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情绪的控制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71.40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中抑郁患者的影响效果分析作者:罗萍刘霜罗倩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对精神分裂症之中的抑郁病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的改善效果。
方法:把91例精神分裂症带有精神抑郁的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5例)。
对对照组的46例借助常规护理+精神抑制药物控制,对研究组的45例以“常规护理+精神抑制药物控制”为基础,再借助心理护理干预控制。
结果: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BPRS评分、HRSD(称作:抑郁量表)评分降低的明显度,研究组要比对照组降低的更加显著,P【关键词】抑郁患者;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97—02通常精神分裂症人员都会带有精神抑郁的状况,这种状况是由治疗药物、病症本身、社会支持度低以及自知力康复等原因所致。
精神分裂症人员在带有精神抑郁的状况后,会对社会功能恢复产生影响,还会对病症转归产生影响,倘若精神抑郁很重,还会因为精神抑郁而自杀。
因此在医治精神分裂症病人时,一定要对精神抑郁的状况倍加注意,通过必要的护理和药物辅助,帮助精神分裂症之中的抑郁病人的抑郁情绪实现缓解、消除[1]。
本文,抽选2011-04-02到2013-08-10,我院的91例精神分裂症之中带有抑郁情绪的病例当作分析对象,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病人资料 2011-04-02到2013-08-10,我院有91例精神分裂症且带有抑郁情绪的病例,HRSD(称作:抑郁量表)评分都在12分以上。
把91例精神分裂症带有精神抑郁的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5例)。
在对照组的46例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15岁到49岁,平均:26.01±7.16岁,病程:21天到23年,平均:15.8±13.5周。
复发精神抑郁的次数:3次到9次,对对照组的46例借助常规护理+精神抑制药物控制。
观察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状态影响发布时间:2023-03-01T02:28:48.424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12期作者:牛艳丽[导读] 目的观察产后抑郁症产妇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并分析对产妇心理状态影响牛艳丽鸡东中医医院黑龙江鸡西 158299【摘要】目的观察产后抑郁症产妇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并分析对产妇心理状态影响。
方法纳入对象均与本院确诊为产后抑郁症并接受治疗患者,病例接受治疗时间在2020年12月-2021年12月间,总例数为70。
病例输入计算机随机分入两组,35例一组。
规范治疗同时,对照组辅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着重开展心理护理,对比不同模式干预后产妇心理状态、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联合试试心理护理后,产后抑郁产妇依从性显著提升,负性情绪得到良好控制,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相对较高,和常规护理组相比优势明显(P<0.05)。
结论产后抑郁症护理中着重开展心理护理,能够更加理想的改善产妇焦虑情绪,提升其依从性,进而确保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产妇对护理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具有推广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产后抑郁症;心理状态;依从性;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parturients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n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Methods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receiv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The patients received treatment from December 2020 to December 2021, with a total number of 70.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5 cases in one group. At the same time of standardized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supplemented by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cused on psychological care, and compared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compliance, quality of lif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parturients after different modes of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the combined trial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the compliance of postpartum depressed parturient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ir negative emotions were well controlled,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relatively high, and they had significant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P<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nursing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which can better improve the anxiety of the parturient, enhance their compliance, and ensu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parturient should highly evaluate the nursing model, which has the value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 Postpartum depression; mentality; Compliance; Quality of life 现阶段,抑郁症发生率显著增加,鉴于疾病造成的不利影响,得到社会层面广泛的关注和重视【1】。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预防作用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抑郁当中运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的有效预防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产妇80例作为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对比两组抑郁焦虑评分、产后抑郁出现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焦虑抑郁评分、产后抑郁出现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临床上为了预防产妇产后抑郁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能够降低产妇焦虑抑郁情绪,减少抑郁出现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运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产后抑郁;预防作用产妇分娩中,产妇过分担心胎儿的安全,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让产妇不能合理管控自身的心理状态,无法让产妇顺利分娩,提高了突发事件的出现率,不利于母婴健康。
