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定价

石油定价

石油定价
石油定价

中国石油定价机制

1、成品油定价机制

1998年以前的长时期内,中国的成品油用户享受着低油价的待遇,那时石油价格的调整,一直由国家确定,往往是一次调整,长时期内不变。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完全由政府定价已经不合时宜,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趋势。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601857,股吧)、中国石化(600028,股吧)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中石油和中石

化两个集团公司之间原油交易结算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价格由原油基准价和贴水两部分

构成。其中原油基准价由原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贴水

由购销双方协商确定。汽、柴油实行政府指导价,由原国家计委按进口完税成本为基础加

国内合理流通费用确定零售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并在上下浮动5%

的幅度内确定具体零售价。

从2000年6月份起,国内成品油价开始参考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相应调整,当时参考的只有新加坡市场的油价。

从2001年11月份起,中国又一次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国内成品

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油价上

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调整零售中

准价。

从2000年5月至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累计调整了17次。到2001年11月,成品油定价机制又有新的变化,改每月调整为按照国际市场油价波

幅不定期调整。

2006年,国家发改委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调整,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政

府指导价,零售基准价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流通环节差价确定,并允许企业在此基础上

上下浮动8%确定具体零售价格。

2007年,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原油加成本”已经正式采用,新机制改盯原

油价格,“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是指以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

斯(Mi-nas)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平均值,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新机制一改2001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依据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的加权平均值来确定的做法,实现了以原油价

格来定成品油价格的想法。

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汽、柴油零售基准价格由原先的上

下浮动改为最高零售价格制。

2009年5月7日国家发改委出台《石油价格管理办法》,确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

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

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

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2012年9月国家发改委对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了稍许调整,一是将成品油调价周

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二是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

幅度限制;三是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

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再次对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调整,改革后的现行成品油价格形

成机制,成品油调价周期为10个工作日,挂靠油种在10个工作日中涨跌幅达到每吨人民

币50元即进行调整。

2、原油定价机制

目前国际上重要的原油期货合约有四个:分别是纽约商业交易所的轻质低硫原油期货

合约,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以及新加坡交易所

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合约。其中,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及现货市场所构

成的布伦特原油定价体系影响最大,目前约70%的原油现货交易定价参照的是布伦特标尺,世界上三分之二地区石油市场原油价格与布伦特原油关联,包括中国成品油价格参考机制。

我国石油定价机制经历了长期的政府管制,1998 年6 月以来, 我国采用主要国际市场

原油价格确定国内原油的“基准价”, 各油田以此为依据根据相近品质国际原油价格确定

其油价。于是, 形成了胜利和大港原油挂靠辛塔中质II类原油, 大庆、塔里木、中原、临盘、华北、冀东原油挂靠Minas 中质I类原油, 吐哈原油挂靠塔皮斯轻质原油, 孤岛原油

挂靠杜里重质原油等国产原油的定价格局。

在亚洲地区除普氏、阿格斯石油报价外,亚洲石油价格指数(APPI)、印尼原油价格指

数(ICP)、OSP指数以及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远东石油价格指数(FEOP)对各国原油定价也有

着重要的影响。原油长期销售合同中定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种以印尼某种原油的印尼

原油价格指数或亚洲石油价格指数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调整价;另一种以马来西亚塔皮斯

原油的亚洲石油价格指数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调整价。如越南的白虎油,其计价公式为印

尼米纳斯原油的亚洲原油价格指数加上或减去调整价。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出口原油,其计价公式则以马来西亚塔皮斯原油的亚洲石油价格指数为基础。我国大庆出口原油

的计价则以印尼米纳斯原油和辛塔原油的印尼原油价格指数和亚洲石油价格指数的平均值

为基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出口原油既参考亚洲石油价格指数,也参考OSP价格指数。

3、燃料油定价机制

过去(2004),国内燃料油价格除了受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影响之外还受到新加坡燃

