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89.79 KB
- 文档页数:5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大的贡献。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如何更好地保护其生态环境?一、青藏高原的环境问题1、冰川消融同其它冰原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显得更为脆弱,积雪融化速度快得惊人。
截至2010年的一个世纪时间里,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升高了2.6华氏度,为全球升温速度的2倍。
在部分地区,升温速度甚至更快。
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大都处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这就意味着这些冰川对于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因此融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1984-2014年的约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退缩了15%。
中国有46000多条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冰川消融短期内会造成江河流水量增加,长此以往,一旦部分冰川消亡或冰川面积减小,其下游径流就会逐渐减少。
2、土地沙化青藏高原处于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活动剧烈频繁,为沙尘进入大气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此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动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
如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黄河、长江源地区都有大片活动沙丘。
此外,高原的沙漠化面积也在剧增。
中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其中,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
相对于其他沙尘暴发生区,高原更容易将沙尘等细粒粉尘物质扬升到5500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风急流正是亚洲粉尘远程传输的主要动力,甚至可以将沙尘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
3、水土流失据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8.2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49.1%,并且每年还在以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
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及答案解析(江苏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黄土高原地区大量传统村落仍保持了较好的原生村落风景和特色浓郁的建筑风貌,“沉坑藏林”式传统村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该类型传统村落一般位于完整塬面上,临近空间皆为平原耕地,无险可依、无势可仗,主体窑洞以合院形式下沉于地坑中,下沉式院落之间高林密布,窑院藏于林间,二者浑然一体。
图示意“沉坑藏林式”村落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完整塬面上的传统村落选择“沉坑藏林”式布局的理由是()A.仰视风景B.生活便利C.利于生产D.利于避险2.与塬面型传统村落相比、其他类型传统村落空间规模往往十分有限,其根本原因是()A.地形因素限制B.耕地面积较小C.人口总量较少D.水源供应不足3.“沉坑藏林”式村落()A.向阳而建,采光条件好B.地形限制,呈线状分布C.临河而建,水源条件好D.冬避风,夏纳凉【答案】1.D2.A3.D【解析】1.结合材料“下沉式院落之间高林密布,窑院藏于林间,二者浑然一体”和“临近空间皆为平原耕地,无险可依、无势可仗”可以看出,自然条件下,其村落无险可依,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的能力弱,故人为制造屏障“沉坑藏林”,主要是利于避险,但同时也增加生活生产的不便,传统村落布局一般不考虑欣赏风景,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与塬面型传统村落相比、其他类型传统村落空间规模往往十分有限,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可用土地数量少,整片的更少,与塬面型传统村落相比,其他地区村落不具备如此大的完整土地面,故限制了其村落规模,A正确;耕地面积、人口总量、水源均与地形相关,不是根本原因。
故选A。
3.“沉坑藏林”式村落下沉式建造,不利于采光和取水,AC错误;从图中看,其在塬面中央,并不是线状分布,B错误;最主要的优势可以冬季防止冬季风的侵害,夏天相对塬面更加凉爽,D正确。
故选D。
【点睛】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九章青藏地区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下列区域中,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土地生产力较低的是()A. 河西走廊B. 江南丘陵C. 青藏高原D. 东北平原【答案】C【解析】河西走廊为甘肃省商品率基地,光照充足,夏季热量丰富,故A项错误;江南丘陵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热量丰富,故B项错误;青藏高原地区光照充足,但海拔高气温较低,且土层薄,土地的生产力较低,故C项正确;东北土壤肥沃,土壤的生产能力较强,故D项错误。
2.关于图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地区大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B. “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C. 主要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是三河马、三河牛D. 开垦荒地,种植青稞可有效改善该区生态环境【答案】B【解析】关于图中三江源自护区的叙述,这里人烟稀少,大气污染小,生态环境脆弱;“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主要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是藏羚羊;当地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开垦荒地,故选B。
3.国家正式成立了全国最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实际行动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6月4日,首支“瀞度三江源100平方公里水资源保护除”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重要性是()A. 大量开发当地资源,提高财政收入B. 可以增加牲畜的放养量,提高牧民的收入C. 改造湿地,扩大耕地面积D.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珍稀濒危动物得到保护,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地区,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该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它是中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近年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为了保护和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动物,使三江源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2003年1月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原理与研究方法●Conservation Biology ●——作为保护生物学的基础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范畴一、生命(生物)的基本特征1 细胞(cell)是除了病毒(virus)以外所有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2 新陈代谢(metabolism)、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新陈代谢——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及能量转换。
