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纳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从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看外刊翻译作者:宋伟灵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9年第04期【摘要】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是解释学重要的一部分,对翻译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用翻译四步骤来指导外刊翻译,能够使译文更加准确到位。
本文将对这四个步骤进行详细讨论,并用外刊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关键词】解释学;外刊;翻译步骤【作者简介】宋伟灵(1991-),女,汉族,辽宁人,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与中国的翻译理论相比,西方翻译理论更加详细,也更成体系。
学习西方翻译理论能够让我们从宏观角度把握语言。
西方翻译理论的流派有很多,其中较为主流的学派有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交际理论派、德国功能学派、解释学派、解构学派等等。
本文讨论的是解释学派中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并将其运用在外刊翻译中。
一、翻译四步骤介绍乔治·斯坦纳是解释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曾在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步骤,分别是: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概括地说就是,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翻译中注入自己的理解,不断调整、完善译文。
二、外刊介绍外刊一直以来都是学习英语翻译的好素材。
外刊表达能够保持与时俱进,文章内容关注社会热点,语言地道,是练习翻译的极佳选择。
如,《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作者的文字功底都很深厚,许多词汇、句式的用法都大有讲究,经常使用各种修辞,语言凝练精准,文笔犀利。
翻译这类文章,有助于积累英语表达,训练自己的翻译思维。
然而,要想将外刊翻译好并不容易。
外刊上的表达是我们在课堂中很少学到的。
如果能够借助一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外刊翻译实践,相信这会提供很多便利和思路。
笔者用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来指导外刊翻译,一是可以加深对解释学的理解,二是可以提升翻译外刊的能力。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本文在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骤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傲慢与偏见》第56章进行了汉译,对其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标签:《傲慢与偏见》;四步骤;译者主体性《傲慢与偏见》构思精巧,妙趣横生,吸引了广大学者对它进行翻译研究。
王科一先生的中译本和孙致礼先生的译本都受到人们的青睐。
今天,怀着对翻译和翻译家们的敬仰,笔者尝试着来翻译了一下第56章,并有了些许拙见。
本文将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中的四步骤理论为指导并以大量的实例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译文中来体现的。
一、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然而理解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也就是说,任何人对事物的理解都受到自己的文化意识,生活经验、知识传统、道德伦理的影响,这些也会影响译者的阐释过程。
[1]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斯坦纳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她将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2](V enuti,2000:313-319)信赖是指译者认为他所选择的翻译目标有翻译的价值,在这个信赖的基础上,译者也会受到其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侵入”原文,以便更好的“吸收”。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留译语本色,“补偿”手段也就应运而生。
[3]二、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下《傲慢与偏见》第56章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一)信赖如上所述,阐释翻译的第一步是信任,即译者认为他所选择的翻译目标有翻译的价值。
译者的信任选择使译文得以问世,任何翻译都始于对文本的信赖。
译者首先要相信翻译是基于译者对原文价值的认同之上。
作为译者,翻译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文本。
选择好的文本翻译也有可能使译者出名。
[4]笔者选择《傲慢与偏见》来翻译,是因为其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其56章的语言、情节魅力以及伊丽莎白的个性魅力,凯瑟琳夫人与伊丽莎白的对话非常精彩,也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伊丽莎白不卑不亢,沉着冷静,让笔者大为佩服。
从翻译过程看译者地位——翻译目的论作者:李娜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10期摘要:翻译这项工作一直以来被大众看的高不可攀,对于译者也有众多的误解,有些人认为翻译无非是字字对应,然而只有当真正从事翻译工作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翻译目的论的出现使得译者的地位有了提高,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从翻译过程、目的论、译者地位几个方面来讲述翻译。
关键词:翻译过程;目的论;译者一、翻译过程谈到翻译过程,译界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以奈达、乔治.斯坦纳为例。
