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商隐诗歌隐喻研究[文献综述]2014-05-03

李商隐诗歌隐喻研究[文献综述]2014-05-03

李商隐诗歌隐喻研究[文献综述]2014-05-03
李商隐诗歌隐喻研究[文献综述]2014-05-03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2014届

李商隐诗歌典故隐喻研究

学生姓名薛雄辉

学号 0407100229

系别人文科学系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002班

指导教师罗玉石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

李商隐可以说是唐末诗坛上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在唐诗经过巅峰开始逐渐走向没落时,李商隐的诗歌不仅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还独辟蹊径,将诗歌从一般题材拓宽到心灵,描摹最难言明的心理,李商隐细腻的情感描写为人们刻画出了一个个细美幽约的唯美诗境,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中国文学史上其他闻名于世的一流作家如屈、陶、李、杜、苏等人相比,商隐及其作品的接受与研究却常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冷清和寂寞。而后才循序渐进,尤其是在文革之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其前景,对于现在的中国文学、美学本身来说,李商隐的诗歌与任何其他诗人、诗作研究相比都将更为不可限量,因此形成了一股空前的研究热潮。①李商隐的诗歌自古就以朦胧多义著称,这与其诗歌隐喻色彩浓厚有很大的关系,对其隐喻的研究有助于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和诗中情感的把握,读懂李商隐的诗,读懂李商隐。现将近年来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关于隐喻学的理论研究

关于隐喻学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分歧,有对隐喻进行肯定的,也有对隐喻进行贬斥的,因此形成了赞誉和贬斥两个流派。贬斥派的鼻祖是哲学家柏拉图首先提出的,认为隐喻是一种花言巧语修辞,顶多是一种修辞,认为这与哲学追求客观真理背道而驰。赞誉派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类比假借说,认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 借来作隐喻, 或借‘属’作‘种’ , 或借‘种’作‘属’, 或借‘种’作‘种’ , 或借用类比字”,②相对而言这是对隐喻的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解,阐明了隐喻的重要特点。并且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了隐喻的重要性,要求人们掌握隐喻。从狭义的角度上看我们所说的西方隐喻学研究史就是以亚里士多德为发端的赞誉派隐喻研究历史。西方关于隐喻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以亚里士多德、昆提良为代表的隐喻修辞学研究,把隐喻看作词语层次上的修辞;二、以理查兹、布莱克为代表的隐喻语义学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三、以艾柯、利科为代表的隐喻多学科研究,成为符号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在国外隐喻研究热的影响下,我国的隐喻研究也如雨后春笋逐渐露出头角,尽管和西方相比仍显薄弱,但在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束定芳教授等一批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隐喻学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如束定芳教授的《隐喻学研究》一书就全面系统的分析了隐喻学的形成发展、隐喻的产生、隐喻的作用及怎样对隐喻进行理解;林书武在《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一文中分析了隐喻的归属问题以及隐喻的成因;赵虹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一文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学进行了阐述;韩晶在《隐喻在诗歌中的应用》一文中通过隐喻在中外诗歌中的运用,对比阐述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等。这些著作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论述阐析。

2 关于李商隐诗歌的研究

晚唐李商隐的诗歌以“写情”闻名于世,但不同时期人们对其诗歌的评价褒贬不一。

①叶刘伟、袁书会:《李商隐诗歌研究综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年第1期,第129页。

