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飘》的女性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8
探讨《飘》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书写作者:郭丹丹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4期摘要:《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嘉丽是典型的女性形象代表。
《飘》中体现了斯嘉丽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所呈现的生态女性主义令人深思。
本文对《飘》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书写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斯嘉丽一、生态女性主义概述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是生态运动与妇女解放运动相互结合的产物。
生态女性主义以性别角度为出发点,切入生态问题,明确指出了人对自然的统治及男权统治都是基于家长制为逻辑的认知,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批判。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的压迫与自然退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女性主义既继承了过去的理论,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1]。
它从多方面对女性本性及男性本性的差别进行了探究,对女性角色、女性价值等进行全面性的分析及批判。
生态女性主义的出现及不断成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关爱女性与自然,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协调发展。
二、《飘》作品简介《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飘》以南北战争为主线,讲述了美国佐治亚州一位富足且颇有地位的种植园主的女儿斯嘉丽的人生经历。
斯嘉丽这一女性形象是米切尔以自己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所创造的。
南北战争之前,安妮是一位典型的贵族小姐,但战争却将她的生活彻底毁灭。
米切尔正是根据外祖母安妮的经历,塑造了斯嘉丽,并生动地反映了南北战争对人民、对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斯嘉丽在少女时期便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她经常反对母亲给她灌输传统思想。
同时,斯嘉丽经常与男孩子玩耍,并讨厌做作。
在爱情与婚姻上,斯嘉丽具有自己的想法,她并不希望自己也像其他贵族小姐一样处于被动的地位[2]。
因此,她选择了主动出击、大胆表白,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然而,战争的爆发让斯嘉丽的贵族小姐身份彻底沦陷,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斯嘉丽只有像奴隶一样劳作。
论小说《飘》成功的原因小说《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于1936年的作品,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和重建时期为背景,通过女主角斯嘉丽·奥哈拉的命运和成长故事,展现了南方农场主阶级的生活变迁和女性角色的独立和坚韧。
《飘》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几个原因。
小说《飘》塑造的斯嘉丽·奥哈拉是一个异常鲜活的人物形象,她的个性矛盾而牵动人心。
斯嘉丽自小生活在南方社会风云变幻的年代,她的成长经历使她充满了野心和欲望,她对财富和地位的追逐对比了她的渴望和道德的冲突,使她变得真实而有血有肉。
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她有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一面,但她也有坚定不移的执着,以及对家庭和爱情的一生奋斗的情感。
这种矛盾性格的塑造使得她赢得了读者们的喜爱和共鸣。
小说《飘》选取了南北战争和重建时期这一重要历史背景,给予了作品巨大的历史厚重感。
小说通过描述南方联邦的破产、瓦解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展现了南方农场主阶级的衰落和悲剧,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通过对斯嘉丽和其他人物的刻画,小说将历史与个人命运相结合,呈现出了历史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历史意义。
小说《飘》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和描述,极大地提升了女性主题在文学中的地位。
在《飘》中,斯嘉丽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角色,她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挑战,在经济、政治和感情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智慧。
她以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从而扭转了传统文学中男性主宰的格局。
《飘》的成功为后来的女性写作和女权主义者开辟了一条道路,也成为女性自我诉说的开端之一。
《飘》在情节安排上也具备吸引读者的魅力。
小说以极富戏剧性的方式展现了斯嘉丽的个人命运,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小说中的爱情、婚姻、家庭等主题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飘》之所以成功,既因为斯嘉丽·奥哈拉的鲜活塑造,历史背景的厚重感,女性角色的突破和情节的吸引力,也因为它具备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对人性的深刻描绘。
摘要:《飘》与《傲慢与偏见》这两本小说着重描写了女性的生活和她们的内心世界。
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这两本书中的两位女性斯佳丽和伊丽莎白,她们受不同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的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各种特质塑造了新女性形象:那就是美丽却不失刚强,柔顺却不失主见。
关键词:女性形象;特质;《飘》;玛格丽特·米切;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是英国小说家,1775 年生于英格兰南部一牧师家庭。
