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专题解放战争时期

第五专题解放战争时期

第五专题解放战争时期
第五专题解放战争时期

第五专题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

一、历史轮廓与历史走向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准备内战。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方针。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前8个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努力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也逐步高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与此同时,在解放区彻底实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基本政策,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为了早日结束战争,4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举行谈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但是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协定,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随后,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大进军,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出中国大陆。

从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在3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二、重大历史事件

1、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同国民党进行的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谈判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通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疯狂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积极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消灭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但蒋介石对立刻发动全面内战还有顾忌。因此,他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发动和平攻势,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有利于揭穿美蒋和平阴谋,有利于团结教育全国人民,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乘专机赴重庆。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同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9月3日,中共代表提出关于两党商谈的主要问题11项提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平等地位、承认解放区政权及抗日部队、结束国民党的党治等,并表示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9月8日,国民党政府代表根据蒋介石亲拟的《对中共谈判要点》在表面上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得不承认各民主党派的地位,不得不承认和平团结的方针,并允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但对于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地位,却坚决不予承认。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广泛团结各方面和平民主力量,争取到了各界民主人士的普遍同情和支持。与此同时,重庆谈判期间,军事斗争紧密配合谈判桌上的斗争,根据中央的指示,人民军队站在自卫的立场上多次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特别是在山西长治地区实施的上党战役,一举歼灭了入侵的阎锡山所部3万余人,损失阎锡山兵力的三分之一,给国民党统治集团很大震动,加强了中共代表团在谈判中的地位。

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予以发表。《纪要》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双方仍存在着尖锐的分歧。10月11日,毛泽东在张治中的陪同下飞回延安。周恩来、王若飞仍留重庆与国民党继续商谈尚未取得协议的问题。由于仍无结果,周恩来等于11月25日暂返延安。

对于重庆谈判的意义,毛泽东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2、“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对蒋介石的内战阴谋保持高度警惕,领导解放区军民从各个方面做好了应付内战的准备。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由刘少奇起草的《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示指出:“目前我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并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为了贯彻“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在9月19日和10月28日的指示中,命令山东部队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

及东北出动,华东新四军主力由南向北转移,以集中力量,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

接着,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从各解放区抽调11万多人的部队和2万多名干部进军东北,开创东北根据地,各大战略区部队进行整编,全军共组成27个野战纵队(含相当于纵队的师)另6个野战旅、14个炮兵团,全部野战军60余万人,另有地方军及后方机关66万余人,民兵220万余人,从组织上实现了以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在大批部队迅速北移的同时,又及时地将分散于国民党统治腹心区域的兵力集中到江北,避免了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加强了华东、华北各解放区的力量。这样,就形成了反击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有利的战略态势。事实证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是一项正确而有远见的重大战略决策。

3、中原突围

中原解放区是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由新四军第5师和王震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武汉成为国民党军从大后方进军华东、华北和东北的战略枢纽。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和部署进行内战的兵力,蒋介石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并先后占领鄂中、襄西、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地,企图消灭中原军区的部队,打通国民党军向华东、华北和东北进军的通道。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约30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

中原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为了保存力量,争取主动,除以一部分武装分散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转移外,主力在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等军区领导的率领下,于6月底分两路向西突围。右路突围部队为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第359旅、干部旅及中原军区机关共 1.5万余人,在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的率领下,于6月29日晚越过平汉路,7月下旬进入陕南,同陕南游击队会合,8月3日组成豫陕鄂军区(其中第359旅于8月31日突围返回陕甘宁解放区)。左路突围部队为第1纵队(欠一个旅)、第2纵队第15旅(欠一个团)共1万余人,在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的率领下,于7月1日越过平汉路向西突进,25日到达鄂西北房县地区,8月27日组成鄂西北军区。担任掩护主力突围的第1纵队第1旅7千余人,为吸引敌人,向东突围,于7月下旬进入苏皖解放区,后编入华东野战军序列,成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

中原军区部队的成功突围,打破国民党军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封锁和包围,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这一行动不仅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中原军区部队的企图,而且牵制了国民党军30多个旅的兵力,并将其大部调往豫西、陕南,从战略上有利地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

4、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

1946年6月下旬,由美国政府支持的蒋介石集团在自认为内战准备已经就绪后,便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对解放区的大规模进攻。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全面展开。蒋介石凭借430万军队和优势装备,采取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在3至6个月内首先消灭关内解放军,尔后消灭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在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按照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集中兵力,运动歼敌。经过8个月作战,解放军虽放弃了105座城市,但歼灭国民党军71万余人。国民党军被迫放弃了全面进

攻,而于1947年3月改取“重点进攻”,并将进攻重点置于山东解放区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陕北解放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解放军在陕北和山东战场继续实行防御作战,拖住并逐批歼灭进攻之国民党军;而在东北、晋察冀、豫北、晋南各战场展开反攻作战。3月19日,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随后,中共中央决定,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朱德,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进入晋察冀地区,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解放军在3至6月的4个月内,又歼灭国民党军40余万人,连同前8个月共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余人,俘将级军官202名。

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再次被粉碎,从而使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人民解放军的巨大变化。

5、挺进大别山与战略反攻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来的内线作战,国民党反动派同革命人民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毅然作出决定:不等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转入全国性的反攻。中共中央规定解放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从而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改变敌我之间的攻防形势,将中国革命推向新的高潮。

为了实现这一基本任务,中共中央确定解放军选择中原地区作为突破口,战略进攻的方向是大别山区。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当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对解放军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三军配合:首先以晋冀鲁豫刘邓大军实施中央突破,于1947年6月30日夜在鲁西南地区横渡黄河,进行鲁西南战役,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于8月7日分三路南进,越过陇海路,涉越黄泛区,跨过沙河、涡河、汝河等障碍,经过二十多天的行军作战,跃进1000多里,于8月底进入大别山区。随即一面作战,寻机歼敌,一面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到11月下旬,即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使刘邓大军初步在大别山区站稳了脚。其次,是以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于8月22日在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实行战略反攻;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挥师鲁西南,并于9月率主力越过陇海路南下,经过一个月的作战,解放县城24座,恢复和发展了豫皖苏边地区。两翼牵制:以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吸引进攻陕北之敌北调,从而掩护陈谢兵团挺进豫西的战略行动;以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将进攻山东之敌牵向海边,从而掩护我军主力在中原地区的战略展开。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6、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

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7、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伯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并击毙了敌兵团司令黄伯韬。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

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

下。

8、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三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大战役。

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发展之际,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

月31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共一百万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沈战役结束不久,从1948年11月23日起,就提前结束休整,取捷径隐蔽挥师入关。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并调动原驻天津、塘沽的国民党军队第九十二、九十四、一○五军进到北平地区。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在12月下旬连克西头的新保安、张家口。在新保安歼灭傅作义嫡系主力第三十五军,在张家口歼敌第十一兵团部和第一○五军 5.4万余人。1949

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当东头的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在刘亚楼指挥下,经过29个小时激战,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天津国民党守军10个师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天津解放后,塘沽守敌乘船南逃。

为了使北平这座举世闻名的古都免遭破坏,解放军在围城后,派出代表同傅作义接触。由于解放军力量的强大和作战部署的迅速完成,由于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义终于决心顺应人民的意旨,命令所部出城听候改编。1949年1月31日,傅部移动完毕,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在绥远,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经过相当时间,在董其武率领下于1949年9月通电起义,接受改编。这样,对今后如何解决国民党军队便有了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