②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21章。

叶刘伟和袁书会从历史跨度上把李商隐的诗歌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李商隐诗歌研究的发轫期,从诗人逝世到明末。这段时间关于李商隐诗歌的研究还很肤浅,没有出现专门的研究著作,在一些作品中出现的评论也只是关于其人其诗的介绍,并且在评价中否定多于赞誉。如刘昫在《旧唐书文苑传》称李商隐“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特操,恃才诡激,为当途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尤其是宋明时期受理学的影响对其批判的力度更大,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其评价是“狭邪浪子”和袁宏道在《风林纤月落跋语》中说“若李锦瑟辈,直谜而已”等论断都是对李商隐不公正评价的代表。当然这期间也有对李商隐极为推崇的诗人,宋初的西昆体诗人诗歌学习的对象就是李商隐,尤其是其发启者杨亿,在历史上第一次给予商隐诗极高的评价,在《自敘》中赞其“富于才调,兼极雅丽,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曲尽万态之变,精索难言之要,使学者少窥其一斑,略得其余光,若涤肠而换骨矣。”除此之外,王安石、元好问等一批学者也给予了其公正的评价。第二阶段是明末到文革初,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李商隐诗歌的文学价值,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是李商隐诗歌研究著作的第一个高产期,出现了各种版本的诗注和集解,以道源的《义山诗注》和朱鹤龄的《李义山诗集笺注序》为代表。然而在思想上仍有所保留,朱鹤龄在解读商隐情诗时,尽管敢于正视“情”这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也只通达的认为男女之情,通于君臣朋友。王夫之更是一语道出了翁李格调的不同,并认为义山诗“风骨千不得一”洗刷了过晚人们对李商隐诗歌的误解。第三阶段是文革后至今,这是李商隐诗歌研究著作的第二个高产期。据统计国内外共出版专著和选本40多部,各种研究会议刊物论文约900多种。尤其是1992年11月在王蒙的倡导下召开了首届李商隐诗歌研讨会,此后每两年召开一次,积极的推进了李商隐诗歌的研究。这个时期无论是文献整理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文献整理研究方面,以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合编的《李商隐资料汇编》、叶葱奇的《李商隐诗集疏注》、郑在瀛的《李商隐诗集今注》等校注类著作为代表,著作成果显著。从研究理论上看,由于现当代学者借鉴吸收了大量西方文艺学以及其他心里哲学等领域的知识,在研究中往往能从传统研究中求新变,在研究领域上出现多元化的现象。如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李商隐诗歌的主观化倾向》这两部著作就引用了很多西方文艺学的知识,从诗人主观化创作上着手研究提出李商隐的诗归根结底是人类本质力量不可抑制的外现。又如王蒙的《双飞翼》这部学术集中,从创作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李商隐的诗歌等。

这些研究著作大体从以下几方面对李商隐及其诗歌进行研究:一、研究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类的文献工作,如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合编的《李商隐资料汇编》等著作;二、对李商隐诗歌校注的研究,如叶葱奇的《李商隐诗集疏注》、郑在瀛的《李商隐诗集今注》等著作;三、对李商隐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进行阐析,如刘学锴、余恕诚的《李商隐诗歌集解》等著作;四、引进其他领域的理论对李商隐诗歌进行解析,如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李商隐诗歌的主观化倾向》等著作。

总而言之,目前关于李商隐诗歌的研究成果大体上仍然以对李商隐诗歌的诗注研究、

各种文学赏析解读为主,同时在研究领域上由于受西方文艺学等学科理论的影响在研究方向上表现出多元化。

3 关于李商隐诗歌的隐喻研究

由于隐喻学引进我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关于本课题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局限。李商隐诗歌隐喻的研究,目前的研究论著包括以下两类,一种类似于对传统诗歌的研究,如崔其征《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通过对李商隐的个人分析,知人论世从作品和作者角度解析其诗歌的朦胧性,又如汤春华的《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着重分析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是怎样形成的,以比兴、象征等修辞手法对其进行解析;第二种是应用西方隐喻学的理论对李商隐的诗歌进行阐述,以鲍红《李商隐诗歌中的隐喻》和郭娟的《李商隐诗歌的隐喻研究》为代表。鲍红主要从商隐诗中隐喻的喻体来源进行分析,或取材于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或源于神话传说、佛道故事得出其喻体大多娇美纤柔,喻旨朦胧多义,情感基调感伤哀怨,运用方式灵活多变,常与幻想拟人、象征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相糅合,得出李商隐诗中的隐喻继承并发展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象征传统的结论。而郭娟则依据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来具体分析隐喻在李商隐诗歌中的表现、特点及其导致这些特征的文化。也是先对其喻体来源进行分类,但相比于鲍红更为理论化,也更细致,引入了始源域和目标域等一系列概念。

4 目前研究的不足

目前有关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比兴、象征等修辞手法对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进行解析或对李商隐诗歌中的喻体来源进行分类,再利用相关的隐喻理论对李商隐诗歌的隐喻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李商隐诗歌的隐喻的形成及其作用,但是这些研究还缺乏用隐喻对李商隐诗歌隐喻意义诗歌主旨的把握分析。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出现以隐喻学中关于隐喻的分类作为李商隐诗歌中的喻体的分类标准,对李商隐诗歌的隐喻进行研究的。因此以隐喻学研究中的隐喻分类标准作为诗歌隐喻分类研究标准,以李商隐诗歌的典故隐喻为出发点,从隐喻学研究的角度来分析李商隐诗歌。从隐喻学角度来理解李商隐诗歌中的典故隐喻的形成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对其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典故隐喻进行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5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 1988年版。

