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爱玛_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小说
- 格式:pdf
- 大小:80.07 KB
- 文档页数:2
《爱玛》读后感1000字《爱玛》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中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空想家。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爱玛》读后感1000字,期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爱玛》读后感1000字1好久都没写读后感了,算算也有八年了。
今天看了一下2002年3月11日也就是我读初三那年写的《爱玛》读后感,不由让我汗颜了。
以下是文章内容:一部《爱玛》让我了解到在旧社会的英国是一个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一样的国家,但里面那些表面上的礼物让我感到吃惊,如此不嫌累、烦。
里面虽然没有像《简爱》一样的寻求爱情,但里面却有让人感到奈特利先生对爱玛爱的执著。
它是让人以安静心态浏览的小说。
但它更让了解到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就像爱玛一样在生活中,在奈特利先生的警告中去改正自己的不当态度。
让我感到爱玛确切是一个完善的人。
其中,文章中也显得让人觉得唠嗦,但能培养我的耐心。
看完后觉得那时的表达真的很差,句子不通顺,表达不准确,有错字,毫无中心,写的字也影响视觉。
当时就是把感觉写下来,再想写点什么时就什么也拈不出来了。
读后感里开头说到“让我了解到在旧社会的英国是一个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一样的国家”这个我不知道当时我是怎么想的,但之后我也看了几遍《爱玛》(事隔三、四年后),我已体会不到初次看时的所谓“封建思想”,虽然《爱玛》里面也反应出有反对的东西,但我认为那是不同于中国的。
真是让人感叹阿!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候浏览同一本书,收获会不同,人长大了就是不一样,随着年领的增长知识面广了,知道和表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了。
不过里面写到的一些东西我确切未曾变过。
我期望成为爱玛一样的人,像爱玛一样有学识,但并不一定要在各方面都有天赋或成为才女,我只要自己有一颗不会厌倦学习的心,这样的心是不会空虚,这样的心是自己给自己能量,源泉不会枯竭。
爱玛最难得的一点是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能知错就改。
《爱玛》读后感
《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的生活和爱情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入人心的人物描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持久的吸引力。
在我阅读这部小说之后,感触颇深,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关于《爱玛》的读后感。
首先,我对于爱玛这个人物有着深刻的印象。
她美丽、聪慧且富有,但同时也充满了幻想和固执。
她热衷于关注身边的浪漫故事,总是试图为身边的人安排完美的爱情。
然而,她自己的爱情却充满了曲折和误解。
这种人物设定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让我对爱玛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理解。
其次,我被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描绘所吸引。
简·奥斯汀以精湛的笔法,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这使得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特别是爱玛和奈特利先生之间的爱情纠葛,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苦涩,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我还被小说中展现的英国社会风貌所吸引。
通过爱玛的视角,我看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林林总总,包括社会习俗、人际关系、道德观念等。
这使得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最后,我想说的是,《爱玛》不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揭示人性、社会和历史的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入人心的人物描绘,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复杂。
在我看来,《爱玛》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也让我对生活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她的作品被誉为“女性文学的典范”,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爱玛》。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在一个小镇上的生活,以及她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观察和分析。
在小说中,简·奥斯汀展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种种限制和不公。
我们来看看《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爱玛是一个富有、聪明、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在小镇上过着优渥的生活,但同时也受到了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束缚。
爱玛在小说中展现了对自己地位和社会关系的敏锐观察,她意识到自己拥有的特权和优势,也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社会期望和约束。
在和传统观念相冲突的时候,爱玛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她独立思考,勇于追求自己的快乐。
这种觉醒的女性意识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简·奥斯汀通过爱玛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固有社会观念中的觉醒过程,以及她们对自身权利和地位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爱玛》中也揭示了女性意识的缺失。
在小说中,除了爱玛之外,其他女性形象大多是被动、顺从和依赖的。
她们受限于社会的种种束缚,不太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
爱玛的朋友哈莉特·史密斯,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动女性形象。
哈莉特身世低微,受到社会地位的限制,她在小说中始终处于受他人影响和支配的状态,没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爱玛的保姆莫斯·贝茨夫人也是一位无法摆脱传统社会观念束缚的女性形象,她在小说中更多地是侍奉他人,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独立思考。
这种女性意识的缺失,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实际处境。
简·奥斯汀通过小说中的这些女性形象,呈现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困境,尤其是她们在追求自由和幸福方面所受到的限制和排斥。
《爱玛》中展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通过对爱玛和其他女性形象的描绘,简·奥斯汀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境遇,以及她们对自身权利和地位的追求和争取。