料油价格的影响。我国燃料油行业目前(2012)仍然无法摆脱对新加坡市场的依赖。一是

定价完全采用新加坡市场价格,二是进口避险操作需要通过新加坡纸币市场完成,这样使

得我国的燃料油市场供需情况无法影响到价格形成,导致国内企业只能以新加坡价格来指

导生产经营。

【石油定价】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体系

【石油定价】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体系 一、国际原油市场定价体系介绍: 国际原油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全球联动的矩阵式价格 体系。用一句话可概括为4大区域,6大基准油种。 所谓4大区域,即美洲、远东、中东、欧非(包括西非、西北欧及地中海)四大 区域。所谓6大基准油品,即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迪拜 原油、阿曼原油、米纳斯原油、塔皮斯原油。 (1) 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US West Texas Intermediate,WTI )。 WTI 原油是美洲地区所有原油实物交易的定价基准, 其价格主要由纽约期货交易 所的WTI 原油期货合约交易来决定。 (2) 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UK North Sea Crude Brent )。 全球约80%的原油实货交易都与Brent 联动,产自西北欧、北海、地中海及非 洲的原油,甚至一些中东国家(如也门)的原油都是用 (3) 迪拜和阿曼原油(Dubai and Oman )。 迪拜和阿曼原油是中东地区出产的高硫原油价格基准, 市场(OTC )所决定,2007年迪拜商品期货交易所( 有了期货合约。 (4) 米纳斯原油和塔皮斯原油(Minas and Tapis )。 米纳斯和塔皮斯原油是远东地区原油的价格基准。 米纳斯的价格来源为官价,被 称为ICP Minas ( Indonesian crude prices )。塔皮斯原油是东南亚地区出产的 原油的价格基准。 由于原油市场四大区域中,有三大区域都拥有期货交易所及相应的原油期货合 约,同时还有广阔的场外市场提供各种掉期合约及各类差价合约, 使得国际原油 市场形成了以原油期货合约为主干,以各类掉期合约为分支,以各类差价合约为 转 换工具,结构缜密的矩阵式价格体系。 Brent 原油作为价格基准。 他的价格一度由场外掉期 DME )成立后,阿曼原油

国际油价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作者:牛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一、金融属性推动今年国际油价上涨 (2) (一)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国际油价持续上涨 (2) (二)各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流动性进入商品市场 (2) (三)美元贬值助推国际油价上涨 (3) (四)OPEC限产保价措施逐步发挥作用 (3) (五)石油作为“黑色黄金”具有保值功能 (3) 二、2010年国际油价稳步上行 (4) (一)全球经济曲折缓慢复苏,石油需求恢复性增长 (4) (二)石油供给稳步增加、剩余产能和库存充裕 (5) (三)美元仍可能维持弱势 (6) (四)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困扰国际油市 (6) (五)商品期货市场监管不力导致投机炒作继续盛行 (7) (六)基本结论 (7) 三、国际油价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8) (一)油价上涨并未带来严重的通胀压力 (8) (二)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9) (三)加大相关企业生产成本 (9) (四)推动节能并促进替代能源行业的发展 (9)

2009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逐级回升的走势。截至10月末,WTI原油期货价格年内最高点(10月21日81.37美元)较年初最低点(2月12日33.98美元)飙升139%,10月末较上年末飙升了82.4%,但前10个月WTI平均油价为每桶59.1美元,同比降幅仍然高达44%。展望2010年,全球经济将曲折缓慢复苏、石油需求出现恢复性增长、美元继续疲软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使得国际油价将呈上行趋势,但全球经济难以强劲增长等因素制约国际油价上涨空间。 一、金融属性推动今年国际油价上涨 (一)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国际油价持续上涨 从全球经济基本面来看,今年以来几乎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处于严重衰退之中。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经济领域出现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因此,全球石油需求出现明显减少,全年石油日需求量将减少150万桶左右,供求基本面不支持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当然,对全球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的预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油价。 (二)各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流动性进入商品市场 各国为了应对全球经济衰退而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接近零的利率水平大量注入流动性。美联储通过回购长期国债、再贴现、定期拍卖机制(TAF)等方式,使得美国基础货币投放由正常时期的8310.92亿美元上升至最高峰时期曾达17701.77亿美元。因此,各国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新的流动性,而实体经济疲

