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

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

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
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港城互动日益密切,港口经济正在成为我国沿海城市崭新的发展理念,所在城市政府纷纷将港口和港口经济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切人点和发展重点。作为我国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岛市委市政府也较早提出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并致力于港口经济的发展。

一、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1.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1)港口设施基础雄厚,装卸运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青岛港口基础设施规模等级、装卸生产运输、经营管理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雄厚,初步确立了山东沿海区域性中心港口的地位和作用,在腹地冶金、石化、电力产业以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贡献巨大;在国家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中的枢纽性地位十分突出;支撑了青岛市成为经济、贸易大市,在服务山东省成为经济贸易大省中作用明显。

(2)临港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大规模开发潜力大。依托港口的冶金、石化、造纸等临港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成为青岛市支柱产业;港口布局建设引导并服务于青岛经济开发区的布局和发展,使青岛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绩,规模效益居国内开发区前列。在港口经济的支撑下,青岛新城区初具规模,具备较强的城市服务功能,分担了母城区的部分功能,推动了青岛从半岛型城市向组团式城市发展的转变,“以港兴市”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青岛港口以及正在进行的港口总体规划,已经引导了青岛大炼油、海西湾修造船和西海岸钢铁项目沿海临港布局和规划,青岛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已经起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相关行业、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青岛港口的发展,促进了山东省航运企业数量和规模相应发展,鲁丰海运集团初具规模和竞争力。港口和航运的发展带动了青岛船代、货代、理货、船舶供应和劳务等海运相关产业的发展,各类航运要素开始逐步向青岛集聚,同时促进了青岛市金融、商贸、餐饮、商住、会展业等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

(4)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为港口经济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1994年完成的开发区与黄岛行政区的体制合一,开了全国沿海城市经济区与行政区融为一体的先河,为推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精简高效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推动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使规划建设上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得到缓解,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减少了区域摩擦,提高了行政效率,整个黄岛区已经初步成为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功能相对完善的区域,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区创造了必要条件。

2.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基础设施供给滞后于经济发展。近年来,青岛港一直超能力运作,铁矿石、集装箱运输处于严重超负荷运转状态,原油泊位吞吐能力已经饱和。“十五”期间运输需求高速增长,青岛港码头设施和设备始终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十五”后期新开工项目在时间上相对滞后,影响了港口装卸运输自身发展,同时制约了青岛市港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临港工业开发功能拓展不够。长期以来,传统的装卸运输功能一直是青岛港口的发展主线,受主客观因素制约,港口在物流、信息、临港工业等领域的现代化服务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拓展,尤其是大量优良的海岸线资源在工业化进程中还没能得到充分利用。除胶州

湾滨海范围内传统工业有所发展以外,总体上没有建立起港口与临港产业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得港口竞争力难以在传统运输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城市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另外,青岛拥有优良港口条件和岸线资源,但现有工业布局和结构却与内陆腹地工业基地基本相同,沿海临港布局特色和优势不明显,虽是运输大港,但不是功能强港。

三是港口航运产业层次低链条短。围绕港口系统发展形成港口航运产业链是世界海运业发展的总趋势。青岛港目前强大的港口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较低,在具有资本、技术密集的现代港口物流、航运交易和海运服务业发展方面还相对滞后。

四是集疏运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港口经济能量的集聚和辐射。现有的集疏运网络在通过能力、通达性和管理的衔接协调等方面尚难以满足港口经济发展的要求。集疏运网络与枢纽建设不匹配,影响青岛港货物运输集散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城市经济能量集聚和辐射的范围和能力,进而制约青岛市港口经济的发展。

五是港区布局与城市产业布局衔接不紧,先导性作用未充分发挥。东岸老港区受城市发展和自身条件局限,装卸运输功能面临逐步调整、搬迁的压力;西岸前湾港区未开发岸线资源所剩不多,难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港口资源不足的矛盾开始显现。港区布局与城市产业布局结合不够紧密。除胶州湾西海岸外,拥有良好深水港区开发资源条件的即墨、胶南两市尚未形成港口与城市产业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使得丰富的港口资源没有转化成为城市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当前,青岛市正处于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关键时期,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以形成沿海产业和大都市架构。

二、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1.港口发展基础雄厚潜力巨大,完全可以支撑港口经济的发展。青岛市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琅琊湾、鳌山湾等具备深水港开发的资源条件,可供开发的资源丰富。主要表现在:一是深水岸线长、航道条件好;二是水文泥沙条件良好;三是有形成掩护的条件;四是陆域开发前景好。2005年底,青岛市初步形成了以老港、黄岛、前湾三大港区为核心,其他小港相应发展的港口布局,有生产性泊位70个,其中深水泊位40个,总吞吐能力1.4亿吨,集装箱运输能力560万TEU。拥有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煤炭、原油、矿石、集装箱和散粮泊位,进港航道达到20万吨级。2003年顺利实施了外贸集装箱西迁前湾港区的战略举措,完成了建港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资源整合;2005年前湾港区中部、南岸码头建设全面展开,“区港联动”试点顺利实施,为建设自由贸易区以及港口的发展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青岛市港口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功能等级,基础雄厚,开发潜力巨大,可以满足现代化港口成规模、集约化开发的需要,适应海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可为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和支撑条件。

