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评述
- 格式:pdf
- 大小:192.35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儒家音乐思想的起源儒家音乐思想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它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
在儒家文化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认为是一种反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表现形式。
儒家音乐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音乐与道德的关系,认为音乐可以对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重视“和”与“中”儒家音乐思想强调“和”与“中”的概念。
其中,“和”是指和谐,所指是音乐和生活的和谐,强调音乐应该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念;“中”是指平衡,所指是音乐应具备平衡的美感,同时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讲究平衡,不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而是遵循社会、集体、国家利益为第一原则。
突出“德育”在儒家音乐思想中,德育是音乐的首要目的。
儒家认为,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应该通过音乐来教育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儒家音乐中,对于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处理十分关键,需要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以反映出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倡导“礼乐合一”儒家倡导的“礼乐合一”同样被体现在对音乐的处理中。
儒家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文化、社会和道德准则的表现,因此,只有符合“礼”的规范和“乐”的标准,才能真正达到德育的效果。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在音乐中体现出人文、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与道德规范相一致,才能达到美、善、修的效果。
注重“意境”和“感受”儒家音乐思想注重“意境”和“感受”的表达。
音乐作品应该与其所表达的情感、场景相一致,不能简单地追求技巧和炫技,而是应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背景进行审美和表达。
儒家对音乐情感的要求是真、善、美的一体化,强调音乐应该是真实、感人和美好的,同时也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强调音乐与道德、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关系,认为音乐应该具备教化、德育的作用。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包括重视“和”与“中”、突出“德育”、倡导“礼乐合一”、注重“意境”和“感受”等。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评述毕鑫【摘要】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之一.儒家肯定音乐对人的作用,注重个人的音乐修养,提倡合理的音乐欣赏,追求对音乐的客观评价,对于我国现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0)001【总页数】2页(P81-82)【关键词】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孟子【作者】毕鑫【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甘肃,合作,7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在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儒家音乐美学是最有影响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学派之一。
作为中国固有的音乐美学价值系统的代表,儒家音乐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所维系的主流音乐思想的基础。
儒家思想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孔子所创立,它是维系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石。
在儒家思想纵驰中国主流思想界的几千年时间里,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也得以在这种庇护的大背景下繁荣发展,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春秋以前,音乐和礼仪活动密不可分,它们共同作为统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到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音乐也不是礼仪活动的附体,它以更加独立和繁盛的形式发展起来。
这种礼仪之乐“下移”的情况引起了儒家学者的关注,这种背景也为儒家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肯定音乐功能儒家学者提倡“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为怨,礼至则无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将音乐视为修身治国之道,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儒家提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乐位于第二。
孔子曾经说过:“先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意思是说他宁愿选用先秦接受过礼乐教育的庶人,也不愿用后来才接受礼乐教育的“君子”。
足见儒家对音乐作用的肯定。
儒家音乐思想概况总结怎么写儒家音乐思想概况总结儒家音乐思想是儒家学派对音乐的一种理念与观点,它对音乐的作用、功能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儒家音乐思想既总结了古代音乐的经验和智慧,又与儒家的人文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音乐观。
首先,儒家音乐思想注重音乐的教化功能。
儒家学派认为音乐是一种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
他们相信音乐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情感世界,通过音乐的欣赏与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并进一步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
儒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要积极倡导和传递道德正义、仁爱和和谐的价值观念,通过音乐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其次,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儒家学派认为音乐是社会团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团结、提高社会效益的有力工具。
儒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要具备凝聚人心、激发人民情感、传达共同价值观念的功能,通过音乐的演奏和表演,促进社会的团结与进步。
