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 格式:docx
- 大小:39.79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儿童文学翻译变得愈发重要。
翻译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需要在文化之间建立桥梁。
在这个过程中,接受美学视角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翻译质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原作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探讨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并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接受美学视角的翻译策略强调对原作风格的敏感。
每个作家都有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往往与其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密切相关。
在翻译儿童文学时,翻译者应该准确把握原作的风格特点,并在目标语言中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翻译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作品时,翻译者应尽力保留其幽默风格,并在目标语言中寻找相应的幽默表达方式,以确保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幽默之美。
其次,接受美学视角的翻译策略注重对文学形象的诠释。
文学形象是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往往象征着一种情感或者特定的文化意义。
在翻译时,翻译者应该尽力保留原作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在目标语言中进行恰当的诠释。
例如,在翻译《爱丽丝梦游仙境》时,翻译者需要准确表达原作中各个角色的特点和情感,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同样感受到原作中的魔幻之美。
此外,接受美学视角的翻译策略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递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
在翻译儿童文学时,翻译者应该注重目标语言的音韵美,并尽力保持原作的节奏感。
例如,在翻译童话故事时,翻译者应该注意韵律和押韵等元素,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中的韵律之美。
最后,接受美学视角的翻译策略还要求翻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注重美学情感的传递。
每个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特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在翻译儿童文学时,翻译者应该注重传递原作中的美学情感,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产生同样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翻译《小王子》时,翻译者需要准确表达原作中关于友谊、孤独和成长的情感,以便读者能够同样感受到原作中的情感之美。
美学论文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翻译的任务是将原语中包含的逻辑或艺术映象完整地以另一种语言展现出来,翻译任务中的艺术映象指的就是文学翻译,它既涉及逻辑问题,也涉及美学问题。
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重大革命,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阐释学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直接推动了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的诞生。
接受美学就是建立于胡塞尔现象学与海德格尔阐释学根底上的文学批评理论,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
接受美学认为,应该从接受、受众出发,研究读者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手段与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
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出发点,探究文学翻译中假设干问题,以进一步了解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一接受美学的理论概述在20世纪中期,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出版了著作?逻辑与实在?,他认为语言是哲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所有哲学家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世界的,这样将语言与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标志着“语言学转向〞的诞生。
“语言转向学〞的开展直接推进了文学批评的变革,将以文本语言结构为依据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中心论〞开展为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读者中心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就是一种“读者中心论〞的观点。
接受美学以英伽登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结构主义学说等哲学思想为理论根底,主张以阐释学理论为方法论解释文学作品,并将“解释循环〞、“水平融合〞、“效果史〞等作为根本概范畴。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的五位年轻的文学理论家和教授:尧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他们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
接受美学突破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等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束缚,将读者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接受理论认为,应将作品、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将读者的阅读、反响、想象与创造性理解作为理解文学作品及其意义的依据。
接受美学得到了文学翻译界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应用与文学翻译之中。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涉及到如何准确且有效地传递原作的
美感和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翻译策略:
1.采用等值转换:尽量保留原作中的美学元素,如修辞手法、象征意
义等。
翻译时可以选择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作的美感。
2.重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儿童文学通常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翻译
时需要保留这种语言的美感。
可以采用押韵、排比、唱和等手法,使文学
作品在目标语言中仍然具有类似的韵律和节奏。
3.维持文化特色:儿童文学往往带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译时需
要尽量保留这些特色,使目标语言读者也能感受到原作背后的文化魅力。
4.采用适合目标读者年龄的词汇和句式:翻译儿童文学时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理解和欣赏的词汇和句式,并且要注意
不让翻译过程中损失原作的美感和意义。
5.适度删减和注释:有时候,为了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儿童
文学作品,可能需要适度删减原作中的内容或者加入注释。
这样可以保持
原作的美感和意义,并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之,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要尽力保持原作的美感和意义,同时考虑目标读者的特点和需求,以确保翻译能够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 引言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可称为读者接受理论,是源于20世纪中期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方法。
代表理论家为姚斯、英伽登和伊瑟尔。
其精髓在于改变过去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中心地位,建立读者中心地位。
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者关系中,读者的作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的主动参与是必须的。
“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
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
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接受理论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视野融合,即作品被接受和理解的前提必须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
归化/异化理论最早提出异化、归化概念的是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
“译员要么尽量不去打扰作者,而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就尽量不要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尽量向读者靠拢”。