[2]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李商隐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1年版。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中国学术期刊,1997年第1期,第11-14页。

[6]汤春华:《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19卷第1期,第72-74页。

[7]叶刘伟,袁书会:《李商隐诗歌研究综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年第1期,第129-138 页

[8]鲍红:《李商隐诗中的隐喻》,安庆师范学院院报,2006年,第25卷第5期,第84-87页。

[9]丁冰莹:《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性隐喻的理解机制》,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语

文学刊,2011年第2期,第22-23页。

[10]高新华:《基本概念隐喻与诗歌隐喻》,通化师范学院院报,2010年第31卷第3 期,第52-55页。

[11]韩晶:《隐喻在诗歌中的应用》,重庆科技学院院报,2008年,第4期,第134-135页。

[12]赵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52-59页

[13]刘建珍:《隐喻话语理解的认知语义研究》,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崔其征:《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2008年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郭娟:《李商隐诗歌的隐喻研究》,2012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读李商隐诗《锦瑟》

解读李商隐诗《锦瑟》 从整体着眼去解析李商隐的名篇《锦瑟》,主要要如何解读呢?下面来看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难以确解。有的认为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有的认为是悼亡诗,怀念其亡妻王氏;或是怀念其青年时所爱恋的一位女道士。甚至有人认为是追念已故宰相李德裕。这些理解都有道理,我谁的观点都不敢否定。诗无达诂嘛!更何况此诗又将人事全部隐去,全用几个典故传之,更造成一种多义性。不过也无须为此头痛。更不必逐字逐句胡乱揣测,不妨像陶渊明一样“不求甚解”地去读书,你喜欢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怎样理解觉得有趣就怎样理解。其实,你非得像完成选择题一样,选出一项标准答案来,恐怕本身就是自讨苦吃。 诗是用形象说话的,故而本身就具有多义性,讲究含蓄蕴藉。读诗应学会慢慢品读,但我不赞成像解剖医生一样肢解作品,更讨厌以为字字都有出处或字字都有着落的考证之法。比如李商隐这首《锦瑟》,为什么不试着从整体着眼去理解呢? 首先,“锦瑟”这只是诗人创作的一个感情触发点,应是它触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首联两句就是直抒胸臆式的感慨之语:这锦瑟为什么要弄五十根弦呢?难道就是为了使其曲调悲凉吗?听其曲便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的一生,想起一生的梦想,想起年轻时所爱恋的对象。 颔联、颈联四句四个典故是对自己一生的形象表述。追忆往事难免使人有往事如烟、人生如梦之叹。四句以“梦”起,以“烟”收,是否就暗含了这样一种感慨呢?不过回想起来,许多事、许多人还是历历在目,感情也常常是很复杂的,遗憾、后悔、伤感、不甘、甜美、怀恋、惆怅,实在说不清楚。所以,诗人很巧妙地运用四个典故进行了非常形象、非常概括地表述。“庄生晓梦迷蝴蝶”运用的是“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中说:一次庄子晚上梦见自己化为蝴蝶,早晨醒来竟然弄不清是自己变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语文李商隐诗歌鉴赏