9、渡江战役与国民党政权的瓦解

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军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中共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我南进。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

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发起渡江战役。我百万雄师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我军全线渡江后,蒋介石为了避免其江防部队被分割围歼,令所有部队火速向浙赣路、杭州、上海方向撤退,企图控制皖浙赣山区,构成新防线继续顽抗。据此,我东集团和中集团于27日在吴兴会师后,29

日在广德地区全歼敌5个多军。接着分路追击,于5月3日解放杭州。西集团突破江防后,以徽州、上饶、贵溪为目标,多路向南追击,5月7日控制了浙赣路,切断了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的联系,粉碎了敌组织新防御线的企图。5月14日,第四野战军从

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之间一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南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武汉三镇。22日,第二野战军一部解放南昌。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全国最大城市上海。6月1日,我军乘胜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10、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到13日,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毛泽东主持了会议,全会听取并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即《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批准了1945年6月七届一中全会以来的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确定了“在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后,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任务;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全会着重地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全会明确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城市工作的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生产;要求全党必须用极大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党在城市工作中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使他们中立,以便向帝国主义、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作坚决的斗争,一步一步地去战胜这些凶恶的敌人。全会还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最后,全会提出了加强共产党的思想建设,警惕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问题。全会提醒全党要警惕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的情绪的滋长、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全党同志务必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制定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的各方面政策的极其重要的决策

性会议。这次会议完满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和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并为这种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重要的准备。

三、重要历史人物

1、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1911年武昌起义后,参加湖南的新军。1914年至1918年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

学校学习。1918年4月,与蔡和森等成立新民学会,组织会员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同年冬到北京,在李大钊为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

员。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并主编《湘江评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和秘书。1924年国共合作后,先后出席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5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国民党中央机关刊物《政治周报》。1926年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骨干。1925年至1927年,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1927年4月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6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在同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并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随后率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与朱德、陈毅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30年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从1930年底开始,他和朱德等一起领导红一方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排挤,他被迫离开党和军队领导岗位。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途中,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1935年12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937年,他写出《实践论》、《矛盾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1938年,他写了《论持久战》等著作,为党制定了进行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方针和具体政策。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6年4月,他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70年代,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促成了中美关系的好转,打开了对外工作的新局面。

1976年9月9日,他在北京病逝。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仍然是第一位的、不可磨灭的,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是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的指导思想。

2、朱德

朱德(186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3、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1917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19年回国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回国,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1927年3月同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等成功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南昌领导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7月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1年12月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先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南方局书记,负责领导除西北以外的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的工作。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和毛泽东一起为争取和平民主、制止内战同国民党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后,继续率中共代表团在重庆和南京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11月,从南京回到延安。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他随毛泽东留在陕北,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参与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部长,还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第二、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等职。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从1953年底开始,他代表中国政府多次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

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作出了努力。1955年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高举反帝旗帜,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他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始终为党和国家勤奋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动乱带来的损失,为保护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75年1月,他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76年1月8日,逝世于北京,受到全国人民的深切悼念,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大地的儿子”。

4、刘少奇

刘少奇(1898-1969),湖南省宁乡县人。少年时期上过私塾(中国旧式初级学校),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从莫斯科回国,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不久到江西省西北部的安源煤矿同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随后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此后在上海、广州、武汉参加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武汉工人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先后在河北、上海、东北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2年冬进入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职工运动,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坚持中共中央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了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原局书记,随后组织力量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41年国民党阴谋制造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蒙受惨重损失。他在这时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和华中局书记,同陈毅等一起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恢复和发展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扩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39年至1941年作了《论共产党的修养》等著名演讲,丰富了党的建设的理论。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攻占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书记,转移到华北,和朱德一起负责中共中央委托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于1969年11月12日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他的名誉作了专门的决定。他的主要著作收入了《刘少奇选集》。

5、任弼时

任弼时(1904-1950),原名任培国,湖南湘阴(今属汨罗市)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组织家,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

1920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

月任团中央总书记。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国共合作破裂后,出席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积极主张土地革命,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

员。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11月与贺龙率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长征中坚定地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作斗争,力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委员、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怀等率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抗战。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系统地汇报中国抗战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阐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共产国际的理解和支持。1940年3月回国后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并受中央委托主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1943年3月与毛泽东、刘少奇组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1946年后,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南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制定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开展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初,指导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被推选为团中央名誉主席。

任弼时对事业和工作恪守着“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准则,长期抱病工作。过度劳累使病情突然加重,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叶剑英同志非常中肯地评价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6、蒋介石

蒋介石(1887-1975) 浙江奉化人。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名中正,字介石,学名志清。

1907年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肄业。次年赴日本进振武学校学习军事。同年加入同盟会。1922年6月陈炯明率部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往随侍,取得孙的信任与器重。1923年先后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参谋长和行营参谋长,8月赴苏联考察。1924年国共合作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26年3月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提出“整理党务案”,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人。随后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党部军人部部长等职。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任总司令。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光复湘、鄂、赣、闽四省,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南昌,冀图直接控制。蒋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并在各地“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1928年任国民党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一集团军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对奉军作战。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1929年蒋以裁军为名,召开编遣会议,企图削减其他各派军队,激起冯、阎、李等强烈不满,先后爆发了蒋桂战争和蒋阎冯大战,蒋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中国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多次军事“围剿”,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经中共代表团参加谈判,蒋被迫接受联共抗日条件。抗日战争期间,在蒋统率下,中国军队先后在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长沙、南昌等地作战,阻滞了日军的疯狂进攻。但由于蒋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致使中国大片国土相继沦

陷。尤其是武汉失守以后,蒋介石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严重削弱了抗日力量。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撕毁国共停战协定,调160万正规军,于1946年6月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在人民解放军有力反击下,头8个月被歼72万人。1947年3月改为集中兵力向解放区东西两翼的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不久被粉碎。7月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蒋被迫于1948年1月和8月先后采取分区防御和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1948年9月起,国民党军主力在解放军接连发动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被歼灭。蒋于12月败走台湾省。1950年3月在台湾“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4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

7、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广西桂林人。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过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1923年加入国民党。1924年奉孙中山之命与黄绍宏、白崇禧合组“广西全省绥靖督办署”,任督办。1926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参议院议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又兵分三路,由南京、芜湖、镇江渡江北上,与从山东南下的日军第十师团、第五师团夹击徐州,企图迅速打通津浦铁路,实现南北会合后再向华中进攻。1938年3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西尾寿造指挥七八万兵力向山东南部发起进攻。左路第五师团自青岛直趋临沂,右路第十师团沿津浦路南下,企图会师台儿庄,攻取华东重镇徐州。担任国民党政府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奉命指挥作战。他运用阵地战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法,命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第二十七师、第三十师、第三十一师担任台儿庄防御;命令第二十军团两个军让开津浦路,诱敌深入,待日军进攻台儿庄时协同孙连仲部“围而歼之”。3月20日,日军矶谷第十师团开始进攻台儿庄,守军第三十一师池峰城部奋起抗击,打退了日军多次冲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军曾多次攻破庄北门、东南门,占据台儿庄绝大部分。守军拼死冲杀,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与此同时,第五十二军、第七十五军在台儿庄外线侧击阻击日军,猛攻枣庄、峄县,以此策应孙连仲部。4月上旬,完成对孤军深入的日军矶谷师团和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日军第五师团一部包围后,以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和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共60多万人的优势兵力,全面发起反攻,内外夹击。经数日激战,歼敌一万余人,余敌突围北逃。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自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1943年后李宗仁任国民党汉中行营主任、北平行辕主任等职,1948年4月当选为国民党政府副总统,在1949年l月蒋介石被迫引退后,任代总统。1949年底流亡到美国,在美国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建议。1965年7月回到祖国,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欢迎。

