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的萌芽(14世纪——16世纪)

1、思想上:14—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经济上:14世纪前后,意大利手工工场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活动,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补充:

一、文艺复兴

1、概念: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意大利文艺复兴

(1)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首先,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前提条件;其次,意大利较多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重要条件

实质: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新思想新文化革命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社会思潮的核心及评价

A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概念: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B 影响:①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②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③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晚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3、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

①最早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诗人但丁及作品《神曲》,画家乔托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②诗人、学者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著有《十日谈》。

③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出现“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诗人马基雅维利。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4、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①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戏剧家莎士比亚.②法国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传》。③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著有《愚人颂》。④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有《堂吉诃德》。

5、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的条件:①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②生产经验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2)成就:①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谬论,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②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③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④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们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①经济根源: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了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②社会根源:受《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欧洲人以为东方遍地是黄金

③商业危机:国控制了东西方商道.阻碍了东西方的传统贸易,造成商业危机.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①地圆学说;②地图绘制技术进步,表明海岸线及港口的地图已出现;

③远洋船的出现;

(2)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的酌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3、经过:(1)1488年,葡萄牙从迪亚士到达好望角。(2) 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3)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下,意大利人哥伦布越过大西洋到达了美洲。(4)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圆学说。(5)总结:往东走的航海家: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达·迦马(到达印度);往西走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印第安人),麦哲伦(环球航行);横渡大西洋的:哥伦布,麦哲伦(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a.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b.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引起了“价格革命”:a.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b.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

(3)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4)引发了西欧国家积极扩张海外殖民地的活动。

(5)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三、早期殖民活动

1.葡萄牙 1500年占领巴西;但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在非洲和亚洲。

2.西班牙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占领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占领了亚洲的菲律宾。

3.影响

(1)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土著劳动力锐减,由此又引起丁罪恶的奴隶贸易。

(2)流人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①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渗透;②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削和掠夺;③由于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④各大洲间的相对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17世纪——18世纪)(政治上的巨变:英法美三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2、思想上:17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启蒙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利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指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3、政治上:

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②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1789年法国大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补充:

一、欧洲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兴起

(1)原因:①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封建专制制度成为其发展的严重障碍,要结束旧的制度,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做好舆论准备。②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挣脱了封建迷信的束缚。

(2)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为启蒙运动。

(3)内容: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取消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4)与文艺复兴的异同:

(5)早期概况:

①霍布斯: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A、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的封建落后意识,不反对君主专制,甚至承认专

制政权有干涉臣民财产的权力。B、认为世上没有神,宗教不过是人类无知和恐惧的产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C、代表作是《利维坦》。

②洛克:其思想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A、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因此国家政权不应干涉平民的财产。B、在政权组织形式亡,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议会和君主。

2、法国的启蒙运动——高潮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

(1)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反对君主专制,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2)孟德斯鸠:发展了英国思想家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主张三权之间“相互制约和平衡”。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3)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否定封建王权。

(4)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科学成就,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影响很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

3、启蒙运动的影响

①有力的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②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在欧洲、美洲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迫使封建君主改变统治方法,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起了深远影响;

④启蒙思想的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激励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革命的背景与进程

①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从制呢业扩展到采煤、炼铁和造船。②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和新贵族出现:③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④苏格兰人民起义

(1)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为反抗查理一世的宗教迫害,举行起义。(2)革命开始:1640年11月,查理一世召开议会,企图征税讨伐苏格兰人;反对派不仅拒绝征税,而且要求限制王权,革命由此开始。

(3)内战:查理一世讨伐议会,1642年挑起内战。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和马斯顿荒原等战役中打败王党军队,结束了内战。经议会审判,以叛国罪于1649年1月在伦敦处死查理一世。

(4)共和国时期:

①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等人掌握大权以武力维护统治。

②发展工商业,厉行清教法规;征服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并竭力维护英国,维护海外贸易。

③1653年底克伦威尔宣布为“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①原因:克伦威尔死后政局混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倾向复辟。

②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王位。不久便实行反攻倒算。政治斗争日益尖锐,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集团利益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

③詹姆士二世继位后企图恢复天主教.进一步危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辉格党和部分托利党人的反对。

(6)光荣革命:

①1688年,辉格党联合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第二年议会决定威廉和玛丽继承王位。

②“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3、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限制王权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影响最大的是1688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国内:①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等级森严。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③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④因财政田扰,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⑤启蒙运动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2)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

2、过程: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

A 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 (1789年7月——1792年8月)

(1)1789年7月14日以后,制宪会议实际成为法国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机关(1791年前)→立法会议(1791-1792.8).起主导作用的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

(2)制宪会议宦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动摇了封建制度,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和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1789年制宪会议发布了《人权宣言》。评价: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成为资产夺取和巩固思想武器。它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建立在私有财产贫富悬殊基础上“自由”“平等”实际上只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4)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规定的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违反了《人权宣言》的精神。

