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姆雷特》中语言的语用模糊现象
- 格式:pdf
- 大小:271.78 KB
- 文档页数:3
安徽文学ANHUIWENXUE安徽文学2018年2期总第415期从等效翻译理论角度看朱生豪《哈姆雷特》隐喻汉译赵彦应高峰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体验世界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已经成为刻画人物形象和反映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哈姆雷特》一直受到很多的关注和研究,而多限于文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非常少。
本文选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剧本作为语料,以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哈姆雷特》(朱生豪汉译)为个案对其中的隐喻辞格及其翻译进行研究,并总结出译者对隐喻的主要处理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朱生豪的翻译总是把读者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但对一些文化限定性隐喻的翻译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不能很好地表达原文情感。
关键词院隐喻《哈姆雷特》等效翻译理论朱生豪莎士比亚一、引言威廉·莎士比亚,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迪亚斯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取了王位,哈姆雷特因此为父王复仇。
朱生豪,著名翻译家。
曾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
1936年春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以及定性分析法研究《哈姆雷特》中隐喻的汉语翻译,其意义在于:其一,阐释《哈姆雷特》在中文语境下固有的艺术价值,阐释永恒的人性和人文主义精神。
其二,为莎士比亚研究拓宽理论视野。
其三,根据等效翻译理论,探讨不同语言背景对译作的影响以及译作对原作的影响。
二、理论依据等效翻译是西方翻译界较为推崇的一种翻译原则,它强调作品的原作对受体的影响与译作对受体的影响等效。
等效翻译的着眼点是两种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倾向性,而不纠缠于千差万别的个性。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浅谈语境制约下文学作品中英汉翻译的一词多译现象——以《哈姆雷特》为例韩晓晓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一词多译现象在翻译中普遍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语境的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词义进行选择以适应语境,从而做到与原作貌合神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之作,戏剧中的用词技巧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研究在语境制约下汉译英的一词多译现象。
关键词:语境制约;《哈姆雷特》;一词多译作者简介:韩晓晓(1994-),女,汉,河南省焦作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148-01一、概述翻译并不是译者简单的对原文本进行字词对应,英译汉过程中常有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译法,这就是一词多译现象。
语境则要求译者在上下文的制约下根据原文本选择最贴切的译入语,不能仅仅根据字面意思忽略上下文语境的影响。
译者首先要对原文本进行理解然后再表达,应做到译本产生的效果和原文本读者感受相同。
《哈姆雷特》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他的语言艺术在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多次重复出现speak,question和case等词,但是在不同的情节和语境下翻译为不同的词义。
二、语境与一词多译“字无定义,故无定类,欲知其类,必先知其上下文为何尔。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46:309)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
”并且,他将语境分类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同一个词,不同的语境之下,会有不同的意思。
译者若想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从目的语中找到和原语言相匹配的词语和表达。
一词多译,顾名思义,一个词语可以翻译为多种词义。
词义是词语,短语和语句的含义,使人们能够匹配客观事物的印象。
《哈姆雷特》的语体风格及其戏剧效果莎士比亚通过巧妙机智的戏剧构思及其娴熟多变的语体风格,为人们留下了众多名垂千古的杰作。
在谈到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一剧的魅力时,亚顿版莎士比亚专集前主编哈罗德?詹金斯先生曾经说:“作为世上最富有魅力和争议的作品,剧中几乎没有哪一行对白未曾吸引人们的关注并为此发表过一两篇文章。
”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几位主要人物在剧中先后被使用了多种不同的语体风格,其中包括:无韵诗、韵文、散文、双关语、偶韵体、即兴创作的打油诗及歌谣等。
而每一种文体又有各种各样的风格。
难怪我国著名英语专家王佐良先生将《哈姆雷特》称为“一个诗文体裁的展览厅”。
另外,我国著名莎剧专家杨周翰先生也曾说过:“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比他同时代的人伟大,正是因为他在他那个时代的作家中思想和感受是属于最深刻的一流,而在艺术方法上有很大的创新,这也包括他对语言的创造性的运用。
我们研究莎士比亚最好能直接进入对象,这对正确理解他的思想和他所要传递的信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国内外对《哈姆雷特》剧中语言艺术的研究,大都给予了阐释性的概述,但论及其多变的语体风格及戏剧效果的却不多见。
笔者不揣浅陋,根据近年来对该剧的研读,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语体及其相应的戏剧效果予以探析,希望能对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该剧有所裨益。
一、诗体《哈姆雷特》剧中的戏文大都为不押韵的诗体形式――无韵诗或自由诗。
尽管行与行之间没有韵脚,但每行诗句都有固定的音节与音步数量,即十个轻重相间的音节和五个音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律鲜明。
一般只有受过良好教育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在比较庄严正式的场合,谈论高雅严肃的主题,或是表达强烈的悲喜情感时才会使用。
这种无韵诗体首先由英国戏剧家兼诗人克里斯托弗?马洛创新,由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的诗人及剧作家一起发展,并成功地使英国诗歌与英国戏剧结合起来。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在使用这种诗体方面则显得更为得心应手、自然灵活。
读书心得——从会话含义角度看《哈姆雷特》选段会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传递消息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根据语言的交际语境推导出来的话语用意就是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理论由美国哲学家Grice最先提出,Grice认为交谈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即交际双方都要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将这些交际双方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提出了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Grice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即在实际的会话中,人们往往有意违背合作准则,使自己的话语产生一些弦外之音,从而达到表达真正意图的目的。
Grice认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合作原则是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而会话含义理论对合作原则进行补充和完善,解决合作原则不能解决的问题。
Grice对于违背合作原则的具体例证分析为语用学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本文试从会话含义的角度出发,以戏剧《哈姆雷特》(朱生豪先生所译中译版)选段为例,以人物对话对于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背为切入点,运用Grice会话含义理论对文本进行语用学分析。