奈达把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分析,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分析;二是传译,将经过分析的信息从原语传译成译语;三是重组,把传递过来的信息重组成符合要求的译语;四是检验。
对比译文意义与原文意义是否对等。
乔治.斯坦纳从解释学的角度,也将翻译过程分成四步:第一是信赖,相信原文是有意思的,译者必须理解透彻;二是侵入,对原文的理解、认识和解释仿佛一种不可避免的入侵行为,译者把原文的意思当作俘虏捕获过来;第三是吸收,吸收的过程不同,有完全规划的,有显得生疏的,都会影响译语的整体结构;第四是补偿,译者在前两步里,都因为倾向原文而先后两次失去平衡,因此译者必须做出补偿,通过作用恢复平衡,以达到理想的翻译。
中国国内的学者根据前辈的经验以及自身的特点把翻译过程归结为三个步骤:正确理解、创造性表达以及审校阶段。
接下来笔者将谈论一下自己对这三个过程的理解。
所谓正确理解在笔者看来应该是翻译过程中最难、最为复杂的一步。
想要做到正确理解,译者必须要去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要达到怎样一种目的,这就涉及到了目的论的部分,译者还要充分的了解作者所处在的时代以及当时的背景,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投入到作者所设计的意境之中。
其次,译者还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对原文的用词斟酌分析,之后才可以去谈及表达。
在表达方面,译者要遵循最基本的“信、达、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翻译。
斯坦纳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信赖(trust);2)侵入(aggression);3)吸收(incorporation); 4)补偿(restitution)首先是信赖,在着手翻译之前,译者不知不觉地经历了这一步骤。
他之所以拿一篇原文来进行翻译,是因为他相信原文有价值,有意思,因而确有东西可供人们了解交流,值得翻译。
一切理解活动,必须从信赖开始。
信赖可换言为选择,译者总是要选择有意义的原文,否则就会放弃。
译者对原文的意义和韵味的取舍各有千秋,因翻译的目的差异而不同。
如果译者是在两种相距很远的语言或文化之间进行翻译,那么信赖可能很真挚,有时却又靠不住。
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以什么为前提来断定原文里有相当充实的内容值得翻译出来呢?实际上不同语言的接触都已经产生或者有充分的资料证明一定会产生可供交流的意义,尽管这意义可能是不完全的,也不一定是非常明确的。
理论研究同样证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之处毕竟比不同之处大得多。
所有的人都有认识事物和做出反应的基本能力,着基本能力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翻译的。
在西方翻译史上,宗教和科技翻译者大都倾向于照字面去理解原文的意思,古代和文艺复兴以及十九世纪的文学翻译者基本上习惯于紧扣原文,而中世纪和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某些现代文学翻译者则往往不太忠实于原文。
这实际上表明了译者的信赖度和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取舍标准。
斯坦纳的第二个步骤是侵入原文,就想抓俘虏一样,译者打破语言的外壳深入到原文的内部,将核心的思想抽取出来。
在语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认识理解和阐释等于是必须进行的进攻,原文的精神是他夺取的目标。
如果说第一个步骤是价值判断与衡量,第二个步骤则是用比喻的方法强调交流需要理解,理解就是翻译。
译文还没有出来,译者就得努力攻入原作内部,深入浅出,纵横捭阖,克服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障碍,把原作的意义和韵味剥离出来。
第三个步骤是吸收,也就是说前一个步骤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原文的意思和形式必须移植归化到译语之中,用译语完整地体现原作的所有信息。
2010-2011-1 翻译理论复习1.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在诸多翻译理论家当中,乔治.斯坦纳是西方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著名作家。
他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中提出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
首先,译者需要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即为“信赖”,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到来自原文的敌意和强烈的抵抗,难以接进原文的意义。
所以,译者的主观因素也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原文中去,“侵入”的目的是“吸收”,在“吸收”过程中难免要散失译语本色。
因此,“补偿”就显得必不可少。
事实上,译语本色的散失会表现在上述各个阶段,因此,“补偿”也必须贯穿整个翻译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原文的内涵,达到翻译的理想境界,翻译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
2.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佐哈尔是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 Tel Aviv) 研究文学批评的教授, 从70 年代开始, 他在文学研究中提出多元系统方法( polysystem approach) 。
在研究和描述希伯莱语文学翻译史的过程中, 他深受俄国后期形式主义特别是图尼扬诺夫( Jurji Tynjanov)的文学进化理论的影响。
佐哈尔大量借用图尼扬诺夫的概念和观点, 如系统、文学准则、区分文学系统的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作为衡量历史文学重要性手段的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 n) 、文学演化( literary mutation) 和进化( literary evolution)等。