2.临港土地和滩涂资源丰富,临港产业布局发展的空间广阔。青岛市滨海地区除东部崂山以外,其余基本属于平原丘陵,乎整的土地较多,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特别是紧邻深水港区的董家口、鳌山湾沿岸基本为低丘平原地区,陆域开阔平坦,高程适中,地质承载良好,土地面积大且开发条件基本成熟,具有布局临港工业园和港口物流园区的良好空间,为临港

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的集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此外,鳌山湾沿岸利用潮间带宽阔、滩面较高的优势,可围滩造地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可以在基本不占农田的前提下,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用地,可为布局临港产业园、形成滨海新区提供丰富的储备土地资源。

3.综合运输基础好潜力大,满足港口经济能量集聚和辐射需要。公路方面,青岛市已经形成了由青岛一红其拉甫、济青、青平、青银、青威、莱青、同三线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以及204国道组成的高等级公路网;铁路方面,基本形成由胶济、蓝烟、胶黄、胶(州)新(沂)组成的路网布局;管道方面,已有黄岛至东营双线输油管道以及胶州至青岛石化的输油管道;航空方面,流亭机场已经开辟有至国内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扩建后能力可达1600万人次。可见,青岛市滨海地区是山东半岛陆路交通最为密集的重要交通走廊。

4.城市依托前景好,可服务并承载港口经济发展及其成果。目前,青岛市已经初步确立了山东半岛中心城市和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地位,城市规模和各项功能较为强大。黄岛区新兴城区和胶南、即墨等城市建设也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具有一定的配套服务功能,为青岛市滨海地区港口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城市依托条件。此外,青岛临港城区发展空间和潜力大,通过与半岛母城区的功能优势互补,完全可以满足港口经济发展对城市规模扩大和各项服务功能增强的要求,即满足“以港兴市”对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

三、青岛市港口经济的战略定位和总体格局

1.青岛市港口经济的战略定位。从青岛市实施“以港兴市”的战略角度出发,港口经济作为“以港兴市”战略的核心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青岛市政府实施这一战略的主要抓手。

从青岛市着力发展三大特色经济角度看,港口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绝对比重,处于龙头地位;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港口提供基本的运输、后勤基地功能保障;青岛港口是青岛市工业旅游的亮点之一,同时构成青岛市发展“邮轮母港”、推动青岛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从青岛着力发展六大产业集群的角度看,在石化、汽车、家电、电子、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中,石化、造船、港口三大产业属于典型的港口经济产业范畴,是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的核心组成;汽车、家电、电子产业虽然不属于港口经济范畴,但这三大产业发展的部分原料、产成品的运输需要通过港口由海运完成,与港口经济有一定联系,港口是这三大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

总之,港口经济是青岛市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是青岛市发展“三大特色经济、六大产业集群”的核心组成和基础条件之一,是实现青岛城市目标定位的核心载体和重要途径。

2.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总体格局。根据《2004-2020年青岛城市总体规划》,结合青岛市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方案,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将形成以环胶州湾为中心、琅琊台和鳌山湾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功能定位和布局如下:

(1)胶州湾港口经济发展区。以西海岸黄岛开发区为主,东岸西方、李沧、城阳三区沿湾为辅。其中核心部分的黄岛开发区规划功能定位是以航运、港口保税物流和国际贸易功能为核心,具有修造船和行政商住办公功能的港口新城区。规划功能分区布局形成黄岛湾中心区、国际物流贸易枢纽区、薛家岛旅游度假区、临港产业区、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重石化工业区、北部产业物流综合新区等七大功能区,总面积258.26平方公里。

(2)琅琊湾港口经济发展区。位于胶南市南部,包括泊里、琅琊镇,规划占地234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为青岛市滨海西翼城市、产业发展的增长极、青岛市重工业基地,以临港产业和滨海旅游为特色的田园式城市组团。(3)鳌山湾港口经济发展区。位于即墨市东部鳌山

湾,包括田横、鳌山两个组团,功能定位分别是青岛市科研教育基地,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都市产业发展区,以温泉度假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四、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一,以港口集群发展为契机,深化认识港口经济的内涵,树立全新的港口经济发展理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利用目前青岛市六大产业集群、城市、港口等专项专题规划研究正在进行的有利条件,通过各项相关规划研究报告的评审会议、专题论坛、组织学习、政府调研、媒体、广告和集群招商等方式和平台,进行广泛学习和宣传。

第二,以港口经济内涵为统领,深化认识并提升行业管理职能定位。促进港口经济发展,必须以港口为龙头,发挥纽带作用,凭借港口运作产生的大量人员、物资、信息、资金、相关服务的流动,从而带动腹地内关联产业、港口依存产业、港口派生产业的发展。

第三,以政府职能定位为依托,建立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协调管理的长效机制。港口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复合型和综合性特点,有效推进青岛市港口经济快速发展,单靠某个部门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

