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与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582.13 KB
- 文档页数:5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对产能动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元54区长1油层组为例宋广寿;孙卫;高辉;莫建武【摘要】目的对有效提高产能和注水开发效果的措施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通过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产层生产动态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次划分,选取了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流动带指数等参数,以元城油田元54区长1油层组为例,将储层划分为E、G、M、P 4类流动单元.结论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沉积微相、岩性、物性和油层初始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特低渗砂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点.【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40)002【总页数】5页(P299-303)【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产能动态评价【作者】宋广寿;孙卫;高辉;莫建武【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陕西,西安,71002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3~+1元城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天环拗陷大单斜上,开发区块为三叠系延长组低孔、特低渗透油藏。
元 54区 2000年 5月投产,采用反七点井网投入注水开发,主要产层为延长组长 1油层组。
油层埋深 1720 m,平均油层厚度 9.4 m,平均孔隙度13.9%,平均空气渗透率7.11×10-3μm2,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属成岩性低孔、特低渗透油藏。
截止目前,采油速度为 8.08%,采出程度16.39%,但是,综合含水已达 50%以上,且注采层系不完善,分层动用不均。
针对上述问题,本次研究从储层地质基础入手,将储层静态精细描述和生产动态资料评价分析相结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储层参数,对研究区主力开发小层做流动单元划分,并将划分结果与储层生产能力结合,分析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对储层产能的影响,为研究区提高单井产能提供可参考的对应措施。
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研究分析
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研究分析
本文首先针对流动单元的定义以及特征进行了论述,随后对目前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进行了分类研究,即流动单元的定性划分和定量划分两大类.同时本文又对流动单元定性划分法,露天沉积界面法和沉积岩相法;流动单元定量划分法,孔喉半径法,流动带指数法、物性特征综合法以及生产动态资料法等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分析.通过对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的研究分析,就完全能够为我们今后探索新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方向.
作者:焦雪峰叶熙金维鸽 JIAO Xue-feng YE Xi JIN Wei-ge 作者单位:焦雪峰,叶熙,JIAO Xue-feng,YE Xi(浙江油田分公司,浙江,杭州,310025)
金维鸽,JIN Wei-ge(咸阳宝石钢管钢绳公司,陕西,咸阳,712000) 刊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2009 8(11) 分类号:P61 关键词:储层流动单元砂岩方法。
吐哈盆地三塘湖油田中侏罗统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作者:徐艺侨董莎莎喻春萌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9期摘要:流动单元的划分是复杂油气藏地质表征的基础。
针对吐哈盆地三塘湖油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二段低孔低渗储层,在小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分层指标、油藏品质指数、孔喉半径这5个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将西山窑组二段储层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
本次流动单元划分结果与储层物性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采用的方法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该低孔低渗油藏储层的地质特征。
关键词:低孔低渗储层;流动单元;Q型聚类分析;西山窑组二段;吐哈盆地流动单元是由Hearn C. L.等于1984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定义为一个纵横向连续,内部渗透率、孔隙度、层理特征相似的储集带,且在同一流动单元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岩层特点、流体流动特征相似[1]。
此后,众多专家及学者们用这一概念开展油气藏地质表征研究,并根据各自对研究对象的特点与流动单元的理解,对流动单元的概念及划分方法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穆龙新[2]认为流动单元是指一个油砂体及其内部因受边界限制、不连续薄隔挡层、各种沉积微界面、小断层及渗透率差异等造成的渗流特征一致的储集单元。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很多,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划分方法[3-5],大体可分为定性划分和定量划分两大类,并可细分为四种方法:①依据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进行划分;②根据夹层的展布与特征进行分类;③依据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定量区分和研究;④根据流体的特征与压力状况进行确定。
