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研作者:庞亮来源:《成才之路》2024年第01期摘要:线性代数是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传统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不符合目前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需求,因此需要对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
文章分析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明确课程教学定位、优化课程教学大纲、注重教学核心主线、应用专业案例、完善教学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等六个方面对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优化线性代数课程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1-0109-04基金项目: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20年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案例的《线性代数》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Y101)计算机类专业线性代数课程属于一门基础的工科课程,其在社会工程建设、经济科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1]。
计算机类专业线性代数课程包括的内容较多,即行列式、矩阵计算、线性方程组求解、特征值、空間变换求解等。
其教学结构体系主线鲜明,第一部分主线是空间层次的概念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主线是矩阵运算方面的理论及研究。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了线性代数课程,但受教学经验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课程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教学问题,如教材单一性严重,仅包含部分理论、推导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计算应用类教学等,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需求。
尽管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但受固化教学模式及教学任务规划等限制,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亟须对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2]。
因此,本文根据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特点,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机械制图为例摘要:本文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分析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工科”背景下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
通过采取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线上教学平台资源,围绕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旨在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改革0引言机械制图是研究机械图样的绘制和识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及近机类等工科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也是学生步入大学校园最先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设计表达能力,是所有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学习、掌握的通用技术语言。
学生对于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完成。
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新工科背景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1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1.1课程设置机械制图课程主要包括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两部分内容。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机械类专业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授课。
近机类专业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1.2课程教学概况机械制图作为大一新生首次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制图基本知识和技能、投影法和基本原理、零件图与装配图的绘制与识读等。
按机械制图教学大纲要求,需要学生学习内容较多,分配的课时量又比较有限。
目前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实物模型、PPT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学生多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基本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由于高校生源多样性、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性等,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知识水平较高和知识水平薄弱这两极学生无法兼顾,导致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培养稍显欠缺,互动不足、动手实践环节设置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摘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其改进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
作为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设计、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从而更好的发挥自身特色,发展自己,服务地方,成为每个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其改进策略。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是解决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它不仅决定了教育的性质,而且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在于培养的学生是社会所需,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生源质量、教学水平上的局限,不容易培养出色的理论性人才。
社会需要科学家、理论家,但也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大量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正是培养这类人才。
目前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根据社会的需求,找一些所谓的“专家”为学校制定培养目标,那些所谓的“专家”对于学术型本科和应用型文科在人才定位、任务职责、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专业设置基础、课程设置等方面究竟有什么不同都没有认真的研究过,不清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可想而知制定出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样子,导致各个学校培养目标雷同,培养的人才不具有特色,培养目标与社会脱节。
(二)课程内涵建设不够“大学者,有大师之谓,非有大楼之谓也”。
但目前本科院校比较注重学校的外延建设,所谓的学生规模、学院大楼建设等等,这是所有学校的通病。
当然大楼与大师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但是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过分注重外延建设,等学生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出现一些列问题,学风建设差、教学质量跟不上、学生培养质量无法保证,这时候学校才想起抓内涵建设已经晚了。
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探讨与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后高等数学课程的相关问题。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的必要性,详细讨论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
接着探讨转型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实证研究。
最后提出了课程改革建议,探讨了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的可行性,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指出,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的数学课程是可行的,并展望未来希望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高职院校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转型、研究、必要性、特点分析、困难与挑战、案例分析、课程改革建议、可行性探讨、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探讨与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高职院校转型的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为今后探讨课程改革的方法和路径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本研究将围绕这一背景展开,力求探究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的实质意义和具体实施路径,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涉及高等数学课程的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这种转型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种转型有助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研究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所涉及的高等数学课程,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对于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个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 27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湖南信息学院/宋欣雄【摘要】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建构人文引领的课程结构与体系,凸显人文内涵。
实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通识教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
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发挥隐性课程在人文引领中的独特作用,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实施学分制,加强师资建设,构建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 人文引领 课程改革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显然不同于研究型综合大学。
其大学英语课程方面,重视听、说、读、写等技能,强调英语应用能力,呼应社会需求无可厚非。
然而外语并不是一门纯粹的“工具”性学科,它是一门人文学科,是精神和文化的载体。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较为严重地存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轻人文素质的培养倾向。
大学英语教育的核心应是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构建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课程它既可能是知识性的,也可能是情态性和技巧性的,甚至可以被理解为学生在学校习得的一切文化和动态的习得的过程。
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隐性课程” 作为非语言手段介入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隐性文化越是个性鲜明,隐性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校文化生成已成为教育有识之士的共识。
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是一个蕴涵着浓厚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宏观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张楚廷(2003)从课程与教学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并论证了人文引领的必然性、合理性和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爱因斯坦主张“学生毕业离开时是个和谐的人,而不定是个专家”。
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特也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性精神”而且“只有一个完善的人才能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非他,乃心灵转向”(柏拉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张连堂 吴广裕 吴晓玲 林树青
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08期
摘; 要:依照国家建设需求,本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适应社会
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人才为宗旨,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模式、运行机制、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等角度出发,探索全新的改革方案,供业内人士共同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117-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hina's construction, the goal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training high -quality and high-tech applied talents, these people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production and service and;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combining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mode, operating mechanism,
theore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has conceived a boldly and resolutely reform plan, offering it to the industry to discuss together.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quality
education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强化应用型高校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和地区走向
繁荣昌盛的捷径,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定位于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形式上多种多样,虽然大家都在积极向高技术人才的培育
目标努力,但是许多院校的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只是在学术性本科院校的传统套路框架内修
修补补,其本质不变,极不适应自身的培养目标,依然不能使得学生学有所用、满足国家建设
生产一线的用人需求[1],笔者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一、重构教学模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传教式教学方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结
合,教师和学生1:n无交叉、无遗漏的精准“无缝对接”。
(一)改变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式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