第四,以港口经济发展为纽带,建立港城互动机制,促进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主要是通过临港产业和服务功能这个关键环节来实现两者的互动。临港产业作为港口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托港口的同时又能大幅度地推动港口实现量的增长和服务功能的提升。如旅游、仓储、物流、航运交易市场等以港口为依托发展的相关服务能有效提升城市服务水平。此外,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城市功能的完善,又进一步推动港口服务水平的提升。因此,应从加快“区港一体化”进程、创新运输网络规划执行机制、制定推行集群招商长效机制等方面人手,建立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机制,实现一举多得、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五,以政府协调管理机制为支撑,整合城市、临港工业园、港区、保税物流园、集疏运网络等的规划资源,落实港口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为形成完善规划体系,规划中要对各要素的功能定位、规模、空间和发展方向等进行统筹安排,理顺相互关系,为各要素协调规划和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创新规划编制程序,从战略高度制定系统的港口总体规划,做到港口、城市、产业、综合运输等规划的有机结合。创新规划整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协调管理机制,为规划委托和承担单位提供深入交流、衔接协调的统一平台,整合既有或正在编制的城市、临港工业园、港区(物流园区)和综合运输等规划资源,形成有机衔接、相互和谐的空间布局。

青岛啤酒的产业结构分析

青岛啤酒的产业结构分析 一、公司简介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啤酒”)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跻身世界品牌500强。其啤酒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啤酒行业权威报告Barth Report依据产量排名,青岛啤酒为世界第六大啤酒厂商。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运用兼并重组、破产收购、合资建厂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青岛啤酒在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拥有50多家啤酒生产基地,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 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产业结构分析 (一)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简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 , 又称波特竞争力模型。“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波特五力模型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ichael E. Porter于1979年创立的用于行业分析和商业战略研究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在产业组织经济学基础上推导出决定行业竞争强度和市场吸引力的五种力量。此处市场吸引力可理解为行业总体利润水平。“缺少吸引力”意味着前述五种力量的组合会降低行业整体利润水平;而一个非常缺少吸引力的行业则意味着该行业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该行业中的厂商利润率趋近于0。此模型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如图: (二)青岛啤酒产业结构分析分析

青岛经济调查报告

青 岛 市 经 济 发 展 调 查 报 告 院系:XXXXXX 姓名:XXX 班级:XXXX 学号:XXXXXX 时间:XX年X月X日

青岛市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前言 出于对半岛经济发展的好奇和兴趣使然,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选了X老先生的《半岛经济》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课堂知识积累,对半岛经济形势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就在不久前,《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刚通过国务院的审批,描绘了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新的宏图,开启了经济发展新的征程。通过对青岛市这个核心区域、龙头城市的经济发展调查,进一步了解青岛的资源,经济结构,主要企业,名优产品,经济发展形势及发展展望,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为以后在青岛的发展道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兵家言:知己知彼,百战而不殆。只有了解了发展环境才能适者生存,遂用心搜集查找资料,通过上网搜索和在图书馆借阅的资料帮助下形成此篇调查报告。不足之处望老师不吝批评指教。 关键词:青岛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规划;蓝色经济 第一章区位资源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青岛市也是计划单列市、、山东省经济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名牌企业众多,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市作为其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 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市内四区总人口为207.79万人;其他三区五市(县级)663.72万人。 面积 青岛市面积1128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471平方公里。 气候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资源 青岛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44种,已被开发利用的有27种。优势矿产资源

港口经济发展思考与建议

关于***港口建设与管理的 思考与建议 港口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优势资源,承担着服务区域 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港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港口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已具备商港开通条件,今年年内将 实现港口开港运营和口岸开放验收。在新的发展机遇来临之时,面对港口体制机制不顺、港口重大战略及重要政策不明、港口现有航道等级不高及码头不大等诸多困难,我们更应该提振信心,努力发展港口经济。 一要有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信心。***港从建设起步转型发展为混合型商港,说明一切皆有可能。要摈弃等靠要的 思想,树立锐意进取意识,围绕港口的功能定位,坚持以港口为依托,以发展休闲旅游和冷链物流产业为载体,努力实现以港口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港口经济的良好格局,走出一条现代化生态型绿色港口发展之路。 二要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信心。在***港这棵大树边,为了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按照“以资源换速度、以合作出效 益、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着眼借力发展和长远发展, 当好配角,让渡部分利益,在合作中加快学习、培养人才、 壮大自己,目的是早日使自己成为项目开发、码头运营、产 业辐射、核心利益的实质掌控者。 三要有愚公移山的信心。***港近期规划可利用岸线长