1978 年, 佐哈尔的《历史诗学论文集》( Papers in Historical Po et ics) 问世, 收录了他在1970~1977年间所写的系列论文, 首次介绍了“多元系统”( polysy stem) 这个术语。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收稿日期:2020-03-17作者简介:孙富国(1995—),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工程教育文本翻译研究;严明(1963—),男,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生师导,从事外语教育与语言测试研究。
阐释学对翻译的影响颇深,涉及翻译性质、目的和过程。
翻译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就是理解的过程,语言使得理解可以进行。
因此阐释学可以作为翻译理论最具代表性的范例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促使了译者的主体性,当下译者主体性研究成为翻译教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试图通过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并以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特色语言———网络流行语为例,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的角度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翻译中体现以及发挥出来的。
一、乔治·斯坦纳简介乔治·斯坦纳是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对西方翻译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斯坦纳在他的书《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提出了阐释翻译理论对于语言的研究。
此理论出现之后便备受西方翻译学家的关注并推动了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发展,斯坦纳也因此在翻译理论领域享有盛誉,他的这本巨著也被称为“里程碑式的著作”。
二、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步骤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的四步骤包括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
(一)信赖“信赖”作为第一个步骤,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译者相信原文言之有物,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需要通过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那么这里所说的理解就是对原文产生一种信赖,因为本着忠实原文的原则,而自然而然地相信原文的某些东西就是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所以这样的信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译者对译文的思考,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存在,比如一些原文中并没有一些可以让译者想要去理解的东西或者说是译者自身认为原文是空洞的,那么译者就会对原文的一些表达内容不会产生信赖。
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二十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的提出加速了本体论的消解和译论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从作者中心论到译者主体性,译学研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各翻译学派理论中也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其中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乔治·斯坦纳将翻译的过程看做阐释的运作,并提出阐释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为研究译者在理解和阐释原文本意义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哲学理论主体间性的提出,译界学者的视野也由主体性转向了主体间性,为进一步探究译者
选择原文作者、原文和赞助人等提供理论依据。
小说《酒国》是一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
小说不仅被作者莫言所喜爱,还受到了汉学家葛浩文的青睐并认为这是一部最具想象力的作品。
(刘浚,2012)小说不仅结合了地域语言特点,还通过典故、引用、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中国语言和文化魅力,是一部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
作为《酒国》译者,葛浩文在译注中提出了“尽可能地忠实原文”的翻译原则,最大程度地重现原文意义。
(Goldblatt,2012:VI)最后,本文以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英译为例,以斯坦纳阐释学四个步骤为理论框架,结合主体间性和互文性理论,在阐释步骤中对
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刻解读,探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译介成功的因素。
本文将阐释学理论和主体间性相结合,丰富了作品《酒国》的研究视角。
同时,本文通过主体间的对话在探究影响译介成功的因素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看《孔雀东南飞》许译本的开题报告第一步:初步了解原文在进行翻译之前,乔治斯坦纳认为翻译者应该先仔细阅读原文,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背景和文化内涵。
开题报告中,研究者也简要介绍了《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沈从文,以及小说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原文的初步了解,有利于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意思。
第二步:确定译者思路和策略乔治斯坦纳认为,翻译者需要明确自己的翻译目的,然后制定适合的翻译策略。
开题报告中,研究者明确了自己的研究目的:探讨许译本《孔雀东南飞》的翻译特色及翻译效果。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研究者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即:翻译思路是否跟随原文;翻译的准确度和恰当性如何;翻译效果是否成功传达了原文意思。
