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 14 个基本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8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高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大学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学生在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多困难。
这些困难不仅仅是因为两者知识体系的差异,还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等方面的不匹配。
如何有效地解决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高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高中物理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基础理论的学习,缺乏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
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感到困惑和迷茫,无法很好地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模式。
这也为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存在埋下了隐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过渡,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随着高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大学招生政策的变化,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研究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解决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问题也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2. 正文2.1 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在内容、深度和教学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大学生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四个回归”调研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状、发展情况及相关问题,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深入调研,总结了“四个回归”的重要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学科回归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等方面需要回归本科教育的基础,重视学科建设,将学术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加强纵向和横向交叉,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实践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需要着眼于产业发展,与当地的产业和经济情况结合,为学生提供与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性课程和专业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回归教育本质,注重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深入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回归学生需求,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三、师资回归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回归师资,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回归教学、教研一体化,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
四、社会回归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回归社会,重视校企合作,与当地企业和社会机构紧密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实际帮助。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回归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环境和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广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理念。
在“四个回归”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注重发展文化和品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二级管理问题的思考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二级管理的绩效直接关系着这所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速度,其绩效提升的关键环节在于对二级学院的科学定位,管理职责的有效厘定和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转。
关于二级学院定位、职责和运行机制的深度分析有利于校院二级管理内驱力的发挥。
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of inner secondary management in a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or university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its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speed. the key circle of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s located in a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 of second-level colleges,effective confirmation of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and efficient running of operation mechanism. a deep analysis on the identific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econd-level colleges is beneficial to exert the drive of secondar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二级管理;运行机制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the inner secondary management;operation mechanism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39-040 引言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属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一、概述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和社会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其独特的定位和功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的需求。
它们介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
这类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在课程设置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既保留了一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又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它们不仅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回应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期待。
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背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学术型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这一时代背景促使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深刻的变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元化。
企业和行业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等教育机构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许多国家开始调整其教育政策,鼓励和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
这些院校通常更注重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强调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也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边仕英陈梅琴李丹我校属于新建本科院校,自合并以来,经过7年的发展,在教学规模、地方影响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
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范专业不同程度地受到综合性大学争办教师教育专业的冲击,受到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向综合化转型的引导,原有的师范特色被逐渐削弱,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范专业也在逐渐淡化,师范教育正在逐渐呈现边缘化。
这给新建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探寻、构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尤其是地方院校,更应该把自己培养人才的侧重点放在技术应用型方面。
一、对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解读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掌握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复合型教师是师范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四川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从2010年秋季起进入课程改革。
四川省教育厅[2010]28号文件——《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详细规定了我省普通高中执行方向。
该方案强调高中课程设置应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整体设置必修课,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对于课程设置有以下规定:(一)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2、科目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3 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摘要:高校与应用型高校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为此,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响应国家需求,加快建设一流学科。
首先,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和创意,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同时,要整合资源,将自身的优势与需要相结合,逐渐转变为服务地方经济,使之更好地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发展路径引言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
“双万计划”是对全国各大高校实施的一项提升工程,为各大高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这就要求各高校重视并抓住机会。
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世界一流高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作为一所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要主动开展一流学科建设,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重视,为实现自身的长远、稳定的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1专业发展目标的合理设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自身的现实条件、专业发展的基础上,认清优势和劣势,具体包括资源配置能力、院校发展基础等。
在借鉴国际水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进行科学的设计。
从国际水准的建筑标准来看,主要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一流建筑准则与要求。
新世纪,讲究的是科学,就是要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深入地分析,邀请专家、企业专家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联盟,才能更好地制定大学的专业发展目标。