同时,产妇缺乏对孕产知识的理解,有些孕妇对自己身体的症状比较茫然,不利于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展开护理工作。
近些年来,医护工作人员综合自己的实际护理经验分析了分娩当中的护理内容,研究表明,产妇护理中,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能够帮助产妇充分疏导不良情绪,为产妇能够顺利分娩,保障产妇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文章具体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预防作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产妇80例作为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当中产妇年龄26-36岁,平均产妇年龄(25.60±1.10)岁,包含初产妇30例,经产妇10例;观察组当中产妇年龄27-35岁,平均产妇年龄(25.50±1.20)岁,包含初产妇28例,经产妇12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并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1.2.1环境护理医护人员给产妇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确保产妇保持充足的睡眠,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观察情志相胜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摘要:目的:探究产后抑郁患者实施情志相胜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于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集48例产后抑郁患者实施情志相胜心理干预,通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症状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1个月后患者EPD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3个月后患者EPD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评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产后抑郁患者实施情志相胜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抑郁症状,促进其心理健康。
关键词:情志相胜;心理干预;产后抑郁;应用效果产后抑郁是女性分娩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该疾病发病率在5%~25%左右。
产后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性激素水平变化、心理状态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等,由此引发患者心理情绪和身体产生变化,且该疾病属于非精神病性抑郁症,可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因此有效的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择取48例产后抑郁患者行情志相胜心理干预以了解其效果,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于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产后抑郁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焦虑、抑郁、恐惧、易怒和沮丧等表现,EPDS评分均超过9分。
患者年龄区间20~43岁,平均(30.5±3.4)岁。
1.2方法首先行常规护理,加强患者对育儿知识和产后抑郁的了解,指导患者育儿技巧,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喜好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交流为患者获取社会支持,通过音乐疗法等帮助患者放松心情,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的社会身份。
基于常规护理实施情志相胜心理干预,明确患者情志问题后,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恐,思胜恐,患者产后出现恐惧心理是正常现象,其根源是照顾新生儿的压力,根据恐惧产生的原因进行信心重建十分重要。
㊃研究荟萃㊃PDCA护理模式在改善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及心境状态中的效果高秀君㊀王建女㊀王颖310013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通信作者:王建女,Email:1476810580@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6.04.012ʌ摘要ɔ㊀目的㊀观察PDCA护理模式在改善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与心境状态中的效果㊂方法㊀选取2013年1月 2014年6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7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常规抑郁症护理组)和观察组(PDCA护理干预组)各35例,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㊁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及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估患者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理情绪状态及心境状态㊂结果㊀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1周㊁2周㊁4周时各量表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㊀PDCA护理模式在改善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与心境状态中的效果较好,为患者疾病状态的改善奠定了基础㊂ʌ关键词ɔ㊀抑郁症;㊀PDCA护理模式;㊀不良情绪;㊀心境状态基金项目:2010年度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0B22)Effects of PDCA nursing model on improving negative emotion and mood state of patientswith depression㊀Gao Xiujun,Wang Jiannyu,Wang YingDepartment of Psychiatric,the Seventh People 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310013,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Jiannyu,Email:1476810580@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DCA