8、阎锡山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山西省五台县河边镇(今定襄河边)人,国民

党时期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总司令、行政院院长。

阎青少年时代在家乡念私塾,后来考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被清政府派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军人中的革命组织“铁血丈夫团”。1911年10月29日,太原辛亥起义成功,阎锡山被推选为大都督,以后逐渐总揽了山西军政大权。

阎锡山是山西乃至中国近代史最为知名的山西人之一。他深喑权术,朝秦暮楚,一生中苦心经营自己的“地盘”,素有“土皇帝”之称。对内,他提出“保境安民”的口号,努力发展农桑、水利和工业,还在经济极为窘迫的情况下,修了一条让世人贻笑至今的同蒲铁路。对外,他长期奉行“反蒋联蒋、反共联共”的政策,为的是确保自己在山西的利益。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故伎重演,一方面积极准备抗日,组织了“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实际是由共产党领导),建立“抗日决死纵队”,一方面又秘密勾结侵华日军,谋求一己私利。

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加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共内战,在山西大肆推行以清洗共产党为目的的“三自传训”。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阎锡山逃离太原,同年5月在广州就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1960年病逝于台北。

9、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安徽巢县人,原名基善,字焕章。北洋军阀时期,曾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所部改组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后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参加北伐。1924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后因与蒋介石集团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先后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

冯玉祥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组建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数次致电南京政府,反对蒋介石的对日消极和不抵抗政策。1933年初,日军向塞外重镇多伦进犯,察省危在旦夕。冯玉祥在一次民众大

会上表示:决不能等着当俘虏,更不能当逃兵,必须拿起枪来,实行抗战。不久即着手组织武装。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编、整顿了察省的零散部队、义勇军,收编了一些有组织的部队、义勇军,并与方振武的抗日救国军相会合,于1933年5月,在张家口正式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任总司令。同盟军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抗日高潮在察省骤然形成。冯玉祥首先对同盟军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及鼓动工作;同时加强军事训练,积极筹补给养、改善装备,将这支队伍塑造成了士气高昂、训练有素的抗日有生力量。同盟军组建后,驰骋察省,收复失地,在察东、康保、宝昌沽源、黄旗大营子等地先后力攻克复后,又乘胜追击,向多伦推进。经过连续5昼夜的浴血奋战,察北军事重镇多伦,终于被同盟军收复。察省失地全部光复。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虽在蒋介石国民政府的镇压下被迫解散,但其抗日精神,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全国的抗日运动,其抗日业绩永垂中华民族史册。

1936年后,冯玉祥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6年出国考察水利,在美国组织旅美中国和平民主同盟。1948年加入民革,任中央常委。同年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途经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

10、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少女时代,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

年4月7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她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受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5月29日20时18分,她病逝于北京。

四、宝山党史(1945-1949)

1、(1945-1949)宝山党史大事记

1945年7月,根据吴淞情报组等提供的情报,美机连日轰炸江湾、王浜两机场和军工路、吴淞、宝山等地,摧毁日军设施多处,居民也有误伤。

1946年4月1日,召开县第一次临时参议员会议,成立宝山县临时参议会。7月15日,上海少年村在大场设立,由佛教团体创办,赵朴初居士主持专收容教养流浪儿童。

1947年10月24日,县举行民国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辛亥革命元老袁希洛当选为国民代表大会代表。

1948年12月,中共上海教委系统近郊工委成立中共藻北分区委,区委书记俞树芳。

1949年春,解放上海战役临近,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并为留好海上退路,在刘行、杨行月浦一线强拉民夫,构筑碉堡群,还在17公里海塘上挖战壕1800处,沿线安排重兵驻守,以钳击吴淞口,封锁黄浦江。4月,吴淞地区工人建设人民自卫队,开展反迁移,反破坏斗争。中共张华浜党支部领导码头工人罢工,拒绝物资运往台湾。5月,解放军向上海进军,13日解放罗店,开始进攻月浦,26日攻占吴淞、宝山。国民党军队在境内负隅顽抗历时近半个月,使本县人民遭受深重灾难。月浦、刘行、杨行城厢一带被国民党军队拆、烧房屋 1.4万多间,毁坏麦田 3.91万亩,打死、打伤民众405人,有2万多人陷入无衣无食,无家可归的困境。5月13日,罗店镇解放。5月14日,

中共宝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随解放军抵达罗店地区开始工作。坚持在本县地下斗争的党组织与县委接上关系。5月26日,国民党溃军在蕴藻浜焚烧各种汽车近千辆,车上弹药大爆炸,大火蔓及附近仓库等设施,至26日晚始灭。同时焚烧江湾机场汽油库、吴淞弹药库、王浜机场和物资库。5月26日,宝山县城解放。至此全县解放。5月28日,中共宝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全体工作人员在县委书记兼县长盛德君率领下,进入宝山县城,进行接管工作。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三十三军在罗店镇召开庆功大会。5月29日,上海市军管会分别接管新市区、江湾区、吴淞区、大场区。9月初,中国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宝山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0月1日,县城各界群众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12~15日,宝山县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2、钳击吴淞口解放大上海

1949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第十兵团发起了上海战役。在“全歼汤恩伯,解放大上海!”的雄壮口号声中,解放军如下山的猛虎,入海的蛟龙,分作两个攻击箭头,朝上海的浦西、浦东方向急袭猛扑。

第十兵团之二十九军,向吴淞方向攻击前进,军主力于12日中午攻占浏河镇,于敌方发生遭遇战,歼敌五十二军一个多营。傍晚他们冒雨继续向吴淞方向前进。第二十八军于12日、13日占领了太仓、嘉定两个县城,然后解放了宝山县的罗店镇。第二十六军12日占领昆山,14日进占南翔,然后进至安亭地区待命攻击上海市区。

至此,解放军第十兵团已清扫上海西北外围,一场极为艰巨的攻坚战、空前激烈的反复争夺战,在宝山境内的月浦、刘行、杨行和大场地区展开。

3、喋血月浦

5月13日黎明前,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八十六、八十七两个师,在军长胡炳云、政委章藩率领下,按预定计划,分别进入月浦阵地。

月浦镇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要消灭吴淞、宝山的守军,必须首先从这儿下斧,破门而入,攻占月浦街区。

担任月浦至吴淞一线守卫任务的国民党第五十二军,一式的美械装备,并在月浦以南至吴淞的20多里防御带上布满密集的碉堡群。

13日凌晨,我第二十九军八十七师并指挥八十五师的二五三团,分别插到月浦镇的西侧、北侧和东北侧,形成了对月浦镇的三面包围态势,天刚微明,敌人发起阻击,其火力的凶猛出于人们的意外,他们从陆地上、长江边军舰上发射的炮弹疯狂地呼啸着;飞机在空中轮番轰炸扫射;而隐蔽在草丛、树林中的碉堡内的轻重机枪、冲锋枪封锁着通往月浦的公路。敌我交火,前沿处于弹雨火海之中。我部队越战越勇,干部身先士卒,战士前赴后继,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其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另敌人望而生畏。

