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纵观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发展史,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先秦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发韧期,出现了大量的礼乐原范畴和学术争论,决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个时期为汉代,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系统化的时期。
《乐记》、《史记·乐论》对先秦时期尚处于自由状态分布的礼乐范畴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较为纯粹、系统的礼乐理论体系。
第三个时期为魏晋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丰富和转变的时期。
嵇康、陶渊明等继先秦诸家之后,对礼乐理论范畴体系中的一些基本命题进行了否定。
第四个时期为隋唐以后,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时期,礼乐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遭到不平则鸣、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等范畴的挑战。
第五个时期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学界为顺应世界音乐的发展,围绕振兴国乐这一课题而进行的探讨。
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现代转换与新生时期。
摘要: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和他的道德伦理观念结合起来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在音乐方面,儒家学派与墨家、道家所持的观点不同,但儒家观点占主流。
孔子(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其谈仁、谈礼、谈信等都影响了二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心灵。
而其谈音乐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其实,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
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
孔子虽然没有建立非常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对音乐理论极其有研究,所形成的音乐思想已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并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在理论上他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要求“乐”与“礼”相配合,以巩固国家统治。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
浅谈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作者:闫蕾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4期摘要:中国音乐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灿烂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源于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本文意在剖析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发展脉络,及主要成就。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37-01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距今已有70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年。
它们说明,中国音乐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至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出现了诗、乐总集《诗经》,南方出现了诗、乐总集《楚辞》,又出现了12个半音俱全,总音域达5个八度,能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曾侯乙编钟。
这些都说明。
中国的音乐文化与整个中国文化同步发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灿烂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社会生活中音乐的实践,必然促使人们去思考一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当这样的思考形成明确的理论形态,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根据可靠地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
从此,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开始逐步发展,先后经历了五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即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时期至战国末年时期、西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谈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这一萌芽时期不能不理,因为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源头。
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尚处于萌芽状态,只有零星的语录而没有成篇的论著,但对后世的影响甚远。
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包括阴阳五行音乐思想与礼乐思想,影响其后两千多年,影响整部中国音乐美学史。
孔子之后形成的各个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可以从这一时期找到其渊源,对儒、道两家来说尤其是如此。
道家发展了这一时期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音乐与“气”“风”关系的思想,成为自然乐论;儒家发展了这一时期关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乐与礼的关系的思想,成为系统的礼乐思想。
儒家音乐思想与中国古典音乐的关系探究春秋战国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引领的中国传统音乐也开始迈入了辉煌的殿堂。
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又有众多形式、流派、风格。
儒家思想塑造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使人们体验到具有丰富内涵和无限深广的象外之意。
这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论、妙悟说等美学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儒家思想传统音乐影响一、儒家思想打开了我国传统音乐发展之门春秋战国墨家学派的墨翟(约前480—前420),提出了“非乐”的主张。
认为音乐能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快乐。
但它的存在,上有害于国家的治理,下不中万民之利。
因此,他主张“圣王不为乐”(《墨子·三辩》),圣明的君主是不要音乐的。
在墨翟看来,音乐愈进步、愈发展,国家的治理就愈难,“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他认为,音乐对治国平天下毫无用处。
墨翟的见解,从其同情下层民众、反对“王公大人”过分的音乐享受来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与墨家学派相对立有儒家孔丘、荀卿、公孙尼等人。
儒家音乐思想以公孙尼子的《乐记》为代表。
他继承、发展了儒家音乐理论,使之适应新兴的封建社会制度的需要,并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他的见解被保存在经过汉代学者整理的音乐论著《乐记》里。
《乐记》首先谈到音乐与现实的关系,对它做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解释。
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就是说,“乐”是人的心受了外界事物的影响,激动起来,便产生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然后用按一定规律组织成的声音和舞蹈动作去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的。
正因为如此,作者进一步论证了音乐的内容只要有真实根据,便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
通过对《大武》的分析,说明“乐者,象成者也”(音乐,是反映已经完成的事物的)。
音乐是不能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它要反映真实的思想感情,即“唯乐不可以为伪。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是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观。