我国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互动关系研究

我国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互动关系研究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加深和生物质燃料的出现,石油价格也从更多方面影响粮食价格。学术界对于石油价格的波动与粮食价格变动的相互影响有着广泛的关注。选取自2000年8月至2014年1月时间段的月度数据,运用V AR模型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对我国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石油价格变动是粮食价格变动的格兰杰原因,粮食价格也是石油价格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标签:V AR模型;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1石油价格变动与粮食价格关系的理论分析 农业是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部门,是进行其他行业生产的必要前提。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几年连续增产,粮食价格的稳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多有学者对石油价格与粮食价格关系进行研究,张冬平等(2012)对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石油价格变化是导致国际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黄季煜(2009)、张亮亮(2009)等学者研究发现,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全球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应用与发展对粮食价格上涨都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国内石油价格与粮食价格的关系也有待检验,2013年7月到2014年1月,大庆原油现货平均价格从99.66美元/桶上涨到104.02美元/桶,同时期的小麦批发价格也由2434元/吨上升到2530.5/吨,可见两者之间有一定关联,对我国石油价格波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机制及效应进行深度分析,并探寻应对这种影响机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同时,石油也从多角度影响着农业生产,石油价格的变动可以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的变动,也可以影响农业间接生产成本的变动,还可以通过生物质能源向粮食价格传导。 1.1石油价格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成本 石油在粮食生产和销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的生产原料和工具的主要原材料为石油。以化肥为例,我国化肥使用量逐年增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78到2012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从884万吨增加到5838.8万吨,增幅560%。石油价格的变化无疑会通过这些直接的粮食生产资料成本传导到粮食价格上。其传导路径为:石油价格上涨→农业直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粮食供给减少→粮食价格上涨。 1.2石油价格变化间接影响粮食生产成本 石油价格的变化还会引起粮食生产中运输、机械等成本的变化。一方面,由于石油价格上升,使得道路运输部门运输成本变大,粮食在运输的过程中耗费的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量逐年攀升。近些年来,国家石油价格的紊乱不仅仅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还受到地缘政治、国际投机行为等随机因素的影响,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同基本的供求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得油价的变化扑朔迷离。 关键字:石油价格供给美元投机 正文:一、供给因素分析 (一石油储量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给短缺现象。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二OPEC影响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次石油危机促使西方石油消费国纷纷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时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减弱了石油需求的增长势头,从而减少了对OPEC石油的依赖。 二、需求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石油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经济活动的高涨一般伴随石油需求量的上升。石油消费和经济增长虽然在增长率上有差异,但同步上升的趋势仍然比较明显。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

(二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影响石油的需求外,替代能源的成本也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石油作为一种能源,虽然不存在一种完全替代品,但在它的各种用途上,都存在同其他能源的竞争。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这势必将对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三、短期因素分析 (一地缘政治事件 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是造成短期油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加上人们的预期行为,更进一步加剧了油价的波动。地缘政治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而影响到世界石油的价格。影响油价变动的地缘政治因素,主要是指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如爆发战争、兵变、革命、政变等。 (二美元汇率变动 自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一直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美元贬值会促使产油国提高其出口的石油产品的价格,直接导致世界油价上涨,再加上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短期油价波动更加剧烈。 (三投机行为与心理预期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动以美元汇率持续低迷为主,国际金融市场可供投机牟利的机会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各国都在不断加强金融监管,严防国际游资炒作。 参考文献:

石油价格与大豆价格短期长期均衡关系研究

石油价格与大豆价格短期长期均衡关系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袁茵 摘要:基于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有关石油价格以及大豆价格的年度数据,通过构建ARDL方法构建方程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理论以及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石油价格波动和我国大豆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油价格与我国大豆价格之间具有长期均衡稳定的协整关系,同时石油价格对我国大豆价格的波动存在正向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长期关系中更为显著。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价格调控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字:价格波动、均衡关系、ARDL方法 近年来,石油价格波动频繁、幅度明显,在此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受到石油价格的影响明显,据相关文献记载,石油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成本驱动效应占粮食价格实际上涨幅度的35%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食物结构的不断变化,大豆价格的走向已经成为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我国大豆自1994年便开始进口,至今进口数量不断增加,由1994年537万吨增加至2014年的1563万吨,目前进口大豆数量占总体大豆消费量的80%以上。由此,为保证我国粮食价格的均衡及稳定,分析影响我国大豆价格的影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具有波动频繁幅度明显等特征,所以本文将研究石油价格与大豆价格之间的短期长期均衡关系,并采用国际石油价格以及我国大豆价格为研究数据,并希望由此得出的实证结果和政策建议可以为稳定我国大豆价格提供依据。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众多文献中有关石油价格对大豆价格的影响主要都是从成本驱动因素以及需求及供给这两种观点出发。在2010年学者Gohin以及Chantret通过采用CGE方法构建模型并由此对石油价格以及大豆价格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研究,并得出如下观点:他们认为石油价格对大豆价格的影响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带动 本文受到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项目——价格波动研究创新团队:价格波动研究(IDHT2013050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A034;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资助。