***公里,远期仍有可观的岸线资源可供开发,还有港口后续填海造陆及后方土地资源为发展空间,因而没有理由担心***港因“先天不足”影响其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像愚公那样,瞄准目标,一直走下去,发挥好后发优势,做大做强做精,***港大有希望。 在发展原则方面,一是要坚持港区规划优先。要加快港 口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预留岸线和陆域纵深地带,满足港口建设、临港产业用地需要;二是要坚持港区资源整合。 按照***总体规划、***区域总体规划,依托***这个大通道,科学配置港区资源,突出主业、强化功能、错位发展; 三是要坚持口岸环境优化。完善港航服务功能,学习借鉴国内发达地区政府购买查验服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通关便利化最新做法,提高通关效率,规范审批环节和收费项目,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打造一流港区环境;四是要坚持港区互动发展。陆海统筹、一体发展,强化港口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冷链、水产加工及食品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在推进港口快速发展的同时,合理设置港区布局,优化港口货种结构,统筹兼顾和处理商港、产业、旅游的关系,保护港区生态环境,实现港区互促共赢发展。 在发展重点方面,一要加快泊位、航道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港口建设的层次。同时,以港口为中心,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二要壮大发展冷链物流产业。按照港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美国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经济圈、以洛杉矶为中心的西海岸经济圈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都是依托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港口或港口群形成的。我国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继崛起,成为带动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增长极,也充分说明了港口和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 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繁荣的开放经济。”(王海平、刘秉镰,2000)。具体而言,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乘数效应 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是指投资的增加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 的增加。港口经济是指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港口经济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例如,一只标准集装箱重箱的港口包干费,即港口企业直接收益部分,约为8oo~I200 元,而由此带来的拖轮、引航、口岸以及港口配套服务,包括修箱、堆存、船舶代理、航运、金融结算、拖车运输等,其经济收益则是港口直接收益的6倍,也就是 4 800~7200元 (二) 形成产业集群,驭得规模经济效益 产业集群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突破狭义的“企业”概念,使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发展,既兄争又合作,从而提呙协作配套能力,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就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法国的福斯港,在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加工为主体的工业 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西5 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3knkn 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6 00000 多家工,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 (三)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己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港:口经济在发展中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开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港口为所在区域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和国际化营运环境,临港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促使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升产品档次与服务水平。 (四) 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潮流,它可在区域内实现产业 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从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现代化国际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集疏运体系,促进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沟通和交流,整合区域资源,强化所在区域的同质因素,增强区域的整体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有效调控港口,将我国沿海的港口划分为五大港口群,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南沿海和东南沿海港口群。而此五大港口群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思考、总结、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通过小组讨论、抢答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3)通过以各种形式提问、比赛,对本课内容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交子”的图片。 上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发行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交子的发明和使用说明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经济重心南移 师生共同探讨: 1.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之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总结经济重心发展的过程、原因。 探究二:农业和手工业 1.让学生结合课本,列举农业发展成就。 2.材料一:宋朝人的书中记载说:昔汴都(即北宋都城东京)数百万家,尽仰(依靠)石炭(古时称煤为石炭),无一家燃薪(柴)者。 材料二:

港口经济发展透析.pdf

本文作者:黄忠平黄瑞玲工作单位: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从惠州港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惠州港口在功能上已经历了由第一代港口向第二代港口的代际演进,港口经济的内容也实现了从简单向复杂、从单元向多元的转型升级。1990年5月25日,惠州在大亚湾荃湾半岛实施移山填海定向大爆破,正式拉开了惠州以港建市的序幕。作为天然良港的惠州港,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但由于上世纪90年代惠州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区域和国际贸易还未形成规模,沿海港口尚处典型的第一代港口发展阶段。功能较为单一,仅具水水(河海)、水陆换装功能,只能提供简单的货物装卸、仓储等港口共生行业服务,且货物分散、规模较小,港口经济基本就是港口运输功能所产生的经济贡献。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以大港口带动大工业促进大发展的以港兴市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在追求低成本运费的驱动下,大批依赖海运的原材料和产成品项目纷纷在惠州大亚湾周边建成投产。随大型专业化货主码头加快发展,惠州港除了水水、水陆换装功能之外,大幅增加了大宗原材料及产成品无缝进出海的直接通道功能,有力支撑了惠州石化、电力等港口依存工业的跨越发展,以服务临港工业为本质特征的第二代港口的功能得到极大提升。根据国际经验,在第一代港口和第二代港口之后,港口功能还将向第三代港口和第四代港口延升拓展[2],这也是惠州发展港口经济、实现由以港建市到以港兴市再到以港强市战略转型的方向所在。所谓第三代港口,是指港口作为国内外客货流、信息流、资金流多重网络汇集的重要枢纽,顺应社会需求,增加了使货物增值的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现代物流功能,并吸引商业贸易、航运服务、金融保险、港口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向港口集聚,与港口共生行业和港口依存工业密切相关的服务性行业蓬勃发展,实现港口功能从地区性产业港向区域性物流港的转型升级。第四代港口则是指,随集装箱运输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海上轴幅式运输体系迅速形成,班轮化运输使得具有上下游业务关系的港口和港航联盟赢得新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非属地和连锁型码头发展。香港和记黄埔加盟惠州港集装箱码头,以及惠州与深圳盐田港集团合作开发荃湾煤码头等举措,均是惠州打造港口和港航联盟,加快港口经济向第四代港口转型升级的新动向。 惠州发展港口经济的优势与瓶颈 当前,惠州发展港口经济既面临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区位优势明显、集疏运通道顺畅以及专业化规模化优势突出、港口生产与产业发展实现共赢的优势[3],也面临港口功能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公用设施整合滞后于港口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要求的瓶颈。惠州发展港口经济的优势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惠州拥有自然海岸线总长223.6公里,其中大亚湾(含惠东县和大亚湾区)具有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回淤少、水域宽、风浪小、航道短、深水岸线长、避风条件好、发展空间大,是华南地区难得的天然良港。现规划有港口岸线54.9公里、城市生活旅游岸线81公里和渔港岸线9.1公里,可用于港口开发的海岛岸线18.21公里。东江内河规划11个作业区的港口岸线26公里。据规划测算,惠州沿海宜港岸线若得到充分开发,可建设80个以上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7个),设计吞吐能力可达 2亿吨以上,完全具备建设成为全国沿海枢纽港的条件和潜力。东江内河可建设150个码头泊位,设计吞吐能力达6000万吨。二是区位优势明显,集疏运通道顺畅。惠州沿海港口位于我国华南沿海经济中心的珠三角东部,背靠珠三角、泛珠三角广阔的市场腹地,地处以香港为核心的远东航运中心地带,依傍国际环球和环太平洋航线,是华南沿海便捷的海上门户。以荃湾港区为代表,惠州港陆路距惠州市区48公里、距深圳74公里,水路距香港47海里,区位优势明显。同时,较为发达的公路网络为惠州港提供了通往全国各地的公路运输体系,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贯通惠州,专设惠大铁路连接惠州港,形成铁路连接港口的大陆桥格局。惠州直接连接港口的惠大高速公路、广惠高速东延线等正在加紧建设,港口物流所需的外部集疏运通道初步形成,并正在加紧完善之中。三是专业化规模化优势突出,港口生产与产业发展实现共赢。港口是临港工业布局建设的基础条件,没有港口码头就难有临港大工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积极培育惠州临港基础产业,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惠州需要配套专业化码头的项目众多,包括中海壳牌、中海炼油、平海发电、国华热电等。另一方面,临港产业发展也为惠州港口生产培育了最稳定的非竞争性货源和港口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石化、能源等大型临港基础产业的布局发展,惠州港吞吐量迅速增长,东马港区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原油接卸基地。2003年惠州港实际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2007年突破2000万吨,2009年突破3000万吨,2010年突破4000万吨,2011年突破5000万吨。惠州发展港口经济的瓶颈一是港口功能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港口是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惠州临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为腹地内企业提供能源、原材料及产成品等大宗物资输运服务,是珠三角集装箱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京九铁路沿线内陆物资的交流服务。但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惠州港最明显的特征还是产业港[4],为临港产业配套的业主专用码头占主导地位,货类单一,辐射范围仅限大亚湾沿海一带的滨海产业。从码头生产类型来看,2011年业主专用码头完成吞吐量4056万吨,占总吞吐量的78.5%;公用码头完成1114万吨,占总吞吐量的21.5%。从货种来看,石油及其制品吞吐量3682万吨,占总吞吐量的71.23%;集装箱吞吐量39.5万标箱,仅占惠州外贸企业每年集装箱生成量的不足20%。软硬件环境不配套、固定航线少、班轮班次少,港口仓储物流业、临港商贸旅游业功能严重滞后,对全市及周边腹地经济带动作用尚不明显。二是公用设施整合滞后于港口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要求。惠州现有荃湾、马鞭洲、东联和碧甲4条海港主航道,目前均由港口企业投资建设并维护。应该说,在港口发展初期,由于惠州财力有限、港口吞吐量不大、航道使用主体不多、船舶通行密度小,以企业为主体投资自建自管航道等公用设施

港口城市发展邮轮产业的优势分析

港口城市发展邮轮产业的优势分析 2009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暨首届国际邮轮博览会11月在三亚举办。图为停靠在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码头的歌诗达“经典号”邮轮。新华社记者郑玮娜摄 编者按:按国际邮轮经济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至8000美元时,邮轮经济便具备了发展条件。目前,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人均GDP都已超过6000美元,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已接近和超过6000美元。这表明中国部分地区和城市已具备了发展邮轮产业的基本条件,邮轮旅游将成国人新的消费热点。邮轮产业已经叩响中国国门。 中国成出境游“富矿”国际邮轮悄然驶来 通常被老百姓认为是奢侈游、豪华游的“邮轮旅行”却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逆势上扬,亚洲邮轮市场正在崛起,而亚洲邮轮市场旅客量上升最快的是中国。 11月9日,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港集团”)与皇家加勒比邮轮有限公司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邮轮在港运作、市场开发。这是上海打造国际邮轮母港,推动邮轮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步骤,也是为我国发展邮轮产业探路。 邮轮经济逆势上扬中国市场格外瞩目 据统计,从2009年2月14日至10月11日,仅上海港的客流量同比增长就达258%,出入境人次及航次也都不断刷新中国邮轮史纪录。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上海港国际客运码头共迎来5艘邮轮,大多发往日本、韩国航线。其中,意大利歌诗达邮轮“经典号(CLASSICA)”6日在上海启航,前往日本鹿儿岛、长崎、福冈以及韩国济州,千余名旅客搭乘邮轮开启海上梦幻之旅7日游。 上海国旅出境旅游中心总经理赵德祥告诉记者,今年邮轮市场非常火爆,9月初,在上海南京路世纪广场举行的国庆长假旅游咨询会上,各地游客和上海市民对邮轮旅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询问航期,需求十分旺盛。

