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规划原理期末试卷回忆

交通规划原理期末试卷回忆

交通规划原理期末试卷回忆

期末考试部分回忆:

选择:

1.集计分析的单位

2.哪个不能用于出行生成预测的方法

3.土地利用分为几大类

4.自由式网络布局的特点、

判断:

1.出行(同单位的移动作不作为出行)

2.BRP能不能反应节点处的阻抗

3.重力模型的3个区分(满足什么守恒、发生还是吸引还是都不)

4.多路径分配怎么分配

简答:

1.交通规划按时期分及年限

2.城市网络形态

3.重力模型缺点

4.Wardrop第一、二原理及第一原理包含的对道路利用者的假设

5.四阶段法及每阶段的方法

计算题:

1.平均增长率法(10分)

2.全有全无分配、增量分配(分四次40%.30%、20%、10%)、用户最优分配、系统最优分配、比较3、4问的总耗时(20分)

《移动通信》复习试题及答案

《移动通信》复习试题及答案 练习一 一、填空题 1、移动通信按工作方式分(单工)(双工)(半双工)。 2、移动通信按多址方式分(FDMA),(TDMA),(CDMA)。 3、移动通信按信号形式分(模拟网)(数字网) 4、移动通信按覆盖范围分(城域网)(局域网)(广域网)。 5、移动通信按业务类型分(PSTN),(DDN),(ISDN) 6、移动通信按服务特性分(专用网),(公用网)。 7、移动通信按使用环境分(陆地通信),(海上通信),(空中通信)。 8、移动通信按使用对象分(民用系统),(军用系统)。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移动通信? 答: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在移动情况下(或临时静止)的相互信息传输和交换。 2、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5、移动台必须适合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3、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答:1、开发更高频段2、有效利用频谱 3、数字化 4、向个人移动通信发展 5、传输数据速率越来越高。 4、全球3G的三大标准是什么?答:WCDMA、CDMA2000、TD-SCDMA。 5、什么是基站? 答:固定不动接发移动台的信号完成与交换中心相连,从而实现移动台信号的收发。 6、什么是移动台? 答:接收发送无线信号并且可以移动的终端;包括:手机,车载台、无绳电话等。 7、什么是交换中心? 答:交换各种信息的中心,分为有线和无线。无线交换中心为各个移动台所在的基站之间提供交换服务。 9、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有哪些优点? 答:频谱利用率高、容量大,同时可以自动漫游和自动切换,通信质量好,加上其业务种类多、易于加密、抗干扰能力强、用户设备小、成本低。 10、移动通信有哪些主要技术?

《交通规划》B卷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网络教育期末考试年级2014春专业交通运输层次专科起点本专科 《交通规划》试题(闭卷)B卷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和是构成交通规划要素的三部分。 2.在OD表中,每一行之和表示该小区的交通量;每一列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交通量。 3.城市网络结构主要由和构成。 4. 是按照调查者的主观判断(即非随机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单元构成样本,是一种便捷、简单、经济的抽样方法。 5.已知1、2、3小区至路网的最短距离为30、40、20,则道路网的可达性为。 6.生成交通量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原单位法、、和。 7.重力模型按约束条件分为重力模型、重力模型和双约束重力模型三类。 8.交通需求量预测的四阶段分别是交通发生与吸引、、 和。 9.交通阻抗由的阻抗和阻抗两部分组成。 10. 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浮动车法不能获得:()。 A.交通量 B.行驶时间 C.出行吸引量 D.行驶车速 2.TI模型意味着()的相互转换。

A.交通率 B.通人数 C.OD交通量 D.径路 3.RP调查也称为()调查。 A.规划 B.可行 C.意向 D.行为 4.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 ) 。 A.流水 B.下雨 C.刮风 D.驾车兜风 5.( )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生成交通量 B.发生交通量 C.吸引交通量 D.全不是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交通调查: 2.转移交通量: 3.网络密度: 4.集计方法: 5.动态交通流分配: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何谓交通规划?交通规划一般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 ③通信容量有限; 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 ②邻道干扰; 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3G 是在2G 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 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试题