3 具有繁衍再生特性,通过繁殖(reproduction)而延续,以DNA作为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4 具有个体发育(individual devlopment)和进化(evolution)的历史;无数个体生活史串联起来,物种的一些基本特征代代相传又有所改变,即遗传与变异的组合统一,构成生物进化的历史。
5 对环境具有适应性(adapability)。
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自然界有生命的部分及其所具有的多种多样的变化。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它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所有形态、水平和组合中的生命的变异性。
而用“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表示特定的有形的实体,如生物资源、特定的生态系统。
三、生物多样性的两层含意多样性的两层含意:其一,描述一个生命系统复杂、变化的特性或属性——特定系统中含有多少个(品)种、多少个群落生态系统类型、多少种基因型;范例1:甘肃省陆生生态系统(植被类型)有184个群系;哺乳动物163种、鸟类479种、爬行类58种、两栖类24种;高等植物4000余种、木本植物约1400种。
范例2: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陆生生态系统(植被类型)有8个植被型组、21个植被型、34个植被亚型、87个群系;脊椎动物278种,哺乳动物70种、鸟类209种、两栖类2种、昆虫1471种、高等植物1311种、木本植物236种。
高二地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 页。
满分100 分。
考试用时90 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石油价格主要受生产与消费、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等多种因素影响。
截止 6月29日,2022 年上半年我国成品油调价呈现“十涨两跌”格局。
据此完成 1~2 题。
1.2022 年上半年我国油价调整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石油开采量减少B.国际石油供应紧张C.国内石油产品需求减少D.海上运输通道受阻2.关于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下列措施合理的是①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②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③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④鼓励合成纤维大量出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威海市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暑假到华北某地进行研学活动。
图 1示意该地等高线分布(单位:米),a、b、c 代表湖泊不同季节的湖岸线。
据此完成 3~4 题。
3.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差可能为A.250 米B.350 米C.400 米D.300 米4.研学小组在甲地可观察到A.太阳从东南升起B.丙地河畔游客戏水C.湖岸线接近aD.丁处河水向西流人口抚养比,即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 岁)之比。
图2 示意日本1960~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据此完成5~6 题。
5.日本老年人口抚养比A.一直上升B.一直下降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6.针对日本面临的人口问题,应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延迟退休年龄③实施鼓励生育政策④鼓励人口向城市迁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据统计,2019 年南非姆姆普马兰加省(图 3)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点。
地理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优质5篇)1.地理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1篇一、地理差异显著1、我国的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2、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二、四大地理区域1: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读课本P6图)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3、影响南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4、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划分的依据是:地形、地势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地理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地形特征: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气候:气候类型: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气温在2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
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主要集中于夏季,属于半湿润区。
黑土地和黄土地: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华北平原由于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堆积)又常被称为“黄土地”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是我国主要的旱作农业区。
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称谓: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山环:由大兴安岭、长白山、小兴安岭环绕东北平原。
水绕:黑龙江、乌苏里江(中国和俄罗斯的界河),图门江、鸭绿江(中国的朝鲜的界河)。
