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划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储层: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地层的岩石构成的地层叫储层。
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储层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集岩性几何特征储集体分布规律、对有利储层分布区的预测。
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得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剩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低渗透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毛细管压力高、束缚水饱和度高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论述碎屑岩储层对比的方法和步骤:1、依据2、对比单元划分3、划分的步骤1、依据:①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地层变化、规律及特殊标志层等。
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依据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进行对比;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依据岩性组合②沉积旋回: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现在升降的规模大小不同。
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次一旋回对比分级控制③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有自己的特征对比标志可用于储层对比;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记录,且深度比较准确,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感应测井曲线2、对比单元划分:储层层组划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由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砂层组和单油层。
储层单元级次越小,储层特性取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较好3、划分的步骤: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心沉积相标志研究、单井剖面相分析、连续剖面相对比和平面相分析四种方法岩心沉积相标志的研究方法是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可分为三类: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单井剖面分析是根据所研究地层的露头和岩化剖面,以单井为对象,利用相模式与分析剖面的垂向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确是沉积相类型,最后绘出单井剖面相分析图;连井剖面相对比分析主要表示同一时期不同井之间沉积相的变化,平面相分析是综合应用剖面相分析结果进行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方法。
4.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4.1孔隙类型本次孔隙分类采用以孔隙产状为主,并考虑溶蚀作用,结合本区实际,将孔隙分类如下:1. 粒间孔隙粒间孔隙是指位于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
它可以是原生粒间孔隙或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在遭受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一系列成岩作用破坏后而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孔隙。
多呈三角形,无溶蚀标志。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粒间溶蚀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经溶蚀作用强烈改造而成,或者是颗粒间由于强烈溶蚀作用的结果。
粒间空隙一般个体较大,连通性较好。
粒间孔隙是本区主要的孔隙类型。
2. 粒内(晶内)孔隙这类孔隙主要是砂岩中的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深部溶蚀形成的,在研究区深层砂岩中普遍存在。
长石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空隙可以进一步分为粒内溶孔和晶溶孔。
晶内溶孔是指长石颗粒内的溶孔,而粒内溶孔是指岩屑等碎屑内部的易溶组分在深部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
常常沿长石的解理缝、双晶纹和岩屑内矿物之间的接触部位等薄弱带进行溶蚀并逐渐扩展,因而常见沿解理缝和双晶结合面溶蚀形成的栅状溶孔。
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孔的发育常常使彼此孤立的、或很少有喉管项链的次生加大晶间孔的连通性大为改进,而且,这类孔隙的孔径相对较大,从而优化了深部储层的储集性能。
3. 填隙物孔隙填隙物孔隙包括杂基内孔隙、自生矿物晶间孔和晶内溶孔。
杂基内孔隙多发育与杂基含量较高的(>10%)砂岩中,孔隙数量多,个体细小,连通性差。
自生矿物晶间孔隙发育在深埋条件下自生矿物,如石英、方解石、沸石、碳酸岩小晶体以及石盐晶体之间,个体小,数量多随埋深有增加之趋势。
