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1
储层: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地层的岩石构成的地层叫储层。
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储层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集岩性几何特征储集体分布规律、对有利储层分布区的预测。
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得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剩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低渗透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毛细管压力高、束缚水饱和度高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论述碎屑岩储层对比的方法和步骤:1、依据2、对比单元划分3、划分的步骤1、依据:①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地层变化、规律及特殊标志层等。
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依据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进行对比;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依据岩性组合②沉积旋回: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现在升降的规模大小不同。
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次一旋回对比分级控制③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有自己的特征对比标志可用于储层对比;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记录,且深度比较准确,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感应测井曲线2、对比单元划分:储层层组划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由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砂层组和单油层。
储层单元级次越小,储层特性取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较好3、划分的步骤: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心沉积相标志研究、单井剖面相分析、连续剖面相对比和平面相分析四种方法岩心沉积相标志的研究方法是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可分为三类: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单井剖面分析是根据所研究地层的露头和岩化剖面,以单井为对象,利用相模式与分析剖面的垂向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确是沉积相类型,最后绘出单井剖面相分析图;连井剖面相对比分析主要表示同一时期不同井之间沉积相的变化,平面相分析是综合应用剖面相分析结果进行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方法。
储量分类标准储量分类标准是地球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贮存在地下或海底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矿物或资源的分布、数量、品质等因素。
储量分类标准的制订能够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规范资源开发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对储量分类标准的概念、分类方法、以及优缺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概念储量分类标准指的是对地下或海底矿产资源储层的数量、品质、可开采性等进行分类、评估和描述的规范体系。
它是矿物储量评估的科学基础,是经济地质学、采矿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
二、分类方法1.按照资源数量和品质的确定方法分类按照资源数量和品质的确定方法,可以将储量分类标准分为两种:可确认储量和可能储量。
可确认储量是指已经经过完整的勘查、评价、验证等程序,并获得法律许可证明的储量。
其开采风险和可采度都是可靠的,进一步开发的前景是确定的。
可能储量是指在尚未进行实质性勘探、开发或评价之前,基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统计学等相关数据进行推断和预测的储量。
其开发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进一步实施勘探、评价等工作予以证实。
2.按照资源可采用程度的不同分类探明储量是指已经经过探明的部分储量。
它们的数量和品质都可以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得到合理开采。
确定储量是指由采样、化验、测量等科学方法进行确认后,在已探明储量中确定出储量范围、质量和可开采性的储量。
其开采程度亦可较精确估计。
开采储量是指对探明储量和确定储量通过开采实施得到并且可以预计其开采到结束时期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量。
剩余储量是指一般未被开采的探明和确定储量,其数量和品质在目前尚未能实现经济开采,或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已开采和中止开采的部分。
按照资源的品质和类型,可把储量分类标准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甲类储量是指属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范畴,以优良油品或气品为主要元素的储量。
其净烃量、比重、含硫、凝点、蜡点等重要指标均符合优良油品或气品的要求。
4.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4.1孔隙类型本次孔隙分类采用以孔隙产状为主,并考虑溶蚀作用,结合本区实际,将孔隙分类如下:1. 粒间孔隙粒间孔隙是指位于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
它可以是原生粒间孔隙或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在遭受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一系列成岩作用破坏后而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孔隙。
