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体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6
广义的工业遗产不仅仅包括UNESCO以及国家文物保护机构已经或可能记录在案的遗产地,而且包括一切承载了工业生产历史文化的建、构筑物、设备和场地。
遗产清单所能保护的只是一小部分最具典型性的遗产,要让工业遗产这笔人类文明史上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真正的渗透到百姓的平常生活里,延续到子孙后代的记忆中,一方面需要有关专业人士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因为工业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普通的文化遗产,也不同与一般的棕地改造项目,所以多学科间的协作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公众参与和全民教育,唤起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兴趣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同才是保护工业遗产最可靠的途径。
工业遗产的保护一定是建立在对工业发展过程、场地环境特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工业遗产保护的优先级别和可以重新利用的空间进行合理的界定,从而形成梯队状的保护与利用结合的体系,不同级别的工业遗产,主要差异体现在其保护的严格程度和再利用的兼容性方面。
“老杭州人没有不晓得城站的,民国时期建的,1997年因为建新车站拆了,太可惜了。
”81岁的著名文物学家毛昭晰先生至今提起杭州城站,内心还是充满遗憾。
在他看来,建设新站之后,老城站的客运功能虽然废了,建筑仍然值得保留,不论是从建筑审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或者改造成为博物馆,城站都具有多重价值,不仅不应该拆除,而且应该加大保护力度。
同样遭到拆毁的,还有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旧址入口的一幢办公楼及其水塔。
它本来已成为张小泉剪刀厂的一个标志,2008年9月,《杭州市工业遗产普查》将其列入保护名单。
但没隔多久,在城市道路整治改造过程中,因为该建筑压道路红线而遭拆除。
事实上,该建筑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并没有到非拆不可的地步。
身份尴尬 杭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工业发展历史的城市,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很多老厂房、老仓库等工业建筑遗产。
2009年6月,杭州规划局启动编制了《杭州市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规划》,挖掘和整理杭州市工业遗产现状资源,提出工业遗产名单94处,其中已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41处,尚未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工业遗产53处。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一、概述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是我国当今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产业布局、类型、结构的重构和转型,大量产业类历史建筑与地段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
这些建筑和地段正面临着被拆毁废弃和改造再利用两种不同的命运,其中以拆毁废弃的情况较为普遍,导致我国的产业遗产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和毁灭。
对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进行研究,提出具有现实技术针对性的改造设计方法、评估原则和技术规范要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与特点后工业时代,通常指的是工业化进程完成后,以服务业、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发展阶段。
这一时代的特点在于,经济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生产方式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向灵活多变的小批量生产,社会结构和文化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的后工业时代发展具有其独特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的深入,中国逐渐从以制造业为主导转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这一过程中,许多传统工业区逐渐衰退,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
后工业时代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传统工业区的衰退导致了城市空间的重组,许多工业建筑和设施被闲置或废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工业遗产的价值,将其视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合理规划和创新设计,这些工业遗产可以转化为新的文化、商业或居住空间,从而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后工业时代的中国,面对着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挑战和机遇。
这一时期的背景和特点,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城市面貌,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建筑是一项使时间和岁月凝固的艺术,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也记录着城市中人们的生活。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认同,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了对产业类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近20年内经历了经济转型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牺牲品。
随着北京大山子工业区、上海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人们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工业遗产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开始被人们津津乐道。
目前,北京有多个老工业区面临着改造,反思过去城市建设中对工业遗产的破坏,如何合理保护工业建筑并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当然,对于不同的工业区应该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和再利用方案。
北京西二环外的北京第二热电厂(简称“二热”)也即将面临改造,关于“二热”及其周边地区改造的研究也已经开始,下面我就结合着这项研究,谈谈对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一些体会。
“二热”始建于1976年,1977年第一组发电机组发电,主要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历史地区的复兴——北京第二热电厂及其周边改造吴克捷厂房1厂房2改造为汉堡媒体中心之前的厂房改造为汉堡媒体中心之后的厂房55承担着中南海等重要设施的供热任务。
由于以燃油为原料,“二热”的污染比较小,可以说在当时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发电技术。
与其他的大型工厂选址在郊外不同,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性生产任务和文革期间筹划建设的时代背景,“二热”选址靠近市中心,工厂就坐落于北京的一处重要历史地区(天宁寺地区)之中。
厂区东侧便是北京城里最古老的寺庙——天宁寺,据专家考证天宁寺始建于唐朝,寺中的辽代砖塔是北京现存不多的辽金时代的建筑,“二热”现在的厂区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过去天宁寺的土地。
