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界 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7.37 KB
- 文档页数:1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2年版)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最新版,于2012年3月底正式发行出版。
如有怀疑,可打北大图书馆电话(010)62753195咨询核实。
从1992、1996、2000、2004、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出版过五版,主要是为图书情报部门对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估与订购、为读者导读提供参考依据。
为了及时反映中文期刊发展变化的新情况,编者开展了新一版核心期刊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认真总结了前五版的研制经验,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评价软件、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评价方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力求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准确地揭示中文期刊的实际情况。
本版核心期刊定量评价,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9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及文摘刊物达60余种,统计文献量达221177余万篇次(2006至2008年),涉及期刊14400余种。
本版还加大了专家评审力度,8200多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评审工作。
经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0余种核心期刊,分属七大编73个学科类目。
该书由各学科核心期刊表、核心期刊简介、专业期刊一览表等几部分组成,不仅可以查询学科核心期刊,还可以检索正在出版的学科专业期刊,是图书情报等部门和期刊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第六版)一共分七篇:第一篇: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第二篇:经济类;第三篇:文化、教育、历史类;第四篇:自然科学类;第五篇:医药、卫生类;第六篇:农业科学类;第七篇:工业技术类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研究报告1.中国社会科学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学术月刊4.中国人民大学学报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9.复旦学报。
26数字传播 第1卷第2期如何才能写出好新闻呢?本文认为,“顺手牵羊”也能“牵”出好新闻,但笔者所说的顺手牵羊并不是对别人新闻作品的“拿来主义”,而是通过对其他新闻作品以及各类信息的深入挖掘、深入分析和掌握研究,找出新闻点,并运用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新闻线索,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采访工作,进而通过一个小小的“点”扩大到“面”,切实通过顺手牵羊“牵”出好的新闻作品。
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想真正通过顺手牵羊“牵”出好新闻,应当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具备深入实际的能力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想“牵”出好新闻,首先必须具备深入实际的能力,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在落实“走转改”方面取得突破,进而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牵”出更多的好新闻。
比如笔者在开展新闻工作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找出好的新闻线索,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并且与广大老百姓进行深入地接触,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并且注意倾听。
基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经常会出现很多闪光点,哪怕不经意的一句话,笔者都十分在意,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好的新闻线索,通过深入地调查和采访,最后形成好新闻。
因而,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具备深入实际的能力,这是“牵”出好新闻的重要基础,广大新闻工作者对此一定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且通过自身的实践和锻炼,在落实“走转改”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新闻亮点,这也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要求。
二、具备敏锐洞察的能力广大新闻工作者由于职业需要,很多都具有一定的洞察力,但也有一些新闻工作者的洞察力不够敏锐,因而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会错失很多机会,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很多新闻记者缺乏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中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导致其洞察力不强。
要想“牵”出好新闻,还要求新闻工作必须具备敏锐洞察的能力,能够以小见大、以少见多,并且能够通过点滴的小事发现涉及全局的大事。
比如当前有很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很多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尽管事先已经做出了具体的安排,但在采访过程中由于善于发现问题,发现了重大的新闻线索,尽管与自己事先的安排无关,但也会给予高度重视,并且进行深入采编,最后形成了好新闻。