数学与信息技术系陈钊芸 20081113班 2008122132 无题三首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其三)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後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第一首赏析: 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始从觉醒的甜梦中醒来觉得怅然若失,回忆起梦中依依惜别的情景,又匆忙地写信给她。从借用刘郎的典故,显见今后要再会是几乎不可能了。 全诗着意摹写缠绵悱恻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而整个相思相忆的心理流程又与斜月、晨钟、烛影、香晕的环境描写层递而下,在梦幻交织中创造出一个凄迷哀丽的境界,既避免了艺术上的平直,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远别之恨”的主旨。 刘郎是古代一个男子,他遇到了神仙女子,醒来后到天台山再找已经不见了。我们想想那神仙女子是永远见不到了,对李商隐来说,他所爱的人,是被幽闭在重重深墙之内,见她好象比神仙女子还要难,所以说「更隔蓬山一万重」。 1、原诗: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2、译文 你说要来却是空话,一去就无影无踪,斜月照着高楼,五更的钟敲响了。梦中因为离别啼哭也难以唤住你,醒来后强烈的相思驱使着我没等墨汁研浓就写信。烛光朦胧地映照着金翡翠屏风,熏香依稀地从芙蓉帐里微微地透过来。刘郎已经恨透了蓬山遥远,更何况你我之间隔着万重蓬山。 3、赏析 作为一个身世坎坷、郁郁寡欢的诗人,李商隐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失落感伤的情绪,一旦牵惹上所爱之人,不管是求之不得的企盼,还是久别难逢的怀恋,作者都将它置于一种朦胧、绝美的境界之中,通过各种可感的物象,渲染以飘忽朦胧的声色,使作品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切。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恋。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之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残月斜照空空楼阁,凄惨钟音悠悠传来,不知已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场景,多希望天明以后就可看见他的踪影,但是每一次的希望都换来的是更深一层的失望,又在失望当中孕育着新的希望,就这样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编织着梦幻般的未来。现实是远离难逢,梦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李商隐诗歌隐喻现象探究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李商隐诗歌隐喻现象探究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抒情诗人,其诗歌创作运用了很多隐喻手法。李商隐诗歌隐喻可总结为实体隐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三大类概念隐喻。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网络模型挖掘李商隐的心智空间及诗歌文本的深层意义,并通过结合李商隐的性格特征、人生经历以及社会语境等方面,探寻李商隐诗歌隐喻构建的动因。 标签:概念整合李商隐诗歌概念隐喻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诸多成就的诗人。在诗史中,他的政治诗、爱情诗有着突出的特色,在七律方面也为诗体完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综合了前人丰富的艺术成果,融汇铸合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其成就和影响达到了晚唐诗坛的高峰。当前,关于李商隐诗歌的研究已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学锴、余恕诚(2004)为李诗作了不少笺注与集解;吴振华(2009)、冉雪芹(2012)等文则结合了具体诗作论述了李诗的艺术特征。但从语言认知隐喻角度切入李诗的研究较为少见,本文将通过概念整合的理论视角对李诗作出较为新颖而又系统的阐释。 一、李商隐诗歌中的概念隐喻 在传统的隐喻观中,中、西方学界都将隐喻认作一种修辞现象,其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能够给文章带来美学效果。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单向性跨域映射。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概念隐喻被分为三种类型: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 (一)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借助对实体或物质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感觉、观念和事件,以便对这些概念进行指称、分类、量化和讨论。在李商隐诗歌中,实体隐喻频繁出现,较有代表性的例句如: (1)西亭翠被馀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夜冷》) (2)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滞雨》)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 (4)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燕台诗四首》)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例(1)中的“败荷”表现了社会的衰败及诗人内心的孤寂、失落之情;例(2)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唐诗赏析-李商隐《花下醉》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李商隐《花下醉》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花下醉》此诗写诗人寻花而醉,夜里持烛赏花,表达了自己爱花、惜花的感情。全诗格调轻快,意境含蓄,画面清晰,语如贯珠。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花下醉的习题赏析等资料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唐代: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清人马位评论本诗说:“‘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有雅人深致。”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雅人”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一个“醉”字,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行为方面:①爱花;②饮酒;③雅聚。性情方面:④有闲情逸致;⑤情趣高雅;⑥随性。 (以上六点,答到两点给1分,三点给2分,分析1分,共3分) (2)见下首句直接紧扣“醉”字来写,这是双重的醉,既写为甘美一酒的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的醉。次句进一步写“醉”态,写作者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第3句写酒醉醒后之意,第4句“赏”字,既写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流连之情,也写出了作者最后的陶醉,是更深一层的“醉”。故本诗诗眼为此字。 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