nursing model on improving negative emotionand mood state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Methods㊀A total of70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2013and June2014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routine depression nursing group)and observation group(PDCA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with35cases in each group.The emotion andmood state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evaluated with Zungᶄ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and profile of mood state(POMS).Results㊀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cores of SDS,PANAS and POM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improved more than thosein the control group at1w,2w and4w.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㊀PDCA nursing model can improve the negative emotion and mood state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help recovery of disease.ʌKey wordsɔ㊀Depression;㊀PDCA nursing model;㊀Negative emotion;㊀Mood stateFund program: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Project of Hangzhou City in2010(2010B22)㊀㊀抑郁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状态的一类精神科疾病,各界对该病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其中关于该病患者护理的相关研究即不少见,而护理作为与患者沟通较多且影响面较广的干预模式,其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广受肯定,但是同时也存在不同护理模式干预效果差异较大的现状[1-2],因此此类患者护理模式选取方面的探讨极为必要㊂本研究中我们就PDCA护理模式在改善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与心境状态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㊂一㊁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 2014年6月于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7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年龄18岁以上及符合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抑郁症的评估标准者,排除并发其他不良心理情绪者㊂将70例患者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常规抑郁症护理组)和观察组(PDCA护理干预组),每组各35例㊂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21~55岁,平均(37.0ʃ8.1)岁;病程0.7~13.2年,平均(5.7ʃ0.7)年;根据SDS量表患者的抑郁程度分为:轻度9例,中度15例,重度11例;文化程度:小学与初中18例,中专与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6例㊂观察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21~56岁,平均(37.2ʃ8.0)岁;病程0.7~13.5年,平均(5.8ʃ0.6)年;抑郁程度:轻度9例,中度15例,重度11例;文化程度:小学与初中18例,中专与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5例㊂两组抑郁症患者的男女比例㊁年龄㊁病程㊁抑郁程度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两组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同意㊂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根据常规的抑郁症护理方式进行干预,主要为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及注意事项告知,同时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与心理波动状态,并在后续沟通过程中给予积极的疏导㊂观察组则以PDCA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其遵循循环改进,螺旋上升的模式对护理措施进行改进及实施,由本科室参与护理的工作人员组成护理小组,然后对护理措施进行前期的共同制定及评估,护理问题的探讨也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循环改进㊂具体措施为,首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细致全面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㊁生活及其他方面的需求,然后针对其需求及患者疾病诊断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护理后将护理效果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评估方面涉及护理效果㊁护理不足之处及护理优势方面,然后将发现的护理问题及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干预,然后制定进一步的护理目标,并根据新的护理目标制定及实施护理措施,实施后再进行评估,从而实现螺旋上升的护理效果,形成良性循环㊂3.评价标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1d和护理干预后1周㊁2周㊁4周时的心理情绪状态及心境状态分别采用SDS㊁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及心境状态量表(POMS)进行评估㊂(1)SDS是有效评估患者抑郁程度的量表,在我国成年人群中的信度㊁效度分别为0.86和0.82,共20个评估问题,每个问题的均采用1~4分4级评分法进行评估,总分均在53分以上表示存在抑郁情况,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3]㊂(2)PANAS是有效评估患者情绪状态的量表,在中国人群中的信度㊁效度分别为0.88和0.85,其包括对患者消极及积极情绪双方面的评估,每个方面均以分值与情绪的表达呈正相关,且每个方面最高分值为50分,最低分值为10分[4]㊂(3)POMS主要对患者的心境状态进行评估,在中国人群中的信度㊁效度分别为0.89和0.85,共涉及7个分量表,主要对患者压抑㊁愤怒㊁疲倦㊁紧张㊁慌乱及精力㊁自尊感,每个方面的分值均与心境状态表达呈正相关[5]㊂4.