鉴于儿童文学作品读者群的特殊性: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不足,如果译文充斥着儿童读者期待视野之外的内容,则很难让儿童读者接受译文,因此译者有责任用归化的手段,迎合本土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将儿童读者不能理解的东西转变成耳熟能详的内容。
但是,外文作品中有些与文化、历史或当地的风土民情有关的内容,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符合的内容,这时就需要异化。
异化翻译之后,译者可以通过注解或者添加注释行文字来进一步解释。
经过异化翻译的儿童作品,可以帮助儿童增长见识、激发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
2 儿童文学翻译儿童语言风格的处理一方面,儿童文学译作在语言风格上应符合目的语用语习惯,不能超出儿童的期待视野,因此在遣词造句上要符合儿童年龄和理解水平,选择儿童易于接受的语言来表达。
总第495期Vol.495大学(社会科学)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1年1月Jan.2021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级课题“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葛浩文译莫言《生死疲劳》”(项目编号:2016XJYB019)。
作者简介:金莹(1988—),女,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口译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以葛浩文译莫言《生死疲劳》为例金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00)摘要:本文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从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视角,对葛浩文英译的莫言小说《生死疲劳》进行逐层分析。
从接受美学的“隐含的读者”“空白”等多个角度来看待译者在译介过程中的作用和角色。
研究跳脱了“归化”“异化”等固有、陈旧的翻译理论,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阐释这一文学文本,并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文学活动过程。
通过对葛浩文译作的理解,期望读者能够以区别于以往的视角重新看待译者的身份和责任,建立新的理论连接和探讨视角。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读者身份;“空白”;“隐秘的读者”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052-02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让中国乡土文学重回大众读者视野,莫言更是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成为学界热切探讨和研究的对象。
同一时间,另外一位“隐形的人物”———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葛浩文也备受关注。
除了小说中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和绚烂多姿的文化底蕴,译者也是不容忽视的角色。
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理论学家从多个角度阐述过译者的主体性,如韦努蒂(Laurence Venuti )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到“异化翻译能够抑制翻译中种族中心的暴力问题”;又如勒费弗尔(Andrew Lefevere )著名的改写理论认为,“译者由于受到意识形态、主体诗学及赞助人等多方的影响,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改写其翻译的内容”。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王征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摘 要:接受美学理论是由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丁学派在 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史实质上是读者的接受史。
文学翻译具有特殊性,创造性与艺术性。
接受美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的本质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接受美学理论为文学翻译带来了新视角,肯定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摆脱了以原语文本为中心的静态研究,有着革命性的启示。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读者作者简介:王征,(1991-),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58-01郑海凌在著作《文学翻译学》中对文学翻译下了定义:“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的把握,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1]文学翻译首先与其他的诸如科技、法律、新闻翻译一样,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是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首先就在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文学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其次,文学翻译的手段同样不同于其他翻译,首先文学翻译要把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翻译效果的依据,再次,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译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最后,译者需要把握原作者的创作历程,需要把握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用恰当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
(一)文学翻译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照接受美学空前提升读者的地位,不再孤立地研究文本本身,而是更注重文本的社会效果和读者参与理解文本的过程。
接受美学 “关注读者的参与”启示我们,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应该成为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
只有符合读者“期待视野”本文, 才能吸引读者, 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摘要】文学翻译在传播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读者作为文学翻译的最终接受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们的审美需求影响着翻译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同时也对翻译的接受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读者参与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对翻译的质量和效果起到重要影响。
通过加强读者参与的程度,可以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接受度,从而更好地传递原作的思想和情感。
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积极作用不能被忽视,他们的角色至关重要,对翻译的成功与否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读者的需求和反馈应被充分重视,以实现文学翻译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文学翻译、读者、美学、角色、审美需求、接受度、反馈、影响、重要性、参与、积极作用1. 引言1.1 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文学翻译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文学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作品得以传播和交流,增进人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
文学翻译可以帮助读者突破语言障碍,享受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学作品。
文学翻译也有助于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让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多人认识和欣赏。
通过文学翻译,读者可以跨越国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满足。
文学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丰富和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深远意义。
1.2 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文学翻译的作用不仅仅是把原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将文学作品传播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而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读者的作用不容忽视。
读者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passively接受翻译好的作品,更是actively参与到整个过程中。
读者对文学翻译有着审美需求。
不同的读者拥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口味,他们对翻译作品的质量和风格有着自己的偏爱。
翻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读者的审美需求,使得翻译作品更容易被接受和欣赏。
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研究一、内容概览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了儿童文学文本翻译中的策略。