多呈三角形,无溶蚀标志。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粒间溶蚀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经溶蚀作用强烈改造而成,或者是颗粒间由于强烈溶蚀作用的结果。
粒间空隙一般个体较大,连通性较好。
粒间孔隙是本区主要的孔隙类型。
2. 粒内(晶内)孔隙这类孔隙主要是砂岩中的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深部溶蚀形成的,在研究区深层砂岩中普遍存在。
长石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空隙可以进一步分为粒内溶孔和晶溶孔。
晶内溶孔是指长石颗粒内的溶孔,而粒内溶孔是指岩屑等碎屑内部的易溶组分在深部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
常常沿长石的解理缝、双晶纹和岩屑内矿物之间的接触部位等薄弱带进行溶蚀并逐渐扩展,因而常见沿解理缝和双晶结合面溶蚀形成的栅状溶孔。
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孔的发育常常使彼此孤立的、或很少有喉管项链的次生加大晶间孔的连通性大为改进,而且,这类孔隙的孔径相对较大,从而优化了深部储层的储集性能。
3. 填隙物孔隙填隙物孔隙包括杂基内孔隙、自生矿物晶间孔和晶内溶孔。
杂基内孔隙多发育与杂基含量较高的(>10%)砂岩中,孔隙数量多,个体细小,连通性差。
自生矿物晶间孔隙发育在深埋条件下自生矿物,如石英、方解石、沸石、碳酸岩小晶体以及石盐晶体之间,个体小,数量多随埋深有增加之趋势。
但由于常生长于粒间孔隙中,连通性较好,又由于其晶体小,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复杂,影响流体渗流。
因此在埋深3500米以下,孔隙度降低较慢,而渗透率降低很快。
这类晶间孔隙在徐东-唐庄地区相对发育。
另外,杜桥白地区深层还可见到丰富的碳酸盐晶内溶孔和石盐晶内溶孔。
4. 裂隙裂缝在黄河南地区较不发育,在桥24井沙三段3547.5米砂岩中见一构造裂缝,此外多见泥质粉砂岩或细砂岩中泥质细条带收缩缝。
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赵胜绪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综述了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组合及获取方法,提出了一套新的煤层气储层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3大类16项参数: ①煤层气储层地质参数;②煤层气储层物性参数;③煤层气储层封盖参数。
进而提出了煤层气储层评价标准。
又综合对比分析了目前煤层气储层评价使用的评价方法,本文采用了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判别法。
该方法突出了层次分析法的系统性优势,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巧妙结合,充分发挥GIS技术展示空间数据在综合评价方面的功能优势。
但是该方法不可避免地又涉及到赋权问题,客观性在此表现较差。
如果将熵权法的赋权优势与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体系相结合,则可创造一种精确度、可信度更高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评价评价参数获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择1 前言煤层气产业是近20年在世界上崛起的新型能源产业,我国煤层气的资源量位列世界第三,在深埋2000米以内的煤层气预测总资源量为30万亿至35万亿立方米[1]。
中国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煤层气勘探开发活动空前活跃。
但由于煤储层条件差异变化大,煤层作为储气层与常规天然气储层相比有许多显著的差别。
要取得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突破,必须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决策水平,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对煤层气储层评价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使用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新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对比,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
2 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1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组合及获取方法煤层气储层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需要地质工程、气藏工程、钻井工程和生产工程技术人员互相配合。
在实际工作中,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的大部分或者全部不可能都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初期,由于技术、工程手段、实验方法和仪器等方面的限制,仅能获取有限的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
一辽河盆地火成岩储层评价标准与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王岩泉;边伟华;刘宝鸿;顾国忠;孙昂;王璞珺【摘要】Based on previous results of the reservoir porosity-permeability, oil-bearing occurrence and oil testing of 40 repre-sentative wells in eastern depression Liaohe Basin, the cut-off value of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study area were evaluated using a series of approaches, including empirical coefficient method,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method, oil occurrence method and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porosity is less than 3%, or the permeability is less than 0. 03×10-3 μm2, the reservoir usually is dry and does not contain any oil or gas. Therefore 3% porosity and 0. 