第12卷第2期2021年01月Vol.12 No.2January 202135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品牌活化战略下北京老字号IP 形象的塑造及延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YTB016中国元素在中国品牌海外传播中的效果研究——以华为优兔视频为例王妤今,李萌,林刚(北京工商大学 传媒与设计学院,北京 100048)摘要:中国元素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中国品牌海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华为品牌很早就开始在优兔上运用中国元素进行海外传播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从品牌传播效果评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核心要素来看,许多海外消费者不仅能够辨认出视频中的中国元素,积极观看视频,还会进一步了解华为品牌与中国文化。
分析华为品牌的传播案例,未来中国品牌在海外传播中,应强化中国元素的存在感,丰富中国元素的内涵,还要注重中国元素和视频内容的关联。
关键词:中国元素;中国品牌;海外传播;传播效果;华为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035-02一、引言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品牌形象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与国家形象叠映在一起。
从文化功能层面来讲,品牌传播不仅是企业扩大影响力的一种手段,还肩负着国家文化传播的责任。
近年来,科技文化企业可以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最后一公里”,以自己最满意的产品,直接抵达海外消费者,加深其对中国形象的友好认知[1]。
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中,挖掘中国元素也是推动中国软实力发展的有效途径[2]。
本文以华为在国际社交媒体优兔网站中的传播活动为例,研究含有中国元素的视频在海外市场取得的效果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描述本研究通过互联网平台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来自美国、俄罗斯、缅甸等31个国家的150位人员为样本,向其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5份,问卷有效率为96.7%。
拉斯韦尔5W模式探源国际街闻界2008.10传括李研穷【文章编号」l(X)2一5685(2(X)8)10一0037一04拉斯韦尔SW模式探源口商海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武汉.43(X)73)[摘要]拉斯韦尔SW模式是影响经脸传播学派的重要学说之一,但时它的形成情况进行专门研究的尚不多见。
本文从文献分析入手,时它的形成过程做出了详尽的考察,弄清了它的来龙去脉,阐明了它与拉斯书尔的政治学说和宜传研究之间的联系,刘正了关于SW模式的一些误解,并在其体的时代背景中分析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拉斯书尔;SW模式;宜传;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1G206[文献标识码』A加拿大传播学者巴克斯顿(williarnBuxton)根据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有关档案文献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拉斯韦尔模式起源的最新见解,认为这一模式的真正作者并非拉斯韦尔本人,而是研讨班的召集人约翰·马歇尔(JohnMaI’shall)。
证据是在马歇尔所留下的个人记录中就已经形成了非常接近于SW模式的说法。
在对传播研讨班成员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时,马歇尔这样写道:分析一项给定的传播活动的效果……涉及到回答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对谁说的”。
为综合效果研究的各个独立发现,研究者必须将某个时刻及之前通过各种媒介“说了什么”与“正在说什么”联系起来。
最后,他还必须把“说了什么”同“谁说的”联系起来,如果可能的话,还应把传播者的意图也考虑进去。
!’!这段话写在1940年,时间比拉斯韦尔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要早,所以巴克斯顿认为马歇尔才是SW模式的真正作者。
巴克斯顿在做出上述推论时出现判断错误。
马歇尔可能只是记录下了研讨班成员的发言而并非他自己的独立见解。
况且,即便研讨班提出了SW模式,但那也只是它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对拉斯韦尔本人来说,SW模式有着属于他自己的个人起源。
SW模式的早期表述作为传播学的早期研究者,拉斯韦尔是从宜传分析开始其传播研究的。
拥抱变化成就自我的事例采访钟智锦时,她正在反复打磨着教学PPT,为下午大一新生的《传媒文化与社会》课做充足的准备,力求每个知识点都能给学生们讲透,让学生们爱上这门新闻传播学这门学科。
正是这种十年如一日对教学科研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让这位青年学者迅速成长。
2009年钟智锦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当师资博士后,三年后便晋升为副教授,2018年成为教授,并任职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角色的变化让她的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她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用勤勉和乐观拥抱变化、发现新的自我。
”追求学术理想的人生转型1996年,钟智锦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专业。
研究生毕业后,她在一家出版社做了三年的图书编辑,《追风筝的人》是她策划编辑过的最有名的一本书,也是她最喜欢的一本书。
由于对新闻传播学科的热爱和学术生活的向往,在出版事业的上升期,她选择辞职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读博深造。
“我一直很喜欢新闻传播这个学科,当年刚去北大读书时,还没有新闻传播学院,读博的时候毫无悬念选择了这个方向。
”在香港读博期间,网络游戏行业蓬勃发展,钟智锦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现象,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与此前很多学者研究网络游戏中的“游戏暴力”“游戏上瘾”等方面不同,她研究的是“网络游戏中的社会行为”,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对前沿的方向。
2009年,她完成了英文博士论文,并将其修改后发表在SSCI刊物上。
博士顺利毕业后,钟智锦进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当师资博士后,一边上课,一边做科研。