文章对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概述,包括其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及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文章分析了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殊性,指出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化、认知发展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儿童文学文本翻译中的策略选择问题。
从语言层面出发,讨论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平衡,强调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注重传达原文的趣味性和教育性;从文化层面出发,探讨了如何处理文化差异与文化移植的问题,提出在尊重原文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文化调适和再创作;从认知发展层面出发,探讨了儿童文学文本翻译如何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和特点,提高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文章总结了接受美学理论对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建议。
在儿童文学文本翻译中,应注重接受美学的指导,综合考虑语言、文化、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以更好地传递原文的价值和意义,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传递和价值观念传承的关键。
对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接受美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传递。
这一理论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关注读者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风格和内涵。
实践意义上,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儿童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传播效果。
通过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期待,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文化的审美标准和阅读习惯。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策略探析作者:谢雨彤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1期谢雨彤(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8000)摘要:文学翻译工作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坚持认为翻译应重视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对等性。
确保两种读者所产生的反应大致相同。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文学翻译,应以异化为主,要突出文学翻译的特色。
第一种观点坚持归化,第二种坚持异化,如何才能既保证文学翻译的质量又可以突显其特色,是当下翻译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放在了首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即重视译文读者的感受,同时也考虑到了文学作品原读者的感受。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翻译策略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45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166—03投稿日期:2015—06—18作者简介:谢雨彤(1981—),女,湖南衡南人,广东行政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和英汉翻译。
项目简介: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教学‘惯习’视域下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XJK013BGD03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课题“民初文学翻译家研究”(13YBA391);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国际化进程中的外宣翻译研究”(15G6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广东青年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提高办法研究”(GD12XJY02)接受美学兴起于西方国家,它的中心思想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占主体地位,作者和读者共同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发展至今已成为西方当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
译者在对文学作品翻译时不仅要对内容进行翻译还要对内容进行定义,更要兼顾读者的期待视野。
本文针对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具体内容如下:一、接受美学特点的解析接受美学主要是以读者为主体,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目前已发展成为当代文学重要流派之一。
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启示【关键词】创作自由度摘要:当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
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阅读,读者在对文本的阐释中起主体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本意义;前理解;创作自由度;接受能力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语言学转向”,对文学理论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这百年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理论转折:在19世纪风行的社会历史批评之后,它经历了以作者的创作为理解作品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范式时期,以本文自身的语言结构为理解文学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本文中心论范式时期,和以读者的阅读、反应、创造性理解为文学意义生成的主要依据的读者中心论范式时期。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就是读者中心范式的一种理论观点。
接受美学的诞生地在德国南部的康斯坦茨,因而他们又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
其创始人是五位年轻的文学理论家和教授,其中最有名的是尧斯和伊瑟尔。
该理论自创立后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接受美学产生的历史渊源主要有胡塞尔现象学、当代阐释学、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的结构主义学说等,其中阐释学对它的影响最大。
(一)对于文本意义的阐释对接受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阐释学。
海德格尔从人的此在性、历史性和人存在于语言之中等观点出发,认为理解并不是一种人的认识活动和方法,而是人通过理解而存在,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伽达默尔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本体论的观点,认为文本是一种开放性结构,力图以效果历史的原则来理解文本。
就理解主体而言,其所处的传统和历史构成了其进入理解的“偏见”,这种偏见是“合法的偏见”。
正是这种偏见构成了解释者的“特殊视野”。
理解是一种对话,即主体带着自己现在的期待同艺术文本的历史视界相遇,从而形成对话,即两种视界的对话,也就是“视野融合”。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摘要:接受美学重申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以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同创建的。
而翻译就是在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间频频进行对话的两重沟经过程。
翻译活动应关注读者“期望视线” “呼唤性构造”和文学的历史性。
重点词:接受美学期望视线呼唤性构造翻译一、接受美学的理论纲要接受美学的理论源于阐释学文论,盛行于60 年月后期,在 70 年月达到热潮。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 Hans Robert Jauss)、伊塞尔(Wolfgang Iser)。
它是读者反响责备的一个派别和突出代表,确定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新的美学思想,对“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进行了责备,实现了文艺研究史前一次重要打破,进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势发生了根天性的变化。
接受美学解读的基本特色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以读者为中心接受美学重申读者“接受”的重要性,正如姚斯所说:“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分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明” 。
“在艺术的历史传统中,一部作品不断持续的生命,不是经过永远的疑问,也不是经过长久的回答,而是经过疑问与回答、问题与解决之间的动向的阐释,才能够激发一种新的理解并同意从头开始过去与此刻的对话。