(发展战略)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的研究最全版

(发展战略)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的研究

关于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的研究 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壹个地区的现代化通常是在港口城市起步,首先建立起现代化的港口基础,通过港口对内对外开放的俩个扇面,发挥对内对外双向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起到国内外经济联系的桥梁作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作用、外引内转的基地作用,再逐步推向腹地。因此,为实现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市化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在苏北地区必须要发挥连云港港口城市的作用,而要使连云港市真正成为港口城市,必须加快发展连云港港口,实现“港为城用、城以港兴。” 当前,连云港港口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促使连云港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港口建设和港口功能的拓展,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港口对内对外双向辐射的有利条件,带动陆桥沿线地区经济联动发展,同时也为缩小我省经济发展的南北差距,为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是壹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根据全委的统壹部署,由我委牵头,会同河海大学,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开展了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的课题研究。在分管领导、课题研究小组组长秦雁副主任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先后赴陕西、河南等省份,有关铁路部门及沿海天津、青岛、日照、连云港等港口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形成研究报告初稿后,又组织专家进行了审查,经修改完善

后,形成了研究报告。 壹、连云港港口现状 连云港港位于江苏省的东北部、陇海铁路的东端,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江苏省重要的大型海港,也是国家沿海主枢纽港之壹。港口背依云台山脉,面临东西连岛,是壹个山岛怀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的天然良港。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连云港港口已成为以外贸物资、能源运输为主,集装箱及件杂货运输为辅的大型综合性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0个,其中万吨级之上深水泊位25个,设计通过能力2265万吨,2000年实际完成吞吐量已达到2708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1454万吨,集装箱13万TEU,对陇海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有许多方面有待进壹步的发展和提高,主要是: 第壹、连云港所依托的腹地主要是以能源、原材料及初级加工品运输为主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的地区,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制约了连云港港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第二、散杂货及集装箱运输的开展对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以及进出口贸易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集装箱运输起步较晚,受各大型班轮X公司左右,航线、航班均未形成壹定的规模,加之大陆桥过境运输仍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连云港港尚未确立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应有地位。 第三、港口码头泊位等级和进港航道等级偏低,港口陆域面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十二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北师大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十二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宋代的政治、军事势力较弱(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史实),但社会经济却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而且经济重心也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讲授新课】 经济重心南移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后概括如下: 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重心的南移(东吴、南朝、南宋等),且南方政府较为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南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

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浅析

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浅析 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一直坚持加工制造业、旅游业、海洋资源产业以 及创新型新兴工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形成形成依托海洋, 海陆统筹, 高端产业聚集, 生态文明和科技先导的基本特征。回顾十一五规划,西海岸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东部旅游度假区的规划都已经基本完成,海洋经济产业带业也已初步形成;放眼十二五规划,打造蓝色经济区,全面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坚持陆海统筹,突出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我国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提升海洋科技水平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规划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作为蓝色半岛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青岛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海洋资源优势,海岸线总长863. 30千米, 海岛69个, 海湾49个, 近海海域面积1. 38万平方公里, 滩涂面积212. 3平方公里; 航道通畅, 不淤不冻, 锚地水域开阔, 具有适合建设深水大型码头的港口资源; 青 岛近岸95% 以上海域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具有丰富的海洋生资源, 其中鱼类资源占80% , 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是非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在陆地上资 源日益枯竭的大背景下,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城市,如何开发好、利用好海洋资源是青岛市今后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课题。作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为了融合丰富的海上旅游资源,青岛市也正在努力地开发各种富于创新的新型旅游资源,日新月异的东部都市观光区--横贯东西的旅游观光大道东海路、香港路和澳门路,中华文明雕塑园、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等,构筑成一幅海滨都市旅游景观。以及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场地,都坐落在这片年轻的城区之中,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青岛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青岛市海洋科技资源优势突出、力量雄厚, 是中国海洋科研教育机构的中心聚集地, 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海洋科技开发机构, 三分之二的海洋科研人才, 涉海领域两院院士 占全国的80% 左右, 海洋科技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 海洋科技研发体系比较完善。在全市 海洋科研、教育机构及企业中, 已建成部委级重点实验室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7家, 青岛市还拥有海洋药物、水产饲料、海藻加工、海洋生化制品等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海洋药物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 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 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其中省会十个,非省会五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市内四区总人口为207.79万人;其他三区五市(县级)663.72万人。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市南区54.48万人、 市北区55.82万人、四方区46.25万人、李沧区51.24万人、黄岛区52.42万人、崂山区37.95万人、城阳区73.72万人、胶州84.31万人、即墨市117.72万人、平度市135.74万人、胶南市86.84万人、莱西市75.02万人。 青岛市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畜牧业、副业和海洋渔业;青岛市2010年全市的GDP 总产值为:5666.19亿元,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276. 99亿元,占到青岛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9﹪;2010年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分别占到第一产业的:48.4﹪ 0.4 ﹪ 26.2﹪和 21.8﹪;总产值指数方面,以2009年统计年鉴为例,全市农林牧副渔业的总产值指数为:2 374. 90;其中,农业产值指数为:1 096. 68;林业产值为指数:812. 34;牧业产值指数为:7 151. 59;渔业产值指数为:13 839. 89;在增加值方面2010年,第一产业的总增加值为:2 769 883万元;农业增加值为:1 491 886万元;林业增加值为:10 278万元;牧业增加值为:535 712万元;渔业增加值为:647 815万元;总产值方面以2010年为例,第一产业总产值为:4 831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班级:MBA00B 姓名:开心 学号:613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港口的基本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港口的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港口的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错误!未定义书 签。 2. 2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案例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区域港口一体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是区域经济参与