但由于常生长于粒间孔隙中,连通性较好,又由于其晶体小,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复杂,影响流体渗流。
因此在埋深3500米以下,孔隙度降低较慢,而渗透率降低很快。
这类晶间孔隙在徐东-唐庄地区相对发育。
另外,杜桥白地区深层还可见到丰富的碳酸盐晶内溶孔和石盐晶内溶孔。
4. 裂隙裂缝在黄河南地区较不发育,在桥24井沙三段3547.5米砂岩中见一构造裂缝,此外多见泥质粉砂岩或细砂岩中泥质细条带收缩缝。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038-94────────────────────────────单井碳酸盐岩储层评价1995-01-18发布 1995-07-01实施────────────────────────────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6038-94单井碳酸盐岩储层评价───────────────────────────────────────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碳酸盐岩储层评价的内容、方法、基础资料和成果。
本标准适用于探井的单井碳酸盐岩储层评价。
2 引用标准SY/T 5478 碳酸盐岩成岩阶段划分规范SY 5368.5 岩石薄片鉴定方法碳酸盐岩SY/T 5386 裂缝性油气藏储量计算细则GBn 269 石油储量规范GBn 270 天然气储量规范3 储层岩石学特征评价3.1 内容和要求3.1.1 颜色划分颜色的类型及色调的深浅,分出原生色(继承色和自生色)和次生色。
3.1.2 矿物3.1.2.1 成分根据组成碳酸盐岩的矿物光性特征、染色特征及化学分析资料确定岩石的矿物成分。
3.1.2.2 含量按镜下目估的面积统计除裂缝充填物以外的矿物百分比。
3.1.3 结构3.1.3.1 粒屑结构a.粒屑组分:描述内碎屑、生屑和其他颗粒(鲕粒、球粒、团粒)的大小、形态、分选、磨圆、排列方向、破碎程度,对鲕粒还应描述内部结构;b.粒屑含量:采用镜下面积目估法或计点统计法确定各种碎屑的含量;c.基质(泥晶):确定其成分、含量、颗粒形态、结晶程度、类型,推断基质的成因;d.胶结物(亮晶)分析成分,统计含量,描述晶体的大小、结晶程度、与颗粒接触关系,确定胶结物形态(栉壳状、粒状、再生边或连生胶结)、胶结世代及胶结类型。
3.1.3.2 礁岩结构a.原地生长:分析形成生长结构的生物种类、骨架孔隙的发育情况,确定粘结结构类型(叠层状、席状、皮壳状)、规模大小,分析其成因;b.异地堆积:确定其类型(分散礁角砾、接触礁角砾)、成因、各类礁角砾的大小和含量,描述其形态、分布。
致密砂岩储层中优质储层的划分及识别方法研究王团大庆油田测井公司摘要:辽河油田清水洼陷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由于具有致密、物性条件差、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因此准确的划分及识别优质储层已经成为提高油气储量和采收率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基于试油投产数据、岩心分析数据、测井响应数据和压汞数据,通过研究取心井的“四性”关系,利用测试法、压汞参数法、经验统计法、测井曲线法,给出了优质储层的测试、物性和电性划分标准,并且根据所划分的标准,优选出识别优质储层的敏感测井响应,分析了优质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形态特征,建立了两种识别优质储层的模型。
利用建立的两种模型对该区块齐232井进行优质储层识别,将识别结果与试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模型可很好的用于该区块优质储层识别。
关键词:致密砂岩储层;优质储层;划分标准;“四性”关系;压汞数据0引言随着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清水洼陷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已经成为辽河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目的储层。
由于该区块致密砂岩储层致密、物性条件差、非均质性强。
因此如何准确的划分及识别优质储层,对于提高油气储量和采收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多学者对优质储层做过深入的研究,但大多是集中在研究优质储层的成因机理和优质储层的预测[1-4]等方面,很少有学者具体研究优质储层的划分标准和识别模型。
本文借鉴了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的确定方法[5-11],基于试油投产数据、岩心分析数据、测井响应数据和压汞数据,通过研究取心井的“四性”关系,利用测试法[10-11]、压汞参数法[10]、经验统计法[10-11]、测井曲线法,给出了优质储层的测试、物性和电性划分标准,并且根据所划分的标准,优选出识别优质储层的敏感测井响应,分析了优质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形态特征[12],建立了两种识别优质储层的模型,还利用该区块的实际测井资料数据,从实际应用效果方面评价了这两种模型的适用性,使之满足油田生产需要。
1储层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储层的四性是指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称为储层的四性关系。
第六章油气储层储层是油气赋存的场所,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储层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油藏评价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依据。
本章从储集岩类型入手,系统介绍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性储层、储层建模及综合分类评价等内容。
第一节储集岩类型在自然界中,把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进行不同的储层分类。
一、按岩石类型的储层分类根据岩石类型,可将储层分为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其它岩类储层。
