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
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
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
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
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
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5[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2.关于《饮酒》的乐曲和配乐【教学过程】一、导入很多人说文人体能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
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为笔下的文字。
于是,诗歌便孕育出了酒的醇香。
文人墨客写下了诸多与酒有关的诗句。
你想到了哪句?师:晋代陶渊明也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入此……去留。
”师:诗人每每酒醉便趁着酒兴,书写诗歌,集成饮酒20首,便用饮酒为题,其中第五首尤为出名。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陶渊明饮酒组诗20首中的第五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触摸这从酒中流淌的文字吧。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
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三、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
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1、读──节奏、重音、情感:⑴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⑵再听录音,圈重点。
再读。
⑶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
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4篇)《饮酒》(其五)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理想追求:世外桃源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我们学过他的那些文章?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四、朗读诗歌。
1、听读诗歌,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
A、学生先听一遍朗读录音。
B、学生跟着录音朗读。
C、学生自己朗读。
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请同学朗读,然后请同学点评。
E、男生读,女生点评。
F、女生读,男生点评。
五、诗意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却。
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喧闹、纷扰。
喧:喧闹、喧哗。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
尔:这样。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偏:僻静、偏远。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南山:庐山。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
日夕:傍晚。
佳:美好、秀丽。
相与:相伴。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还:飞回巢。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知——析赏——评——行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创作背景的介绍。
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媒体设计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一)导语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
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
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饮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诗篇。
(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分析《饮酒》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饮酒》诗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追求田园生活、向往自由的情感。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诗意,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拒绝假丑恶。
二、教学重点1. 《饮酒》诗篇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 分析《饮酒》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饮酒》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2. 陶渊明诗歌中的哲理思想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饮酒》诗篇。
2. 运用对比分析、案例解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采用讲座、讨论等形式,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陶渊明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饮酒》诗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句子,翻译诗句。
5. 案例解析:分析陶渊明其他饮酒诗,加深对《饮酒》诗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1、走近作者:○1陶渊明其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
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陶渊明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陶渊明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2、作品介绍《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诗韵朗读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统编八年级上册《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疏通诗意。
2.抓住诗歌的反常之处,理解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3.结合诗人生平,体味陶渊明于诗歌中寄予的情志。
教学重点:1.熟读诗歌,疏通诗意。
2.抓住诗歌的反常之处,理解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生平,体味陶渊明于诗歌中寄予的情志。
教学过程:一、新诗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酒,更是一种文化,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的是曹操想要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愁绪;“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抒发的是农家待客想要尽其所有的一片盛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道出了国破家亡时李清照的凄苦,冷寂……可以说,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这首《饮酒》,一起感受诗人在酒后想要抒发的情志。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1.集体朗读齐读诗歌,读出节奏:二三拍2. 疏通诗意小组合作,梳理诗歌大意,说一说你从诗中最直观地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出世,远离世俗的情志思考主问题1: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出世之情?预设1:“心远地自偏”中的“远”字,表明诗人远离喧器,游于自然。
预设2:“悠然”写出了诗人沉醉在自然中,忘记俗世烦恼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显示出了诗人悠然闲适、超然物外的“真意”。
本句朗读指导:“悠然”句要读得舒缓,有拖音,读出悠然、明朗的境界。
预设3:“飞鸟”在暮色时分一起回巢,让人感觉自由自在,没有烦恼,可以表达出来。
预设4:“菊花”这个意象有归隐的含义,寄托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追问:为何诗人如此钟爱菊花呢?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明确:菊花是“高洁傲岸”的象征三、寻找反常合道之处,感悟诗情思考主问题2:诗人有着出世的情怀,但在这首诗歌的内容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反常之处呢?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提问:出世却“结庐在人境”是相互矛盾吗?①引导:这应该是怎样的“人境”?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初中古诗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酒》诗;-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创作或评论。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和形式; -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认识陶渊明诗歌的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诗意,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教学重点:-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诗中的修辞手法;-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和运用;-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领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陶渊明的诗歌,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诗歌风格;2. 提问:你们对陶渊明有什么了解?他的诗歌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饮酒》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2. 引导学生朗读《饮酒》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3. 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2. 邀请几组代表进行汇报,让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