一.合作原则Grice认为合作原则是“根据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使自己讲出的话语在一定条件下是交际所需的”,并将合作原则概括为以下四个准则:1.量准则:所讲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2.质原则:尽量保证话语的真实性;3.关系准则:要有关联;4.方式准则:要清楚明白。
①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交际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需符合此次交谈的目标和方向,Grice认为遵守合作原则是使一次交谈能有效进行下去的基础。
如果交际双方都能遵循这四条准则,那么他们可以进行效率最高,最合理的语言交际。
而在实际的交流中,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的违背这些准则,间接而曲折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图,Grice又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
双关在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应用——以《哈姆雷特》为例双关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修辞手法。
在特定的语境中,以字词的多义性或者同音性为基础,利用双关手法,可以极大的丰富语句的含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
在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之中,都用到了双关的手法。
在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结合具体语境和含义等,合理的对其中出现的双关语进行翻译。
据统计,在“双关语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便包含了90多个双关语,是研究双关翻译的绝佳案例。
本文,我们即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文学作品翻译中双关的具体翻译策略。
一、文学作品中双关的应用双关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
对文学作品而言,应用双关手法,首先可以显著的增强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
通过合理应用双关语,可以使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洋溢含蓄隽永的气息,发人深省,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其次,应用双关手法,还可以烘托气氛,勾勒人物形象,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于是,在双关手法的作用下,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可读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具体来讲,双关可以分为语义和语音双关两种。
其中,语义双关是指词语因为具有多义性,因此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形成双关。
而语音双关也被称为谐音双关,即利用语音上的巧合,达到同音异义的效果,使语句含有多种含义。
在“双关语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便含有90多个双关语,为我们研究双关的翻译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接下来,我们即以不同学者对《哈姆雷特》中相关双关语的具体翻译为例,分析文学作品翻译中双关的具体翻译策略。
二、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双关的翻译策略(一)直接翻译法。
在对文学作品的各种双关语进行翻译的时候,直接翻译法是一种最为常用的翻译策略。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翻译工都是在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工作。
但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所以,翻译过程中,对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上的变动,而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所具有的不同各不相同的文化特色。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指导下的《哈姆雷特》朱生豪译本分析作者:李宁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0期摘要:本文在皮特·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指导下,从文体、词汇、文化三个方面对《哈姆雷特》朱生豪的译本进行分析,对朱译本进行评价。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比;2.朱生豪译本分析;3.结语。
关键词:纽马克;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哈姆雷特》;朱生豪1.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比(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Jeremy Munday)2.朱生豪译本分析下面我将从文体、词汇、文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朱生豪的译文,并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对比参数——关注对象、源语的使用形式、目标语形式来对朱生豪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2.1Oh,that this too too solid flesh,would melt,Thaw,and resolve itself into a few:Or that the everlasting had not fix'His canon 'gainst self-slaughter.O God,O God!How weary,stale,flat and unprofitableSeem to me all uses of this world!Fie on 't! oh,fie! ''Tis an unweeded gardenThat grows to seed:things rank,and gross in naturePossess it merely.啊,但愿这一个坚实的肉体会溶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2010年4月第13卷第2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 ’an Unive 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S ocial Sc iences Editi on )Apr .2010Vol .13 No .2收稿日期:2010-01-10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SG )作者简介李碧云(65—),女,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英汉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及其语用功能李碧云(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渭南 714000)摘 要:模糊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及相对性等特点;它以各种表达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达到一种积极的修辞效果,使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含蓄、幽默,留给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的模糊空间,获得文学审美的愉悦。
探讨英汉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及其语用功能,可以深化对语言现象本质的认识,提高文学赏析的能力。
关键词:英汉文学作品;模糊语;模糊语表达方式;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2010)02-0095-03一、引言传统语言学强调语言清晰和准确的重要性,要求言语的表达尽量清楚、准确,不能模糊。
实际上,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概念,不可能处处用精确概念代替模糊概念。
模糊与精确构成了异彩纷呈的世界。
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
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语言,必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模糊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广泛运用于各种文体语言之中。
本文着重探讨英汉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表达方式及其语用功能。
二、模糊语的种类由于受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宇宙中万物的无限可分性及其不断运动的形式,很难明确确定其性质及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反映在语言上,即出现词义的模糊性。