第27卷第1期鄂州大学学报2020年1月Vol.27No.l 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 Jan.2020doi:10.16732/ki.jeu.2020.01.013女性主义视角下《爱玛》的思想解读王泽熙,刘宁(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100)摘要:小说《爱玛》以英国小镇为背景,描绘了爱玛的日常生活,并以社会地位、爱情、婚姻、金钱为作品主题,通过爱玛这一女性人物形象以反讽的手法来反映社会对女性的不公。
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小说往往通过描绘英国女性的婚姻观、爱情观所为人熟知,至今为止《爱玛》这一作品都受到女性读者的广泛喜爱。
文章深度解读小说《爱玛》,以女性主义视角深度分析爱玛的女性思想。
关键词:女性主义;爱玛;思想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20)01-0041-02一、简•奥斯丁女性思想的形成背景(一)简•奥斯丁的家庭环境简•奥斯丁来自于英国的斯蒂文顿小镇,在这个乡村小镇中,虽然奥斯丁生活在男权社会背景中,但她的家庭文化氛围十分浓郁,尽管她没有读过正式的院校,但其优越的家庭教育却影响了她的一生o她有一个姐姐与六个哥哥弟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她的父亲十分疼爱她。
简的父亲乔治•奥斯汀,从事牧师职业,她的母亲桑德拉,是一名作家,奥斯丁在这种家庭氛围内,自然而然受到父母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背景令奥斯丁认为女性只要丧失经济来源,便只能与男性结婚才可稳定生活。
同时,奥斯丁还认为,良好的婚姻基础需要爱情来灌溉,也正是奥斯丁这样的女性思想,奥斯丁才一生都未曾结婚,也就说没有得到自己的爱情。
但即便奥斯丁一生未婚,她依然十分信仰爱情,并对爱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奥斯丁的作品中便可看出她所描绘的令人感慨的爱情生活。
对于奥斯丁来说,她所编写的小说内容既为宣泄与抒发自身对爱情的渴望,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另一钟映射。
在奥斯丁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男权封建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遭受到极大的压制,男女的婚姻观、财产观皆出现畸形形态,女性乐于将自己的一生为家庭奉献,并将自己视为男性与子女的附属品,任何事情都需以家庭子女、丈夫为核心,只有这样才可过上幸福生活。
2462018年08期总第396期ENGLISH ON CAMPUS从《爱玛》看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婚姻观文/赵天琪 范丽娟【摘要】作为19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女性作家,简·奥斯汀对妇女所处的各种境况感同身受。
在《爱玛》中,奥斯汀赋予主人公爱玛独立的人格意识,通过描写不同女性角色的婚姻来表达自己的婚姻观,以此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爱玛;婚姻;女性主义【作者简介】赵天琪,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范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及英美女性文学。
一、简介简·奥斯汀,1775年出生于英国史蒂文顿的牧师家庭。
作为19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女性作家,简·奥斯汀一生创作了很多部经典作品。
她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爱玛》出版于1816年,被公认为是她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小说《爱玛》主要围绕女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展开,描写了发生在她周围的一系列爱情故事与琐碎。
通过对主人公爱玛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的刻画,肯定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表达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
二、简·奥斯汀在《爱玛》中的婚姻观婚姻在奥斯汀的小说中是个一成不变的焦点话题。
在奥斯汀眼中,婚姻对女人的命运有着极为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不同女性人物婚姻的刻画,体现了爱情、金钱和平等在婚姻中的重要性。
1.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条件。
奥斯汀坚信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尽管奥斯汀对婚姻的看法很现实,但是在对待爱情是婚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这一观点上,她从未动摇过。
小说中最为美好的爱情当属爱玛和奈特利先生。
他们的故事跌宕起伏,布满波折。
爱玛最初宣称自己对婚姻不感兴趣,她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海伯里这个小村庄以及家中的琐碎事情上。
她为人牵线做媒,却总狼狈收场,尤其是为朋友哈莉特指点姻缘时。
爱玛的挚友奈特利先生,一个富有的绅士,同时也是爱玛成长的精神导师。
他容忍爱玛的任性顽皮和骄傲自大,同时也欣赏和接受她千奇百怪的想法。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爱玛》王丽;朱传莲【摘要】《爱玛》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著作。
她一生完成了六部小说,其中《爱玛》是她的巅峰之作,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她最成功、最成熟的作品。
这不仅是指她的写作技巧,而且是指她思想认识上的成熟。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蓬勃发展,简·奥斯丁作为表现女性意识的女作家的先驱,她对英国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及18世纪以后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文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判中的男性统治中的父权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伦理道德来解读《爱玛》。
%Emma is famous English novelist Jane Austen’s work. She completed six novels during her lifetime, including Pride and Prejudice,Sense and Sensibility,Persuasion and so on. Among her works, Emma is her most successful work. It is considered as her most successful and mature work by many reviewers. This comment not only refers to her writing skills, but also refers to the mature in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With 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Jane Austen, as the pioneer of women writers, has exerted important inlfuence on the start and development of British feminist literature and the later literature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paper analyzes Emma with the theory of male-domination patriarchy,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and the ethics of capitalism in the Marxist feminism criticism.【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4【总页数】4页(P113-116)【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爱玛》;简·奥斯丁【作者】王丽;朱传莲【作者单位】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文山 663099;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文山 663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4《爱玛》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著作。
