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和诊治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7
正确认识肉芽肿性乳腺炎
李凡凡
【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卷),期】2024()1
【摘要】一、肉芽肿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非细菌感染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乳腺小叶、形成肉芽肿为主要特征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生在已经生育过的非哺乳期的年轻女性。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李凡凡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
【相关文献】
1.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及诊治
2.ADC值及相对ADC值对肿块样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3.对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4.基于数据挖掘的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哺乳期乳腺炎用药规律及差异研究
5.非哺乳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及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病理组织学的描述性诊断名称,强调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及融合性病变为其主要形态特征,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或脓肿形成,其中巨噬细胞衍生的上皮样组织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是肉芽肿的特征细胞。
GLM好发于育龄女性,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乳房区轻微的红肿热痛至脓肿形成,甚至皮肤破溃等,一般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
随着对GLM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GLM并非如以往认为的是乳腺少见疾病,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目前,病理医师对GLM 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诊断标准等还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业内亦缺乏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和诊治标准。
本共识参考国内外文献报道及近期研究进展,按照行业学会关于病理学领域指南与共识制订的方法要求,重点对与临床治疗有关的GLM的病因和病理诊断路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共识,以期促进GLM病理报告规范化和临床治疗策略精准化。
本共识适用范围为诊治GLM患者的病理医师、临床医师和相关研究人员;计划目标人群为拟诊GLM的患者;适用环境为诊治GLM患者的各级医疗机构病理科。
共识制定流程: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成立共识制定专家工作组;2023年1月13日在深圳召开第一次专家委员会会议,提出制定共识设想;2024年3月8—11日在全国乳腺病理微信群发布关于GLM的问卷调查表,共收集到702名病理医师的反馈表,并统计问题和需求,同时,征求临床专家(乳腺外科专家)意见和建议;执笔人撰写GLM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初稿;2024年3月29日在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暨第十三届病理年会上,召开第二次专家委员会讨论会;针对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共进行三轮线下讨论和修改(2024年4—5月);邮件征求全国乳腺病理学组委员意见(2024年5月22—29日);执笔人修改、完善并完成GLM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撰写;外部评审。
超声检查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专题报告张颖发布时间:2023-05-15T08:15:12.831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6期作者:张颖[导读] 肉芽肿性乳腺炎则是非哺乳期乳腺产生的炎症以及慢性病变天津市宁河区潘庄医院 301508肉芽肿性乳腺炎则是非哺乳期乳腺产生的炎症以及慢性病变,临床将其称之为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发病具有隐匿性,并无显著表现,早期具有较大的诊断难度。
临床通常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一般选择超声[1]。
声像图表现和乳腺癌以及导管周围炎存在相似性,容易产生误诊。
临床研究显示超声检查能够将诊断正确率提升。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超声检查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优势,进行如下报道:一、病例介绍患者女性,突发右乳内上疼痛,触及肿物,来我院就诊,进行超声检查后,结果显示右乳低回声肿物,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遂去天津市肿瘤医院,超声结果显示该肿物可能为炎症性病变,建议患者进行穿刺以除外乳腺癌。
进行穿刺病理后显示右乳肉芽肿性乳腺炎,钼靶表示右乳上方致密,可能为良性病变。
患者遂入院手术治疗。