短短三年时间,凭着勤奋认真的工作风格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她不仅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和出站报告,还在SSCI、CSSCI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由于学术成果和教学能力突出,博士后一出站,钟智锦便晋升为副教授,并于2012年入选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
2018年,钟智锦正式获评中山大学教授。
在中山大学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家国情怀的熏陶下,钟智锦的学术旨趣也渐渐转型。
[收稿日期] 2002-03-26[作者简介] 周小普,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文章编号] 1002-5685(2002)03-0029-07法国国家电视台综合频道节目给我们的启示t 周小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摘要] 法国电视二台是法惟一全国性国有综合电视频道,它的特点是新闻节目少而精,专题节目针对性强,游戏节目多,节目内容综合度高,各种节目设置考虑多数受众的接收需要,注重其公益性和对社会的良性作用。
在专业技能上,其节目的表现形式运用恰当,演播室布置雅致、多样,主持人与节目风格谐调一致。
对我国众多的综合频道节目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法国国家电视台;综合频道;电视节目[中图分类号] G20612[文献标识码] A法国电视二台是法国国家电视台,它于1963年开播,是法国的第二家电视台,比1945年10月1日起从埃菲尔塔发射台正式播放节目的法国电视一台(TF1)晚了18年。
它于1967年率先播出了彩色节目(SEC AM 制式)。
它原名天线电视二台(Antenne2)A2),1992年9月改为现名)))法国电视二台(France2)F2)。
在它的运营资金来源中,广告与受众缴纳的收视费几乎各占一半。
1998年每户法国家庭交纳的收视费为735法郎,其中143法郎给与电视二台,占收视费的1915%,这部分收入占到二台运营资金总额的45158%,政府投入占1199%,公共资金投入共达47157%¹,所以说电视二台是国有公共电视台。
1996年8月,法国文化部长德斯特布拉迪公布了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基本构想,确定了法国电视二台在公共广播中的核心地位。
1986年,法国电视一台和国家通讯社)))法新社都私有化了,这一年巴黎还开办了有线电视系统,拥有15个频道,法国电视开始了多元化改造,体制改革促成了广播电视竞争的局面。
目前法国共有六家无线电视台:一台(TF1)、二台(F2)、三台(F3)、新频道电视台(Canal+)、第五台(TV5)、都市六台(M6),其中,三家是公共台(二、三、五台),另外三家是商业台,它们之间的竞争一直很激烈,电视一台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重返部落化:结绳记事的传播模式、机理与功能探赜林凯 谢清果摘要结绳记事是史前时代乃至文明时代一些少数民族的原始部落中都曾存在过的一种古老的信息记载和传递方式,具有明显的情感交往功能。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本文认为其传播模式是通过绳结这种体外媒介来构造意象,传者的“意”通过绳结创设成“象”,他者通过“象”的解读来获取信息、交流情感。
其内在传播机理则是绳结传播者通过触觉计数将自身沉浸于记忆情境中,并通过口语讲述、身体展演、情感抒发等方式来传递信息和情感,而他者则通过打通身体的各个官能,让感官达到整合、平衡、和谐的状态,进而获得通感式体验,由此达到对信息的认知和情感的共鸣,这是一种身体与情感交融的内在传播机理。
在结绳记事的这种“具身传播”中,个体与外界建立联系,构筑了关系网络,形成了具有特定交往逻辑的部落社会。
关键词结绳记事、意象、触觉计数、情感交往、部落化作者简介林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电子邮箱:linkai0596@。
谢清果(通讯作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电子邮箱:weirai2002@。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华夏文明传播的观念基础、理论体系与当代实践研究”(编号:19BXW056)成果之一。
Returning to Tribaliz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cation Mode, Mechanism and Function of Knotting CordLIN Kai XIE QingguoAbstractKnotting cord is an ancient way of recording and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that existed in159some primitive tribe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prehistory and even civilization, and has obvious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its mode of communication is to construct images through knots—an in vitro medium.The “intention” of the predecessor is created into “images” through the knots, and the others obtain information, exchange of emotion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images”. The internal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is that the knot communicator immerse himself in memory situations through tactile counting and transmits information and emotions through oral narration, physical performance, emotional expression, etc., and then by opening up the various faculties of the body, the others make the senses reach a state of integration, balance, and harmony, and then obtain a synaesthetic experience, thereby gaining the cognition of information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this is an internal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embody communication” of the knotting cord, individuals establish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build