东北三省由于纬度较高,近邻着冬季风源地,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第40卷第6期2015年12月 林 业 调 查 规 划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Vol.40 No.6Dec.2015doi:10.3969/j.issn.1671⁃3168.2015.《林业调查规划》2015年(第40卷)论文总目次 论文文题作者(期.页码) ●森林经理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的林业剩余物理论资源潜力评估方法与应用马哲,马中(1.1)基于AISA Eagle II机载高光谱数据普洱市山区森林分类荚文,庞勇,岳彩荣,等(1.9)基于宗地代码的不动产统一代码编制规则研究张鸿儒,胡志超(1.15)基于GIS和PCA的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王晓宁,卢鹏,甘桂春(2.1)基于BP神经网络的马尾松树高曲线模型徐志扬(2.6)基于ArcGIS Engine的林业小班自动编号工具的设计与实现陆廷开,卢鹏(2.9)基于ArcGIS Server的林业Web GIS系统的实现钱发斌,邓喜庆(3.1)基于“3S”技术的林地变更调查方法研究许海燕(3.6)差分GNSS系统在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调查中的精度分析胡凯龙,刘清旺,穆喜云(4.1)基于ETM+热红外波段的寻甸地区热环境遥感研究董安涛,苏旺德,杨帆,等(4.7)基于3S技术的黔中马尾松蓄积量估测模型研究蒋维成(4.13)基于极化目标分解地物类型识别方法研究刘晓英,肖虹雁,岳彩荣(5.1)WorldView-2遥感影像在广西第五次沙化监测中应用覃家科,莫奇京,莫剑锋(5.5)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在宾川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姚美玲,环正国(5.9)基于CASA模型的香格里拉碳储量估算李富海,芦珊,栗业(5.15)基于RS和GIS的建塘镇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牛一峰,岳彩荣(6.1)凤庆县森林网络构建途径李维(6.7)基于Excel函数及图表工具的树干解析方法梁林峰(6.11) ●研究与探索青海湟水河流域灌木林地固碳释氧价值评估柴永煜(1.19)SPSS软件在林业试验数据方差分析中的应用朱晓梅(1.22)高黎贡山赧亢东白眉长臂猿春秋季日能量获取研究李明会,吴建普,周伟,等(1.27)基于SWOT分析的腾冲县核桃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左保升,舒相才(1.33)襄阳市鱼梁洲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变化研究杨明,李欣,黄桂华,等(2.13)安宁“5.21”森林火灾航空扑救战例评析吴昊,陈宏刚,吴卫红(2.18)曲靖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明月,代安锋,熊兴军(2.23)滇牡丹果荚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其结构鉴定杨敏,施蕊,杨宇明,等(2.28)腾冲县森林植被固碳量分析杨隽菊,段成波(3.13)基于雾霾防治的景观生态规划的探索李华威,雷雅凯,赵保平,等(3.20)哈尼梯田景观水源林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夏磊,杨伦,赵杨,等(3.25)城市空气颗粒物相关研究综述彭丹丹,田国行,段彦博,等(3.31) . All Rights Reserved.林业调查规划厦门市中心区公园植被、水体和广场空气负离子浓度研究张凤金(4.19)青钱柳种子休眠解除方法实验研究李柱存(4.23)天然偃松土壤种子库空间分布研究金屿淞,李慧仁,张培林(4.30)园林植物花色素苷研究进展靳慧慧,岳胜钱,郭美丽,等(4.34)6个油橄榄品种叶片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综合评价贺娜,宁德鲁,徐田,等(5.20)天山北部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趋势分析杜娟(5.25)甘肃祁连山哈溪林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监测研究丁国民,裴雯,张天斌,等(5.31)黑河配水后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包海梅,王健铭,赵红军,等(5.36)我国计划烧除研究综述王兰新赵建伟郭贤明(6.17)森林生物量估测进展曹荞,岳彩荣,李圣娇,等(6.22)基于脱钩理论的湖南省节能减排效果分析熊曦,尹少华,蔡珍贵(6.26)重庆铁山坪3种常见树种的树干液流特征研究凯旋,谢双喜,王轶浩,等(6.30) ●生物多样性保护千岛湖生境片段化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综述徐高福,胡广,斯幸峰,等(5.42)论自然圣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肖文武,王兰新(5.49) ●自然保护区云岭自然保护区黑白仰鼻猴监测初报和育超(2.68)泸沽湖越冬水禽种类数量调查分析李连翔,杨国军(2.74)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保护对策和荣华,和文清(2.79)广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问题与策略分析韦晓娟,刘国维(3.51)云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龙马山黑白仰鼻猴种群动态调查徐会明,和育超,张利周,等(3.57)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济源段)生态旅游规划分析张凤霜,杨旭生,苏志国,等(3.60)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鲁小波,马斌斌,陈晓颖(4.40)茂名林洲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多样性与聚类分析陈纯秀,黄妃本,冯志坚,等(4.46)黑虎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建议代万,杨学军,罗燕彬,等(6.35)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域空气负离子特征研究郭宁(6.39)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马国强,吴明伟,李秋洁(6.44) ●林火研究青岛市三标山林火迹地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研究李士美,囤兴建(5.67)百色市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研究黄锋,朱文诚(5.72)广东省惠汕片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对策研究韩春伟(5.78) ●土壤研究云南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研究杨帆,肖梦景,杜丹琼,等(2.44)托克托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碳密度分布吴秀花,刘清泉,郭永盛,等(2.49) ●湿地研究和顺湿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何辉,王锦,王楠,等(2.54)鹤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意义耿满,李玥,马国强(2.59)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生态化管理与利用研究黄娜,吴鹏举,李翠丹(2.62)祁连山地湿地生态质量评价张应丰(4.69)丽江市湿地植被调查研究杨忠兴,龙廷位,胡宗华,等(4.73)·851·第40卷. All Rights Reserved.