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

2.喧:

3.君:?

4.心远地自偏:

5.悠然:?

6.辨:

7.忘言:?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 ,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试题链接】

一、(20XX年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部编版饮酒陶渊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二

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课

习学

导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相

接【陶渊明生平】?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第五首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作者】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二十九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途不定,先后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这样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因抱负不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于彭泽县令上任仅80余日,便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决然弃职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隐居生活。《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

饮酒教案公开课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

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

陶渊明《饮酒》分析、注释

饮酒(其五) 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结庐①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③何能尔④?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⑤见⑥南山⑦。 山气日夕⑧佳,飞鸟相与还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注释】 ①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②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③君:指作者自己。 ④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⑤悠然:自得的样子。 ⑥见:看见(jiàn),动词。 ⑦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⑧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⑨相与还:结伴而归。 【作品分析】 《饮酒·其五》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思考与练习】 1.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和生活状态?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链接】 宋·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明·孙鑛《文选瀹注》 卷十五云:“此诗大是妙境,第点出‘心远’、‘真意’,翻觉亦有痕。”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由于对现实不满,便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写情志。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当然,写这类诗的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田园诗人。听闻美味,总不如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品尝陶渊明《饮酒》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所写,但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饮酒》组诗共20 首,本诗便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对照译文聆听诵读,注意字音及诗句的诵读节奏。 (2)学生个读,师生做适时点评。 (3)学生齐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2.诗文探究、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饮酒(其五)》公开课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 1、走近作者:○1陶渊明其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陶渊明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陶渊明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2、作品介绍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诗韵朗读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注意朗读时的语调、语气、节奏处理) 3、学生朗读、背诵。 五、画面再现——理解诗意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诗句。 2、有疑问之处圈点勾画出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 3、解释加点词语。 ①结庐 ...世俗往来的纷扰..在人境 ..盖房子人世间②而无车马喧 ③问君.何能尔.陶渊明自称这样,如此④悠然 ..见南山悠闲自得的样子 ⑤山气.日夕 ..还一起 ..佳气象,景色接近黄昏的时候⑥飞鸟相与 ⑦欲辨.已忘言辨析 4、翻译诗歌 住在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志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来。这里边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六、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

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

陶渊明《饮酒》说课稿

《饮酒》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25课的第2 课时--陶渊明的《饮酒》,关于这篇课文,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说教材: 《饮酒》课文诗五首中的一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一首是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在第二课时我着重要让学生了解诗中人、情、景、理融为一体的写法,并且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说学法: 处于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了解人、情、景、理融为一体,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陶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陶渊明的性格特征。 1、知识与能力: 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2、重难点: (1)、重点:了解人、情、景、理融为一体,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体会本诗的意境,对诗人的整体评价。 3、过程与方法: 以读—议—赏—研—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语言的感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能结合创作

背景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程,导入新课: 1、赏析每句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字面去感悟内涵。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 三四句恬静而闲适; 五六句满足而得意; 七八句陶醉而悠然; 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2、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诗歌前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身处在“结庐的人境”,怎么可能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呢?这样的描写是否产生矛盾? 诗歌三四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的是什么句式?与前两句有什么联系?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经典陶渊明《饮酒》优质课教学设计.doc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词析句,感受陶渊明的悠然心境 3.结合背景,感悟陶渊明在诗歌中寄托的隐逸情怀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向往宁静,却结庐人境。 他热爱读书,却不求甚解。 他乐于农事,却草盛苗稀。 他性嗜饮酒,却举世独醒。 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不戚贫贱、不慕荣利。 他住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陋室里,却希望天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很明显,他是谁呢? 明确:陶渊明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近陶渊明,共饮一杯美酒。 二、检测 对于陶渊明,其实我们已经并不陌生了,接下来,老师要检测一下,你们对陶渊明到底了解了多少? 出示填空: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饮酒》等 注:私谥是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非官方的;靖节意为恬淡自守、高风亮节。 三、解题 对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饮酒》,可能有些同学会有疑问,诗歌内容并没有涉及到酒的地方,为什么叫《饮酒》。 明确:看注释,《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所作,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四、整体感知 1. 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默写这首诗,还不会背没关系,我读你们听。其他同学也请你们拿出本子一起默。 2. 修改错误,疏通诗歌大意。 3. 带着对诗歌大意的理解,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五、读悠然 1.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准确、很整齐。但是这首诗如果我们要想读得更好一点,还要读出什么感觉?用诗中的一个词表达这种感觉。 明确:悠然(板书) 2.那么,怎么能读出悠然呢,今天老师教大家一些方法。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

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 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 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3)