赏花。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 起首两句先写了寻芳而醉的过程,流露出一种酣醇满足之意。“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在这个美好的春日,诗人一路追寻着繁花的踪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喝得大醉。便在夕阳西下之时,依着花树沉沉地睡去。诗人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趣,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不觉”二字寓意深广,使花之美、酒之醇以及人之陶醉都包含其中了。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流霞”,将似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之意。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 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美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形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诗人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表达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之间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有序,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熏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进一步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下两句写酒醒后夜半赏花,更显出对花之爱。同时也将美好而满足的气氛转至了凄凉与孤寂。“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客已散,酒已醒,夜已深。与前半夜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独之感重又袭来。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欣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诗人对花的喜爱却丝毫未减,想要趁着这夜深人静无人打扰之时,再秉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对花之痴迷已显露无遗。同时诗句中的“红烛”与“残花”又进一步地构成了对比,更显花之残。

古典诗词鉴赏:暗暗淡淡紫——李商隐《菊花》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暗暗淡淡紫——李商隐《菊花》赏析 菊花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注释】 融融:光润的样子。 冶冶:艳丽的样子。 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禁:禁受,承当。 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怯:胆怯、担心。 残:一作“斜”。 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 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升:摆进。 【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通过吏部考试,释褐授官,做秘书省校书郎,但他在秘书省仅仅几月就被调到地方,担任宏农县尉(今河南省灵宝县)。到任不久,又遭受一次打击,因为他把狱中死囚改判活罪,触犯了观察使孙简,被罢官,正碰上姚合代孙简任观察使,又要他还任。李商隐和姚合关系不错,但他内心深处对自己屈居县尉一事,始终不快,不甘久居,一心想入朝任职。开成五年,他的岳父王茂元入朝为官,他便告假携眷到长安居住,以求汲引。此年九月四日,为谋求新的出路.他又辞去宏农县尉。到会昌四年。在杨弁之乱过后,他又移家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他自述此时自己“遁迹丘园”,“前耕后饷”,“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重祭外舅司徒公文》)。这首诗即作于此时。 【赏析】 《菊花》诗的末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与本诗末联所抒发的感概,可以说同中有异。在《菊花》诗中,笔者曾经说到,李商隐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用黄金铸成的鹦鹉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这种感情,虽嫌激烈,却毕竟带有升上殿堂的愿望。到本诗,那些激烈的感情淡化了,苦竹、椒坞、微香、涓涓泪、寒雁、暮蝉、细路独来、清尊相伴,一片叹老嗟卑的味道,甚麼火气也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高考古诗词鉴赏—李商隐