她的第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于1813 年发表。
在18 世纪的英国,男性把持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所有意识形态领域,妇女被视为头脑贫乏、能力低下的异类,被排斥于公共生活之外。
英国文学批评家大卫·莫那翰在《简·奥斯丁与妇女地位的问题》一文中曾尖锐地指出:英国妇女“再也没有比十八世纪那么不受尊重了”。
当时官方所以认可的女子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花瓶”式的角色。
因此,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优雅的举止才是女性接受教育的目的。
简·奥斯丁在这部作品中,以其敏锐的女性视角,真正把女性形象抬升为作品主角地位,对妇女的地位、权利、禀赋等问题作了理性的思考,从而解构了男权中心主义,集中展现了其独到的女性主义观点。
1900 年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
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
当时,美国南方以教养礼仪著称。
年轻女孩在男人面前必须温柔顺从、高贵得体,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
罗森伯格曾总结道:“19 世纪的美国社会只为女人提供了一种得到社会尊重和接受的角色———贤妻良母角色,一种要求她们不断自我牺牲、一心满足他人的角色。
这样一来,不论处于什么心理状态和知识层次的女人都不得不极力使自己符合这个规定的角色。
”1936 年《飘》的出版使玛格丽特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当时美国文坛的名人,成了亚特兰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
追求独立的女性—评美国小说《飘》作者:孙铭泽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从而给予现代女性以启示。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爾生活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男女极度不平等的年代,米切尔的母亲是一位妇女政权论者,受其影响,米切尔从小就拥有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独立;意识1936年出版的《飘》(Gone with the Wind)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佳作,200万册在发行的当年便销售一空,在出版的第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
直到今天,《飘》仍然位居美国畅销书的前列,并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飘》的女主人公思嘉是爱尔兰后裔,塔拉农场主杰拉尔德的大女儿,是一个倔强、独立、自信的全新女性形象。
本文将从思嘉爱情独立和经济独立两方面分析她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独立乐观精神。
一、爱情独立思嘉生活的19世纪中叶,正值美国早期女权运动刚刚兴起的时期,女性开始要求在自由和追求幸福上与男性享有同等权利。
但是美国的南方男权意识仍然占主导地位,女性被要求保守矜持,社会伦理道德将女性置为男性的附属品,做一个优雅、可爱、没有独立思想的淑女嘉从小就不肯服输,充满了反抗意识,母亲赋予了她上流社会女性的文雅外表,但她却常常违背母亲的教导。
思嘉不肯像小鸟只吃一点点东西,拒绝在野宴前填饱肚子父亲杰拉尔德这样告诉思嘉,“最好的婚姻是凭父母给女儿选择对象,思嘉并没有把父亲的话听到心里,她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十二橡树”的野宴聚会上思嘉还是主动向艾希礼表白了,遭到艾希礼拒绝后,思嘉立刻嫁给了査尔斯,一方面是因为在艾希礼面前颜面尽失,证明自己不在意艾希礼;另一方面是为了报复那些八卦的女孩,将县里的闲言碎语压下去。
思嘉的第一次婚姻将她敢爱敢恨的个性表露无遗。
査尔斯死后,思嘉迫于习俗穿上丧服,在瑞德的帮助下她摆脱了层层束缚,脱下丧衣,回归了正常生活。
分析飘的主题思想《飘》是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女性斯嘉丽.奥哈拉的故事。
这部小说描述了斯嘉丽经历南北战争,她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故事。
小说以女性的角度展现了美国南方风景和人民生活,同时也反映出南北战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讲述了几个主题思想。
一、“恋爱”是一个主题小说的主题之一是“恋爱”,小说中的斯嘉丽和阿什利之间的爱情使小说成为了一个浪漫恋爱故事。
斯嘉丽一开始很喜欢阿什利,但是阿什利迎娶了梅兰妮。
斯嘉丽同时认识了一个叫做Rhet Butler的男子,但是因为他是北方人,所以他们的感情在南北战争期间也面临了很多困难。
小说中的感情旅程表达了爱情的复杂性。
二、“自我意识”也是一个主题小说的第二个主题是“自我意识”。
小说中的斯嘉丽是一个非常独立自尊的女性。
她很强大,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角色。
她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独立,力争自立。
然而,尽管她在社会上成就很高,但她感到很孤独。
因此,在爱情和家庭生活中,她也经常感到挣扎。
小说传递出独立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同时也表达出了寻找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三、“爱国主义”是一个重要主题小说的主题之三是“爱国主义”。
小说背景发生在南北战争时期,小说展现了南方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也反映了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斯嘉丽对家族的忠诚和她的愿望为南方军队做贡献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传达出爱国主义和对自己家庭,社区和祖国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飘》是一部具有丰富主题的小说。
作为一部反映南北战争期间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作品,它的影响和价值一直被广泛认可。
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示了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表达了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精神。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飘》将继续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并且会被更多的人所喜爱和阅读。