《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3.揣摩意象,品味词句,了解诗人的品格和志趣,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4.引导学生探究“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并表达诗人“真意”的内涵,引导学生探究“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诗歌的教学,除了诵读、疏通大意,还要逐步让学生结合诗人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所授课的班级是一个平行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但存在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全面,表达能力较弱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也不爱主动发言。《饮酒(其五)》一诗,虽含蓄但大意浅显、意象可感、情感倾向明显,是培养学生归结主旨和用语言表达主旨的很好的题材。因而,本课设计以本诗为例,引导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层次且较全面地用语言表达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作家喜欢饮酒,他们的创作与饮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饮酒之作几乎成为传统的文学题材。你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饮酒诗的诗人是谁吗?他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五言古诗——《饮酒(其五)》,这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这组诗共20首,今天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第五首。

二、初读诗歌——读准(略讲)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歌的节奏通常是2/3,同学们先来读一下。(生读、师读、生再读) 三、理解诗歌——读懂(详讲) (一)了解诗歌探究主旨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理解这首诗,针对本诗,我只提、也只讲一个问题——“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具体指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同学们是不是觉是很突兀啊?老师二话不说,就对诗歌的最后两句提问了,而最后两句通常都是揭示诗歌主旨的。什么也没讲,就直指主旨,这是什么节奏啊?确实,老师今天这样提问好像有些任性,可同学们想想,你在考试中,或是你自己独立阅读诗歌时,这都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同学们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老师要让同学们自己找到“探究诗歌主旨”的方法,而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既然以往老师是最后才让大家归结主旨,那之前老师都讲了些什么呢?(生答,老师总结) 理解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大屏幕出示) 一是诗歌外部。从诗人的身世遭际、思想倾向和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等着手,即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 二是诗歌内部。从诗歌的题材内容、意象选择、遣词造句、手法运用、情感流露等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即我们常说的“以意逆志”。 (二)结合诗歌外部理解主旨 这是我们在初中第一次学习陶渊明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他—— 1.联系诗人身世遭际(大屏幕出示,生速读)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去世得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参考答案: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3.东晋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参考答案:12、(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饮酒(其五) 优秀教案

饮酒(其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 设计思路:前段时间才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涉及到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用这篇文章中的相关文字来导入,既能够回顾旧知,又能为本诗的教学做铺垫。 二、回顾作者。 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快速地重温诗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给学生一点提示。 三、自读诗歌。 1.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设计思路: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味。这一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感悟诗歌。 1.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设计思路:这四句诗是最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 设计思路:这类题目是学生经常遇见的,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辨别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五、拓展阅读。 展示《归园田居(其一)》部分诗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歌。 2.《饮酒》和《归园田居》两诗中任选一首,将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成的一段散文。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艺术特色:平淡而醇厚。情景理的融合。 译文: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赏析: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

研读《饮酒》。 1.解题。 《饮酒》共20首,大约作于义熙十三年(417),当时作者53岁。以《饮酒》作题,用心良苦,是为逃避当时的文网。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即用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与追求。正如欧阳修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2.研习新课。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样理解?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尔,如此。这4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的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世俗,超凡脱俗。这4句,从感受效果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样理解?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偶一抬头,无意中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同学们参看本课插图,更能体会采菊的含义。 (3)课堂讨论。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看”等字,表达效果是否一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①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物之境,物我同一,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陶渊明这里表达的正是这种超脱的忘我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东坡志林》)苏东坡的这几句分析与王国维异曲同工。③古诗文中常有些明明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课堂讨论。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含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联系?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

陶渊明先生所作《饮酒》二十首: 饮酒(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饮酒(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叁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饮酒(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饮酒(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饮酒(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陶渊明饮酒解析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消雅的心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语把这种心境的原因道破。陶潜对禅机悟透颇深,乃至使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产生空灵之感,使人身临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所以说这首诗难就难在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境。陶潜是东晋的一伟大隐士。从客观上看,为不愿同流合污;从主观上看,则是因其自身所形成的性情,因为人总是不断地向自己的本性迈进,当本性与后天之性情产生冲突,便会产生大悲哀。然后弃之,而后得鱼或熊掌也。而陶潜便是取熊掌而归山林,因其性本爱丘山。所以,此诗意境虽在悠闲,然心境却大相径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乍闻只觉得清净,悠闲,细思方感作者之愁情,一个人久居僻静之所,则向往喧闹的声音,人之常情。一个“无”字尽显作者之遗憾。“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看则没问,实则扣心自问,敲打警钟,终于蓦然回首,否极泰来,再看眼前之青山绿水,自然风光,心旷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洒脱,飘逸的情景,一个“见”字,令人忘俗,浮想联翩。酒是很妙的东西,忘却暂时的烦恼,使一切朦胧、模糊,达到美的极致,景中生情,这是体验高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完善高度的统一。“相与还”,何也?周而复始,返朴归真,如果谢灵运还是寄情于山水,那么,陶潜则是与自然山水合二为一,这便是他此时的心境。而后,作者便把自己的领悟升华为哲理的高度,“此中有真意,欲辩而忘言”,最美的大自然的语言便是默默无言。作者的心情由愁生悲,有悲见喜,有喜达欢,又由欢归于平淡。

陶渊明饮酒鉴赏

陶渊明《饮酒》鉴赏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首先,译文是这样的: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