《移动通信原理》期末复习题 、判断题 1.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要求调制技术使已调信号的频谱越宽越好,以便更好地抗衰落X 2.n /4-DQPSK是恒包络的调制技术,其优点是可采用成本低廉的非线性功放X 3.RAKE接收可以很好地克服移动通信中的多普勒频移X 4.FSK的解调由于其恒包络的特点不能采用包络检波X 5.MSK信号既可采用鉴频器解调,也可采用相干解调V 6.MSK是相位连续且满足最小频差的调制指数为1的一种特殊形式的FSK X 7.MS移动到同一MSC的不同LA中,不需要进行位置登记X 8.CDM療统中,只要邻站和本站处于同频工作状态,则此时均为软切换X 9.对于多载波系统,载波频率的偏移会导致子信道相互间产生干扰V 10.GSM系统中,每一个用户在入网时分配公用的密钥Ki和唯一的IMSI X 11.在IS-95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前向是指手机发往基站的方向X 12.GSM网络中,BCCH言道和CCCH言道是不参与跳频的信道V 13.处于通话状态中的MS从同一MSCF的某一BSC范围移动到另一BSC范围时,系统不必参与切换过程 X 14.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最小区群的N值越大,其频率利用率将随之提高X 15.采用顶点激励方式的基站天线采用全向天线模式X 16.MS发,BS收的传输链路称为下行链路X 17.GSM900网络的双工间隔为50MHZX 21.GSM中, BCCH既是上行信道,又是下行信道X 22.GSM中, MS与BS之间被定义为A接口,MSC与MSC之间被定义为Um接口X 23.WCDM系统的空中接口带宽为5MHz其码片速率为3.84Mc/s V 24.DTX技术的采用可以使移动台具有更长的待机和通话时间V 25.IMEI是用于国际唯一区分移动用户的号码X 26.GSM中鉴权和加密是两个独立的处理过程,两者间没有任何的关联X 27.扩频系统提高了系统的保密性、提升了系统的信噪比V 28.IS-95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每个信道 1.2288MHz,含有64个码道V 29.TDD称为时分双工,收发信号在时间上分开互不干扰,广泛地用于IS-95系统X 30.一个BSC可以连接到多个MSC上,一个MSC也可以连接到多个BSC X 31.CDMA为干扰受限系统,当系统中增加一个通话用户时,所有用户的信噪比会下降V 32.GSMI信系统中,SCH(同步信道)的作用包括帧同步和时隙同步V 33.PCH为寻呼信道,当移动台申请开始一次通话时,利用它向基站发送请求X 34.TD-SCDMA勺载频宽度是1.6MHz,其码片速率为1.28Mc/s V 35.GSM网络中采用的是快跳频;((X )) 36.在同一MSC不同BSC下的切换,系统不需要参与切换过程;((X )) 37.GSM网络中,BCCH言道不参与跳频;(V) 38.GSM网络中,每个频点间隔200kHz; ( V) 39.切换过程中,目前移动网大都采用基站控制方式;((X )) 40.跳频可以改善瑞利衰落;(V) 41.采用顶点激励方式的基站天线是全向天线模式;((X ))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二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5分,共30分) 1、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 A.经济 B.速度 C.规范 D.秩序 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示意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A.1/20000---1/5000 B.1/10000---1/5000 C.1/10000---1/2000 D.1/30000---1/2000 3、()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居住区内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基本都是用这种方式。 A.人车交通分行 B.人车共存 C.人车混行 D.人车部分分行 4、广场四周的建筑高度、体量应与()相协调。 A.广场尺度 B.广场布局 C.广场规模 D.广场功能 5、大连市是一个有名的城市,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便利,并且商贸也十分便利,那么大连市从城市类型来看属于什么城市() A.工业城市 B.商贸城市 C.交通港口城市 D.综合性城市 6、( )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A.城市建设 B.城市发展 C.城市规划 D.城市管理 7、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生态绿化的功能表现在为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创造条件,提供休闲观光场所 B.无锡市的山水城市布局方案使城市结合自然环境,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应 C.莫斯科的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居民休息需要,二是为了美化环境(保持自然环境的再生能力) D.波兰华沙郊区的休息区规划将华沙的休闲活动场所构成从居住到整个城市地域的多级结构 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矿业城市的特点() A.矿区工业生产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形式 B.矿区城市的规划布局要很好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C.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D.矿藏的分布对矿区城市影响并不重要 9、中国古代从那个朝代开始在都城内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 A.周 B.商 C. 唐 D.宋