国际石油贸易各类常见价格介绍

国际石油贸易各类常见价格介绍 1.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 20世纪60年代欧佩克为了与西方跨国公司降低“标价”的行为作斗争,在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在历次部长级会议都公布标准原油价格,这种标准原油价格是以沙特API度为34的轻油为基准,而公布的价格就是当时统一的官价。 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欧佩克产油量的增长,欧佩克“官价”已不起多大作用。在1986年11月月,欧佩克改为以世界上7种原油的平均价格(7种原油一揽子价格),来决定该组织成员国各自的原油价格。7种原油的平均价即是参考价,再按原油的质量和运费价进行调整。 目前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共包括12种构成成分,分别为撒哈拉原油、Oriente 原油、Girassol原油、伊朗重质原油、巴士拉轻质原油、科威特出口原油、锡德尔原油、博尼原油、卡塔尔海上原油、阿拉伯轻质原油、穆尔班原油和马瑞(merey)原油。 2.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 这是非欧佩克成员的产油国自己制定的油价体系,它一般参照欧佩克油价体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上下浮动。 3.现货市场价格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有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荷兰的鹿特丹和亚洲的新加坡。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这些市场仅仅是作为由各大石油公司相互调剂余缺和交换油品的手段,石油现货交易量只占世界总石油贸易量的5%以下,现货价格一般只反映长期合同超产的销售价格。因此,这个阶段的石油现货市场称为剩余市场(Residual Market)。 1973年石油危机后,随着现货交易量及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石油现货市场由单纯的剩余市场演变为反映原油的生产、炼制成本、利润的边际市场(Marginal Market),现货价格也逐渐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政策的重要依据。 为了摆脱死板的定价束缚,一些长期贸易合同开始与现货市场价格挂起钩来。这种长期合同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的做法,一般采用两种挂钩方式,一种是指按周、按月或按季度通过谈判商定价格的形式,另一种是以计算现货价格平均数(按月、双周、周)来确定合同油价。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文摘要 石油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都将产生影响。近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并呈现阶段性、次第攀升的上涨模式,突发事件引发世界石油市场剧烈波动,反季节变化现象增多,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距拉大等特点。石油价格虽然在近期有所回落,但从长期供需来看石油价格在未来仍将不断增长。石油价格上涨已给我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石油的过分依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在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以及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石油价格世界经济中国石油安全

Abstract Nowadays, petroleum, as the important fundamental resource, has seeped to many aspects of society, economy, production, and life. Therefore, the fluctuation of petroleum price will have an influence to each profession in our national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istent rise of petroleum price took on a new rise pattern of phasing and grading climb. Some sudden events brought about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fierce fluctuation of the world oil market, the increase of counter-seasonal variation phenomenon, and the enlarged disparity between the nominal price and the actual price. In a long term, although the petroleum price has recently receded, it still seems to grow continuously judging from the long-term supply and demand. The rise of petroleum price has brought many disadvantageous effects to our country. Since we have become the second biggest petroleum import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petroleum must arouse our concerns. The thesis will give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long-term trend of petroleum price and the influence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petroleum price to our country. 【Key Words】Petroleum price International economy Safe of Chinese petroleum resources

(整理)世界石油价格体系简介.

世界石油价格体系简介 核心提示:在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在历次部长级会议都公布标准原油价格,这种标准原油价格是以沙特API度为34的轻油为基准,而公布的价格就是当时统一的官价。 一、国际石油贸易中几种价格的含义 1、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 20世纪60年代OPEC(欧佩克)为了与西方跨国公司降低"标价"的行为作斗争,在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在历次部长级会议都公布标准原油价格,这种标准原油价格是以沙特API度为34的轻油为基准,而公布的价格就是当时统一的官价。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OPEC产油量的增长,在1986年底,石油输出国组织看到"官价"已不起多大作用,又改成以世界上7种原油的平均价格(7种原油一揽子价格),来决定该组织成员国各自的原油价格,7种原油的平均价即是参考价,然后按原油的质量和运费价进行调整。 2、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 这是非欧佩克成员的产油国自己制定的油价体系,它一般参照欧佩克油价体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上下浮动。 3、现货市场价格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有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荷兰的鹿特丹和亚洲的新加坡。70年代以前,这些市场仅仅是作为由各大石油公司相互调剂余缺和交换油品的手段,石油现货交易量只占世界总石油贸易量的5%以下,现货价格一般只反映长期合同超产的销售价格。因此,这个阶段的石油现货市场称为剩余市场(Residual Market)。1973年石油危机后,随着现货交易量及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石油现货市场由单纯的剩余市场演变为反映原油的生产、炼制成本、利润的边际市场(Marginal Market),现货价格也逐渐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政策的重要依据。为了摆脱死板的定价束缚,一些长期贸易合同开始与现货市场价格挂起钩来。这种长期合同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的做法,一般采用两种挂钩方式,一种是指按周、按月或按季度通过谈判商定价格的形式,另一种是以计算现货价格平均数(按月、双周、周)来确定合同油价。石油现货市场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实际现货交易价格,另一种是一些机构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和跟踪而对一些市场价格水平所做的估价。 4、期货交易价格 买卖双方通过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公开竞价,对未来时间的"石油标准合约"在价格、数量和交货地点上,优先取得认同而成交的油价为石油期货价。期货市场为方便交易者或扩大流量,有时也按规则出台"结算价"。石油期货的结算价,一般都是相对一段时间内的加权平均价。在研究问题时,也常把"结算价"当成该时段的期货价用。从近几年的原油价格波动情况看,期货市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已成为国家原油价格变化的预先指标。石油期货交易所的公开竞价交易方式形成了市场对未来供需关系的信号,交