二、检查要点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分析,而后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检查三、检查方法患者来我院超声检查,首先设置彩色多普勒诊断探头频率在5-10MHz,患者选择仰卧位,通过时钟法对双乳进行扫描,而后对病变位置的超声表现进行观察,而后采用二维超声对病变位置大小进行测量,经过频谱多普勒测量血流速度,测定阻力值。
与此同时,通过彩色多普勒模式按照BI-RADS予以分级,而后对患者进行诊断。
四、检查过程及结果我院超声检查描述为:右乳内上象限可见一范围约3.6x1.3x2.0cm的低回声肿物,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并看见多发强回声光点,CDFI:低回声肿物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周边血流信号较丰富,可探及动脉频谱,PSV:39cm/s,RI:0.63。
该肿物周边软组织层肿胀增厚,回声增强。
超声提示:右乳低回声肿物。
肿瘤医院超声检查考虑炎症性病变可能性大(BI-RADS:4A),乳腺癌不除外。
乳腺炎健康教育一、什么是乳腺炎?乳腺炎是乳腺组织发炎的一种病症,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
这种病症会导致乳房疼痛、红肿、发热,并可能伴有寒战、高热、脉快等感染中毒症状。
乳腺炎在哺乳期妇女中尤为常见,因为乳汁的淤积和细菌感染是主要的诱因。
二、乳腺炎的预防1、保持乳房清洁:经常用温水清洗乳房,尤其是在哺乳前后。
注意不要使用肥皂或化学药物,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2、定时哺乳:尽量让宝宝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吸另一侧,这样可以防止乳汁淤积。
如果宝宝无法吸尽,可以使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
3、适当按摩:在哺乳前,可以用温湿的布料包裹乳房,然后轻轻按摩,以帮助疏通乳汁。
4、避免穿过紧的内衣:过紧的内衣可能会压迫到乳房,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感染。
5、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休息,均衡饮食,避免吸烟和饮酒。
三、乳腺炎的治疗1、局部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药膏或口服药物来治疗乳腺炎。
同时,可以使用热敷来缓解疼痛和促进炎症消退。
2、全身治疗: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针灸治疗:在一些情况下,针灸可以用来缓解乳腺炎引起的疼痛和促进乳汁的流通。
四、乳腺炎的注意事项1、如果乳房疼痛或红肿等症状持续加重,或者出现高热、脉快等感染中毒症状,应及时就医。
2、在治疗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3、如果需要停止哺乳,应使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以避免乳汁淤积。
4、在康复期间,应避免穿过紧的内衣,以避免对乳房造成压力。
5、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乳腺炎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但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病症。
我们还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康复。
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两种较为常见的乳腺疾病,它们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方式探讨发表时间:2019-03-11T15:46:16.8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作者:赵德江[导读] 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方式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导管周围乳腺炎2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9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认,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病理诊断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者的差异,并分别进行治疗与处理,观察治疗效果。
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方式探讨赵德江(云南省怒江州人民医院;云南怒江673100)【摘要】目的: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方式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导管周围乳腺炎2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9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认,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病理诊断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者的差异,并分别进行治疗与处理,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经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
导管周围乳腺炎的患者病理诊断以乳管扩张、浆细胞浸润的特点为主要表现,而肉芽肿性乳腺炎则多以小叶为中心,叶内合并多种炎细胞浸润的特征为主要表现病变。
两种不同类型的患者经临床处理均痊愈,无1例进行乳房全切。
