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20.古代诗歌五首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二、望岳/杜甫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四、游山西村/陆游

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作者】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

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习题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

是: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3、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B.“前木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在这里指古代的贤君,“来者”则指当今的英主。

C.诗的第三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空间的宽阔与诗人的孤独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

D.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分外动人。

三、赏析简答题:

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解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解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3、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B.“前木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在这里指古代的贤君,“来者”则指当今的英主。

C.诗的第三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空间的宽阔与诗人的孤独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

D.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分外动人。

【解析】C,反衬的表现手法,以空间的广阔反衬诗人的孤独。

三、赏析简答题:

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

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二、《望岳》杜甫

【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从精到细,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朴。《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

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是划分的意思,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像一把硕达无比的刀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是登凌、登上的意思,这里作者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的豪迈之情,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小”是低小、矮小的意思,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它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思想感情。

【习题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3、下列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C.这首诗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写诗人登上泰

山后的感受。

三、赏析简答题:

1、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3、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选择题:

1、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解析】C.七八句诗人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不是登上泰山的感受。

2、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解析】C .颈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3、下列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C.这首诗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解析】D,诗人并没有登上泰山。

三、赏析简答题:

1、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答: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

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答: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3、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

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思想】

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

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习题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3、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4、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等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5、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

6、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侧重抒怀说理,后两句侧重写景。

B.“千寻塔”的“寻”是寻找的意思,作者登上飞来峰多次寻找传说中的塔,因

为在那里“闻说鸡鸣见日升”。

C.“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它消极事物。D.最后两句暗含的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正因为诗人站在朝廷的高位上,所以他无所畏惧。

7、对全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首句紧扣诗题点名地点。“千寻”二字言其极高,其意为在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高塔。

B、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可见到旭日冉冉升起。

C、第三、四句以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的内容的升华。

D、末两句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三、赏析简答题:

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5、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选择题: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解析】D.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

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B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解析】B “千寻塔”是塔名。

3、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

是( D )

A.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解析】D。例句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不久。B寻找。C普通、平常。D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4、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是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等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解析】B正确的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5、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D )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

【解析】D错在“抽象的情景中”,应是“形象的情景中”。

6、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是( B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侧重抒怀说理,后两句侧重写景。

B.“千寻塔”的“寻”是寻找的意思,作者登上飞来峰多次寻找传说中的塔,因为在那里“闻说鸡鸣见日升”。

C.“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它消极事物。D.最后两句暗含的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正因为诗人站在朝廷的高位上,所以他无所畏惧。

【解析】B“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7、对全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首句紧扣诗题点名地点。“千寻”二字言其极高,其意为在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高塔。

B、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可见到旭日冉冉升起。

C、第三、四句以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的内容的升华。

D、末两句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解析】D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三、赏析简答题:

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答:既是是眼前实景,又借景来议论抒情。表现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5、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借景抒情,寓抽象事理于具体形象中,生动形象。

四、《游山西村》陆游

【原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背景】

此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主题思想】

这首诗写作者到山西村做客,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及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和淳朴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