浅谈石油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石油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脉”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石油资源的供给已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这促使国内的生产和生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大,但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和进口渠道的不稳定,石油资源就有可能成为制裁中国政治、经济的武器,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石油安全的制约。为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防范措施,实现中国经济的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石油安全油价上涨经济增长风险防范 Keywords: petroleum safety oil price hike economic growth risk prevention 能源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更是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强大支柱,而石油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资料和战略资源,在世界能源格局中更是占有主导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国石油安全状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供应。所谓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给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公家经济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石油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能源、替代能源、预警机制等。”[1]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石油发展呈现三个特点:首先,进入90年代以来,石油供给出现净进口局面。中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更是与年俱增,近年,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已远远超过20%~30%的国际公认安全警戒线;其次,当前国内石油供给生产能力不容乐观,供给缺口将不断增大。国内外主要机构预测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增长将大大超过石油产量的增长,石油供需日益突出,2020年将达到1.9~2.0亿吨。再次,未来国内原油产量还将下降,预计2020年前,中国仍处于石油探明储量增长较快的时期,到2020年探明储量约为5~5.5亿吨,到2050年,年探明储量下降到2.4~2.6亿吨。[2]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石油将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石油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二、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石油定价】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体系

【石油定价】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体系 一、国际原油市场定价体系介绍: 国际原油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全球联动的矩阵式价格体系。用一句话可概括为4大区域,6大基准油种。 所谓4大区域,即美洲、远东、中东、欧非(包括西非、西北欧及地中海)四大区域。所谓6大基准油品,即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迪拜原油、阿曼原油、米纳斯原油、塔皮斯原油。 (1)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US West Texas Intermediate,WTI)。 WTI原油是美洲地区所有原油实物交易的定价基准,其价格主要由纽约期货交易所的WTI原油期货合约交易来决定。 (2)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UK North Sea Crude Brent)。 全球约80%的原油实货交易都与Brent联动,产自西北欧、北海、地中海及非洲的原油,甚至一些中东国家(如也门)的原油都是用Brent原油作为价格基准。 (3)迪拜和阿曼原油(Dubai and Oman)。 迪拜和阿曼原油是中东地区出产的高硫原油价格基准,他的价格一度由场外掉期市场(OTC)所决定,2007年迪拜商品期货交易所(DME)成立后,阿曼原油有了期货合约。 (4)米纳斯原油和塔皮斯原油(Minas and Tapis)。 米纳斯和塔皮斯原油是远东地区原油的价格基准。米纳斯的价格来源为官价,被称为ICP Minas (Indonesian crude prices)。塔皮斯原油是东南亚地区出产的原油的价格基准。 由于原油市场四大区域中,有三大区域都拥有期货交易所及相应的原油期货合约,同时还有广阔的场外市场提供各种掉期合约及各类差价合约,使得国际原油市场形成了以原油期货合约为主干,以各类掉期合约为分支,以各类差价合约为转换工具,结构缜密的矩阵式价格体系。 页脚内容1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培训课件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 策 前言 石油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都将产生影响。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的几次世界经济衰退。都与石油价格暴涨有关。一般说来,国际油价上涨将通过贸易形式使石油进口国家的收入转移到了出口国家。石油净进口国的真实国民收入或GDP将遭受损失。在石油净进口国,由于生产成本因油价升高而升高,厂商将降低产量;供给减少,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此外,油价上涨将通过进门产品特别是进口石油产品,直接影响消费品价格上涨。价格上升、收入减少使国内需求下降,导致失业率上升。遭受真实收入下降损失的消费者希望提高工资,这又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通货膨胀加剧,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消化。这种“通胀—工资”之间的恶性循环,将严重危害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波动,投资、消费和出口受阻,减缓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经济发展来看,高油价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也是不利的。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油价每上涨10%并持续一年时间,会使中国的增幅平均降低0.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1%,其中消费下降0.075%,投资下降0.16%,出口下降0.25%。 具体可以从国民经济的三个因素——消费、投资和出口进行分析,油价上升将使其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增长减慢。从投资方面,石油价格越高,成本越高,市场开拓受阻,行业利润越薄,吸引力降低,投资不再进入;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削弱了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出口自然下降;从消费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产品成本升高,价格也随之提高,阻碍了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也使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受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两年来我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轿车作为新的消费热点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油价攀升,居民购买机动车的意愿受到压抑,许多人担心买得起车养不起车,因而将会持币观望。 下面是具体分析 一: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投资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投资的分类。