北邮网络学院移动通信测试试题

北邮网络学院移动通信试题

————————————————————————————————作者:————————————————————————————————日期: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移动通信原理及其应用》综合练习题(第六次修订) 一、选择题 1.GSM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A)FDMA (B)CDMA (C)TDMA (D)FDMA/TDMA 2.下面哪个是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优点() (A)频率利用率低(B)不能与ISDN兼容 (C)抗干扰能力强(D)话音质量差 3.GSM系统的开放接口是指() (A)NSS与NMS间的接口(B)BTS与BSC间的接口 (C)MS与BSS的接口(D)BSS与NMS间的接口 4.N-CDMA系统采用以下哪种语音编码方式() (A)CELP (B)QCELP (C)VSELP (D)RPE-LTP 5.为了提高容量,增强抗干扰能力,在GSM系统中引入的扩频技术()(A)跳频(B)跳时(C)直接序列(D)脉冲线性调频 6.位置更新过程是由下列谁发起的() (A)移动交换中心(MSC)(B)拜访寄存器(VLR) (C)移动台(MS)(D)基站收发信台(BTS)7.MSISDN的结构为() (A)MCC+NDC+SN (B)CC+NDC+MSIN (C)CC+NDC+SN (D)MCC+MNC+SN 8.LA是() (A)一个BSC所控制的区域(B)一个BTS所覆盖的区域 (C)等于一个小区(D)由网络规划所划定的区域 9.GSM系统的开放接口是指() (B)NSS与NMS间的接口(B)BTS与BSC间的接口 (C)MS与BSS的接口(D)BSS与NMS间的接口 10.如果小区半径r=15km,同频复用距离D=60km,用面状服务区 组网时,可用的单位无线区群的小区最少个数为。()

交通规划原理历年试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交通规划》考试试题(A 卷) 课程号: 考试方式:闭卷 使用专业、年级:交通工程 2005 任课教师:于景飞 考试时间: 备 注: 一、选择题(共7题,每空2分,共14分) 1. 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 A 流水 B 下雨 C 刮风 D 驾车兜风 2. 劳瑞模型土地利用活动的主体不包括() A 基础产业部门 B 非基础产业部门 C 住户部门 D 人口 3. 社会停车场用地属于() A 对外交通用地 B 道路广场用地 C 市政工业设施用地 D 仓 储用地 4. 对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 各部分可达性均等 B 网络可靠性较低 C 网络空间行驶简单 D 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 5. ()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 生成交通量 B 发生交通量 C 吸引交通量 D 全不是 6. ()没有完整的OD 表也可以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A 重力模型法 B 最大熵模型法 C Furness D 介入机会模 型 7. 当人们购买家庭轿车的比例趋于平均化后,职业对交通方式 选择的影响逐渐() A 减弱 B 增强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11题,每空1分,共16分) 1. 引道延误为引道 ______ 与引道 _____ 之差。 2. 老瑞模型是决定 _____ 和 ______ 的分布模型 3. 已知I 、2、3小区至路网的最短距离为20、30、10,则道路 网的可达性为 ______ 4. _______ 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5. 在O □表中,每一行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_____ ;每一列之和表 示该小区的 ____ 。 6. Logit 模型假设径路的随机误差相互 —J 填独立或相关)。 7. 出行 ____ 以住户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出行 _____ 以土地利 用的形态为主。 8. 某市规划面积300km ,建成区面积lOOkm,现有道路总长 350km 规划再建150km 则城市道路网密度为 —km / krnt 9. _______ 交通流分布能够较好的反应网络的拥挤性。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ebster 延误公式的适用范围为饱和度取值在 ________________ 。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态交通分配是以路网 为 -线订装---线订装--- 线订装----师教考监交并一纸题答与须卷试 ----线 订装---线订装--- 线订装- : 名 姓生学 □□□□□□□□□□□□ ................................................ ... .................... .