经过两天两夜的激烈战斗,我军3个团相继攻入镇内,于15日拂晓解放了月浦街区,并与逃向镇南面的25?32高地的敌军互相对峙。

4、鏖战刘、杨

5月13日深夜,解放军第二十八军在连克太仓、嘉定两城和罗店以后,将士们冒着倾盆大雨,踏着泥泞的道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向国民党第五十二军驻守的刘行、杨行坚固阵地攻击前进。

因为刘行是敌人主阵地中的一个核心据点,其地理位置又比较突出孤立,第二十八军军长朱绍清和政委陈美藻商定先攻打刘行,再从西面威胁敌人另一个重要据点杨行及其右侧的刘行国际电台主阵地。

5月14日,第二十八军八十三师完成了对刘行的包围,第八十四师完成了对杨行的包围,并以二四八团插入刘行国际电台东侧,切断杨(行)刘(行)公路。当晚8正,两颗红色信号弹升空,总攻刘行的战斗打响。但是,他们很快就陷入了敌人迷魂阵一般的工事区域:鹿祠、竹签、陷阱、屋脊形成铁丝网、地雷……。我军伤亡很大,没能撕开口子。敌人火力更猛了,远射程的榴弹炮也阵阵轰来。第二四四团副团长宋家烈决定趁敌人火力集中在三营之机,由一营开始在西南角迅速发起猛攻。

一营营长耿守安让团里最快的一把钢刀----“泰安连”上阵了。他们采用小群攻击,逐个夺取敌堡的战斗手段,杀开了一条血路。各营、连随之跟上,于15日下午2时,

刘行村解放。

第二十八军八十三师在刘行的战斗打响之后,位于左翼的第八十四师也迅猛向杨行攻击前进,于15日拂晓前对杨行形成了包围态势。由于刘行阵地已被突破,杨行危

在旦夕,国民党军急调1个师的兵力向失守的阵地实施反击,杨行外围处于一片血火之中。

5、横扫吴淞

5月23日上午,第三野战军首长获悉,敌淞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已将指挥部移至吴淞口外军舰上,准备逃跑。他们立即向第九、第十兵团发出命令:全线各部队发起攻击,大胆碶入纵深,截歼逃敌。

当晚6点正,随着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一声令下,部署在月浦、杨行一线的特纵炮兵群、兵团直属炮兵群和各军的山炮一齐连发怒射,向顽守在月浦、宝山、杨行、大场的敌军阵地猛烈轰击。山炮群以密集的交叉火力,向敌字母堡群实施摧毁性射击:榴弹炮群对纵深之敌进行压制性射击,使敌增援受阻。人们盼望已久的上海战役总攻开始了!

在杨行,第二十八军向外围发起攻击,24日凌晨,二四七团一连一班的18名勇士,首先占领老宅村西北角的地堡群。后来他们又抗击了敌人先后用28个班兵力的绝对优势进行的20余次的反扑,为二十八军主力迅速攻占杨行立了大功。25日傍晚,朱绍清军长命令各部队向吴淞口前进!在此同时,兵团首长又命令第三十三军集中全力向杨行敌阵地纵深穿插,攻占杨行后向吴淞方向追击逃敌。

在月浦,第二十九军经过两个小时的鏖战,攻占了敌25?32高地,拔除了通向吴淞的主要障碍。25日夜里,第二十九军及第三十三军九十久师同时开始向宝山、吴淞全面出击。在大场,第二十六军解放了塘桥以东的汪宅、花烟桥等地,保障了第二十八军右翼的安全,并向大场攻击前进。5月26日上午11时许,第二十八军和第三十三

军及第二十九军一部、第二十五军一部在吴淞口胜利会师,截歼了上海之敌海上退路,保障了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守军于江湾地区,宝山全境解放。5月27日,上海全市解放。在这次战役中,有3000余名解放军勇士,壮烈牺牲在宝山的土地上,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6、“泰安连”再立奇功

1949年5月14日晚上8点正,两颗红色信号弹顿时划破夜空,我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向刘行镇发起了总攻。

刘行,位于吴淞以西,是一个小镇。它与吴淞、上海恰好构成三角之势,又地处沪太公路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就在这里构筑了永久性的国防工事。我解放军渡过长江以后,蒋介石仍不甘心自己即将覆灭的命运,梦想盘踞上海,长期固守,并亲自策划了所谓具有“陆海空三军优势”的淞沪防御计划。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忠实地执行了其主子的旨意,在北起宝山,南迄龙华,西至刘行一带,构筑了一条长达百里、纵深20~30里的浦西弧形防线,而刘行正是在这条防线的中心点。

在这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河流交织,水网纵横;桥梁被破坏了,树木被砍光了,许多建筑物被拆毁了;只有近处田野里的一片片瘦黄的麦苗,在微风中摇动着。远处星罗密布的钢筋水泥碉堡,乌龟壳似的趴在地皮上;一层层一道道的鹿砦、铁丝网、地罗网、壕沟、森森屹立。一切迹象表明:敌人是想凭借这些坚固的工事,进行负隅顽抗。

我第八十三师二二四团三营七连苏连长,一看到红色信号弹,就大声喊道:“突击排,跟我上!”在数十挺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往敌人碉堡前冲锋,他们很快炸开第一道

鹿砦;刚要开始突击时,却被前面鹅一条小河挡住了。正在着急时,一个战士突然发现近处有座来不及被破坏的小石桥,便抱起炸药包向对岸扑去,然后他刚刚跃到桥下,只见身影一晃就栽倒了。他身后10多名战士跟着冲了上去,也都一个接一个中弹伤亡了。

七连副连长张文胆猛地跃了起来,带着两个班就冲出了战壕。只一会时间,七班长张安之就提着被打坏了的冲锋枪回来了。他的双手鲜血直淌。“苏连长牺牲了!”他喊着,换了支冲锋枪,不等包扎伤口又带着二排最后的两个战斗小组上去了。然而,二排也没能撕开口子。

在前沿阵地指挥战斗的副团长宋家烈,眼看七连的第一次攻击已经失败,就一面组织全营的轻重火力支援七连坚持,一面将战况向团长邢永生报告,认为这边不能再突击了,应当趁敌人把火力集中在三营这边时,一营在西南角要迅速发起猛攻。团长同意这个打法,但说七连还要继续攻,而且要象刚才一样猛攻。宋家烈明白团长的意图,是要把敌人的主要力量转移过来,好让一营突破成功。七连的攻击在继续进行着,枪炮声淹没了一切。看来敌人还在不断地往这边增援,可是宋家烈已命令炮营并带着八、九连悄悄转移到西南角上了。到了一营指挥所,战斗已经打响。营长耿德安向宋家烈报告说:“战斗按原定部署进行,七连攻击开始时,我们也作了小部队的接敌,三连已在靠近敌人地堡的一条河上架起了浮桥,只是……伤亡过大,连长戴先运负伤。”接着他又说:“现在,担任突击的‘泰安连’已经打上去了。”一听到“泰安连”已经上去了,宋家烈又惊又喜,急忙问:“情况怎么样?”“还没有报告。首长放心,凭‘泰安连’的战斗作风和发起战斗的突然性,是一定能突进去的。”“当然……。”宋副团长是最了解这个连的。