《林业调查规划》2015年(第40卷)论文总目次河北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刘庆博,宋莎,赵丛娟(4.79) ●调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利用构树皮手工造纸现状调查杨卫泽,袁首乾,廖声熙(1.78)鲁地拉水电站库区林业发展调查与规划肖国永(1.82)高黎贡山以西油用腾冲红花油茶种质资源调查杨忠品,谢胤,辛成莲,等(1.86) ●森林保护平茬及环境因子对沙棘生长和红缘天牛为害的影响吴秀花,靳嵘,田润民,等(1.37)马龙县楚雄腮扁叶蜂危害现状与防控对策张芝娟,钱进(1.42)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关键问题初探高俊峰(1.45)3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诱捕效果的比较王宏勋,王军辉,杨云波,等(3.36)昆明市栓皮栎潜叶蛾空间分布型研究陈会(3.39)思茅松幼苗顶梢枯病防治措施及防治药剂筛选李倩,童清,唐红燕,等(3.44)云南松毛虫在昌宁西桂林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杨陈(3.48) ●森林资源管理临沧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范宏韬(1.48)东川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王昌梅,贺永(1.53)试论思茅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彭志鸣(2.32)法经济学视野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杨爱华,吴位凡(2.35)新疆林业海量影像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李毅,彭岩,徐林,等(2.40)广东省新兴县2013~2014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姚立严,陈黄礼(3.64)2005~2015年永平县北斗乡森林资源变化特征分析罗燕彬,王有兵,代万,等(3.68)伊犁河流域公益林现状及管护对策分析殷倩,薛丹(3.71)新疆天保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研究李毅,米黑古力.克依木,肖中琪(3.74)河池市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分析黄莹莹,覃文更,谢代祖,等(4.50)墨江县发现野生铁竹群落李恩良,周江,杜凡,等(4.55)版纳甜龙竹产笋量的调查研究谭宏超,黄文秀(4.57)云南省县级林地年度变更数据处理方法研究韦强,段瑞雄,刘丽芳(6.58)云南国家储备林划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李江鹏(6.66)提高广东省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制质量对策探讨梁润深(6.70) ●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设施研究概述孙宝娣,崔丽娟,李伟,等(1.56)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植物调查郑惟洪(1.63)云南陆良彩色沙林国家沙漠公园自然风貌的保护与修复宋永全,李维(2.102)云南省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战略选择罗娅妮(2.106)赤山湖湿地公园的文化挖掘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殳琴琴,李明阳,汪辉,等(3.86)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体系的构建耿满,蔡芳,付元祥(3.91)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因素时间序列分析胡曼,李彤,刘任棋,等(5.53)贵定甘溪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资源及科普价值王倩,王平,胡发荣(5.58)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房林娜,吴正星,蔡磊(5.63)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管理目标体系构建研究杨子江,张志明,杨桂华(6.48)·951·第6期. All Rights Reserved.林业调查规划纪念性公园植物造景分析尹领琨,高欣梅,杜丽,等(6.54) ●产业开发宁洱县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白云芝(2.111)云南省药用石斛种植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雷桂林,郑重(2.115)昌宁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王桂兰(2.121)白马鸡人工驯养初步研究提布(2.126)大理州高原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杨波(2.130)隆阳区高黎贡山糯橄榄产业发展思路傅文华(4.61)隆阳区观赏苗木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罕新艳(4.65) ●森林经营桉树与卷荚相思人工混交经营技术试验研究杨海根(1.91)红河州引进的柚木种源特点及改良发展张树芬(1.96)牛角瓜3个居群的结实特性研究于国栋,郭樑,苏柠,等(1.101)海口林场不同品种葡萄物候期与结果习性的调查与分析王亚婷,铁筱睿,李建,等(2.84)嫁接方法对银杏丰产的影响研究杨隽菊(2.87)自然生长状态下不同密度人工龙竹林分质量及效益分析何丽(2.91)腾冲红花油茶优良单株选择徐志映,谢胤,辛成莲,等(2.96)印江林木生长状况调查初报袁贤超,张婧,杨明富,等(3.78)沙坝林场秃杉中龄林抚育间伐效果分析赵子庄(3.82)麻核桃在云南省引种栽培的早期生长表现贺娜,宁德鲁,徐田,等(4.106)不同立地因子对中华楠生长的影响林文欢,詹潮安,郑道序,等(4.110)极端干旱区胡杨叶与果实形态多样性研究白海霞,尚红喜,石玉民,等(5.81)不同施肥对泰国甜角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袁莲珍,史富强,童清,等(5.85)造林密度对美洲黑杨幼林生长的影响马骏,何承忠,谢虹,等(5.88)底肥、追肥施氮量对新疆贝母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苏志豪,潘伯荣,卓立,等(6.75)海棠‘长寿冠’在重庆的引种表现及干旱耐受性初报谢英赞,黄世友,马立辉,等(6.79)经营管理对老厂乡核桃结实和产量的影响李飞,李连芳(6.84) ●生态建设试论施甸县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何树丽(1.105)松华坝水源区移民搬迁土地生态恢复措施李鸿斌,刘丽芳,苏亚林(1.108)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限制因素及恢复策略闫德民(4.83)生态道路建设中绿化植物的功用及选择配置李根,杨庆媛,何建,等(4.88)云南省石漠化坡耕地综合治理模式探讨刘丽芳(4.93)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评述万合锋,武玉祥,龙云川,等(5.137)文山州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探讨陈丽花(5.143) ●生态旅游国内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陈晓颖,鲁小波,马斌斌,等(1.68)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步研究官加杰,张光辉,蒲应春(1.75)广东葵树博览园体验性旅游项目设计研究隋春花,刘嘉欣(4.97)中韩生态旅游发展的对比分析马淑红,鲁小波(4.100)·061·第40卷. All Rights Reserved.