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诊断与突破训练: 古典诗词情感分析(含答案)

高考语文诊断与突破训练: 古典诗词情感分析(含答案)

高考语文诊断与突破训练:    古典诗词情感分析(含答案)
高考语文诊断与突破训练:    古典诗词情感分析(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诗中有真情乃需细品评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提高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答题能力。 2.学会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的情感,学会分析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述。 二、知识链接 1.离愁别绪 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旅途中的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别绪是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或抒写劝勉、鼓励、安慰之情。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2.咏史怀古 形式标志: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凭古吊今、怀古伤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3.山水田园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山水田园诗意境、风格常用术语:淡泊、浅淡、闲逸、深远、冲和、清明、朗润、清朗、幽深、幽静、恬淡 4.边塞战争 以描写边塞雄伟奇绝风光和战争为主题,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出现以下字眼常常是边塞战争诗歌:金河、玉(门)关、青冢、轮台、龟兹、黄河、黑山、楼兰、羌笛、阴山、孤城、疆场、沙场、燕山、匈奴、无定河、塞下、狼烟、、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李广(飞将军)、龙城、烽火 边塞诗歌风格常用术语:雄浑、恢弘、雄伟、浩瀚、雄伟、辽阔、壮美雄奇、苍劲、高远、悲壮、豪迈。 5.咏物诗 常与言志连在一起,描写一个事物,通过对此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理想。即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1 / 4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生活杂感 2 / 4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 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 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 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 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 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 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 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2007年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 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 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 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 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 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07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 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 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 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 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 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2007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

思想感情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 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 (二)分析思路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2)抓意象、意境;(3)抓诗眼、关键词;(4)懂典故;(5)懂手法。 【思想情感分类1】 1、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2)寄托哀思。(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思想情感分类2】 1、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兵车行》。(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

高考诗歌思想情感及其规范答题

高考诗歌思想情感及其规范答题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且每年必考。 一、诗歌的情感类型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我们在鉴赏一首好诗时,总是跟随着诗的形象、意境,并被其吸引和感染,因而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反应。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情感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等。 二、抓住诗歌情感的方法 1.从内容和意境来体味诗歌情感 古人云,诗者,不过“情景两端”。古诗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来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阅读古诗时,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画面的色调,来体味其情感。诗歌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乐景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但有时也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 2.从体裁上来抓住诗歌情感 正像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题材一样,古典诗歌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上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所选题材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掌握诗歌一般种类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整体理解诗歌,体味诗歌的情感。比如咏怀诗多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咏史诗多感叹昔盛今衰,缅怀物是人非;边塞诗多表达对战争厌恶,对家乡人民、亲人的思念;咏物诗多咏物言志,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山水田园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在清新如画的山水风光中,多表达了作者的志趣追求,等等。 3.“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如2004年福建省高考诗歌鉴赏朱淑真的《秋夜》中作者的孤寂情感从诗歌表面信息中是很难分析出来的。但是假如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就能够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了。朱淑真出身仕宦之家,出嫁后随夫宦游异乡,因婚姻不遂素志,抑郁而终。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境遇,她的诗多写个人寂寞生活,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孤独。 4.从时代特点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文如其人,一个时代的特征也通过这个时代的文学来体现。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5.通过“序”来体味诗歌情感 到了苏轼的时候,诗词创作有了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甚至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高考诗歌鉴赏七大题材(情感及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如何评价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生往往感到难以解答,不知所措,为此,我们本着解决考生困惑和“分类定感情,依题巧切入”的目的,从题材和题型两个角度进行讲解,便于考生快速、准确、全面地把握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 1.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榴花 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雨行山崦②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从化蝶③梦中归。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 ①簦笠:类似现代伞而有柄的笠。②崦:山。③化蝶:睡梦。指庄周化蝶的典故。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境况?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前两联描写了诗人旅途的艰苦:只身一人四处漂泊,衣服长时间不能换洗;雨天山路行走艰难,入夜叩门 全诗表现了诗人孤寂无依之情和深切的乡思、乡愁。(2分) 寄宿田家。(共2分,总说1分,分析1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①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②,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②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尾联诗意转折,请结合全诗,分析该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①诗人寄语自己思念的东都朋友,今年春光好,明年春光更胜于今年。②诗人一反孤独伤感之情,将思念化为祝福,将孤独化为自信,将感情升华为喜悦自信,抒发了对洛阳万物无不眷念和热爱之情,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 思想感情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 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 (二)分析思路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2)抓意象、意境;(3)抓诗眼、关键词;(4)懂典故;(5)懂手法。 【思想情感分类1】 1、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2)寄托哀思。(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思想情感分类2】