在幻想中反抗,在幻想中毁灭安徽师范大学242300《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写的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悲剧小说。
其女主人公爱玛容貌姣好、精通各种艺术技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女。
可是其最后的结局却是吞服砒霜自尽惨死。
就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爱玛这朵娇艳高傲充满鲜活生命力的花朵猛然地坠落枝头也不能不引人唏嘘慨叹。
这也引发了众多读者对于爱玛悲剧原因的探讨。
有读者认为爱玛的悲惨结局是她咎由自取,他们谴责爱玛自私自利、心高气傲,整日沉溺于幻想,最后沦为了世人所鄙夷的“淫妇”、“荡妇”。
也有读者虽然看到了淫靡享乐、平庸恶浊的社会对于爱玛的影响,对于爱玛的悲惨遭遇怀有一定的同情,但仍然将其悲剧的根源归结于爱玛欲望太深,没有认清现实,不该去追寻超越了她实际处境和地位的幻想等主观原因。
可是爱好幻想,追寻浪漫难道是爱玛的天性吗?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曾经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女人的悲剧,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总是作为本质确立自我的主体的基本要求与将她构成非本质处境的要求。
”本文将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爱玛的整个生命历程,围绕爱玛生命中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及几个与她生命密切关联的男人,去揭示爱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探寻爱玛悲剧的真正根源。
一、少女时期的爱玛——爱玛与卢欧老爹爱玛的父亲卢欧老爹在作品中是一个很引人同情的形象,他经历了至亲接连离世的痛苦,最后瘫痪,孤苦地度过余生。
卢欧老爹作为一个父亲,对于爱玛的爱是不可怀疑的,这从卢欧老爹在爱玛生前给爱玛寄的朴素却又饱含深情的信以及爱玛死后卢欧老爹万念俱灰的表现中都可以看出。
可是,卢欧老爹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把自己心爱的女儿推入了一个个火坑,从修道院到不合适的婚姻,可以残酷地说卢欧老爹正是爱玛悲剧的始作俑者。
(一)修道院的教育爱玛出生在贝尔托庄园,虽说“是个挺富裕的农家”,但“她的爷爷是个羊倌”,这表明了爱玛外省和农户的身份。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品《爱玛》被誉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奥斯汀巧妙地描绘了女性角色的意识觉醒和缺失,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我们可以从主人公爱玛的人生经历来谈起。
爱玛是一个出身富贵的年轻女孩,她在小说中展现了对于自己社会地位的自豪和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奥斯汀并不仅仅赞美了爱玛的优秀和自信,她也揭示了爱玛在性别和地位等方面对自己的认知的缺失。
爱玛的意识觉醒主要表现在她对自己情感的认知和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上。
在整个小说中,爱玛逐渐从一个自视甚高的年轻女孩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和懂得自省的女性。
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
奥斯汀通过爱玛的成长过程,展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各种生活经历和情感挫折才能逐渐清晰地认知自我和社会。
爱玛的朋友哈里埃特则展现了一个普通女性的意识缺失。
哈里埃特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孩,她在小说中的形象可以代表当时社会中的一大部分女性。
奥斯汀通过哈里埃特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无知和依赖。
哈里埃特对自己的前途和生活没有太多的规划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她需要依靠他人的意见和选择。
她的意识被动而缺失,甚至在感情方面也是被动和被动从属的。
观察爱玛和哈里埃特这两个女性角色,我们可以看到奥斯汀对女性意识状态的观察和思考,她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意识觉醒和缺失的真实状态。
简·奥斯汀的《爱玛》中展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通过主人公爱玛、朋友哈里埃特以及爱玛的母亲和姐姐这几位女性角色,奥斯汀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意识状态。
在小说中,她揭示了女性的意识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各种生活经历和情感挫折才能逐渐清晰地认知自我和社会。
与此她也对当时社会中女性的意识缺失进行了一种批判和反思。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爱玛的成长和婚姻观念的转变,展现了女性的意识觉醒和缺失。
小说中展现了爱玛的意识觉醒。
爱玛是一个富有、美丽而聪明的年轻女子,然而她过于自负和自负,以致常常误解他人的动机和意图。
在整个小说中,爱玛的自负和傲慢一直受到挑战,最终使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与哈里埃特的亲密友谊中,她逐渐意识到自己以往的行为是自私和错误的,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爱玛的意识觉醒不仅表现在她对自己的省察和反思,还体现在她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上。
在和梅杰丽的交往中,爱玛渐渐注意到自己对梅杰丽的偏见和误解,并对她的痛苦和失望感到内疚。
通过这些反思和反省,爱玛逐渐成熟起来,变得更加善解人意和谦逊。
小说中也暗示了女性意识的一些缺失。
爱玛过于关注自己的世界和个人欢乐,忽视了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她没有接受过严格的教育,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的认知相对有限。
由于她以富裕和优越的家庭背景长大,她缺乏对社会底层人民的了解和同情心。
爱玛也常常忽略了身边的人的感受和情感,对他们的期望和干预过于强烈。
她对哈里埃特的婚姻选择产生了消极影响,也曾因为自己的误解而伤害了哈里埃特的感情。
这些缺失体现了爱玛对待他人的责任和关怀的考虑还不够深入,缺乏女性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简·奥斯汀通过《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困境和挑战。
女性在那个时代受到严格的社会规范和束缚,对外界的探索和行动常常受到限制。
然而通过主人公爱玛的成长和意识觉醒,奥斯汀表达了女性也有成为独立思考、自主行动的个体的能力。
奥斯汀通过爱玛的故事告诉读者,女性应当反省自己的过错和慎重行动,在婚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责任。
爱玛爱玛《爱玛》英文名称为EMMA,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经典小说之一,由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编著。