儒家音乐思想还注重音乐的礼仪规范,强调音乐活动应该遵循社会礼仪,尊重传统和习俗,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此外,儒家音乐思想关注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学派认为音乐是与自然调和一体的,音乐应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要与自然的气息和节奏相呼应,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儒家音乐思想反对音乐的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主张音乐要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才能真正与自然相融合、与大众共鸣。
综上所述,儒家音乐思想是一种注重音乐的教化功能、社会功能和与自然调和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主张音乐要具备道德教化、社会团结和自然调和的功能,通过音乐的魅力和力量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儒家音乐思想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儒家音乐美学对现代音乐教育的价值
儒家音乐思想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古代音乐传统文化精华,继承并将其运用到艺术音乐教育中,对提升艺术音乐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应全面了解儒家音乐思想的内容,并探索将该思想运用到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加快儒家音乐思想的当代化转变进程,提升音乐教育水平。
儒家提出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音乐理论的源头,对后世的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
儒家音乐思想宣扬音攀教育文化传承中的价值,给予音乐教育存在的社会意义。
在加强音乐教育的今天,切实研究、继承儒家音乐思想精华,并将其运用到音乐教育中,对提升音乐教育认识水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和”文化理念在《乐记》中全面体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
《乐记》中的思想主要是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点、音乐和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和政治问的关系、音乐的审美和教育作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儒家的“和”文化理念,倡导以“和”为美,在开展审美评价与审美创造的时候要具备整体意识,做到“和"而不分。
儒家的审美趣味、审美情趣以“和”作为中心,认为“和”是一种审美状态,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的内容是丰富的、包容的,因此才是美的。
孔子指出的“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在谈到《乐记》时,孔子认为“《乐》以发和”,认为音乐对
人的心灵能起到陶冶作用,使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使人与人、人与社会问达到和谐状态。
孔子将音乐当成是儒家修身养性的重要路径,只有这样才具有仁人的品质。
孟子从民本的理念出发,提出了能展现生命活力的“与民同乐”的理念,这实际上也是“和”的思想在不同层面的充分展现。
儒家音乐思想发展总结论文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音乐思想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
儒家音乐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学派,而该音乐思想最早的表达者则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认为音乐是社会道德和伦理的重要载体,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人们可以修身养性,提升道德修养。
儒家音乐观强调音乐的和谐、洁净和审美价值,在儒家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艺术形式。
随着儒家学派的发展壮大,儒家音乐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
在后来的历代儒家学者中,如朱熹、陆九渊等,都对儒家音乐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他们认为音乐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审美效果,更重要的是其对人性和社会伦理的塑造作用。
这些儒家学者主张通过音乐来启迪人们的心灵,培养公德心和道德观念,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音乐思想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深远。
首先,儒家音乐观对中国音乐的演奏和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古代,大量的音乐作品以及演奏方式都受到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这些音乐传承至今,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儒家音乐思想对中国音乐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学者强调音乐在塑造人性和涵养品德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历代中国王朝都将音乐教育作为一项必修内容,并将音乐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这种强调音乐教育的思想传统至今仍然存在于中国的教育体系中。
最后,儒家音乐思想对于中国音乐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的价值不仅仅是娱乐,更重要的是其审美、教育和道德的价值。
这种音乐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使得中国人对音乐的理解更加细腻、丰富和深刻。
总而言之,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音乐观追求音乐的和谐与洁净,注重音乐对道德修养和精神世界的影响。
它不仅在演奏和创作中指导着中国音乐的发展,也通过音乐教育和价值观念的传播,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音乐文化。
孔子与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文化的主流性格之一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现世的性格。
本文以孔子对音乐的论述为依据,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音乐中找寻例证,探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内涵。
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其表现性格是一种现世的性格,在这种性格引导下,中国文化还始终表达出一种与自然相亲和的特征。
艺术之于文化,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是文化的精神载体与最高表现形式,既是文化的一维,又承载了文化。
而音乐又是诸多艺术形式中最富于自由意志与形而上意味的。
由此,中国传统音乐当是中国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精神的最集中体现。
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究竟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何种影响?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音乐中,孔子的思想又如何得以体现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有怎样的人文精神,就有怎样的艺术,就有怎样的音乐。
