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体会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9
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5例治疗体会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5例治疗体会林大鹏广东梅州市人民医院,骨科,514031 摘要目的交流高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治疗体会。
方法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35例,主要通过改善高龄患者术前身体条件,提高手术耐受性,加强术中监测、术后护理,以达到治疗目的。
结果随访8个月~5年,平均2.8年,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7例,良13例,优良率为85.7。
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高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外科手术外伤性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之一,治疗方法较多,保留股骨头的内固定治疗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率较高,且老年人卧床时间长则并发症多,不利于早期康复。
随着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也逐渐增多。
人工关节的问世和应用,对于治疗高龄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具有良好疗效。
我们于2003年4月至2008年12月,共为35例7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施行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通过随访,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最大92岁,最小70岁,平均79.2岁。
左侧骨折16例,右侧骨折18例,左右侧均骨折1例。
车祸伤9例,生活型损伤26例。
头下型23例,经颈型7例,基底型5例。
骨折分类按Garden分型标准[1] ,Ⅲ型16例,Ⅳ型19例。
从骨折至手术时间为4~10天,平均6.7天。
术前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七者其中一项的19例,合并两项的11例,合并三项的5例。
所有患者伤前均能行走。
1.2 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采用髋关节外侧或后外侧切口,显露关节囊后“T”形切开暴露股骨头、颈,取出股骨头,修整股骨颈残端,使截骨面与股骨颈轴线垂直,逐级扩大髓腔,把人工股骨头柄插入髓腔,或用骨水泥填充髓腔后再插入人工股骨头柄,保持颈干角,前倾角在正常角度内,切口内放胶管作负压引流48小时。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摘要】目的评价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水泥型)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7例,EvansⅡ型11例,Ⅲ型39例,Ⅳ型7例。
所有患者均有骨质疏松,多数伴有内科疾病。
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 5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3-24个月),3例因其他疾病死亡,余49例Harris评分,优39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4%。
随访期间X线检查,无假体松动、下沉等病例。
结论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加长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患者往往伴随严重的骨质疏松,而且多合并存在内科疾病。
如何有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57例,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39例;年龄72-94岁,平均79.6岁。
其中36例合并不同的内科疾病,包括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16例、心脏病9例、肝功能不全4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4例、肾功能不全2例,部分患者合并存在两种以上的内科疾病。
按Evans分型,Ⅱ型11例,Ⅲ型39例,Ⅳ型7例。
致伤原因,摔伤49例,交通意外伤8例。
其中5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或损伤。
入院后,予患者皮肤牵引,进行术前检查,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和相关检查,请相关内科会诊,积极治疗内科并存疾病。
1.2 手术方式患者健侧卧位,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开,显露骨折部位、股骨颈和髋关节,先于股骨头下截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然后进行粗隆部骨折复位,用钢丝捆绑固定。
骨水泥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也称转子间骨折,是指患者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的骨折。
临床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常发生于中老年群体,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骨水泥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术。
那么,何为骨水泥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术呢?骨水泥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术的实施要点是什么呢?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如何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后遗症呢?本文一探究竟。
一、何为骨水泥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分为骨水泥型、生物型两种。
骨水泥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术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一种,一般用于年纪比较大、骨质疏松比较严重的患者。
临床上,骨水泥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属于早期应用技术,与目前常用的生物型髋关节假体髋关节置换相比,仍然存在着显著优势,比如: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水泥型加长柄的应用,扩展了髋关节假体置换的手术适应范围,为治疗骨科疾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而一般的生物髋关节假体,没有办法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髋关节假体置换手术,就导致患者无法早期下床活动,增加了卧床并发症、后遗症的风险程度。
这也是目前许多医院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的就是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后遗症风险。
二、骨水泥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要点(一)骨水泥长柄:重点预防假体下沉骨水泥长柄是水泥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的关键材料,骨水泥也称“PVP“,化学名称是聚乙烯吡咯烷酮,属于一种用途广泛、性能优异、科技含量高、材料结构稳定性强、支撑性强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
采用骨水泥长柄,用于代替骨折组织,目的就是发挥骨水泥材料的结构稳定性特点,起到对人体关节支撑作用,重点在于预防假体下沉。