《林业调查规划》2015年(第40卷)论文总目次 ●论坛思茅区亚洲象活动现状及保护策略余玲江,谭爱军(1.120)昆明市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激励机制现状研究及对策杨云丽,马骏,徐丽华,等(1.124)广东省造林工程实施招投标制度的思考姜杰,徐雪松,邓洪涛(1.129)双柏县国有林场发展现状与改革对策思考杨定友(1.133)基于产品差异化理论的陕南旅游产品定位与开发策略陈绪敖查芳(2.134)森林认证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森林经营的影响杨三红,郭晋平,张芸香,等(2.139)新时期广西石漠化土地治理对策与建议莫剑锋,陆志星,尹国平,等(2.143)中老跨边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初探王利繁,李泽君,罗爱东,等(2.149)云南省林木良种生产与推广的思考冯峻(3.95)基于AHP 法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孔德政,谢珊珊,刘振静,等(3.99)南宁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覃世赢(3.105)加快推进华宁县林权抵押贷款的策略思考胡海燕(3.110)千岛湖户外休闲运动总体规划探析章德三,徐高福,彭方有,等(4.113)广东省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区汉明(4.119)资源节约型高速公路互通区建设初探张国育,吕若冰,雷雅凯,等(5.99)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思路探讨刘义华,卜静,夏吾拉太(5.104)昆明城区竹子园林绿化美化的调查研究谭宏超,范静宇(5.108)昆明市长期护林员现状分析及其队伍建设对策徐学杰,黎玟恋,杨明(5.114)滇中新区林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高云泉(6.88)临沧市开展森林城市创建的优劣势分析孙亚丽,戴益源,黄海燕,等(6.92)云南省森林火灾保险查勘定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吕亚强,王燕,陈春祥,等(6.96)云南省地方环境立法的反思与前瞻徐本鑫,李孟颖(6.99) ●天保工程新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智能化监控平台建设研究李毅,肖中琪,金隆(1.111)永胜县天保工程一期建设成效评价施奋华(1.115) ●营造林技术影响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区石榴栽培的主要生态因子分析吴学卷,宋立奕,冯陆春(6.105)大果紫檀在西双版纳的引种试验初报沐小涵,史富强(6.109)怒江州楤木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和玉德(6.112)丽江市高枝嫁接引种油橄榄试验赵丽芳,李庆华,丁德品,等(6.116) ●苗木培育香叶树育苗和森林恢复试验余新林,陆阳(1.138)不同整地规格对华山松等苗木生长影响的初步试验罗前志,王兴林(1.142)不同基质对油橄榄(佛奥)扦插育苗生长的影响王亚婷,何银忠,严毅,等(1.147)基质对西南桦多穴容器盘幼苗生长的影响袁莲珍,杨斌,史富强,等(3.113)环境、基质、处理方法对思茅松扦插苗成活率的影响贾平,唐红燕,邓桂香,等(3.117)不同容器对降香黄檀小苗生长的影响徐玉梅,杨德军,邱琼,等(3.122)盐胁迫对9种植物发芽生长的影响薛凤,魏天兴,葛根巴图(4.123)景观绿化树种多花含笑育苗基质试验李真子(4.129)·161·第6期. All Rights Reserved.林业调查规划水肥调控对新银合欢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李德华(4.133) ●园林现代城市中云南山茶文化景观设计方法研究田潇然,宋钰红,胡俊峰(2.153)安阳市城区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武楠楠,刘欣,卞瑞卿,等(2.157)昆明市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修复设计杨旭(2.162)北宋东京皇家园林造园艺术分析朱俊青,房淑娟,段佳卉,等(3.127)伊宁市园林绿化植物资源调查研究梁巧玲,张娜,陆平(3.133)北京市高速公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探讨刘彦琢,刘磊(3.138)低成本途径下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贾肖阳,王旭东,唐睿明,等(3.143)云南金沙江中游阿海水电站绿地规划设计分析吕雪蕾(3.150)山地城市—云南绥江新城滨江景观规划设计郑璐,祝遵凌(3.155)信南高速边坡乡土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模式优化研究张国育,李鹏飞,雷亚凯,等(4.142)梧州至柳州高速公路建设景观影响评价梁维平,黄志平,刘频,等(4.148)昆明市西山区经济适用房室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徐玉琴(4.153)梅的美学特征及其与园林水体的艺术营构杨湘涛(4.158)现代观光农业与养老基地有机结合的研究朱蓉蓉,周润,米文静,等(5.91)文化型农业庄园的规划探析徐晶,关文灵(5.95)安阳南海古寺引导部分空间解析郭利凡,寇文瑞,杨芳绒(5.120)洛阳唐宋私家园林水景理水手法探究寇文瑞,郭利凡,杨芳绒(5.124)全站仪在园林竣工图中的应用刘思禹,周伟健,何笑然,等(5.128)泰州市海陵区主干道行道树应用现状及优化对策吴红,张成霞,李霞,等(5.132)昆明市观赏芳香植物应用现状与评价铁筱睿,郭雪,李建(6.120)台地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窦晓乐,刘欣,赵飒,等(6.124)杭州西湖风景区历史变迁初探郑涵中,史建忠(6.129)昆明金殿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杨磊,王晶(6.134) ●试验研究温水浸种对旱冬瓜冷藏种子发芽的影响杨姝,李莲芳,吴云艳(1.150)麻竹竹腔施肥技术试验初报郑用文(1.154)IBA、NAA 和ABT 1#对油橄榄扦插生根率的影响初报张会(1.158)普洱市辣木引种生境适应性初步研究周利平,李永,姜绍红,等(5.147)3个彩叶桂花品种的扦插繁殖试验马立辉,杨琼,谢英赞,等(5.153)丁座草寄生环境及寄生关系的初步研究王有兵,罗燕彬,代万,等(5.157)不同材料覆盖对云南核桃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罗国发,张艳丽,宁德鲁,等(6.138)NaCl 胁迫对文冠果扦插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李福鑫,李旭,金香花,等(6.142)辽宁东部山区枯落物持水性能研究刘立国(6.145)竹柳和桉树幼林生长比较研究余平福,吕曼芳,覃祥林,等(6.153)第40卷终 The End of Vol.40·261·第40卷. All Rights Reserved.。
河西走廊生态保护战略研究梅锦山;张建永;李扬;王忠静【摘要】探讨河西走廊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分析近10年流域治理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结合河西走廊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特征,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共赢为目标,提出了河西走廊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战略对策,即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水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保护方式“3个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先保护重要生境,切实维护绿洲稳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具体对策措施。
%In this paper ,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ecosystem in the Hexi Corridor Region are discussed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ver basin planning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are analyzed .To achieve winw-in result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water resources and ecosystem features of the Hexi Corridor Region .The strategies include transforming the mode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On this basis , main measures are proposed , which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important habitats , maintaining the oasis ecological balance ,and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河西走廊;生态保护;流域治理【作者】梅锦山;张建永;李扬;王忠静【作者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4;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 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24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要以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和哈尔腾苏干湖水系为重点,构建河西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1]。