研究区三塘湖油田侏罗统西山窑组二段(J2x2段)发育低孔低渗储层。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差,渗流阻力大,油气运移进入油藏后,优先进入孔渗性能较好的储层,在驱替压力不高的情况下,油气很难进入低渗透储层将孔隙中的束缚水驱替出来,使得储层储集性能较低,并伴随强烈的非均质性。
对于该类油藏,本次研究依据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分层指标、油藏品质指数、孔喉半径)进行定量划分,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该区流动单元模型进行Q型聚类分析,运用Fisher判别法建立与流动单元模型相对应的判别函数来识别该区流动单元。
储层流动单元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
樊佐春;秦启荣
【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
【年(卷),期】2009(016)001
【摘要】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为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提供了有效手段,是提高油藏描述精度、确定剩余油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介绍了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研究方法,评述其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指出储层流动单元在油田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樊佐春;秦启荣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21
【相关文献】
1.吐哈盆地三塘湖油田中侏罗统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J], 徐艺侨;董莎莎;喻春萌
2.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J], 张志国;张福田;高永利
3.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J], 谭成仟;赵昌伟;刘池阳
4.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 [J], 李长山
5.储层“相控”流动单元及在分析潜在剩余油分布中的应用:以长春油田C区块为例 [J], 于蒙;程日辉;王茂汀;蒋飞;王安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盆地川东北断褶带,目的层系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典型的碳酸盐岩礁滩相储集层。
其中,长兴组储集层岩性主要为海绵礁白云岩、砾屑白云岩、生屑白云岩等;飞仙关组储集层岩性主要为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砂屑白云岩等。
储集层物性整体较好,但受沉积、成岩、构造等作用影响,各类品质储集层交错分布,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渗关系复杂。
在深层礁滩相储层研究基础上,针对低孔低渗储层储量动用程度低、动用难度大的现状,及区别于优质储层的地质特征和研究难点,通过开展低孔低渗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分析及储层属性刻画关键参数优选,进一步开展礁滩相气藏流动单元划分参数、方法的研究,完善深层礁滩相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图1)。
图1 普光气田地理位置图流动单元又称水力单元,是指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储层单元,它是储层岩石物性特征的综合反映,同一流动单元具有相似的水动力学特征,亦具有相似的水淹特点,不同的流动单元,其水淹特点亦不相同。
在侧向和垂向连续具有相同影响流体流动特征参数的储集岩体,每一个流动单元代表一个特定的沉积环境和流体流动特征。
流动单元不同于砂体结构,亦有别于岩石物理参数的分布模型。
流动单元建立的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模型,不仅能客观反映地下流体流动特征,而且能描述到最小一级分隔体,它可以把一个储集体划分为若干个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各异的流动单元。
在同一流动单元内部,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相同,不同流动单元间则表现了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性。
1 流动单元分析的基本方法储层空隙的变化决定着流体流动的不同层带,展布空间由着自身的分布规律,不同沉积体系形成的流动单元也有各自的规律。
启动压力梯度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述低速非Darcy渗流现象,不是所有低渗透储层流体渗流都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只有当储层压力系数低于1时,低渗透储层才会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渗流特征。
利用压汞参数定性“粗化”流动单元分类。
第I 类:排驱压力小,分选好,孔喉分布表现单峰特征;第II类:排驱压力较小,分选较差,孔喉分布表现单峰或双峰特征;第III类:排驱压力大,分选较差,孔喉分布表现正偏态或微负偏态特征;第IV类:排驱压力*基金项目:此论文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6ZX05017-001)资助成果。
应用多参数划分层内流动单元
陈建阳;杨愈;王辉;李胜利
【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
【年(卷),期】2011(030)001