(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六种答题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

诗歌情感分析

诗歌情感分析 ——诗歌阅读考点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常见情感。 2、学会“五步法”初定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五步法”初定情感。 教学难点:根据题材初定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透视考点,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这是部分地区中考诗词赏析的一些试题。大家观察一下,根据考察的侧重点谈谈你的发现。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行“诗词情感分析”题型的探究。 师:《2017盐城市中考说明》对诗词赏析提出了要求。请大声朗读。 师:根据这一考点要求,老师为你们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声读。 二、温故知新,积淀情感 师:我们首先结合课内所学诗词,分析一下诗词的常见情感有哪些。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棒,看来你们对这些知识点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所谓温故知新,相信你们今天的知识点也能掌握。 三、讲解新知,指点迷津 师:如果是课外诗词,你能这么快速地说出情感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常见的初定情感的方法。 (一)看诗词题材。(齐读:根据诗词的题材初定诗歌情感) 1、一般情况之下,同一种题材的诗词,其情感往往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诗词的类型出发,去猜测其情感内容。诗词按照题材可分为以下几类:咏史怀古类、思乡送别类、山水田园类、边塞征戍类、咏物言志类。 生思考后出示答案。 2、如果我们能快速确定诗歌题材,对于定位诗歌情感是很有帮助的,解题的针对性也会增强。再看刚才的题目。 3、送别诗:惜别、不舍、关切、担心、劝勉…… 二、看诗词意象(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意象或情语初定情感,齐读) 1、什么是意象呢? 明确:指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 许多传统意象有着相对稳定的表意功能。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意象,出示: 月、雁、水、丝、梧桐、柳、菊、梅、…… 你能说说这些意象通常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吗? 2、补充内容,自由朗读。 3、至少即我们要分析是乐景还是悲景,是乐情还是悲情。进而把握诗歌情感。再看刚才的题目。意象:阳关,多为伤别之意,怀念征人为多。 三、看情语(第三种方法是根据意象初定情感,齐读) 1、什么是情语 2、找出下面的情语,说出诗词的情感。 3、出示例子并分析。“宦”:仕途失意,“羁思”:羁旅漂泊的愁思,“凄凄”:倍加凄凉。 4、分析情语:泪未干,功名,行路难(悲情,与功业难建有关) 四、看诗词作者(第四种办法就是抓住诗词作者) 1、一般情况下,同一作者,在某一时间内,由于经历的原因,其情感往往是一定的,比如李白,他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两年半,就不得不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因此,这个时期的他的作品的情感内容往往是怀才不遇的苦闷,如作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陆游”“杜甫”“陶渊明”“李清照”“李煜”“苏轼”等,请你任选一例,结合其经历和作品谈谈占主体地位的情感内容。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情感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情感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安定城楼 (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 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②回:挽回、扭转。 ③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颈联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 E.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

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 2.通读全诗,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述之。(6分) 答案 1、CD 【解析】C项“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D项意思表述全然相反。颈联是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情感比较积极。(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 2、①怀才不遇之悲。通过贾谊、王粲的典故。②既要扭转乾坤,但并不贪恋禄位的崇高理想。通过范蠡功成身退、泛舟湖上之典。③清高自守的人格自况,对猜忌小人的无情嘲讽。通过庄子寓言。(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三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注: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营造出苍凉高远的意境。 B. 本词上片由上到下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营造出了苍茫萧索的氛围。 C. “贴云寒”,写出了燕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 D. 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表达相隔两地的人彼此思念。

唐代诗歌情感分析(练习附答案)