“泰安连”是在第十纵队(第二十八军前身)始建时,授予部队的第一个荣誉称号,仅就这一点,都让许多团队羡慕。作为这项荣誉的获得者——二连,更觉得珍贵来之不易。1947年4月,在攻打泰安时,该连为全部队的进攻打开了突破口,立下战功,因而得到这个荣誉称号。同时,该荣誉称号也是二连保持旺盛战斗力的一种精神动力。“泰安连”就是第二十八军的骄傲。

“泰安连”连长孟学宪,一边看着突击队冲上去,一边自言自语说道:“现在我们‘泰安连’再立奇功的时候到啦!”担负突击队重任的是有名的“志业排”排长孟维明。他将

采用第二二四团最拿手的战术手段——小群攻击,夺取敌堡,杀开一条血路,攻入刘行村。这是孟学宪和孟维明观察三营首次攻击手段和研究敌人防御工事特点后,决定采用的进攻手段。孟学宪说:“突击队攻击时,要选择敌堡之间的接合部,这是敌火力的薄弱环节。我们突击时切记要分成若干爆破小组,每组二至三人,交替掩护,轮番爆破,像钻头一样,攻其一点,杀开一条通道。”

攻击开始后,孟维明排长和贾德明、孙广仁、邵泽时等七八个班长、副班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依次突击。由于战斗小组人数少,动作隐蔽敏捷,敌人竟未发觉。不一会儿,贾德明小组运动到敌钢筋水泥堡下。炸药包终于点燃了。“轰”的一声巨响,敌堡被炸塌一只角,枪眼被堵死。趁着硝烟,贾明德再扔进一捆集束手榴弹,地堡内敌人死伤参半,我战斗小组一鼓作气夺取了敌堡。

接着,其他战斗小组也在逐个攻占敌堡。战斗激烈地进行着。临近午夜时,副团长宋家烈突然听到敌人阵地象火山爆发一样,炮弹连续炸响轰鸣,间或能辨听出狂风暴雨般的枪声和霹雳似的手榴弹爆炸声。“突进去了!”宋家烈内心一阵狂跳。果然,一营长耿守安激动地向宋家烈报告:“‘泰安连’已打开突破口,正在向纵深发展。”宋家烈果断命令道:“指挥所向前沿推进。”这夜,由于“泰安连”知己知彼,冷静出击,首先破除敌人复杂的副防御工事,因而以较小的代价连克敌人10多处地堡。

第二十八军政委陈美藻说:“第二二四团二连,发扬‘泰安连’的战斗作风,机智灵活,英勇奋战,仅以半个小时,即突破敌刘行据点,为兄弟连队做出了榜样。”战役结束后,第二十八军党委给“泰安连”奖了一面“吴淞扬名”的大红锦旗,予以表彰。

7、华树班十八勇士

在上海战役杨行攻坚战中,我第二十八军全体指战员,表现得十分机智、勇敢和顽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第二四七团一营一连一班班长李华树及其全班同志,在攻打杨行外围老宅战斗中的英雄事迹非常动人。

1949年5月23日晚18时整,随着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一声令下,我军万炮齐发,向顽守在杨行、月浦、大场等地的敌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击。由山炮、加农炮和榴弹炮组成的密集交叉火力,把敌人的子母堡炸成一片片废墟,许多敌人也被炸的血肉横飞,尸陈遍野。

上海战役宝山战区总攻开始了!

在杨行方向,我军炮火延伸后,第二十八军二四七团、二四九团向杨行外围的张宅发起了进攻。战士们以熟练的战术动作越过壕沟,剪断铁丝网和地雷引线,跃进到敌人碉堡前,用炸药包,或集束手榴弹炸毁了敌人地堡。只见敌人阵地中一个个地堡在爆炸声中坍塌,一具具敌人的尸体在火光中飞上了天。半夜时分,第二四九团攻克张宅东北的地堡群。然后他们继续向敌人腹地大宋宅攻击前进。

24日凌晨4时许,第二四七团一营一连一班的18名勇士,首先占领了老宅村西北角的地堡群。老宅,是国民党军的重要据点,碉堡林立,给我军进攻增加了很多困难。班长李华树带领全体战士,冒着密集的炮火,迅速穿过铁丝网,越过壕沟,直扑敌人阵地,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经过艰苦激烈的攻坚战,终于胜利攻占了这个碉堡群。第二四七团团长刘竹溪和政委陈瑛,听到这一喜讯后,特地打电话到战斗前沿表示祝贺,并告诉部队要坚守既得阵地,防止敌人的反扑。

果然,半小时后,敌人就发起了疯狂的反扑。班长李华树,湖北省应城县人,1947年4月参加革命,1948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一位富有攻坚和防守经验的老战士。敌人打上来后,他鼓励战士不要惧怕敌人,等敌人靠近了再打。只要我们能坚守到天亮,后续部队就可以冲上来了。面对敌人疯狂的反扑架势,李华树和排长郝学森一齐,研究调整了防御部署,他们将全班战士分成若干个战斗小组,分别占据地堡迎敌。这样,既可形成交叉火力,又可互相掩护。待敌人靠近后,郝学森大声命令道:“打,给我狠狠地打!”我18名勇士和18支机枪,愤怒地一齐向敌人射击,敌人被这突然袭击,吓得惊惶失措,纷纷溃逃。就这样他们击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敌人也不示弱,重新组织了力量,在坦克的掩护下又多次发起进攻。他们蜂拥而来,子弹像雨点般地泻在我阵地上,使战士们简直抬不起头来。郝学森和李华树率领全班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天亮了,李华树在第三次反击敌人进攻时,左臂不幸中弹负伤。他试了试手中的美式汤姆冲锋枪,可是受伤的左臂剧烈疼痛,枪也端不起来。此时,他万分焦急。在这关键时刻,一个人就是一份坚守的力量啊!他急中生智,派移民战士,去与排长掉换了一支司登式枪。于是,他就用独臂向敌人猛烈射击。战友们看见班长李华树负伤不下火线,个个都来了精神,坚决与敌人抗击。

敌人为了夺回失去的地堡群,战至上午8时,先后调了10余班向我反扑。我十八勇士,英勇抗击,决不后退半步。李华树和郝学森对战士们说,我们要用生命来捍卫既得阵地,发扬我团当年在梁山阻击敌“王牌”军邱清泉部时,不怕牺牲、顽强阻击、攻如

猛虎、守如泰山的战斗作风,坚决完成战斗任务。

战斗仍在激烈地进行着。渐渐地,我们战士手中的子弹不多了。不久,李华树的子弹打光了,他就用牙齿拉弦,向敌群投手榴弹。当他举起第三颗手榴弹投向敌群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他的头部,他使尽全身力气把手榴弹投向敌人,自己也光荣牺牲了。

这时,已是我一班抗击敌人的第二十一次反扑了。李华树的牺牲,激起全班同志的满腔怒火。为班长李华树报仇的喊声响彻云霄。战斗从拂晓一直打到下午2时,敌人先后用了28个班绝对优势的兵力,对李华树这个班坚守的阵地进行疯狂的反扑,均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惨败,而我们的阵地却屹然不动。十八勇士的英雄壮举,为第二十八军主力迅速攻占杨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战后,第二十八军党委授予李华树生前所在的班,以“华树班”的荣誉称号,为这支“重拳”部队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8、胡文杰