历史上的天宁寺地区热闹繁华,从明末开始,这里便成为京城赏花、拜佛的最佳去处,每逢九九重阳,市井百姓、达官贵人、善男信女纷纷前来,好不热闹。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和对策研究范玉洁;徐曹明【摘要】工业遗产同时包含物质类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工业遗产被拆除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本文主要对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进行剖析,针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使我国工业遗产得以真正有效的保护.【期刊名称】《工业设计》【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2页(P63-64)【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模式【作者】范玉洁;徐曹明【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472Abstract:Industrial heritage includes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artistic value,social value, scientific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pace of the city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al heritage has been dismantled ordestroyed. In such a realistic background, this paper analyses China's industrial heritage reuse pattern,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matter exis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make our country's industrial heritage can be protected effectively.Key Words: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Reuse; Mode工业遗产是各类工业的生产和生活所建造的建筑物以及建造建筑物的建筑工艺和建造设施等物质与非物质的景观的呈现。
工业遗产保护知识点总结一、工业遗产的保护意义1.历史意义:工业遗产是工业化历史的见证,可以反映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对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文化意义: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代表了工业时代的艺术、设计和建筑水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3.经济意义:工业遗产可以成为城市和地区的旅游景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
4.教育意义:工业遗产可以作为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历史、艺术和科技方面的实践机会,激发他们对历史和文明的兴趣。
二、工业遗产保护的主要内容1.保护规划: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保护规划和措施,明确保护的范围和目标。
2.技术保护:对建筑、设施和遗物进行维修、保养和修复的工作,采取科学的保护技术,防止其进一步受损。
3.利用开发:通过改建、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开发等途径,实现工业遗产的利用价值,使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
4.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增强公众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支持。
5.传承教育: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工业文化,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爱好者,为工业遗产的长期保护做好铺垫。
三、工业遗产保护的关键问题1.保护难度:由于工业遗产多数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材料,同时受到长期使用和环境侵蚀的影响,保护难度较大。
2.利用难题:工业遗产多为大型建筑或设施,其再利用需要克服诸多技术、资金和市场方面的问题。
3.社区参与:工业遗产通常位于城市或工业区,需要积极吸引当地居民的参与和保护,打造社区共同的文化符号。
4.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应政策和法规,保障工业遗产的合法权益。
四、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经验和启示1.以世界遗产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制定了大量的工业遗产保护准则,可以为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2.国外一些成熟的工业遗产保护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和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
基于空间叙事的工业遗产保护方法研究基于空间叙事的工业遗产保护方法研究引言:工业遗产是指通过建筑、构筑物、设备和相关遗存等物质形式丰富的工业文化遗存,它们见证了人类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和变迁。
工业遗产的保护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目标模糊、保护与开发矛盾、缺乏有效手段等。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空间叙事的工业遗产保护方法,从空间角度解析工业遗产保护的内涵,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空间叙事在工业遗产保护中的意义空间叙事是指利用空间元素来传达信息、故事和情感等,通过感知和感情的交流实现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经验的诠释和传承。
在工业遗产保护中,空间叙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空间叙事可以帮助工业遗产建筑的识别和理解。
通过设置展示区域、标识和导览设施等,使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工业遗产的历史和作用。
其次,空间叙事可以加强人们对工业遗产的情感连接。
通过塑造丰富的氛围、创造具有观赏性的空间体验、打造有趣的互动形式,使人们对工业遗产产生情感认同,增强保护的意愿。
最后,空间叙事可以提升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度。
通过设计各种参与式活动、多媒体展示和虚拟体验,使公众参与到保护过程中,保护工业遗产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二、基于空间叙事的工业遗产保护方法探索1. 制定差异化保护策略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遗产建筑,应根据其特点和历史背景,制定个性化的保护策略。
考虑如何将空间叙事元素融入到保护策略中,以确保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 重视空间设计和展示手法在工业遗产建筑的设计和改造过程中,应注重空间设计和展示手法的运用。
通过创造具有叙述性的空间环境,突出工业遗产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满足参观者的审美需求。
3. 强化地域特色和城市记忆工业遗产保护必须注重保护地域特色和城市记忆。
通过在工业遗产保护区内设置地标性建筑、公共广场、纪念性雕塑等,强调工业遗产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增强城市人文气息。