统计学方法:采用SAS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ʏx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二㊁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评估结果比较:见表1㊂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1,2,4周观察组的重度抑郁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㊀㊀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ANAS评估结果比较:见表2㊂护理前两组患者的PANAS积极和消极情绪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1,2,4周时,观察组的积极情绪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消极情绪评分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表1㊀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评估结果比较(例)组别例数无抑郁轻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对照组35㊀护理前091511㊀护理后1周0111410㊀护理后2周115118㊀护理后4周217106观察组35㊀护理前091511㊀护理后1周216125㊀护理后2周418103㊀护理后4周52181㊀㊀注:护理后1,2,4周,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6.254,6.312, 5.987,P<0.05表2㊀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ANAS评分结果比较(分,ʏxʃs)组别例数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护理前㊀对照组3518.45ʃ2.6940.56ʃ3.24㊀观察组3518.49ʃ2.6340.59ʃ3.20㊀t值0.68 1.29护理后1周㊀对照组3520.10ʃ2.8836.76ʃ3.15㊀观察组3526.31ʃ3.1029.41ʃ2.93㊀t值 2.49a 2.28a护理后2周㊀对照组3523.42ʃ3.0432.07ʃ2.99㊀观察组3530.24ʃ3.2423.62ʃ2.46㊀t值 2.77a 2.84a护理后4周㊀对照组3527.27ʃ3.1528.75ʃ2.81㊀观察组3534.80ʃ3.5920.18ʃ2.15㊀t值 3.56a 3.78a㊀㊀注:a P<0.05㊀㊀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OMS评估结果比较:见表3㊂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护理后1,2,4周时,观察组的精力及自尊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压抑㊁愤怒㊁疲倦㊁紧张及慌乱评分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㊀㊀讨论㊀抑郁症在临床较为常见,且其发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加之其危害日益受到各界的认识及临床对其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与之相关的干预性研究也不断增多㊂而较多研究认为,除治疗性干预措施外,护理对于抑郁症的干预效果也非常值得肯定[6-7]㊂因此临床中关于抑郁症护理的相关研究较多,其中关于不同护理模式干预效果及程度的比较性研究尤为多见,但是众多研究结果的差异普遍存在[8-9],因此此方面的探讨空间仍较大㊂PDCA护理模式是临床中多个科室中应用效果均值得肯定的一类护理模式,其基于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将护理措施进行持续改进的方式,来达到使护理效果呈现螺旋上升的目的,而临床对于本护理模式的应用性研究也并不少见,其中也并不乏见其在精神科疾病患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OMS评分结果比较(分,ʏxʃs)组别例数压抑愤怒疲倦紧张慌乱精力自尊感护理前㊀对照组3546.36ʃ4.3547.83ʃ4.5653.63ʃ4.9851.01ʃ5.2355.45ʃ5.6925.25ʃ3.3731.64ʃ3.43㊀观察组3546.38ʃ4.3347.85ʃ4.5153.65ʃ4.9650.96ʃ5.2855.49ʃ5.5925.28ʃ3.3631.66ʃ3.39㊀t值0.490.380.510.320.440.530.42护理后1周㊀对照组3542.50ʃ4.0742.52ʃ4.4247.89ʃ4.6746.45ʃ5.0550.68ʃ5.4329.46ʃ3.6335.62ʃ3.71㊀观察组3533.64ʃ3.4532.23ʃ3.9135.42ʃ4.1137.82ʃ4.8441.21ʃ4.7338.50ʃ3.9344.71ʃ4.28㊀t值 2.39a 1.88a 2.01a 1.98a 1.76a 2.49a 2.54a 护理后2周㊀对照组3536.18ʃ3.6237.18ʃ4.2440.12ʃ4.3841.37ʃ4.9245.26ʃ4.9535.80ʃ3.8043.61ʃ4.18㊀观察组3527.56ʃ3.1026.45ʃ3.5929.79ʃ3.6832.25ʃ4.3535.18ʃ4.2543.11ʃ4.1553.45ʃ4.52㊀t值 2.44a 2.22a 2.76a 2.57a 2.38a 2.28a 2.54a 护理后4周㊀对照组3531.46ʃ3.3830.08ʃ3.8334.96ʃ4.0536.76ʃ4.7540.18ʃ4.6740.46ʃ4.0648.76ʃ4.42㊀观察组3522.58ʃ2.6321.42ʃ3.1825.45ʃ3.4226.04ʃ4.1430.61ʃ3.9949.80ʃ4.4359.87ʃ4.69㊀t值 3.74a 3.85a 4.51a 3.94a 5.01a 4.33a 4.08a ㊀㊀注:a P<0.05者中的应用,其中关于其对抑郁症患者的干预研究即不少见,但是临床中却仍极为少见其对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与心境状态干预程度的研究[10],因此此方面的探讨空间仍较大㊂本研究中我们即就PDCA护理模式在改善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与心境状态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并与采用常规抑郁症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的患者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PDCA 护理模式更为适用于抑郁症患者上述方面的改善,患者的SDS㊁PANAS及POMS评估结果明显改善更为突出,说明其在改善患者的综合心理情绪及心境状态方面均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且上述3个量表的评分在干预后的1周㊁2周及4周均呈现持续改善的状态,从而肯定了对此类患者进行PDCA护理模式持续实施的必要性㊂PDCA护理模式是基于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持续改善的方式,且本研究中采用小组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对于护理问题的解决及质量的提升更为快速,且提升幅度也更大,而此类抑郁症患者对于此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其应用效果也更为明显㊂综上所述,我们认为PDCA护理模式在改善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与心境状态中的效果较好,为患者疾病状态的改善奠定了基础㊂利益冲突㊀文章所有作者共同认可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作者贡献声明㊀论文撰写㊁实验设计为高秀君,论文修订为王建女,数据搜集为王颖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王艳芹.参与型护理模式对抑郁症患者负面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5):17-19.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4.15.008.Wang YQ.Effect of participating nursing model on the negativeemo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J].Journal of Qilu Nursing,2014,20(15):17-19.[2]㊀胡央芳,庄珍惠.