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研究者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和翻译策略。
第三步:比较原文和译文乔治斯坦纳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进行原文和译文的仔细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问题,以便进行修正和改进。
在开题报告中,研究者依据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对《孔雀东南飞》的原文和许译本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列举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不足之处。
这样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指导后续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第四步:评价译文质量和效果乔治斯坦纳认为,最终的评价应该以译文的质量和效果为主要标准。
在开题报告中,研究者提出了许多评价翻译质量和效果的方法和指标,如翻译思路是否贴近原文,翻译是否准确和恰当,翻译是否成功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专业分析和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孔雀东南飞》许译本的翻译质量和效果,为后续的研究和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经验。
- 226-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文一相对达到了接受美学的效果。
3.相同或相近的韵脚相结合。
若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单一,易于理解,译者可采取相同或相近韵脚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能保存原文意象,同时也能有效保留原文音韵,使译文读者视野与原文视野易于融合。
例如:“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他们连那。
”这句唱词文化内涵简单直白,因而在翻译时应注重其原文的音韵,尽量保留原文体现出来的形式美。
译文一:shoes and socks ,have clothes It was made all by themselves.译文二:our shoes and socks and dressing ,we support at the army most as we can.译文一中的唱词上下两句结尾的押韵在译文中强调“s ”音,观众可以通过相同的韵律体会原唱词和谐的音韵,使译文受众的期待视野与原文相融合。
而译文二则没有体现出这个特点,因此选用译文一较恰当。
四、结语豫剧唱词的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部分,提高豫剧英译水平有利于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戏曲,更有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接受理论重新定义读者的作用和地位,期待视野、视野融合等概念的提出,把文本中心论的模式改变为读者中心论,对传统翻译观产生了极大冲击。
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以豫剧《花木兰》选段唱词的两种译本分析为例,阐释了接受理论中所要达到的视野融合,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及其接受程度,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豫剧唱词的音韵美、通俗美和修辞等对其翻译策略做了一定的尝试。
参考文献:[1]杨亚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分析为例[J].语言研究,2016.[2]石琦.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豫剧唱词的英译——以豫剧《七奶奶》为例[J].文化艺术研究,2011.[3]徐晶晶.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戏剧翻译——许渊冲英译《长生殿》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1.[4]郭克俭.豫剧唱词语言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学,2010.[5]侯向群.接受理论与翻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1994.从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看辛弃疾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李楠【摘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其主体性不容忽视。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张曼[摘要]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是阐释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其本质就是理解,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内的交流也属于翻译的范畴,所以翻译比创作更广泛,也更重要。
他肯定了翻译的可行性,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但他的翻译思想也有局限性,如翻译的范围界定得过于宽泛,翻译理论并不完整等。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可译性;译者的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21)01-0071-05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出生于法国巴黎,先后任教于英美知名学府。
1975年,他的语言和翻译理论专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出版,成为阐释学翻译理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斯坦纳认为,翻译即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传承文化,有时候甚至比创作更重要。