影响中国文化最深的儒家思想,也是音乐思想的哲学源泉。
孔子对音乐作过认真的研习。
史载孔子学乐,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也是“学无常师”,不仅努力向列国乐官学习,而且善于向民间歌手领教。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其用功之深,用心之苦,于此可见一斑。
《史记·孔子世家》又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在《论语》诸篇中,还记有孔子与鲁太师以及与师挚和师冕相交往的事迹。
所记太师,何晏《论语注》曰:“太师,乐官名也。
”太师为宫廷乐官,师为太师的省称。
孔子与齐、鲁等国的乐官交往,听其演奏,向其求教,因而深得宫中音乐之妙。
同时,孔子还博采民间音乐之风。
《论语·述而》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返)之,而后和之。
”这里所记的“人”,与《论语》其他篇章所记的太师、师相对而言,显然不是指宫廷乐官,而是指民间歌手。
孔子与民间歌手相与而歌,听其有精妙可取之处,必使其重新歌唱,自己则节节和之。
所说“和之”,是指和着别人的节奏词曲,实际也是向别人学习的一种方式。
儒家音乐思想总结文案范例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音乐的起源、作用、使用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以1000字范例的形式,对儒家音乐思想进行总结。
儒家音乐思想主要由儒家学派提出,他们认为音乐是一种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儒家将音乐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儒家音乐思想中,音乐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儒家经典《礼记》中提到:“夫音者,志之也;志者,道之所生也。
”儒家认为,音乐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和志向,是人性的一种体现。
通过欣赏音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增进和他人的沟通和理解。
儒家音乐思想注重音乐的功能和效果。
儒家学者孔子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
他强调音乐要和谐、平和,不应过于激昂,以避免产生消极的情绪和不良行为。
儒家还认为,音乐应当具有教育的功能,能够启发智慧,培养美好的品格。
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创造力,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修养水平。
儒家音乐思想还注重音乐在社会上的应用。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用来调节社会秩序,提供社会纪律和道德教育。
在儒家的理想国家中,音乐是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通过音乐来教化人民,使他们更加守礼仪,尊重传统价值观,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音乐思想还强调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儒家认为,音乐与舞蹈、文学等艺术形式应当相互结合,共同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
音乐可以通过舞蹈的表演和文学的描写,更加生动地展现出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儒家倡导的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增加了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总结来说,儒家音乐思想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益于修身养性、培养美好品格的重要途径。
音乐具有调节情绪、启发智慧、教育人民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调节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
儒家强调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深入人心。
儒家音乐思想发展的总结儒家音乐思想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观念和风格。
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儒家音乐思想的形成,中古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以及近现代儒家音乐思想的更新。
古代儒家音乐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家们对音乐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形成了儒家音乐的基本观念。
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应该能够调和人的情感,提升个体和社会的美好品质。
儒家音乐强调和谐、和平、秩序和庄严,注重音乐的规矩、礼节和庄重性。
在儒家音乐中,乐器的使用也非常重要,不同乐器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意义。
古代儒家音乐观念的形成对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中古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主要是在唐宋时期。
这一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儒家音乐思想的宗教意义日益突出。
佛教的传入和流行推动了更多的宗教元素融入音乐中。
其次,中古儒家音乐思想注重表达情感和审美享受,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温馨和畅快人心的表达方式。
这一时期的音乐以琴、箫、琵琶等乐器为主,注重音乐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中古儒家音乐思想还倡导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将音乐与诗词、散文相结合,强调音乐的文化内涵。
近现代儒家音乐思想的更新主要发生在19世纪至20世纪。
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传入和流行对儒家音乐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家开始反思传统音乐的局限性,试图融合西方音乐的元素,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
同时,他们也积极引进和借鉴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术,推动儒家音乐思想的更新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以交响乐、歌剧、器乐曲等形式为主,既保留了传统的儒家音乐特点,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创新理念和技术手法。
综上所述,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中古和近现代三个阶段。
它始终保持了对社会功能和美学价值的关注,强调和谐、庄重和审美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和音乐形式的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史的演进过程,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和更新。
浅谈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儒家音乐思想——以《乐记》为代表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也是极为深远的。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