选择骨水泥长柄时,注意事项是对骨水泥材料进行挑选、骨水泥长柄的固定位置与方法掌控,像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后常见的手术内固定不稳定及术后固定物松动、移动、断裂等后遗症,都与骨水泥材料问题、骨水泥长柄固定不到位有关,一旦出现这些后遗症,轻则导致患者感受到骨折部位疼痛、异物感、活动受限,重则导致髋关节被切割破坏,出现功能严重障碍。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
方法对我院从2006年1月到2009年1月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26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并发尿路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对症处理后治愈。
23例病例获得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根据骨折愈合标准,患者术后优良率86.9%。
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短期效果好,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被认为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标签: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
股骨粗隆部由松质骨构成,骨质松软,给骨折固定带来困难,老年人骨质疏松时这种情况就更明显。
我院从2006年1月到2009年1月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6例患者,男11例,女15例。
年龄66~94岁,平均83.6岁。
伤因: 交通事故16例,意外跌落6例,生活伤4 例。
左侧骨折15例,右侧11例。
骨折按AO分型:AI 型11 例,A2 型8例,A3 型7 例。
并有心血管系统疾病1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内分泌系统疾病7例,消化系统疾病3 例,神经系统疾病 2例。
1.2 治疗方法1.2.1 术前准备入院后积极治疗内科合并症,对患者心肺功能进行评估,严格控制血压和血糖,术前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0 mmol/L以下,做好输血准备,争取尽快手术。
假体选择选用北京春立公司和Depuy公司生产的加长柄型双极人工股骨头,全部为骨水泥型假体,假体柄长度为160 mm。
1.2.2 手术方法患者取健侧卧位,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在原梨上肌之上,钝性分开臀中肌的后缘,沿股骨颈的纵轴切开关节囊,暴露股骨头。
用电刀剪开关节内、外粘连,将膝屈曲,再内收,外旋大腿,使股骨头脱位。
股骨颈截骨后,用髓腔扩大器扩大骨髓腔,应注意不可用力过猛,以防股骨上端发生骨折,根据截取股骨的大小,选择适当的人工股骨头。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1. 引言1.1 概述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通过置换患者受损骨折部位,恢复股骨头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
该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
目前已有许多临床研究对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评估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术后随访和评估,了解手术方法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总结长期效果观察的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持,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1.3 研究对象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主要以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其中女性患者较多。
这类患者通常存在有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关节炎等。
由于老年人的骨质较差,容易受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加之老年人的生理机能普遍下降,导致康复过程较为缓慢。
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以及骨折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即为患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主要以6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为主,同时考虑患者的相关基础疾病及骨折严重程度,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的内容部分至此结束。
2. 正文2.1 手术方法手术方法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关键步骤之一。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体会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
方法:2010年3月一2013年10月选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72- 91岁。
取后外侧切口,术中注意保留大小粗隆部位的骨折块,争取将其重新复位,用钢丝固定,安放人工股骨头。
对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并发症及术后病死率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32例术后均获6-28个月随访,平均16. 2个月。
住院时间平均16 天,术后30例31天完全负重行走,2例因其他内科疾患扶拐行走。
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恢复好,能旱期负重下地,并发症少。
标签:股骨转子间骨折;双极股骨头置换;骨质疏松人工髋关节置换日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髋关节疾病,临床报道己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针对高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传统治疗方法不能达到迅速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解决这一难题,2010年3月-2013年10月我们选用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32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木组男18例,女14例。
年龄72- 91岁。
右侧15例,左侧17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
按Evan’s分型,IIIA型14例,IIIB型12例,IV型6例。
伤后至手术时2-6 d。
全部选用国产的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
1. 2手术方法手术采用改良Gibson切口,打开关节囊,暴露转间骨折端,保留小粗隆与大粗隆等部位的大骨块,注意保护大、小粗隆上的肌肉筋膜纤维的附着处。
在大、小粗隆部骨块上钻孔,用直径1 mm钢丝穿过.,缠绕捆绑在股骨上端,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
骨质疏松较明显者注意防止钢丝撕裂骨皮质,小的碎骨块予以保留,术后填充骨折缝。
内旋患肢,距小转子上15 m m斜形切割,取出股骨头.,修正股骨颈残端。
股骨矩尽可能保留。
股骨髓腔准备时,因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扩髓时从小到大依序扩大股骨近端髓腔至合适,除净腔内物。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发生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股骨转子冠间的骨折,这种骨折通常由于骨质疏松或外伤导致。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仅会给患者的生活和活动带来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感染等。