语言文学研究女性主4视角下小说《飘》中的母亲形象分析张文珍(荷泽家政职业学院早期教育系,山东荷泽274300)摘要:父权社会歌颂母亲的“圣母”形象,为女性树立一个个“圣母”式典范形象。
小说《飘》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母亲形象。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小说中的母亲角色,展现母亲角色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分析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
关键词:女性主义小说《飘》母亲形象在父权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男性始终站在道德制高点,统治整个世界的话语权,制订判定女性品德的标准,将女性幻化为“家中天使”,顺从和忘我的女性形象成为男尊女卑的父权制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约翰•班扬坚决反对女性参与教会事物,认为女性是头脑简单、意志薄弱的性别;政治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道:一个女人的是一尊的男,在他的保护下以自己有的、和品的女性家•尔女性想的,以女性有的、和对女性的把握,成一性的性形象,女性的和,自、男权的,性和、意志定的,、的$女性都的,,的,维护着种植园经济的文;战争中,她们勇敢地与敌斗,定支持的、儿子在方斗;结束后,勇敢走出家门寻求工机会,以女性的柔韧和坚强为亚兰大后建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解读小说中的角色,展现角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分析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程。
一、父权社会中的“圣母”形象在父权社会中,历来被认为是无私、顺从、虔诚的抽象符号,被化为“圣”形象,是童贞女与两类男性最渴求的女性形象的整合。
贞洁顺、安宁、富有性。
她对男性认可的价值世界构成任何挑战,而有一种母性庇护的态叫事实上,“贤妻良”和“家中天使”是中西方父权制社会强加的枷锁,一方面强调献、家,为家庭做$—方面要求道,有自的,对顺从、儿子。
父权社会颂的“圣”形象,为女性树立一“圣”式典范形象,一定程度上反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控制和文化$小说-》中的世界是男人的世界,男有,女是为男而,是男的,女男的$的是典的“圣”形象,她每天都保持的气度,对和I不失尊严,她是县里最受大家爱戴的女邻居,将一切都用于照子、家务和上。
《飘》:坚韧女性的生存斗争《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描绘了南北战争后南方庄园主妇斯佳丽·欧哈拉在生活中的坚韧与斗争。
斯佳丽是一个典型的坚韧女性,她面对逆境从不屈服。
本文将探讨《飘》中坚韧女性的生存斗争。
首先,在经济困难和社会压力的情况下,斯佳丽展现了非凡的逆来顺受能力。
作为一个南方庄园主妇,斯佳丽的财产和社会地位严重受损。
她的庄园被战火摧毁,家产荡然无存。
然而,斯佳丽并没有因此沮丧,相反,她选择了积极面对现实,努力恢复家族的荣耀。
她开办了锯木厂,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重建起庄园经济。
斯佳丽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困难时期,应该坚守信念,积极面对困境,不被逆境打败。
其次,在感情关系中斯佳丽也表现出了坚韧的一面。
尽管她爱着阿希利,但是当他选择了梅拉妮结婚时,斯佳丽并没有放弃。
她嫁给了愿意疼爱她的男人恶棍巴特,尽管她并不爱他。
斯佳丽的这种决定显示了她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她并不依赖他人的选择,而是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使得斯佳丽在感情上拥有了主动权和独立性,从而使她更加坚韧地面对生活。
最后,斯佳丽的生存斗争也体现在她与传统社会观念的对抗中。
她是一个勇于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女性。
传统社会将女性视为弱势群体,但斯佳丽却不断挑战这种观念。
她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不依赖于丈夫或家族。
她选择穿着暴露、前卫的服装,从容不迫地面对传统观念的嘲笑和不解。
斯佳丽的坚韧和勇气告诉我们,女性应该有自主意识和追求自由的权利。
综上所述,《飘》中的斯佳丽是一个非凡的坚韧女性。
她在经济、感情和社会观念方面都进行了生存斗争,展现了自己的独立精神和内在力量。
斯佳丽的故事激励着读者,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获得生活的胜利。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意识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倾力塑造了斯嘉丽这个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女性形象。
试通过对斯嘉丽对于爱情、生活及对“父权”社会的反抗的阐述,浅析斯嘉丽所表现出来的女权意识。
斯嘉丽女权意识〓《飘》西方文学史上塑造的追求独立的女性形象很多。
她们有的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如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有的追求爱情上的独立,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
而玛格丽格?米切尔塑造的斯嘉丽则是个在人格和爱情、生活中都追求独立的成功女性形象。
下面笔者将就斯嘉丽在《飘》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权意识做一简要分析。
一、“斯嘉丽”,人如其名斯嘉丽,scarlet,意为猩红色,绯红色,鲜红色。
红色是热情,奔放,张扬,富有冲击力。
此名字昭示了斯嘉丽这位故事女主人公是一位具有鲜明“红色特征”的人,她个性鲜明,特立独行,张扬叛逆,她的所想所作所为都是对当时的父权制社会的一种冲击,一种反抗。
因此,当这个女主人公带着“斯嘉丽”这个鲜明的冲击力印记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就已经些微的透露出了她的与众不同:她拥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她执着追求爱情、不择手段求生存、不畏父权求平等。
她的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
玛格丽特?米歇尔创造了这样一个勇敢,无畏的女性形象,从她反抗主流价值观,争取自己作为女性应该有的权利和地位来看,斯嘉丽已具有了早期的女性主义意识并将它付诸于实践中。
