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33.32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一、爱护水资源1. 淡水资源有限,地球上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 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
2. 爱护水资源的措施爱护水资源有两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①生活上:a.使用节水器具;b.一水多用,如用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②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喷灌。
③工业上:循环使用。
(1)水体污染及防治措施一、水的净化1. 水的净化方法天然水→加絮凝剂沉淀→过滤→加活性炭→消毒杀菌→自来水【特别提醒】①自然界的水为混合物;②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蒸馏→吸附→过滤→沉淀;③上述净水过程中,杀菌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他属于物理变化。
3.硬水和软水1. 实验原理:通过生成物的元素组成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
2. 反应原理:[水很难解离,导电能力弱,常加入强电解质(如烧碱或硫酸)增加其导电能力]3. 实验装置:4. 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和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气泡速度较快。
(2)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和电源负极相连试管内产生气体体积大约是和电源正极相连试管内产生气体体积的2倍。
5. 气体的检验:(1)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负极:点燃,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明是氢气。
6. 实验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7. 实验拓展(1)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此实验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3)通过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我们可计算出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1:8。
四、化合价1.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位置标出化合价,用“+n”或“-n”表示。
当n为1时,不能省略如+1Na,-1Cl。
2. 化合价规律①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要点:1、1、水的三态变化:2、2、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特征:3、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混合物:纯净物:4、4、用子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热胀冷缩、酒香不怕巷子深、10毫升酒精与10毫升水混合体积小于20毫升。
5、5、混合物、纯净物定义:举例: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特征:6、6、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过滤: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蒸发:蒸馏:结晶:吸附:7、7、硬水、软水定义:区分方法:软化方法:危害:8、8、电解水实验:口诀:现象:结论:9、9、氢气的燃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作为能源的优点:10、10、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特点:11、11、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性、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化合价、毒性、金属活动性、脱水性。
变化与性质的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在汉语表达中常常用“能”“会”“易”“可以”等词加以区别。
物质的结构、性质与变化及用途的关系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及变化,用途及变化又反应性质,性质又反应结构。
如:原子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碳原子构成的,但它们的结构不同,所以性质也不同。
红磷和白磷都是磷原子构成,但是它们的结构不同,所以性质也不同。
12、12、基本技能训练:物质的称量:托盘天平的使用:(1)主要用途:用于称量物质的质量,可精确到0.1克。
(2)使用注意事项:①天平要放平稳,使用前先将游码归零,旋转左右螺母,使天平平衡;②用镊子夹取砝码,先加大的,后加小的,最后拨动游码③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时两盘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且左物右码;④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⑤称量完毕,砝码放回盒中,游码移回零处;⑥称量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⑦如果药品放在右盘,则称量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量筒的使用:(1)主要用途: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水的三态变化: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二、分子: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二、水的天然循环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⑤消毒杀菌。
(氯气)2、分离物质的方法: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四、硬水和软水:(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
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
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分解结合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一、水的分解—电解水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知识点复习目标: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2、熟练掌握水的分解与合成的现象3、知道原子的复杂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4、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记住常见元素符号,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各部分含义5、学会实验基本操作复习过程:【知识清单】一、运动的水分子1、分子(1)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水分子本身没变所以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2)、分子的特征:①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小(3)、用分子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改变.如水的蒸发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变了,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的电解2、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方法:①、沉降:加入絮凝剂明矾吸附杂质(吸附沉淀)②、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二低” “三靠”)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引流)③、吸附:活性炭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物理变化)④、消毒(加氯气),属于化学变化。
⑤、蒸馏:除去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2)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②蒸馏:分离液体与液体③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3)硬水和软水①鉴别:分别加入肥皂水,易起泡沫的为软水,不易起泡沫的为硬水②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二、水的分解与合成1、水的分解(1)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属于分解反应(2)、氢负氧正,氢2氧1电解水实验,正负两极气体体积比为1:2。
