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林业行业标准

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林业行业标准

《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林业行业标准

编制说明

项目名称: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

项目编号:2014-LY-055

委托单位: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

承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起止年限:2014年01月-2015年12月

上报日期:2015年09月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1. 任务来源

《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为国家林业局林业标准制、修订项目,项目编号:2014-LY-055,2014年1月正式下达。委托单位: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

2. 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员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也参与了标准的起草,并征求相关单位意见。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建国、段爱国、相聪伟、肖复明、曾志光、许忠坤、徐清乾、张雄清、邓伦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均为从事森林培育、人工林定向培育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具有长期杉木人工林培育的实践经验。以上人员参与了本标准的野外调研、国内外资料收集整理和标准的起草、编写、修改等工作。

3. 工作简况

3.1 主要工作过程

组织分工

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我们按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实施指南和《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要求,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林业研究所,协同湖南省林科院,以及江西省林科院的有关科技人员组成标准起草小组,负责本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工作,明确了工作指导思想,制定了工作原则,确定了起草组成员和任务分工。

资料收集

在此期间起草小组大量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杉木人大径材培育的相关论著、论文等资料,深入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四川等省区林场杉木人工林进行调研,了解了国内杉木人工林大径材培育现状。在起草过程中,多次召开起草组会议或以通讯的方式就标准的规范、技术指标确定的原则等展开讨论,广泛交流意见。

标准编写

在经多次修改后提出了本草案文本,以通讯的方式邀请有关研究院所、基层育苗单位的技术人员等就标准的内容进行讨论,并根据征集到的可行意见,对标准的草稿进行了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3.2. 编制本标准的参考依据

本技术规程在编制过程中,主要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杉木大径材速生丰产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高产优质多抗杉木新品种选育”、专题“杉木第三代育种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同时广泛参考了已有的标准,国家相关规定,以及在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杉木人要林培育的研究论文、报告和经验介绍等。标准主要有:《L Y/T 1384-2007杉木速生丰产用材林》、《GB 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8822.2-1988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T 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ZB B 64001-86 杉木速生丰产林》、《DB 33/T 827—2011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DB44/T 409-2007 红锥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DB36/T 423-2004 杉木大径材培育栽培管理》等。国家规定主要有:《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

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1.编制原则

本规程的编制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兼顾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根据杉木人工林培育的经验及生产应用情况,本规程以数量化指标为主,易于理解,便于生产操作。同时,考虑到适于杉木大径材培育的区域范围广,立地条件差别大,一些具体技术指标大多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范围,避免由于划分过细,指标规定过死,而导致生产中不易实施。

第二,兼顾先进性和现实可行性。本技术规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国内外同类技术标准的技术水平,并结合我国杉木人工林培育的具体条件,规范了杉木大径材培育所需立地条件、良种选择、造林实施、抚育间伐、生长指标,以及施肥管理措施等,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又很好的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具有可行性。

第三,注意与已有标准统一和协调。本技术规程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参考已有的相关标准、规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程内容与其它相关标准互相衔接,不冲突、不矛盾。

2.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标准的范围,规模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杉木大径材培育过程中的各项措施,以及各生长指标等内容。

2.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杉木大径材培育的术语与定义、苗木选择、立地选择、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量指标、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适用于杉木中带产区的低山丘陵和滇东南的中山山地,包括武夷山以东海拔100m-600m,个别地方到800m的丘陵山地;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与武陵山以东,雁荡山以西、幕阜山以东,以及南岭海拔300m-800m的低山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