(5)制宪会议解散,让位于根据宪法选出的立法议会,君主立宪派掌权。

(6)立法议会遇到了许多困难,1792年4月,领导了反对昔奥武装干涉、保卫革命的战争,人民群众组成义勇军开赴前线。

(7)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第二次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原因:①国内:经济困境,政治斗争尖锐;②国际:奥、普、俄武装干涉。

对外战争的开始:①1792.4法国对奥宣战,普奥联军攻入法国境内;②法国人民奋起保卫祖国;③普奥联军公开支持路易十六;④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1792.8.10)。

(8)1789年7月14日至1792年8月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一阶段,代表大资产阶级

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了领导权,大资产阶级是当时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

(9)阶段特征:他们在当权时期对法国进行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初步改造,运用立法手段确立了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成果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由于反对共和制、维护君主制而被赶下台。

B 吉伦特派统治时期(1792.8-1793.6 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

(1)政治:8月起义胜利后,代表工商业者利益的吉伦特派控制了立法议会,掌握了行政大权,召开了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

(2)经济:会颁布了新的土地法以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

(3)9月,法军取得瓦尔密之战的胜利,外敌人侵被制止。

(4)国民公会取代了立法议会,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的决议,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5)经国民公会审判,1793年初路易十六在巴黎被推上断头台。

(6)内外形势:内:王党分子叛乱;生活用品价格飞涨,城市贫民要求最高限价遭到吉伦特派反对。外:英、普、奥、荷、意、西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7)巴黎人民于 1793年5月底6月初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把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推上了统治地位。

(8)阶段特征:1792年8月至1793年6月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二阶段,代表工商业者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握了行政大权,进一步打击了封建势力,扩大了革命成果。由于法国大革命面临强大的外国武装干涉的威胁,国内形势也十分严峻,吉伦特派无力领导群众战胜困难,因此倒台。

C 雅各宾派统治时期(1793年6月一1794年7月)

(1)雅各宾派上台后以罗伯斯庇尔为首,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

(2)国民公会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按当地人口分配农村公有土地,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取得了农民的支持。

(3)实行恐怖政策政治:颁布限价法令,对生活必须品实行最高限价

经济:通过了惩治嫌疑犯法令,规定一切嫌疑犯都要收押、监管。

(4)国民公会发布总动员令,大量青年应征入伍,到1793年底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1794年,将战场转到国境之外。

(5)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形势下雅各宾派内部矛盾逐渐暴露,导致分裂。

(6)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庇尔的势力于1794年?月27日发动“热月政变”,把罗伯斯庇尔和他的主要伙伴送上了断头台。

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规模最大,最彻底

(2)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显示出了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急中挽救出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

(3)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制度,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4)为此后各国的革命树立了榜样,具有世界意义。

4、拿破仑帝国的兴起

1799年11月拿破仑建立了执政府,自己出任第一执政官,后改为终身执政官。 1804年12月,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帝国(第一帝国)。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军事帝国 1804-1814

(1)对内政策:

①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经济: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法制建设:1804年公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几部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④科教: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

(2)对外战争:

①拿破仑掌权后,经历了与反法联盟的多次战争,一再打败奥、普、俄、西诸国。

②1810年左右法兰西帝国盛极一时,控制了从波兰到西班牙,从荷兰到意大利的广大领土。

③拿破仑的扩张野心使战争性质由革命转为侵略,最终导致第一帝国的覆灭。入侵西班牙、远征俄国均遭失败,被法国蹂躏的各国民族主义萌发,1813年10月,

莱比锡之战(德意志境内)法军失败,帝国开始瓦解。1814年3月底拿破仑退位,第一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

④波旁王朝复辟与拿破仑“百日王朝”

⑤滑铁卢会战(比利时境内),拿破仑再次退位

⑥拿破仑早期战争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第一帝国进一步摧毁了封建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社会秩序,传播了革命思想,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后期侵犯许多国家,掠夺各国人民,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导致他的最终失败。

四、美国的建立和拉美独立运动

(一)美国独立运动

1、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状况

(1)、建立(1607-1733)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

(2)居民结构:移民(英国人为主),印第安人,黑人奴隶,欧洲其他国家。(3)经济成分:工商业为主;北部,工商业(造船业);中部,小麦;南部,种植园经济

(4)管理模式:总督议会①英王直接任命总督85个州;②业主直接指派3个州;

③当地有产居民选出2个州。以上三种都需要王室认可。

2、背景

(1)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发展较快,成为经济发展主流,各殖民地间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2)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英语成为共同的语言,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3)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4)18世纪上半期,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民族民主意识日趋增强。(富兰克林和杰斐逊)

(5)英国的统治压抑、束缚了北美殖民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原因(或主要矛盾)

3、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 1773.12

4、标志:1775年春英军与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交火

5、过程:

(1)1774年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商讨对付英国的办法。(2)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第二届大陆会议成为政权机构。(3)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布独立。(美国独立日)(4)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5)法国、荷兰、西班牙参加对英作战。(6)1781年10月北美英军在约克镇投降。(7)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6、战争胜利原因:①北美人民英勇奋战;②国际援助;③华盛顿的军事才能。