石油价格的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影响

进入新千年来,石油价格暴涨成了新的热点。试查询相关资料,分析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影响,尤其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油价走势:本世纪初以来,世界原油市场价格一路飚升(虽然)。自2003年初以来,国际油价从20多美元/桶骤然攀升到2005年的70多美元/桶;2007年10月达到98美元、2008年6月逼近140美元、 2005年9月一度跌破60美元、2008年8月初回落到最低120美元附近。5年来,油价最高时比5年前翻了7倍多。截止到2008年7月中期石油期货价格已超过每桶140美元。在此期间油价屡创新高,虽然在7月16号呈下降趋势,但在未来极有可能再创度刷新纪录。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将升至每桶186美元。 推动国际油价上升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恐怖袭击、罢工、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频频发生,加上投机商乘机炒作,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引发各界严重关注。我国经济增长提速导致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对石油进口依赖越来越大,国内石油供求矛盾异常突出。 一般而言,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界经济对原油的依赖性(不可或缺和难以替代)与原油储量和产量的限制,使原油价格对影响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十分敏感,且波动性较大。第二,原油供求结构的失衡使原油的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从储量、生产、运输、炼油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原油价格的波动。第三,尽管原油供求大致相当,但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任何一个变量或影响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相关变量,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决定着价格的走势。如战争、恐怖袭击、石油工人罢工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影响甚至左右油价走势。第四,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有平抑作用,但原油库存下降则会极大地支撑油价上涨。而在经济复苏,原油需求增加,油价上升时,增产对平抑油价上涨作用有限,减产则会明显加剧价格上涨。第五,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20%的影响力。 从近期国际油价大幅攀升的情况分析,主要是以下六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1、石油枯竭论从2002年起,油价开始有往上走的趋势。“物以稀为贵”,这似乎被普遍认为是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2007年11月末,石油矿业联盟发布了预告“世界上能够生产的石油将在68年后枯竭”;日本社团法人石油学会的有贺正夫认为,“在来型(传统燃料)原油还有60年可开采,而算上非在来型(新型燃料)的oil sand(含原油的砂岩)和oil shell(含原油的堆积岩)等,还能用上200多年。” 不管石油枯竭的一天离现实还有多远,今年国际油价在短期内大幅飙升,这引发了新一轮能源恐慌,不少国家纷纷囤油,从根本上进一步推高了油价。 2、全球经济复苏不断拉动石油需求增加是基本诱因。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对原油的需求超出国际权威机构事先的预计,尤其是世界前两大原油消费国美国、中国经济增势强劲,第三大原油消费国日本的经济形势也明显好转。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增量为每日260万桶,增长3.3%,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需求增幅更高达3.9%;全年全球市场每日需求总量为8220万桶(见图2)。而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仅为0.78%,2003年则上涨至2.2%。因此,近两年全球经济持续转好,导致石油需求量大增逼近其最大供给能力,使供需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关系,是引发此波油价持续走高的基本因素。 3、欧佩克产能所剩无几是辅因。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供给量为8270万桶,增长4.2%。其中,欧佩克原油供给量为每日2880万桶,同比增长6.3%。因此,从供求关系来看,今年全球原油供给略大于需求,但是,主要发达国家商业库存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使得全球供给比较紧张,特别是目前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十分有限,仅存约每天100-150万桶,除了沙特之外,其他成员国早已满

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与基础性产品,素有“工业血液”之称。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与日剧增,石油与各国的经济愈来愈密切。油价的每一次波动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 据世界银行估计,油价每上涨10美元并持续一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减少0.75个百分点[1]。目前我国近57%的原油依赖进口,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一、近期国际油价走势 2000年至2008年以来,石油价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由于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2009年石油价格出现下跌,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石油价格又恢复上涨趋势。 二、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一)石油的商品属性——供求关系决定油价方向 决定原油价格长期走势的主要是原油供需基本面因素。由于原油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因此原油短期供给弹性较小,所以在没有新的大型油田被发现以及重大技术创新出现时,影响原油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决定原油需求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2008年7月以前世界经济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而石油供给相对增长缓慢,石油剩余产能明显不足,导致石油供求处于脆弱平衡状态。油价大涨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就是需求拉动型增长,而2008年7月以后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跌,关键在于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石油需求增长明显放缓,这表明传统经济规律和理论仍然是有效的,决定价格基本方向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供求关系。2008年以来在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制造业反弹,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趋势,尤其是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走在了复苏的前列,使得国际石油需求有所增长,国际油价持续上涨。 石油消费量的增长趋势要大于石油产量的趋势,相对来讲对石油需求要大于石油的供给,使得石油价格上涨。 (二)石油库存——影响油价波动预期 1.何为石油库存 石油库存分为商业库存和战略储备,商业库存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在石油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的情况下企业能够高效运作,同时防止潜在的原油供给不足;国家战略储备的主要目的是应付石油危机。 2.石油库存与油价 石油库存对油价的影响是复杂的,当期货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增加商业库存,减少当期供应,从而刺激现货价格上涨,期货现货价差减小;当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减少商业库存,增加当期供应,从而导致现货价格下降,与期货价格形成合理价差。