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
她热心关注身边的浪漫故事,却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陷入其中。
她自作主张为孤女哈丽埃特导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恋爱。
当哈丽埃特误以为自己爱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时,爱玛才惊觉原来自己也在爱着奈特利先生。
这虽与她一开始就宣布的终身不嫁的誓言有悖,但坠入情网的她不得不放弃自己天真的誓言。
该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目录编辑本段图书信息根据Oxford Universituy Press 1994年版译出中文名:爱玛原名:Emma作者:(英)简·奥斯汀(Jane Austen)译者:李文俊,蔡慧字数:38万字ISBN:7-02-005003-4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本段小说概况Emma (1816) by Jane Austen (1775 - 1817).图书封面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爱玛》创作于1815年,是奥斯汀作品中艺术上思想上最成熟的一部。
小说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明的地主小姐,喜欢与人作媒。
她在无聊之中把邻近的一个孤女哈丽埃特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主观臆想地安排她的恋爱。
哈丽埃特很随和地一次又一次“爱”上了爱玛给她选择的“求婚者”。
最后在爱玛的不负责的怂恿下,竟自以为“爱”上了本地最大的地主兼地方官奈特利先生,这时爱玛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是爱奈特利先生的,最后两人都找到了与自己相匹配的伴侣。
作者在小说中,已把爱情、婚姻与财产、社会地位联系起来。
书中还穿插了美丽优雅的简费尔法克斯和爱玛家庭女教师泰勒小姐的继子,富家子弟弗兰克丘吉尔的婚恋故事。
小说现实主义成分增多,戏剧减少,结构精微巧妙,喜剧气氛弥漫全书,趣味横生。
或许没有哪部小说在喜剧效果方面,能使奥斯汀的《爱玛》相形见绌。
这是一部匠心独具的天才之作。
《爱玛》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阐述论文《爱玛》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阐述论文预读: 摘要:[摘要]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小说《爱玛》自诞生之日起就激发了全世界读者对女性意识觉醒的探讨.而1997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爱玛》通过对主人公爱玛反传统性格的塑造,彰显了女性在家庭、爱情婚姻中主体意识的觉醒,让观众随着爱玛的成长慢慢体会女性的华美蜕变.本文从电影中爱玛的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婚姻爱情观角度入手,在探讨其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分析其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性.[关键词]《爱玛》;女性意识;觉醒;局限性作为奥斯汀最具女性意识的小说,《爱玛》自1815年问世就以叛逆的女性形象和独特的女性爱情观引发了全世界对于女性解放的重新认识.1997年由迪尔穆德·劳伦斯执导的电影《爱玛》,虽然不像传统爱情电影那么浪漫温暖,但是却以爱玛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将奥斯汀原著中与众不同的女性意识完美地展示给观众.一、电影《爱玛》概述1997年,由迪尔穆德·劳伦斯执导的电影《爱玛》,以极具古典气质的艺术风格征服了世界影坛,并被公认为最接近奥斯汀原著的电影版本.电影《爱玛》以英国18世纪富家小姐爱玛为故事核心,讲述其独特的女性成长过程.影片中主人公爱玛开朗热情、美丽聪明,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富足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爱玛孤芳自赏,甚至目中无人的性格.爱玛在影片中具有明显的缺点,自己不喜欢拉郎配的婚姻却总是给人做媒,乱点鸳鸯谱,结果闹出很多笑话.在电影中,爱玛认为下层社会的孤女哈丽艾特形单影只,就主动帮助她寻找适合的配偶.哈丽艾特这个温柔顺从的女孩一次次无奈地接受爱玛的安排,与地方官艾特利先生经历了数次滑稽的失败相亲.最终在不断安排相亲的过程中,爱玛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缺点,改正了错误并和哈丽艾特一起找到真正爱的人.1997版电影《爱玛》虽然具有明显的英国18世纪古典主义的艺术气质,但是却通过爱玛在影片中一段段自命不凡的荒诞故事,让观众看到了一位背离了传统美德及传统观念的女性,也让观众通过她的蜕变感受到女性的成长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二、电影《爱玛》中蕴含的女性意识(一)“不完美”的女性性格电影《爱玛》颠覆了父权主流文化视域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不像18世纪末期的女性那样犹如天使一样具有奉献和牺牲的传统精神.在英国18世纪男权主导的时代,完美女性被定义为奉献型和天使型的形象,就像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刻画的女性那样贤淑顺从,犹如天仙一样完美无瑕,甚至某些传统女性自己也向往在男权社会中成为无私奉献的贤妻良母.但是在这种男权社会推崇和欣赏的女性传统形象中,电影《爱玛》和原著作者奥斯汀一样独树一帜,重新定义了女性形象,让爱玛变为不太符合传统女性定义的一个不完美女性.她固执武断、势利骄傲,甚至敢于真实地展示自己的缺点,可以说电影用爱玛这种颠覆性的女性形象打破了男性对女性的定义.影片中爱玛生于大富之家,但是由于母亲英年早逝,父亲也年老多病而变得懦弱胆小,这种家庭环境让爱玛从小便形成了高傲独立的性格和思想,并一步步地在家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也反映出电影独特的女性主体意识.电影中爱玛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变得同情弱者、慷慨大方,也开始关怀别人,这种美德是爱玛在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的过程中一点点形成的.在电影中,爱玛从小没有按照男性的要求去成长,而是从一个不完美的女孩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内心独立的女性,这种性格的成长打破了西方对女性性格的桎梏,同时通过爱玛性格的前后对比,成功地告诉观众女性完全可以定义自己的性格和形象,没必要遵从男性对自己的定义.可以说定义中爱玛这种不完美的形象如同涓涓溪水,流入观众的心田,让观众忽而喜欢她的幼稚单纯、开朗热情,忽而感受到她的自大高傲、自以为是.无论爱玛拥有哪一种性格,她都给观众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女性形象,她摆脱了女性固有的形象和性格,让观众眼前一亮,而她这种不完美的角色设计打破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封锁,也彻底地颠覆了女性对自己形象和道德的认识.(二)主导的女性地位传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只是依附于男性,在家庭中父兄占据核心地位,但是在电影《爱玛》中,女主人公爱玛虽然生在富有家庭,但是却在自由的生活环境中成长,母亲早逝,姐姐嫁人,父亲怯弱,家里的事务完全由爱玛自己做主,女性的地位意识及自立自主意识得以充分彰显.爱玛在电影中只有泰勒小姐作为家庭教师对其进行监护,但是泰勒温和贤淑,对爱玛也只是关爱和呵护.电影这种安排让爱玛从小没有受到父权及男权文化的压迫和封锁,也没有受到传统女性的影响,让她的心灵从小就具备了自由的独立意识,也为后来她的成长和自我意识的完全觉醒打下了基础.由于家庭情况的特殊性,爱玛很小就能担负起家庭的重担,负责家庭里的一切家务.女性持家在18世纪男性为权力中心的社会背景下极为罕见,但是却让爱玛完全摆脱了当时的男权社会统治,这也充分体现了电影对女性自由自立意识的向往.在英国18世纪男权社会文化的氛围中,爱玛相对于依附男性的其他弱女子来说,明显具有女权主义的特征,也体现了电影女性解放的朦胧意识.