胡文杰(1916~1949)江苏丹阳人。早年在家乡任小学教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组织青年参加游击队抗日。民国27年2月参加新四军,同时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书、连指导员、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团政委等职。1949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二五九团团长。

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胡文杰团在夺取狮子林战斗告捷后,向月浦进逼。月浦是吴淞、宝山的西北门户,国民党军队密集了5万多兵力,筑有数以百计的碉堡群,外围加建3至7道防御工事,与吴淞、杨行构成从线到面的防御体系,并日夜出动飞机轰炸,江上战舰及公路沿线的排炮彻夜发炮轰击解放军阵地。5月14日傍晚,胡文杰布置作战任务后,率领两个营,与友邻部队一起迅速冲进了月浦镇,经过激烈的巷战,将敌军驱逐出镇。15日黎明起,敌军出动了飞机、坦克和军舰,集中炮火对月浦阵地进行毁灭性的轰击,在坦克掩护下,整排整连敌军冲击过来。胡文杰率部顽强阻击反扑上来的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和肉搏,给敌军以致命的打击。这时,团指挥所中敌军炮弹,胡文杰胸部不幸被弹片击中,流血不止,壮烈牺牲。胡文杰是上海战役牺牲指战员中担任职务最高的烈士。

9、王里

王里(1917~1949),江苏句容人。1939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八十五师二五三团政治处主任,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渡江等战役。平时和战士们亲密无间,经常把自己的战马给伤病员骑,自己和战士一起行军,到达驻地,就深入连队,找战士亲切谈心,鼓励大家为解放事业多作贡献。

1949年5月12日,上海战役的外围战斗打响后,解放军部队节节获胜。14日,王里所在团奉命攻打月浦。国民党军队依赖其防御工事,负隅顽抗,企图保住吴淞口出海逃路。为此,攻占月浦对堵截敌人退路和对解放军后续部队的全面展开作用重大。进攻命令下达后,王里在炮火的掩护下,身先士卒,率领机枪连向敌阵地发起猛烈冲锋,直捣月浦镇,在与敌军激烈战斗中,突然一颗敌军炮弹落下,王里不幸头部负伤,血流不止,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10、张勇

张勇(1925-1949)又名宋彬文,江苏省启东县人。1934年就读于启东刘家仓私塾。1940年考入南通师范附中,1940年参加革命,担任会计、副连长、副指导员等职,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3年,张勇在华中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南通县吕四区财政局担任会计。翌年,在新四军吕四区游击连任副连长,他带领战士,多次给予敌人沉

重的打击。不久,区游击队改编为东南警卫团,1946年,又整编为苏中九分区第七团。张勇先后担任副指导员、指导员,在战争中曾多次负伤。1947年12月,在攻打南通县石港镇的激战中,张勇的十个手指头被打断五个,他不等伤口痊愈,又奔赴战场,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

1949年,张勇在29军87师260团3营任副教导员。5月12日,他所在团奉命担任主攻月浦的战斗任务,张勇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月浦战场。13日,该团占领月浦前沿阵地,张勇率部抵近作业。14日清晨,敌人在坦克的掩护下猛扑张勇所在阵地。霎时,炮声震耳欲聋,敌人成批向我军阵地涌来。张勇和战士们用手榴弹阻击敌人,突然,敌人一辆坦克越过战壕冲了过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勇临危不惧,迅速从战壕里跃起,一个鹞子翻身,拉开手榴弹向敌坦克冲去,就在一瞬间,手榴弹爆炸了,敌坦克被炸“瘫”了,年轻的英雄用自己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张勇牺牲时年仅24岁。

五、党章学习

本专题学习十六大党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重点掌握党的各级组织的职权、任期、组成等内容。

本专题连载《新党章助学歌》中“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任期”两部分:党的中央组织

全国党代会,五年一举行。如果有必要,提前也可行;

如果要延期,除非非常情。大会六职权,党员心里明:

听、审两报告,修改党章程,选举两机关,议、决大事情。

中央委员会,要开全体会,每年至少一次,政治局召集。

一中全会上,选举政治局,选举常委会,产生总书记。

中央总书记,主持书记处,位高责任大,召集两会议。

为党为民劳,党民同感激。

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任期

基层单位千千万,党章列举九类多:

企、农、机关和学校,科研、社区和社团,

社会中介和连队,其他单位还很多。

正式党员满三人,即可建立党组织。

基层组织有三类:党委、总支和支部。

根据需要和人数,批准需要和人数,

批准设置开大会。党员行使选举权,

党员行使选举权,产生基层委员会。

委员选出再选举,产生书记、副书记。

每届任期三五年,总支支部两三年。

正、副书记应报批,履行职责要积极。

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结合党章、党史学习和工作实际,认真学习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关于以“共产党员带头践行‘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过一次专题组织生活的通知》的有关精神,进一步认识践行“八荣八耻”的重要意义,围绕“在细节中体现‘八荣八耻’”过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明确不同行业、部门的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在践行“八荣八耻”中应遵守的规范和应注意的细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动力,

论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1311544.html, 论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黄一波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2期 摘要: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在和平谈判的掩盖下向解放区进攻,中国 人民陷入内战危机。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围绕着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建立新中国的中心任务而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保障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思想政治教育 一、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执意维持独裁统治,因此党为了使领导下的解放区做好内战的思想准备,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宣传教育。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内战、独裁、卖国的在政策,终将中国引向黑暗,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要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独立的新中国,要把中国引向光明从而使党内和全国人民坚定了认识,为将来的解放战争做了良好的思想准备。 内战爆发之前,中国共产党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本质,动员可利用力量准备战争。在解放战争期间,一方面巩固胜利果实,加强解放区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针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争取,做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些工作之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党内思想政治教育 战争爆发之前,党内部分人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和平幻想,没有认识到蒋介石的反动本质。这种情况在党内也有反映。毛泽东针对这种麻痹思想的存在,作了题为“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话。讲话指出了蒋介石的内战方针,通过科学分析揭露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剔除党内外的和平幻想。 为了巩固和发展解放区,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为了配合土地改革运动,针对广大党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明确思想立场,做好自卫战争的思想准备,号召和鼓励广大党员深入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地改革运动当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既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自卫战争,也密切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几大著名的战役(已有影视上映) 一、孟良固战役 50多年前,在沂蒙大地一个不起眼的山头上,打响了一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惊心动魄的战役——孟良固战役。这次在我军战争史上歼敌并不算多的战役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当时整个中国战局的棋盘上起了关键作用。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使苦难的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尽头,早有准备的蒋介石又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胞。 内战一开始,陈毅、粟裕和张灵甫就成为一对难解的冤家,在全套美式装备、兵力古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下,我军作战多次失利,得意的蒋介石和张灵甫盘算着在山东临沂决战,为此他们将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3个军共45万兵力集中于此,而当时我军兵力只有27万。 当时摆在陈毅、粟裕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与气势汹汹的蒋军决战,这是蒋介石和张灵甫梦寐以求的;二是让蒋军“集团滚动”过来,我们北渡黄河,卷着铺盖离开山东,这又正中蒋介石和张灵甫的下怀。此时的陈毅、粟裕陷入了两