负极气体为氢气可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正极气体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此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还可以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一、运动的水分子1、水的三态变化:②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③用分子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隔增大,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气态)。
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存在相互作用。
③分子自身有能量,总在不断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3、分子性质的应用:解释宏观现象误区: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隔变大或变小造成的,而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大小发生变化。
二、自然界中的水1、水的天然循环:过程: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地球上的水通过海水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作用、冰雪升华等形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并在空气中凝结成云,遇冷后以雨雪的形式再降到地面以及江河湖海。
意义: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水的人工净化:(1)沉降(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后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从而起到一定的净水作用。
[溶于水形成胶状物吸附杂质,加速沉降](2)过滤(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的速率)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防止滤纸被润湿后破损)②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间隙流下,过滤失败)三靠:①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防止液体溅到漏斗外面)②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戳破滤纸)③漏斗末端管口长角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溅出)(3)吸附(颜色、异味)活性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很大,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4)蒸馏(溶解在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蒸馏水(5)消毒杀菌(氯气Cl2)3、物质的分类:①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提纲)一、运动的水分子1、水的三态变化:冰→水→水蒸气(吸收热量)水蒸气→水→冰(放出热量)2、水的天然循环:能量来源:太阳能作用:净化水、调节水资源平衡3、水的人工净化:A、沉降:除去大颗粒固体B、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一贴二低三靠)C、吸附:除去色素和异味D、蒸馏:据各成分沸点不同分离E、蒸发:从溶液中分离出可溶性固体F、除菌:利用化学变化除去细菌等4、如何区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硬水会出现大量白色沉淀物)二、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没有固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化学式,有固定的熔沸点。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分类关系混合物物质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二元必有氧)三、水的组成1、水的分解(电解水)A、反应原理:2H2O=2H2↑+O2↑(分解反应:一变多)B、两极产生的气体:负氢正氧、氢二氧一(体积比)C、两种气体的检验: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氢气:能被点燃并产生淡蓝色火焰2、水的合成+O2=2H2O(化合反应:多变一)A、反应原理:2H2B、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放热3、上述两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水的构成1、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原子内部结构: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3、原子内部的几个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4、原子结构示意图:金属: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带正电、化合价显正价非金属: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易得电子、带负电、化合价显负价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结论: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
5、分子、原子、离子的特点:A、体积小、质量小B、在不断的运动C、相互之间有间隙五、元素1、元素的概念:含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1、水的三态变化,水蒸气、水、冰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相互作用减弱,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相互作用增强,水又由气态变回液态。
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由原子构成。
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蔗糖都是由分子构成。
有的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硅、碳、氦气等。
4、分子的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4)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5)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5、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滴水中含1021个水分子,水能透过滤纸。
(2)分子间有间隔。
热胀冷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减小。
气体容易补压缩,阳光下轮胎爆炸。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很远闻到花香,挥发,扩散,溶解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一、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三态变化实现的。
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二、水的净化方法1、水的净化过程: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③吸附(除去水中的色素或异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④消毒杀菌。
(液氯、漂白粉。
化学变化)⑤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2、分离物质的方法:(1)过滤: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的方法。
如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仪器:铁架台、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②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倾倒液体时,烧杯嘴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一边;(防止玻璃棒将滤纸划破,玻璃棒起的作用引流)③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期末考点大串讲一、运动的水分子1.水的三态变化实质: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在运动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3.爱护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总量很丰富,但真正可供人类利用的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等只占0.7%左右,而且分布不均衡;我国淡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人均淡水量少,并且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严重缺水,面对如此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应该爱护水资源。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的方法工业上:用水循环使用农业上:采用喷灌和滴灌代替漫灌来灌溉作物生活上:注意水的二次利用(2)水的污染及防治水污染的原因防治办法工业上生产中废水、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活中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生活污水要经过集中处理后再排放4.天然水的人工净化净化方法原理作用沉降静置沉降,使难溶性大颗粒物质沉淀下来,与水分离除去大颗粒不溶性物质吸附沉降,加入净水剂明矾,使难溶性的小颗粒不溶物质沉降下来除去小颗粒不溶性物质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进行分离除去难溶性物质吸附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去自然界水中的一些色素和异味物质除去色素和异味蒸馏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除去各种杂质(净化程度最高)注意:上述过程均是物理变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5.过滤、蒸发和蒸馏(1)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速度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目的:防止液体溅出),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目的:防止戳破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目的:防止滤液溅出)。