二、对爱情的追求斯嘉丽的女权主义意识首先表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
斯嘉丽一直是自己感情的主宰,她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男性,虽然在这个道路上荆棘丛生,但是她却从来没有放弃过。
在小说中,最先表现出斯嘉丽对自己爱情的主宰是在十二棵橡树庄园的宴会上,她向阿希礼表白浓烈的爱意甚至提出希望和阿希礼私奔;而面对阿希礼的拒绝,她也毫不犹豫的给了阿希礼一巴掌,然后很快便答应了查尔斯的求婚。
甚至在阿希礼结婚之后,她仍然不屈不挠的向他示爱,最后还为了他做出了无私的自我牺牲。
这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敢爱敢恨,对爱情主动出击,和对爱情执着的个性特点。
南北战争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飘》为例自《飘》发表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于这一文学作品的评价十分多元化,一些学者认为作品在外国文学领域之中是十分常见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作品之中对于美国的社会发展以及对人们的社会发展观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这部文学作品的表达模式体现出了高雅的文学特质。
针对于人物的性格分析,这篇作品与传统的叙述表达模式不同,其将南北战争作为历史背景,使人物的层次更加丰富,体现出了当下的人物特征。
一、作品概述《飘》这篇文学作品的内容,大致来看和一些历史言情的小说内容较为相似,传统文学之中较为呈现出来的浪漫元素,在这一文学作品之中表达的十分透彻。
小说的女主人公具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外表。
虽然说性格较为任性,但是却始终保持着对于艾希礼的喜欢。
虽然他们二人最后也没有能够在一起,但是从书中文字的表达上,人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艾希礼对于斯嘉丽的表白并不是毫不动容的,他只是由于觉得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地位的实际差距过于大,所以不敢给出回答。
而精彩的故事以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为主,讲述了家族的落寞,以及斯嘉丽被艾希礼拒绝之后所呈现出的不甘心的状态,再到后期斯嘉丽人生经历了三次的婚姻,最终才遇到了真正适合自己,能够包容自己的瑞特。
和一般的言情小说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故事更加侧重于对于三角性恋爱的讲述,在一个十分动荡的战争年代,仍然还会有着让人们会感到浪漫和感动的爱情故事才能够更好的吸引读者。
二、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合二为一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于南方文学进行介绍的时候,很少提到玛格丽特的名字,认为玛格丽特的作品没有提及的必要,他们认为其作品的内容之中逻辑缺少支撑,并且不符合于社会常理。
在美国最为权威的文学史册,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之中对于《飘》这篇作品提及的次数也很少。
由此可见,有很多的美国学者都认为这一书籍并不符合于当前的思想发展,它更贴近于通俗文学。
而实际上对于高雅以及通俗文学的区分定义,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
伦理与人生选择:《飘》中的爱情伦理与女性角色塑造简介《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著名长篇小说,讲述了在南北战争背景下,一个勇敢、坚强的南方女性斯嘉丽·奥哈拉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所呈现的爱情伦理观念以及女性角色的塑造。
爱情伦理观念社会压力与婚姻观念在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南方社会,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机制。
贞洁、品行良好、遵守传统价值观念成为女性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飘》中主人公斯嘉丽对于爱情和婚姻持有不同的态度。
爱情与责任之间的冲突小说中,斯嘉丽通过自己对待爱情和责任之间关系的态度,展示了自主思考与时代观念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
她追求杰拉尔德·奥哈拉,也深爱着阿希利·威尔克斯。
她通过这两段感情的纠葛,引发了对爱情伦理观念的深入思考。
社会地位与激情的矛盾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社会地位和个人激情之间的冲突。
斯嘉丽爱上了阿希利·威尔克斯,但因为他是已婚男性以及斯嘉丽自身的家族地位等原因,她不得不面对道德和伦理观念上的挣扎。
女性角色塑造斯嘉丽·奥哈拉:坚强而复杂的女性形象斯嘉丽·奥哈拉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角色。
她勇敢、聪明、有魄力,同时也充满矛盾与迷茫。
小说中刻画了她在困境中获得生存、成功并维护自己道德底线的过程。
梅兰妮·汉普顿:传统女性价值观者梅兰妮·汉普顿是斯嘉丽最好的朋友,也是一个传统女性价值观的代表。
她温柔、善良、忍让,始终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通过梅兰妮的形象,小说展现了传统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塔拉·奥哈拉:家庭与责任的支柱塔拉·奥哈拉是斯嘉丽的家族庄园,同时也代表着斯嘉丽内心深处坚持于自我价值观和生存之间的冲突。
塔拉庄园象征着家庭、责任和独立精神。
结论《飘》通过爱情伦理观念和女性角色的塑造,探讨了南北战争背景下美国社会中存在的复杂问题。
小说中对于婚姻观念、爱情与责任之间的冲突以及个人激情与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等主题的揭示,使得读者能对19世纪南方社会及女性角色有更深刻的了解。
《飘》:通过角色分析认识历史背景下的女性地位。
1. 引言1.1 概述在文学作品《飘》中,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通过描写不同的女性角色,展示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变迁。
这部小说以南方女性斯佳丽·奥哈拉为主角,讲述了她在动荡年代中的苦难与求生之道。
通过对斯佳丽和其他角色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女性地位如何受到种种因素制约,同时也能看到她们在逆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飘》为主要参考文献,通过对其中几个关键角色的深入分析,探讨女性地位在历史背景下的变迁。
