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坦纳的翻译理论共25页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25
浅析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
卢峰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作为翻译理论的经典,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围绕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对乔治·斯坦纳本人、阐释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的依据、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四步骤进行了介绍与分析,重点阐释了斯坦纳
翻译理论四步骤的内涵与外延,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卢峰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以《爱玛》两中译本为例
2.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红高粱》英译本
为例3.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译者主体性——以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为例4.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爱在集市》中译本为例5.浅析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过程对翻译理论研究的
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十五
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例
彭洪秀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4)003
【摘要】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总页数】5页(P109-113)
【作者】彭洪秀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以《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 [J], 陈琳
2.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下的译者主体性r——以《黑猫》两个中译本为例 [J],
陈菁
3.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乐府诗》英译为例 [J], 李萍
4.从《圣经》两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以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为视角 [J], 刘平平
5.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辜鸿铭《论语》译本为例[J], 贺晓旭;李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二十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的提出加速了本体论的消解和译论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从作者中心论到译者主体性,译学研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各翻译学派理论中也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其中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乔治·斯坦纳将翻译的过程看做阐释的运作,并提出阐释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为研究译者在理解和阐释原文本意义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哲学理论主体间性的提出,译界学者的视野也由主体性转向了主体间性,为进一步探究译者
选择原文作者、原文和赞助人等提供理论依据。
小说《酒国》是一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
小说不仅被作者莫言所喜爱,还受到了汉学家葛浩文的青睐并认为这是一部最具想象力的作品。
(刘浚,2012)小说不仅结合了地域语言特点,还通过典故、引用、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中国语言和文化魅力,是一部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
作为《酒国》译者,葛浩文在译注中提出了“尽可能地忠实原文”的翻译原则,最大程度地重现原文意义。
(Goldblatt,2012:VI)最后,本文以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英译为例,以斯坦纳阐释学四个步骤为理论框架,结合主体间性和互文性理论,在阐释步骤中对
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刻解读,探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译介成功的因素。
本文将阐释学理论和主体间性相结合,丰富了作品《酒国》的研究视角。
同时,本文通过主体间的对话在探究影响译介成功的因素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有趣的翻译理论An Interesting Translation Theory我在阅读庄绎传的《翻译漫谈》(商务印书馆)时,为书中所提到的一种翻译理论所折服。
说实话,在我30多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许是我孤陋寡闻,还是首次遇到这样有趣恰当的论述。
这一理论是由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教授在其所著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的,同样由庄绎传教授翻译成中文,译本题为《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
乔治·斯坦纳教授在剑桥大学及日内瓦大学任教,并经常到美国各大学讲学,对文学和翻译有很深的造诣。
他对翻译的解释就是“译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时刻看到作者,这样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紧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抠字眼,他可以对作者的意思加以发挥,但不能改变。
”要时刻看到作者——不迷失方向——紧跟作者——可以发挥——但不能改变。
大师就是大师,说的既到位又妥帖,而其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就更有趣了。
乔治·斯坦纳认为翻译包括四个步骤:信任(trust)、进攻(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恢复(restitution)或补偿(compensation)。
第一步,信任。
译者相信所译的原文本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是可以被理解的,翻译原文是可行的,翻译行为也是有价值的。
与原文建立起信任关系,才会有进一步了解和钻研的兴趣。
第二步,进攻。
译者向原文发起了进攻,征服原文,最后把原文俘虏过来。
对原文提取意义,如同开采了一个露天矿区,虽满载而归,却给地表留下了一个大伤疤。
这种情况下,就是原文受到伤害,译文获益。
第三步,吸收。
译者提取了原文意义之后带入目的语,会出现同化现象。
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完全取得地位,或者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使得目的语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同时目的语文化又仿佛受到感染而排斥外来文化。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 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语言学中心阶段3(系统翻译理论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翻译的哲学理论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代表人物A.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 1960s)1(代表人物(1)罗曼雅各布逊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他的理论以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 1970s)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LI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