当然,电影没有实现女性走出家门,完全彻底的女性解放,爱玛仍然被局限于家庭之中.虽然这种女性意识具有局限性,但是电影已经在家庭领域开始发出了女性的声音,尽管范围很小,但是也仿佛一股春风,温暖心扉,让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平等的婚恋观电影《爱玛》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期的英国,故事中社会的传统婚姻爱情观念都是建立在男性对女性的选择上,女性站在弱势的被动地位.但是电影《爱玛》中,主人公爱玛的婚恋观却与当时的婚恋传统大相径庭,将女性在爱情中的主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电影的开篇部分,主人公爱玛曾经发誓终身不嫁,因为她认为女人一结婚就会失去自己的地位,失去权威.爱玛有着超越时代的女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着与男性一样的自信,也让她以自己的习惯和方式处理婚姻和爱情.电影中她这种极度渴望掌握自我命运,以自我为中心的地位及权利欲望,既是爱玛女性意识的宣泄,也是女性向男性发出挑战的宣言.影片中直到最后哈丽艾特在倾诉对奈特利深深的爱慕之时,爱玛才幡然醒悟,她其实一直也深爱着同一个男人.虽然之前的情节中,爱玛自大高傲,但是在感情面前她低下了头,真实地看待自己的感情.在爱情面前,爱玛放下了自己的骄傲和自信,开始认真地审视着自己的心和过往.此时女性不再是没有任何意识的附属品,她们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追求,在需要直面感情时,她们也会冷静地分析,也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这种女性的成长,尤其是在思想上的成熟,证明女性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婚恋观和选择能力.电影摒弃了所处历史背景中常见的男女在婚恋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和关系,女性不再处于被追求的矜持地位,男性也不再是强势的主导者.电影尽管赋予爱玛追求爱情的资本,她拥有社会地位,由于家庭富裕,她完全不需要像传统女性那样被男人挑选和主导,但是爱玛没有将自己的爱情建立在这些物质基础上,而是认为感情是婚姻的基础.她在两次感情事件中,没有将自己的财富作为追求爱情的条件,相反她一直在用自己的真心追求着爱情,从不被动.在电影中,爱玛曾多次与心上人奈特利进行交流,在交谈中她逐渐了解了奈特利和自己,逐渐形成对奈特利及两人的感情的正确的认识.这说明爱玛这个另类的女性已经敢于并一直在大胆地与男性展开思想的、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的.爱玛在爱情中的这种主动平等交流其实是在追求和把握自己在爱情中的自由和命运,其女性独立自我意识显露无遗.电影也借此代表女性向整个社会呼吁着自己对于爱情中平等地位的态度,希望爱玛的婚姻为社会带来正确的婚姻观,即婚姻关系必须建立在男女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女性不能丧失自己在爱情中的主动性.电影中爱玛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掌握住了自己在爱情婚姻中的地位和命运,这种对地位和爱情的追求,既体现了女性渴望平等思想感情交流的心理欲望,也反映出女性对男性主导、女性服从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三、电影《爱玛》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虽然电影《爱玛》中,女主公爱玛在爱情中逐渐实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主体的成长,开始在家庭和爱情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电影过于尊重原著英国18世纪的古典风格,仍以奥斯汀时代女性主义的思想核心来看待女性意识,让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得并不彻底.奥斯汀笔下的爱玛处于女性主义发展初期,当时女性思想的核心仍然是男女平等的问题.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电影仍以女性摆脱男权束缚为核心,抨击男女不平等现象,则稍显落伍.同时电影和原著一样过分强调经济在女性地位及婚姻爱情等关系中的地位,就像电影中爱玛曾言:“单身的女人,如果收入微薄,必然让人耻笑……若有钱,总会受人尊敬.”电影和原著一样在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仍然认为财产是决定女性命运、生活、婚姻和爱情的基础,这种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电影和小说让主人公爱玛在这个问题上过于重视和追求,曾经让她一度摒弃爱情和婚姻,出现了心理的极端反应,也导致了爱玛的爱情坎坷曲折.同时,电影中主人公爱玛具有非常强烈的等级观念,曾经以地位作为衡量爱情和婚姻的标尺,并一度染上了冷醒、自私、势利的恶习.电影中曾经用贝茨女士和罗伯特·马汀这两个配角让观众看到了爱玛在等级地位上的观念,当马汀向哈丽艾特表达爱慕之情时,爱玛鼓动着哈丽艾特坚决地拒绝了他的求婚,只是因为罗伯特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甚至爱玛认为去罗伯特家有失自己的身份.由于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爱玛看不起地位较低的普通人.虽然与奈特利的交往中,爱玛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有局限性的女性意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爱玛虽然具有普通女性没有的女性主体意识,但是她的生活仍然局限在家庭和爱情中,没有真正地走向社会,甚至爱玛都觉得自己已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导,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天地仍然很小.在电影中,多数女性最终还是选择了结婚这条出路,实现了大团圆的结局.电影中女性这种生活选择显然还是受到男性主导意识的潜在影响,认为只有回归家庭,回归男性怀抱,女性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幸福.电影此时显现出矛盾性,既鼓励女性突破传统束缚,敢于追求爱情的平等地位,但是又让女性最终都回到了传统女性的角色中,将自己定位于家庭这一男性核心的世界中.可见,虽然电影和小说都展现了与传统女性有着明显区别的女性形象和意识,但是这种意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如此,电影还是通过爱玛这一特殊形象向男性社会发出了最大声的呐喊,还是让观众,尤其女性观众获得了某种平等和崭新的艺术体验,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四、结语电影《爱玛》塑造了一个不完美的女性形象,可是在这种颠覆传统完美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彰显着女性逐渐觉醒的意识.不完美的爱玛虽然背叛了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甚至还有点让人厌恶,但是却喊出了女性心底需要自由、自立、平等的声音,完美地展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及对女性主体的探索.总之,电影《爱玛》借助爱情这个浪漫的故事外壳,以女性的成长讲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让观众随着爱玛的成长慢慢体会女性的华美蜕变.[参考文献][1]王敏.化茧为蝶———从女性成长视角看电影版《爱玛》[J].文教资料,2014(24).[2]王耀敏.从电影《爱玛》看主人公形象的独特魅力[J].电影文献,2011(21).[3]步雅云.略论《爱玛》的女性成长主题[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03).[4]付丹枫.《爱玛》中的女性主义意识[J].鄂州大学学报,2015(06)。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文坛巨匠居斯塔夫·福楼拜(Gaustave Flaubert)的代表作之一,福楼拜出生于法国卢昂的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对解剖尸体习以为常,这种环境培养了他与宗教格格不入的思想,其作品主要表现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人情。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颇具福楼拜写作风格的小说,其故事题材出自1848年法国卢昂报纸上一则医生妻子自杀的新闻,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爱玛是家境殷实的农民之女,她青年时期在修道院受过贵族教育,随后嫁给医生夏尔,但又因不满足于平淡的婚姻而与人两次偷情,最后积债如山,服毒自尽。