模糊语(V ague Lan 2guage)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以及相对性等特点,按照Channell (2000)的分类,模糊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表达的意思本身就是模糊的,不能将其换成精确的说法。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之面面观史倩【摘要】Fuzziness is on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natural language.It has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since very early time and is still arousing the interest of linguists.Fuzzy language is an interesting but complex field.It is widely used in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especially in literary works.With its various representation forms and pragmatic value,fuzzy language is frequently used to represent the fuzzy beauty of literary works,and then realize the special aesthetic effect of the work.%作为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语言的模糊性很早以前就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激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兴趣。
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模糊语言都被广泛使用。
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总能以其多样灵活的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语用价值,向读者呈现其含蓄美,从而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1)005【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文学作品;模糊语言;语用功能;表现形式;美学价值【作者】史倩【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周口46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作者通常会在他们的作品中故意创造一种模糊的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评朱生豪译《哈姆雷特》翻译《哈姆雷特》,对于任何译者,都是一种真正的考验。
在迄今已有的众多《哈姆雷特》汉译中,朱生豪的译本出类拔萃,深受众多学者的推崇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彼得·纽马克是当今杰出的翻译理论家。
他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是他对翻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贡献。
其翻译理论与朱生豪的翻译观颇有相通之处。
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两者的定义与朱生豪“保持原作之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和“自拟为读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相呼应。
朱生豪的翻译思想是他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正是在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他的翻译成功地体现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高度结合。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要求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因此,本文将第一次以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词、台词、独白、节奏、修辞等方面,通过与其他译本的对比,探讨朱译《哈姆雷特》的成功之处,也简略指出其译本的一些不足。
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1、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2、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二、学习提示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怀有高贵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并与之殊死抗争。
阅读时,注意梳理哈姆菜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理解剧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
阅读时,要注意哈姆莱特言行举止中表现出的“忧郁”,尝试分析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生存还是毁灭”这段著名独白,集中揭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要反复朗读,最好能背诵。
有兴趣的同学可阅读《哈姆莱特》全剧,更完整、深入地理解哈姆莱特这个人物,进一步领略莎士比亚剧作的独特魅力。
三、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
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学过一点拉丁文、修辞学和文学。
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在家帮助父亲经商。
1587年左右到伦敦谋生,起初在戏院里充当杂役,后来成了演员、编剧和剧团的股东。
1613年前后从伦敦告退还乡。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两篇叙事长诗(《维纳斯和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4首十四行诗和37部戏剧。
他的作品形象地描绘了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英国的社会生活图画,充分表达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反封建、反教会、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和愿望。
ywjszxk@莎士比亚是英国最著名的剧作家,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
戏剧艺术通过人物对话推进剧情、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所以戏剧家也是语言大师。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还有两首叙事长诗和154首诗,在他的戏剧中,语言的运用独具匠心,既有诗一般的语言,也有小人物的民间俚语,这些语言不仅切合人物身份,还带来了或深沉或诙谐的戏剧效果。
在他最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中,人物语言具有独具匠心的表达效果。
一、《哈姆莱特》的语言特色《哈姆莱特》这部悲剧涉及人物众多,语言多姿多彩。
剧中有国王、王后、王子、大臣等上层人物,还有哨兵、戏班演员等下层人物,因此,剧中语言有高雅的,也有低俗幽默的。
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想为父报仇,但他面对的对手既是他的叔叔,又是母亲的后夫,这使他处在进退两难之间,既想报仇,又投鼠忌器,因而内心一直处在矛盾之中。
他对初恋情人奥菲利亚满怀深情,但同时又恨她的父亲是叔叔克劳迪亚的走狗,当无辜的奥菲利亚因为他的过失而死,他的良心受到极大的谴责。
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变化都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所以他的语言时而悲愤,时而充满哲理与思考。
哈姆莱特的对立面克劳迪亚,是一个外表和善、内心凶残的人。
他杀兄霸嫂,将哈姆莱特视为眼中钉,但碍于王后的面子,他表面上一直没有表露出来,却在暗地里借刀杀人,因此他的语言具有两面性。
霍拉旭和雷欧提斯都是与哈姆莱特一样的热血青年,其中霍拉旭稳重、值得信赖,雷欧提斯却是一介莽夫。
雷欧提斯是奥菲利亚的哥哥,他的父亲被哈姆莱特误杀,妹妹因此发疯而死,于是对哈姆莱特心生仇恨,最后成为克劳迪亚的杀人工具,到死才明白这一切的真相。
另一些小人物心智单纯,说话无所顾忌,像王宫的哨兵、戏班演员,他们的语言轻松幽默,无拘无束。
所有人物的性格和身份都通过他们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显现了莎士比亚深厚的语言功底。
二、《哈姆莱特》的语言运用1.哈姆莱特的诗化语言主人公哈姆莱特的语言以独白为主,大量的独白表现了他丰富的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