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概述摘要: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是198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建的新疆首批自然保护区之一,1990年3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留地网,是全国第七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13年6月21日保护区所在的博格达片区以新疆天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致力于人与生物圈理念的实践,长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社区发展、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文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保护区,人与生物圈理念,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命共同体1 保护区基本情况1.1机构沿革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是198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阜康市境内,东天山博格达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3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留地网,是全国第七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2013年6月21日保护区所在的博格达片区以新疆天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正县级建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内设机构9个处室,下属7个事业单位,其中阜康国有林管理局为正县级事业单位。
1.2自然概况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南部,地处东天山博格达山的西北坡,其南缘的博峰西脉,冰川延绵地势险峻。
总体地势由北向南逐渐抬高,海拔在 1300~5445m 之间,最大相对高差达 4065m。
地理坐标为东经88º00′~88º20′,北纬43º45´~43º59′,保护区总面积380.69km²,地层主要以古生代石炭纪浅海相碳酸盐岩、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为主,属典型的干旱荒漠大陆性温带气候带,海拔从低到高依次分布有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灰褐色森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原始土壤。
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和管控要求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及管控要求我国的自然保护地,根据XXX《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我国自然保护地分三级(按照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三种类型。
先说说这个文件出台的原因,我国经过60多年的努力,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层面出台意见,对现有各种保护地进行优化调整,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第一级第一种国家公园:是指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2017年XXX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9月XXX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并设立10个试点分别是三江源、东北虎、大熊猫、祁连山、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长城和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20年试点建设即将结束,总结评估,正式设立。
第二级第二种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
具有较大面积,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第三级第三种自然公园:是指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体系、自然遗址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明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
确保森林、陆地、湿地、水域、冰川、草原、生物等宝贵自然资本,以及所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明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摘 要: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典型研究案例,根据互助县自然条件、地貌类型、资源状况、生态区位、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按照地域连片、主导功能相对一致的原则,对全县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县主体功能区划,在研究区域范围4个生态功能区及4个主体功能区合理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区域生态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结果可为构建互助县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安全保障。