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一般说来,我们把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新航路的开辟看作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源头表现,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量变积累转向质变飞跃的标志。由于欧洲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是14世纪以后,陆续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不同地区和国家出现的,它们既有顺应过渡时代一般经济规律的共同背景,又有因时间、空间不同所导致的特殊背景。大体上我们将其概括为三点:生产力背景(这是最基本的共同背景,尽管在不同的国度和地区,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领域);社会和政治结构背景以及意识形态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类相继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及殖民扩张时代,这些都迅速地瓦解着西欧的封建主义,继之而起的便是各国推翻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等,革命后各国相继建立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代以制。与此同时,西方思想界也相继出现了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运动,这些运动不仅影响了本国乃至整个欧洲,也影响着世界的其他地方,如亚洲的日本和中国。

而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增长,西欧经济领域里掀起了深刻的革命,即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18世纪末和19世纪在欧美各国和日本扩展的以机器代替手工、以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包括人力、畜力、水力、风力等)为核心的革命。在这个概念中,所谓核心不仅是指在发明、完善、应用、推广机器特别是蒸汽机中的划时代突破;还包括使用机器、特别是蒸汽动力后在生产力、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方面导致的翻天覆地变化,它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工业革命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经济、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尽相同的,大体有三种类型:英国的渐进之路(走上英国式渐进之路的还有美国、北欧和低地诸国,它们具有共同的前提条件:经济基础好,资本主义因素相对强大,民主自由传统深厚,并且统治阶级能够被迫让步。在近代,这条道路导致的后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相得益彰);法国的动荡之路(在政治方面,自1789年至1875年,法国的政治形势或激进,或骤停,或倒退,先后出现过三个君主立宪国、两个帝国、三个共和国,各种类型的宪法轮番出现,竟达12部之多,至1875年宪法通过后,共和政体才算基本稳定下来。经济上,大革命后期开始工业革命,此后半个多世纪内,它保持了欧陆第一强国的地位,但与英国比,进展缓慢。造成法国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除政治干扰外还由于经济结构的缺陷);德国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混合之路(走上德国专制之路的国家还有奥匈帝国、俄国和意大利。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原来的经济基础较差,封建专制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弱小,人民服从权威,让旧势力领导新事物,改革通常以抵抗外侮或对外侵略为促进剂。后果是经济或可发展,政治民主化却大大推迟,问题的解决将在道路的尽头:不是在未来的革命中新生,就是在未来的战争中毁灭!)。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导致同时期社会生产力的突跃和在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力量配比趋势的变化:英国虽仍雄踞首位,但所占权重正在逐渐缩小,在工业所占份额上,1860年,美国已超过法国,时处第四位的德国也在紧紧追赶(1870年超过法国)。于是,各国都有加快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且都感到蒸汽动力的缺陷(蒸汽机庞大、笨重;热效率低;动力传输系统复杂,单机覆盖面小;安全系数低),随之应运而生的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奇异电现象的实验和电磁理论的建立,虽使各国都产生了以电动力取代蒸汽动力,掀起生产和传输领域全面革命的强烈愿望,但谁能把科学革命的成果变成能够使用的技术,谁又能把技术革命的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从而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崭露头角?这不只决定于主观愿望,还要受到不同国情的制约。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美国和德国为中

心,主要成就是电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美国广袤国土的开发,外来移民众多(1860-1915年,增加2850万人),丰富资源的支持是促进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高效催化剂和强大物质基础。德国和美国一样是依靠迅速实现设备更新,以电气等重、化工业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典型。

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但“这个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因为殖民不均帝国主义矛盾重重,你争我夺之中大家对殖民霸权的兴趣有增无减,最终激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霸权主义引发了两个帝国主义集团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两败俱伤后建立了极其不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这一体系掩盖下的矛盾终究又被一场资本主义世界里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所激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共2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辽阔的太平洋、大西洋海域,直接、间接参战的国家有61个,人口达17亿(超过当时世界人口的80%),直接投入战争的人员为1.1亿,战争中军民死亡5000余万,伤者达8000—9000余万,各国财产损失总价值则高达4万亿美元。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从军事战略学角度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总体战,是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之战,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就战争性质而言,二战已超越了不同的社会制度,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与法西斯轴心国的战争”

①。二战的胜利是世界当代史的开端,它奠定了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世纪后期乃本世纪中世界的科技、经济、国家制度与形态、军事,思想观念等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巨大变化,无一不与二战的胜利息息相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战争背景,由二战引发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不但在某种程度上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并且与正在深化的科学革命相结合,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从而构成了战后社会各领域变化的基础性前提。关于这次新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和影响,我们在第一部分的专题三十二中已经全面阐述过,这里只是突出一下它的战争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社会主义从发展走向壮大的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争取国家独立的新阶段,它预示着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和大国地位的取得。

二战后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该体系突显了两个大国的意志—美苏。两国为世界霸权展开了新一轮的较量,但方式与以往不同,它们采取了除战争以外的所有敌对行动,发动了“冷战”。冷战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苏联一方的坍塌为标志宣告结束,冷战结束已二十年了,但它的影响仍多方面地不时显:冷战造成的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冷战期间置备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在危及人类的安全;地区或民族新冲突点大量涌现;冷战思维还在支配某些政治家的实践。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动荡并存。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世界各国开始将目光更多的聚焦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上。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根本推动力都是战后蓬勃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二者都源于各类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加强经济实力的需要;二者都源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需要;从二者间的逻辑关系和实际发展历程看,由于当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并且很难短期转变,全球化必将受到不同类别民族国家间生产条件、利益取向、文化背景等诸多冲突的制约,一步到位绝无可能。

区域集团化应该促进区域内国家的共同发展,否则它不能长期存在下去。同样,全球化为必须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二者的运行既矛盾又统一。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全球化将取代集团化,因为它更加合理,但这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从现实看,区域集团化还有它存在、发展的必要性。

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我国必须意识到: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