在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礼乐合一的观念贯穿于各个领域,既是一种审美理念,也是一种道德观念。
本文将对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进行深入探讨,并阐述其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一、儒家礼乐合一的内涵儒家强调礼乐合一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礼乐合一是指礼和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经典中,礼乐往往并列出现,强调“礼乐”二者的统一。
其次,礼乐合一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
在儒家看来,音乐和舞蹈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和舞蹈可以表现出儒家所提倡的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
再次,礼乐合一也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审美和道德功能的统一。
儒家认为,音乐和舞蹈不仅有审美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美的享受来感化人心,陶冶情操。
二、儒家礼乐合一的历史渊源儒家礼乐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尚书》、《乐记》等典籍中都有关于礼乐的记载,儒家始终把礼乐视为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中,也有着对礼乐合一观念的阐述和强调。
在汉代儒家学者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对礼乐合一观念的深入探讨。
儒家礼乐合一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三、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内涵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审美、道德和教化等方面。
首先,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
儒家经典中对于音乐的表述多以“乐”来表示,并认为乐是一种可以陶冶情操、感化人心的艺术形式。
其次,儒家强调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伦理道德观念的结合。
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出人伦关系、道德规范,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表现。
最后,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来感化人心,教育人民,培养美好的品质。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不是囿于一技一艺的单纯的书斋型学者,而是做出了多方面历史贡献的哲人。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哲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旨归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知道,孔子所憧憬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西周以来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
孔子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顺应社会的共同规范,每个人就能够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社会才能够达到“礼”的理想境界。
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因此,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当然,这也要经过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
如《论语·宪问》所谓:“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上古时代,“君子”这个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另一种是指品质好、有德行的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后一种人。
因此,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对于“君子”,有一个很好的定义,那就是“文质彬彬”。
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所谓“质”,是指人的质朴天性,这是先天就有、与生俱来的;所谓“文”,是指人的文雅气质,这是后天养成、学习得来的。
如果过于质朴,直通通的,一点儿也不讲文化,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过分文绉绉的,客套太多,毫无真情流露,人就会显得虚伪。
只有“文质彬彬”,两者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文雅的气质从哪里来呢?音乐的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能不能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
先秦儒家和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比较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原文链接:/zhongguowenhua/28266.html 摘要:儒家和道家的音乐思想是我国音乐美学的两大派别,到魏晋时期代表新道家的玄学产生,以嵇康为代表的玄学家在音乐方面又有独到的见解。
从音乐的本体看,儒家重人轻自然,嵇康看重自然但不否认人的因素;从音乐功用上看,儒家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通过人和达到政和,嵇康看重音乐的养生功用,由自然之和达到人性之和;在论述声有无哀乐的问题上,儒家仍看重人的主观因素,嵇康看重自然的客观因素。
美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音乐美学是美学理论在音乐上的阐述,主要研究音乐产生、创作、审美等的规律问题。
音乐美学对音乐的创作、表演、教育以及提高人们的审美认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有着浓厚的音乐文化,但我国对本民族的音乐美学研究尤其是对古典音乐美学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儒家和道家的音乐思想是我国音乐美学的两大派别,到魏晋时期代表新道家的玄学产生,以嵇康为代表的玄学家在音乐方面又有独到的见解。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儒家乐派和嵇康音乐思想的异同,即音乐的本体、功用和声有无哀乐问题。
一、主观本体论与客观本体论音乐的本体即音乐的产生问题是音乐理论家研究音乐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研究音乐理论各方面的基础,涉及音乐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领域。
关于音乐的本体,历代各家都有不同的论说,综合其观点,基本上分为两大派别,固然也产生了关于音乐本体说的两股潮流,一类是坚持主观本体论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孔子、孟子、《乐记》;另一类是坚持客观本体论的道玄学派,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嵇康. 儒家从两个方面论述音乐的产生,一是从音乐之所以叫音乐的方面,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初,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响应,故声变,变成放,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①二是音乐是怎样成为音乐的问题,即音乐的形成问题,《乐记乐像篇》载:“乐者,心之动也。
隧;塑曼:凰.浅谈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尚媛(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宝鸡721013)脯要】先泰时期的音乐思想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芄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古代社会音乐美掌思想及相关文化心理的基础。
不仅从审美的角度认识音乐创作、表演、鏊赏等音乐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角度展开论述,使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思想史上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以儒家学派刨始人孔子为代表,进步阐述儒家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旨在为以后的音乐文化发碾产生积极的影响。
法;键词】儒家;乳于;音乐思想我国系统的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周朝。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日趋复杂化和尖锐化。