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文章审视儒家学的音乐观和儒家集大成之作《乐记》,从而正确地把握儒家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正确地继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乐记》;孔子;音乐文化;影响“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1)。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谈到儒家音乐思想,当然少不了孔子。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周土室走向衰微,社会急剧动荡,乃至礼崩乐坏。
为此,孔子感叹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代的礼乐制,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也正是看到周礼的这一面,才力推周礼的,他企图用周礼来维护封建统治,借以改变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这也恰恰反映出孔子对音乐社会政治教化功能的重视。
孔子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一、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
他把《诗经》这些保存在史官乐师手中的典籍解放出来,使它“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础。
二、重视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
他把音乐看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首创的私学重视音乐教育,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是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孔子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倩))),主张要使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仁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所衍生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仁是文化思想的精髓,是孔子音乐美学的核心和出发点,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查《说文解字》,仁的本义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二是仁者;三是等同于。
孔子仁的思想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孔子曾称赞曾点时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这也是孔子关于仁的一种政治理想,更是一种审美境界。
《论语》中记载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
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这才符合孔子仁的要求。
在孔夫子看来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旧有的社会体制正在解体,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
孔子希望以仁的文化理念来教育人民,通过群体的努力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
而仁的实质正是治民的一种手段。
在大道不行上德不再,礼制崩溃、乐制破坏的情况下,孔子提出并推广仁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孔子的艺术审美标准孔子曾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孔子是以仁的实现为礼乐的实现前提的[1],然而仁并不是礼的附庸而是礼乐的核心。
孔子认识到在面临着社会形态变更转型的历史时期要想企图建立起来新的社会秩序礼乐,就必须首先提倡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一种亲仁之爱的情感基础,孔子把仁的观念注入到了礼的内涵之中创造性的提出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祈望用这样一种博爱的精神来教育人们从而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3]。
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学派,他们对音乐的重视和发展为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在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音乐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二是对音乐的表达和实践的探索。
首先,儒家对音乐的价值和作用有着独特的认识。
他们认为音乐能够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提高人的修养,使人们能够与社会和谐相处。
儒家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认为通过音乐的欣赏和学习,人们能够感受到美的情感,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中。
因此,儒家将音乐视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次,儒家对音乐的表达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们通过音乐的演奏、歌唱和舞蹈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儒家对音乐的实践非常重视,他们通过音乐的表达和实践来传承和弘扬儒家学说,推动了儒家音乐的发展和传播。
儒家将音乐与礼仪相结合,强调音乐的仪式性和神圣性,通过音乐的表演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在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中,有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代表人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儒家学派的崛起,儒家的音乐思想也逐渐展现出来。
孔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音乐和道德的关系,认为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出高尚的品德。
他还强调音乐的礼仪性和仪式性,主张通过音乐的表达来传递道德和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基石。
在汉代,儒家音乐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展。
韩非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音乐的政治功能,认为音乐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和管理人民。
他还强调音乐的审美功能,主张通过音乐的欣赏和鉴赏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韩非子的音乐思想在儒家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唐代,儒家音乐思想达到了巅峰。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儒家音乐在唐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雅乐,这是一种以宫廷、官方为主的音乐形式,注重礼仪性和规范性。
儒家音乐思想总结文案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儒家将音乐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具有教育、激励和审美的功能。