难的境地。 战争本是军人的角斗场,但发生在沂蒙山区的这场征战,普通百姓却和子弟兵一同登上了战争舞台,他们手无寸铁,他们走上战场拿出的武器是他们几世几代用过的独轮车,是他们房前屋后的树木砍伐后做成的担架。 深明大义的沂蒙人民把维系军队战斗力的上百万斤的粮食放在成千辆的独轮车上,在上万人的肩膀上紧随我军南征北战。 二、济南战役 在解放战争史中,标志国共双方大决战的三大战役,在观众中已是家喻户晓。然而揭开三大战役序幕的一场攻城血战,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它就是五十多年前发生在齐鲁大地的济南战役。 1948年的济南,曾经是国共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影响,使它成为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势在必夺的重要城市。为此双方尽遣名将出马,作为守方的蒋介石派出在抗战中战功赫赫的“黄埔三期第一将”——王耀武;而作为攻方的毛泽东则派出有“军中第一将”美称的粟裕和那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许世友。 决定攻守双方命运的决战,不知为何选在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拉开了帷幕。双方军人各自为自己的命运殊死搏

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单元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任务是国内斗争。”你认为此斗争主要集中在() A. 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B. 内战与和平之争 C.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之争 D. 是否争取外援之争 2.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3. 国民党民主派柳亚子先生赋诗称颂毛泽东赴的某一行动是“霖雨苍生”、“弥天大勇”。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是去() A. 秋收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长征 D. 重庆谈判 4.毛泽东在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你知道毛泽东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 A.上海B.广州C.重庆D.西安 5.“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切悬盼之至。蒋中正,八月十四日。”其中的“先生”是指() A.蒋介石B.毛泽东C.周恩来D.王若飞 6.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重庆谈判是一场政治斗争。下面对这场斗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国民党进行谈判是政治欺骗 B. 中国人民希望谈判成功 C. 共产党不应该同骗子谈判 D. 谈判有一定成果 7.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下列哪一史实说明重庆谈判的失败() A.签订《双十协定》B.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全面内战的爆发D.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 8.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编陶希圣,对他的编辑们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这说明国民党() A. 内战是真,和谈是假 B. 企图以军事优势争取谈判优势 C. 根本不把中共放在眼里 D. 军队纪律败坏,根本不服从调遣 9.在历史课本剧晚会上,《西安和平谈判》《重庆谈判》两块节目中。你会看哪一人物都曾出场()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高考真题演练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高考真题演练 河北省泊头市交河中学罗进美 [命题趋向] 本单元包括1945年到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高考中有较多的大跨度题目最后落点都不能落在这里。本单元美国对华政策可和列强侵华史、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政策结合命题。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可和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时期有关内容结合命题。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可和前后不同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相结合命题。 [应对策略] 1.按照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8月-1946年6月)、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8月)、战略决战(1948年8月-1949年1月)和胜利进军(1949年1月-1949年10月)五个阶段来掌握这一时期历史,并注意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五个阶段以战略反攻为重大转折点。这之前,解放军是在内线作战;之后,转为外线作战,开始结束蒋家王朝在中国统治的过程。 2.理清贯穿五个阶段的两条基本线索,即国民党假和平及发动内战失败的过程,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过程。如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组织、领导反蒋第二条战线。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镇压民主运动,经济恶化,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军事上陷于防守;共产党挺进中原,开始战略反攻,开展解放区土地改革,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 3.抓住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大会”,反蒋第二条战线,北平谈判等关键点,掌握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及其结果。从背景、目的、内容等方面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4.归纳、整理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不同阶段战略方针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防御阶段,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反攻阶段,以外线作战为主,以中原地区为突破口展开全国反攻。决战阶段实行战略决战,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地区。渡江战役后,追歼残敌,解放全国。战略方针的变化,主要根椐敌我力量对比等因素进行分析。 5.了解、掌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发生的两次转移与标志。第一次由城市转向农村,标志是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解放战争简介

解放战争简介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方针。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前8个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努力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也逐步高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与此同时,在解放区彻底实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基本政策,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

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课程标准:1.了解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认识全面内战的爆发。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实论证”角度分析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2.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原因 2.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进程 (1)全面进攻 ①时间:1946年6月~1947年3月。 ②方针:针对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形势下,中共确立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③成果:1946年7月~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非正规

军在内,共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重点进攻 ①时间:1947年3月~1947年6月。 ②方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③成果: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经济崩溃 (1)原因: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2)影响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萎缩。 ②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政治孤立 (1)1946年11~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 (2)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内容:1947年夏,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过程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复习目标] 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有哪些著名英雄人物

解放战争时期有哪些著名英雄人物? 刘胡兰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人。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和六位老乡一起,在文水县的云周西村,被国民党阎锡山部残杀。那天,阎军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被捕。她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他说: “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阎军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六个农民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并大声痛斥敌人说:“死有什么可怕!”“我再活十七岁还是这个样子!”说完从容就义。事后, 毛主席为刘胡兰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赞扬刘胡兰光辉的一1947年2月2日,即刘胡兰烈士遇难二十一天后,我晋中解放军独二旅和独四旅的战士们,经过六分钟战斗,全歼了守敌,收复了文水县城,俘虏阎锡山军一千五百名,阎军七十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兼县长唐剑秋也被我活捉。 董存瑞董存瑞(1929一1948),河北怀来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为扫除部队前进的最后障碍,他担任爆破敌人一座桥上碉堡的任务。当他冲到桥下时,发现没有安放炸药包的位置,眼看部队总攻时刻已到,他毅然托起炸药包顶在桥身,猛拉雷管,炸毁碉堡,完成任务,壮烈牺牲。

部队党委授予他“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郅顺义郅顺义,原热河丰宁县人。1948年春,部队攻打隆化时,他和董存瑞并肩战斗,董存瑞舍身炸毁大桥后,郅函义高喊“给董存瑞报仇!”的口号,用董存瑞留给他的炸药包,轰坍了敌人最后一个碉堡,炸开了围墙,为部队打开了胜利的通道。隆化战斗结束后,郅顺义怀着给董存瑞报仇的决心,参加了昌黎、上庄蛇等一连串战斗,先后立大功四次,在他胸前挂着一枚毛泽东奖章,三枚勇敢奖章。1950年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柴学久柴学久,河北邢台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入党。他是一个爆破大玉,在历次战斗中,他用各式各样的作药,炸毁过敌人的土墙、碉堡、电网、桥孔、铁路..他所在的兵团,授予他“开路先锋”的荣誉称号。他富有创造精神,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先后制造了炸药包、炸药炮、标语弹、曲射炮筒,改装过延性炮弹、迫击炮发射炸药、渡河草包、浮桥、轻便桥等十多种爆炸大器和工兵建筑器材,对部队战斗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刘四虎,原绥远省丰镇人,1946年参军,1947年入党。他所领导的班、排都勇于拼刺杀敌。1948年在宜川战役中,他单身冲人敌阵,与敌肉搏,刺死七个敌人。在他的头上、脸上、脖子上、咽喉、腹部、左眼、左手,都被敌人刺伤过,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练习(含解析)