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4,21(16):73-74.DOI:10.3969/j.issn.1006.Hu YF,Zhuang ZH.Influences of cognitive behavior nursingintervention on the negative emotion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J].Chinese Journal of Rural Medicine and Pharmacy,2014,21(16):73-74.[3]㊀何玉清,盛久灵,陈郁盐.小组心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抑郁㊁焦虑情绪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1):1635-1636.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4.11.015.He YQ,Sheng JL,Chen YY.Influence of group 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 o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dysthymia disorders indepression and anxiety[J].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Health,2014,30(11):1635-1636.[4]㊀邓明星,王芳.心理护理与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2):170-171.DOI:10.3969/j.issn.1007-3256.2014.02.024.Deng MX,Wang F.Influences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on the depressive mood of patients withdepression[J].Sichuan Mental Health,2014,27(2):170-171.[5]㊀李培芬,马晓燕.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25(4):623-624.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4.04.0245.Li PF,Ma XY.Influences of cognitive behavior nursingintervention on improving the depressive mood of patients withfirst-episode depression[J].Hainan Medical Journal,2014,25(4):623-624.[6]㊀Dekker RL.Patient perspectives about depressive symptoms inheart failure:a review of the qualitative literature[J].JCardiovasc Nurs,2014,29(1):E9-E15.DOI:10.1097/JCN.0b013e318273a5d6.[7]㊀Bernhardsdottir J,Champion JD,Skärsäter I.The experience ofparticipation in a brief cognitive behavioural group therapy forpsychologically distressed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J].JPsychiatr Ment Health Nurs,2014,21(8):679-686.DOI:10.1111/jpm.12106.[8]㊀徐爱良.全面系统护理干预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479-480.DOI:10.3760/cma.j.issn.1008-6706.2014.03.070.Xu AL.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nursingintervention o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J].ChineseJournal of Primary Medicine and Pharmacy,2014,21(3):479-480.[9]㊀索巧云.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4,22(1):118.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2.09.016.Suo QY.Effect of empathy nursing on improving the depressivemood and lif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J].Medicineand Health Care,2014,22(1):118.[10]㊀张仲霞,董春玲,吴亚楠.运用PDCA循环提高精神科基础护理质量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2):161-162.DOI:10.3969/j.issn.1671-8194.2010.22.110.Zhang ZX,Dong CL,Wu YN.Experience of PDCA circle toimprove the quality of basic nursing in psychiatric department[J].Guide of China Medicine,2010,8(22):161-162.(收稿日期:2015-03-06)(本文编辑:何成伟)。
248• 临床护理 •抑郁症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类疾病之一,虽然目前可供选择的抗抑郁药物种类繁多,但仍有约30%抑郁症患者经抗抑郁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并称之为难治性抑郁症,需接受其他辅助方法治疗。
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7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具体效果,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7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男13例、女57例,年龄21~74岁、平均(46.31±2.28)岁,病程2~18年、平均(8.19±0.64)年。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7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均分为研究组(n=35)、对照组(n=35),各组上述相关数据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两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均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因病情所需接受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MECT)治疗,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次为宜。
对照组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期间提供常规护理服务,内容包括病情监测、治疗前准备、体征观察、遵医嘱给药、按要求设置仪器参数等;研究组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期间除提供常规护理外还应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常规护理服务内容、人员均同对照组。