在儒家音乐思想中,音乐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培养人的德性、修养心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可以将高尚的道德情感传递给人们,并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和为贵,通过和谐的音乐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儒家音乐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孔子是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音乐的功能是用来教化人民,培养道德情操和个人修养。
孔子提出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观念,将音乐作为一种可以传达情感、培养人际交往道德修养的媒介。
他还提倡了以乐而丧礼的观念,即通过音乐的表演和欣赏来加强人们对于道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
在儒家音乐思想中,音乐被视为一种可以调动人的情感和激励人的行为的力量。
儒家追求的是中和之美,以和谐为核心。
音乐应该是悦耳动听的,可以激发人们的正向情感和积极行为。
儒家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认为音乐应该具有古代“乐府”的特点,即“音乐乐而不淫,调和乎人而不乱”。
这样的音乐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够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儒家音乐思想与礼制有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的儒家社会中,音乐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儒家主张音乐应该符合社会的礼仪规范,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秩序。
音乐在礼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可以用来表示一种特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传达着一种社会属性。
儒家强调“乐则天下和”,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音乐表达来陶冶人的情操和修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音乐思想还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
儒家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培养和教育人的艺术形式,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音乐的节奏、音调和旋律都可以对人的情绪和思维产生影响,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儒家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通过音乐的传授和欣赏,可以教育人们认识和感受美好的道德情感,从而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音乐具有教化、激励和审美的功能。
儒家音乐思想总结文案摘抄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部分,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探讨音乐对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影响。
以下是对儒家音乐思想的总结摘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对个体道德修养的作用。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指出:“乐起自天,自夏、殷、周,声其音哉!”儒家认为音乐是天赐的,是天地之间的自然之音,具有教化的作用。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体的修养。
同时,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内在的德行和美德,培养个体的仁义礼智等品质,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音乐的社会和谐作用儒家音乐思想认为音乐对社会和谐也有重要的作用。
音乐可以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的目标。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指出:“乐者,心之美也,德之至也,乐其心哉!”音乐能够使人们心境愉悦,心情舒畅,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音乐的修身养性作用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对个体修身养性的作用。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通过引导人们的情感,培养个体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个体的修养和素养。
音乐可以塑造人们的内在品性,提升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同时,儒家音乐思想还认为,音乐对于个体养生保健也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四、音乐的礼乐作用儒家音乐思想认为音乐是礼乐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之间社交行为的一种方式。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提到:“乐者,与天地参与也,与日月同光,与四时成章。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通过合乐、奏乐、舞乐等形式,达到论道、明志、理性之目的,以礼乐的方式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社会提供基础的秩序和规范。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强调音乐对社会和谐的作用,强调音乐对个体修身养性的作用,强调音乐作为礼乐的一部分的作用。
音乐欣赏之儒家和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比较本文将从儒家音乐思想和嵇康音乐思想二者产生的背景、本质、功能、审美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索他们之间的关联和产生的影响。
标签:儒家音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比较儒家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
它由孔子奠基,经孟子、荀子发展,集大成于《乐记》,其核心为礼乐思想。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音乐家。
嵇康在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崇尚天道自然无为。
其著作《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嵇康音乐思想。
这是中国音乐史上“自律论”美学最早的典型表达。
儒家音乐思想和嵇康音乐思想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一、产生背景西周以来执行了严格的礼乐制度,以礼为核心,即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
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西周的衰落期间东迁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周天子逐渐失去共主的地位。
与周政权共生的礼乐制也逐渐分解,乐也从礼的束缚中得到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它的变化过程经历整个春秋时代近三百年。