爱玛一生都在寻找浪漫的生活,却以悲剧结尾。
本文拟从多方面分析爱玛女性主义思想的表现,并且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方法论来分析爱玛悲剧结局的原因。
一、《包法利夫人》中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一)对爱情的追求爱玛在十三岁时被父亲送到城里的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从那时起,她终日沉浸在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喜欢幻想。
久居乡下的爱玛早已厌倦自然风景,向往城市生活,这时夏尔的出现无疑给她枯燥的生活带来了希望,随后在父亲的操办下她与夏尔完婚。
婚后爱玛试图做一个贤妻,她以为自己得到了美妙难言的爱情,但随后夏尔表现出的平庸和毫无魅力让她失望。
“夏尔的谈话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内容平庸,就像衣着寻常的行人,引不起任何情绪,笑意或幻想。
”[1]爱玛渴望有文学涵养、各种技能,追求生活品质的另一半,夏尔却是那样平庸无能,与她所想的完全不符—“这种没出息的人!这种没出息的人!”[1]在那个年代的女人整天都想着如何取悦自己的丈夫,但爱玛反感自己的丈夫,她本不该这样,但她无法忍受丈夫的平庸和无趣,自始至终都在寻找能与自己心灵切合的另一半,而不是安于现状。
沃尔萨城堡之行是爱玛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舞会后爱玛终日沉浸在奢华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幻想中,爱情的只言片语都会把她推进其他男子的怀抱,[2]然后她病了,他们一家搬到了永维镇上,在这里她遇到了她的两任情人,罗道尔夫和莱昂,此后爱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惜败光丈夫的家产来满足自己偷情享乐。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爱玛》作者:谈菲菲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0期摘要:《爱玛》是简·奥斯丁后期较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小说描绘了17世纪英国普通家庭的琐事,塑造了聪明智慧、思想独立并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人公爱玛这一形象。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爱玛形象,进一步全面和立体地解读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同时阐释出奥斯丁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及其女性主义观。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奥斯丁;爱玛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一个凸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流派。
它与20世纪以来的各种理论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体系纷繁复杂。
一般认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主要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
它们都强调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非常重视妇女的主体性,但又各具特点。
70年代末法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被介绍到美国,两者间的碰撞与交流频繁,又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特色。
1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源起和发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评论界。
该理论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女性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独立、平等和自主问题。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在争论、矛盾中展开的。
理论界通常把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成两部分:英美理论与法国理论。
美国评论家莱奇把美国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批评阶段。
揭露男性作品(androtexts)中隐含的歧视扭曲女性意识的意识形态程式(male sexism)。
第二,发掘阶段。
重新梳理评价(spade work)文学史、思想史,发现历史上遭到埋没的女作家女思想家(gynotexts)。
第三,话语分析。
把女性主义批评实践上升为理论话语,为女性主义塑造理论身份(Leitch,1988:307)。
英美女性主义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散文作品《一间自己的房子》中阐述了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这部作品也被评论家认为是当代英语国家里第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文献。
小说《到灯塔去》则是作者对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具体运用。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简·奥斯汀的《爱玛》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小说作品,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角色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觉醒和缺失。
主角爱玛伍德豪斯是小说中最为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
她富有、聪明才智,也非常自信和独立。
她的自负和自大导致了她的某些缺失。
爱玛妄图操控他人的感情和婚姻,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她之所以误解了自己和周围人的感情,是因为她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无知。
爱玛在小说最后的觉醒中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试图改正。
她学会了对他人的更加谦卑和尊重,并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
另一个女性角色是简·费尔法克斯,一个聪明、善良、有能力的年轻女教师。
与爱玛不同,简·费尔法克斯并不自负或自大,她以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获得了爱玛和其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简·费尔法克斯的觉醒体现在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情感,并最终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
她的觉醒过程中,没有人为的干预和操控,是她自己理智的选择。
小说中还有一些次要的女性角色,如哈丽埃特·史密斯和伊尔斯利·黛是两个经济地位较低的女性角色。
哈丽埃特·史密斯是一位贫穷的孤儿,她的觉醒体现在她的成长和对自己的未来的期望。
伊尔斯利·黛则是一位独立女性,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商业领域取得了成功,她的觉醒体现在她对自己能力和地位的自信和肯定。