7、北美独立战争的意义

(1)性质(本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意义: A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B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拉美独立运动

1、背景

①独立前的拉美大部分地区处于西、葡的封建殖民统治下,西、葡在拉美实行封建专制统治。②西、葡对殖民地经济采取严厉的统治政策。③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宗主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④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长。⑤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西、葡的衰落为独立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⑥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极大地鼓舞了拉美人民。

2、根本原因:西、葡的封建殖民统治束缚了拉美社会经济的发展。

3、过程:

①海地革命(1791-1804)。1791年,法属殖民地海地爆发了杜桑?卢维杜尔领导的武装起义, 1801年杜桑?卢维杜尔声明海地独立,颁布宪法,1804年1月1日,宣布废除了奴隶制。1803年初杜桑?卢维杜尔遇害。1803年10月驻地法军投降。海地成为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②伊达尔哥领导墨西哥人民起义,奋斗了10余年,1821年墨西哥独立。③1816年以后,圣马丁的部队由南向北解放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首府;波利瓦尔的部队由北向南解放了今天的哥伦比亚、

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国。④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宣布独立。⑤1826年,西、葡两国在拉美的殖民地基本都已独立。

4、性质:反封建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5、特点:绝大多数是封建宗主国统治下的殖民地,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革命形式多样。

6、意义:(1)彻底推翻了西、葡长达三个世纪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2)独立后,大多数独立国家建立了共和国,拉美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3)拉美独立运动还打击了西、葡的封建腐朽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和扩大)(19世纪中期)

(1)经济上: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或进行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①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③1868年日本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

补充:

一、工业革命

(一)英国工业革命

1、概念: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过程,也称“产业革命”。

2、前提和条件:

①前提:较早地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②条件:a.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奴隶、圈地运动积累了资本

b. 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以及日益开阔的国内、国外市场。

c.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3、进程及重大发明:

A、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B、最早工业:棉纺织业,新兴部门比较集中,受封建行会势力束缚较少。

C、重大发明:①18世纪60年代从棉纺织业开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②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③机器生产导致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④交通运输业的革新: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成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⑤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厂的出现),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4、影响: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标志: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业)(二)法国工业革命:

1、进程:a.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 b.19世纪20年代起进程加快,19世纪中期完成。 c.工业革命的完成使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

2、阻碍因素:a.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导致国内市场不景气、劳动力缺乏。 b.中小企业过多导致经营分散,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比较困难。c.高利贷资本发达使工业资本相对缺乏。 d.资本积累:农民与土地分离方式不是用暴力而是租税盘剥,与英国争霸失败,丧失大量殖民地,市场大量减少。

(三)美国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2、优越条件:a.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b.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

c.大量外国移民提供了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

d.从事奴隶贸易和掠夺印第安人土地和财富,积累了大量资金。

e.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受旧行会传统和习惯势力束缚较少。

3、进程:a.18世纪晚期开始,19世纪以后发展迅速,涌出现许多新发明,如轧棉机、缝纫机等。 b.工业革命晚期开始,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和机器的普及。c.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结束。

(四)其它国家地区:

a.德意志:19世纪30-70年代,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迅速发展时期:普法战争后。

b.俄国:19世纪40-80年代。

c.日本:19世纪80年代。

(五)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③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④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城市兴起。

⑤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⑥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市场、拓展殖民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冲击着当地落后思想和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

①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日益尖锐。表现: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后几乎每隔10年就发生一次。

②阶级基础:工人运动逐渐兴起,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工人运动的实践要求科学理论的指导。表现:a.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b.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 c.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卢德运动。

(3)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理论基础

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②德意志古典哲学:代表:黑格尔,费尔巴哈。贡献:辩证法、唯物主义。三个来源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欧文、圣西门、傅立叶。

2、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4、《共产党宣言》:

①发表:a.1846年建立共产主义者通讯委员会。(比利时?布鲁塞尔)

b.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同盟代表大会。

c.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

②内容:a.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c.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d.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3)《共产党宣言》的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二)社会主义的运动: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1、第一国际的成立 1864-1876

(1)背景:①19世纪50、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②1857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③欧洲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并逐渐走向国际联合。

④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深入理论研究,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准备了条件。——主观条件

(2)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史称“第一国际”。

(3)性质: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4)任务:是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本国资产阶级斗争,帮助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

(5)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传播,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巴黎公社

(1)背景:①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巴黎人民起义(“9月4日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建立了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②资产阶级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屈膝投降,割地赔款。(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50亿法郎赔款)。

③临时政府企图解除巴黎人民武装。

(2)过程:

①1871年3月18日凌晨起义,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

②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占领了巴黎.成立了巴黎公社。性质: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③5月底失败。

(3)革命措施:

①政权建设: a.废除旧军队、1日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b.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罢免。

②社会经济:a.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b.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4)失败原因: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②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③没有发动广大农民。④没有乘胜追击。

(5)意义:①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②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③公社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④公社战士的精神永垂史册。

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俄国1961年改革

1.原因

(1)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之间的矛盾。

(2)19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俄国是封建农奴制国家,农奴贫困,没有人身自由,造成国内市场狭小,缺乏自由劳动力。

