学情怀美育教育旨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学情怀,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教学歌曲、传统诗词、古文观止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从而渗透美育教育的内容。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美育不仅仅是美术和音乐,它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体现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更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体现进行阐述。
一、美育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情操的培养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通过语文课堂的教育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情操,帮助他们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之美,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和感受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中的优美语言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文学名篇,感受其中的语言之美,让学生从中感悟到语言的力量和美感,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尊重。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操。
二、美育对文化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旨在通过文字的传达和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传承。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人文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传统文化或人文精神,增强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诗经》、《论语》、《红楼梦》等名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懂得珍惜传统文化,培养对文化的敬畏和感悟。
美育还可以通过展示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如文学名篇的书法、传统戏曲的演绎等,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向往,推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创新当中去。
三、美育对综合素质的培养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体现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更要结合美育对学生进行艺术情感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美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升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的美学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其次,美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此外,在当今社会,美育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素质提升。
1.2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加关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感。
其次,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让他们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文化的热爱。
此外,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美育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美感和情感。
同时,开展美育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和美学知识,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最后,注重师生互动体验美的过程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综上所述,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重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审美情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能力,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素质。
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美育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将致力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小学语文美育工作:
一、注重情感体验
1. 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朗读优美的诗词或散文,引导学生感受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培养其情感表达能力。
2.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文字展现出个性魅力。
二、培养审美情趣
1. 组织课外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其审美能力,提升文学修养。
2. 开展诗词歌赋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开展文学创作
1. 引导学生参与校内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编辑能力。
2. 组织文学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其语文表达能力。
四、促进文化交流
1. 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博物馆、走进图书馆等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 开展与其他学校的语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与外校学生的交流合作,拓展学生的交际圈子。
以上就是我本学期小学语文美育工作的详细计划,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工作,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出终身受益的美育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至关重要。
它不仅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还能
实现孩子心灵的美化。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一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孩子理解和表达美的素养。
语文课上,教师
可以分享美好的故事与诗句,并熔铸美的氛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美
的字句,发现美的乐章。
孩子也可以利用语文的知识和能力表达自己的美。
二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孩子在美中探索的能力。
语文教师可以制定
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孩子深入体验美的世界。
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孩
子去欣赏大自然,一起感受一幅画的美丽,阅读一篇故事或一首诗、歌,
一起回味能传递美感与喜悦的瞬间。
三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孩子拥有欣赏和创造美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可
以给孩子提出合理的任务,鼓励孩子用短篇小说写一段有美感的故事,用
古典文学叙述一个美好的家庭生活,或是借助唐诗宋词表达对美的热爱。
四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孩子收获美的乐趣。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
获美的乐趣,启发孩子从快乐回忆中发现美,激励学生拥抱多元文化,共
享美的积累,让孩子在美的世界发现无限的惊喜。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既是培养孩子文学情感,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彰显美德、探寻多元文化价值、组织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
当孩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接受美育教育,不仅能激发学德和艺术的创造性、发掘学生的潜能,还能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帮助孩子积累美好的文化认同,真正实现心灵的美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注重文字的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美感。
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优美的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注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到语言的音美和韵律的美感。
要注重课文的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丽意象、优美语言和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或者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想象世界,激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拓展多元的文化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深度性,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文化体验,了解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文学赏析、音乐聆听、美术观赏等形式,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去,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
四、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程的整合性,让美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程的各个环节中。
要注重语文课程和美术课程的联动,让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相互呼应,形成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热点解读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刘文君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特点,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感受美、创造美等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美育教学;探讨语文课堂是展现情感、展现美的重要阵地。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学生产生自己的审美体验?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展现美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重点思考这些问题。
一、美育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经历了学科专家、大学教授、作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等专业人员五年的编写,所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感悟文章的主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一)美育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地位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良好公民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具有独立的人格,具备创新合作的意识,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因此,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也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不管是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还是在诵读古诗词方面,还是在阅读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灵性的火花,感悟语文的力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审美质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体现对人类、对大自然的关注,教育学生尊重多样的文化。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每篇选文都要具有典范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教师要根据当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从实际出发,提高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
二、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小学语文老师懂得如何有效地去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就会更好地将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美有深切的体验。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灵美统编教材中除了自然形象美之外,还包含了很多有生命意识的美文,这些课文都充满人性、人情之美。
比如《小英雄雨来》中,顽皮可爱、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智慧美。
面对课文中这种精神的典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净化自己的心灵,深入地体会人物形象的光辉。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美育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艺术修养,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艺术、文学等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加细致入微地感知世界,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
## 1. 美育教育的意义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他们在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中感受美的力量,增强对美的认和理解。
其次,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心感受、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想,提升写作水平。
此外,美育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 2. 美育教育的实施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
老师可以通过朗诵课、课外阅读、文学作品赏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内涵与魅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书法展览等活动,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家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 3. 美育教育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修养,让他们在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初心,追求内心的美好。
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丰富美育教育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陶冶。
只有通过深入的美育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让我们共同关注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更多的美好与希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邵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
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
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
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
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
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
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靠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
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
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
一句话,板书要合理。
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像教《小珊迪》一课时,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的确是较合理地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重点与难点都揭示出来。
外貌——冷同情
语言——饿请求
小珊迪轧伤还钱诚实悲伤
行为激动
挂念弟弟善良赞美
通过板书,还可以教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好,板书时,还可以即兴配合图画来增添美的色彩。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
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
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
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
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六、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
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桂林山水》一文是这样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作者成功的运用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
教学这样的句子,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