《移动通信》试题(B)

24队04通、移并大 《移动通信原理》试题(B)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答题前,请在密封线内准确、清楚填写各项。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有 、 和 。 2、数字移动通信GSM 系统采用的语音编码方法是 ,信道编码是 和 ,调制技术是 。 3、在蜂窝移动通信中,常见的多址技术有: , , 和 。 4、在蜂窝移动通信中,越区切换的控制策略有 、 , 和 三种。 5、在蜂窝移动通信中,一次通话可以分为 、 和 三个阶段。 6、蜂窝移动通信中,小区的区域覆盖方式有 和 两种方法。 7、蜂窝移动通信中所使用的信令按使用的范围可以分为 和 ; 按信令的形式又可以分为 和 。 8、NO.7信令网由 、 和 三部分组成。 9、移动通信中常见的干扰有 、 和 。 10、移动通信中信号的慢衰落主要由大气折射和 引起。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以下几种频率组合中,无三阶互调的是( ) A 、2,8,13,15,23,32 B 、3,13,20,26,31,34 C 、3,10,15,22,29,36 D 、4,12,17,23,29,36 2、在分集接收的合并方式中,性能最佳的是( ) A 、选择式合并 B 、最大比值合并 C 、等增益合并 D 、比较合并 3、在下列几个选项中,哪一种多址方式下的容量可以动态调整( ) A 、FDMA ; B 、TDMA ; C 、CDMA ; D 、SDMA 。 4、在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有多种多样的网络接口,其中用于BTS 和BSC 之间的接口是( ) A 、Abis 接口 B 、A 接口 C 、B 接口 D 、Um 接口 5、某移动通信系统中,其区群N=9,小区半径R =4Km ,其同频复用距离D =( ) A 、22.9km B 、20.7km C 、30.2km D 、25.2km 6、数字移动通信GSM 系统中,用户在通话链路建立前必须要进行用户鉴权和加密处理,在此过程中,AUC 要提供一个3参数组,这3个参数为RAND,SRES 和( ) A 、Kc B 、Ki C 、A3 D 、A5 7、要求一种线性分组码能检测2个错误,纠正 1个错误,则其最小码距为( ) A 、1 B 、2 C 、3 D 、4 8、GSM 系统中,其信道可以分为业务信道和( ) 姓名 学号 层次 专业 队别

(完整版)《交通规划原理》习题一(1-6章)作业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 2.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1930 年~195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1950 年~196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第三阶段(1960 年~1970 年)。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第四阶段(1970 年~198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条件是交通问题开始多样化,例如,大气污染、噪音、拥挤、停车难、交通事故、公共交通衰退、交通弱者问题,变更工作时间,规划过程中的住民参加,公共交通问题等。因此,当时交通规划的目的是强调局部性,注重短期性规划,低成本交通营运政策。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是研究趋于多样化,主要表现在:a.集计模型的精炼化和简化;b.非集计模型的出台和应用;c.渐增规划、反应规划等。 第五阶段(1980 年~1990 年)。该阶段的交通规划条件是城市环境问题恶化,交通事故、堵车、交通弱者问题受到重视。交通规划的目的变为强调微观性和局部性。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是将计算机等尖端科技用于交通规划。主要有:①计算机的急速发展导致了仿真技术;②静态到动态;③ ITS等高科技(行驶线路导向、GPS 、GIS 、ETC 等)的研制;④非集计模型的重视;⑤四阶段法的静态问题向动态方向发展。 第六阶段( 1990 年~现在)。该阶段的交通规划条件是环境问题、交通事故、交通阻塞等。因此,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环境保护、复苏城市公共交通。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是:① ITS 的重视及产品化;②动态预测技术与方法;③重视老年人与伤残人;④重视交通环境;⑤路面电车、轻轨的复苏;⑥重视研究旅游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l每小x2分,共20分,将正确答案选项的字母填入 括号内) 1.( )轨道交通规划使轨道交通建设落后于城市交通发展需求,造成城市交通发展 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迫使轨道交通建设仓促上马,最终带来不良后遗症等。 A.追随型 B.满足型 C.导向型 D.复制型 2.《地铁设计规范》规定隧道内和路堑地段正线最小坡度一般不宜小于( )。 A.2‰ B.3%0 C.4%0 D.5%0 3.列车服务号为( )编码,与运营时刻表相对应。 A. -位 B.‘两位. C.三位 D.四位 4.只有在( )检查所有安全条件均已满足时,给出许可信号,车门才能被打开。 A.列车自动驾驶子系统 B.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 C.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 D.计算机联锁子系统 5.( )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综合性计划,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各业务部门都需要根据列车运行图所规定的要求来安排工作。 A.列车行驶图 B.列车运行图 C.单线运行图 D.双线运行图 6.研究列车折返能力问题,只有在列车折返间隔时间(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时才有意义。 A.等于‘ B.小于 C.大于 D.大于等于 . ~ 7.列车进路的办理主要是通过( )完成的,它是为保证行车安全而设置的重要信号