总得来说,在《爱玛》中,简·奥斯汀通过不同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对女性意识觉醒和缺失的描绘。
她通过爱玛这个复杂的主角,探讨了女性自负和自大可能带来的后果,并通过她的觉醒和成长,传递了关于谦卑和自我救赎的信息。
与此通过其他女性角色的描绘,奥斯汀也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信,以及对自己情感和人生选择的清晰认识。
这些形象的刻画不仅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深度,也为当时的女性形象塑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包法利夫人》读后感2023年《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国庆长假,阅读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读后,一股让人窒息的压抑,让我久久缓不过神来——为爱玛的死亡而难过,更为那让爱玛一步一步走向疯狂,最后走向灭亡的欲望而感到可怕。
《包法利夫人》讲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爱玛,因为不满足平庸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
很多的评论认为,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腐朽和当时的时代使爱玛走向死亡。
但在我看来,应该是永无休止的欲望,最终使爱玛走向了灭亡。
在少女时代,爱玛接触到了大量的资产阶级新小说,使她在思想上对富裕、浪漫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当她第一次遇见包法利时,她涉世未深、情窦初开,以为包法利就是她的“真命天子”。
但成了包法利夫人之后,她对平庸的生活感到失望。
于是天天顾影自怜,希望遇见一场让她刻骨铭心的恋爱。
当天遇见莱昂时,她心动了,然而她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
这个时候的爱玛还是一个理性能战胜情欲的爱玛。
后来,在情场老手鲁道夫的勾引下,她出轨了。
这个时候的爱玛,还是对爱情充满着美好的幻想。
但被鲁道夫抛弃之后,对爱情的幻想的破灭,使她开始追求情欲的宣泄,她又成了莱昂的情人,并对物欲不停索求,最终欠下了巨额债务。
故事以爱玛无法偿还债务而情人又拒绝帮助的情况下的死亡结束的。
这种死亡也许是对爱玛情欲、物欲无度宣泄的最好归宿。
这也许是作者的一种思想,欲望使人疯狂,欲望使人灭亡。
欲望普遍存在,无论哪个时代,哪个人,都有欲望。
但无止境,无约束的欲望会使无论哪个时代哪个人都逃离不了灭亡的结局。
这也许是我们现代读者阅读这本金典的时候,值得领悟的重要主题。
2023年《包法利夫人》读后感2看完后,感觉到这部文学作品把人性写的非常真实,与现实生活很近。
包法利夫人是典型的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感性派,也代表了大多数女性的心理,是一个在爱情面前单纯而狂热的女子,对待感情多凭感觉与想象,对爱情寄予了太高的期望,总是在寻找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忽视了现实的生活,这种心态就像是一个活在童话故事里的小女孩,对待眼前的爱却视而不见,完全将希望寄托在美好的幻想之中,日日无法安心。
2011年第8期论坛集萃纠正和教育。
3.将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分离,还自行车道于自行车。
成都市的一些主干道,为了给机动车提供更多的出行空间,以自行车和步行同为慢行交通的理由,将非机动车道并入人行道。
这种方法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既对行人的安全通行带来威胁,也对自行车的行驶带来干扰。
如果能够把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分离,把被机动车占用的自行车道还给自行车交通,定能保证各种交通方式各行其道,促进不同交通方式的和谐共处。
4.推行公共自行车。
目前,在中国,杭州、上海、武汉、苏州等城市已经推行了公共自行车。
成都的都江堰、金牛区等也在局部地尝试公共自行车系统。
我们一般了解的自行车,是一种私人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则主要是政府投资,以广告维持运营、免费或低价把自行车租借给市民及旅游者使用。
公共自行车的推行,对于主要以大众公共交通作为出行工具的市民,交通初始和末端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成都市是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市区内诸如武侯祠、青羊宫、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景点、名胜、公共绿地众多,且位置相对集中。
如果公共自行车能够规模化的推出,并且租借、返还方便,这对于外来游客骑车游览成都,感受成都的慢生活和休闲文化,非常经济和方便。
另外注意参照国内外城市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经验教训,引进成熟的、可以迅速普及推广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
5.做好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的融合。
成都轨道交通刚刚兴起,目前投入运营的仅有一号线的一期工程,全长18.5Km。
单一线路吸引范围有限,吸引客流远达不到预期值,其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
如果在这个阶段就能很好地考虑自行车交通与轨道交通的融合问题,这不仅对环保有利,更对提高轨道交通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大有裨益。
以下的一些建议可供参考:在大型的公交车枢纽站和每一个地铁站点附近建立免费的自行车停车场和公共自行车的租赁及返还点,方便自行车交通与轨道交通的接驳;在一段时间内,对于骑自行车换乘地铁的市民和旅游者给予一定的乘坐地铁优惠,以鼓励市民对自行车交通的使用;在运营之初客流量不大的阶段及日后的非高峰运营时段内,允许可折叠的自行车折叠后带入地铁。
三、结语自行车交通灵活、便捷、绿色环保,能实现“门到门服务”,是一种可持续的交通方式。
发达国家的科学交通理念,给我们优先发展自行车交通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成都市优先发展自行车交通,推行公共自行车,实施自行车与轨道交通的换乘衔接能有效扩大轨道交通的覆盖率和利用率,有利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吴兵,李晔编著,杨佩昆主审.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交通管理与控制》(第三版)[M].人民交通出版社.第107页.[2]马骏主编.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第43-44页.[3]自行车咏叹调:呼吁设立中国自行车日[EB/OL].http:/ //c/2007-08-31/175313789454.shtml.[4]成都市共辖10个区、4个市、6个县[EB/OL].http:///thread/70106361/1.html.[5]井喷!成都机动车保有量首破200万[EB/OL].http:// /09/0811/07/5GDUHTET000120GR.html.《爱玛》: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小说王成(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临沂)【摘要】《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其中富含女性主义观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女主人公的爱玛解读找出奥斯汀女性主义观点在该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简・奥斯汀;爱玛;女性主义简・奥斯汀是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最为重要的女作家。
她以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见长。