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区域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803/ki.issn.1004-6216.2017.03.008Study of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Qinghai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Huzhu Autonomous CountyLiu Xusheng(Survey & Planning Institute of 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Huzhu Autonomous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was taken as a typical study case. With regard to the natural condition, geomorphic type, resource state, ecological zone, main ecosystem service and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regional connectivity and relative accordance of dominant functions,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whole county. Then, regionalization of the main function areas was done in Huzhu County. On the basis of reasonable division of four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s and four main functional areas,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region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ere put forward,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safety guarantee for constructing territor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rotecting eco-environment, promoting local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uzhu County.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Main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Region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LC number: .X171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1]的基础,由于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其服务功能在种[2]类、数量和重要性上存在很大的空间异质性。
·44· 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18年第10期 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赵培强,陈明霞 (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30) [关键词]优先区;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转移矩阵;景观指数;祁连山 【摘要]选取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甘肃区域为研究区域,以2010和2015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资源为数据 源,利用ArcGIS技术,采用生态景观转移矩阵和生态号观指数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景观特征 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5年,研究区域I级生态景观格局比较稳定,变化幅度较小,Ⅱ级生态景观格局受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生态景观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但景观类型总体表 现比较稳定,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不明显。 [中图分类号]P901;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41(2018)10—0044—05
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问题¨j,探索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有助于 发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探究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演 变间关系,进而对景观格局变化方向、过程和效应进行 调控 一 。景观格局在生态系统中功能十分重要,良 好的景观格局是物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景观格局中 斑块的类型、大小、形态、组合、动态变化等对生物多样 性的发展影响较大 ,因此研究生态景观格局对区 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祁连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区域物种资源丰富,珍 稀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繁多,是我国西北地 区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具有很高的价值。2015年原环境保护部在全国划定 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其中包括祁连山地 区。本研究选取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 下简称“优先区”)甘肃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遥 [基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部公益类项目(A2014-011) 感解译技术,分析研究优先区甘肃区域5年间生态景 观格局动态变化,旨在为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 划和生态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 区,甘肃省西部与青海省东北部交界处,总面积 100 463 km ,涉及甘肃省和青海省的l8个县(区、 市),包括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区甘肃境内总 面积65 525.63 km ,涉及兰州、金昌、武威、张掖、酒泉 5个市13个县(区、市),包括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 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共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昌马河省级自然保 护区、甘肃瓜州县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 然保护区,有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河流、湖泊、耕地 和城市等多种生态景观,构成了复杂的生态景观格局。 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甘肃境内范围见表1。
护,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喷雾时间和喷雾量,扦插到 长出幼根这一时期一定要随时保持插穗叶面湿润;四 是所剪插条的质量和扦插技术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 扦插生根率,带顶梢的枝条扦插成活率高,中段粗度适 中的枝条成活率不及顶梢枝条,太粗或太细的枝条生 根率均很低,扦插时未压实、未接触到基质、基部有损 伤的插穗均不能生根;五是沙棘嫩枝扦插当年生长时 间较短,不适宜进行移植培育大苗,因此7月上旬嫩枝 扦插的苗可不必移植,让其在沙盘继续生长,至11月 上旬再从沙盘移出假植,来年直接定植大田,不但成活 率大大提高,而且省略了苗圃移栽育苗这一环节,既节 省苗圃地,又省时省力,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建忠,邰源临,李永海,等.砒砂岩区沙棘生态控制系统工程 及产业化开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26.