03×10-3μm2 permeability are chosen as the cut-off values for effective reservoirs of the igneous rocks. Based on porosity, permeability, oil-bearing occurrence and oil testing results, the igneous rock reservoirs can be characterized into four classes:( I) high porosity and high permeability, (Ⅱ) high-medium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Ⅲ) medium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 IV)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the cut-off values ob-jectively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gneous rock reservoir and can be applied preferably in decision-making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依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40口代表性探井的物性测试、含油产状及试油结果等资料,综合运用经验系数法、最小含油喉道半径法、含油产状法和试油法确定研究区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并对适用于研究区火成岩的储层分类标准进行研究。
一、概况枣园油田风化店开发区地处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望海寺乡境内,区域构造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部,是枣园油田所属的三个开发区之一。
其主要含油层系众多,分别为孔店组的孔一段的枣V、枣IV、枣III、枣II以及孔二段的孔二4、孔二2,油藏埋深跨度大,1450m-3150m左右都有油层分布。
整体断裂系统主要走向为北东向,内部小断层以北东和北西向为主。
油藏含油面积大小不一,油藏类型多样化,主要为构造油藏。
二、储层分类与描述枣园油田风化店开发区孔一段、孔二段主要发育一套辫状河控制作用明显的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的砂岩体系,砂体发育及非均质性明显受相带控制。
由于沉积微相砂体物性差异很大,将该区孔一段、孔二段储层评价划分为I、II、III类储层,现将三类储层的特征归结如下:首先,I类储层为储层分类中最好的储层,是辫状河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高能高渗砂体相。
该类储层显示中一高孔隙度、中一高渗透率,物性好。
非均质性弱。
容易进水,一般吸水强度高,中一强水洗,驱油效率达到30%~50%或更高。
再者,Ⅱ类储层为最常见、最大的储层,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支河道及其河道两侧等中能中渗砂体相,是油田开发生产中的主力开发储层。
此类储层显示中低孔隙度、中低渗透率。
总体上该区储层物性中等,吸水强度中等,一般情况下弱水洗,砂体易造成部分水淹。
最后,Ⅲ类储层主要为部分河道分流间湾、支流问湾、水下天然堤、决口扇等砂体相,为低能低渗砂层岩相。
该类型低孔隙度、低-特低渗,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
但由于油藏储量低,残余的剩余油分布不高,此类型砂体大部分处于弱水淹状态。
三、储层综合评价针对枣园油田风化店开发区孔一段、孔二段的砂岩储层进行评价,笔者研读了国内外的关于储层评价的众多文献发现,采取储层流动层带指标来评价无疑是目前关于储层研究的一项较全面、较综合的一套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所以,笔者这次主要采取这种方法对风化店开发区的砂岩储层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评价。
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级评价方法及应用发布时间:2022-03-24T03:07:30.27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9月25期作者:张文瑞[导读]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迅速。
对于低渗透油井来说,在我国油井工程较多。
张文瑞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厂 300280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迅速。
对于低渗透油井来说,在我国油井工程较多。
相关研究表明:在传统模式下,是将渗透率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主要对中、高渗透油藏开发储层进行评价;但是,此类评价方法和低渗透油藏的单井产量并无显著的联系性。
通过对低渗透油藏储层进行评价分析,可以对其表征参数进行了解,从而为石油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本课题针对“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级评价方法及应用”进行分析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级评价方法;应用随着低渗透石油储量的逐渐增加,其占总资源的一半以上,该资源逐渐成为新区产能建设与油田生产的主体,通过对石油资源进行优质储量筛选,并制定出相关开发利用规划方案,引进科学技术,以便充分发挥出石油能源的作用。
1.低渗透油藏基本现状1.1低渗透原油储量分布广阔,开发对象日趋复杂在我国石油工业中,低渗透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性地位,目前低渗透油藏已成为其储量接替和新建产能的重要来源。
低渗透原油储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辽松、鄂尔多斯、准噶尔、渤海湾为主,低渗透砂岩油藏占主要部分,如大庆外围、长庆和吉林等,也还有一些砂砾岩油藏和火山岩油藏,如新疆的三塘湖、华北的乌里亚斯太油田。
通过近二十多年的矿场实践和科技攻关,在辽松、鄂尔多斯等盆地,低渗透砂岩油藏实现了大规模的有效经济开发,是目前上产和稳产的主战场。
1.2低渗透油藏开发依旧存在不足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在通过“十五”期间的攻关,取得长足进步,依然面临着储层物性越来越差、开发对象越来越复杂、储层评价标准不能满足现有储层渗流特征及科学分类要求、有效开发的井网适应性不足、多井低产、压后增产有效期短、有效能量补充难度大等难题,迫切需要以提高单井产量与稳产期、动用程度及采收率为核心,在有效储层分类评价、开发井网优化、有效能量补充、低伤害高效改造等方面开展攻关研究。
致密砂岩分类评价标准研究—以苏里格气田为例储层特征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
储层特征研究的着眼点不同,分类参数的优选及评价指标的制定也会不同。