首先,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介绍斯佳丽及其他重要的女性角色,并分析她们在故事发展中的表现和命运。
接着,在角色分析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斯佳丽、梅兰妮、翠西等人物形象,并探究她们所代表的不同类型女性对社会环境和家庭观念的反应。
在女性地位在历史背景下的变迁部分,我们将聚焦于19世纪中叶南方美国社会的特点,揭示战争与奴隶制度废除对女性地位产生的深远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相关发现,并回顾女性地位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进展和挑战。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飘》中角色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女性地位的演变过程。
通过揭示小说中不同类型女性角色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我们可以透过她们呈现出来的故事和情感,更加全面地认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社会对妇女权益与社会角色设定带来的冲击。
通过这一探讨,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并为实现妇女权益和提升其社会地位作出更具深度的思考。
2. 正文《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一本经典小说,该小说以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南部为背景,通过对角色的深入刻画,展现了当时女性在历史背景下的地位与命运。
本文将通过对主要角色的分析,来认识历史背景下女性地位的变迁。
首先,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斯佳丽这个女性角色。
她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决心的年轻姑娘,在战乱和贫困的环境中不断挣扎求生。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作者:李雪平来源:《牡丹》2020年第20期在世界文学史上,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飘》享誉中外。
她曾经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具有深厚的写作功底,她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
小说《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并且倡导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一部经典的女性文学作品。
主人公斯佳丽·奥哈拉是个热情、善良、传奇而又经典的女性角色,也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斯佳丽因其独特的人物魅力,成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人物。
小说的主体脉络看似围绕爱情展开,然而实质上表达了对女性主义的一种深刻反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度折射和思考。
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和解读《飘》中斯佳丽的创作价值和人物形象,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飘》的创作背景(一)作品内容《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也是她在短暂的49年生涯中所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附近的一个种植园内发生的爱情故事,深刻刻画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小说围绕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生平,通过讲述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展开描述。
斯佳丽是美国佐治亚州一位颇具地位的种植园主的女儿,他的父亲杰拉尔德·奥哈拉是爱尔兰的移民,他虽然脾气暴躁,但是心地善良,深受黑奴的爱戴,他和年轻妻子共同建设的塔拉农场养育了女儿斯佳丽。
1861年4月,美国南北局面十分紧张,16岁的斯佳丽对此无从感知,仍然热衷于参加舞会和郊游,在一次舞会上,她爱上了英俊的青年阿希礼,但是阿希礼最终迎娶了表妹媚兰为妻,伤心欲绝的她赌气嫁给了媚兰的哥哥查尔斯。
婚后,参军入伍的查尔斯还未到达前线,就病死军中,很快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至。
斯佳丽的母亲病逝,父亲精神出现问题,两个妹妹染病卧床,为了保住塔拉农场,斯佳丽设法和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完婚,当弗兰克被枪杀后,她又和战争中发家的瑞德结婚。
从生态女性角度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成长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凭借《飘》这本书在1937年赢得了普利策奖。
《飘》一经问世,便是大众所喜欢的长篇小说,深受讨论。
该书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作为背景,成功的塑造了斯嘉丽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讲述了斯嘉丽的成长历程,而这个成长过程也体现了斯嘉丽生态女性主义的意识不断加强。
关键词:玛格丽特·米歇尔;斯嘉丽;《飘》;生态女性主义一、理论价值生态女性主义,顾名思义,是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的有机结合。
“生态女性主义”一词最早由法国作家弗朗索瓦丝·德·欧邦在1974年出版的《LeFéminisme ou la Mort》一书中提出,她呼吁女性领导一场生态运动,重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将环境主义、女性主义与关注女性精神世界相结合,关注自然与女性之间的联系,旨在构建和谐社会,揭示女性之间的普遍关系,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论思维。
[1]二、斯嘉丽生态女性意识的形成1、战争前:斯嘉丽作为传统女性的两难困境南北战争前的南方是一个性别分化非常严重的地方。
在南方,男人和女人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
男性是权利的象征,他们的命令不能违背。