浅谈旧工业建筑遗产之改造再利用作者:王学良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摘要:简述了旧工业建筑的特点及对其进行保护再利用的意义,总结了对旧建筑再利用过程中的操作要点,指出旧建筑的改造不是简单对其保护,而是利用创新方法赋予建筑新的生命,从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创新,再利用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 industrial buildings are briefly discuss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recycling to end their protected status, summed up the old building reuse 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ng points, points out that transformation is not simply the protection of old buildings, instead of using the innovation method to building a new life, leading to more effective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old industrial buildings,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and reuse中图分类号: F403 文献标识码:A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且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许多城市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一些发达城市普遍存在着结构布局混乱、交通堵塞、居住环境恶劣、城市特色逐渐消失等问题,仅依靠继续扩展城市规模和新建建筑,已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工业遗产保护问题与解决方案工业遗产是指在过去的工业化进程中留下来的相关物质文物、建筑物、场所等遗存。
工业遗产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技术进步的演变和文化变迁的脉络,是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技、文化和道德价值的无形资产。
然而,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日益严峻,国内外许多重要文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因此,保护和传承这些重要工业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业遗产保护问题1.缺乏合理的保护措施工业遗产大多数早已不再使用,但其中又有很多是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
遗产地及其设施年久失修、腐烂、凋零,其中绝大部分遭到历史性破坏。
而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新型产业,这些遗留下的工业遗产常常被忽视和荒废了。
2.缺乏相关法规和保护规定我国尚缺乏相关法规和规定来明确保护工业遗产。
在其他发达国家中,有许多法规专门保护着工业遗产的保护,以确保他们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一些本来有法律保护的工业遗产遗址有时会受到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破坏。
3.认识和意识的缺失保护和修复工业遗产的工作需要专门的人员,但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专业人才较少,面临着培训不足和人员素质水平低的困境。
同时,公众对工业遗产保护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意识,难以形成广泛的保护合力。
二、工业遗产保护的解决方案1.合理的保护措施为保护工业遗产,需要制定合理而灵活的保护措施,包括科学的修复、维护和管理等方面。
同时,加强对旧建筑的维护和修缮,增强其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利用,培育市场,营造环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多元化的金融渠道,是保护工业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2.制定相关法规和保护规定为了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我国需要建立完善的法规和规定,以确保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还需要增强社会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和意识,促进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积极参与。
3.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数量工业遗产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高的工作,需要有专业人士进行保护和修复。
因此,加强培训工业遗产保护专业人士,提高人员素质和数量,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对改善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1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12 建筑学报
1 概况从1980年代开始,北京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企业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搬迁,城市工业用地在转化成其他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大量工业建筑被拆除,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的丧失。2006年4月18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了保护中国工业遗产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揭开了我国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序幕。
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规划委主持对首钢、焦化厂、798的工业建筑遗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北京工业用地进行了整体规划利用研究,摸索北京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方法和实施策略;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组织对北京重点工业企业进行调查,编制了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建筑资源的档案和清单,出台了《北京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和《北京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导则》两份纲领性文件,制定了北京工业建筑遗产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2007年公布了《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其中包括6项工业建筑遗产。2008年北京规划委
组织了“北京焦化厂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方案征集”,2009年组织了“首钢工业区改造启动区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在上述调查和研究基础上,
通过具体规划设计项目的实践,形成了北京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的体系。
1.1 北京工业建筑再利用具有良好的基
础北京是全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工作走得早、做得好的城市之一,
北京的工业建筑遗存具有良好的再利用
北京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体系研究刘伯英1、2 李匡2
作者单位: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2 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北京,100084)收稿日期:2010-11-15
摘要/分析北京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和特点基础上总结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方法,提出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分为片区和单体两个层次,以及划定保护区、
制定保护名录、确定保护级别的研究和实施程序。