[作者简介]闫晓玲(1967一),女,甘肃镇原县人,教授级高级 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8—04-20 (责任编辑徐素霞) 赵培强等: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45· 表1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甘肃境内范围 行政区域 具体范围
2研究材料与方法 2.1数据来源及处理 以2010和2015年两期Landsat TM遥感图像为主 要信息源,结合研究区同期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 图和1:5万地形图,在ArcGIS 10.2.1下对经校正的两 期影像分别进行裁剪处理,建立遥感解译标志,进行人 机交互式目视解译,生成研究区域景观类型图,并分析 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参考研究区域土地利用 和覆盖特点,根据研究区生态环境实际情况,结合野外 调查,将研究区景观类型划分为6种I级生态景观(森 林一灌丛、草地、农田、湿地、城镇、荒漠一裸地)和19种 Ⅱ级生态景观(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灌 丛、稀疏林、稀疏灌丛、草原、草甸、草地、园地、耕地、湿 地、湖泊、河流、城市绿地、建设用地、裸地、荒漠、冰川) 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 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方法 在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 采用景观格局转移矩阵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1 n],分 析景观格局变化形式及景观类型的转换信息。 2.2.2景观特征分析方法 对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的变化运用景观生 态学中的景观指数法进行分析,选取斑块数(ⅣP)、边 界密度(ED)、平均斑块面积(MPS)、类斑块平均面积 (MPST)、聚集度指数(CONT)5个景观指数,利用地理 信息系统平台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 FRAGSTAST进行分析 12-141。 (1)斑块数(Ⅳ尸)。该指标用来衡量目标景观的复 杂程度,斑块数量越多说明景观构成越复杂。 NP=N (1) 式中:ⅣP表示整个景观或单一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 Ⅳ为≥1的自然数,N=1时可认为整个景观只有一个 斑块。 (2)边界密度(ED)。边界密度也称为边缘密度, 包括景观总体边缘密度(或称景观边缘密度)和景观 要素边缘密度(简称类斑边缘密度),它是从边形特征 描述景观破碎化程度,边界密度越高说明斑块破碎化 程度越高。计算公式为 ED=E/A (2) 式中:ED为边界密度;E为边界总长度;A为景观总面 积。 (3)平均斑块面积(MPS)。该指标可以用于衡量 景观总体完整性和破碎化程度,平均斑块面积大说明 景观较完整,破碎化程度较低。计算公式为 MPS=A/N (3) 式中:MPS为平均斑块面积;A为景观总面积;N为斑 块数量。 (4)类斑块平均面积(MPST)。它是景观中第i类 景观要素面积的算数平均值,反映该类景观要素斑块 规模的平均水平,平均面积最大的类可以说明区域景 观的主要特征,每一类的平均面积则说明该类在景观 中的完整性。计算公式为
—— 1 Ni A = 1∑A (4)
’i』 1 式中:A 为景观中第i类景观要素面积的算术平均值; 为第 类景观要素的斑块总数;A 沩第i类景观要素 第 个斑块的面积。 (5)聚集度指数(CONT)。反映景观中不同斑块 类型的非随机性或聚集程度。聚集度指数越高说明景 观完整性越好,相对的破碎化程度越低,计算公式为
c:c +∑∑In P (5) 式中:C为聚集度指数;C 为最大聚集度指数;/Z为景 观中斑块类型总数;P 为斑块类型i与 相邻的概率。
3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3.1.1 生态景观格局转移矩阵分析 在GIS支持下,将获得的研究区两个时期的I级、 Ⅱ级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数据通过转移矩阵的方式 进行统计分析。I级生态景观格局转移矩阵见表2。 由表2可知,研究区两个监测时期6种I级生态 景观类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草地、 农田、湿地、荒漠一裸地4种I级生态景观发生了矩阵 ·46· 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18年第lO期 转出,局部面积转移为其他生态景观,也有其他生态景 观的转入,其中草地生态景观局部转变为农田、湿地、 城镇和荒漠一裸地生态景观,农田生态景观局部转变 为森林一灌丛、草地和湿地生态景观,湿地生态景观局 部转变为草地、农田和荒漠一裸地生态景观,荒漠一裸 地生态景观局部转变为草地、农田、湿地和城镇生态景 观;森林一灌丛、城镇2种I级生态景观相对稳定,没 有发生矩阵转出,但由于其他生态景观的转入,景观格 局也发生了变化,面积有所增大。 由Ⅱ级生态景观格局转移矩阵(略)可知,研究区 两个监测时期19种Ⅱ级生态景观类型没有发生变化, 但景观格局发生了变化。Ⅱ级生态景观中,阔叶林、针 阔混交林、阔叶灌丛、稀疏林、稀疏灌丛、园地、城市绿 地7种生态景观格局表现稳定,没有发生矩阵转移;其 余l2种生态景观格局相对不稳定,发生了矩阵转移, 其中针叶林、草甸、河流、建设用地4种生态景观没有 发生矩阵转出,只有其他景观面积转入,而草原、草地、 耕地、湿地、湖泊、裸地、荒漠、冰川8种生态景观既发 生了矩阵转出,又有其他生态景观面积转入。发生矩 阵转出的8种生态景观中,草原有O.48 km 转移为耕 地,0.0l km 转移为湖泊,0.36 km 转移为建设用地,极 少量转移为荒漠;草地有678.70 km 转移为草甸, 12.42 km 转移为耕地,O.67 km。转移为湖泊,2.26 km 转移为建设用地,0.19 km 转移为荒漠,极少量转移为 裸地;耕地有2.17 km 转移为针叶林,0.15 km 转移为 草原,0.06 km 转移为湖泊,极少量转移为建设用地; 湿地有0.05 km 转移为荒漠;湖泊有O.08 km 转移为 草原,0.15 km 转移为草甸,O.64 km 转移为草地,O.49 km 转移为耕地,2.52 km 转移为湿地,1.91 km 转移为 河流,11.59 km 转移为荒漠;裸地有13.66 km 转移为 冰川;荒漠有0.62 km 转移为草地,2.44 km 转移为耕 地,0.09 km 转移为湿地,0.88 km 转移为湖泊,2.25 km 转移为建设用地;冰川有7.92 km 转移为裸地。 3.1.2 生态景观格局转移强度分析 在GIS支持下,对研究区两个监测时期的I、Ⅱ级 生态景观面积进行统计,分析5年间I级、Ⅱ级生态景
观格局动态变化强度,具体结果见图1、2。 鲁 — 一
嘎
昌 - 、
鹱
:_草地一湿地
_ -
森林~豳a2i{1 城镇荒漠一 灌丛 裸地
图1 I级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强度 .-.莩….. .
萋 甚-薰委囊莲薹 萋 图2 Ⅱ级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强度 图1表明,2010--2015年,研究区I级生态景观 中,森林一灌丛、农田、城镇、荒漠一裸地生态景观格局 面积增大,草地、湿地生态景观格局面积减少;从生态 景观转移强度分析,湿地、城镇、荒漠一裸地生态景观 格局转移强度相对较大,森林一灌丛、草地、农田生态 景观格局转移强度相对较小;从生态景观转移面积占 研究区总面积比例分析,6种生态景观格局转移面积 在0.53~11.28 km 之间,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0.000 8%~0.017 2%,占比很小,说明研究区I级生态 景观格局总体表现稳定。 图2表明:2010--2015年,研究区Ⅱ级生态景观 中有12种生态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其中针叶林、草甸、 耕地、湿地、河流、建设用地、荒漠、冰川I 8种生态景观 格局面积增大,草原、草地、湖泊、裸地4种生态景观格 局面积减少;从生态景观转移强度分析,草甸、草地生 态景观格局转移强度相对较大,针叶林、草原、耕地、湿 地、河流、建设用地、荒漠、冰川、湖?自、裸地l0种生态 景观格局转移强度相对较小;从生态景观转移面积占 研究区总面积比例分析,12种生态景观格局转移面积 在0.34~693.6 km 之间,占优先区总面积的0.00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