女主角斯嘉丽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在南方文化的熏陶下,斯嘉丽深受南方传统女性观念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里,斯嘉丽最大的梦想就是嫁给自己爱的人。
斯嘉丽能引起所有男孩子的注意,但却爱上了艾希礼。
斯嘉丽叛逆地向艾希礼表白,却遭到拒绝。
在那一刻,她似乎失去了整个世界。
她的父亲劝说她:“只有土地是你唯一能抓住的。
”但是斯嘉丽根本听不见进去。
斯嘉丽希望能成为母亲那样做个淑女。
在那个时候,斯嘉丽还不了解一个真正伟大的女人是什么样的。
在她看来,一个真正的女人是最美丽的,有吸引力的,能够吸引男人的注意。
没有了艾希礼的爱,她不知道该做什么,该去哪里,她迷失了方向,她接受了查尔斯·汉密尔顿的求婚。
但是斯嘉丽并不满足于汉密尔顿太太的新地位。
分析《飘》中郝思嘉的女性主义【摘要】女性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中的女主角郝思嘉,对于封建礼教的不满,对于爱情的追求以及她自身的坚强性格,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在传统社会下的新女性形象。
根据小说创作背景,小说中的情节分析郝思嘉的女性主义特征,肯定了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飘》;郝思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十分注重性别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重要意义,是以女性经验为视角,具有女性意识,并向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学发起挑战,立足于女性读者的性别视角对女性作者的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对女性独特情感的表达。
[1]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了畅销巨作《飘》,塑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主角郝思嘉。
以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为自己的爱情、理想勇于追求,不畏男权,坚强不屈的女性故事。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对作者及女主角进行分析。
[2]一、《飘》的创作理念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她的父亲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
她从小就听她的父亲与朋友们谈论南北战争,她后来便决定要写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故事。
而后,米切尔又受当时美国女权运动的影响,更加为她塑造郝思嘉这一形象奠定了基础。
她首先作为女性作家,以女性视角表达她对南北战争的看法,对在男权下的女性要求地位平等并进行反抗。
[3]二、解读《飘》中郝思嘉的女性主义1、郝思嘉骨子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郝思嘉作为女主角,经历坎坷,具有坚韧刚强的性格特征,又有女人的虚荣,自私和美丽。
她是塔拉庄园的大小姐,从小就受封建旧礼教的洗礼。
她的母亲要求她举止优雅,要像个淑女,出席各种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她一直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压制,其实她骨子里是想挣脱这种束缚。
比如:每次在穿礼服时,郝思嘉脸上都显露着不情愿的表情。
或者是在参加聚会时,听见男人们在谈论战争时,她不像其他淑女一样默默在旁边一声不吭,而是自由的发表着自己的言论。
虽然,男人们对她所说的话并不在意,但是她的这种做法就是与当时传统的违背,更是对男权,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不满。
2492019年24期总第464期ENGLISH ON CAMPUS简析《飘》郝思嘉女性意识体现文/沈 冰【摘要】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一部不朽的名作,它以美国内战为历史背景,刻画了郝思嘉这一蕴含浓厚的女性意识的核心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飘》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与书中所塑造的生动的女性形象是分不开的,作者赞扬了郝思嘉对自我意识和自主权利的追求,同时抨击了旧南方和传统的南方妇道观,揭示出南方妇道观鼓励虚伪、危害社会、压抑女性的本质,突出了女主角追求爱情的执著,赞赏她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自强不息,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本文主要针对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飘》;郝思嘉;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沈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人。
她们承受着来自男性和女性自身的双重压制,处于附属的地位,应该无知、无能、无我和柔弱,博取男人的怜悯和爱意。
在南方母亲们的谆谆教导下和社会的严厉监视下南方的女子丧失了基本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完全服从于男性的价值取向,在自我牺牲、自我压抑中过着卑微的生活,若超越她们的家庭职责,就被认为是破坏柔顺服从、虔诚贞洁。
小说中,黑妈妈教导郝思嘉要做一个“淑女”。
而要成为“淑女”,就应该在公众面前少吃东西。
于是在去赴十二橡树庄园烤肉宴会之前,黑妈妈让她吃掉整盘食物,以免在宴会上多吃,损害了“淑女”形象。
但郝思嘉却忿忿地说:“我讨厌老是没完没了的做作,想做的事情一件也做不了。
我讨厌胃口小,想跑却只好走,明明跳上两天舞也不觉得累,偏偏说跳一支华尔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正值早期女权运动兴起,部分妇女开始觉悟,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要求与男子具有相同的权利。
《飘》就体现了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性观点。
郝思嘉生活的美国南方由于其独特的农业文化传统,男权意识仍然很强,妇女从小深受男权主义的压迫;郝思嘉追求爱情、生存、平等的生命,体现出她是一位积极向上追求独立自由的“新女性”。
《飘》中女性悲剧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李少伟(枣庄学院外语系,山东枣庄 277160)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以美国南北战争带给南方的深重灾难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悲剧命运。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飘》的数位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父权制文化是斯嘉丽和其他数位女性人物的悲剧的根源。