结论: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要以病理诊断为鉴别依据,并给予合适的处理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鉴别;处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074-02在临床上,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是比较常见的两种非哺乳期乳腺炎。
精品文档 . 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和诊治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 mastitis,PC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均为良性炎性瘤样变,炎症晚期常常迁延不愈。由于对两者缺乏足够的认识,诊断上容易混淆,给预后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现将两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疗现状综述如下。 1 病因及发病机理 两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明确,但发病的相关因素已有很多深入的研究。目前认为PCM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导管分泌和厌氧菌感染有关。由于上皮细胞碎屑及含脂性分泌物积聚,充满乳晕下乳管内,使其扩张,造成周围纤维组织增厚,管腔内淤积的脂质类物质分解后,产物由管内渗出,刺激周围组织引起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异物反应性瘤样变,病变以乳管为中心。 一般认为GM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患者服用避孕药有关 ;Kiefer等 报道与棒状杆菌感染有关;Brown等 认为是乳汁所致的免疫反应和局部超敏反应;FletcHER等 认为该病与高泌乳素血症等体内激素失衡或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的小叶肉芽肿炎症有关;另外GM还与霉菌和放线菌感染有关。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呈多灶性分布。 2 诊断 2.1 临床特点 PCM常见于有生育哺乳史的中年妇女,可有乳头发育不良、哺乳不畅或中断史。浆细胞性乳腺炎常常以乳头溢液为初期表现,也有患者以肿块为始发症状。肿块常位于乳晕下,其长轴多与乳腺导管走行一致。多数肿块病史较长,变化缓慢,可持续静止在肿块期数月或数年,亦有突然增大或缩小者,但绝少有消失者。大部分患者局部会出现皮肤潮红,肿块软化、疼痛或隐痛,但化脓期无明显跳痛,破溃后脓液中常夹有粉刺样物,并形成通向输乳孔的瘘管,创口久不收敛或反复溃破,同侧腋下淋巴结可有肿大。 GM患者多为已婚、经产的妇女,大部分有哺乳经历。常发于单侧乳腺,除乳晕区外的其他部位均可发生,但以外上象限为多见,肿块大者可累及整个乳房。常以乳房单发肿块为主要表现,不痛或微痛,肿块质硬,长径多在1.5~i0 cm之间,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可与皮肤或周围组织粘连,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可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少数可伴有发热。肿块增大迅速,若不及时治疗,短期内可出现乳房脓肿,溃破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精品文档 . 2.2 影像学检查 超声诊断PCM显示内部呈不均匀无包膜的低回声,病灶位置表浅,接近皮肤;病灶的回声强度低于皮下脂肪的回声;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但供血不丰富;脉冲多普勒(Pw)频谱特点为低速低阻力型;导管呈囊状扩张,特别有成串珠状扩张,可考虑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 GM超声表现为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中等血流信号,Pw频谱特点为低速高阻频谱,阻力指数较高。 2.3 病理和细胞学检查 PCM的病变多位于乳晕下深部乳腺组织内,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呈广泛黄白相间的结构,并见扩张的导管及囊腔,囊内充满黄褐色奶油样或豆腐渣样物质,囊腔内壁光滑,管内结缔组织增生而坚硬或有炎症反应。镜下观察:早期仅见导管扩张;随着病情的进展,扩张的导管上皮细胞萎缩并有脱失,管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及含脂质的分泌物,导管周围组织伴有纤维化而明显增厚,并有淋巴细胞浸润。后期典型变化有导管周围脂肪组织内出现坏死灶,乳腺小叶结构被破坏。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尤以浆细胞浸润为主。 GM组织学检查可见切面弥漫分布粟粒至黄豆大小的暗红色结节,部分结节中心可见小囊腔。镜下可见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呈多灶性分布,小叶的末梢导管或腺泡大部分消失,并常见嗜中性粒细胞灶,即微脓肿。偶见小灶性坏死,但无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不见结核杆菌,无明显的泡沫细胞及扩张的导管 。细胞学检查可见到较多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郎罕巨细胞或异物巨细胞、核碎片、上皮细胞等。 2.4 其他诊断方法 乳管造影和乳管镜下检查均可显示PCM扩张的导管和囊肿;GM的病变在乳腺小叶,上述两种检查方法不易查出阳性结果。 3 治疗 PCM因乳腺病灶都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手术前、中、后应行抗炎治疗和/或理疗。炎症局限良好者,即使有单发或多发小脓肿,也应争取切除肿块及周围的炎症组织后,行一期缝合;脓肿较大者,应先行脓肿切开引流,待炎症消退后再切除病变的乳管和乳腺组织;脓肿切开引流或病变组织切除后形成慢性瘘管或窦道者,使瘘管外口愈合或使炎症得到控制后再行瘘管或窦道及其周围炎性组织完整切除口。 GM治疗也以手术为主,本病一旦明确诊断,根据肿块的大小可行肿块切除术或乳腺区段切除术。 精品文档 . PCM的病变部位在扩张的导管;GM的病变部位在乳腺小叶的末梢导管或腺泡。