设备。 A.联锁设备 B.信号设备 C.交路设备 D.岔道设备 8.行车调度员、电调在开始行车前与各站(含车辆段)、各变电所(站)核对( )。 A.运营时刻表 B.日期和时钟时间 C.列车出库计划 D.首班车开行时间 9.恶劣天气主要对地面车站、地面线路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恶劣天气期间对( )做出重点安排,保证行车安全。 A.线路 B.行车 C.运营。D.地面车站和线路 10.( )是指对周计划、日变更计划和临时抢修计划内已安排施工作业项目没有进行 过调整、增加、删减的件数与计划安排件数的比值。 A.计划准确率 B.计划兑现率 C.计划上报率 D.计划执行率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将正确答案选项的字母填入 括号内.多选少选不得分) 1.以下对轨道交通运营生产方面相关专业的管理职能描述正确的是( )。 A.机电专业负责低压配电、照明、环控设备、电扶梯、屏蔽门的设备的维修保养 B.通信信号专业负责通信设备、传输设备、信号系统设备的维修保养 C.自动化专业负责BAS系统、门禁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设备的维修保养 D.车站管理专业负责车站行车组织、客运服务、票务组织等工作 E.土建专业负责轨道、房建等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 2.轨道是一个整体性工程结构,一般由( )和道岔组成。 A.钢轨 B.轨枕 C.道床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总结)

第一、二章 1、900 MHz 频段: 890~915 MHz (移动台发、基站收)—上行 935~960 MHz (基站发、移动台收)—下行 2、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3、单工通信: (1)定义: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 (2)方式:根据通信双方是否使用相同的频率,单工制又分为同频单工和双频单工。 4、双工通信定义:通信双方均同时进行收发工作。即任一方讲话时,可以听到对方的话音。有时也叫全双工通信。 5、半双工通信:通信双方中,一方使用双频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另一方使用双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替工作。 6、移动通信的分类方法: (1)按多址方式: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和码分多址(CDMA ) (2)按业务类型:电话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 (3)按工作方式:同频单工、双频单工、双频双工和半双工。 7、三种基本电波的传播机制:反射、绕射和散射。 8、阴影衰落定义:移动无线通信信道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电波传播路径的阻挡而形成的电磁场阴影效应。阴影衰落的信号电平起伏是相对缓慢的,又称为慢衰落。 9、多普勒频移公式:fd=v *cos α/λ v :移动速度 λ:波长 α:入射波与移动台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v/λ=fm :最大多普勒频移 移动台朝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正(接收信号频率上升),反之若移动台背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负(接收信号频率下降)。 10、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1)由于时间色散导致发送信号产生的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2)根据发送信号与信道变化快慢程度的比较,也就是频率色散引起的信号失真,可将信道分为快衰落信道和慢衰落信道。 11、平坦衰落信道的条件可概括为:Bs<> 12、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条件:Bs>Bc;Ts< 13、信号经历快衰落的条件:Ts>Tc ;Bs>B D 15、衰落率定义:信号包络在单位时间内以正斜率通过中值电平的次数,即包络衰落的速率与发射频率,移台行进速度和方向以及多径传播的路径数有关。 16 v :——运动速度(km/h )f :——频率(MHz )A :——平均衰落(Hz ) 17、衰落深度:信号有效值与该次衰落的信号最小值的差值。 18、电平通过率定义:单位时间内信号包络以正斜率通过某一规定电平值R 的平均次数。描述衰落次数的统计规律。 深度衰落发生的次数较少,而浅度衰落发生得相当频繁。 19、平均电平通过率表达式: 其中f m :——最大多普勒频率 ρ=R/R min 其中Rmin= 为信号有效值,R 为规定电平 T τσ T τσ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 答案)