a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and form a tribal society with a specific communication logic.KeywordsKnotting cord, image, tactile counting, emotional interaction, tribalization AuthorsLin Kai is a PhD student at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of China. Email: linkai0596@.Xie Qingguo (corresponding author) is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of China. Email: weirai2002@.This article is on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under the general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ation of China in 2019 “Research on the Conceptual Basi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Huaxia 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 (Project ID: 19BXW056).一、前言结绳记事是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创设的一种记事方法,人类用来帮助记忆、交流思想(汪宁生,1981),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
[收稿日期] 2001-04-25[作者简介] 陶鹤山(1966-),男,江苏武进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博士。
[文章编号] 1002-5685(2001)04-0067-04第三人效应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视角□陶鹤山(南京大学,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人效应理论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新内容,已经在西方传播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受众普遍认为大众传媒对其他人的影响要比对自己的要大;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第一人效应和第三人效应之间还存在着某些矛盾之处,这集中体现在“互有差异的认知”这个概念上。
这个理论对于解释目前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第三人效应 传播效果 认知倾向[中图分类号] G 206 [文献标识码] A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界在对传播效果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第三人效应理论。
这个理论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W.P.Davis on )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载《公共舆论季刊》第47卷,第1-15页)中提出。
他认为第三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在近十多年来国外的一些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刊物上,有许多学者以此为主题,对传播效果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可以说这个理论促进了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因而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第三人效应理论的内容戴维森通过分析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战方面的事例,提出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应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
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应,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来说,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第三人。
美国水门事件揭发人深喉是谁水门事件又称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而水门事件的揭发人没有留下名字,只留下一个绰号“深喉”,下面是由为你提供的美国水门事件揭发人深喉是谁的详细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美国水门事件揭发人深喉是谁他令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74年黯然离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下台总统”。
30多年来,他没有名字,只留下一个绰号“深喉”(DeepThroat),供人猜想。
对于大部分在世的美国人来说,1972年的“水门事件”渐渐淡去,而揭开美国政府这桩丑闻的关键人物;;“深喉”究竟是谁,直到2005年5月31日方才揭晓,填补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空白点。
当地时间5月31日下午,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北部郊外住宅区。
《华盛顿邮报》证实原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二号人物马克;费尔特(MarkFelt)“就是“深喉”的消息传到这里,费尔特的邻居们奔走相告,雀跃不已。
大批记者迅速聚集到费尔特门前草坪,踩坏了院子里的花草,小区街道阻塞一时。
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左)和卡尔;伯恩斯坦费尔特的外孙尼克;琼斯向媒体发表讲话,称外公为“英雄”和“爱国者”。
30分钟后,面对草坪的门打开,身穿黑色薄毛衣、满头白发的费尔特,在女儿陪伴下依靠金属支撑架,缓缓走出。
闪光灯一通猛闪,费尔特抱以开心笑容,并做出一个有力的大拇指向上动作。
邻居中,不乏前总统尼克松的支持者,但他们仍褒奖费尔特能够站出来说真相。
“我不认为他是英雄,也不认为他是个诽谤者。
我想他按照他认为适当的手段履行职责,”邻居罗纳德;菲奥里对美联社记者说,“但是我很高兴他在去世之前说出来,美国人应该认识他。
”与费尔特为邻近20年的吉姆;贝克说,“他显示了勇气,我希望他成为其他人的榜样,继续民主进程,监督政府。