GM具体发病机制虽无统一的共识,不过综合各种学说可以发现,异常激素如避孕药含有的雌激素可刺激乳腺导管的发育,孕激素可刺激乳腺小叶腺泡的发育;泌乳素能促进乳汁的分泌,高水平的泌乳素引起乳汁分泌至腺泡,但因缺乏后叶催产素,不能使乳汁从乳腺小叶排入输乳管,从而引起乳汁在小叶内的淤积,使脂质类物质分解的产物在小叶局部发生超敏反应和免疫反应,形成小叶肉芽肿炎症。 PCM主要因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导管分泌,管腔内淤积的脂质类物质分解后产物由管内渗出,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的免疫反应和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局部反应性瘤样变。虽然两者的病因不同,但发病机制却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早期的PCM和GM可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空心针穿刺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和甲硝唑联合治疗,以减轻免疫反应和控制可能发生的厌氧菌感染。Regelink 等报道霉菌或放线菌引起的GM可联合强力霉素治疗。还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高泌乳素患者通过降低泌乳素水平;长期应用避孕药的患者停用此类药物;乳头发育不良的患者通过改善乳管分泌物的排泄等达到预防PCM和GM反复发作的目的。但对于无上述原因的PCM和GM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Laiyuan:中医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述要 中医药辨证施治为主 泄肝清胃法 方秀兰〔1〕认为木郁土壅,肝郁胃热是该病证主要的发病机制,而乳头凹陷,肝络失于通畅是其发病的基本条件。故用泄肝清胃通络散结法。方用柴胡、丹皮、桃仁、穿山甲、王不留行、橘络、黄连等。红、肿、热、痛甚者加野菊花、白花蛇舌草;乳头溢血去桃仁、王不留行,加黄芩炭、生地榆;乳头溢乳如水样加薏苡仁、茯苓,后期肿块不消去黄连,加莪术、夏枯草、生牡蛎,脓肿破溃不愈或有瘘管者,去路路通、桃仁、王不留行,加黄芪、当归。治疗35 例,总有效率达97.14%。 温阳散结法 楼丽华〔2〕根据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程长,肿块大多皮色不变、漫肿、疼痛等一派寒痰凝滞证候,采用温阳散结法,用阳和汤辨证加减治疗本病。方药组成为熟地黄,白芥子、鹿角片、肉桂、炮姜炭、炙麻黄、炙山甲片、皂角刺、姜半夏、陈皮、生甘草。熟地黄大补气血;鹿角片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姜炭温中,破阴回阳;肉桂入营,温通血脉;麻黄达卫散寒,协同姜桂,能使气血宣通,能使熟地黄、鹿角片补而不滞。服药- 周内疼痛精品文档 . 消失45例,占疼痛总数的93.80%;服药半月,肿块完全消失15 例,肿块缩小1/2 以上者23 例。总有效率为94.20%,同时腋窝淋巴结肿大仅3例无改善。 温阳消肿法 浆细胞性乳腺炎,顾名思义为炎症,炎症的治疗中医常以清热解毒为主,然而卞卫和等〔3〕根据症状辨证发现本病证往往无明显的热毒炽盛现象,即使在成痈期,也仅见局部皮肤潮红,肿块隐痛,身热不甚。因此治疗主张以温阳化痰,活血消肿为法。伴有热毒征象者,可适当加入清热解毒之品。用方亦以阳和汤加减,疗效满意。 舒肝化瘀法 王季云〔4〕则认为此病多属肝经气滞血瘀化热成结,治疗上采用舒肝化瘀,清热散结之法。方用柴胡、郁金、金银花、夏枯草、山慈菇、青皮、丹皮、花粉、丹参、当归、炙草、元参。体虚加黄芪、黄精;日久肿块不消加三棱、莪术。破溃创面,可按阳性创面、阴性创面辨证论治,分别选用上方,灵活选用消、托、补三法,其收治的7例均全部治愈。
来源: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现状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尚无致死性报道。治疗以手术为主,抗生素治疗无效,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肿块缩小,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3.1手术治疗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肿块大小可行单纯肿块切除术,病变组织扩大切除术,乳腺小叶区段切除术。任兴昌等[1l以单纯肿块或加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切除术治疗45例,术后均用抗生素,未使用激素,随访无复发。宋志武等[2]认为扩大切除效果较好,共治疗3例,2例行单纯肿物切除术,拆线后切口化脓不愈,经病变扩大切除,随访半年无复发:第3例直接行扩大切除后一期愈合。宋爱莉[3]治疗本病2l例,4例门诊切开排脓引流,5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ll例行病变乳腺区段切除术,l例行脓肿切开置管引流术,随访19例,l例术后18月复发。赖闺娥等[4]行病灶扩大切除治疗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2例,术后一周拆线,无复发。蒋爱梅等[5]以先行脓肿切开后行扩大区段小叶切除术治疗4例伴脓肿形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随访无复发。王璟[6]以乳腺小叶区段切除术治疗7例,2例开放创口,5例手术切口I期缝合,术后均不同程度感染,4例创口经久不愈,并形成窦道,行“窦道切除术”。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15个月、17个月再次出现疼痛包块。因此,手术治疗应尽量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否则极易出现复发和迁延不愈,手术时机的选择应在炎症控制局限后。 3.2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本病如能在术前确诊,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Donn[29]认为,如病变典型,组织化学染色及组织培养无致病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使肿块缩小,缩短治疗过程,缩小手术范围。但S a l i h a I s h a q[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