1.2.2 心理护理干预方法:①接诊后通过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从而掌握其实际心理状态,之后根据沟通交流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②针对部分抑郁症患者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过程产生恐惧、担心临床疗效、惧怕治疗所致生理不适等因素,护理人员可通过讲解抑郁症发病原因、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机制等相关知识,从而使其了解此法治疗相关知识,此举有利于改善患者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依从性,使其积极接纳此法治疗;③对于失去治疗信心者,护理人员可通过例举既往成功治疗病例、给予适当鼓励(语言、肢体等)可显著提高患者接受治疗及战胜病魔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其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④主动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并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通过提供书籍、音乐、戏曲等物品分散其注意力,此举有利于缓解患者生理或心理不适感,同时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⑤与家属积极交流反馈治疗效果,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对于治疗配合积极性较差者,护理人员应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讲解家属的支持对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价值。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发表时间:2014-08-08T09:41:58.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2期供稿作者:汪慧[导读] 患者的情绪低落,并伴随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自我否定,并且又怕被别人看不起,特别需要护士的理解和支持。
汪慧(湖北十堰市郧县南化塘镇黄柿卫生院 442500)【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其康复效果。
方法: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与患者建立心理沟通,采取合适的心理干预模式,促进患者康复。
结果: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临床实践效果明显。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护理心理沟通心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248-02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学习、生活等各种压力给人们脆弱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需要进行临床干预的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而抑郁症就是各种心理疾病中的主要常见病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在生理上伴随着睡眠障碍、运动迟缓或激越,在心理上除了悲观厌世之外,在兴趣、思维等方面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严重者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或者行动。
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除了及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之外,还必须施以心理护理干预。
本文从心理干预的角度谈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1 临床资料选取来2003年1-12月来我院诊治的抑郁症患者资料16例,这些患者均符合CCMS-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不存在酗酒、滥用药物以及严重疾病,均表现为睡眠障碍、消极悲观、思维迟缓、自我评价低,甚至有自杀倾向和行为。
2 护理在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两大部分内容,其中心理治疗主要有医师完成,心理护理由护士完成。
3 结果这些抑郁症患者在治疗期间,焦虑、挫败感、抑郁等负面状态得到明显控制,情绪和态度明显好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心理应对能力显著增强。
心理护理干预在产前抑郁初产妇中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产前抑郁是指怀孕期间或分娩前出现的情绪低落、忧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
据统计,大约有10%-20%的孕妇会在孕期或产前出现抑郁症状,其中初次产妇是高发群体。
产前抑郁对妇女的身心健康和胎儿的发育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增加产后抑郁的风险。
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中,对产前抑郁问题的关注还不够,很多初产妇由于缺乏心理护理支持而无法有效缓解抑郁情绪,甚至一些轻微症状的抑郁可能被忽视而逐渐加重。
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前抑郁初产妇来说尤为重要。
心理护理干预的内容和方法需要结合产前抑郁的特点,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产妇树立积极的心态,有效应对情绪波动,促进身心健康。
通过本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产前抑郁初产妇中的实践效果,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在产前抑郁初产妇中的实践效果,并评估其对产前抑郁的缓解和预防作用。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前抑郁初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了解干预前后的抑郁症状变化情况;2.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减轻初产妇焦虑和压力方面的有效性,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焦虑和应对能力上的差异;3.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预防效果,研究干预组产后抑郁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变化;4. 探讨心理护理在产前抑郁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具体指导和建议;5. 增进对初产妇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促进社会对产妇心理护理的关注和重视。
1.3 意义产前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心理问题,会对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初产妇来说,产前抑郁的出现可能会影响她们的孕期体验,增加分娩时的疼痛感受和产后抑郁的风险。
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缓解产前抑郁的症状,保障产妇和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产前抑郁初产妇中的实践效果,通过具体的实施和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和指导。
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后其抑郁症状改善情况。
方法:研究人员选取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取58例,依照护理方法不同分组,各29例。
参照组采取基础护理,实验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