2017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得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城市形成得表述,正确得就是() A.城市最早就是军事防御与宗教活动得产物 B.城市就是由社会剩余物资得交换与争夺而产生得,也就是社会分工与产业分工得产物 C.城市就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得产物 D.“城市”就是在“城”与“市”功能叠加得基础上,以贸易活动为基础职能形成复杂 化、多样化得客观实体 2.下列关于全球城市区域得表述,准确得就是() A.全球城市区域由全球城市与具有密切经济联系得二级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 B.全球城市区域就是多核心得城市区域 C.全球城市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相互合作,与外部城市相互竞争 D.全球城市区域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尚未出现 3.下列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得表述,错误得就是() A.1949-1957年就是我国城镇化得启动阶段 B.1958-1965年就是我国城镇化得倒退阶段 C.1966-1978年就是我国城镇化得停滞阶段 D.1979年以来就是我国城镇化得快速发展阶段 4.下列关于古罗马时期城市状况得表述,错误得就是() A.古罗马城市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B.古罗马城市以广场、凯旋门与纪功柱等作为城市空间得核心与焦点 C.古罗马城市中散布着大量得公共浴池与斗兽场 D.罗马帝国时建设得营寨城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中间为十字形街道 5.下列关于“有机疏散”理论得表述,正确得就是() A.在中心城市外围建设一系列得小镇,将中心城市得人口疏解到这些小镇中 B.中心城市进行结构性得重组,形成若干个小镇,彼此间以绿地进行隔离 C.中心城市之外得小镇应当强化与中心城市得有机联系,并承担中心城市得某方面功能 D.整个城市地区应当保持低密度,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应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6.下列关于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得表述,错误得就是() A.现代城市规划应当提供充足得绿地、空间与阳光,建设“垂直得花园城市” B.城市得平面应该就是严格得几何形构图,矩形与对角线得道路交织在一起 C.高密度得城市才就是有活力得,大多数居民应当居住在高层住宅内 D.中心区应当至少由三层交通干道组成:地下走重型车,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 于快速交通 7.下列关于城市发展得表述,不准确得就是() A.农业劳动生产率得提高有助于推动城市化得发展 B.城市中心作用强大,有助于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得均衡发展 C.交通通讯技术得发展有助于城市中心效应得发挥 D.城市群内各城市间得互相合作,有助于提高城市群得竞争能力 8.下列关于城市空间布局得表述,正确得就是() A.城市轨道交通线、地面公交干线应当与城市主干路组合,形成城市交通走廊 B.城市街区内应当有多种不同功能,保证居民能够就近就业 C.城市居住地得布局应充分考虑小学得服务范围,避免学生穿越城市主干路 D.城市中心区土地价格昂贵,应该鼓励各地块进行高强度开发

交通规划原理试题知识讲解

交通规划原理试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二学期 《交通规划》考试试题(A 卷) 课程号:06116303 考试方式:闭卷 使用专业、年级:交通工程2005 任课教师:于景飞 考试时间: 备 注: 一、选择题(共7题,每空2分,共14分) 1.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D) A 流水 B 下雨 C 刮风 D 驾车兜风 2.劳瑞模型土地利用活动的主体不包括(D) A 基础产业部门 B 非基础产业部门 C 住户部门 D 人口 3.社会停车场用地属于(B) A 对外交通用地 B 道路广场用地 C 市政工业设施用地 D 仓储用地 4.对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D() A 各部分可达性均等 B 网络可靠性较低 C 网络空间行驶简单 D 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 5.(A)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 生成交通量 B 发生交通量 C 吸引交通量 D 全不是 6.(C)没有完整的OD 表也可以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A 重力模型法 B 最大熵模型法 C Furness D 介入机会模型 7.当人们购买家庭轿车的比例趋于平均化后,职业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逐渐(A) A 减弱 B 增强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11 题,每空1分,共16分) l.引道延误为引道 .实际行驶时间(耗时), 与引道 自由行驶(畅行)时间之差。 2.老瑞模型是决定就业数和 住户人数 的分布模型 3.已知l 、2、3小区至路网的最短距离为20、30、10,则道路网的可达性为 20 4. 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5.在OD 表中,每一行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每一列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 6.Logit 模型假设径路的随机误差相互 (填独立或相关)。 7.出行 以住户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出行 以土地利用的形态为主。 8.某市规划面积300km 2,建成区面积lOOkm 2,现有道路总长350km ,规划再建150km ,则城市道路网密度为 km /km 2。 9. 交通流分布能够较好的反应网络的拥挤性。 生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______ ________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试卷须与答题纸一并交监考教师…………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