儒家音乐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基本继承了西周的礼乐思想,又把礼与乐不同的作用区分开来。
嵇康音乐思想产生于魏晋时期。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
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崩溃,士人们思想信仰发生了动摇,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怀疑,思想的多元化出现了。
根源于道家思想的魏晋“玄学”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同时它也提供了逃避现实的一种思想体系。
二、两家的音乐思想(一)、儒家音乐思想的《乐记》《乐记》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
它提出“物动心感”的命题。
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它认为音乐不是外物在人心中的反映,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感情对外物的一种反应,是本性在音乐中的显露。
儒家音乐思想发展概述总结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部分,它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基础,强调音乐对于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孔子和孟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各种不同流派和学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家音乐思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音乐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音乐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和孟子的时代。
在孔子看来,音乐是一种能够感化人心、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艺术形式。
他主张音乐应该符合道德规范,既要有儒家的仁爱之义,又要具备兼容并包的胸怀。
他认为音乐能够教育人的情感,培养人的美感,促进社会和谐。
孟子则进一步深化了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文化功能和意义。
他认为音乐应该符合人类的正常感受,并具备道德教化的功能。
他强调音乐的重要性,认为它能够调节人的情绪,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音乐思想逐渐与其他学派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和学说。
其中最重要的是礼乐学派,它强调音乐在礼仪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礼乐学派认为音乐应该符合社会的礼仪规范,能够调动人的感情,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他们强调音乐的美学价值和道德教化功能,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音乐实践方法和规范。
在宋代,儒家音乐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礼法音乐”理论。
该理论主张音乐需要符合社会礼法的规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修养的提高。
此外,儒家音乐思想还对乐律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乐律学认为音乐的节奏和音调与自然界的律动和变化紧密相连,乐律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以达到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
在明清时期,儒家音乐思想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变革。
在明朝,儒家学者王阳明提出了“心学”思想,将音乐的艺术修养与心性修养相结合。
他认为音乐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发展人的感情和智慧。
清朝时,儒家音乐思想进一步与西方音乐思想相互交流,儒家学者开始研究西方音乐的理论和实践,以丰富儒家音乐理论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纷争四起,在思想上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主要分“倡乐”和“非乐”两部分,以儒、墨、道三家最具代表性,各流派在对于音乐的价值性和功能性问题上提出不同观点。
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儒家孔子音乐思想为探究对象,深入分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便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发展。
关键词:孔子;儒家;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时期,周室依旧掌控着统治天下的权威,直至东周,王室日渐衰落,只落得天下共主的虚名并无实权。
中原各国之间开始相互兼并和争霸,群雄四起,纷争不断,在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春秋五霸。
周王室岌岌可危,早已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二、儒家学派代表孔子及其主要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世界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圣人”之称。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晚年致力于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的准则是“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讲究“仁”与“乐”,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音乐在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改善社会风尚再也没有比音乐更好的手段了。
并且,认为音乐与成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视音乐对人身心成长及修养所产生的重大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所提出的一系列见解与主张是入世的。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其音乐观在本质上也是相对保守的。
他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封建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其崇高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一)“礼”与“仁”“礼”与“仁”是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在孔子看来,“礼”与“乐”一样,都是一种综合体,“乐”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礼”则是典章、道德规范、礼仪形式的综合体。
解读孔子的音乐美学观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它的历史和音乐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在我国就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的音乐观。
本文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背景的礼乐制度来分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一、礼乐制度下的孔子音乐观(一)礼乐制度与孔子。