因此我们要关注女性生存和生态危机,尊重女性,热爱自然,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关键词:《飘》;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女性;自然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171-02一、《飘》的作者与作品介绍1936年,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问世。
此书是米切尔一生中唯一的一部作品,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获得了巨大成功。
根据本部作品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更是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当年获得了数项奥斯卡大奖。
1900年《飘》的作者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亚特兰大,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女权主义者,经常参加集会并发表演说,一生为争取女性权利而奋斗。
作者的父亲是当地历史学会的主席并兼职律师。
米切尔在与第一位据她所称的冷酷无情的丈夫离婚后,与第二位丈夫婚后不久,就在丈夫的鼓励下专事写作。
正是受思想开明并追求自由进步的家庭气氛和作者人生经历的影响,米切尔用了10年的努力完成了《飘》这部作品。
在作品中,作者以自己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创造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郝思嘉。
安妮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受害者,她战前是一位庄园的贵族小姐,而南北战争彻底地摧毁了她以前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思嘉丽从战前到战后经历的悲剧性命运为主线,反映了南北战争带给南方的重创及战后南方恢复的历史。
同时,在作品中作者创造了其他数位女性人物,各位性格不同的女性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历程,然而无一例外,各位女性人物的人生命运均以悲剧收场。
二、《飘》中各位主要女性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生态女性主义认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是以对女性的压抑为基础的,父权制社会正是建立在这种对女性的压抑上的。
目 录 摘 要 .................................................... 1 Abstract ................................................. 1 关键字 ................................................... 1 Keyword .................................................. 1 绪 论 .................................................... 2 一、小说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女性意识的构建 ............... 3 (一)、玛格丽特·米切尔生平 ............................. 3 (二)、玛格丽特·米切尔女性意识成因 ..................... 4 二、女性主义在《飘》中的体现 ............................. 5 (一)、从斯嘉丽的转变看女性主义 ......................... 5 (二)、从斯嘉丽的爱情和生活看女性主义 ................... 6 三、女性主义文学的意义 ................................... 8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 ........................... 8 (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 .......................... 11 (三)、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差异分析 .................... 13 结 语 ................................................... 15 致 谢 ................................................... 16 参考文献 ................................................. 1 1
论小说《飘》的女性主义 摘 要 无论是写成小说的《飘》,还是拍成电影的《乱世佳人》,这部经久不衰的作品,不仅说明斯嘉丽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而且还体现出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对女性主义的完美诠释。在需要女性觉醒的时代,玛格丽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女性主义的追求和理解。本文通过从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身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经历,解析她所塑造出的斯嘉丽人物新女性形象以及对女性意识的思考,以及女性主义对中西方文学的影响。
Abstract Whether it is written in the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or made into a movie, 《Gone with the Wind》, this enduring work, not only shows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image for him, but also reflects the author Margaret Mitchell • perfect interpretation of feminism. Needs of women in the era of awakening, Margaret his own way, expressing feminist pursui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rgaret Mitchell • living in the era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her resolve to shape a new image of women Scarlett and Reflections on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关键字:玛格丽特·米切尔 《飘》 斯嘉丽 女性意识 Keyword: Margaret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ale consciousness 2