”姚斯以为“读者在阅读中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充分调换能动性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从作品中能意会出意想不到的意义来”,“只需作品不被行动的主体接受、获取,它一直只好是未达成的可能的存在,所以接受是最实质的”。
[1] 读者不不过是鉴赏家、责备家,并且仍是作家,因为责备、鉴赏自己就是一种创建和重生产。
作家写出来的作品,还不可以称其为作品,而是称之为“文本” ,因为它还不过潜伏的文学作品,而真实的文学作品,则是读者阅读后的文本。
文学作品是为广大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心义和美学价值只有经过读者的详细化的阅读过程才能表现出来。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1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德国,它最主要的两个代表
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
该学派是在西方文论、美学的研究由19世纪以
作者创作为重点转向20世纪以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转向文本的接
受者为重点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并深受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
人物的现代阐释学的影响。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在研究文学和文
学史时,必须重点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
(孙淑芬,2007,12)在接
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indeterminacy)、“空白”(blanks)、“偏见”(prejudice)、“期待视域”(horizonofexpectations)及“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等。
对这些概念的清晰把握对理解接受美学理论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定性”在伊瑟尔看来,是指文学文本中作描
述的现象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之间准确对应关系的缺失。
(姚斯、霍
拉勃,1987)而文学作品里的“空白”指的是“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
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朱立元,2004:179)。
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使
得文学文本成为一种被伊瑟尔称作的“召唤结构”(theappealingstructure)。
它激发、诱导读者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和
想象力确定这些“未定性”,填补“空白”,由此在阅读过程中形成
各自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重构文学作品中的情景。
读者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
不同,总是带着一定的“偏见”进入文学作品的。
也就是说,读者无
法完全客观地,从一种纯粹的透明的状态开始对作品进行理解,他们
的理解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
伽达默尔把
“偏见”分成两种:一种是“合法的偏见”,它是由历史所赋予的,
具有正面价值,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另一种是“盲目的偏见”,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收的见解,往往会妨碍正确理解的现实。
(胡江宁,2005,6)“期待视域”是由“偏见”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
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
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朱立元,2004:61)。
读者带着他们特
有的“期待视域”开始对作品的理解,当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域”
相符合,就很容易被读者所接受,而当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域”不
一致,甚至发生冲突时,读者的对作品的接受就会受到阻碍,这时读
者需要更正或者是改变原有的“视域”,在阅读过程中重建一个新的“视域”。
(易鸣,2006)无论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域”相符与否,读者都会通过和作品之间的对话,把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文本阅读结
合起来,力图实现“视域融合”。
于是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只在于其本身,而更在于不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它的增补和丰富,文本意义
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
2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出发,文学翻译活动应该是一个三元关系,它涉及
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个因素。
在这一活动中,译者必然会
受到两次接受过程的影响。
首先是译者对原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其
次是译者必须考虑的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过程。
这两个接受过程都
会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2.1译者对原作的接受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首先对原作进行阅读,他的翻译是建立在这个阅读理解接受基础上的,在这个过程中原
作的意义被译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同时原作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其中存在的许多“不定性”和“空白”,在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接受过
程中得以连接和填补。
译者带着自己的“偏见”和“期待视域”与作
品交流,使原作的意义得以具体化。
这些“偏见”和“期待视域”因
译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不同,也可能因受到译者之前阅读的其他译作
或相关评论的影响而各异,加之译者各不相同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
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被译者具体化的原作的意义不再是原原本本的原
作者的意义,当然也不会是译者主观创造的意义,而是两种视域对话、
融合后的产物。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译者深入感悟原作人物的思想、情感,经历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件,并把其作为翻译表现的内容,
尽力忠实并再现原作。
另一方面,译者在理解时又不自觉地融入了自
己的“偏见”和“期待视域”,造成译作与原作不可能“等值”。
2.2译文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译作读者接受和理解,只有当一个译本被译作读者普遍接受,这个翻译才算是有效的,它使
得原作在异域文化中得到了重生。
而读者的接受和理解必须建立在他
们的“期待视域”与译作文本相融合的基础之上。
同时,读者的“期
待视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因此译者应对所处时代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审美倾向等
进行了解,考虑他们的“期待视域”,考虑作品能否吸引读者,被他
们理解和接受。
由于这些考虑,一方面,译者在使原作的“未定性”
和“空白”具体化的过程中,在忠实于原作的大原则下,尽可能使译
作接近译语读者的“期待视域”,便于他们接受;另一方面,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在不造成译语读者理解障碍的前提下,会有意保留原作
的部分不确定因素,使得译作本身也成为一种“召唤结构”,激励读
者积极参与,重构文本意义。
2.3译作与读者审美的距离接受美学理论还强调,“审美距离”是衡
量译文质量的标准之一。
从格林在《接受美学概论》中提出的审美距
离与审美经验制导作用的关系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审美距离很小时,尽管不存在接受问题,但由于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域几乎一致,
作品缺乏创新,读者对文本的接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而如果审美距
离过大,作品的意识过于超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极大障碍,
从而读者与作品很难实现“视域融合”;只有当审美距离适中时,读
者对文本的接受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熊敏、范祥涛,2009,3)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把握恰当的审美距离,这样才能既使译
文容易被读者接受,又让读者不断产生新的期待视域,在阅读过程中
获得审美享受。
3结语
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地研究文学作品,重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
参与赋予作品的意义。
而作为既是原作品读者,又是译文作者的译者,既要通过对话对原作品进行接受,又要考虑译文读者对译作的期待和
接受,还要把握恰当的审美距离。
这样创作出来的译文,才能在忠实
于原作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再现原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美感,满足译
文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需求。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