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并且以自己的音乐观念及其审美意识去影响社会音乐生活。
先秦时期有关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三个流派。
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我国后世的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要从孔子谈起。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礼乐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复兴礼乐,尊崇周公。
其立身于教育,终老于教育。
虽曾从政,但受排挤不得其志,无法实现其政;台理想,结果愤而出走,周游列国。
最后返回鲁国,主要从事乐教以及其他活动,直至终老。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镝》、倘=f务、喀蓉彰◇等,教授弟子。
孔子的弟子将他的谈话和他与弟子的问答,辑成啪,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美学思想与他的乐教实践经验,乃至音乐的知识修养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教育家,孔子以礼乐教育为其主张,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乐教实践,直至今日,仍然对今天的文化教育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浅谈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儒家音乐思想——以《乐记》为代表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也是极为深远的。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
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文章审视儒家学的音乐观和儒家集大成之作《乐记》,从而正确地把握儒家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正确地继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乐记》;孔子;音乐文化;影响“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1)。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谈到儒家音乐思想,当然少不了孔子。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周土室走向衰微,社会急剧动荡,乃至礼崩乐坏。
为此,孔子感叹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代的礼乐制,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也正是看到周礼的这一面,才力推周礼的,他企图用周礼来维护封建统治,借以改变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这也恰恰反映出孔子对音乐社会政治教化功能的重视。
孔子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一、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
他把《诗经》这些保存在史官乐师手中的典籍解放出来,使它“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础。
二、重视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
他把音乐看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首创的私学重视音乐教育,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是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孔子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倩))),主张要使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儒家文化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中国文化深厚,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文化的构成都给中国的文化创造了具有独特性的特点。
其中最具特点的就是儒家文化,它从先秦时期开始流传,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音乐文化实行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就已经深深影响了中国各朝代立足文化,随着政治观念的发展,儒家思想及其生活方式和文学艺术也在发展,而音乐则是这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说到中国古典音乐,儒家文化在形成其基本特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典音乐的形成离不开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古典音乐在形成过程中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古典音乐中,很多元素都是儒家文化的产物,例如诗词、乐府之类,儒家文化的把握主题、抒发寄情、追求协调等艺术因素都对古典音乐产生了重要作用。
古典音乐以古典曲种为基础,继续发展形成了高雅的、曲调优美的中国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不仅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曲调,更是将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其中,抒发出了儒家思想对艺术的追求,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所在。
此外,儒家文化也对当今流行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发现,现在流行歌曲也常常采用古典曲调,比较流行的例子有《千千阙歌》等。
这些流行歌曲采用古典曲调及儒家文化的因素,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当今流行音乐的影响。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古典音乐,也深深影响了当今的流行音乐。
从此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与中国音乐文化的紧密结合,使得中国的音乐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儒家诗歌语言形式的描述一、儒家诗歌语言形式的基本特点儒家诗歌语言形式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韵律优美:儒家诗歌注重音韵的和谐,善于运用押韵和对仗手法,使诗歌具有优美的音乐感。
这种韵律美不仅体现在诗歌的声韵结构上,还表现在诗歌的整体节奏和韵律感上。
2. 文辞简练:儒家诗歌语言简练明快,善于用寥寥数语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儒家诗人擅长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简洁精炼的文字,通过简练的表达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3. 偏重意境:儒家诗歌更注重诗意和含蓄,善于通过意象的联想和排比,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和情感共鸣。
诗人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4. 以事言情:儒家诗歌常以客观的事物为载体,借物抒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和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儿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二、儒家诗歌语言形式的发展演变儒家诗歌语言形式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变革与发展。
在古代,儒家诗歌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注重韵律和格律的运用,表现出古朴高雅的风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诗歌形式逐渐丰富多样,吸收了民族民间诗歌和外来诗歌的元素,形成了更为多样化的诗歌形式和语言风格。
现代儒家诗歌在语言形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的特点,注重个性表达和思想探索,呈现出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语言形式。
三、儒家诗歌语言形式的艺术魅力儒家诗歌语言形式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力强:儒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触动人心,引起读者共鸣。
2. 表现个性:儒家诗歌注重个性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生活、情感的感悟和表达,展现出独特的个性风采和审美情趣。
3. 启迪思想:儒家诗歌擅长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抒发情感,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悟,给人以启迪和反思。