绪 论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她短暂的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却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与她的平生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人物斯嘉丽身上,体现出的坚强、独立、积极以及正义,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需要的特质,而且更为当代女性所重视。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玛格丽特·米切尔对女性意识的发觉和展现,这一浓厚的女性意识直接赋予了小说以强大的生命力,小说主人公以一种独立的精神和乐观积极的姿态,面对着战争时代所带来的困难,玛格丽特·米切尔将女性意识的光芒闪烁在了斯嘉丽的身上。同时玛格丽特·米切尔也在抨击美国南北方文化差异,以及对南方旧制度下遭受迫害的女性深切的同情,除此之外,身处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小说中,强烈的表达出对和平年代的一种渴望,这一渴望表现于《飘》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飘》的横空出世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一片喧哗。它是一个谜一样的异端,让现行批评标准无能为力。作为“所有时代的畅销书”,《飘》长久地徘徊于文 学史的视野之外,是“一本除了读者没人要的书”。它的身份问题越来越成为文学史的一种尴尬。《飘》的这种遭遇是当时整个通俗文学家族的命运写照。它们所面临的接受与研究严重脱节的现象,引发了这个世纪异常深刻的观念变革。本文试图从玛格丽特·米切尔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平生经历,来诠释女性意识在她笔下的人物斯嘉丽身上的体现,以及女性主义在中西方文学领域产生的深刻影响。 3
一、小说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女性意识的构建 据悉女性主义文学真正开始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纵观女性主义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主义的出现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直到19世纪30-50年代,美国开始了第一次女权运动高潮,而玛格丽特·米切尔《飘》就是出现于这个时期。
(一)、玛格丽特·米切尔生平 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1900年11月8日,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玛格丽特曾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后因母亲病逝,家中需要她来主持家务,中途退学。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玛格丽特于1925年与佐治亚热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1926年,由于腿部负伤,玛格丽特不得不辞去报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开始致力于创作。十年后完成了《飘》。书原名叫《明天是个新日子》,斯嘉丽也不叫斯嘉丽,叫潘茜。出版时,米切尔才把书名改成《飘》——这是英国诗人道森长诗《辛拉娜》中的一句,用在这部小说中意喻南方的奢华全被北军洗劫殆尽,一切都化为乌有,随风飘去,充满了女性的伤感。这种对南方的同情,引起了评论界广泛争议。 4
1949年8月11日晚,在去看电影的路上,一场车祸夺去了玛格丽特年轻的生命,她没有留下一个儿女,但却留下了一部感人的佳作,玛格利特·米切尔毕生的经历就如她毕生唯一的一本书一样,胜似传奇。
(二)、玛格丽特·米切尔女性意识成因 探讨女性意识在玛格丽特·米切尔思想中形成的原因,首先得从玛格丽特·米切尔所生活的时代说起,18世纪末,是西方国家开始女权运动的时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女权运动就是在这个步入正轨,与此同时1791发表了《女权宣言》,其主张男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应该平等、互助,共同实现社会的进步。而美国则是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成立“全国妇女反对奴隶制联合会”,是由美国妇女们展开的女性主义运动。正是此运动对影响了美国南方传统文化,女性主义运动影响的不仅仅是南方的文化,与此同时玛格丽特·米切尔也在开始思考女性意识,再加上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是她在她的笔下,女性意识便在斯嘉丽身上完美展现。《飘》问世后,这一成就使玛格丽特·米切尔在世界文坛上备受瞩目。 其次,在经历过两次婚姻后的玛格丽特·米切尔仍然向往爱情的美好,她对爱情的理解,用《飘》中的一句话来诠释,最恰当不过:“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地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的东西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的模样,而不是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这何尝不是女性主义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爱情观中的体现,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就不代表对爱情婚姻失去追求,反而在失败中,玛格丽特·米切尔更懂得婚姻,拥有时便珍惜,失去时莫强求。这一爱情观同样也出现在小说主人公斯佳丽的身上,正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的主张:“为情而造文”。又如巴金也说:“......我写小说,......我只想反映我所熟悉的生活,倾吐我真挚的感情。”所以在欣赏《飘》时,我们同样能在斯嘉丽身上看到玛格利特·米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