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案公开课
- 格式:docx
- 大小:13.09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课文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理解《饮酒》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寓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饮酒》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作者陶渊明和他的时代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饮酒》。
2. 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提供一些关键词汇的解释和背景资料的补充。
3. 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可提问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分析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境和寓意,如酒与人生、酒与友谊等。
3. 学生可就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享。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可布置一道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如写一篇关于酒的个人感受或者酒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 学生可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进行写作,教师可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可就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分享。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与酒相关的诗词或者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师可组织一次关于酒的文化讲座或者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理解《饮酒》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欣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通用5篇)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在词句的品析中强化文言语感,体味本文素淡的描述中蕴涵的悠然遐思以及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在逐次递升的诵读要求及经历中强化良好阅读习惯和方法。
3.在朗读品味作品欣赏中获得审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1.阅读方法引领,帮助学生迁移运用;2.朗读品味,领略本文的意趣。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从素淡的描述中发现丰厚的意蕴。
2.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也没准备什么礼物,让大家猜个谜吧。
你从哪些地方知道这人是陶渊明?同学们这么聪明,那再送大家一个故事吧:陶渊明做彭泽县令的时候,准备把所有的田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粘高粱,并且得意地说:这下我可以尽情陶醉在酒中了。
可是,他的妻子坚持要种稻子,最后,陶渊明让步,一半种高粱,一半种稻子。
对陶渊明来说,饮酒是件很舒服的事,小饮小舒服,大饮大舒服,饮多了就醉过去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会他饮酒后的感受。
二、一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两遍2.指名读,正音3.指名读,注意节奏、语气4.译读,用自己的话来描绘5.齐读三、二读诗歌,深入领会1.理解“见”探究“见”的读音,说说原因(从动作、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境等角度进行比较)动作:无意看见与有意找寻心境:悠然,喜悦意境:欣赏与被欣赏朗读这四句诗2.理解“悠然”从“悠”的读音出发,悠是第一声,在古诗中我们称之为“平声”,读得时候应该怎样,用手比划一下,慢、长,体会“心静如水”,与大自然相亲相悦。
3.理解“结庐在人境”①诗人与自然相亲相悦的悠然心境,是置身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人境),什么意思?(人群聚集的地方)②为何不结庐在深山、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呢?(隐居山林只是形式上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灵)③身处人境,如何才能没有车马之喧呢?(心远)心远离了什么?心离远了,就离近了。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饮酒》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的表现手法的学习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以有关饮酒的话题导入课题,然后板书课题《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作者、作品介绍:1、走近作者:展示陶渊明个人小档案,学生齐读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有名诗人。
性格:“娴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好读书”,“嗜酒”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2、作品介绍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组诗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三、诗韵朗读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划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2、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效果,并明确这首诗所适合的朗读语气。
3、学生以合适的。
语气和节奏再读诗歌,教师指导。
4、播放诗歌朗读范文,学生借鉴掌握。
5、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订正。
四、画面再现——理解诗意1、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回答)?明确:悠然五、合作探究——品读诗歌1、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2、展示历史背景知识,请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
《饮酒》教案(精选15篇)《饮酒》篇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在人境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无车马喧2、研习第二层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饮酒》教案(优秀7篇)《饮酒》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在语文版实验教材中,《饮酒》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21世纪,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设计思路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下解读。
饮酒教案(优秀9篇)《饮酒》教案篇一【课前预习】一、解释下列词语:1.结庐:2.喧:3.君:4.心远地自偏:5.悠然:6.辨:7.忘言:8.相与还: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三。
朗读诗歌【课堂练习】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与陶渊明的“,”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答: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试题链接】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饮酒》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饮酒》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了解饮酒的危害和正确的饮酒观念;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饮酒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了解饮酒的危害和正确的饮酒观念。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饮酒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相关视频资料;
3.小组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个相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氛围。
Step 2:引入课题(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的饮酒文化吗?你们对中国的饮酒文化有什么了解?学生们回答问题。
Step 3:学习视频(20分钟)
教师播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Step 4:小组讨论(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饮酒?古代中国人饮酒的方式有哪些?中国人饮酒的礼仪有哪些?小组成员讨论完毕后,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Step 5:知识讲解(15分钟)
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中国传统饮酒文化进行更加详细深入的讲解,包括:中国酒的种类、古代饮酒习惯、饮酒礼仪、饮酒文化的历史渊源等。
Step 6:学习资源(10分钟)。
饮酒教案5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饮酒2.了解饮酒对健康的影响3.掌握正确的饮酒方法和注意事项4.培养正确的饮酒态度和行为教学内容1. 什么是饮酒饮酒是指将含有酒精的饮料摄入口腔,并通过消化道吸收到血液中。
饮酒可以是以放松、社交、纪念或者其他目的为目标。
2. 饮酒对健康的影响虽然适量饮酒有些益处,但是过量饮酒或长期饮酒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以下是饮酒对健康的主要影响:2.1 对心脏的影响适量饮酒可能有助于心脏健康,但是过量饮酒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2.2 对肝脏的影响过量饮酒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或者肝硬化等疾病。
2.3 对大脑的影响饮酒会对大脑中的神经元产生影响,导致失衡和损伤。
长期饮酒可能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记忆问题和情绪障碍。
2.4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过量饮酒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引起溃疡、胃炎和营养吸收问题。
2.5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饮酒会抑制免疫系统,使人易受感染,且难以恢复。
3. 正确的饮酒方法和注意事项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饮酒对健康的影响,饮酒时应采取以下方法和注意事项:3.1 限制饮酒量建议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两个标准饮酒单位,女性每天不超过一个单位。
一般情况下,一个单位相当于一杯啤酒、一杯葡萄酒或者一杯烈酒。
3.2 选择低酒精度的饮品选择低酒精度的饮品可以减少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如啤酒相对于烈酒来说,酒精度较低。
3.3 缓慢饮用过快地饮用酒精会加速酒精的吸收,增加对身体的影响。
饮酒时应缓慢饮用,并与其他饮料交替。
3.4 不空腹饮酒空腹饮酒会导致酒精更快地被吸收,加剧酒精的影响。
最好在进餐后饮酒。
3.5 不开车饮酒饮酒会影响反应能力和判断力,酒后开车将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切勿酒后开车,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4. 培养正确的饮酒态度和行为在饮酒时,应该培养正确的饮酒态度和行为,以保护自己的健康:4.1 自制力培养自己的自制力,能够控制自己的饮酒量和频率。
不要盲目追求饮酒的刺激感。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篇5一、教学设想:1、朗读作为基础;2、品析欣赏作为难点;3、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二、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
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3、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
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一、读----节奏、重音、情感。
1、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2、再听录音,圈重点。
再读。
3、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
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
讨论思考:1、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2、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3、通过这些画面悟出作者写这些画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给读者什么启迪?二、悟(讨论)过渡: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心静自然美”的人生真谛。
感受到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情怀。
但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觉得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跃然纸上,作者开始心态似乎有点反常,虽然居住在“结庐”,但无“车马喧”的感觉,但继续再看,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原来他是“心远”的原因。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
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
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