他将阐释学理论应用于翻译之中,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打破了传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一、翻译即理解不同的翻译家对翻译的定义不同。
有人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如奈达(Eugene A.Nida)和卡特福德(J.C.Catford);还有人认为解释也属于翻译,如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他们所说的翻译都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斯坦纳则认为,翻译不仅包括两种语言间的语际翻译,还包括同种语言间的语内翻译以及符号和语言间的符际翻译,他认为任何方式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甚至人们的谈话都是一种[作者简介]张曼/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四川成都611844)。
翻译。
[1]每一个语言现象都具有时间性,所以我们每用一个词就等于是打开了它的全部历史。
要透彻地理解一段话,就要尽一切努力恢复原来说话时它所具有的价值和用意,因此,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将别人话语的用意理解清楚,就需要有一个对词语意思的选择和理解过程。
斯坦纳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信赖(trust);2)侵入(aggression);3)吸收(incorporation); 4)补偿(restitution)
首先是信赖,在着手翻译之前,译者不知不觉地经历了这一步骤。
他之所以拿一篇原文来进行翻译,是因为他相信原文有价值,有意思,因而确有东西可供人们了解交流,值得翻译。
一切理解活动,必须从信赖开始。
信赖可换言为选择,译者总是要选择有意义的原文,否则就会放弃。
译者对原文的意义和韵味的取舍各有千秋,因翻译的目的差异而不同。
如果译者是在两种相距很远的语言或文化之间进行翻译,那么信赖可能很真挚,有时却又靠不住。
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以什么为前提来断定原文里有相当充实的内容值得翻译出来呢?实际上不同语言的接触都已经产生或者有充分的资料证明一定会产生可供交流的意义,尽管这意义可能是不完全的,也不一定是非常明确的。
理论研究同样证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之处毕竟比不同之处大得多。
所有的人都有认识事物和做出反应的基本能力,着基本能力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翻译的。
在西方翻译史上,宗教和科技翻译者大都倾向于照字面去理解原文的意思,古代和文艺复兴以及十九世纪的文学翻译者基本上习惯于紧扣原文,而中世纪和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某些现代文学翻译者则往往不太忠实于原文。
这实际上表明了译者的信赖度和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取舍标准。
斯坦纳的第二个步骤是侵入原文,就想抓俘虏一样,译者打破语言的外壳深入到原文的内部,将核心的思想抽取出来。
在语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认识理解和阐释等于是必须进行的进攻,原文的精神是他夺取的目标。
如果说第一个步骤是价值判断与衡量,第二个步骤则是用比喻的方法强调交流需要理解,理解就是翻译。
译文还没有出来,译者就得努力攻入原作内部,深入浅出,纵横捭阖,克服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障碍,把原作的意义和韵味剥离出来。
第三个步骤是吸收,也就是说前一个步骤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原文的意思和形式必须移植归化到译语之中,用译语完整地体现原作的所有信息。
可以看出这是理解之后的表达阶段,是翻译过程的重心所在。
从原语引进的东西对译语可能有干扰作用,是译语丧失本色,反而把译语俘虏过去。
译者在吸收阶段应当看到双语互动的政府作用这一辩证关系,他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让原作规划到译语里使读者仿佛不是在读译文而是在读母语,两者神似如臻化境。
吸收的好坏取决于译者自己的理解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预先材料的掌握。
较差的译作一看即知是译文,翻译腔调较为浓重。
吸收的对象不仅是原作的内容,还有其形式,译者要让读者感觉到外国人是在用译者的语言表达意思。
第四个步骤是补偿,补偿是因为存在不平衡。
斯坦纳认为翻译在过程的前段往往失去了平衡,译者不是添油加醋掺和自己的意思,就是偷工减料回避难点,所以真正的翻译应当寻求平衡,翻译应当提供补偿。
思想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是有来有往的,最理想的翻译是既实现交流,又不造成损失。
外在翻译过程两端的原文和译文都应完好平衡。
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将“忠实”的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完成让思想得到历时与共时的交流和保存的任务。
就语义交换而言,翻译应当是最彻底的公平交换。
斯坦纳指出,一篇作品一经翻译便会得到提高,原因在于翻译过程是有条有理的,分析详尽的,那么译文自然会比原作更明晰细致,更能体现原作的内容。
翻译涉及多反面的因素,需要翻译转换出来的实际内容常常比表面看上去的要多,着使最后的译文必然膨胀。
此外,每当译者确定原作值得翻译,这便立刻提高了原作的价值。
在译文不及原文的地方,平衡的翻译可以使原文固有的优点更显凸出;在译文超过原文的地方,说明原作具有潜在的力量,只是尚未转化为现实。
所以,理解的译作应和原作完全对等,然而又不是平庸地重复。
当然,这种理想在翻译实践中从来没有实现过,因为二者完全对等的情况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但是,译者追求这种理想,这就要求翻译的过程争取平衡。
常见的不平衡当然表现在译文不及原文。
如果译文所表述的内容少于原作的实际内容,
或者少于译者所理解的内容,那么这样的译文是十分不平衡的。
提高也是背离原作的不平衡,译者之所以这样做,动机各有不同,很多时候译者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原作。
不过,无论译文多么精彩,从翻译本身的要求来看,“提高”是过分补偿了,同样打破了翻译所追求的平衡。
一旦译文超过原文,原作立刻受到无形的损害,致使读者不能正确了解原作的原貌。
既无不及,又不超越,这才是完美的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