检验涉及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将实验组相关数据作为对照,参照组患者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较高,生活质量评分较低,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其心理状态改善明显,获得优质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干预;抑郁症状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为意志、情感、思维障碍,且存在抑郁情绪。
少数患者会出现致残行为,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临床使用药物、心理干预、功能康复治疗。
长时间使用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多[1]。
有关数据证实,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心理干预可提升预后效果。
1临床数据与方法1.1临床数据研究人员选取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取58例,依照护理方法不同分组,各29例。
实验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取自23~59岁,年龄均值为(46.32±5.32)岁,病程时间为3~12年,病程均值为(7.23±4.32)年;参照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取自24~59岁,年龄均值为(46.32±5.32)岁,病程时间为2~12年,病程均值为(7.31±4.15)年;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参照组采取基础护理,实验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主要为:(1)收集全部患者的相关信息,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使用不同心理暗示,如安慰、鼓励、解释等方法。
针对存在攻击性的患者,需由两名以上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其他患者有1名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护理[2]。
如何与抑郁症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护理关系抑郁症是现阶段我国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该疾病的发病率会比较高,其占据精神疾病的首要位置,并且该疾病对于患者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极大,会降低病患的生活质量。
要采取心理护理等多种办法,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病患对于抑郁症疾病的认知程度,就根源上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这样其疾病康复治疗的效果才会变得更高。
一、抑郁症治疗办法首先,是电刺激疗法。
该种治疗方式主要是刺激患者的穴位,应用相应的仪器设备,将电极片粘贴至患者的穴位上,应用低频电子脉冲技术进行治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
其次,是药物治疗。
医生综合评估病患的病情状况,依据其得到的评估结果应用具有针对性的抗抑郁药物,通常临床中会对病患应用艾司西酞普等药物,这类药物的临床疗效会比较好,但是其会使得患者形成一定的不良反应,需要得到病患及病患家属的同意。
二、与抑郁症患者建立良好心理护理关系的办法(一)心理疗法首先,可以采取放松疗法。
护理人员帮助病患调整体位,让其能够始终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闭上双眼,让患者结合相应的指令做出动作,放松身体肌肉,缓慢均匀的呼吸。
其次,是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主要是让患者通过听较为舒缓的音乐,缓解其形成的焦躁情绪,让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可以给其播放宫音的民族音乐,刺激病患大脑皮层以及脑干网状结构,改善患者的情绪系统,缓解抑郁症状。
(二)支持性心理干预针对抑郁症病患采取支持性心理护理,会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变高,恢复效果也会随之提升。
护理人员要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引导患者可以和其家属敞开心扉交谈,这样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的自信心,尊重关爱病患,增强病患社会存在感。
(三)注重日常看护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周围人存在抑郁的倾向,那么应当及时鼓励其接受治疗,专业的治疗会有效降低抑郁对其所形成的伤害,配合心理咨询,能够提前让其疾病康复,督促病患遵照医嘱服用药物。
虽然抑郁药物不具成瘾性,但是其仍旧会存在副作用,必须要督促患者遵照医嘱按时用药。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方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与此同时,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当中。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长时间的情绪低落,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需要针对抑郁症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提高生存质量。
本文将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临床中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方法进行探讨,为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1抑郁症是如何造成的抑郁症是日常常见疾病,多是一种精神与心理的疾病,抑郁症就是表现情绪比较的低落,对于各类事情没有特别的兴趣,心理和精神都会比较的紧张,也会比较的沮丧,比较的悲观厌世,会有危险的肢体行为和自杀的举动。
抑郁症是比较严重的精神与心理的疾病,但是对于抑郁症大多数人不是特别的了解,认识也是不够彻底,那么,什么是抑郁症呢?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郁症是自杀率很高的疾病,现在的发病率也是每年在逐渐上升。
据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5亿人患上了抑郁症,而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也高达2.1%,但进行治疗的人员却不到一半,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精神健康。
因此,针对抑郁症患者治疗工作的开展时帮助减少抑郁症复发的主要方式,且50%以上的人群不会出现复发的情况。
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或不坚持治疗,不但容易复发,而且严重时还可能会自杀。
2抑郁症患者应用心理疏导的作用抑郁症是当今社会发病率比较高的精神疾病,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以及患者的素质因素有关。
目前临床种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方式仍然以新型抗抑郁剂治疗为主,而心理治疗也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心理疏导是支持性心理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能够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化解患者的内心矛盾冲突,为患者提供摆脱目前危机的应对策略,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而且对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均有帮助[1]。