4. 艺术价值高:儒家诗歌语言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在审美层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在文化传承和历史意义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谢子元在我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真正重视音乐的只有儒家,尤其是早期儒家。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在音乐搜集、整理、修订、教学上自觉地做了大量工作,《论语》中记载他音乐方面的言论和实践近30处。
孔子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音乐观,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丰富的音乐思想。
可以说,孔子既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
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痛心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无道,愤慨于诸侯“八佾舞于庭”的儹越,以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为一生志业。
他“删诗书,订礼乐”,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教育学生(据说他还编有《乐经》作为教材,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约生前498年)著有《乐记》,是儒家的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一般认为也体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
系统地学习、研究孔子的音乐观,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扬弃和转型,对当代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孔子的音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音乐作为重要的政治工具和道德教化工具的音乐功能观。
孔子主要是从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的角度来强调音乐的重要性的。
我们的古人虽然很早就认识到音乐是“由人心生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礼记·乐记》),即认识到音乐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精神享受、抚慰和宣泄方式,但却几乎从来没有把音乐当作一种单纯的艺术,放任人们“为艺术而艺术”,而是把音乐当成一种统一老百姓思想感情的重要的统治工具。
《论语》和《乐记》大多是“礼”“乐”双提并论,如:“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节人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所有这些论述都强调音乐和礼的规X一样,是至关重要的统治工具。
音乐欣赏之儒家和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比较本文将从儒家音乐思想和嵇康音乐思想二者产生的背景、本质、功能、审美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索他们之间的关联和产生的影响。
标签:儒家音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比较儒家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
它由孔子奠基,经孟子、荀子发展,集大成于《乐记》,其核心为礼乐思想。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音乐家。
嵇康在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崇尚天道自然无为。
其著作《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嵇康音乐思想。
这是中国音乐史上“自律论”美学最早的典型表达。
儒家音乐思想和嵇康音乐思想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一、产生背景西周以来执行了严格的礼乐制度,以礼为核心,即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
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西周的衰落期间东迁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周天子逐渐失去共主的地位。
与周政权共生的礼乐制也逐渐分解,乐也从礼的束缚中得到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它的变化过程经历整个春秋时代近三百年。
儒家音乐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基本继承了西周的礼乐思想,又把礼与乐不同的作用区分开来。
嵇康音乐思想产生于魏晋时期。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
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崩溃,士人们思想信仰发生了动摇,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怀疑,思想的多元化出现了。
根源于道家思想的魏晋“玄学”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同时它也提供了逃避现实的一种思想体系。
二、两家的音乐思想(一)、儒家音乐思想的《乐记》《乐记》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
它提出“物动心感”的命题。
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它认为音乐不是外物在人心中的反映,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感情对外物的一种反应,是本性在音乐中的显露。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
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音乐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随着西周的解体、奴隶制的瓦解,各个阶级的代言人,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互相争论,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
就其学术思想类型来说,大多数属于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范畴。
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音乐思想史中具有代表性。
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仍有其现实意义。
儒家音乐观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其有关“乐”的思想和言论,主要散见在《论语》《礼记》和其他一些先秦文献中。
他的音乐思想为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儒家论“乐”作者:蒙培元来源:中国孔子网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情感哲学,它很重视人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既有美学问题,又有哲学和宗教问题,但儒家并没有形成象西方那样的美学,只能说是一种美学或诗学式的哲学。
它把伦理和审美合而为一,从道德情感中体验美的境界,这就是所谓“乐”。
有人把儒家文化归结为乐感文化,大概就是指此而言。
以乐为最高境界的情感体验,确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但乐必须和仁、诚结合起来,也就是将真善美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才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点。
(一)仁者之乐乐本来与儒家的“乐教”有关,儒家创始人孔子就很重视诗教和乐教,认为一个人的学习,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就是说,以音乐为其学习的最后完成。
但是,孔子决不限于谈论音乐问题,而是从此开始,进一步谈论一般的情感体验问题,也就是心中之乐的问题。
孔子认为,道德上的充实,才是真正的快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在学习中探求人生意义,增强人格力量,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物质享受所不能得到的,以为它是内在的,属于自己的,具有真正价值的,只有仁、知之人才能作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论语·子罕》),“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不忧才能乐,不忧就是乐,只有实现了仁德,才能体验到心中之乐。
在孔子的学生中,颜渊之所以能受到孔子的嘉许,就因为颜渊能长久地作到仁并能体验到心中之乐。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同上)孔子以仁为最高的德性,以乐为最高的体验,仁则乐,乐则仁,颜子既然能长久地作到仁,因而体验到其中之乐,不为贫困的生活条件所改变,这种境界当然要受到孔子的赞扬。
这就是所谓“孔颜之乐”。
孔子还谈到山水之乐,这就更富有美学意义。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