石油价格分析

中国石油价格之感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对成品油消耗量的增加,中国石油进口骤增,致使国际油价直接左右着国内成品油价格。为适应国际石油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化,国家对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逐步通过实行国内原油与国际原油价格联动的方式,为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油价接轨创造条件。但在中国油价与国际接轨过程中,依然无法脱离计划体制的思想框架,以致经常出现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背离,国际油价时增时跌,而国内油价增多降少,甚至出现长时期持续地只增不降的现象。这表明中国石油价格机制上存在诸多严重问题,亟待深化改革。 看了视频《中国石油该不该市场化》我们知道现在我国石油市场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通过视频我们知道我国石油的定价规则是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方案为准的,即以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平均值,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新机制实现了以原油价格来定成品油价格的想法;2为避免国际市场油价剧烈波动导致国内油价频繁调整,机制参考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是连续22个工作日相关油种移动平均价格。也就是说,国际市场某种原油某一天或某几天价格变化较大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会调整,只有当国际市场相关油种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国家才可能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这样,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的变化不会同时、同幅直接地反映到国内,从而引起中国成品油价格每天变化。所以就出现了视频中“国际油价时增时跌,而国内油价增多降少”的场景。 原油基准价格参照地的选择错位国内原油基准价格选择没有充分考虑到国产原油的成本等要素,而是参照直接进口国原油价格确定。国产原油作为国内炼油行业的主要油源之一,其采油、炼油的低廉成本是成品油销售价格的主导因素,也应该成为进口成品油价格低位选择的重要依据。但长期以来,国家始终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或以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原油价格为依据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其基准价参照地严重错位。于是出现国内石油生产企业巨额盈利,而中石油、中石化以国际较高油价作为进口成本再比照国产成品油批发价,通过大量报亏来争取国家财政补贴的怪现象,所以才会出现了中石油“一品茅台兑一桶油”的说法,但是最受苦的却是消费者成品油生产企业的成本利润指标不合理炼油企业的平均成本的控制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不透明,使始终处于零售价端消费的消费者吃尽了“哑巴亏”。炼油企业为保住利润水平,企业产生假算高成本的利益冲动,通常采取虚增成本手段推动成品油价格提高,这是消费者无法对炼油企业核算成本的真实性知情并实施监督的。显然,最终推向零售环节的成品油价格隐含的模糊生产成本,成为国家间接捆绑给消费者的又一价格负担。并且由于占出厂价绝对比重的制造成本大都失真,这势必扭曲成品油价格的真实性。 国家将燃油市场划给中石油、中石化两大油气行政性牟利集团长期垄断,实际就是垄断了全社会的成品油供应价格,由此出现两大垄断集团的成品油批发价、进口价高于民营和外资加油站零售价的不正常情况,而且存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财团各自为政的“条块分割”现象。 政府垄断经营和过多行政干预扰乱了成品油市场价格秩序在成品油依赖进口的条件下,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未同步涨跌互现。受政府干预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未与国际市场直接挂钩,导致国内油价高于国外价格。 .但是针对我国石油价格过高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下面的策略对石油价格机制进行改革:

石油价格上涨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油价上涨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摘要:油价波动是近年国际经济中的一个敏感话题,2002—2010年的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造成油价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供需失衡。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增长、物价和就业水平、政府收支乃至国家安全等方面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高油价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即经济增长从要素投入增长模式转向知识投入增长模式;改变交通运输的格局。 关键词:能源汽车行业油价 一.引言 石油对于各国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在震荡中大幅攀升,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不断上扬,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的中国,无疑会受到国际高油价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 高油价将造成社会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导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发生,并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的GDP和就业水平。另外,随着我国石油依存度的逐年提高,石油价格上升对政府收支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日益突显。因此,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会产生何种影响以及我国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成为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油价上涨的原因