(3)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惨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法令。

2.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可以得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价赎买。

3.意义、后果

(1)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

(3)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二)美国内战:1861-1865

美国领土扩张,概况:贩卖、武装颠覆或入侵扩张领土

1.西进运动

(1)发生于独立战争后至19世纪中期,通过赎买、武装颠覆或入侵等手段使美国领土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2)对印第安人是一场灾难,但开发西部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2.南北矛盾

(1)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在19世纪中期迅速发展,要求保护国内市场和原料,扩大出口,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废除奴隶制,增加自由劳动力。

(2)南方:资本主义性质的种植园经济,把棉花等原料出口到英国。输人工业品.要求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展奴隶制。

(3)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废奴运动

(1)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高涨,呼吁将废除奴隶制付诸行动,解救黑人奴隶,甚至发动武装起义。

(2)导致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4.内战经过

(1)1860年总统大选。林肯当选总统——导火线。共和党: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击败→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

(2)1861年南方一些州建立南部同盟(“美利坚诸州同盟”,定都里士满),分裂国家,南方军队挑起战争,内战爆发。

(3)内战初期形势:双方力量对比和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但北方因战备松懈、幻想妥协,再加,亡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导致北方战争初期失利。(4)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根本上扭转厂大局。

(5)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北方大胜,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6)1865年春,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不久,林肯被刺杀。

5.意义、结果

①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经济起飞铺平了道路。

②种族歧视仍然存在,黑人仍受到不平等待遇。

(三)德意志统一

1.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中期,德意志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2)工业革命的展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3)国内市场不统一。国家分裂影响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在国际市场卜的竞争,统一变得日益紧迫。

2.普鲁士的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发达;②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④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⑤有一铁腕人物——铁血宰相俾斯麦。[⑥能够对资产阶级给予让步照顾,博得了支持。]

3.统一经过:三次王朝战争

(1)1862年俾斯麦出任首相。俾斯麦的统一方略:a.奥地利和法国是统一的最大障碍,必须以武力解决。b.加强对国内局势的控制,进行军事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军事实力。c.展开灵活外交,争取分化、孤立敌国,各个击破。(2)1864年,普、奥(奥地利)联合击败丹麦,取得了丹麦控制下的部分德意志地区。——普丹战争

(3)1866年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击败奥军主力,奥地利被挤出德意志。——普奥战争

(4)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同盟,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

(5)1870年普法战争开始,色当战役大败法军。德意志南方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

盟。——普法战争

(6)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正式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完成统一。

4.影响

(1)结束了德意志长期分裂的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2)法国、奥地利受到扼制,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格局。

(3)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相关链接:

1、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要任务是废除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

2、美国这两次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也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3、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华盛顿,南北战争的领导人是林肯。

4、美国内战前的两种经济制度分别是,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5、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对本国来讲是一次重大历史转折,指的是社会性质的改变,俄国由封建农奴制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这两次改革的性质一样,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所以,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不同:日本面临外敌的入侵。(美国)

6、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方式是: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途径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四).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经济上: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美国和德国尤为突出。

(2)政治上: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

帝国主义阶段。

(五).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40、50年代以来)(1)经济上: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2)政治上:①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特点)。新政消除了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

②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成为促进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链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①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②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③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面对危机,形成了两条道路:①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p22),②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p26)。

这两条道路对世界的影响:(1)美国保留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2)德日疯狂扩军备战,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扩大对外侵略,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最终引发了二战。

(2)1974—1975年经济危机

①直接原因: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第四次中东战争)

②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美国经济地位下降,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减慢。

二、资本主义的国际关系格局

1.欧洲为中心、英国最强大(17世纪——19世纪中期)

(1)经济上:①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先后走

2021中考历史专题: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_

2021中考历史专题: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 精神_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b、1905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召开国民党 一大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 一国两制 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A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世界近现代史选择题

1.世界步入近代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连线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牛顿——力学三定律 B.达尔文——进化论C.伏尔泰——启蒙思想 D.爱因斯坦——杠杆定律 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颁布新宪法 3.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周期性特别强 B.持续时间比较长C.破坏性特别大 D.涉及范围特别广 4.1948年,在运往希腊的物资上都印有以美国国旗为基础,形状如同盾牌般的纹章标志,正中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的标语。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组织的建立下 5.下列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的是①蒸汽机

②内燃机③克隆技术④互联网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有人断言,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但从 今天形势看,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几 乎是不存在了。其依据是 A.有美国充当世界警察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联合国安理会作用加强 D.欧洲联盟的建立 7.2001年,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正式成为世 界贸易组织的一员。这是中国为顺应世界哪一潮流 做出的努力 A.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信息化 C.世界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 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全球开 始统一”始于() A.文艺复兴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开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看出南北战争前,美国南北 矛盾的焦点是() A.工业品的进出口问题 B.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C.是否开放国内市场问题 D.是否提高关税问题