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 1.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1952年秋,上海某民族资本家在本厂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该厂工人议论纷纷,主要有下列4种意见。其中唯一正确的意见是 A.这个主张对国家有利,工人阶级应积极响应 B.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资本家休想随意使唤我们 C.什么“劳动竞赛”。我们挣多少钱做多少工 D.这是资本家的剥削花招,应当进行批判斗争 3.建国初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其中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政策是 A.保存富农经济 B.合理调整工商业 C.没收官僚资本 D.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鼓励其经济发展 B.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在土地改革中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D.为平抑物价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5.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 B.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 6.1950年上海一位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说:“6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这句话中所说用“经济力量”压住的事件是指 A.银元之战 B.没收官僚资本 C.土地改革运动 D.米棉之战 7.毛泽东认为,平定物价斗争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这主要是由于这场斗争 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②沉重地打击了投机倒把的活动 ③有利干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开始站稳脚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④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的发展 摘要: 在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革命战争的持续发展和深入实行,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革命总路线、革命道路、革 命纲领、革命的“三大法宝”等理论都得到了完善,新的统一战线的 形成,武装斗争形式的多样化,党的建设的进一步推动,都体现了该 理论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发展。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放战争时期;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带领人民在抗击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反动 势力的革命中,在具体分析我国当时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重要理论成果。它系统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为中国 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引导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历次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这个理论做出 了更为全面细致的阐述,推动了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新民主主义理论之革命总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是一个持续发展完善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他对中国社会矛盾、革命对象、任务、动力等做了最初的描述。中国国情及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当时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革命对象 决定了革命任务,所以中国共产党既要实行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革命,也要实行对抗本国封建势力的民主革命;革命力量比较广泛,人民大众、一切受压迫和迫害的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都是革命的 主要力量;随后,毛泽东又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实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 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能够更好地实现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这个时期,官僚资本主义作为新的革命对象被 提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力量勾结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

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

国防教育宣传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 全国解放战争是我国民主革命阶段革命力量同反革命力量进行的一场决战。在这一时期,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采取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遵循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先后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战役140多次,消灭国民党军队800多万人,和全国人民一道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从1946年7月至1950年6月,我军进行的歼敌10万人以上的重要的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主要有:东北冬季攻势(1947.12.15~1948.3.15);晋中战役(1948.6.11~7.21);辽沈战役(1948.9.12~11.2);济南战役(1948.9.16~24);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渡江战役(1949.4.20~6.1);甘肃河西战役及解放新疆(1949.7~9);广西战役(1949.11~12.12);西南战役(1949.11~1950.4)等。在上述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中,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最为著名。兹简介如下: 辽沈战役:指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我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解放战争当时已进入第三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共55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我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决战部署,集中70余万兵力,首先攻打锦州,接着会战辽西,解放沈阳、营口。此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淮海战役:指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当时,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共80万人。我军参战的有二野、三野和一部分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战役过程中,我军先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兵团17万余人,继而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12万人,在永城县东北地区围歼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此役共歼灭敌人55万余人,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平津战役:指1948年11月23日至1949年1月31日,我军在平晋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辽沈战役结束后,北平、天津、张家口三个地区的国民党军60余万人,企图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我东北、华北野战军的两个兵团及地方部队100万人,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首先以神速动作将华北敌人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五个据点,接着围歼了新保安、张家口、天津之敌,使北平20余万守敌完全陷入绝境,同意接受和平改编。此役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华北大部地区。 渡江战役:我军进行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加强了长江防线,并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20日夜起,根据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刘、邓、陈、粟、谭组成的总前委领导下,以木帆船为主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 1、关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条土地路线比较 2、比较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不同阶段实施的战略方针、实施依据和最终结果 3、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1)从形式上看: 相同点: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国民党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持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同时给全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而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上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

或与共产党“隔江而治”的目的。 (2)从结果上看: 相同点: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不同点: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而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 作重心的转移 (1)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 1927年,中共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向城市。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经济建设转移到阶级斗争 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4)第四次工作重心转移是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8、战略反攻首选中原地区的原因 (1)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地区就成了要害和薄弱环节。 (2)中原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长江淮河之间。进军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之敌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 (3)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布成倒“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构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9、战略决战首选东北地区的原因 (1)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3)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4)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上的作战。 (5)攻占东北,就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10、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失败的根本原因);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共产党方面: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③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④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⑤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以上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解放战争

通用常识-历史学模块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斗争下,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10日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蒋介石却在完成内战的准备后,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内战爆发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 1946年战争开始初期,国民党军430万人,人民解放军120万人。国民党军凭借其兵力上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向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解放战争第二年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和腹心地带,使国民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逐步陷入被动。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尔后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解放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总数达到400万人,而国民党军总数则下降到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国民党军,居于压倒性优势。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1949年10月1日,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解放战争获得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从此,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深刻复习考点梳理第七章

1. 一. 判断题注:每题1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得分:0.0) 1. 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反攻方针,其在中国追求的长期的基本目标在于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标准答案:错 2. 从1949年9月到1941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渡江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主力决战。()标准答案:错 3. 国民党当局虽然极度仇视中国共产党,但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非常友好,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并允许开展一切政治活动。()标准答案:错 4. 1945年国共双方在重庆进行谈判,双方签署了《和平建国纲领》,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标准答案:错 5. 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大进军,迅速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标准答案:对 二. 单选题注:每题2分。(得分:0.0) 6.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标准答案:A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 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 D. 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 7.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标准答案:D A. 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 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 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 D. 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8. 中共参加重庆谈判和北平和谈都是为了()()标准答案:A A. 实现和平,减轻人民苦难 B. 停止内战,和平建国 C.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D. 争取战略主动地位 9.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标准答案:B A.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期间 B. 进行战略反攻期间 C. 三大战役期间 D. 渡江战役期间 10.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是()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标准答案:C

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解放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解放战争必考知识点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解放战争重要知识点重庆谈判 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备战的策略,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毛泽东去谈判的原因:为争取和平、民主。经过了43天,签署了《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内容: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却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

地位。同意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实行政治民主化。 重庆谈判意义:1.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2.《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时间:1946年6月 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 国民党进军中原解放区等解放区,扬言用3到5个月时间,消灭共党领导的人民部队 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从1946年7月~1947年2月,解放军放弃了105座城市,歼敌71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蒋介石收缩战线,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榆林市、延安市)。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向延安猛扑。为诱敌深入,党中央和西北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采用“蘑菇战术”,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性事件。 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歼敌:5.6万人 横跨陇海线,涉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到达大别山区。 回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像一把利剑插入敌人的心脏

2019年全国中考历史试题专题复习解放战争

1946年7月5日,一个女学生 在火车上了一条标语:美炸弹 现在正在杀害中国人 解放战争 第1课 内战爆发 第2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单元综合 第1课 内战爆发 (2019·江西)5.右图所示情景发生在( )C A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抗美援朝时期 (2019·江苏南京)10.蒋介石曾写道:“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 方针,决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 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里的“渝”指的是( )D A .广州 B .瑞金 C .西安 D .重庆 (2019·四川南充)8.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 弥天下勇壮军威。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B A .西安事变 B .重庆谈判 C .淮海战役 D .解放南京 (2019·江苏宿迁)9.右图为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读判时合影,经过谈判,国共两党签订了( )B A .“八一宣言” B .《双十协定》 C .《共同纲领》 D .“九二共识” (2019·内蒙呼和浩特)14.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是在( )A A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 B .刘邓大军展开战略进攻时 C .国共战略决战之际 D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后 (2019·山东滨州)10.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B A .西安 B .重庆 C .上海 D .北平 (2019·黑龙江绥化)11.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的谈判是( )C A .西安事变 B .皖南事变 C .重庆谈判 D .汪辜会谈 (2019·四川自贡)10.与右图相关的历史事件( )B A .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B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C .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 D .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 (2019·新疆)6.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 的题目是《毛泽东先生来了!》。毛泽东“来”到的地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