其中,前二者亦可称为常规储层,后者可称为特殊储层,意为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储层。
《石油地质学》[56]已系统阐述了各种岩类储层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在此仅简要介绍。
1.碎屑岩储层主要包括砂岩、粉砂岩、砾岩、砂砾岩等碎屑沉积岩。
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在部分较细的碎屑岩中可发育裂缝。
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储集空间的发育则受控于岩石结构和成岩作用,部分受构造作用的影响。
2.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储集空间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综合控制。
3.其它岩类储层包括泥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等。
泥岩的孔隙很小,属微毛细管孔隙,流体在地层压力下不能流动,因此,一般不能成为储集层。
但是,在泥岩中发育裂缝,或者泥岩中含有的膏盐发生溶解而形成晶洞时,泥岩中具有连通的储集空间,可成为储集岩。
火山碎屑岩包括各种成分的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其特征与碎屑岩相似,但胶结物主要为火山灰和熔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其次为裂缝。
火山岩储集岩主要指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喷出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等。
储集空间主要为气孔、收缩缝及构造裂缝。
岩浆侵入岩和变质岩都有不同程度的结晶,故亦称结晶岩。
储集层:具有储存油气空间的岩层。
储层分类:①按岩类: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特殊岩类储层;②按储集空间类型:孔隙型、裂缝型、孔隙裂缝型、缝洞型、孔洞型、孔洞缝复合型;③按渗透性:高渗储层、中渗储层、低渗储层、特低渗储层。
特殊储层:不同于常规均质孔隙型砂岩储层的储层,包括岩浆岩、变质岩、砾岩、泥质岩等。
评价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的核心是空隙空间结构,即它的孔隙、溶洞、裂缝的发育特征及组合状况。
非常规储层测井评价基本任务:①储层在哪里、什么类型、是否有效——找储层;②是储层含什么性质的流体——找油气层;③是储层的储集物性条件如何——评价油气层的好坏;④是什么地方还有好的储层——储层多井对比与横向预测。
碳酸盐岩岩石成份:①主要成分——方解石、白云石、硬石膏、岩盐(是骨架,比重最大);②粘土成分(性质最活跃);③其它成分——有机质、黄铁矿、铝土矿、碳酸磷灰石(量少,影响大)。
各自的主要物理性质:①方解石:白色、灰色,分布广,易溶蚀。
②白云石:灰白色,分布于咸度高的海、湖,次生方式形成,为石灰岩受含镁溶液交代而成的白云岩中的主要矿物。
③硬石膏、盐岩:都不是碳酸盐岩,而是蒸发岩,但经常出现在碳酸盐岩地层剖面中。
④粘土矿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分布形式多变、含量不稳定、性能特殊,对储层物性测井响应影响极大。
有较强的可压缩性。
⑤有机质:含量少,但对油气的生成、岩石的某些物理性质影响很大。
⑥黄铁矿:呈团块、结核状分布。
岩石结构:描述岩石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形态特征的一个概念;是指岩石颗粒、晶粒的大小、形状、分选、表面性质及其组成形式。
非均质岩石构造类型:薄层状构造、眼球眼皮构造、豹斑构造、燧石结核构造。
空隙空间的基本类型:孔隙、吼道、裂缝、洞穴。
裂缝:指岩石受外力作用、失去内聚力而发生各种破裂或断裂所形成的片状空间,它切割岩石组构。
裂缝的分类:①按裂缝成因分:成岩缝、风化溶蚀缝、构造缝;②按裂缝宽度分:微裂缝、中等裂缝、粗大裂缝;③按裂缝产状分:高角度缝、斜交缝、低角度缝;④按填充状况分:全充填缝、半充填缝、未充填缝;⑤其它分类方法:单组系裂缝、网状裂缝。
1. 石油储量分类(1) 按产能大小划分单井工业油流高产—特低产标准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t/(km.d)] 高产,中产(5-15),低产(1-5),特低产(2)按地质储量丰度划分作为油田评价的标准:地质储量丰度(1x104t/km2)高丰度,中丰度(100-300),低丰度(50-100)特低丰度(3)按油田地质储量大小划分等级标准:石油地质储量(1x108t)特大油田,大型油田(1-10),中型油田(0.1-1)小型油田(4)按油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油气藏埋藏深度(m)浅层油气(田),中深层(2000-3000)深层(4000)超深层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石油储层的划分标准:稠油储量指地下粘度大于50mPa·S的石油储量。
高凝油储量指原油凝固点在40℃以上的石油储量。
低经济储量指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的石油储量。
又有称为边界经济储量。
超深层储量指井深大于4 000m,开采工艺要求高的石油储量。
2.石油储量级别2.1国内三级储量:2.1.1预测储量predicted reserve(Inferred Petroleum Initially In Place):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预测地质储量的估算,应初步查明了构造形态、储层情况,预探井已获得油气流或钻遇了油气层,或紧邻在探明储量(或控制储量)区并预测有油气层存在,经综合分析有进一步评价勘探的价值。
含油面积和含油边界上不清楚。
预测储量最大风险,断层分割、断块不含油。
2.1.2控制储量controled reserve(Indicated Petroleum Initially In Place):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