【摘要】大庆油田某井区储集层流动单元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划分为E、G和P共3种类型.E类主要对应河道主体带与河口坝砂体,属高孔高渗型储层,综合评分65左右;G类主要对应决口扇与分流间席状砂体,属高孔中渗型储层,综合评分38左右;P类绝大部分对应分流间席状砂体,属中孔低渗型储层,综合评分10左右.3类流动单元的挖潜方向:E类箱型或钟型砂体的顶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G类和P类作为二类储层,是下一步挖潜的有利区域.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陈建阳;杨愈;王辉;李胜利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Schlumberger S.A.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种流动单元自动分层新方法及其应用 [J], 张福明;查明;李洪奇;邵才瑞;李元江;刘洪涛
2.针刺内麻点在眼针划区埋线治疗顽固性呃逆中的应用 [J], 唐胜修;王小莲;刘辛
3.闭合囊袋内注入粘弹剂及弧形划囊在过熟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的应用[J], 黄宝玲;温耀春;梅立新;马艳
4.多参数测井在查明钻孔内信息中的应用 [J], 高明山;杨锁
5.多参数流动单元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J], 刘联群; 李勇; 张建国; 康立明; 东静波; 刘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型湖盆河流—三角洲体系厚油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研究黄石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100029)摘要本文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层次性,指出在不同的非均质性层次下,流动单元有不同的内涵。
从影响流体流动的微观孔隙结构出发,以检查井岩心资料为依据,用流动分带指标(FZI)将大庆油田大型湖盆河流—三角洲沉积中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厚油层砂体划分为七种具有不同渗流特征的流动单元,总结了其岩性、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和水洗状况等特征,分析了各流动单元的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表明不同沉积微相的厚油层具有不同的流动单元组合特征,并对流动单元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为建立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网格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流动单元油田开发一、引言精细油藏描述的目标之一是建立能尽可能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模型,然后通过油藏模拟确定开发、调整方案。
考虑到计算机的速度、机时和经济效益。
要求所建立的地质模型既能反映储层的非均质性特点,又要尽量减少网格。
为此自六十年代以来,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曾经有多种将大厚层再细分的方法:Bishop(1960年)提出了一种在砂岩内部随意以一定厚度切片的方法,但是其界线有可能穿过沉积微相或沉积单元。
Testerman(1962)提出了一种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储层分层技术来划分储层内的自然分层,首先将储层分为两层,然后再分为三层,一直分到层内变化最小,层间差异越大为止。
Cant(1984)提出一种切片技术(slice technique),首先利用标准层确定目的层的顶底,然后以等厚或比例模式将厚层分为若干小层。
同时他又提出了一种层序分析(sequence analysis)的方法,根据测井曲线形态,确定向上变细或变粗的韵律,参考标准剖面的特征,依韵律特征将厚层分为几个小层,但是其界线可以出现穿时现象。
由于上述方法没有考虑更复杂的地质条件,在使用中有许多局限性;也由于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认识到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石油采收率的控制因素,尤其在EOR阶段。
基于SSOM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生产应用——以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为例王亚;刘宗宾;路研;王永平;刘超【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24(36)2【摘要】在储层构型级次划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各级渗流屏障与构型界面的关系,并采用监督模式下的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算法开展流动单元定量评价,明确了构型模式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F油田沙三中亚段储层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等4类流动单元。
(2)基于SSOM算法的流动单元识别结果表现出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其中,256组训练样本的整体回判准确率为82.81%,110组测试样本的识别准确率为80.91%,能够满足地质油藏研究的需求。
(3)垂向上,不同类型的单一水道内部发育的流动单元类型不同,造成流动单元垂向分布的差异性。
Ⅰ类、Ⅱ类优质流动单元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演化的中期,主要分布在二类单一水道;Ⅲ类、Ⅳ类流动单元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演化的早期和晚期,其中,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广泛,在一类、二类、三类单一水道均有分布,Ⅳ类流动单元发育在一类、三类单一水道。
侧向上,受水道体系不同沉积演化阶段的影响,流动单元的侧向分割方式不同。
流动单元与非渗透层接触样式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早期沉积旋回中,接触界面明显,属于一类水道沉积砂体;流动单元间的相互接触样式则发育在水道体系中晚期沉积旋回中,属于二类、三类水道沉积砂体。
(4)平面上,受单一水道侧向迁移和垂向加积作用的影响,复合水道内部流动单元平面展布差异性明显。
Ⅲ类流动单元在单砂体内部广泛发育,井间连续性好,在浊积主水道、浊积水道及水道漫溢沉积砂体处均有发育;渗流能力较好的Ⅰ类、Ⅱ类流动单元分布局限、连续性差,仅在浊积水道主流线方向及主水道砂体处有分布,呈不连续的点状或带状分布;Ⅳ类流动单元呈环带状分布在Ⅲ类流动单元的外缘,在浊积水道漫溢沉积砂体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