”就连12岁的小邻居、与费尔特一墙之隔的乔希;希基似乎也懂事了,他询问大人:“他就是那个让尼克松丢脸的人吗?”然而也有人指责,费尔特曾经要求在其死后才公开秘密,如今为了获取金钱开口。
国际上有一句名言:“20世纪是美国世纪”。
那是美国杂志大王亨利・R・卢斯(HenryM.Luce,1898-1967)于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在他的《生活》画报上发出的宏论,尽管今天争议颇多,但是平心而论,如果我们读了那篇洋洋洒洒的长文,恐怕不会认为它全然言之无据。
我们也会自然地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果有一个所谓的美国世纪,那或许也有一个所谓的美国媒体世纪,而这个媒体世纪中有一个今天为世界其他国家仿效的新闻杂志———卢斯的《时代》周刊。
我们知道,公民社会是国家和私人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结社)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公民社会作为一个独立于国家之外的领域,是美国政治实践和社会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公民社会的典型,正如大社会学家、《新闻周刊》撰稿人丹尼尔・贝尔说过:“美国社会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公民社会”[1]。
美国新闻界目前处于错综复杂的多元化媒介生态格局。
尽管如此,作为制衡政治国家的公共领域,一些共同的脉络将它们连结在一起,这些脉络主要表现为:(1)美国新闻业是一个企业。
(2)美国新闻业基本上不受政治约束;主流媒体一般置身于意识形态之外。
(3)这一行业自视为公众的代表,发挥着“政府监督者”和“民众情报员”的作用。
以上分析大体适用于世界上最成功的新闻杂志《时代》周刊及其巨大的影响力。
从经济上说,经营平面媒体的《时代》和时代公司的营业额与真正的大企业无法匹敌,但是《时代》作为时代公司的旗舰、时代公司作为世界第一大传媒集团时代—华纳公司的旗舰决不是“小马拉大车”,而是《时代》和时代公司不能仅仅从经[文章编号]1002-5685(2006)08-0011-06从六任总编看《时代》周刊的演变□展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尝试根据美国《时代》周刊所属的时代公司前后六任总编辑的理念和作为,来分析《时代》83年来的发展变迁历程,将这个常盛不衰的历程划分为大致均等的两个时期,即前40年的卢斯时期和后40年的后卢斯时期,其间经历了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兴起和冲击,以及新闻媒体公司化、集团化的影响。
新闻专业课程指南目录(2010级)现代媒介概论 (2)媒介技术(一) (3)新闻理论 (4)新闻媒介管理 (5)传播学概论 (6)新闻信息处理方法一(新闻采访学) (7)媒介技术(二) (8)新闻伦理学 (9)新闻信息处理方法(二)(新闻文本写作) (10)新闻信息处理方法三(社会调查方法) (11)新闻信息处理方法(四)(新闻编辑学) (12)新闻传播史专题研究 (13)经典影视作品专题研究 (14)现代沟通艺术 (15)纪录片制作 (16)新闻舆论学专题研究 (17)西方新闻媒体专题研究 (18)新闻侵权专题研究 (19)媒介融合技术 (20)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20)广告策划与方案 (21)财经新闻报道 (22)新闻报道策划 (22)法治新闻报道 (23)文体新闻报道 (24)新闻传播法实务 (25)媒介运营案例分析 (26)新闻伦理案例分析 (27)媒介经济前沿问题研讨 (28)文化产业前沿问题研讨 (29)现代媒介概论课程编号: 307060213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Modern Mass Media先修课程:无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姓名: 许冬生、王永亮等周学时: 3总学时: 45学分:3所属领域:内容简介: 本课程系新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
课程按照不同媒介技术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为序,讲授图书、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媒介的发展历程、媒介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介绍代表性的中外媒介理论。
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从媒介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互动关系出发,探究当前传播格局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并分析未来媒介的发展趋势。
课程还将通过广泛的媒介调研作业和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媒介的传播特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媒介素养。
教师简介:许冬生,女,助教,中国传媒大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在读。
研究领域:中外媒介理论与实践,媒介制度。
王永亮,男,1970年生于山东,讲师。
[收稿日期] 2004-02-02[作者简介] 马少华,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编号] 1002-5685(2004)04-0073-05中国早期时政期刊新闻信息的形式发展t 马少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摘要] 新闻传播的进步,以及特定传播形态和手段的规律性,都离不开历史中的传播实践者一点一滴具体的经验积累与沉淀,后者正是前者的实现和展示过程。
本文对中国早期新闻性期刊对新闻信息编辑方法的尝试及其形式演进作了了一定程度的归纳和梳理,希望有助于理解当代新闻期刊的内在结构规律。
[关键词] 早期时政期刊;新闻信息形式[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报纸以揭载新闻为主,而杂志以揭载评论为主0,这是戈公振先生5中国报学史6区分报纸与杂志的标志¹。
但时政性杂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离不开作为事实信息的新闻内容,只是其文体和编辑处理形式与报纸不同。
追寻早期时政期刊新闻处理方法的发展演变,对接当今期刊的新闻处理方式,可以看到一个完整业务发展脉络,也可以显现新闻性期刊的一些业务规律。
记事栏目的产生在近代早期一个发展阶段里,报纸与杂志并没有明显的形态区别。
这同样表现在呈现出报纸与杂志并没有不同的运作规律和编辑方法。
这是新闻业发展初期合乎规律的现象。
这种现象,表现在事实信息的处理方面,就都是简单罗列。
5益闻录6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是传教士在中国办的,办刊时间长达几十年。
早早期5益闻录6中的事实性信息,就是互不相干的凌乱汇集。
除了/谕旨恭录0/京报照录0等这些代表消息来源的栏目分类外,基本上没有以事实分类的栏目,更没有以文体分类的栏目。
比如1883年8月25日第二百八十四号的的目录中,直接刊出/汉江耗乱0、/斯文被辱0、/一击而毙0、/时疫流行0、/和议传闻0、/越南要电0、/俄罗斯考略0,,这里面既包括一般的市井新闻,也包括军国大事、国外知识,都在一个层面上展示,甚至一起刊登在杂志的封面上。