关键词/北京工业建筑遗产 保护与再利用 体系ABSTRACT/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and features of Beijing industrial building heritage and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conservation and reus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use can be implemented individually or in a group, and makes a study in aspect of designating conservation area, drawing up conservation roster and ascertaining conservation grade,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KEY WORDS/ Beijing industrial building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use, system
条件。一方面,解放后建设的大型企业多,工厂规模大,利于发挥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工业建筑质量高,便于长久地再利用。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前一批大型的、污染严重、耗费资源严重的企业被迁出北京,大量的工厂闲置下来。
这些厂区大都规模巨大,厂房及构筑物结构坚固,空间高大,是非常好的再利用资源。
1992年初,东安集团投资2.43亿
元兼并北京手表二厂,并利用手表二厂原厂房改造成双安商场(图1),是中国工业建筑再利用较早的实例。
2001年,建筑师张永和把一座计划
拆除的厂房改建成一个先锋的文化艺术中心—
远洋艺术中心,尽管这座建筑
在2004年还是被拆除了,但已经成为北京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先锋之作(图2)。
1995年,中央美院雕塑系隋建国以
低廉租金,租用了3000m2的仓库作为
雕塑车间,开启了798厂从厂区走向艺术区的道路;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下了798厂120m2的回民食堂,
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式(图3)。此后,
来自国内外各地的艺术家纷纷在此落脚,这里逐渐汇聚了大批从事艺术设计、
音乐、美术、出版等工作的各类工作室,
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区,在全中国掀起利用工业建筑的热潮,也成为北京吸引全世界眼球的一个焦点。
近年来,由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利用和改造工业建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仅朝阳区就达到30多个,
利用工业建筑总面积达到100万m2以
上,发展势头正猛。成功的案例有751
spECIAL COLLECTION 特集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
2010.12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
2
厂D.pARK时尚产业园(图4)、尚8文化产业园区(图5)、一号地国际艺术区、
惠通时代广场、二通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
1.2 北京大量工业建筑被严重破坏
北京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建筑遗产仍免不了被拆除,破坏严重。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北京的老工业区因其较好的区位和低廉的拆迁成本成为开发商竞相争夺的“肥肉”,大量工业建筑与构筑物成了开发商“推土机”下的牺牲品。
清河毛纺厂前身是建于1908年的溥利呢革公司(图6、7),是北京为数不多的近代工业之一,百年沧桑中它经历了清王朝的腐败、见证了侵华日军的残暴,厂内一直保留着孙中山先生发表演讲的2层小楼,斑驳沧桑的建筑总能让人联想和追忆起当年爱国进步人士群情激奋的场面。然而,如此重要的工业建筑遗产也于2005年被拆除,土地被拍卖,房地产开发建成了高档住宅区。
北京第一机床始称北平机器总厂,
成立于1949年6月30日,是北京解放后建设的第一批工业企业,随着北京CBD的建设已经被完全拆除,建成了“建
外sOHO”;2008年5月拆除了最后一栋厂房,建设北京CBD最大的文化广场,整个厂区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因此,北京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形势非常严峻,刻不容缓,保护工作具有抢救性意义。
2 北京现存工业建筑遗产的特点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中国的大城市之一、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业发展呈现近代基础薄弱、遗存较少,现代发展迅猛,遗存丰富的特点。
2.1 近代工业遗存较少
与上海、天津、武汉等中国早期近代工业的重要城市相比,北京的近代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北京在明清两代作为
皇城和帝都,特殊的地位决定其长期以来都是一座消费城市。清末近代工业开始萌芽,至民国时期虽有一定发展,但总量还是比较少的,文化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相对落后。延续至今的重点工业企业有通兴煤矿、度支部印刷局、
石景山钢铁厂、北平发电厂、
长辛店铁
路工厂、琉璃河水泥厂、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等。对于近代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长期以来社会并不重视,本就不多的遗存不但未被妥善保护,反而遭到破坏或拆毁。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的双合盛五星啤酒厂麦芽楼,在正式公布之前遭到拆除(图8)。先天数量的不足以及后天保护得不够,导致留存下来的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少之又少,更显弥足珍贵。
2.2 现代工业遗存丰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京的工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重点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主要包括京棉二厂、
北京新华印刷厂、北京广播器材厂等;
1953~1957年,北京开始执行发展国
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核心是独立发展生产,使北京实现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1958年,北京迎来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出现了大办工业热潮。“一五”、“二五”
期间最重要的工业建设包括苏联援建的5项重点工程:北京热电厂、738厂和
744厂、768厂和211厂;前东德援建的二项重点工程:718联合厂和北京玻璃仪器厂。其他重要的项目:北京焦化厂、北京重型电机厂、首钢通用机械厂、
北京燕山水泥厂和北京化工二厂等。文革十年,北京工业建设进展缓慢,但还是进行了东方红炼油厂、北京第二热电厂、北京牡丹电视机厂等重点工程建设。
上述这些工厂大都保留至今,类型丰富,是北京建国后重点工业建设的伟大成就,也是北京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见证,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
3 美国人罗伯特的艺术书屋诞生在798工厂的回民食堂
4 D.pARK时尚产业园设备外露形成的工作室入口
1 手表二厂厂房改建的双安商场2 旧厂房改建的远洋艺术中心
3 北京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目标北京近代的工业建筑遗存较少,大量现存的都是解放以后建设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不突出,但经济利用价值较高、
具有独特工业风貌特征、数量极其庞大。
针对这一特征,北京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不应仅仅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而是鼓励合理地再利用,强调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和城市风貌塑造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3.1 保留城市历史记忆,丰富人文北京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