从总体上看,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注重创新和继承,才能提高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引导一流专业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一流学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从完善管理体系入手。
首先,就是要改变以前的功能,要把所有的人都集中起来。
通过广泛的宣传,可以使学生和老师们明确地意识到建立一流专业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支持。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模式的思考胡新谱(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4)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办学结构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科研等方面准确定位,把握内涵.以改革教学内容为着眼点,构建创新课程体系;以深化教学方法、学籍与学制改革,推行聘任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走创新的教学学习模式;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教学体系目前.处于研究型大学和技能型高职院校之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在全国700多所本科院校中占有400余所。
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体。
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本科院校的一般属性.但同老牌本科大学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升本时间短、学科门类比较单一、师资力量比较单薄、办学经费紧张、社会知名度低等。
但它有自身的特点.如地方性、应用性、技术性、服务性、灵活性、多样性强等。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教学和管理体系应如何建设.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实践。
一、准确定位.科学把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l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滓}研和社会服务。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能否准确定位直接关系着一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应确立服务于地方的发展定位。
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的观念和实践自在美国产生以后.不但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不断发展。
应用型本科大学在办学定位上应考虑地方特色和需要。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当地培养各类合格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其次应把握差异化发展的战略定位。
以“差异”发展的思维。
分析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空间.抓住机遇。
错位发展。
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可考虑办目前缺乏市场、但今后很可能会兴盛的专业。
尽可能把目标放远一些。
应用型本科院校耍在整个高教系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把为地服务的发展定位和差异化办学定位摆在战略性的位置.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办学层次、办学职能、人才培养规格、办学结构、人才服务面向等面进行内涵上的界定和把握。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 14 个基本问题 陈小虎 杨 祥 一、引言 从 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 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 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 325所、独立学院 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 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 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 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 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 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 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 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 22 条、第 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开阔了视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改革发展的动力。 由于老本科院校(1999 年前的)也在倡导应用教育,也有相当部分称为应用型或研究应用并存型。笔者为便于区分,称“应用型的新建本科院校”为“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认为所谓“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不为办学时间较短这一客观存在所困,在完成使命、实践高等教育分类化、多样化上,要敢于轻装上阵,解放思想,充分体现创新性,即敢于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定位、新模式、新方法等,开创性地建设一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此,根据笔者的经历和学习实践,以下 14 个方面可以作为这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中,现阶段重点突出创新、率先突破创新的问题指向,也可以称为这类学校的 14 个主要特征。
二、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 14 个基本问题 1.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区域性)、行业性特征 服务面向是指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新建本科院校一般由专科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大多数位于地市级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这些学校其所生、所在、所长与地方或行业的客观紧密性,如何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立足地方(行业)、融入地方(行业)、服务地方(行业)、共享地方(行业),成为推动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与责任,是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这一地方性(行业性)服务价值取向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足之根、存在之基,是指引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理念、办学思路的前提。如何做到与地方(行业)相融、相长、相促、相亲,形成共生共存的互利双赢的办学态势,是摆在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前的新课题。而其定位上对服务域和功能域的准确把握是这类学校的两个根本面向。学校的办学方向必须鲜明地体现出来,这是为谁办的问题。
2.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特征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首先要彰显职业的适应性。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特征,这些素质特征可以是某种技术、某种技能,也可以是创新能力,或者是复合应用能力等。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人才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指向。注重提高学生面向社会的适应性,一般应按照“社会需要、市场(就业)导向、德育为先、能力本位全面发展”来引导人才定位,以专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指向上更加具体。总体上人才培养定位是以专业能力甚至是职业能力的综合要求为指向。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体现出规格多样性。由于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类化、多样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也多样化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专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既需要技能型、技术型,也需要创新型,还需要复合型,等等;二是专业的多样性,这主要体现在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三是由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人才培养服务模式的多样性。多样性、多规格也是我国《纲要》的一个新的方向性指引。 3.专业导向性与专业设置的适切性和开放灵活性特征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学科建设上应坚持专业导向性。应以专业建设为根本,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积极探索以专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层级体系,这是这类学校面临专业学科建设如何找到自身的功能服务域、创出自己特色平台的新问题,也是真正实现“教学是根本中心”的第一要求。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学科布局。在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快速发展转型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学校专业需要及时做出响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输送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因此,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具有适切性特征,所设专业要快速适应所在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办、所设专业与服务面向结合度高、融合度高、认可度高。同时,专业设置要体现开放性,开放办专业就要敢于创新,只要是社会需要的、行业需要的,就要创新性的开办新专业;专业设置还要体现灵活性,要充分调查研究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多样地开办复合型专业,专业可以灵活组合,也可以重新整合。所谓“新办”,即办新专业,合办、整合办出新的专业,培养急需的新兴产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学科发展上,应以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为策略,按照地方性(行业)专业学科、新兴产业所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学科、一般性专业学科的不同情况,根据自己的校情,合理规划布局,将前两类专业学科作为学校特色发展、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选择。这是学校的最佳选择、最好途径,持续坚持发展实践会是捷径。
4.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结构及多元化构成特征 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结构通常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职业师资格,这是一个狭义的教师队伍双师型结构理解。高校中的教师构成是多样的,有的属于学术型、有的属于技能型、有的属于应用型,还有技术型,等等。因此,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是双师型的教师,既当运动员又当教练员。一般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团队带头人可以有这样的要求;对团队中的其他教师更多的是强调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不要求每个人是全才,而是个人以各自的特长在专业团队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多元化构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业务构成多样化。教师中有学术型的、有技能型的、有应用型的,对个体可以是双师型的,也可以是单一型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但是队伍的整体构成是多元化的,职称上有相当一部分的职业资格比例。二是来源多元化。教师可以来自企业、可以来自科研院所、也可以来自高校,特别是相当数量的业界经历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结构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而且又能达到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多元化特征,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相匹配的教师保障。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要依托专业建设,依托专业教学团队,发挥团队合力。教学团队建设是基础,要真正建立起很好地支撑高素质、强能力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并形成一套教师评聘运行机制,对这类学校来说任务艰巨。
5.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核心性特征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学习评价都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