五、诗歌欣赏(5分钟)1. 让学生欣赏一些其他著名的陶渊明的诗歌;2. 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饮酒》诗有一个全面的理解;2. 强调陶渊明诗歌的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写。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喜欢信息化媒体,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对于古诗已有初步的了解,初步掌握诗歌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2.品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象和意境;3.悟读诗歌,感悟诗人的人生态度。
教学流程一、直接导入(出示图片),同学们看到这张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能不能用一到两个词语概括一下?(闲适、宁静、辽远、悠然)陶渊明笔下的自然山水就是如此的美好,今天就一起走进《饮酒》其五,去感受诗人笔下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去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真意。
二、活动过程(一)读“悠然"诗韵1.字正腔圆,读准字音自由读;生范读2.抑扬顿挫,读出节奏明确:五言诗划分停顿23/212/221自由读;男女合作读3.音韵和谐,读出韵律①利用“平仄规律”的技巧,师范、指导学生将本诗读通,读出节奏与韵味。
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初读感受。
明确:平仄(一二声平三四仄,平声拉长仄声短,韵字拖音音绵长)从诗中找到一个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生活态度的词?(悠然)自由读;配乐齐读。
三环节依次推进,层层递进,感受诗歌节奏、韵味。
(二)赏“悠然"之景1.找出诗歌中体现田园生活的关键意象。
学生细读诗歌,圈画关键意象,明确:结庐、东篱、菊花、南山、夕阳、飞鸟等意象,重点剖析“庐”“菊花"这两个意象,初步体会陶渊明淡泊名利的特点。
饮酒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钻研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育和诗歌表现手法的自学。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并作的诗意画,《行路难》新闻标题。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了解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自学这五首诗词,并不等于学生在反反复复朗诵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以特别注意鼓励学生从掌控观赏古诗词的方法(比如同一时代的相同作品、相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认知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整体表现诗词主旨的杰出诗句,应当能够口诀并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了解背景,反反复复背诵法;M18x想象,比较写作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是起至,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发生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遣”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反感,暂居山野,受袭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就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写情怀。
这类诗被称作田园诗,写下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作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存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作“陶谢”。
听到人说道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尝比起深刻。
今天我们就去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暗,一说道名潜字施家桥。
他就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仕官,三次隐退,最后下定决心踏上归田之路。
饮酒陶渊明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 通过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
3. 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艺术化)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 背诵全诗。
2.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
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
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
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他就是这样一位悠闲自得的诗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饮酒》,去领略他那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大族,从小生活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熏陶了他的文学修养。
少时受儒家思想影响,想做出一番事业,儒家的那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在他的前期诗歌创作中有所体现。
但仕途的坎坷,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使陶渊明对官场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情绪,对前途悲观失望。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虽然生活贫穷,但精神却得到了自由和宁静。
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他的诗歌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自读并思考1.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品读感悟1. 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词五首》中,有两首古体诗,分别是《饮酒》(其五)和《雁门太守行》;两首近体诗,分别是律诗《春望》和绝句《赤壁》;还有一首词《渔家傲》。
不同体裁的诗歌,韵律、节奏也不同。
近体诗在句数、对仗、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律诗。
这一点在第三单元已经集中学习过,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二、夯实基础(一)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饮酒》(其五)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3.自由朗读引导:这五首诗歌的节奏韵律各有特点,请你根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划分节奏,反复诵读诗歌,细加品味。
以《饮酒》(其五)为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预设:《饮酒》(其五)是一首古体诗,韵脚是“喧”“偏”“山”“还”“言”。
偶句全押ɑn韵。
应该这样划分节奏。
教师点拨: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
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用韵也较自由。
词又称“长短句”,每个词牌都有相应的格律,但由于各句长短不一,较之近体诗还是显得自由灵动,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二)作者简介过渡: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诗词的作者吧!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陶渊明饮酒优秀教案陶渊明饮酒优秀教案一、教材分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在语文版实验教材中,《饮酒》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21世纪,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设计思路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下解读。
然后在上课时师生再对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解惑答疑。
饮酒教学设计这是饮酒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饮酒教学设计第1篇《饮酒(其八)》东晋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绁:捆绑,束缚。
①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
其:一本作奇。
②殄(tiǎn腆):灭尽。
异类:指众草。
卓然:特立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经霜之后,众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却格外挺拔。
③连林:松树连成林。
人不觉:不被人注意。
④独树:一株、独棵。
众乃奇:众人认为奇特。
奇:一本作知。
⑤寒柯:指松树枝。
赏析:《饮酒》共二十首,人四十岁之后,陶渊明离开彭泽县,辞官归田,饮酒赏菊,过着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写下这组诗。
本篇《饮酒(其八)》是诗人以孤松自喻,表理自己高沽坚贞的人格与不为尘俗羁绊的理想。
全诗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从开头至“卓然见高枝”,表现青松凌寒挺立孤高的品格。
开头两句“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
“众草”指众多的草和树。
众草怎么能埋没青松的丰姿呢?经过风霜,青松不凋,而众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
这两句系诗人“言志之词”,生长在东园的青松平时为众草遮没,高洁挺拔,卓然独立,意为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
第三、四两句“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
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凝霜”象征着严酷的环境。
联系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政治紊乱黑暗,朝政混浊不堪,一般官僚士子更是攀龙附凤,无耻之极。
而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物却“个个要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朱子语录》),这里是自比。
第五、六两句“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连林”,连着的林子,意指青松夹杂在众多的树木中。
这样青松并不特出。
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
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
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