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港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首先,港口是交通的枢纽,是各种交通工具转换的中心,大量的货物聚集在这里,拉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港口周边地区又发展加工工业,带动了工业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它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当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资源在全球共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些都要靠海运来支撑,因为海运的运量最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在港口周围就变成了资源配置的枢纽。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港口对于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发展各种产业集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贸易基础理论、港口生长点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等,并通过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为例,来阐述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一、引言 港口是连接水域和陆域的桥梁和纽带,它不仅对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且能带动周围地区也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下面,来对港口的基本概念做一个简单了解。 1.1港口的基本概念 2003年6月28日通过,200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对“港口”的概念作了以下描述: 港口,是指具有船舶进出、停泊、靠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驳运、储存等功能,具有相应的码头设施,由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及发展对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港口物流活动是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依托贸易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形成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市场一体化的形成,越来越多的港口正在改变传统单一的货物装卸运输功能,逐渐向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方向发展(张丽君,2005)。港口物流是也是现代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港口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在现代综合物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汪长江,2007)。 港口物流是指以港口作为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平台,以建设全程运输服务中心和商贸后勤基地为重点,利用港口集货、存货、配货、多式联运的特长,以区域性经济为中心,发挥其对港口周边区域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活动(程言清,2007)。 任兴洲(2010)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港口物流服务不仅几乎涉及到港口经济的各个方面,而且与港口周边甚至更大围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港口物流可以说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基础性行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和带动效应。而衡量港口物流对城市发展的核心指标主要为对就业和GDP的贡献,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和诱发贡献;直接贡献包括码头作业、码头建设、港口管理、转运物资的仓储业、代理业、直接运输业、船舶维修等。间接贡献主要包括相关金融保险业,物资供应商和港口用户等。诱发贡献是指港口直接和间接贡献的波及效应(贾大山,2006)。 1 国内研究现状 1.1港口物流对经济的价值研究 国内对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关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的学者对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张树艳(2007)在《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硕士论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港口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增加,不仅体现在港口本身,而且体现在对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上,港口物流在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国际贸易、国民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港口规划是根据港口远景可获吞吐量的规模而确定的港口水域、陆域以及营运条件等规划。一般需要在流域航运或海运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港口在城市中的位置:港址选择是应从港口和城市两方面考虑。从港口角度必须考虑的因素有:一自然条件:包括水深、冲淤、风浪、潮汐、地质、地貌等。二技术条件:按港口规模、性质的要求,分析设计与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三经济性分析:比较投资,运营费用的经济合理性,近远期的效益如何结合等。 港址选择的指导思想是从城市的全局出发,合理地安排好港、城关系:一港址与其他岸线使用的单位的关系协调,如港口、工业、生活等岸线的全面安排。二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如与港口工业等地区的关系。三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如港口出入航道的距离。四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如环境影响和保护。 港口作业区的布置应满足如下原则:一客运码头要接近城市中心地区,使游客有方面的交通条件。二件杂货作业区一般应设在离城市较近,具有深水和中等水的岸线段,以适于件杂货船舶停泊以及有关业务部门联系。三集装箱码头宜邻近件杂货区,要求有较大水深和较大的陆域面积。四为当地服务的作业区应尽量接近城市仓库区,与生产加工、生活消费地点保持短捷的运输距离。五散货作业区应布置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位置,防止对城市生活居住区污染。六油码头对水深要求高,设独立的储存系统,有严格的防火和防止油污染水域的要求。七木材作业区要有宽广水域。八在国际贸易港口城市中,涉外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的用地功能布局:保证临水生产用地、港区、生活居住用地各有岸线;对外交通用地与各组成部分联系方便;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城市交通组织区分生活性与交通性,分别组成各自的网络。仓库用地按其类型分别接近其服务对象。 BRT。公共交通优先。(分析,策略) BRT(Bus Rapid Transit)“巴士快速公交系统”。BRT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在道路时空分配上给于适当的优先权,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规公交灵活方便特性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优先: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安排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倾斜做法;在道路通行权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权利。 一般来说,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对公共交通的扶持是公交优先战略的主要方面,包括:一是经济上对公交的扶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向公交倾斜;二是道路使用与管理上对公交的优先;三是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特别是道路规划上对公交行驶、设站、换乘等方面的优先考虑。对低效交通方式的限制是公交优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购置限制。使用限制。城市中心或拥挤地区停车限制等。此外还有限制加引导的措施。 《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柯比西埃的观点。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认为:居住问题为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游息问题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且位置大多偏于郊区。针对交通恶化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青岛市产业结构分析