高考古诗词鉴赏—李商隐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唐代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李商隐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李商隐的诗全集: 《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将要结束。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绮丽的瑟啊,为什么没有端由的有着五十根琴弦?每一根琴弦、每一根柱,在使我想起已然磲的美好岁月。这心情仿佛庄周在清晓的梦中,幻化成翩翩的蝴蝶迷离飞舞。也或许想古代蜀国君主望帝那样,将满腔心事多付给哀鸣啼血的杜鹃。当明月照耀,苍茫的大海中,我已分不清那究竟是晶莹的珍珠或鲛人的泪水。暖日暴晒,蓝田因为有美玉蕴藏,地面升起阵阵轻烟。所有的情感。不管再怎么美好,只怕都将成为记忆罢。心头浮现往日情事的时候,才觉得一片惆怅,惘然。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随着时代的发展隐喻研究经历了由修辞学研究到认知学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和行为,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共同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中将隐喻纳入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进行重新考察和研究,同时提出了概念隐喻的命题,这是隐喻研究史上-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命题在不同文化认知系统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不仅可以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学研究的价值。普希金(Алекс андрСергееичПушкин)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他一生短暂却作品丰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旧在认真写作。他的作品体裁多样,一生创作了800多部诗歌作品,其中爱情和友谊是其最主要的诗歌主题。我国的普希金研究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普希金的个人生平到作品,从他的生活到创作都有许多研究成果,普希金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拓展,这对于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拟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普希金关于爱情的诗歌分析研究中。研究意图并不在于对普希金作品做出前所未有的独到阐释,而是想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证明概念隐喻理论在俄语及俄罗斯文学研究中的适用性,为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适用性提供一点支撑,借以从认知的角度解读俄语文本提供一些依据。本文通过分析800多首诗歌,以期解决以下问题:总结出普希金诗歌中关于爱情的概念隐喻(如将爱情喻做人、火焰、战争、音乐、液体等),阐释这些概念隐喻形成的原因,同时对爱情概念隐喻表达式进行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欧美国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源地,概念隐喻又是认知语言学 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所以目前,西方也是研究概念隐喻最为活跃的地方。美国的芝加哥 大学又被称为隐喻研究的集中营。短短的20 多年间,西方相继涌现出一批概念隐喻的 研究学者及相关论著,概念隐喻理论开始被认可并得以迅速发展,其间产生的代表人物 主要有G. Lakoff、M. Johnson、J. R. Taylor、P. Kay、G. Fauconnier、M. Turner、L. Talmy 等等。这些代表人物中,尤以乔治·莱考夫(G. Lakoff)为最,他是概念隐喻的创始者 和领袖人物,他的研究生和同事也都加入到研究概念隐喻的行列中,目前来看取得了十 分可人的成绩。概念隐喻与其说是莱考夫的研究成果,不如说是莱考夫学派的研究成果。1980 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成为了概念隐喻诞生的重要标志。该书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定义隐喻,被Judge 称作 新一场的“隐喻革命”(metaphoric revolution)[1]。在这本书中,第一次由莱考夫提出 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这一术语。莱考夫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 识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隐喻属于概念体系,它无所不在,隐喻不仅表现为修辞手段, 更反映了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1987 年,莱考夫出版了他另一本著作 《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该书阐述了思维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影响了认知科学中的一系列学科内容。概念隐喻从此在认知语言学上 奠定了绝对的地位,开创了“概念隐喻”和“体验认知”一派。 概念隐喻的研究除了乔治·莱考夫之外,比较著名的人物还有约翰逊(Johnson), 他主要对概念隐喻的哲学观做了重点论述。前文提到他与莱考夫合著了《我们赖以生存 的隐喻》,1999 年约翰逊再次与莱考夫联手出版了另一部著作《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 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The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约翰逊在《心中之身》(又译《思 想中的身体》)(The Body in the Mind)(1987)中还提及了两种认知结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和隐喻结构(metaphorical structure),它们构成了认知的重要部分。[1]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1]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摘要: 杜甫和他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在古今中外的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古人后启来者。 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他的诗歌特色各有千秋 讲到杜甫的诗歌,必定要讲到大唐的盛衰,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那个动荡而苦难的时期是杜甫诗歌灵感的发源地。杜甫的诗歌是根植于当时的动荡社会,与日渐黑暗的政治生活糅合在一起的。 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有能反映杜甫的人生观,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愤慨。曾经杜甫也有伟大的抱负,壮志凌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仕途的渺茫,使杜甫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端,人民的疾苦,促使他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真实而悲壮,慷慨又悲凉。杜甫的诗歌跌宕起伏在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

《锦瑟》李商隐诗歌鉴赏

锦瑟(李商隐七言律诗) 《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锦瑟》是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也是最难索解的一首诗。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本诗属于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1] 诗人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往复低回。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并非臆断。诗人追忆了自已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已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全诗运用比兴,善用典故,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2] 锦瑟 锦瑟(1)无端(2)五十弦(3),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4),望帝春心托杜鹃(5)。 沧海月明珠有泪(6),蓝田(7)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词句注释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5)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 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 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6)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 则能出珠。” (7)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 在县东二十八里。”[3] 白话译文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3] 3创作背景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4]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高中语文专题07李商隐诗两首练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7 李商隐诗两首(练)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杜工部蜀中离席①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②。 注释:①释题:公元851(宣宗大中五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辟李商隐为节度使府书记、检校工部郎中。 不久,他又奉差赴西川推狱。这诗是留别僚友杜之作。题意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②卓文君,汉代才女,貌美,善鼓琴,家中富贵,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1.颈联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两句诗的句法相似。 【答案】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结合全诗,从思想感情方面谈谈这首诗与杜诗的相似之处。 【答案】①忧国伤世:“世路干戈”表现时局动荡,战乱不断;使节未归,军队驻防,说明边防紧迫,外患严重;诗人忧国之情自然流出。②自伤身世:“醉客延醒客”言自己怀才不遇,只能借酒消愁。并以美酒佳人自我宽慰,实则表达生活之流离漂泊的无奈。 【解析】 试题分析:李商隐此诗继承了杜甫诗的风格,把时事引入传统的酬赠之作,恢复并发展了杜甫七律感时伤世和忧国忧民这种诗歌风格。诗歌一开头就是一个反诘句:“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这句的前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后半句笔锋一转,转到“世路干戈”这个大背景上,道出在干戈中离别的沉重感伤。“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这两句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当时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经常发生边境争夺战争,朝廷屡派使者处理边境事宜,局势紧张,