2018年衡水中学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8衡水中学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 专题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80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 3颗星 考点81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 1颗星 本试卷共七个主观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1.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Ⅰ47题)(15分)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考点80 中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考点80 中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2.【来源】新课标全国Ⅲ卷2017届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 材料1816年,詹姆斯·门罗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为总统。1820年又以极大优势获连任。当政时美国和平稳定、繁荣昌盛、版图扩大,因而赢得了“和谐时代”的美名。1823年在其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对于现存的任何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获属地我们未曾干涉过而且将来也不干涉”的同时,也庄严宣告,“在已经获得,并维持自由独立情况下的美洲大陆各国,今后不得被任何欧洲列强当作将来的殖民对象”;“任何欧洲列强凡以压迫它们或以任何形式控制它们的命运而进行的干涉,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的态度和表现”。这就是人们熟知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成为美国对外,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外交的行动指南。门罗对内强调国家意识,对外大力开拓疆土,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考点80 中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门罗主义的内涵及其影响。(10分)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5、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6、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7、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8、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9、“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世界近现代史时间表(1)

14~16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葡萄牙资助) 1492 哥伦布到达美洲(西班牙资助) 1497~1498 达·迦马到达印度(葡萄牙资助) 1519~1522 麦哲伦环游全球(西班牙资助)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 1688 英国宫廷政变推翻专制统治另立新国王(革命结束) 1689 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 17世纪下半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前后结束)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7月4日美国发表《独立宣言》美国诞生了 1777 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83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5 瓦特改进蒸汽机投入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787 美国制定了宪法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1789 法国颁布《人权宣言》 1792 法国废除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推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1799年底拿破伦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1804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2 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失利 1814 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法国封建王朝在外国军队保护下复辟 1825 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火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1836~1848 宪章运动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1844 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相会开始长期合作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53 美国制造黑船事件敲开日本国门 1854 日本在日美《亲善条约》上签字 1859 达尔文(英)发表《物种起源》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改革)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1861年4月南军挑起内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5 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彻底废除奴隶制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1871年3月巴黎公社运动爆发

2016《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全集(共含250道题目和答案)

中国近近现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1、国民革命失败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立红军开始的事件是:(A)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平江起义 2、确定中国工农红军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D ) A、古城会议 B、“八七”会议 C、宁都会议 D、古田会议 3、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其成员是:(D) A、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B、毛泽东、朱德、彭德怀 C、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 D、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4、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C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目前时局告同志书》 B、《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C、《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D、《抗日反蒋宣言》 5、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C ) A、洛川会议 B、两河口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巴西会议 6、“一二九”运动中成立的先进青年群众性的抗日救国组织是:(A ) A、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B、青年学生救国联合会 C、青年救国团 D 、社会主义青年团 7、1936年5月在上海成立了:(B ) A、中国民权保障问题 B、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C、中华全国总工会 D、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1、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根本分歧是:(C ) A、要不要国民党军队参加抗战 B、要不要共产党军队参加抗战 C、要不要放手发动群众参加抗战 D、要不要民主党派参加抗战 2、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总指挥是:(D ) A、项英 B、叶挺 C、彭德怀 D、朱德 3、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是:(A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C百团大战 4、1940年8月,向日本侵略军发起百团大战的总指挥是:(C ) A、邓小平 B、粟裕 C、彭德怀 D、王震 5、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被任命的政治委员是:(C ) A、陈毅 B、陈赓 C、刘少奇 D、项英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是指:(C ) A、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集团 B、地方实力派 C、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D、国民党汉奸卖国贼 7、1942年,中国政府组成中国远征军协同盟军对日作战的地点是:(B ) A、印度 B、缅甸 C、越南 D、朝鲜 8、抗日战争时期,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精兵简政”建议的是:(A ) A、李鼎铭 B、沈钧儒 C、陈嘉赓 D、郭沫若 9、1941年3月,在重庆成立的民主党派是:(B ) A、统一建国同志会 B、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C、中国青年党 D、国家社会党 10、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会议是:(C )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C ) A、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矛盾 B、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C、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同以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2、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的文件是:(B ) A、《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B、《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C、《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 D、《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斗争的焦点是:(A ) A、军队和政权问题 B、政治和经济问题 C、怎样建设中国的问题 D、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4、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自卫战争胜利的战役是:(D ) A、邯郸战役 B、津浦战役 C、苏中战役 D、上党战役

专题五 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专题五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 A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7、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8、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9、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10、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1、“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12、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奉献。