★第一站: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2分) 一、你一定能读准拼音并正确、美观地写出相应的字词。(5分) kuí wúzī rùn wǔ rǔ zhēng róng chéng fá 二、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2分) 1、老师夸他的字刚劲(jìn jìng)端庄,于是他练字的劲(jìn jìng)头更大。 2、这次他的考试成绩又落(luò là)在班级后面,他心里空落落(luò là)的。 三、请你找出没有错字的一组词语,把序号写在括号里。()(2分) A、座无虚席竭尽全力漫山遍野神密莫测 B、勃勃生机应接不瑕栩栩如生精兵简政 C、赞不绝口随心所欲粉妆玉砌无怨无悔 四、一字开花:根据句子的意思用“沉”字组成不同的词填到括号里。(4分) 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全家人心情十分()。李大钊同志在敌人的面前()镇定,有时据理力争,有时用()进行无声地反抗。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 同志 被害,人们万分()。 五、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①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②听了老师的话,使我深受感动。 ③我心里特别激动万分。 ④白居易是我国的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七、明辨是非: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分) 1.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 2.《悲惨的世界》这部名著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雨果。() 3.小兵张嘎、华子良和江姐都是革命小说《红岩》中的人物。() 4.“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次综合性学习分“成长的足迹”和“与诗同行”两个板块。() 九、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正确的一组是()(2分) (1)这巴掌大的地方住不了人。 (2)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雨。 (3)难道你没有一点同情心吗? (4)较弱的花儿在暴雨中瑟瑟发抖。 ①比喻拟人反问夸张 ②夸张比喻设问拟人 ③夸张比喻反问拟人 ④比喻拟人设问夸张 八、请把左右两边相对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并完成天空。(2+4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练习(含答案解析)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拓展·链接]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3~4题。 台城① 韦庄②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旧址在南京市鸡鸣山南,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②韦庄(约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③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3.这首诗主要采用__ __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颇具江南风味的图景:__ __,江岸小草细长,鸟在清亮鸣叫,__ __,营造了一种__ __的意境氛围。 4.结合三、四句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妙处。 6.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拓展·链接]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释】①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②迥:渺远的样子。③下榻:指留宿处。④行杯:浮杯,流觞。⑤回:回荡,摆动。 7.诗中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做简要的分析。

七年级下语文配套练习册参考答案人教版2020

七年级下语文配套练习册参考答案人教版2020 1、散步 一、1.B 2. 拆歧蹲霎 3.折(zhé)折断拆(chāi)拆散歧 (qí)分歧枝(zhī)枝条颗(kē)颗粒棵(kē)一棵树 4.委屈 粼粼分歧 5.略二、6.(1)把母子二人的情态显现出来,儿子诚恳、孝敬,母亲年迈顺从。(2)表现“我”强烈的责任感,而下文的最 终决定又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顺。 7.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8.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要多走走。 9.我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10.“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11. A心情郁闷 B借酒浇愁 C心有余悸 D忐忑不安 12.一个是作者因 一场噩梦而对父亲惦念不已,非得通过电话“听到父亲的声音”才安心。另一个事例是父亲因为没人接电话竟疑心儿子全家是否煤气中毒了,特地赶来察看。 13.两件事情虽然琐屑却有典型意义,第一件事表现了作者深深的 孝敬之情,第二件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彻骨的关爱之情,感人至深。 这种父子间无微不至的“牵挂”,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正是这种 亲情维系着我们这个世界,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并使人生放发出绚丽 的色彩。以小见大。14.“劈头就问”表现了父亲焦急万分,担心儿 子全家煤气中毒;“缓缓地说”是因为父亲得知没接电话的原因,儿 子全家平安以后,内心感到轻松释然。表情描写要抓住眼神和脸色, 答案略。 15.示例:牵挂是风雨中的一把雨伞,黑暗里的一束亮光, 保护、照亮着我们的生命。 2、秋天的怀念 一、1 tānhuàn shì qiáocuì xuâ xiǔ shàn 2 长--常忘—望坚—艰复—覆 3 恳切地请求;形容说话啰嗦,唠叨;生理上或 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水泼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的茂盛。 4 史铁生《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5 A 6仿写略二、(一)7(1)“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姓名: 《登幽州台歌》 3.写诗人生不逢时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4.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⑴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 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 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答案:②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望岳》 1、《望岳》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果然名不虚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望岳》写诗人凝神细望,蕴藏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句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诗中有象征意义,表明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群山的气概和雄心的句子(被后人誉为“绝唱”的诗句,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杜甫的《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5、《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6、《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7、《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6.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1.词语积累: 千寻:缘:眼:最高层: 1.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因为。视线。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 指。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 指。 2.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 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第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 之高,为下文。 5.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自己的立足点千寻作铺垫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部编版)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清朝设置军机处、制造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史实,知道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微课的形式解决基本史实。通过表格整理归纳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不同,通过材料探析军机处帮助皇帝巩固统治的特点,理解军机处为什么能加强皇权。 2.通过探究文字狱、文化专制措施的材料理解这些措施的目的和影响。 3.通过与同时期英国的发展情况作对比,深入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发展的阻碍作用,理解封建专制统治已经走向末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清朝加强统治的措施,了解清朝矛盾重重的社会环境,深刻理解封建专制统治走向末路的事实,通过与同时期欧洲发展情况的对比,意识到只有不断变革、敢于开放、勇于接纳新鲜事物才能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通过对国家历史命运的思考,初步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 导入:1793年是乾隆五十八年,这一年乾隆皇帝迎来了一群英国使者,领队的叫做马戛尔尼。他们以代表英国政府为乾隆皇帝祝贺八十大寿为名来到中国。马戛尔尼是个中国迷,这次有机会来到中国这个传说中遍地是黄金,堪称文明典范的国度,他非常兴奋。可是在中国游历了一番后,他在日记本上留下了这样的评价:他们(清朝人)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马戛尔尼在中国经历了什么?他观察到了一个怎样的清王朝?让我们跟随他的记录来了解。 一、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 师:马戛尔尼乘坐的船叫做狮子号,船停靠在舟山港口时,邀请了清朝社会各界人士上船参观。狮子号的船舱里挂着一幅乾隆皇帝的画像。上船的中国人一见皇帝的画像,立马诚惶诚恐地跪拜磕头,英国使者团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为了加强皇帝权力,清朝前期统治者对中央辅政机构进行了变革。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内容进行梳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预习检测