本文储层分类评价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储层的物性级别、储集能力、储量可动用性等三个方面,主要是从开发地质的角度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
一、储层评价参数的选择前述已从沉积及成岩、岩石学及物性、孔喉结构、流体特征、渗流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苏里格气田储层特征的分析。
参考前人对特低渗砂岩储层评价参数的优选结果,紧密结合本文储层评价研究的重点,优选出了适合研究区储层评价的六个关键参数:常压渗透率、常压孔隙度、含气饱和度、主流喉道半径、排驱压力和拟启动平方压力梯度,以此六个参数作为研究区储层评价的衡量指标。
除上述关键衡量参数外,还选择了其他几个参数作为研究区储层评价的辅助衡量指标,分别为地层渗透率、密度、孔隙类型、岩石类型、最大进汞饱和度、主要喉道半径等。
二、储层分类评价标准1.六元参数单因素分类法在前人对苏里格气田储层的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前述开展的储层特征研究,对研究区储层开展了单因素储层评价分类。
首先以常压渗透率作为原始分类评价指标,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其与其他五个评价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其他指标的分类评价界限值,分类结果如表3-10所示。
表2-1苏里格气田单因素储层评价分类标准上述分类法主要是基于单因素的单项评价,按照不同的评价参数,储层可能会分属不同的类别,综合考虑各单参数的分类结果,给出最终的储层分类评价结果。
此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快捷,易于操作,缺点是评价结果带有人的主观因素,致使储层的优劣排序较为模糊。
2.“六元综合分类系数”分类法研究结果表明,常压渗透率、常压孔隙度、含气饱和度、主流喉道半径等与储层的优劣呈正相关关系,即上述参数值越大,储层质量越好;排驱压力和拟启动压力梯度与储层才优劣呈负相关关系,上述参数值越大,储层质量越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构建了一个能够综合反映分类参数特点并可以定量对储层进行分类的指标,即“六元综合分类系数”。
收稿日期:2023-10-26;修订日期:2023-12-29。
作者简介:熊康(199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现从事非常规石油地质与勘探研究工作。
E-mail:1689611244@qq.com。
文章编号:1673-8217(2024)02-0082-06昭通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分级综合评价熊 康1,2,张凤生3,谭玉涵3(1.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3.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7)摘要:建立完善的页岩气储层评价体系对指导非常规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昭通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常规测井资料,构建页岩气储层关键参数地质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完成页岩气储层的可压性计算,并建立基于可压性分级的储层工程评价模型;然后结合地质评价与工程评价双重因素,构建页岩气储层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实测压裂射孔资料进行验证分析。
结果表明,综合评价较好的Ⅰ类储层产气量较高;采取水平井分段分簇设计,可达到提高压裂产能效率的目的。
所构建的储层综合评价模型能够系统而有效地开展对页岩气储层的评价,可为昭通地区页岩气储层勘探提供借鉴。
关键词:页岩气;地质评价;工程评价;评价参数;层次分析法;压裂射孔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shalegasreservoirclassificationofWufengFormation-LongmaxiFormationinZhaotongareaXIONGKang1,2,ZHANGFengsheng3,TANYuhan3(1.SchoolofEarthSciencesandEngineering,Xi’anShiyouUniversity,Xi’an710065,Shaanxi,China;2.ShaanxiKeyLaboratoryofPetroleumAccumulationGeology,Xi’anShiyouUniversity,Xi’an710065,Shaanxi,China;3.CNPCLoggingCo.,Ltd.,Xi’an710077,Shaanxi,China)Abstract:Asoundshalegasreservoirevaluationsystemisimportantforguidingunconventionalshalegas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BasedonconventionalloggingdatafromWufeng-LongmaxiFormationinZhaotongarea,ageologicalevaluationmodelforkeyparametersofshalegasreservoirsisconstructed.Thecompressibilityofshalegasreservoiriscalculatedby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andthereser voirengineeringevaluationmodelbasedonthecompressibilityclassificationisestablished.Then,combinedwithgeologicalevaluationandengineeringevaluation,acomprehensiveevaluationmodelofshalegasreser voirisconstructed,andtheactualfracturingperforationdataisusedtoverifyandanalyze.Theresultsindi catethatClassⅠreservoirswithbetterevaluationhavehighergasproduction.Adoptingasegmentedandclustereddesignforhorizontalwellscanimprovefracturingproductivityefficiency.Theconstructedreservoircomprehensiveevaluationmodelcanevaluateshalegasreservoirs,whichprovidesagoodreferenceforshalegasreservoirsexplorationinZhaotongarea.Keywords:shalegas;geologicalevaluation;engineeringevaluation;evaluationparameters;analytichier archyprocess;fracturingperforation 页岩气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