交通设计期末复习题+答案

一、综合题 1.画图说明交叉口空间设计的范围与组成(参见交通设计课本图5-11) 2.简述交叉口交通设计的内容;交叉口进口车道数的确定要考虑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其中供给和需求分别指什么? 交叉口交通设计包括交通空间设计和信号控制方案设计。交叉口交通设计是根据交叉口几何条件、交通流状况以及周围的环境等,确定交叉口各种交通流的合理通行空间、通行权及其通行规则,使交通流运行安全、有序,交叉口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需求指设计交通量和与路段车道数相匹配所需要的进口道车道数。供给:根据初步确定的单车道宽度,进口道机动车道总宽度和所能提供的进口道车道数。 供给与需求不能平衡可以采取的措施: 包括调整道路横断面相关元素的尺寸和交通管制。例如加大道路中心线的偏移,压缩出口道和分隔带,缩小单车道宽度,调整横断面的分布,占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拓宽交叉口等。其中,相位的调整也伴随进行。 3.简述平交路口自行车放行方法,以正交的十字形交叉口为例,画图说明时空分离法中左转自行车交通设计的优缺点及其设计要点。 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过路口时的通行权、先行权、占用权要求,平交路口非机动车放行方法有:时间分离法、空间分离法、时空分离法、综合放行法。放行方法的确定关键是路口交通流量中自行车含量的大小。 时空分离法:在路口中间划定—块面积为非机动禁驶区,左转非机动车在区外二次停车待驶,让直行机动车先通过。比较适合用于两相位信号、路口面积大、机动车流量大、非机动车流量大的路口。 优点:减少左转弯非机动车对机动车流的影响。 缺点:要求左转弯非机动车流量不宜太大,以免堵死路口出口引起路口内秩序混乱。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警力进行管理。

交通规划原理历年试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二学期 《交通规划》考试试题(A 卷) 课程号: 考试方式:闭卷 使用专业、年级:交通工程2005 任课教师:于景飞 考试时间: 备 注: 一、选择题(共7题,每空2分,共14分) 1.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 A 流水 B 下雨 C 刮风 D 驾车兜风 2.劳瑞模型土地利用活动的主体不包括() A 基础产业部门 B 非基础产业部门 C 住户部门 D 人口 3.社会停车场用地属于() A 对外交通用地 B 道路广场用地 C 市政工业设施用地 D 仓储用地 4.对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 各部分可达性均等 B 网络可靠性较低 C 网络空间行驶简单 D 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 5.()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 生成交通量 B 发生交通量 C 吸引交通量 D 全不是 6.()没有完整的OD 表也可以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A 重力模型法 B 最大熵模型法 C Furness D 介入机会模型 7.当人们购买家庭轿车的比例趋于平均化后,职业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逐渐() A 减弱 B 增强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11 题,每空1分,共16分) l.引道延误为引道 与引道 之差。 2.老瑞模型是决定 和 的分布模型 3.已知l 、2、3小区至路网的最短距离为20、30、10,则道路网的可达性为 4. 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5.在OD 表中,每一行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每一列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 6.Logit 模型假设径路的随机误差相互 (填独立或相关)。 7.出行 以住户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出行 以土地利用的形态为主。 8.某市规划面积300km 2,建成区面积lOOkm 2,现有道路总长350km ,规划再建150km ,则城市道路网密度为 km /km 2。 9. 交通流分布能够较好的反应网络的拥挤性。 10.Webster 延误公式的适用范围为饱和度取值在 。 11.动态交通分配是以路网 为对象、以 目的开发出 考生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______ __________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试卷须与答题纸一并交监考教师…………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