《古代诗歌五首》预习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怆(chuàng)然涕(tì)下 B.岱(dài)宗齐鲁青为了(liǎo) C.决眦(cì)腊酒浑(hún) D.鸡豚(tún)拄杖(zhǔ zhàng) 答案:C 2.对《己亥杂诗(其五)》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答案:C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山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答案:D 5.下面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

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就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答案:C

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册答案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册答案苏教版 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册答案苏教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单元 1. 童年的朋友 积累与运用 1.chàn púɡūnong lòu liǔjiázōng tuó 2.应诅咒润惩 3.苏联自传《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童年》 4.如:“明晃晃、密密、乌黑乌黑”等。示例:“密密”“乌黑乌黑”写外祖母的头发浓密而有光译。 5.B 6.D 理解与鉴赏 1. 第一自然段:我从外祖母的谈吐和脸部表情中感受到她的和蔼可亲和温柔慈祥。第二自然段:外祖母成为我的终身朋友。 2. 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地突出了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对我的亲切、温暖的关爱与体贴。 3.外貌描写这样的外貌描写是对外祖母人性的赞美,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在外祖母身边那种温馨的感觉。 4.不能。因为“睁”是描写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如果改为“瞪”,就与“微笑”的神态相矛盾了。 5.“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所以我觉得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拓展与提高 1.(1)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2)“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要求:抓住特征,描写生动。

2. 一面 积累与运用 1.窖颓挲wùchóu chúzì 2. 踱步地窖摩挲恣情/渡江窖洞婆挲咨询 3.(1)E (2)A (3)F D (4)B (5)A (6)B 4.①—C ②—D ③—E ④—A ⑤—B 理解与鉴赏 (一)1.C 2.甲:从远处粗线条地勾勒;乙:从近处细描;丙:面对面仔细地观察(或说特写) 3.突出鲁迅的外貌的主要特征——瘦,表现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忘我工作为国担忧);痛恨*,有着意志顽强 (二)1.抒情议论2.这里的“路”是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3.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他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4.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这才是对先生的悼念。 5.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 拓展与提高 1.略 2.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 3.我的老师 积累与运用 1.zhìfén kētuìdānɡpūbǔyú 2.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导语设计 设计1:(文本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设计2:(视频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设计3:(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设计4:(背景导入)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己亥杂诗》。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 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 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的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 2. 初读古诗。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教学提示】 要求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识记掌握。注意训练学生的诗歌节奏和音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9.土地的誓言练一练1.给加粗字注音。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2.文学常识填空。《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3.学一学,用一用。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议一议1.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丰富的联想?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请和大家说一说。3.对于此文你还有什么见解?说出来和大家讨论。读一读课内阅读: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