新题型--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一、小论文: 1.小短文分类: 联系类和对比类。 2.内容套公式: 背景一句话+图片介绍一句话+结果一句话+二者关系过渡一句话+背景一句话+图片介绍一句话+结果一句话。(7---9句话即可) 3.中考阅卷出现的问题有: 题目忘拟或者拟错;字数过多或过少;时空顺序错误,史实混淆;缺乏联系或对比。 ~~~~例子:华盛顿与林肯之间的联系 范文: 美国的独立与统一 为了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独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随着美国领土的不断扩展,南方的奴隶制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美国内战爆发,最终在林肯的领导下,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练习一:联系类小论文 1.(5分)请把以下关键词组合起来,用80-120字的小短文叙述这一史实。(5分)(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 《凡尔赛条约》的签署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德国入侵波兰 德国发动二战的背景 一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并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由于它对德国的过分掠夺,埋下了德国复仇的种子。之后形成的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了战后短暂的繁荣,但好景不长,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2.(5分)补充图片,使其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补充图片示例:罗斯福新政,田纳西水利工程,珍珠港事件,《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等。图片名字: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影响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它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并引发了政治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上台,并宣布实施新政,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罗斯福新政也为二战中美国打败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5分) 依据下面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图一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图二 不平衡的跷跷板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北约和华约的相继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格局形成。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5分)请你根据下列信息,拟定一个题目,写一篇小短文。(题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字数80——120) 冷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全球化 “一带一路”战略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一、填空题 1.()年11月,《上海租地章程》议定,租界制度由此产生。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的主张,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 3.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城市管理方面一度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制度。 4.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方式主要有官办、管商合办和()。 5.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行省,以()为第一任巡抚。 6.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最重要的著作是( ),该书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 7.1900年,唐才常等人在华中一带发动了以“勤王”相号召的()。 8.()是近代史中国第一个通行全国的学制。 9.1903年夏发生了震动一时的(),章炳麟、邹容先后入狱。 10.由()担任总理的内阁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 1.()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等中国最早的一批不平等条约。 2.1853年10月起,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开始实行(),该制度阻碍可商品经济的发展。 3.镇压太平天国后,清军军制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防军和()。 4.()年后,经容闳等人建议,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美幼童。 5.1894年11月,日军进攻旅顺,守将中只有()一人积极率部抗敌。 6.强学会成立后,传教士李提摩太就中国政治改革想光储皇帝提出了名为()的意见书。 7.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 8.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宣布从()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9.夏曾佑在190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近代史教科书——()。 10.1913年5月,共产党、统一党和民主党在袁世凯的示意下合并组成了()。 二、判断题 1.里金制度分为两种,一种行商的交易税,一是坐商的货物通过税。该制度的实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崇厚是近代史中国第一个正式出使西方的官员。() 3.19世纪60、70年代,赫德先后向清政府呈递了《新议略论》、《局外旁观论》、《条陈海防章程》,对清政府施加政治影响。() 4.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120人赶美留学。() 5.中法战争对晚清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慈禧借故前线作战失败,将恭亲王逐出权力中枢,从此军机处的实际权力 掌握在醇亲王及其心腹孙毓汶手中。() 6.租借地制度是由通商口岸制度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制度攫取租借地,其主要目的在于取得具有军事意义的港口,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扩张的根据地。() 7.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制造了海蓝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一系列屠杀中国居民的事件。()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钱乘旦 现代化的缘起现代化在欧美的发展现代化在全球的推进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结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之所以做如此断言,是因为自近代以来,历史的主要内容 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的缘起 在近代世界到来之前,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然而在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了种种趋向,最终使农业文明走向解体。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 代化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业游离于社会主体结构之外,有它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价值体系,这是当时的西欧和其他文明地区完全不同之处。在其他文明结构中,城市和商业也是有的,有的甚至比西欧更发达,但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商业都被包在社会主体结构之内,压在一个无所不包的国家大屋顶下,无法形成它自己的制度和思想,也就不可能独立发展,形成不了对主体农业文明的挑战。西欧的情况却导致在城市和商业中出现一种异质文明,这种文明逐步发育,最终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一种新的精神发展起来,这种精神赞扬财富,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去发财,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了许多自由:人身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经济活动的自由,以及由此而必然出现的财产自由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一种新的文明创造了前提,社会变动的时机已 经来临了。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具有巨大意义。在中世纪欧洲(尤其西欧),国家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领地。在领地上,民族的属性没有意义,一国的贵族可以在另一国领有土地,领主不讲究国籍。欧洲大地因此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基督教是把西欧连接起来的唯一力量。在这个基督教的大世界里,“国家”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它更多地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而很少表现为政治实体。 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民族国家出现后,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民族国家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由此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发展的不平衡迫使各地区都要形成民

(完整版)世界近代史测试题(含答案)

世界近代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25分) 1、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发生了社会巨变,这一巨变主要是指 A.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开辟了新航路B.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扩张活动 C.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D.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捍卫民主法制的重要檄文有 ①《权利法案》②《独立宣言》③《人权宣言》④《国际歌》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3、下列哪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两重性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4下列事件中,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文艺复兴②启蒙运动③新航路的开辟④三角贸易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观察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A点处,查理二世被推上断头台,共和国成立 B.B点处,宫廷政变推翻了复辟的专制统治 C.C点处,该国通过了《人权宣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该示意图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6.下列有关《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共同点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B.都具有历史进步性 C.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都反对封建专制 7.下列属于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专制王权同议会矛盾斗争尖锐 D.殖民压迫激起人民强烈反抗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列历史文献中,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而颁发的法律文件是 ①《汉谟拉比法典》②《权利法案》③《法典》④《土地法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9、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代表着人类民主文明历程的重要成果。它们的内容各具特点,下面对四部文献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 B.《独立宣言》——以法律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 C.《人权宣言》——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1787年美国宪法——宣告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 10、长达三百多年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了大量的黑人劳力 B.摧毁了腐朽的封建统治 C.打通了各洲的贸易通道 D.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本 11、2013年3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逝世,让拉美痛失一位“最伟大的领袖”。大约两个世纪前,拉 美地区也曾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伟大领袖,他就是 A.华盛顿 B.玻利瓦尔 C.章西女王 D.圣马丁 12、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火车机车②瓦特改良蒸汽机③珍妮纺纱机④飞梭 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13、从1880年到1914年,西欧城市人口的比例几乎上升了40%。美国纽约和费城在1820年各有居民10万人,到1870年,分别达到94万人和67万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作业