李商隐的诗李商隐诗集大全李商隐代表作赏析

商隐的诗商隐诗集大全商隐代表作赏析 商隐的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商隐代表作欣赏 商隐(813--858)诗继承、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很高。就容而言,有政治诗、咏史诗、写景咏物诗和爱情诗几方面。商隐的政治诗中《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安定城楼》较为出色,表达了奋发进取的精神;他的咏史诗《贾生》、《隋宫》构思新巧、措词委婉、意蕴深长;咏物写景诗也有惊人之笔,如《登乐游原》,境界苍凉悲壮,意蕴含蓄。他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两字为题做为此类诗的题目,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其实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借美人以喻君子”。以他的两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前一首写有情男女

无法如愿的苦楚,后一首刻画了陷入绝境的爱情,诗情变幻迷离,难以捉摸。 商隐,男,汉族,字义山,号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婉约派,他祖籍怀州河(今沁阳市或博爱县),生于荥阳(今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商隐便在牛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杜”,与贺、白合称三。有《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笺”之说。因处于牛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今沁阳),自祖父起,迁居荥阳(今属)。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萧涤非 内容提要(一)对杜诗的艺术性应有足够的认识:杜甫是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并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的诗人;杜甫又是在体裁、风格、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方面集大成的诗人。(二)杜甫的叙事诗多即事名篇,自创新题,且全用五、七言古体,其艺术特点是:典型化的手法、对现实的客观描写、心理刻画、语言的个性化、细节描写。(三)杜甫的抒情诗所抒之情真实而重大,其艺术特点是:具体形象、景情交融、语言精练、大发议论、幽默含蓄。(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特别是向民歌学习。 我想分以下四个部分来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性:一、对杜诗艺术性的应有认识。二、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三、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基本原因。为了突出杜诗的艺术特点,除结合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外,将尽可能和李白、白居易等诗人的一些作品作些比较。比较,确是一个很好的容易说明问题的研究方法,但要做到恰到好处也颇不容易。因为首先得注意到拿来作对比的作品,在内容题材上是相同的,至少是相近的。然而这样巧合的作品是并不多的。 谈到比较,倒不禁使我们想起贾至、岑参、王维和杜甫4 人所作的“早期大明宫”那4首七言律诗。虽然这种诗不可能有什么高度的思想性,只能是一些官样文章,但由于写的是同一的题材,拿来作对比倒是十分合适的。前人也曾这样做过,想定出个甲乙丙丁来。有的评岑参第一,有的又推王维,也有不少好心肠的评论家和杜诗的注释者一定要替杜甫争面子,说还是杜甫那首写得最好。但一般还是倾向于王维,《唐诗三百首》选了王维和岑参的,没有选杜甫和贾至的,正代表了一般的看法。为什么王维那首早期诗能居第一呢?这是因为诗中有这么两句漂亮的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是从今天来看,王维这首诗要算是最坏的,因为他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歌功颂德简直到了无耻的地步。我们知道,他们这4首唱和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也就是安史之乱的第3个年头。这时长安、洛阳刚刚恢复,安庆绪还占领着邺城,史思明仍盘据河北,到处还正在流血,为了换取回纥的兵力,唐肃宗就在这一年的7月,还不得不把自己的一个最小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回纥。这哪里谈得上什么“万国衣冠拜冕旒”呢!顾亭林在《日知录》“文词欺人”一条中说:“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莫若谢灵运,次则王维。”我看,这首诗也是一个证明。杜甫固然不会说这种瞎话,就是岑参也不会说。由此可见,即使是一首应制式的诗,在两相比较之下,也仍然可以看出不同作家的不同作风。同时也可见,王维这位田园诗人是颇不老实的,他很会粉饰现实,很会做官。 说来也很巧,4位诗人中,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王维是田园诗人领袖,是“诗佛”,而杜甫又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诗圣”。但也很遗憾,当时李白没有在朝做官,否则让“诗仙”也写上一首,那可能就更有意思了。 我讲上面这段话的意思,不过在说明“比较”确是一种很好的能说明问题的方法,但必须注意题材的一致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