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1.此文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中作者对故乡发出了怎样的誓言?3.“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的含义是什么?4.文中描写了故乡哪两个季节的景物风情?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的?5.请你根据以往的学习,默写出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来。

七年级古代诗歌五首

七(下)语文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 [ 唐] 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作者介绍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 2。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同: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 创作背景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练习题及答案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知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明朝丞相的废除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说明了( ) A.君主集权的强化 B.地方权力的扩大 C.监察职能的增强 D.中央机构的膨胀 2.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两朝统治者都采取的措施是( ) ①废行省、设“三司”②八股取士③大兴文字狱 ④设立军机处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有利于加强我国古代封建君主集权的措施是(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4.明朝时,有人恭维皇帝“为世作则”,因为古汉语中“则”与“贼”同音而遭斩;清朝时,有人因 写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统治者认为是在讽刺朝廷而被杀。这反映了当时( ) A.统治者重视科举制度的现象 B.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现象 C.统治者设立廷杖制度的现象 D.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现象 5.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同学们纷纷投稿。其中无法 ..通过小组审核的是( ) A.《浅析“焚书坑儒”》 B.《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雍正帝与军机处》 D.《清朝“文字狱”之我见》 6.钱穆曾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我国历史上与这一说法最相符的时期是( ) A.秦汉 B.宋元 C.明清 D.隋唐 7.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 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 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 A.长安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8.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措施 表述正确的是(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20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及答案 学习诊断 11.邓稼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鲜.为人知()当.之无愧()古罗布泊.() 凛.若霜晨() 燕.然勒功()热血殷.红()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仰mù()安huī()chóu划() 鞠躬尽cuì()两弹元xún()家yù户晓()shǔ名()diàn基()zǎi割() 3.下列加点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强.占qiǎnɡ宰.割zǎi 立即.jí B.乘.船chènɡ开拓.tuò友谊.yì C.难堪.kān 参与.yù奇迹.jì D.颤.抖zhàn 筹.划chóu 挚.友zhì 4.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彷徨诞生戈璧援助 B.谣言阔别选骋逝世 C.妇儒癌症氢弹博士 D.睿智叱咤决胜胆识