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作业 姓名: 学号:

我眼中的林彪 林彪是我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人物之一,从小到大,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在课堂上了解到全面的林彪,通过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这门课的学习,在老师介绍下,联系以前所了解的信息,终于对林彪的一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育蓉,字阳春,一字祚大,号育容、育荣、尤勇,乳名春儿。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中共二号人物,党内唯一的中央副主席,曾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被破天荒地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但其后与毛泽东关系破裂,随即失势。中国官方称其在试图发动政变失败后出走苏联,于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他短暂参与的抗日战争及苏德战争中均有出色表现。林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开国功臣,他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中国最北端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黑龙江一直打到最南端摄氏四十多度的海南岛,兵力居四个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之首,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歼敌数180万人,位居第三,高于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和第一野战军。 以上是维基百科对林彪一生的概述。 林育蓉出生于湖北黄冈县回龙镇林家大湾,少年师从“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接触进步思想,1925年,在其堂兄林育南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一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并改名林彪。 1926年12月,林彪被教官聂荣臻分派到第4军叶挺独立团2营7连任见习排长,后升任排长。1927年4月,蒋介石宣布清党后,林彪依然选择跟随中共。8月1日,中共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事。2日,林由聂荣臻、周士第直接率领到达加入暴动。1928年4月28日,林彪随朱德、陈毅部与毛泽东秋收暴动所部等会师井冈山。由于林彪脑子灵活,加上毛泽东的欣赏,1932年3月12日,红四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25岁的林彪升任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1934年10月10日,博古、李德等率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共中央红军)8.6万余人以向西突围离开根据地,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会合的方式对付国军“第五次围剿”。林彪率红一军团1.8万人和彭德怀所率红三军团负责开路。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失败后,林彪率未渡河的红一方面军一部奔袭泸定桥,先头部队红4团强行军,历经数场战斗于25日到达泸定桥一侧,后到的林彪迅速开会研究部署夺桥方案。红

外国近现代史选择题(全)

1、以下哪位建筑师不属于“维也纳分离派”(C)。 A.奥尔布里希 B.麦金托什 C.瓦格纳 D.霍夫曼 2、“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是由谁提出的(B)。 A.格罗皮乌斯 B.路易斯·沙利文 C.勒·柯布西耶 D.路易斯·康 3、最先提出“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并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开辟了道路的建筑师是(B)。 A.路易斯·康 B.路易斯·沙利文 C.小沙里宁 D.勒·柯布西耶 4、伦敦“水晶宫”展览馆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它的设计者是(D)。 A.孟莎 B.列杜 C.布雷 D.帕克斯顿 5、提出“田园城市”规划理论的人是(C)。 A.欧思曼 B.欧文 C.霍华德 D. 戛涅 6、爱因斯坦天文台是(C)的建筑。 A.未来派 B.风格派 C.表现派 D.构成派 7、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是由(C)设计的。 A.莫里斯 B.凡·德·费尔德 C.高迪 D.贝伦斯 8、“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是由(D)提出的。 A.瓦格纳 B.霍夫曼 C.贝尔拉格 D.路斯 9、芝加哥学派得力支柱沙利文的代表作品是(D)。 A.卡匹托大厦 B.马葵特大厦 C.蒙纳诺克大厦 D.芝加哥百货公司 10、美国现代监护的奠基者——“芝加哥学派”为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培养出一大批著名建筑师,其创始人是(D)。 A.詹尼 B.伯纳姆 C.赖特 D.沙利文 11、对下述赖特设计的建筑按年代的先后排序(C)。 ①流水别墅;②古根海姆博物馆;③罗比住宅;④西塔里埃森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12、建筑探新运动的先驱人物贝伦斯是哪个设计流派的代表人物(D) A.工艺美术运动 B.维也纳学派 C.国际构成主义派 D.德意志制造联盟 13、下列关于勒·柯布西耶设计风格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由现代派风格到粗野派风格 B.由现代派风格到抽象派风格 C.由现代派风格到浪漫派风格 D.由浪漫派风格到粗野派风格 14、右图所示的建筑是(A)。 A.风格派的乌德勒支住宅 B.分离派的斯坦纳住宅 C.现代派的图根德哈特住宅 D.有机派的罗伯茨住宅 15、“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这句 话出自哪位建筑师(C)。 A.赖特 B.格罗皮乌斯 C.密斯·凡·德·罗 D.勒·柯布西耶 16、“少就是多”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口号,最先由谁提出 的(D)。 A.勒·柯布西耶 B.格罗皮乌斯 C.尼迈耶 D.密斯·凡·德·罗 17、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体现了现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典型手法是(A)。 A.灵活多变的空间划分和不断变化的空间导向 B.不相交的墙面和通透的玻璃 C.室内外空间连通和地面标高的变化 D.简单的几何形状和丰富的空间变化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附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归类试题(含答案)

