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5
解读电解水实验电解水实验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点实验,该实验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来探究物质的宏观组成。
下面就对电解水实验作一个全面的解读。
实验目的:通过电解水实验来探索水的宏观组成。
实验装置:水电解器。
实验步骤:(1)水电解器里加满水(其中加有少量烧碱或硫酸),连接直流电源的电极。
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2)一段时间后,停止电解。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
实验现象:(1)通直流电后,观察到两个电极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通电一段时间后,两端玻璃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连接电源正、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2)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是氢气。
实验结论:(宏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实验分析:(1)由于纯水的导电能力很弱,所以向水中加入少量烧碱或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2)电解水的电源必须用直流电源,不可用交流电源,因为只有直流电源才能使水中的带电微粒定向移动。
(3)实验前,必须把两个管内充满水,否则实验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并且还可能发生危险。
电解水反应的实质:水分子通电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实验拓展:由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2,结合氢气和氧气的密度,可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通过水的化学式(H2O)也可计算得出此结论]。
1。
题解水的组成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你了解水的组成吗?例1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两电极相连的玻璃管上方产生的气体分别是和,二者的体积比约为,这个实验证明了水。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电解水实验的理解与记忆。
在电解水实验中,所用电源为直流电源。
由于纯水的导电性很弱,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往往要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
实验过程中,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是氢气,且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为方便记忆,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同时也说明了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等。
参考答案氢气(或氧气)氧气(或氢气) 2∶1(或1∶2)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氢气+氧气例2某学习探究小组用水电解器电解水,并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时间12345678体积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管(A)中气体612202939495969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管(B)中气体2471116212631请回答:(1)写出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但电解开始阶段两管气体的体积比不符合理论比值,可能原因是。
(3)自第分钟起管(A)和管(B)产生气体的体积比非常接近理论比值。
解析本题以电解水实验为素材,重点考查同学们观察图表、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又考查了对电解水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分析。
对于电解开始阶段,两管气体的体积比不符合理论比值的原因,应该从氧气和氢气的性质差异去分析,如氧气在水中溶解的量比氢气多,或氧气会与电极反应,消耗一部分氧气等。
参考答案(1)(2)开始阶段产生的氢气和氧气部分溶解在水中,且氧气在水中溶解的量比氢气多(答案合理即可) (3) 5变式题 1. 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B.实验中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1∶2C.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2. 如图为水的电解实验,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1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一般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质 举例 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等 2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分解 结合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2O通电2H2↑+O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程: 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 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②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④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6、注意事项: ①、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 ②、现象要点:“正氧负氢”—争养父亲;“氢二氧一”—V氢气:V氧气=2:1。描述体积比时要注意比例顺序。 ③、在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主要原因是:a.由于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b.在电解水过程中会有副反应发生,消耗了氧气,使氧气的体积比理论值低。 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 2、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知识解读】 1、氢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在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为O.0899g/L,其质量约是同体积的空气质量的2/29,是最轻的气体。 2、氢气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但是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验纯”的方法:如图所示,收集一试管氢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听 到轻微的“噗”声,说明氢气已纯净。 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
②、还原性:氢气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等)中的氧元素,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3、氢气是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能源:①氢气燃烧释放的热量多;②燃烧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 ③可以用水为原料制取氢气,原料易得且可以循环利用。 三、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带正电,占体积小,质量大) 原子(不带电)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占体积大,质量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关于原子的结构 ①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②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叫氕piē、氘dāo、氚chuān其结构如图: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概念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 多变一 一变多 形式 A+B→AB AB→ A+B 3
③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④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⑤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②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2、8、8。 2、原子的核外电子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 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②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③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3、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4、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离子(重点) 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3、离子的形成如图 4.离子符号的意义
4、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的右上方,且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如果离子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电荷数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Na+、Mg2+、Al3+、NH4+;阴离子:Cl-、SO42-等。 5、原子团:在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
子集团叫做原子团。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 MnO42- ClO3
- PO43- HCO3- NH4+ 6、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7、分子、原子、离子联系:
四、 分子:液态、气态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无氧酸,有机物 物质的构成: 原子: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离子: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碱、盐 五、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单位:无、或为1) 1.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物质 构 成
得失电子 离子 原子 结合
分解 分子 4
物质 单质 化合物 区别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宏观) 其分子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微观)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宏观) 其分子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微观)
联系 转化:不同单质进行化合反应可变成化合物,某些化合物分解也可得到单质。
第四节 元素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目前发现的化学元素有一百余种。 2、分类: 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外 固态非金属元素: “石”字旁 元素 非金属元素: 液态非金属元素: “氵”字旁 气态非金属元素: “气”字头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氙氡 3、地壳中元素排行: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 4、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5、元素符号的意义: (1)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H—表示氢元素,Fe—表示铁元素 ②如果该元素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则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单质: Fe—表示单质铁,但是H就不能表示氢气,因为氢气不是由原子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的。 (2)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原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Fe—表示一个铁原子 6、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分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既有种类也有个数,说构成。 7、识记常见元素符号。 二、元素周期表简介(热点) 1.元素周期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并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由1-8);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等)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在元素周期表中,一种元素占一格,其内容如图所示: 三、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定义中不能少“纯净物”。例如:“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 2、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物质的分类:
碱式盐:Cu2(O碱性氧化物:N
盐 有机物:CH4,C2H5OH
其他氧化物:NO酸性氧化物:SO氧化物
化合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单质 (一种元素)
纯净物 (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组成物质 的种类
元素种类
金属单质:Mg,Fe 非金属单质:C, Br2, O2, N2 稀有气体:H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