青岛市产业结构分析 09经管系市场营销班赵婷102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一直坚持加工制造业,旅游业,海洋资源产业以及创新型工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战略,现在已经形成依托海洋,海路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和科技先导的基本特征。作为蓝色搬到降级区的中心城市,青岛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海洋资源优势,海岸线长,具有见车深水大型码头的港口资源,海水质良好,海洋中海洋生物,矿产资源风骨。青岛还是中国海洋科研教育机构的聚集地,海洋科技资源优势突出,力量雄厚。青岛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还有那个科技开发机构,三分之二的海洋科技人才。 青岛经济主要靠大企业支撑名牌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控股企业。如海尔、海信等十大集团他们的贡献占整个青岛工业经济的50%以上体现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与活力而民营经济却不怎么发达。青岛的大企业以品牌产品为基础致力于实现国际化经营向世界品牌目标迈进。青岛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拥有实力极强的大企业。这些大企业的生产领域大多是高新产业企业开发能力强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有融集外资、赚取外汇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乃至国际竞争中具有抗御风险的能力拥有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能在企业的经营中做出理性的决策等等。但就整个青岛经济而言其缺点是民营企业不发达市场经济活力不足人们受传统儒家的“重本抑末”、“官本位”思想意识的影响不愿脱离集体安于现状市场意识差因此青岛的打工者多老板少市场培育不成熟市场经济不发达。 纵览青岛市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 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但由于第三产业起步较晚, 资源配置集中在工业化方面, 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二三一模式。 1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低,青岛产业结构合理性较低朝阳产业比重小; 产业整体竞争力较经济发达城市有较大差距, 产业体系中存在一定比例竞争力强的高端产业, 产业地位不断上升; 青岛的产业整体增长优势较弱。 3从三次产业构看, 青岛第一产业结构较完善, 但竞争力差; 第二、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水平落后于上海和深圳等经济较早发展的城市,但是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竞争力方面, 尤其是建筑业方面青岛竞争力较高; 综合各产业的整体增长优势, 青岛第一产业优势明显, 建筑业优势较大, 但其他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优势。 4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差, 青岛资源和能源集约化水平不高, 万元工业增

关于青岛“夜经济”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青岛“夜经济”的调查报告 所谓“夜经济”,是以市民和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休闲、文化、健身为主要形式,时间段大约是从晚上七点之后到次日六点之前的各种消费活动,并不包括在夜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夜经济”所引起的最直接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延长经济活动时间,提高各种设施的利用率,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以拉动经济总量增长。在某种意义上,“夜经济”的繁荣是城市繁华的表现,也是城市时尚度的充分反映,是城市活力系数的风向标。“夜经济”越发达,其城市的经济发展越充满活力。 早在2003年,青岛就提出了要发展“夜经济”,比如,当时东部商圈的佳世客营业时间延长到晚11时;家乐福名达店、新兴店的营业时间也延长至晚11时;位于台东商圈的利群商厦将关门时间由原来的晚9时30分调整为晚10时;位于中山路商圈的第一百盛也将关门时间由晚8时30分延长为晚9时;位于李村商圈的崂百集团将百货大楼关门时间由晚8时调整为晚8时30分,维客超市广场则调整为晚9时30分。但是6年过去了,青岛的“夜经济”似乎仍在原地踏步。即便在青岛最繁华的香港中路上,晚上11点之后除了个别的酒吧、KTV和电影院前还有私家车、出租车来往停留,其他一切商业活动基本上都消失了。我们不禁要问,难道青岛的魅力不属于夜晚吗? 应该看到,青岛是具备发展“夜经济”的条件的。首先,青岛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人均消费水平、消费需求都已经达到了发展“夜经济”的条件。2009年6月11日,全球着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ECA的最新调查显示,青岛已加入亚洲生活消费指数1排名前30位的城市之列;其次,截

至2007年末,青岛市常住人口达838.67万人2,市区人口近300万,每年夏天高峰期日均来青旅游人数为8万左右,2009年夏天,沿海景区客流量甚至达到日均10万余人次,这样高的人口密度,日益提高的居民货币支付能力,以及鼓励消费、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对消费的拉动、消费结构的改变和提高是显而易见的;第三,借助奥帆赛的推介,青岛的知名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许多来自广州、北京、香港等地以及国外的客商开始在青岛常住,他们需要有特色、健康、多元、时尚、文化味儿十足的“夜经济”。 然而,“夜经济”不仅需要别具特色的自然美景、便利的商贸购物和餐饮服务,它的繁荣程度还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历史因素、人文与自然资源状况、季节性因素、人口年龄结构、消费习惯与偏好等等,同时,也与一个城市或国家的习惯和制度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南方某些夜生活发达的城市,各行政机构、商业企业、金融机构等早晨10点才上班,因此持续到次日凌晨的夜生活并不会干扰其正常工作,但是如果8点就上班,除非到周末,否则夜间消费很难持续到凌晨。此外,“夜经济”还需要系统配套的文化、娱乐、养生、金融、交通、照明、安全等附件,应该承认的是,青岛目前还没有打造出这样一个功能齐备的系统工程。 对夜间消费特点展开研究是推动“夜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夜间消费群体和消费商品毕竟有着特定性。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现象催生了许多新型工作,愈来愈多的人需要在夜间工作或是延长工作时间;同时,更多有着现代意识的80后群体开始成为城市的主流消费者,他们的生活习惯开始影响并改变着传统消费观念。但是,很多企业在涉足“夜经济”之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