【摘 要】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著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在这其中
儒家音乐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
点,并梳理了其发展轨迹,从而确立了其主导地位。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 孔子 音乐文化
一、前言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著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
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
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
看法”。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
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二、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
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礼记·乐记》说:
“乐者乐(Le)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Yue)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
的快感“乐”(Le),这是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
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
所以节(节制)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Yue)其如此也。所谓“和”,
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
当然只有“美”、“善”统一,“仁”、“乐”结合的音乐才具备这样的功能。强调“美”
与“善”、“仁”与“乐”的和谐统一,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主张“礼”“乐”并重
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
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
功能。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
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
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
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以美善合一,合乎
“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
出治道也。”这就达到了乐(yue)的目的。
3.提倡乐通伦理
儒家向来强调“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
认为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通于天下,这是儒家的传统。“诗”、“歌”、“舞”是构成
音乐的基本要素,和人类的其他艺术相比较,这三者是不须借助于别的客观事物
就可成立的,所以说“三者本于心”。因此金石丝竹这些乐器对于音乐而言本质上
是第二义的,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应当也是基于上述原因而得出的结论,
所以中国传统器乐缺乏独立性,有人说中国音乐史几乎就是一部“歌曲史”。更重
要的是,儒家认为乐为“德之华”,乐“通伦理”,同时儒家又认定良知存在于人的本
性之中,美好的道德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表现,“德者情之端也”,又说“乐者德之
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君子作乐用来陶情养性,教化万民,移风易俗,
当然就是本乎情性的最自然的事。
三、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及其主导地位
孔子在音乐上总结先秦以来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精华,
这些思想精华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主导地位。
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认为
音乐就是快乐,是内心欢乐之情不可抑制的自然外露;认为人生来就有享受音乐
的欲求与能力,人对音乐有共同的美感;认为乐的内容应是“仁”“义”之德,因而
闻乐可以知德、知政;主张“与民同乐”以使天下得治。孟子正是从这种人生境界
出发来看待审美和艺术享受,反对国君垄断审美艺术,反对君主的“独乐”,并把
“与民同乐”的思想纳入其“仁政”理论。孟子不反对俗乐新声,正是为了适应当时
社会审美和艺术发展的需要,对后世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
突破。荀子的《乐论》是我国古代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著,对《乐记》以及后
来的音乐美学思想有重大影响。《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
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
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凡
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它肯定音乐是表达
感情的艺术,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它又是声音的艺术,由
自然形态的声音变为艺术形态的音乐,正是艺术劳动的过程。因此,对于音乐这
一人类社会意识形态成因的解释,有着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的认识。
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上,《乐记》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风
气,因而人们通过音乐又能认识国家的政治好坏,所谓“审乐以知政”。它说:“是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它认为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内容,因此
音乐的审美感受是认识现实的重要形式,强调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学派一贯的音乐主张,它也符合当时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历
史要求。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乐记》阐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认为音乐是治理
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利用音乐的美感作用,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达到和
谐一致,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目的。所以《乐记》始终将礼、乐并列,指出以
礼、乐的互相配合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基础,把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同等看
待,对它在国家上层建筑中所起的作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乐记》还非常强
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道德的制约。这种适应统
治阶级文治武功需要而形成的音乐观,在当时形势下,无疑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
用。
四、结语
儒家孔子的思想理论经过发展形成了一套体系,并且有其一定的历史作用,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孔子当时就已经看到了音乐的政治意义
和艺术意义,也为音乐的运用指出了道路,他对于音乐既有观点又有方法。孔子
强调音乐与现实人生的联系是情与理的统一,是音乐为社会与政治服务的实用功
利的一大闪光点。
今天,我们研究儒家音乐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当下的音乐教育与发展梳
理一下历史的发展脉络,找到我们现今音乐中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
我们今天的知识应该说是来自对前人的经验与理念的总结与提升,我们今天的音
乐文化同样是来自对历史音乐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正是通过文化的世代性
传承,我们的生命才体现出历史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84.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156.
[3]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
[4]王光祈.中国音乐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5]徐志刚.论语通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