交通规划期末总结复习试卷试题.docx

-------------精选文档 ----------------- 第一部分交通规划概论及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各要素的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出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目 交通规划的定义:根据交通系统的现状和特征,用科学 标和总体布局和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和措施,确保规划 的方法预测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和交通发展对交通系 期的交通系统的交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满足社会 统的供给要求,确定特定时期的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 经济发展对交通系统的要求。 建设规模和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说方法,以达到 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①交通系统现状点差,②交通系交通需求和供给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 统存在问题诊断,③交通系统交通需求发展预测,④交能、环保的目的。 通系统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⑤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综合 交通规划的分类: 评价,⑥通系统规划方案的分期实施计划编制,⑦通系 1 、区域交通系统规划: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 统规划的实施。交通规划的编制:规划领导小组、规划 管道运输系统的规划,同时包括五大运输方式下的专项 办公室、规划编制课题组。 规划。 指导思想:要有战略高度、要有全局观点、体现可持续2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小城市: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发展观点、符合经济发展要求。 规划。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交通 交通规划的原则:服务经济发展、综合运输协调发展、规划。 局部服从于整、近期和远期相结合、需要和可能相结 交通规划的层次划分:1 、城市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2 、 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区域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 规划的期限:近期1-5年、中期5-15 年、远期15-30 交通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年,最长不要超过50 年。 一、目的:① 服务经济——通过规划使交通系统促进经 第二章、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② 服务国防——通过规划使交 一、交通区划分。 通系统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做出贡献。③ 服务人民——通 定义:由于考虑到交通源一般是大量的,不可能对每个过规划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出行提供方便、快捷、安全、 交通源进行单独研究,所以在道路交通规划研究过程中,环保、经济的交通系统。 需要将交通源合并成若干小区,这些小区称为交通区。 交通规划的任务:通过客观的、实际的、深入的调查、 目的:全面了解交通源与交通源之间的交通流,即将交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一、名词解释(5分*5个= 25)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3.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5..户室比 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 二、单项选择题(4*8=32) 1.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3.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指( b )。 A.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B.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c.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D.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4.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北邮网络学院移动通信试题

北邮网络学院移动通信试题 《移动通信原理及其应用》综合练习题(第六次修订) 选择题 GSM系统采纳的多址方式为() FDMA (B)CDMA (C)TDMA (D)FDMA/TDMA 下面哪个是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优点() (A)频率利用率低(B)不能与ISDN兼容 (C)抗干扰能力强(D)话音质量差 3.GSM系统的开放接口是指() NSS与NMS间的接口(B)BTS与BSC间的接口 (C)MS与BSS的接口(D)BSS与NMS间的接口 4.N-CDMA系统采纳以下哪种语音编码方式() CELP (B)QCELP (C)VSELP (D)RPE-LTP 5.为了提升容量,增强抗干扰能力,在GSM系统中引入的扩频技术() 跳频(B)跳时(C)直截了当序列(D)脉冲线性调频 6.位置更新过程是由下列谁发起的() 移动交换中心(MSC)(B)拜望寄存器(VLR) (C)移动台(MS)(D)基站收发信台(BTS) 7.MSISDN的结构为() MCC+NDC+SN (B)CC+NDC+MSIN (C)CC+NDC+SN (D)MCC+MNC+SN 8.LA是() 一个BSC所操纵的区域(B)一个BTS所覆盖的区域 (C)等于一个小区(D)由网络规划所划定的区域 9.GSM系统的开放接口是指() NSS与NMS间的接口(B)BTS与BSC间的接口 (C)MS与BSS的接口(D)BSS与NMS间的接口

10.如果小区半径r=15km,同频复用距离D=60km,用面状服务区组网时,可用的单位无线区群的小区最少个数为。() (A) N=4 (B) N=7 (C)N=9 (D) N=12 11.已知接收机警敏度为0.5μv,这时接收机的输入电压电平A为。() (A) -3dBμv (B) -6dBμv (C) 0dBμv (D) 3dBμv 12.N-CDMA系统采纳的多址方式为() FDMA (B)CDMA (C)TDMA (D)FDMA/ CDMA 13.CDMA软切换的特性之一是() 先断原先的业务信道,再建立信道业务信道 在切换区域MS与两个BTS连接 在两个时隙间进行的 以上都不是 14.RACH() 是下行信道,是为了保证MS接入,在此信道上申请一SDCCH MS通过此信道申请SDCCH,作为对寻呼的响应或MS主叫登记时接入 用于MS校正频率、同步时刻 用于搜索MS,是下行信道 15.交错技术() 能够排除引起连续多个比特误码的干扰 将连续多个比特误码分散,以减小干扰的阻碍 是在原始数据上增加冗余比特,降低信息量为代价的 是一种线性纠错编码技术 16.N-CDMA码分多址的特点() 网内所有用户使用同一载频、占用相同的带宽 用Walsh码区分移动用户 小区内能够有一个或多个载波 采纳跳频技术,跳频序列是正交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