1、供求失衡 从目前的供需状况来看,一方面是新探明的石油储量不断减少,同时,更多巨型油田,尤其是中东地区的油田,经过长期过度开采,其产量正日益下降;另一方面是各国的石油需求却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在有限供给的情况下,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石油需求持续增加,直接形成了原油价格内生性的涨价动力。 2、中国成为驱动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和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我国石油需求量和进口量越来越大。 三、石油价格上涨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1、导致汽车制造业一定程度下滑 石油危机导致的油品涨价,会使宏观经济减速,汽车制造业的产销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世界汽车业有史以来的两次衰退,主导因素都是石油危机。从市场角度讲,汽车燃油价格上涨使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从而使汽车产销量下降,汽车减产不可避免。由于中国经济在两次世界能源危机时相对封闭,而且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还远没有现在这样的发展水平,因而对于石油危机没有深切体会。中国汽车工业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重工业之一,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汽车

石油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编号:AQ-Lw-04606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石油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The impact of oil security on China's economy

石油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 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摘要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脉”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石油资源的供给已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这促使国内的生产和生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大,但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和进口渠道的不稳定,石油资源就有可能成为制裁中国政治、经济的武器,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石油安全的制约。为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防范措施,实现中国经济的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石油安全油价上涨经济增长风险防范 能源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更是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强大支柱,而石油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资料和战略资源,在世界能源格局中更是占有主导地位,对经济发

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国石油安全状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供应。所谓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给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公家经济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石油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能源、替代能源、预警机制等。”[1]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石油发展呈现三个特点:首先,进入90年代以来,石油供给出现净进口局面。中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更是与年俱增,近年,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已远远超过20%~30%的国际公认安全警戒线;其次,当前国内石油供给生产能力不容乐观,供给缺口将不断增大。国内外主要机构预测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增长将大大超过石油产量的增长,石油供需日益突出,2020年将达到

1世界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情况回顾

1世界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情况回顾 1.1 1973年以前的低油价阶段 1960年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产和需求受西方国家控制,油价处于1.5~1.8美元/桶的垄断低水平。1960年9月,OPEC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成立后围绕着石油的生产权和定价权不断与西方跨国公司进行斗争。从OPEC成立到1970年,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1.8~2美元/桶的水平上,可见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OPEC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控制油价的能力微不足道。1970—1973年,随着OPEC在一系列谈判中的胜利,原油价格的决定权主体开始发生变化,原油标价出现上升迹象,到1973年10月油价接近3美元/桶。 1.2 1973年10月—1978年,油价上升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 这一时期,OPEC国家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进而联合起来,夺取了国际石油定价权,并以石油为武器打击欧美发达国家,维护民族利益。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油价急剧上涨,从10月的接近3美元/桶涨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桶,造成西方国家第一次能源危机。1974年2月尼克松建议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消费国会议,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IEA),能源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外交中的重要议题,OPEC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1974—1978年原油价格稳定维持在10~12美元/桶的水平。 1.3 1979—1986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及其消化阶段 1979—1981年第二次能源危机时,布伦特油价狂涨到36.83美元/桶。借助两次石油危机,OPEC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手中完全夺回了石油定价权。1981—1986年为OPEC实行原油产量配额制的较高油价时期,布伦特油价从36.83美元/桶缓慢降到27.51美元/桶。随着非OPEC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以及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不断下降,原油价格也开始不断回落。1986年,油价急剧下跌到13美元/桶左右。 1.4 1986—1997年,实现市场定价的较低油价时期 此时期,由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石油成本不断下降,产量增加,国际油价的决定主体从OPEC单方面决定,转向由OPEC、石油需求和国际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国际油价基本实现市场定价。布伦特原油均价在 14.3~20美元/桶的水平上徘徊波动,(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时油价出现短期大的涨落除外)。 1.5 1997年以来,国际油价短暂下跌后的大幅度上升,直至2008年急剧跌落的阶段 受亚洲金融危机、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适时宜的增产,布伦特原油价格从1997年1月的24.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价。然后从1999年3月开始反弹并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时达到37.81美元/桶,短短18个月涨幅达3倍之多,创“海湾战争”以来的油价新高。2003年之后,油价更是一路持续上涨,终于在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并在5个月之后的2008年底戏剧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2009年至今快速回升高位震荡阶段 油价在2008触底之后,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回升,油价也相应进入了回升阶段。并于2011年达到115美元之后在高位宽幅度震荡。 2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的历史解读 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过程中,1960年9月OPEC成立以前,原油价格在美国和跨国公司的垄断控制下,为垄断价格;OPEC成立至1973年处于成长时期,它对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很小。我们在这里着重从1973年以后石油逐步市场化以后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图2)。 2.11973—1974年阿拉伯石油禁运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随之卷入了战火,尼克松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