作为一名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小说家,奥斯汀对英国女性面临的种种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女性主义观点在她的小说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爱玛》是简・奥斯汀最成熟的作品,是能够最深刻地体现她的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观点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英国18世纪的女性主义关注的不是男女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而是主张女性是跟男性同样具有智慧和理性、是跟男性平等的精神个体,而非男性的附庸、花瓶或陪衬。
《爱玛》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不同于奥斯汀同时代男性作家笔下将女性塑造为“天使”或者“恶魔”的形象,而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形象。
她同男性一样,有着自己的优缺点和复杂的性格。
她具有理性,充满智慧,思想独立。
大部分情况下,爱玛可依据自己的理解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她意识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然而她没有选择屈服于父权制,而是要求男女平等。
《爱玛》中的女性主义观点首先体现在她的自由意识上。
爱玛的成长环境是完全自由的,正如小说开头所写到的一样:“爱玛・伍德豪斯,漂亮、聪明、富有,还有舒适的家庭和快活的2492011年第8期性情,生活中一些最大的幸福,她似乎都齐备了。
她在世上过了将近二十一年,很少有什么事情使她痛苦和烦恼过。
”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本身不仅是父权制的被压迫者,同时也扮演着父权制助手的角色,尤其是母亲。
母亲通常会以父权制捍卫者的身份来教化她的女儿们。
但是,爱玛的母亲还没来得及教授给她传统的观念就去世了。
爱玛的姐姐伊莎贝拉远不及爱玛聪明和自信。
在这种情况下,伊莎贝拉不可能对爱玛产生任何的影响,也不可能对她进行教导。
而爱玛的父亲又是非常慈爱和纵容她的。
因此,她的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就成了她唯一的监护人。
然而,泰勒小姐又十分温和,根本不会把她的观点强加于人,她们在一起就像朋友一样互相依恋,爱玛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尽管她很尊重泰勒小姐的想法,但是,她主要还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准。
因此,在爱玛的成长过程中既没有来自以父兄为代表的父权制的压制,也没有来自以母亲和姐妹等同性的谆谆教导。
这种自由的成长环境赋予她自由意识。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总是受到男性的约束和控制,不管她想去多远的地方冒险,总会有一块天花板悬在她的头顶上,也总会有一面墙挡住她的去路。
然而,在爱玛的身边天花板和墙都是不存在的。
爱玛这一人物表明了女性力图摆脱社会环境和男性的束缚,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也只有这样女性才能获得身体和精神的真正解放。
《爱玛》中的女性主义观点还体现在她对传统的女性形象的反叛上。
十八世纪的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当顺从、优美、温柔、脆弱、谦逊、无知并且要永远依附于男性。
女性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获得这些“美德”。
而这一切优雅淑女的训诫主张女性最适合的舞台就是家庭生活,压制了女性的聪明才智。
甚至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也要屈从于她们的丈夫。
事实上,这些“美德”就是从心理、道德和精神等各方面压制女性的工具。
但是,爱玛这一角色却恰恰是与这些“美德”格格不入的。
首先,爱玛绝不是一个温顺的人。
她有自己的判断并且坚持己见。
比如:奈特利建议爱玛不要给埃尔顿做媒,但是爱玛却乐此不疲。
尽管哈丽特和埃尔顿门不当户不对,但是爱玛却极力撮合他们,甚至催促哈丽特拒绝马丁的追求。
当奈特利指责她的时候,她据理力争:“男人总不能理解女人竟会拒绝别人的求婚。
男人总以为凡有人上门求婚,不管是什么人,女人一律来者不拒。
”这番话表现了她不顺从的一面。
因为在当时那个男权社会里,传统的女性不能公开陈述自己的观点,更不能与别人争辩。
在那个时代,人们认为女性天生就比男性稍逊一筹,即使有的女性天资聪慧,学识渊博,也不能表现出来,以免招致男性的妒忌和不满。
她们最大的美德就是顺从,女性即使是知道自己是正确的也要保持沉默,不然她就会失去作为女性最重要的温顺特质。
她会被嘲笑为缺乏教养,这很可能会影响她未来的婚姻,没人敢冒这样的险,但是,爱玛却敢于蔑视这一切。
尽管她面对的是一位高贵的绅士,她仍然有勇气和自信去坚持她自己对事情的判断。
爱玛的自信表明了她作为一个独立女性的鲜明个性。
此外,爱玛不够谦逊,也不够“沉默寡言”,她总是急于表达自己那不同寻常的想法。
在十八世纪,女性的传统教育主要是对上流社会才艺的掌握。
当时的女性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她们所受的教育主要是为家庭生活服务的,比如:弹钢琴、绘画、唱歌、跳舞、刺绣等等。
而掌握这些才艺的目的主要是增加自己的吸引力以便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因此,这些才艺在婚后往往会被忽视。
而爱玛却不是这样的全能淑女。
对于这些才艺她无一擅长。
这不是因为她缺乏天分,而是因为她鄙视这些才艺。
相对于追求这些无用的才艺来说,她更倾向于塑造自己健康完善的性格。
爱玛对于传统女性标准的勇敢挑战再次反映了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观点。
在简・奥斯汀生活的时代,女性的生活是与婚姻紧密相连的,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因为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不能和男性享有同样的生存权,只得依靠婚姻来维持生计。
然而,已婚妇女只能做“房间里的天使”,她们的全部时间都要贡献给家庭生活:照顾子女、丈夫和操持家务。
一旦结婚,她们的个人身份便会消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切变成男性的附属品。
在小说的开始部分,爱玛打算终身不嫁。
她不想结婚的原因是她想和男性享有平等的权利,而结婚就意味着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她说:“我从来没像一般女人那样想过要结婚。
如果我坠入情网,那真会是件不同寻常之事!但是我不会恋爱,这不是我的生活方式,不是我的本性;而且我想我永远不会恋爱!另外,我断言我要是改变了我目前的生活方式,那我肯定是个十足的傻瓜。
因为财产我不需要,职业我不需要,地位我不需要。
而且我相信很少结了婚的女人会成为她们丈夫家的女主人,正像我是哈特费尔德的女主人一样,还有就是我将永远不能希望自己再这样真正被爱着和这样重要;这样像在我父亲眼里一样,在众人眼中永远是第一和永远是正确的。
”爱玛大胆的宣称自己不想结婚,充分表明了作者的女性主义立场。
奥斯汀推崇的婚姻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须门当户对。
她认为婚姻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爱慕、相互帮助的基础上才会幸福美满。
爱玛直到朋友哈丽特向她倾诉其对奈特利的爱意时,才意识到自己爱的是奈特利。
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相互爱慕的基础上的,而且她和奈特利也是门当户对的。
爱玛起初是存在很多缺点的,她自私、自以为是、保守、势利、傲慢。
在她与奈特利的交往过程中,后者的劝导使爱玛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逐步走向成熟,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两人渐生爱意,最后走上了婚姻的红毯。
因此,她与奈特利的婚姻是以相互尊重、相互爱慕、相互帮助为基础的,是奥斯汀极力提倡的理想婚姻。
在18世纪末的英国,奥斯汀的这种婚姻观是对父权制的极大挑战,反映了她积极的女性主义观点。
小说的主人公爱玛具有一定的自由意识,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的。
她蔑视当时社会所设定的贤良恭顺的淑女“美德”和为了钓得金龟婿而必须习得的才艺,这都是爱玛对传统女性形象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