浅谈如何树立主持人的主体形象摘要:主持人形象对其所主持的节目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树立主持人的主体形象,有利于主持人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其主持节目质量的提高。
主持人主体形象的树立,应当从形象设计定位,塑造语言风格,人文关怀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主持人主体形象语言一、找准正确的形象设计定位正确定位主持人的形象设计,从宏观角度看,就是要明确主持人在社会中的公众形象,从微观角度看,是指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中的具体形象。
对于形象,是主持人展现给观众的整体形象,既一个主持人在主持具体节目中的言谈举止、思想感情给观众的整体感官印象。
主持人是沟通节目与观众的中介,他的作用在于它缩短观众与传播者的心理距离,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只有全面了解节目,正确的分析自己才能做到与节目相融合。
主持人在具体节目中的形象定位,首先要准确把握所主持节目的定位,设计合适的风格特点;其次要了解节目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心理;最后,在了解节目的同时完整地理解自我,找到自己相对于这个节目的特殊优势,以及缺陷和不足,结合前面的认识,强化自身优势。
二、塑造个性化语言风格语言是主持人传播信息,交流感情,展示性格最重要的载体。
主持人逻辑严密,幽默风趣,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更能勾起观众对节目的兴趣,对于树立主持人的主体形象具有更好的效果。
1. 语言富有逻辑性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讯息的传播者,必须具备观点明确,思维缜密,有独到的视角,语言组织严谨有序的语言能力。
一般而言,电视节目主持人在通过系统的语言训练后,会具备语流连贯流畅,语脉清晰明了,语态得体,语技扎实熟练的特点,评析时事和社会现象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
这对于主持人主体形象的塑造显得十分重要。
如在 1998 年的“隐私热”中,白岩松在主持《面对面》时做了一期《隐私热另说》的谈话节目,节目中白岩松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风格。
他是通过这“几点想法”的确说出的是老百姓关心的,感兴趣的,又是说不出来的。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的基本,但的确,他的逻辑是为了让受众更理解。
新闻翻译中的态度分析——以CGTN微信公众号外国网友评论翻译为例发布时间:2022-07-13T03:19:11.73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5期3月作者:李平凡[导读] 新闻翻译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生产过程也反映了新闻机构的态度和立场。
李平凡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新闻翻译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生产过程也反映了新闻机构的态度和立场。
本文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重点对CGTN微信公众号新闻中外国网友评论翻译的态度调整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CGTN报道硬新闻时更多使用外国网友评论翻译作为新闻素材;通过增译、省译等具体的翻译方法,外国网友评论的态度增强或减弱;产生态度调整的原因是CGTN的角色定位、新闻目标受众人群、新闻的新媒体发布平台以及新闻机构所代表的立场。
关键词:新闻翻译;评价理论;态度;新媒体平台“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李良荣,2001:24)。
但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新闻记者容易在报道时参杂个人的主观感受;在新闻翻译中,译者不仅仅是在文字层面上翻译,而是进行了一定的“编辑处理”,对新闻进行了评价。
一、引言随着新媒体日益发展,web2.0时代的翻译活动已经逐渐凸显出及时性、互动性的特点。
2011年推出的微信早在2013年月活跃用户就已超过3亿,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也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途径(Harwit, 2017)。
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面向全球观众报道世界新闻,其微信公众号也会使用外国网友评论翻译作为新闻素材报道双语新闻。
评价理论主要关注评价,即评估文章态度以及传达给读者的情感强度和价值来源等(Martin&Rose, 2003: 22)。
本文以CGTN微信公众号中的外国网友评论翻译为研究对象,结合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CGTN什么情况下会使用网友评论翻译进行新闻翻译?(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翻译现象?二、理论框架Susan Bassnett 2004年开始在“华威项目(Warwick Project)”中研究国际新闻及翻译。
《国际新闻界》创刊于1961年,月刊,是由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学综合性学术期刊。
据2019年6月期刊官网显示,《国际新闻界》编辑委员会拥有编委21人、主编助理3人,
设社长1人、副社长1人、主编1人、副主编2人、编辑部主任1人 。
据2019年6月18日中国知网显示,《国际新闻界》总被下载3864158次,总被引53386次,
出版文献共6462篇,(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282,(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492 。
据2019年6月1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国际新闻界》载文量为3045篇,基金论
文量为700篇,被引量为351次,下载量为28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1.14
栏目方向
• 主要栏目
《国际新闻界》主要设有当代传播业、新闻业管理、网络传播、传播学论坛等栏目 。
• 读者对象
《国际新闻界》主要读者对象是面向新闻工作者、新闻专业师生等 。
• 报道内容
《国际新闻界》主要报道研究国际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介绍国际新闻人物,
报道热点问题,并对重大新闻事件作背景分析 。
人员编制
据2019年6月期刊官网显示,《国际新闻界》编辑委员会拥有编委21人、主编助理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