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情绪的控制作用
发表时间:
2017-05-24T16:21:11.1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9期 作者: 罗明霞
[导读] 随着人们对病患情绪及精神状态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抑郁症现如今逐渐受到重视[1]。
(江油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研究对抑郁病患者加强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100例抑郁症住院患者,随机分组后观察加强心理
护理干预的观察组
TCSQ评分及情绪好转率相较于对照组的优越性。结果:TCSQ评分方面,观察组消极应对评分更低且积极应对评分更
高,该组情绪好转率达到
92%,对照组仅为78%。结论:心理干预可显著减轻抑郁症病患情绪低落程度,降低其消极应对感。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护理;TCSQ评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9-0198-02
随着人们对病患情绪及精神状态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抑郁症现如今逐渐受到重视[1]。抑郁症病患初期往往表现为不愿与人沟通,对
各项治疗存在明显抵触情绪,后期易出现悲观、厌世感,发生伤害他人或自残行为,需从药物控制及心理层面综合控制情绪
[2]。本文采用
对比方法研究了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情绪控制的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同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抑郁症确诊病患,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患28例,女患22例;年龄最小34
岁,最大
62岁,平均年龄(49.2±5.2)岁;抑郁病程处于半年至3年之间,平均病程(1.7±0.6)年。观察组中男患27例,女患23例;年龄
最小
32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48.7±5.1)岁;抑郁病程处于半年至3年之间,平均病程(1.8±0.7)年。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无明显
差异(
P>0.05),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入院时HAMA评分处于18分以上。研究将药物依赖、妊娠期、哺乳期病患剔除。
1.2 一般方法
两组均根据患者抑郁症病情常规用药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1.2.1注重护理素养 每位护理人员均须注重护理素养要求,面对抑郁症患者不应表现出嘲笑、厌恶情绪[3],应在爱心及责任心下令患
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及可亲近性,必须尊重患者,以免加重心理负担。
1.2.2主动沟通 主动了解抑郁症患者内心的想法,通过沟通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并深层次了解其对事物的看法,及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
自残行为和伤害他人行为可能性
[4]。对于自卑感严重或感到强烈缺陷病患,应做到主动沟通,采用视线平视方式,与患者以温柔的语言交
流,纠正患者不当想法,降低其自卑感。对于存在自责想法的患者,应帮助其分析事件并鼓励患者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不要
一味将责任归为自身。
1.2.3病房护理 病房中不应存在刀具之类可能令患者自残的物品,尤其对于存在自杀意念患者,应每日观察其是否存在自杀倾向并查
看病房内物品是否存在尖锐情况
[5]。注重病房内空气清新,进行各项检查和夜间查房时应尽可能避免对患者精神产生刺激,做到动作轻
柔。
1.2.4开展娱乐项目 娱乐项目的开展首先能够令患者更适应与他人相处,可在活动和娱乐过程中渐渐融入社会,放松心情,转移对悲
观情绪的注意力。娱乐项目可以通过歌唱比赛、集体游戏、趣味活动等方式展开,树立患者积极向上心态。
1.3 观察指标
以TCSQ量表评估患者心理应激程度,分为两个评估维度,即消极应对与积极应对。分数越高表示该维度程度越大。
判定患者情绪好转情况,分为显著改善(情绪基本稳定,未发生明显抑郁表现,研究期间无自残、厌世行为,思维基本正常)、有所
好转(情绪偶发悲观情况但可控,与他人交流程度较低但可配合医护操作,研究期间需注意抑郁不良行为的预防)、无效(仍存在明显抑
郁表现,不愿配合医护操作,基本不与他人交流)。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8.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数据作分析统计,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通过率(%)表示计
数数据,以卡方检验,如果
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TCSQ评分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经过相同治疗、不同护理干预后TCSQ评分,显示观察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积极应对评分更高
(
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抑郁症患者与焦虑症和狂躁症患者不同,其精神状态表现出明显抑郁情况,初期为不愿与他人沟通,存在悲观感、自卑感、自我失望
感,面对事件会朝着消极方向思考。若未及时控制易造成体质量明显下滑,面对事件选择出现明显犹豫不决感,严重自责、常感到疲劳,
部分患者甚至由此产生自杀念头。
除常规使用药物控制精神状态外,护理中也应加强对患者的关怀以及心理辅导。通过心理护理,站在患者角度,为其提供更为人性化
的关怀,减轻患者的自责感、自卑感及失望感,降低抑郁程度,让患者在面对事件时能够向积极方向思考,而非一味的悲观厌世。心理护
理的重点在于令患者得到周边人群及社会的支持,在与医护人员沟通过程中感受到友情及关怀,并在家人的帮助下体会到亲情的滋润,从
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敞开心扉,降低抑郁程度。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TCSQ评分下消极应对评分与积极应对评分分别为(25.7±1.3)分与(19.6±2.1)分,观察
组分别为(
21.1±1.4)分与(24.8±1.7)分。可见观察组病患消极程度更轻,积极程度更高。情绪好转率方面,对照组为78%,观察组为
92%
。且观察组中多数患者处于情绪显著改善程度,占组内48%。
由此可见,对抑郁症住院患者在常规基础护理上展开心理辅导可帮助患者逐渐走出抑郁病症的阴影,逐渐融入社会,降低心理封闭程
度,对情绪的控制起到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晓芬,夏佩利.耳穴压豆联合心理疏导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缓解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05:1098-1099.
[2]王静,石锦娟,苏琳.针对家庭结构的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v.38;No.21006:761-764.
[3]孙萍琴,杨永秀.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v.5115:100-102.
[4]傅祎俊,方泽忠.耳穴压豆联合心理疏导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缓解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v.42;No.45605:1098-1099.
[5]欧九娣.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哈尔滨医药,2016,v.36;No.16701:87-89.