5.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鲜.为人知(少)可.歌可泣(值得) B.至死不懈.(松懈)家喻.户晓(了解) C.锋芒毕.露(完了)死而后已.(停止) D.知人之明.(眼力)层.出不穷(接连不断) 6.对下列本文涉及的科学家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邓稼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巨大贡献。 B.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本文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友谊。 C.钱三强,当代中国核物理学家。 D.奥本海默,美国物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7.根据句意,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A.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所以我和他很________(熟识,熟习)。 B.在北京,见到________(分别,阔别)了22年的稼先。 C.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________(震荡,振荡)。 D.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________(重要,新生)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________ (重要,新生)日子。8.仿照下文的句式,结合邓稼先性格与品质的特点,再造一个句子。 例句:“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划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版)同步练习AB卷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 A卷基础篇 1.直接默写。 (1)前不见古人,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后不见来者 (2)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 答案:念天地之悠悠 (3)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阴阳割昏晓 (4)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答案:荡胸生曾云 (5)__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案:飞来山上千寻塔 (6)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缘身在最高层 (7)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丰年留客足鸡豚 (8)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案:山重水复疑无路 (9)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吟鞭东指即天涯 (10)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落红不是无情物 2.理解默写 (1)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 答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而又有一定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登幽州台歌》中指生不逢时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登飞来峰》诗中用比喻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习题 1(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 专制的强化》练习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君臣礼仪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表现,《礼记·曲礼下》记述君主以跪拜礼对初任大夫的臣下表示敬意与拜托,汉代皇帝、大臣是坐而论道,宋代时大臣是站而议政,到了清朝时期,大臣跪受笔录。这样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2. 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有关中国的论述,“中国式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变得更加凶暴”。这种专制在什么时候达到了顶峰( ) A.东厂的设置 B.军机处的设立 C.丞相的废除 D.文字狱的兴起 3. 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社会秩序动荡B.边疆防御巩固C.皇权高度集中D.军政实现合一 4.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5. 下列诗句中,可能被清政府歪曲解释,罗织罪名,酿成冤案的是( ) ①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②清风识字,何故乱翻书? ③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④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6. 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根本着眼点在于( ) A、压制知识分子 B、有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完善法律体制 7. 乾隆时,内阁学士胡忠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竞说:“加‘浊’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朝代】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 一、课前导入 (一)入门考 1.下面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 藐视(miè)勘测(kān)德高望重思潮起伏 B、隧(suì)道唱和(hè)惹人讥笑水落石出 C、狼籍(jí)静谧(mì)留恋忘返不拘一格 D、蹒跚(mán)蕴含(yùn)怒目圆睁寝不安席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3分) A.今天的班会气氛十分热闹,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如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十一”黄金周,各大商场的顾客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D.同学们学习的劲头真足,中午休息期间,到老师那儿请教问题的同学络绎不绝。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C.在学习中,我们要解决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D.一进入体育场,大家就看到五颜六色的彩旗和欢呼声。 4.下面关于课文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草虫的村落》通过描述草丛中的小动物,主要告诉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B.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碰到的困难主要是气候恶劣。 C.《怀念母亲》是作者因无法回到祖国感到痛苦不堪而写的一篇文章。 D.《唯一的听众》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人树立起自信心。 (二)作业讲解 一、知识点讲解 【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歌: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 最主要的三类就是:“歌”、“行”、“吟”三体,属乐府。 2、写作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3、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二)、初读诗词 1.初读古诗。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综合性学习答案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综合性学习答案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 1.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七年级(3)班准备开展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读新闻】阅读下面资料,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9月6日,正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雷希颖在新浪微博发起这样的倡议:“拍张与五星红旗的合影,写下对祖国的祝福,以‘我和国旗合个影’为主题,用我们的微博传递一个声音:我爱你,中国!”倡议一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人和海外留学生纷纷响应,截至9月23日,“我和国旗合个影”微博话题已突破6000万阅读量,6万余条讨论。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网友上传自己与国旗的合影,将爱国之情“大声说出来”,传递爱国正能量。 (2)【析图案】一段时间,一款“爱国”主题的T恤为不少时尚青年所追捧。下面是该T恤上的徽标图案,请你说说其设计的巧妙之处。 (3)【说心语】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请你仿照下面所给的示例,用诗化的语言回答祖国是什么。 示例:祖国是什么?太阳回答: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祖国是什么?________回答:________。 祖国是什么?________回答:________。 【答案】(1)“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点燃青年爱国热情。 (2)该图案以象征中国的华表作为单词“I”,用含有中国地图的图案喻示“爱”,外加一个英文单词“YOU”,巧妙地表达了“我爱你,中国”的主题。 (3)青松;是边防战士挺拔的身影;大海(或:松涛);是五彩缤纷的美丽花园(或:是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新闻的主要事实和意义;然后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归纳,语言简明,符合字数要求即可。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点燃青年爱国热情。 (2)解答此题,先要仔细观察画面,抓住画面所有内容,初步感知画面信息;然后合理想象, (3)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本题示例:祖国是什么?青松回答:是边防战士挺拔的身影。 故答案为:(1)“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点燃青年爱国热情。 (2)该图案以象征中国的华表作为单词“I”,用含有中国地图的图案喻示“爱”,外加一个英文单词“YOU”,巧妙地表达了“我爱你,中国”的主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