周王朝建立后,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反对“淫乐”,使用“节乐”的措施,故西周初年产生了由周公制定、并经后人不断完善的“礼乐制度”。
①在周代上层社会的各种典礼仪式的举行时,按参与者宗法等级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音乐,每一项仪式都配合各种严格的礼制规定,不可违反和逾越;对用乐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得更改。
每一项都体现了对宗法制度与等级制度的推崇。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善击磬、鼓瑟、奏琴、唱歌、作曲等。
他组织弟子一起編订了《诗三百》;首创私学,在他的教学课程中乐便居于六艺中的第二位,而《诗三百》是他最直接的音乐教科书;儒家的音乐思想也奠基于他,这些都体现了他高度的音乐修养和才能。
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雅乐音乐风格中正平和、庄重肃穆,曲调简单、节奏缓慢,演奏形式以齐奏为主,具有一定的乐教功能。
孔子的儒家音乐思想观以“仁、中庸、尽善尽美、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最为显著,这与雅乐特征及其相似,正是表示了他对西周礼乐制度的维护。
而“《论语·八佾》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这句原文说明了孔子对这种违反礼乐制度规定的行为他都不能忍受。
(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在音乐美学中形式要素与组织手段之间的中介环节又叫形式美的法则。
形式美的法则又分三种:(1)传统法则:和谐;(2)现代法则:冲突(3)当代法则:回归。
传统法则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体现的恰到好处。
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1)“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3)对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尽善尽美”;(4)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第30卷第1期 2010年1月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Vo1.30,No.1
January.2010,081 ̄082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评述 毕 鑫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甘肃合作747000) [内容提要]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之一。儒家肯定音乐对人的作用,注重个人 的音乐修养,提倡合理的音乐欣赏,追求对音乐的客观评价,对于我国现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 值和意义。 [关键词]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孟子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0)O1—0081—02
在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儒家音乐美学是最 有影响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学派之一。作为中国固有的 音乐美学价值系统的代表,儒家音乐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 多数历史时期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所维系的主流音乐思想 的基础。儒家思想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孔子所创 立,它是维系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石。在儒家思想纵驰中国主 流思想界的几千年时间里,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也得以在这种 庇护的大背景下繁荣发展,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体系的完善 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 春秋以前,音乐和礼仪活动密不可分,它们共同作为统 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到了春秋时期, 奴隶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音乐也不是礼仪活动的附体, 它以更加独立和繁盛的形式发展起来。这种礼仪之乐“下移” 的情况引起了儒家学者的关注,这种背景也为儒家音乐美学 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肯定音乐功能 儒家学者提倡“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 相敬”,“乐至则为怨,礼至则无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将音乐视为修身治国之道,他认为:“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儒家提倡的“礼、乐、射、御、 书、数”六艺之中,乐位于第二。孔子曾经说过:“先于礼 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意思是说他宁愿选用先秦接受过礼乐教育的庶人,也不愿用 后来才接受礼乐教育的“君子”。足见儒家对音乐作用的肯 定。 (二)提倡音乐欣赏 《论语・秦伯》中描写到:“子日,师挚之始,《关雎》 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述耳》也有类似的描写: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说明儒家注重欣赏音乐,提倡通过欣赏音乐来愉悦身心。 同时,《论语》中也有对音乐表演的批评意见。《论语・八佾》 中写到:“子日,《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子谓 《韶》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阳货》:“子日,恶紫之 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先进》:“子日,由之 瑟,奚为于丘之门?”。孔子的这些关于音乐欣赏的言论成 为后来儒家音乐欣赏的指导标准,从音乐评论的角度看,这 些思想有助于音乐欣赏层次的划分,但这种潜意识的音乐评 论只是从儒家的核心主张“仁礼”思想的扩展而已。 (三)丰富音乐内容 [收稿日期]2009.11-12 作者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 春秋时期,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为了恢复西周以来的礼 乐制度,曾四处奔波,考订礼乐,宣扬《韶》、《武》Ij J。这 里的制度,其实和现代的制度有所差异,它不象现代制度那 样规范、严格。是为丰富音乐内容而搜集的大量音乐素材而 已。《论语・八佾》中记载:“三家者,以《雍》彻,子日, 相为群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是说鲁国的“三 家”贵族在应用《雍》这个曲目时,歌词内容是如何的不符 合要求,可见孔子对音乐内容的重视。《论语・阳货》:“子 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 思是音乐内容不仅仅由单一的几种乐器组成,可见他更加注 重丰富的音乐内容和素材。 (四)注重音乐实践 儒家创始人孔子不仅喜爱音乐,自己也进行音乐实践。 《论语・阳货》记载:“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 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 歌。”说明孔子不但能唱歌,能鼓瑟,而且能弹琴、吹笙和 击磬,这和后来儒家推崇者所追求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不无关系。