注意: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无法除去可溶性杂质。
(2)蒸馏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的方法原理: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先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
九年级化学探秘水世界知识点总结水,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物质,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对水进行了探秘,学习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九年级化学课程中,关于水的重要知识点,从水的性质到水的应用。
1. 普通水的性质水的分子式为H2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水有着许多特性,如高比热、高溶解性和高渗透性。
高比热使水能够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使气候温和稳定。
高溶解性使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形成溶液。
高渗透性使水能够通过半透膜,如细胞膜,调节细胞内外的溶质浓度。
2. 水的固态与液态水在常温下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
我们日常所说的冰就是水的固态,它的分子排列比较有序。
液态水的分子排列较为松散,并具有流动性。
水的固态和液态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应用领域的不同。
3. 水的密度和比重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而比重是指物质与水相比的密度。
在常温下,水的密度约为1g/cm³,比重为1。
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密度和比重,我们可以判断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
4. 水的溶解性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可以溶解许多物质。
水的溶解性取决于物质的极性,极性相似的物质容易相互溶解,而极性不同的物质则难以溶解。
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性质。
5. 水的酸碱性纯净水是中性的,它在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中能够被中和。
我们通过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可以将溶液的酸碱性进行简单的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酸性溶液具有酸味、蓝色试纸变红,而碱性溶液具有苦味、红色试纸变蓝。
6. 水的净化与消毒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但是水质的安全性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水的净化和消毒是保证水质安全的重要措施。
我们可以通过过滤、沉淀、活性炭吸附等方法去除水中的杂质。
而采用氯化物消毒剂则可以有效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7. 水的应用领域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水的三态变化问题与猜想: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其中的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到了空气中,请你猜想并想象,湿衣服上的水分子是怎样到了空气中?封闭在针筒内的少量水煮沸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猜想在这一过程中是什么原因导致水蒸气的体积变大?1、水的三态变化把在封闭的针管中少量的水煮沸,液态的水煮沸会变成水蒸气,体积明显变大,这是为什么呢?固态水分子:紧密有序排列、不能自由移动(不是不运动)液态水分子:间隔小、一定程度上自由运动气态水分子:间隔较大、完全自由运动2、三态变化伴随能量变化水分子的大小、数目不变;水分子的排列方式、间隔改变。
2、分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性质①分子很小②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③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二、水的天然循环1、我们的水资源2、三、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水的净化方法有: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吸附(除去悬浮在水中颗粒较小的杂质)、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消毒杀菌。
1、沉降:大颗粒的难溶性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沉到底部。
2、过滤:(1)过滤器的制作(2)过滤装置及注意事项(3)实验分析:过滤后的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滤纸破了;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3、吸附:活性炭吸附剂,可以吸附一些有颜色、有气味的杂质。
4、蒸馏:5、自来水厂净水6、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软水:不含或含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区分:在等量的硬水和软水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相同肥皂出现较多泡沫的是软水,出现泡沫较少或没有泡沫转化:设法消除或减少硬水中的钙,镁矿物质,在生活中在实验室常用蒸馏法,工业上用离子交换法或药剂软化法。
危害:用硬水洗涤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净衣服;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的还可以引起锅炉爆炸(水垢可有稀盐酸除去:CaCO3+2HCl=CaCl2+H2O+CO2↑)。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一、水分子的运动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间隙增大,由液态变为气态;失去能量,运动减慢,间隙减少,由气态变为液态。
2、固态的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的体积内较自由的运动;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和一种粒子,基本属性是:a)分子体积很小,质量轻,(如:1滴水中有1021个水分子)b)分子间有间隙,存在相互作用。
(如:气体受压,体积缩小)③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受热运动加剧,遇冷运动减慢。
(如:酒香不怕巷子深)4、水的三太变化是物理变化,仅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变化,水分子的大小和数目不会变化。
5、水分子存在的佐证-布朗的花粉运动6、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能;水天然循环的作用①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完成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二、水资源、、水的净化(1)水资源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大约97.5%的水集中在海洋和咸水湖中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占水总量的 0.3%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的净化①天然水的净化成纯水的步骤:沉降;过滤;吸附;蒸馏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
②各步骤的作用:静置沉降-是除去较大颗粒的不溶性杂质,过滤-是除去不溶性杂质(较小颗粒的悬浮杂质用明矾吸附沉降再过滤)吸附-是利用活性炭除去水中有色或有气味的杂质;(吸附是物理变化)蒸馏-是除去可溶性杂质。
(3)自来水的净化步骤:①沉降②过滤③灭菌(为化学变化)消毒剂有:氯气、漂白粉、二氧化氯、紫外线。
(4)硬水与软水 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如:矿泉水)B软水C点燃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