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常规的治疗手段包括内固定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术常常面临术后骨折复发、髋关节痛等并发症,且仅适用于较轻微的骨折。
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则对患者的生物力学要求较高,常常不适用于老年患者。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成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重要选择之一。
本文将围绕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技术原理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通过将人工股骨头植入骨髓腔内,并使用加长柄固定骨折部位,从而重建股骨转子间的解剖结构,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相比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不仅可以更好地恢复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减少髋关节脱位的风险,而且对患者的生物力学要求较低,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还可以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从而更好地恢复骨折部位的解剖形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成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重要技术。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随着老年患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治疗的长期疗效要求也逐渐增加。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长期疗效。
术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长期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作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重要技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通过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较好的长期疗效,可以有效改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重要选择之一。
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目的探讨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1例,对术中及术后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和随访。
结果术后有泌尿系统感染、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出现。
随访12个月~2年,无假体脱位及松动,褥疮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利于患者早期下床锻炼,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标签:股骨粗隆间骨折;非稳定型骨折;加长柄人工股骨头;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且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可靠、疗效确切,但在高龄非稳定型患者仍存在缺陷,比如假体柄的稳定性需加强,故我们课题组选用加长型柄人工假体治疗此类病例。
现就我院2008年02月~2012年10月应用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或Evans分类Ⅲ、Ⅳ、Ⅴ型11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
年龄80~94岁,平均85.5岁,按Evans分型Ⅳ型5例,Ⅳ型3例,Ⅴ型3例。
合并高血压6例,伴糖尿病4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4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肺部感染合并哮喘2例。
受伤原因:车祸4例,摔伤7例。
其中全髋关节置换1例。
双动股骨头置换10例。
入院手术时间3~7d,平均4.9d。
1.2 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对患肢暂行皮肤或骨牵引。
常规检查心肺功能、生化检查、胸片、心电图、双肺功能中-重度患者行血气分析。
依据检查结果请相关内科及麻醉科会诊,确定手术前的治疗计划及手术时机。
血压维持正常范围并平稳,调节心肺功能、空腹血糖控制8mmol/l以下平稳,纠正贫血及营养不良,达到麻醉的要求,即行手术。
1.3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侧卧位,改良的前外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切断部分股外侧肌肉止点,关节囊外剥离并切开,定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完全切除股骨基底部,对于粗隆端较大骨块用钢丝捆扎,一般行加压长柄的双动股骨头置换,少数全髋置换,不放引流,用胸(腹)帶捆扎压迫术后24h。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发布时间:2021-07-22T17:23:47.66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5期作者:庞佳宁[导读] 目的:探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庞佳宁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51【摘要】目的:探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0月8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发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为43例。
给予对照组PFNA治疗,给予观察组加长柄人工股骨头治疗。
比较治疗后髋关节评分及预后情况。
结果:经干预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中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功能及髋关节活动范围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出现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显著,有效改善高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预后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加长柄人工股骨头;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
老年人摔倒时下肢突然转向或直接受到外力冲击,可导致骨折[1]。
会导致老年人站立功能丧失,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不起。
临床上,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2]。
但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进行治疗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探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0月8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发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63~84岁,平均(75.12±2.03)岁;观察组43例,女25例,男18例,年龄63~85岁,平均(76.50±2.1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