唐代诗歌的情感分析 一、赠友别离诗 1.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2.说说诗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门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清佩:古人佩戴在身上的玉器。走路时会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二、思乡怀人诗 3.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诗人为何“泪不干”?联系全诗试作解说。 4.旅次朔方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2.从“却望并州是故乡”看,诗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三、边塞军旅诗 5.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三、四两句是写征人的心理设想,从语气上看,这位军人的胸襟是,但表达的感情却是、(用两个双音节词回答)柳宗元说:“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联系诗句简述这两句诗的表达技巧。

6.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写出了怎样的情形?诗篇表现了戍边将士何种情怀? 四、田园山水诗 7.过分水岭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而“”一词总领全诗,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 8.山中留客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几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五、咏史怀古诗 9.越中览古唐·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这首咏史诗运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诗人“览古”意在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10.途经秦始皇墓唐·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 试述“崩”字在文中的含义及诗人借之抒发的感情。 六、哲理诗 11.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乐游原,长安西南,地势高,可俯视长安城。 1.诗人“驱车”是因为,“登古原”是为了。 2.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二章借景抒情

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二章借 景抒情 【高考金脉】 真题一:【2015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 8.(5分)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9.(6分) 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时需要同时思考两首诗写景的手法,并比较其不同,然后再组织答案。命题人将课内同一作者的诗歌引入到高考试卷中,并不是新题型,这种做法体现了一种高考与基础年级教学接轨的

思想,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回归课本,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值得提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二问考查尾联对抒发情感的作用。对于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来说,第一问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岑参,考生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诗歌,对这个诗人并不陌生,所以,解答这一问时,考生只需结合自己对诗人的了解,分析诗句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第二问,指向不是很明确,可能会引起考生误读。通常情况下,这类题目考查的是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可是本题第一问已经考查到了情感,而本诗尾联又是以议论作结,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外乎升华情感之类,所以考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只能将两问合为一个问题来答。至于答案中给出的“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值得讨论,第一问的答案已经得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也就是说本诗的主体情感是“爱国”,而不是“思乡”,那么第二问的答案又把“思乡”放在了首位,这是否前后矛盾呢? 真题二:【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 8.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次一开始就给人以压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以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派遣的情绪。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可又因心事重重,意志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及作用的题目,诗歌的上半阙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

最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9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专题09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技巧点拨★★ ?答题思路 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 1.抓住两种“情语”: (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 中也会出现。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 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 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二关乎物后志。 3.用典抒情:抓典语悟情感 用典是古诗的普遍现象,每一个典故都有作者独特的考虑,因此,要思考典中情,首先要靠自己的积累及诗后注释,判断诗句是否用典以及用了什么典故,再结合内容看看是如何使用典故的(正用或反用),从而挖掘其深层情感。抓住典故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联系是理解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往往也是双层的,一关乎典故情感,二关乎作者情感。 三、抓住时空转换,领悟变化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四、抓住结构层次,领悟丰富的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 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

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 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改变。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 诗歌阅读(情感态度)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情感态度) 题组一分析概括情感 1.(2015·韶关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似指浏水,在长沙一带。②白帝城:东汉末公孙述据蜀中,于夔州奉节县东瞿塘峡口白帝山上筑城,名曰白帝城。 (1)本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使用较为突出,请简要分析。(3分) ☆(2)诗人在送别两位被贬的友人时感情复杂,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案:(1)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首联通过嗟、驻马、衔杯、问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对友人的送别,为实写;颔联是诗人想象友人赴贬谪地的情景,颈联是对想象中友人贬谪之所的景色的描写,为虚写。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不忍离别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3分) (2)①关切。首联中,诗人送别友人时询问“意何如”“谪居”等,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②担忧。颔联中,诗人想象李少府来到巫峡,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想象王少府被贬长沙,无法与朋友经常写信联系。诗人为友人能否在贬谪之地好好生活而感到担忧。③宽慰。尾联中,诗人将皇帝的恩情比作雨露,劝告友人,皇恩迟早会眷顾他们,这次分别是暂时的,将来定有重归之日。(4分) 2.(2015·南京三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0分) 临江仙·和南涧①韵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南涧:韩元吉,南宋词人。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人称“绿野先生”。 (1)词的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在全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

高考诗歌情感分析

高考诗歌情感分析 一、课前热身 1.(201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 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鉴赏材料选自我国清代著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怨·送别》。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