附: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归类 一、思想解放运动 (一)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二)社会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考点:考察事件之间的关系: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先进的思想理论推动历史进步。 二、国际会议与条约、公约、宣言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 26国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万隆会议《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割让苏台德《联合国家宣言》德国日本联合国求同存异1919 1921—22 1938 1942 1 1 1945 1955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山东青岛问题→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尊重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中国门户开放,列强在华机会均等日本沮丧美国得意→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为美国为首的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20世纪上半期在发生在华盛顿、与中国相关事件:1921年华盛顿会议,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三、革命 (一)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律(政治文献、纲领) 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国王国会关系)→君主立宪制→日本明治维新君主立宪美国两次资产阶级分别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什么障碍? 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英《权利法案》美《独立宣言》法《人权宣言》《民法典》《共产党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二)反侵略、反殖民战争 四、改革 (一)地主阶级改革和资产阶级改革

(二)资产阶级改革与法律(政治文献、纲领) 19世纪中期,俄日通过什么方式摆脱了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资产阶级改革(考察改革性质) 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摆脱了殖民统治,推翻了封建制度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废除农奴制;明治维新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说明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明定国是》;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考察的重点。为了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发动蓝鹰运动,调控工业生产,防止盲目竞争和生产过剩。 (三)社会主义改革 五、科技革命、社会变革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1)客观条件: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②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封建军事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各种矛盾: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沙皇专制同人民矛盾,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同东方殖民地的矛盾。 (2)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状况: ①力量不断壮大,②革命性较强,③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④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3)经过: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①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四月提纲》内容:a.第一阶段:1917年二月革命完成民主革命。第二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b.如何退出大战。 ④七月流血事件:7月,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反对革命,革命已不可能和平发展,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⑤10月,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⑥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打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胜利。 (4)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 ①政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②经济: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帝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5)共产国际: ①背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 ②成立: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 ③性质: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 (6)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超全)

1、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A、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C、实行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 2、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ABCD )。 A、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 B、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C、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中 D、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3、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正确理解是(ACD)。 A、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C、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渐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D、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还有一定的主权 4、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是要把它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但终未如愿。原因有(ABCD)。 A、中国长期是一个统一大国 B、中国人民一直顽强持久反抗 C、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矛盾无法协调 D、任何一个列强国家无法单独征服中国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的特征是(AB )。 A、自然经济的基础虽遭到破坏,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 B、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始终不占主要地位 6、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ABCD)。 A、《南京条约》 B、《五口通商章程》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7、近代中国的新兴阶级是(B、工人阶级D、资产阶级)。 8、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是(A、破产失业农民B、手工业者D、城市贫民)。 9、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有(A、买办B、商人C、地主D、官僚)。 10、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B、经济技术落后D、社会制度腐败)。 12、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是(AB)。 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B、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3、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在于(AC )。 A、帝国主义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攫取的特权C、封建势力不会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 14、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等领域,取得过许多卓越成就。尤其是(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四大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杰出科技成果。 15、在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问题上,正确的理解是(ACD)。 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 C、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D、只有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军事侵略的手段主要有(ACD)。 A、发动战争,屠杀人民C、勒索赔款,抢夺财富D、侵占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2、晚清时期,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其中鸦片战争期间有(BC)等。 B、关天培 C、陈化成 3、俄国主要通过(ABCD),侵占中国领土150万平方公里。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勘分西北界约记》 D、《改订伊犁条约》 4、关于租借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 B、1898年,沙俄强租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

2019中考历史专题练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2019中考历史专题练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部分2 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国旳成立和巩固 一、识记 1.新中国成立旳时间、开同大典图、毛泽东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2.1951年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理解 1.新中国成立旳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国旳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旳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旳主人· (3)新中国旳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旳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旳斗争· 2.黄继光、邱少云旳英雄事迹 (1)黄继光、邱少云等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旳代表· (2)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旳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用自己旳身躯堵住了敌人旳机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3)邱少云在一次潜伏任务中,敌人炮火燃起旳烈;火烧到身上,为了保证战斗旳胜利和潜伏部队旳安全,邱少云严守纪律,纹丝不动,

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表现出了钢铁般旳意志· (4)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旳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旳人”· 3.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旳意义· 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意义:土地改革旳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旳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旳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旳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九单元社会主义道路旳探索 一、识记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旳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旳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旳宪法· 3.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旳社会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旳任务·我国三大改造旳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旳初步建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