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四章病因病机辩证一病因辩证
- 格式:ppt
- 大小:606.50 KB
- 文档页数:22
病因辨证一、风淫证候的临床表现1、风邪侵表证:发热恶寒,汗出,苔薄白,脉浮缓2、风邪犯肺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3、风客肌肤证:突发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4、风邪中络证: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歪斜5、风胜行痹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6、风水相搏证:新起面睑肢体浮肿7、风淫证的辨证依据可表现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痰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症。
二、寒淫证候的临床表现1、伤寒证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紧2、中寒证(1)寒邪客肺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
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象为特点(2)寒滞胃肠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3)寒滞经脉: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4)伴随症状: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浮3、寒淫证的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三、暑淫证候的临床表现1、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2、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或昏迷、惊厥、抽搐,舌绛干燥,脉濡数3、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暑淫证的辨证依据: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见症状。
四、暑淫证候的证候分析1、暑与火热的性质同类,但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病机与证候也与一般火热证有一定的差别。
暑证是指夏月炎暑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病理变化。
2、暑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
3、分析(1)由于暑性炎热升散,故见发热恶热,汗出多(2)暑邪耗气伤津,而见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尿短黄等症(3)暑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体困倦,苔白或黄(4)暑闭心神,引动肝风,则见神昏,甚至卒然昏倒、昏迷、惊厥、抽搐(5)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6)暑闭气机,心胸气滞而见胸闷(7)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腹痛、呕恶(8)肺气闭阻,玄府不通,则为无汗、气喘五、湿淫证候的临床表现1、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
《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1.第一节病因辩证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
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
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
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一、六淫、疫疠证候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
六淫的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
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行的特点。
(一)风淫证候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
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
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
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证候。
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斜,强直,抽搐。
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
(二)寒淫证候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
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
中医学病因辨证概述病因就是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对病因的论述,包括疾病的发生和致病因素两方面。
对病因的认识,除从病史中探索外,主要从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辨认,而形成“病因辨证”。
一、疾病就是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
其发生和变化是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人体的内在条件和致病的外在因素,即正与邪的相争。
“正”是指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抵抗力。
“邪”是泛指一切致病因素,阴阳失调是人体正气虚弱、邪乘虚侵入人体所引起,在正与邪两因素中,“正”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致病因素也是引起阴阳失调的条件,如素问中所指“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病因辨证”是根据发病的客观因素和各种发病原因作用于机体后产生不同证候表现的规律性、分析性、归纲、推求病因、辨别证候的属性,所以称为“辨证求因”或“审证求因”。
因不同病因所致的疾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故掌握它对诊断和治疗却有重要意义,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部分。
三、人体正气的盛衰,发病的差异与体质因素、精神状态、饮食习惯、劳逸情况和年龄性别等有关。
体质不同则发病也不同,体质壮实,抗病力强,不易发病,或病多属实证、阳证,治疗转归一般较好;体质虚弱,抗病力弱则易发病,病多属虚证,阴证,治疗转归较差,体质的强弱与先天禀赋有关,但后天的锻炼也是重要的因素。
精神状态、情志变化可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和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影响。
饮食习惯对发病有一定影响,如饮食不节、过度,暴饮暴食则伤脾胃而致伤食或食滞;过食生冷易损脾。
有阳气而致腹痛、泄泻;过食辛辣、油腻,易生湿热、生痰;饮酒过量,易生湿热,伤人气血。
劳逸失常也是影响发病的因素,坚持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气血充盛,抵抗力强,不易生病,华佗说:“边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自不生”。
但持续性过度疲劳则伤气,即所谓劳则伤气。
病因辩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病因辨证概述(一)病因:病因是中医病证的起因和发生之原因。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
在病因中,“外感”、“内伤”、“情志”和“饮食”是中医辨证的四大基本病因范畴。