孔子选编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歌辞集《诗经》, 并且在旅途中经过了现场核对,明确了其中的《雅》和《颂》 在分类上的地位。t21 ̄L子对学习唱歌也非常认真,《论语・述 而》中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 是别人唱的好,他还要求别人再唱,一直唱到自己学会为止。 孔子也注重教授他的弟子学习音乐,《论语・先进》:“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 舍瑟而作。”又:“子日,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可见他 有的学生会弹瑟,有的学生弹瑟弹得不好,曾当面受到他的 指责。 二、儒家的音乐美学态度 儒家创始人孑L子具有非常丰富的音乐知识,他对乐曲的 结构规律能够做出概括的说明。这决定了他严谨的音乐审美 态度。他对当时鲁国宫廷雅乐艺人的分散表现出非常关心的 倾向。《论语・阳货》记载:“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 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说明孔子相当严肃地把音 乐看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通过音乐来协调人的生 活。他认为在为别人办丧事时,听了音乐,不能感到快乐, 因此这种场合是不宜进行音乐活动的。 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是儒家音乐美学态度的一个重要 取向。孑L子认为音乐有着极大的政治作用,音乐的政策最好 由最高统治者制 。孔子主张取缔当时郑国的民间音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1期 而强行推行古代的《韶》和《武》。《卫灵公》记载:“子日, 行夏之时,乘殷之珞,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 声,远倭人——郑声淫,倭人殆。”说明孔子将音乐视为国 家政治礼仪体系更加完善的保证,这是儒家音乐美学态度政 治化的重要表现。儒家强调音乐审美的等级区别,《论语・八 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里记载的是孔子见到了鲁国的季氏大夫命人演奏天子所 用的乐舞,曾经非常愤怒。 在对古今音乐审美取向上,孔子表明自己是偏于相信和 爱好古代音乐的。《论语・述而》:“子日,述而不作,信而 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和他后来重视《韶》、《武》、《关 雎》等乐曲的态度有很大关联。而对郑国的民间音乐表示出 厌恶的态度,甚至主张全部取缔,则显露出他在音乐态度上 保持严格的阶级划分。 真正代表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著作是《乐记》。【4】《乐 记》宏观地反映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态度,提出所谓“乐统同, 礼辨异。”意思是乐主张“和”,目的在于达到“和同”的境 界。即通过音乐使人在情感上进行交流和融合。儒家始终视 “礼”为音乐审美的尺度,这决定了儒家音乐美学态度深受 着“礼”的影响。《乐记》:“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相敬则 不争斗,相亲则不怨。不争不怨,天下安宁。”表明了儒家 礼乐结合的目的和中心,“礼”被用来理“智”,“乐”被用 来抒“爱”,礼乐结合便是情理的统一,情受礼的制约便达 到了中和,这种观点也非常符合儒家的音乐美学态度。 三、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仁”化的音乐价值观 《论语・八佾》提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用“仁”来作为实现“礼”、“乐”的前提。面对春秋 时期“礼崩乐溃”的形式,孔子感到单靠周礼以难以约束人 的言行举止。而周礼文化强调的血缘制与宗法制在当时的音 乐价值观上已被冷落。因此,孔子便针对性的提出“仁”化 的音乐美学思想,希望通过“仁”化的情感来感染周围的一 切,进而实现他追求和崇奉的理想社会制度。这时,音乐便 成为孔子培养“仁”化阶级观的最好行为方式,“仁”成为 孔子音乐美学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的提出,使孔 子的音乐思想超越了西周礼乐思想,具有新的人文意义。【5】 (二)“尽善尽美”的音乐评价观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是孔子首先区分了内容美与形式 美,并提出了两者的统一。[6】《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 对《韶》与《武》的评价是不同的。认为《韶》:“尽善矣, 又尽美也”,《武》较《韶》则稍逊一筹。是“尽美矣,未尽 善也”。对乐舞进行“美”、“善”性质的划分,并且将美与 善作为评价艺术作品的完美标准,则体现了道德因素涵盖在 孔子音乐评价过程的始终,“尽美”亦要“尽善”是孔子音 乐美学思想中关于音乐作品的道德标准的确立,对后世音乐 美学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三)“中和”的音乐审美倾向 孔子在音乐审美中讲的“和”,是在继承和总结前人音 乐谐和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的“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和 “中和且乎”的论理学思想,以及恪守“中庸”的处世态度、 “中和”的音乐审美态度是一致的。可见,孔子在艺术审美 与人生实践中强调的“中”“和”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哲学观 念,可以理解为只有“中和”的性质。这一思想在音乐审美 上的主张,就是要求音乐的表现不能脱离“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要节制音乐情感的表现力,适度而不过分,使音乐 审美的内在情感体验与外在表现都保持在“中和”的状态, 坚持“过犹不及”的音乐审美态度,反映了孔子在音乐思想 上崇雅抑俗的态度倾向。 四、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被后世尊为“亚 圣”,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贯穿着“仁”“义”的内容。孟子 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 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斯文二者也,乐之实,乐斯 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 手之舞之。”(《孟子・离娄章句上》)。可见,孟子的“乐之 实”同时具有论理学和美学的双重意义,将完善的伦理道理 与愉悦的精神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乐教”的目的,与 孔子是一样的。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 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说明孟子将“善、信、美” 的最高境界“仁”作为欣赏音乐的标准。在这里,可以为之 的善以及它在自身行为上的体现,就构成了善与真的统一, 也就是“美”的实现。这依赖于乐教的实践,即孟子心目中 美的音乐——“仁声”的实现。孟子认为,这种“乐”之美 的实现,要比单纯的道德说教对人心更具影响力。因此它主 张“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虽是宗教唯心主义,却是不折不扣 地为贵族服务的。但在音乐的价值取向上,他却特别强调人 民群众的重要性,重视当时的民间音乐,同时强调和寻求音 乐审美过程中情感的交融与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美学的 意义。 儒家音乐美学理论承认音乐为物质世界在人们意识中 的反映,他们承认音乐有着极大的社会功能,同样也承认音 乐的内容应该首先得到重视。他们对音乐本质的认识基本上 是唯物主义的,对音乐社会作用的看法也是从总结经验中得 来的。但他们又同样强调音乐上的等级区别,同样强调统治 者倡导音乐的重要性。他们对待民间音乐,采取同样的态度。 然而,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同样不能向现实的人民生活中 接近音乐美学艺术的真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