其中,“外感”是指外邪侵袭所致的疾病,“内伤”是指内伤情志所致的疾病,“情志”是指情感所致的疾病,“饮食”是指饮食不节所致的疾病。
(二)病机:病因导致体内的生理功能失常、组织结构损伤、内环境紊乱,从而形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称为病机。
病机包括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津液精微的生成运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病因辩证:病因辩证是指通过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因与病机的关系,辨别出疾病的病因,从而对疾病进行分类和确定病因特点的诊断方法。
病因辩证主要包括四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情志病因、饮食病因。
二、外感病因辩证(一)概述:外感病因是指因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外邪包括寒邪、暑邪、湿邪、燥邪、风邪等。
外感病因主要表现为表证,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等。
(二)病因分析及辩证要点:1. 寒邪:多因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停留、穿着不合适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恶寒重、发热轻、疼痛缓解等。
2. 暑邪:多因在炎热环境中暴晒或剧烈运动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恶寒轻、发热重、疼痛明显等。
3. 湿邪:多因潮湿环境居住或淋雨受湿引起。
辨证要点为身重困倦、头晕目眩、胸闷痰多等。
4. 燥邪:多因气候干燥、居室干燥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喘咳干燥、嗓子疼痛、便秘尿短等。
5. 风邪:多因气候风大、吹风受凉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头痛脖子疼、四肢酸痛、恶风怕冷等。
(三)治疗原则:外感病因辩证的治疗原则为解表祛邪,根据病情寻找治疗方法。
三、内伤病因辩证(一)概述:内伤病因是指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引起的疾病。
内伤病因主要表现为里证,如消瘦、气短、倦怠、食欲不振、口干等。
(二)病因分析及辩证要点:1. 情志失调:多因郁怒伤肝、喜乐伤心、思虑伤脾、恐惧伤肾等引起。
病因辩证知识点总结一、病因的概念所谓病因,就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1. 病因的分类(1)外因——指那些在人体外界引起并直接影响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因素。
例如,风、寒、暑、湿、燥、火、湿热等;(2)内因——指人体内在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等;(3)其他外因——还有异常的生活习惯,如生活饮食不规律、过量劳累、情志不遂、毒物、放射线等。
2. 病因与发病的关系病因和发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病因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使个体处于有病倾向的状态,当条件成熟时,疾病就发生了。
3. 发病的必要条件(1)人体处于一定的病变易感状态;(2)必要的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
二、病因的辨析病因辨析主要是辨明病因的性质、特点和轻重缓急,以确定治疗的重点。
1. 病因的性质(1)外感因素——指外感六淫邪气。
如感受风寒、风热、风湿、湿热、燥热;(2)内因素——指体内因素以及饮食、情志造成的病因;(3)其他因素——指放射线、化学药物等特殊因素。
2. 病因的特点(1)发病原因的一定性质;(2)发病原因对人体的不同影响;(3)发病原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3. 病因的轻重缓急(1)导致急病的病因;(2)致病较重的病因;(3)多因共病的病因;三、病因辨证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病因密切相关,病因辨证是初步判断疾病的本质在何处,疾病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在何处。
1.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1)病因和病机具有连续性;(2)病因决定病机;(3)即使相同的病因,也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理。
2. 病因与证候的关系(1)病因的辨明对指导证候辨析起着重要的作用;(2)病因决定证候的性质与变化;(3)病因之间可以相互联系,、影响和转化。
四、疾病的病因辩证治疗1. 病因辩证与治疗原则(1)辨明病因为防,辨明病机为治;(2)疾病的治疗要从病因着手,改变病因,以消除病机;(3)不同病因的疾病应有不同的治疗措施。
2. 风寒病因辩证治疗(1)辨证要点:强调风寒的致病特点;(2)治疗原则:以祛风散寒为主;(3)常用方剂:麻黄汤、小柴胡汤等。
中医诊断学如何辨识病因病机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准确辨识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原因和内在的病理机制,只有清晰地把握这些,才能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方向。
病因,简单来说,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病因可以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以及其他病因等几大类。
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和疠气。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而数变,比如常见的感冒,很多就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
寒邪易伤阳气,凝滞收引,像冬天容易出现的冻疮,往往就是寒邪的作用。
暑邪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的特点,中暑就是暑邪致病的典型例子。
湿邪重浊、黏滞,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很多关节疼痛、肢体沉重的病症都与湿邪有关。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秋天的时候,很多人会出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这多是燥邪的影响。
火邪炎热燔灼,易扰心神,生风动血,比如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常常是火邪作祟。
疠气则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比如古代的瘟疫。
内伤病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致病,但如果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
比如过度的愤怒会伤肝,过度的喜悦会伤心。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
暴饮暴食、饥饱无常会损伤脾胃;食用不洁食物容易引发肠道疾病;长期偏好某种食物,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甚至引发疾病。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则会使气血运行不畅。
病理产物性病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反过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它可以随气流行,停滞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引起多种病症。
瘀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很多疼痛、肿块、出血等病症都与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